散文杂文
霜冷长河 豆瓣
6.8 (36 个评分) 作者: 余秋雨 作家出版社 2000 - 1
《霜冷长河》自序

余秋雨

几年前,有一次我到北京一位朋友那里却玩,见到一位异人。他见到我,双目炯炯地逼视良久,便说:“这位先生,你从小是不是产生过一种遥远的记忆,在一条长长的大河边,坐了很多年,在你边上,还坐着一个人,相差大概只有十步之遥?那人就是我。”

我笑着摇了摇头,心想,前一辈子,我身边居然坐着你?我们坐在河边干啥?你会不会见到别人也这么说?

看得出,他对我的反应非常失望,立即满脸冷漠。我想,刚才还说前一辈子在河边一起坐了那么多年,今天突然相逢,怎么转眼就冷漠了?

但是,应该说,他的话中有一点倒是碰巧逮着了,那就是我与河流的关系。

而且,这种关系确实也不像是童年时期形成的,似乎要远得多。我出生的村庄有河,但那河太小,我心中翻滚的一直是从未见过的大河。银亮亮,白茫茫,并不汹涌,也并不热闹,而且不止一条。这些河在哪里?为什么会如此神秘又如此长久地笼罩着我?

长大以后,我见到了许许多多的大河,每次都会产生异样的激动。有时,请旅伴们在路边坐一坐,我要停下来看河。哪怕在再穷困的地方,一有大河,便有了大块面的波光霞影,芦荻水鸟,也就有了富足和美丽,而且接通了没有终点的远方。后来我着迷游泳,一见大一点的河流就想脱衣挥臂,直到有一年在钱塘江被一个水底漩涡所裹卷,差点上不了岸,才稍稍有所收敛。

终于获得与大河长时间亲近的机会,是近十年。

一次是长江。

长江我已航行过很多次,每次都是好几天,但都不如这一次刻骨铭心。是日本NHK电视台台引起的事情,他们想做在流动体中向全球直播的试验,已经在撒哈拉大沙漠和其它地方做过,这次选中了长江。电视直播的内容是谈话,随着几天的航行一直谈直去,谈话的一方是我,另一方是几位日本汉学家,谈什么呢?谈长江。

日本没有真正的大河,但日本汉学家们却早就从中国古代诗文中熟悉长江。他们心中的长江,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缥缈存在,他们兴奋,他们背诵,他们提出无数个问题,我坐在他们对面,先是乐滋滋地看着、听着、回答着,后来突然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体验,有关自己与这条江的关系的体验。这种体验使得船过三峡时不再惊叹,只觉得像儿时在自家高墙的通道间抬头慢步走过,高墙下,今天有外客留夜,我要陪他们说话。

关于长江之长,日本客人们虽然早有思想准备,但在历经几天几夜的航行后看到长江还在越来越浩荡地延伸,仍然被镇住了。

我告诉他们,我家乡的小河,是长江的支脉,离这里还非常遥远。

说得有点自豪,又有点忧伤。为何忧伤,却说不清楚。好像面对一种伟大时既不敢贸然相认,又不愿断然割舍。生命的起点那么渺小又一水相通,实在让人不知如何搁置自己的感受。我现在理解了,由山峦阻隔的遥远是一种绝望,而有河流相通的遥远则是一种忧伤。那么,长江是否因自己的漫长,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很多忧伤?

正是这种忧伤,使晚风凄凄、烟水迷蒙、白露横江。这样的意象,这样的因果,就不容易与外国汉学家们沟通了。

另一次是黑龙江。

这是一条离我更为遥远的河流,遥远得无法忧伤,也没有必要绝望。它几乎就是另一个天域的存在,抽象地横卧在中国地图的上方。但是,这条河流边上有一大群作家要陪着我去漂流,他们选了段,从黑河出发,先向东,到著名的瑗珲,再向西,到呼玛,最后回黑河,也是好些个日日夜夜。

惊人的安静,但这种安静使它成了一条最纯粹的河。清亮、冷漠、坦荡,岸边没有热闹,没有观望,甚至几乎没有房舍和码头,因此它也没有降格为一脉水源、一条通道。它保持了大河自身的品性,让一件件岸边的事情全都过去,不管这些事情一时多么重要、多么残酷、多么振奋,都比不上大河本身的存在状态。它有点荒凉,却拒绝驱使;它万分寂寞,却安然自得。很快它会结冰,这是它自己的作息时间表,休息时也休息得像模像样。据作家刘邦厚先生说,他少年上学时,很多同学寒假回家、开学返校,都要坐着狗拉雪橇在冰封的黑龙江上驶行十几天。半路上因严寒而丧命的事,经常发生。这种景象,实在悲壮得令人神往。

如此抽象的黑龙江,反倒特别接近我心中的河。难道,上一辈子,我曾坐着狗拉雪橇驶行在冰封的黑龙江上?也许我在半道上冻僵了?刘邦厚先生说,冻僵的人脸上的表情是欢笑的,这又有点像了,要不然怎么总有不少人奇怪我,永远欢乐得不合时宜,连企图前来抢救我的人都吓了一跳?

那么,我上一辈子为什么会来到黑龙江?父辈们是戌边还是流放?江边是否还有家族遗留。

我一个人坐在船舱顶篷上这么想着,又一个夜晚来到了。诗人李琦从甲板上伸头看了我一眼,以为我在构思什么,走开了。不久,见驾驶舱里有人在招呼,走近前去,一个中年男子笑着说:

“我是船长,你这么坐着有危险,进这儿来吧。”

在驾驶舱互通姓名,船长居然与我同姓!他眼中立即燃起异样的光彩,双手搭在我肩上,说:“本家,我们这姓在这里很少。”

从此他就不肯让我离开驾驶舱了,要我在沙发上休息。半夜,他见我睡着了,怕把我吵醒,故意让船搁浅,直到天亮。李琦口吟两句:“船搁浅了,船长没有睡着。”

几天后返回黑河,航程结束,我们匆匆告别后上岸,船长突然显得不知所措,发傻一样站在船头。事隔半天,我们在旅馆突然被一群神色慌忙的船员拦截,原来船长舍不得我这个远方来的“本家”,命令全体船员分头在黑河市的一家家旅馆寻找,终于找到,便把我和同船的全体作家一起请到一家豪华饭店,把几天的租船费全部请客了。宴席间,他“本家”长、“本家”短地说了成百上千个“本家”,连作家们都觉得这种亲近劲儿有点不可思议。

一条梦中的长河,一个同姓的船长,一番奇异的亲热,加上那次幽默的搁浅后的酣畅沉睡,沉睡在中华大地北端界河的中心,沉睡在天苍苍、水泱泱地彻底寂静中,这一切,我都归因于自己与河流的神秘缘分,尤其是与黑龙江。

在这深冬季节,黑龙江应该是坚冰如砥了吧?现在还有一批批的狗拉雪橇吗?但到了这个地步,河已冬眠,因此也已经不成其为河。我所期待的,是春潮初动、冰河解冻的时分;而更倾心的,则是秋风初起、霜天水影的景象。为什么更倾心?因为只有那个时候,春天的激情早已减退,夏天实用也已终结,大地霜降,河水骤冷,冷走了喧闹的附加,冷回了安详的本体。凉凉的河水延绵千里,给收获的泥土一番长长的宁静,给燥热的人间一个久久的寒噤。

这是我心中的至高美景。我之所以无法在热带定居,一个显而易见的理由,是看不到霜冷长河的雄伟长卷。看不到这个,我的生命就被抽走了一份本源性的气质,即便走向了精致,也会琐碎和疲塌。

正由于此,当我读到罗素把人生比作长河的文章时,贴心之感可想而知。在这个天才比喻的鼓励下,我愿意以霜冷长河的图景为背景,来谈谈人生,特别是谈谈因经霜而冷峻了的中年人生。

到今天早已明白,自己一生是来寻找河流的,一旦找到,就等候那个季节。这种寻找和等候,将会一直延续下去,但我已不再心焦,因为我已经一次次地找到、等到,并把找到、等到的图景,描绘给别人,赠送给读者。

说到这里我后悔了,不该那么轻慢地对待北京的那位异人。

他说我上辈子在河边坐了很多年,这是多好的机语,我怎能摇头?

十步之外还有人坐着,陪伴着我,是不是他,不要紧,重要的是长河在流,我坐着。我既然坐了很多年,也就没有错过霜冷季节。我的上辈子竟然如此有幸?怪不得这辈子从小就在追忆。应该向异人说声谢谢才是。

一九九九年一月二十二日夜
千年一叹 豆瓣 Goodreads Media of OOIS
7.2 (71 个评分) 作者: 余秋雨 作家出版社 2002 - 10 其它标题: Qiannianyitan (New Version)
余秋雨作为特邀嘉宾,参与了香港凤凰卫视组织的大型跨国采访报道活动——“千禧之旅”,过程中所写的日记及散文在国内外多家报纸同步发表后引起较大反响。《千年一叹》即为这些文章的结集,记录了作者随“千禧之旅”越野车队跋涉四万公里的经历。
文化苦旅 豆瓣
7.2 (273 个评分) 作者: 余秋雨 东方出版中心 2001 - 4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的第一部散文合集,所收作品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历史、文化散文,散点论述,探寻文化;另一部分是回忆散文。
历史的暗角 豆瓣
作者: 余秋雨 河南文艺出版社 2009 - 2
《历史的暗角:余秋雨的历史散文》作者余秋雨无疑是今世当之无愧的斯文大家。《历史的暗角:余秋雨的历史散文》收录的篇什历来被文学史和读者目为历史、文化美文的典范之作而广为传诵,堪称秋雨散文中的泰山北斗。读者自会体悟到余秋雨在历史追溯之中体现出来的心灵的震颤、思考的重量。
带着鲑鱼去旅行 豆瓣
How to travel with a salmon
6.9 (23 个评分) 作者: [意] 翁贝托·埃科 译者: 殳俏 / 马淑艳 新星出版社 2009 - 9
“我重申一遍。你到电影院去看电影,如果角色从A点到8点所花费的时问超出你愿意接受的程度,那么你看的那部电影就是一部色情片……”
这是著名的《玫瑰之名》的作者给出的一系列建议之汇编:怎样辨别色情电影,怎样过个充实的假期,怎样提防寡妇,怎样讨论足球,等等等等。对感兴趣的读者而言,《绘制1:1帝国地图之不可能》和《五斗橱上的三只猫头鹰》,是了解历史、经济、政治、文学和哲学上重大事件的大好时机。
戏谑,挑衅,怪诞,机智,艾柯对我们从未想过的问题予以解答,又对我们已视为常识的问题之答案进行质疑。《带着鲑鱼去旅行》以艾柯一贯的横溢才华,游走于无用、有趣和出人意表之间。
2012年4月18日 已读
简直是意大利的伍迪艾伦。。。
散文杂文
帕格尼尼的手 豆瓣
作者: 余凤高 岳麓书社 2005 - 5
一八四零年五月二十七日,当意大利小提琴家尼科洛·帕格尼尼(Niccolo Paganini,1782-1840)在法国东南的港口城市尼斯去世的时候,著名的匈牙利钢琴家弗朗茨·李斯特在他的讣告上写道:“我毫不犹豫地说,再也不会有第二个帕格尼尼了。”
李斯特的话可能说得有些绝对,但到今天为止,的确还未曾见到有哪一位小提琴家达到他这样精湛的技艺。专家们常提到帕格尼尼写的一支小提琴曲《无穷动》(Moto Perpetuo),不但非常不容易听懂,演奏更具有很大难度。从那时到现在,一百多年过去了,可是就连最优秀的小提琴家,也极少能够演奏此曲,即使能演奏,也得花三分三十秒钟。而帕格尼尼,大约只需三分钟就够了。这就意味着帕格尼尼每分钟必须奏出126个节拍,每拍8个音符,共1008个音符。这是多大的难度啊!更主要的是帕格尼尼以完美的音色和圆熟的单调把曲子解释得十分明了,正如著名的德国小提琴家、作曲家和指挥路德维希·斯波尔(Ludwig Spohr)说的:“他连拉得极快的时候都非常和谐!”
2014年9月8日 已读
欧洲名流段子集。关于小提琴的制作与帕格尼尼的只有两三篇。
散文杂文
这些人,那些事 豆瓣
8.5 (240 个评分) 作者: 吴念真 译林出版社 2011 - 9
吴念真累积多年、珍藏心底的体会与感动。
他写的每个故事,都蕴藏了我们无法预知的生命能量与心灵启发。
跟他一起回望人生种种,您将学会包容、豁达与感恩……
本书是吴念真导演经历过人生的风风雨雨和最大低潮后,所完成的生命记事。
他用文字写下心底最挂念的家人、日夜惦记的家乡、一辈子搏真情的朋友,以及台湾各个角落里最真实的感动。这些人和事,透过他真情挚意的笔,如此跃然的活在你我眼前,笑泪交织的同时,也无可取代的成为烙印在你我心底、这一个时代的美好缩影……
特别收录 吴念真近年唯一小说创作《遗书》,写下对胞弟离开人间的真情告白
特别邀请 作家雷骧绘制插画,看两位大师以图文激荡出精采火花
生命里某些当时充满怨怼的曲折,在后来好像都成了一种能量和养分……这些人、那些事在经过时间的筛滤之后,几乎都只剩下笑与泪与感动和温暖。——《这些人,那些事》
罗摩桥 豆瓣
8.2 (17 个评分) 作者: 郑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1 - 10
该书是“郑宸旅行图文小说系列”的第一部,讲述了主人公“我”和旅伴“大吉岭小姐”的印度旅行故事。“我”是一名来自北京的年轻旅行者,沉默腼腆敏感,每天都要通过电话向在国内的未婚妻阿真交流“报喜不报忧”的旅行故事; “大吉岭小姐”是在印度长大的加拿大籍华裔女孩,刚与同性恋女友分手,旅行中她对这片土地既亲近又逃避,极力找寻归属感,却又屡屡受挫……他们带着读者穿行于德里、加尔各答、瓦拉纳西、大吉岭、特努什戈迪……期间路遇贫困的木偶艺人父子、失忆的博物馆管理员、唐人街的华裔企业家、残疾的停车场“狗人”、为儿子筹集“赎金”的司机苟魄、海啸遗孤拉古、索贿的行政办事人员……围绕主人公和各色人物,作者以立场、感情近乎零度介入的客观视角,通过一连串的故事,构筑出一个让人着了魔的印度,一个你不曾听说,从未见过,散发着强烈疏离感的国度——在这个国度,爱情、死亡、家园这三个永恒的主题不可思议地融为一体……
罗摩桥(Rama's Bridge)是一座传说中连接印度与斯里兰卡的海桥。根据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罗摩王子为救被斯里兰卡魔王掳走的爱妻西塔,得到神猴哈纽曼帮助,由猴军花了5天时间筑成罗摩桥,终得深入斯里兰卡杀死魔王救回爱妻。千百年来罗摩桥作为神话故事世代相传于史诗之中,无人提出异议,也无人试图证明其真实与否——直到2002年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2002年拍摄的一张航天影像图中清晰地显示出印度与斯里兰卡之间的保克海峡中确实存在着一道狭长的海底沙梁。这一发现,在印度国内引发了旷日持久的争论,争论的焦点在于它究竟是人造“圣迹”还是自然地貌。
作者选取罗摩桥作为题目,不仅因为它是全书叙事的重要线索,更是想要通过它向读者暗示,这是一部介于纪实和虚构之间的旅行小说——正如罗摩桥,虚实无法考证,全靠细心的读者体味其间微妙的平衡。
2010年2月作者赴印度深度旅行,上山下海入沙漠,足迹遍布印度四方边境地区——原计划16天的旅行,最终用了2个月才完成。这2个月的旅程,为这本小说的故事提供了坚实可信的背景。在书中“我”只是一个过客——受过现代西方教育,但骨子里又有古老的东方情怀,这种“他者”的视角,使得本书对印度的观察要远远超越种种预设的描述和想象。作者以敏锐的观察力捕捉到印度浮光掠影下的丰富细节,将画面、声音、气味、氛围夹杂着“我”冷静的讽刺和准确的批评呈现在读者面前,真切而富有趣味。
作为一部小说,在对环境的描述之外,人物、情节、对话是《罗摩桥》的重要部分,它们穿插在作者的观察与描述之中,寥寥数笔,“我”的内心矛盾、“大吉岭小姐”的情事、拉古的神秘过往以及所遇到的印度各色人物的形象和个性就跃然纸上,读起来令人兴致盎然。而在书的最后,随着海啸遗孤拉古在隐藏着罗摩桥的海域神秘失踪,所有这些零散、局部的印象、故事最终复合成对作者印度的整体概括和洞察,他在虚实之间苦心布局所要表达的意义也浮出水面——在印度,爱情、死亡、家园这三个永恒的主题是如此不可思议地融为一体。
不去吃会死 豆瓣 Goodreads
8.2 (10 个评分) 作者: 许崧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 - 12
史上最爆笑的旅行与美食日记
献给随时准备整理行囊踏上旅途的极少数,
与被困在二点一线的生活里,
却怀揣渴慕远方的驿动之心的大多数
《旅行者》杂志主编恳切推荐 !
本书是主动放弃朝九晚五的上班生涯,下决心环游世界的许崧的最新游记。
许崧以各地美食为主题,讲述他妙趣横生的旅途,活灵活现地描绘出他揣着一颗中国胃,与或令人惊喜或叫人扼腕的异国美食狭路相逢时擦出的种种火花。
刀与星辰 豆瓣
8.5 (60 个评分) 作者: 徐皓峰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2 - 6
本书精选自徐皓峰近年来的影评文章,从颇受瞩目的大制作《卧虎藏龙》、《赤壁》、《十面埋伏》,到独具风格的《放·逐》、《春夏秋冬又一春》,作者由自己的美学体系、文化观念恣意放笔,文风犀利,观点独到,态度直率,尽显其趣味所在,与他的电影、小说创作浑然一体,自诩为“认输的影评”。
简朴生活真谛 豆瓣
Freedom of Simplicity
作者: 傅士德 译者: 周天和 2012 - 8
北美三大最具影响力的灵修作家之一
傅士德经典之作
简朴是一种恩典,也是一种操练
似乎忧愁,却是常常快乐的;似乎贫穷,却是叫许多人富足的;似乎一无所有,却是样样都有的。
——《哥林多后书》6:10
·让你明白“简朴生活”除了节约、节制之外,还有哪些更深刻的意义;
·帮助你在忙碌的生活中,操练如何寻求神的引导、顺服神的旨意;
·帮助你去教导更多的人,如何摆脱浮躁和浅薄,活出与世人不同的生命;
·帮助团体明白简朴生活的重要性,共建平静和谐的生活。
现代人面临更多的诱惑——更多的钱、更多的享受、更优越的生活,这些都在吸引我们的注意力,令我们离圣经所呼吁的生活方式越来越远。当我们专注于攫取的时候,奉献就成了难事;当我们专注于钱财的时候,心灵与诚实的敬拜就不复存在;当我们专注于自我的时候,节制、怜悯和爱就尽成空谈。
正因如此,我们需要傅士德的谆谆教诲。他如同先知,站在时代的洪流之中向我们发出呼喊,指引我们重归历代圣徒走过的道路,找到我们生命的真正重心,活出与世人截然不同的样式。
本书因其思想与灵性并重、知识与操练并重而闻名,更因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厚重的生命见证,成为灵修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简朴也像祷告、崇拜或者任何属灵操练一样重要。
——傅士德(Richard J.Foster)
似乎贫穷,却是叫许多人富足的;似乎一无所有,却是样样都有的。
——使徒保罗
所有丰富,如不属我的神,于我仍是贫乏。
——圣奥古斯丁
《简朴生活真谛》一书理论及实践兼备,重现内在与外在简朴的平衡,亦提出个人及团体的简朴并重。此书提醒人归回神的创造及安息的秩序,亦勉励教会推动简朴生活,在世俗文化中活出基督门徒的特质。在信仰感受化的趋势底下,此书能够帮助我们重视信仰的生活实践,加深与神的关系,值得仔细阅读。
——郭鸿标博士(建道神学院助理教授)
傅士德认为,简朴与祷告、崇拜等任何属灵操练一样重要。为此他写了一部大作《简朴生活真谛》,非常值得一读。
——范学德,《活在美国》作者
这是一本好书,看得我很激动。现代人被各种欲望驱使,自认为自由,其实是被捆绑。这本书让人明白:简朴生活才能带来心灵的自由。我愿意过简朴的生活,因为做个简朴的人真的很好,做个认识真理的人也真的很幸福!
——读者评论
《简朴生活真谛》金句试读
·现代人的通病是热衷于拥有一切。市面上流传着一套无稽之谈,标榜“越多越好”,鼓吹“拥有的越多,生活越好”。实际上,我们时常不加质疑便接纳这些观念。结果,在现今的社会中,人人都想发财,想得要发疯了,与现实生活完全脱了节。人与人之间疏离、冷漠,于今尤烈。
·简朴观能解救我们脱离这种狂热,在我们毫无节制的奢侈生活中,来个当头棒喝,让我们忙乱的心灵得到平静安稳。简朴观能释放我们,得以摆脱威廉·潘恩(William Perm)所说的“拖累”,并且让人对物质有个正确的观念。物质是用来提高生活质量的,而不是用来压榨生命的。
·简朴使我们得以进入心灵的深沉静默之中,我们原是为此被造的。
·今天我们迫切需要简朴的典范。我们的任务很紧急也很适切。我们这个世纪需要真正的简朴、祷告的精神,以及顺服的生命。但愿我们成为那种真确生活的具体典范。
·简朴所要求的代价当然很大,然而简朴的反面——繁复——所要求的代价更大。它会夺去与神圣中心的快乐团契,夺去从上帝善良的统治的观点去看一切事物的信心,夺去长久的和平,也夺去以神的权能兴奋地在世上过活的能力。总而言之,它会夺去耶稣应许的丰盛生命。
(转引自:http://www.baojiayin.com/books/deeper-growth/6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