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小说
红龙 豆瓣
7.6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托马斯·哈里斯 译林出版社 2006 - 1
著名畅销书作家托马斯·哈里斯动人心魄的“汉尼拔三部曲”的第一部,小说详尽地描述了一个连环杀人案的破案过程。小说充分展示了哈里斯的创作风格:对细节的细腻描写,对心理近乎残酷的剖析,情节上紧凑惊险的构思……
联邦调查局特工威尔·格雷厄姆在经过那次与“食人魔王”汉尼拔·莱克特的“生死遭遇”后,从岗位上退休三年了。这时他以前的战友杰克·克劳福德来请他重新出山,因为最近发生了神秘的系列杀人案——有两家人分别在两个月圆之夜破残酷杀害。离下一个月圆之夜还剩三个星期,可是他们还没抓到这个杀人狂。市民们也人人自危,惶恐不安。一个纯洁的肓人姑娘却首先邂逅了这个变态狂,他们之间甚至产生了爱情……威尔·格雷厄姆必须以全家人和他本人的生命安全为赌注来追查这名谋杀者——红龙,魔鬼的化身。
在托斯卡纳的太阳下 豆瓣
作者: [美国] 弗朗西丝·梅耶斯 译者: 杨白 海南出版社 2002 - 8
作者在意大利的托斯卡纳买下了一座山坡上的雅致旧屋,趁旧金山大学放假期间去那里度过了七个暑假和一个春假,尽情地享受和体验了异国的生活和愉悦。
《在托斯卡纳的太阳下》这部意大利游记向读者展示了托斯卡纳地区及整个意大利的山川风貌、民俗风情、美味佳肴和历史古迹,让全世界都爱上那个古老的地区。
殡葬人手记 豆瓣
THE UNDERTAKING:LIFE STUDIES FROM THE DISMAL TRADE
7.1 (9 个评分) 作者: [美]托马斯·林奇 译者: 张宗子 新星出版社 2006 - 4
“在我们这个小镇,每年我都要安葬大约两百名死者。”
诗人林奇在这样的句子中开始了他的个人见证。像所有诗人一样,他以死亡为主题,但林奇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是一个密歇根小镇的殡仪馆业者,受雇埋葬和焚烧死者。工作之中,他始终敏锐地聆听着透过死亡传达的爱和悲伤的话语。
这是见证者和当事者的双重声音。林奇站在“生者和曾经生活过的死者”之间,带着愤怒,带着惊讶,带着畏惧,带着平静,试图一瞥我们所有人都会懂得的死对于生命的意义。这是对已故的父母,对活着的子女的敬礼。
这里有在墓畔挥杆的高尔夫球手,有美食家兼疑病患者,有情人,还有自杀。有的葬礼令人欢欣,有的婚礼则催人泪下。这是一本充满罕见的优雅和机智的书,充满强烈的对比,处处是幽默和同情,这是死者对生者的告诫。
追风筝的人 Goodreads 豆瓣
The Kite Runner
8.4 (1064 个评分) 作者: [美] 卡勒德·胡赛尼 译者: 李继宏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 5
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发生了一件悲惨不堪的事,阿米尔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责和痛苦,逼走了哈桑,不久,自己也跟随父亲逃往美国。
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为了赎罪,阿米尔再度踏上暌违二十多年的故乡,希望能为不幸的好友尽最后一点心力,却发现一个惊天谎言,儿时的噩梦再度重演,阿米尔该如何抉择?
故事如此残忍而又美丽,作者以温暖细腻的笔法勾勒人性的本质与救赎,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门萨的娼妓 豆瓣
7.7 (51 个评分) 作者: [美] 伍迪·艾伦 译者: 孙仲旭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
作为当今世界独树一帜的喜剧电影大师,伍迪・艾伦的幽默天赋是与生俱来的。他15岁就开始为报纸写专栏,有一段时间还自编自演“单口相声”(Stand up comedian),此后数十年至今,他挥霍着自己的幽默气质,编笑话和搞笑故事,写散文、小说和剧本(作品曾入选1989年由伊夫林・豪主编的《犹太美国短篇小说选》),拍电影更是让他功成名就。
伍迪・艾伦式幽默带有明显的纽约知识分子风格,他以荒诞不经、插科打诨的方式与这个世界开玩笑:颠覆传统价值,戏仿经典文本,各种时髦的学院派理论与方法更是被挖苦得入木三分、尖刻不留余地。他似乎总与知识分子作对,然而那些神经质的、自私自恋又敏感多疑的可笑形象背后,分明有着自我的身影――伍迪分身有术,他从不忘记拔光羽毛,幽自己一默。这是他的睿智所在,自以为是的法国人也因此称他为美国电影界惟一的知识分子。
本书结集自伍迪・艾伦发表于《纽约客》、《新共和》等刊物上的各类文章,曾由兰登书屋以三册单行本出版(《扯平》,1971;《不长羽毛》,1975;《副作用》,1980),长销不衰。喜爱伍迪・艾伦电影的读者定会在本书中发现他诡异的文学天赋,从而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被他轻轻拧松了螺丝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可笑又可悲。
相约星期二 豆瓣
Tuesdays with Morrie
7.8 (110 个评分) 作者: [美] 米奇·阿尔博姆 译者: 吴洪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7
莫里·施瓦茨是作者米奇·阿尔博姆在大学时,曾给予过他许多思想的教授。米奇毕业十五年后的一天,偶然得知莫里·施瓦茨罹患肌萎性侧索硬化,来日无多,这时老教授所感受的不是对生命即将离去的恐惧,而是希望把自己许多年来思考的一些东西传播给更多的人,于是米奇·阿尔博姆作为老人唯一的学生,相约每个星期二上课。在其后的十四个星期里,米奇每星期二都飞越七百英里到老人那儿上课。在这十四堂课中,他们聊到了人生的许多组成部分,如何面对他人,如何面对爱,如何面对恐惧,如何面对家庭,以及感情及婚姻,金钱与文化,衰老与死亡。最后一堂课是莫里老人的葬礼,整个事情的过程,以及这十四堂课的笔记便构成了这本《相约星期二》。
美国后现代派短篇小说选 豆瓣
作者: 杨仁敬 译者: 杨仁敬 青岛出版社 2004 - 5
《美国后现代派短篇小说选》选了十八位作家的二十五篇作品,重点放在第二阶段的作家。美国后现代派小说家大体可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从1961年至1970年,称为20世纪第一代或前期后现代派小说家;第二阶段从1971年至2000年,称为20世纪第二代或后期后现代派小说家。我们所选的作家都是很重要的代表作家。威廉·加斯、托马斯·品钦、唐纳德·巴塞尔姆和威廉·巴勒斯属于第一阶段的后现代派作家;E·L·多克托罗、唐·德里罗、罗伯特·库弗、梯姆·奥布莱恩、劳瑞·安德森、厄秀拉·勒·魁恩、诺纳德·苏可尼克、辛西娅·欧芝克、威廉·伏尔曼、罗伯特·斯通、罗比·安·梅森、波拉·甘·艾伦、杰伊·肯特尔和巴里·吉福德等属于第二阶段的后现代派作家。两个阶段的作家大都以长篇小说见长,附带或偶尔写些短篇小说,也有的不写短篇小说。所以,在翻译此书时,我们在选材上遇到了不少困难,有时只好直接求助于作者本人,如德里罗,他的两个短篇小说都是他自己
挑选寄来的。可以说,后现代主义艺术手法在这些作家的短篇小说里有所表现,而且各人风格不同,但在他们的长篇小说里表现得更充分些。短篇小说毕竟篇幅有限,作者发挥的空间受到制约,难以施展手脚。不过,从选文来看,他们还是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刀锋 豆瓣
The Razor's Edge
作者: 毛姆 译者: 周良熙 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1982 - 3
这是我拥有的同一个作者,同一个译者,同一本书的不同版本。在我胃病复发的下午,我在西北五环以北的一个过街天桥上,在一个破旧的三轮车上,从一个穿着廉价干净旧西服的男人手中,以5元的价格买到它。现在是公元2007年的秋天,10月。买这本书,纯粹是为了向上个世纪80年代初及以前那些时代里的中国的知识分子们致敬。他们为我们这些还没有长大成人的孩子们,留下了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丛书这样一个系列,它们是诗一样隽永深长足可以受用一生一世的礼物。雷光夏有一首歌名为《我的80年代》,里面唱道:用我的美好思念和你的过去相逢,在下一个时间。
猫的哲学 豆瓣
作者: (美)瓦查·马苏 译者: 陆钰明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6 - 10
两只流浪小猫偶然来到一座乡村宅院的门口,主人出于好心收养了它们。年复一年,小猫长成了两只漂亮的母猫,突然有一天,它们开口对主人说起话来……
这也是一个寓言故事,跟伊索寓言、拉封丹寓言一样,只不过交流不再局限于人类之间。在这里,猫——这个最受欢迎的宠物——讲述了它们部落的神秘历史,从它们的发源地古埃及,经过古代、中世纪一直到现在的美国。小说为我们描述了猫类世界的哲学与宗教,历史与传说相混杂,光怪陆离,充满奇思妙想。
冷血 豆瓣
8.6 (1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杜鲁门·卡波特 译者: 张贺 南海出版公司 2006 - 11
1959年11月15日,美国中部堪萨斯州发生了一桩血案,一家四口惨遭杀害!这桩没有明显犯罪动机,也几乎没有留下任何线索的离奇血案,震惊了整个美国,举国上下都在关注血案的侦破。杜鲁门·卡波特受《纽约客》杂志之邀,前往堪萨斯跟踪采访整个案件的进展,希望能找出藏在这起谋杀案背后的故事。随着采访的深入,卡波特对与自己悲惨经历相似的死刑犯竟生出了无尽的同情和爱怜,他因此陷入了两难的困境……
历时六年,在六千多页案件调查笔记的基础上,卡波特把传统小说的想象力和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写出了这部举世皆惊的小说!小说重现了血案发生以及为追捕、审讯、惩罚凶手而展开的调查的全过程。全书充满了全新的、令人着迷的悬念!
假若明天来临 豆瓣
If Tomorrow Comes
作者: [美国] 西德尼·谢尔顿 译者: 龚人 / 宁翊 漓江出版社 1986 - 9
谢尔顿是美国著名畅销小说作家,他的《午夜情》、《天使的愤怒》翻译到我国来,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本书是他1985年出版的最新长篇小说,描写美国年轻貌美、有思想有作为的银行女职员翠西被诬为盗,身陷囹圄,侥幸出狱后报仇雪恨,成为江洋大盗的故事。小说揭露了美国犯罪集团的猖獗、女牢的黑暗,多方面描绘了翠西及其周围人物——从敌人到情人、从警察到女犯的形象。有美国“女基度山伯爵”之称。
马丁・伊甸 豆瓣
作者: [美] 杰克·伦敦 译林出版社 1998
本书是《译林世界文学名著》系列之一,书中的主人公马丁·伊甸是一名水手,一个未经文明驯化的“野蛮人”,偶然结识了上层社会的露丝一家。 在爱的激发下,他锲而不舍地阅读和写作,却没有人理解他,连他奉若神明的露丝也背他而去。他一文不名,历尽坎坷,终成为名噪欧美的红作家。尽管跻身名流,腰缠万贯,他已洞悉世态暖凉,丢失了人生的乐趣。上层社会的迷人光环早已褪色,他也不能退回到从前的劳动世界去。生活是没有边际的虚无。他在海的深渊里找到最后的解脱
2009年1月4日 已读
残酷有力的走向自毁
美国小说
红字 豆瓣 Goodreads
The Scarlet Letter
7.4 (25 个评分) 作者: [美] 纳撒尼尔·霍桑 译者: 胡允桓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6 - 6
《红字》是霍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一八五○年该书问世后,霍桑一举成名,成为当时公认的最重要的作家。《红字》故事的背景,是一六五○年前后的波士顿,当时的居民是一六二○至一六三○年间来此定居的第一代移民。他们都是在英格兰故土受詹姆斯一世迫害而抱着创建人间乐土的理想来新大陆的清教徒(加尔文主义者),史称“清教徒国父”(又译作“天路客国父”)。清教徒在英国最初是反抗罗马教皇专制、反对政教合一、反对社会腐败风气的,他们注重理智,限制感情,推崇理想,禁绝私欲;后来其中某些教派在北美殖民地却发展到极端,不但迫害异端,甚至连妇女在街上微笑都要处以监禁,儿童嬉戏也要加以鞭笞。
百万碎片 豆瓣
作者: (美)詹姆斯·弗雷(James Frey)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6
2005年全球超级畅销书,销量仅次于《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美国自我暴露式小说,百万碎片。
兰登书屋2003年出版的《百万碎片》叙述了作者弗雷从酗酒吸毒到戒酒戒毒的曲折心路历程。这本书去年9月经温弗里在其电视读书节目中推介后,成为美国年度十大畅销书之一,迄今已销售约177万册。
弗雷的书本身支离破碎,也很简单,但质朴的语言,表达出来的却是恐惧。——《纽约时报》书评
关于毒瘾最令人撕心裂肺的故事。——《波斯顿环球报》
读《百万碎片》,我们感觉就像是从坍塌的矿井里被救出的矿工一般:精疲力竭,蓬头垢面,极度缺氧。但万幸还活着,毛骨悚然,目瞪口呆地活着。——《明尼阿波利斯明星论坛》
这是一本由真实故事改写而成的小说,作者詹姆斯·弗雷从小酗酒,15岁开始吸毒,23岁便堕落成被通缉的罪犯。一个人如果染上毒瘾,彻底戒掉的概率不到5%,弗雷沉迷毒品8年,酗酒10年,他还能摆脱毒瘾吗?
戒毒所里,毒瘾发作时,弗雷撕心裂肺的痛苦让人不寒而栗,那些被医生宣称戒毒成功的人,不到一周又尖叫着爬回这里。绝望、彻底的绝望,弗雷在绝望中挣扎、喘息,他被无边的恐惧撕成了百万碎片。就在他即将崩溃之际,是老子的《道德经》改写了他的人生……
读《百万碎片》也许会让你感伤呜咽,但绝不会自怨自艾,书中表现出的那种灵魂的救赎具有强大的震憾力。
难怪美国著名主持人奥普拉会数夜不眠,挑灯夜读,称“弗雷是一个让我晚上睡不着觉的男人”!难怪千百万人会被它深深打动,欲罢不能!难怪无数吸毒者及其家人会有强烈共鸣,将之视为痛改前非的圣经!难怪它会成为美国乃至世界超级畅销书,其销量仅次于《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
2009年2月18日 已读
心情最不好的时候就喜欢看比我更狂暴的人群
美国小说
乱世佳人(上、下) 豆瓣
9.6 (17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玛格丽特·米切尔 译者: 陈良廷/等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7
说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描写南方一暴发户的女儿斯佳丽和几个男人的爱情纠葛。 故事情节曲折动人,描写手法奇妙,堪称书中极品。
上帝之城 豆瓣
作者: [美]E.L.多克特罗 / 李战子、韩秉建译 译者: 李战子 / 韩秉建 译林出版社 2005 - 1
美国著名作家E.L.多克特罗的新作《上帝之城》是一部不容易阅读,也不容易定位的小说。

不容易阅读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上帝之城》的文本是用一百余块碎片“拼贴”起来的。有些碎片可以归类并链接,如基督教神父佩姆伯顿所在的教堂的铜十字架失窃,后来发现被人搁在几个街区之外的一家犹太教堂的房顶上,在寻找十字架的过程中,佩姆伯顿认识并爱上了犹太教神职人员萨拉,最后改宗并娶萨拉为妻。再如二战期间立陶宛犹太人的苦难,借助萨拉之父断断续续的讲述可以串连起来。但小说中更多的是无法归类甚至无从整合的各种文字片断,如《时报》退休编辑追查隐匿的前纳粹党徒,如论及宇宙的演变、地球的生态、鸟类迁徙、电影拍摄、太空旅行。而且除佩姆伯顿的故事大致呈现线性状外,小说的叙述流程或语言碎片的排列似乎是杂乱无序的,有时甚至不知道谁在叙述,对谁叙述,叙述什么,读来云里雾里。

多克特罗自己说过:他的写作不再有“小说”与“非小说”之分,唯有“叙述”。《上帝之城》中除叙事性较强的神父佩姆伯顿由十字架失窃而最终皈依犹太教的故事、二战中德国占领区犹太人苦难的故事外,有大量非故事性的文字片断,如哲学笔记、艺术评论、科普文章、档案文件等等。而且,整个文本不仅呈现碎片化叙事,文体也五花八门:小说、诗歌、传记、速写、梗概、自述、日记、评论、布道词、流行乐曲、电影场景、电子邮件等。要是勉强定位,也许我们可以将《上帝之城》归为具有“拼贴”和“种类混杂”特征的后现代写作。

《上帝之城》是关于一座城市的,这座城市就是美国的纽约。乔伊斯描写都柏林从而触及“世界的心脏”。同样,多克特罗为纽约拼贴起来的文字碎片也勾勒出现代大都市的一般模型。在多克特罗看来,纽约就是一座破碎的城市、悖论的城市:

纽约啊纽约,文学、艺术之都,虚伪之都;地铁、隧道、公寓大厦之都。拿破仑式的房地产商,疲惫不堪的商人们。自以为是的体育记者,在萨顿广场退休的政客重写着他们悲哀的政绩……纽约,人们不工作就大量挣钱的都市。人们一辈子工作最后破产的都市。灰色的纽约有众多不知名的破公寓房子,在那里每天都有一个天才出生。

这是一个所有音乐汇聚的都市,这是一个连树都筋疲力尽的都市。

怪不得有人说:你要进天堂就去纽约吧,你要下地狱就去纽约吧。而在作者笔下,现代都市生活亦是破碎而混乱的:

五次警报,警车呼啸,大街上惯有的风钻在钻孔,穿着运动短装的跑步者,穿滚轴溜冰鞋的,送信的。嘶嘶作响的公共汽车,人行道上堆着影视明星画。所有的饭店已被订满。婴儿从母婴室里滚落出来。建筑物正面的外墙倒塌在街道上、水管爆裂。警察犯罪。每天警察枪击一个黑孩子,掐住一个罪犯的脖子,一伙警察错误地闯进别人的公寓,造成破坏,铐住女人和孩子。有关部门的掩饰,市长致歉。

纽约充满了“喧哗与骚动”,“我们已经失去了我们的城市……我们的故事四分五裂”。但丁在维吉尔的引导下游历了地狱,而多克特罗作为读者的导游,“带你们去看人类理智的可怕的混乱,意识的裂片、无法整合的碎片……现实的垃圾,我们和上帝毁灭了的罗曼司。这个新地狱就是我们开始探索的地方。”

小说《上帝之城》出版于新世纪的初年,而次年作为现代纽约象征的世贸大楼就在全世界人的眼前被恐怖分子炸成了碎片!多克特罗是个悲观主义的预言家?

无论是犹太教还是基督教,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世界应是上帝之城。差不多两千年前,基督教思想家圣奥古斯丁发表《上帝之城》,认为“世人之城”终将覆灭,代之以“上帝之城”,而基督教会则是“上帝之城”在地上的体现。我想,多克特罗的《上帝之城》多少是回应圣奥古斯丁的同名著作的。“世人之城”固然风雨飘摇几乎分崩离析,但“上帝之城”也遥遥无期啊。当年奥古斯丁由摩尼教信徒改信基督教,而20世纪纽约的那位基督教神父则改宗信了犹太教!当然,多克特罗写佩姆伯顿不是为了调侃奥古斯丁,基督教堂的铜十字架失窃也不纯是游戏笔墨。在当今美国文坛,多克特罗是个严肃作家,常怀忧世之心。奥古斯曾提出“理解为了信仰,信仰为了理解”的救赎之道,多克特罗也在《上帝之城》中呈现及探讨科学与神学、理智与信念的扯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关系,尤其是经历了二次世界大战、大屠杀、冷战的现代人如何缔造“上帝之城”。
有论者指出,多克特罗的《上帝之城》带有《圣经》的文本特征。《圣经》始为“创世纪”,终之为“启示录”。《上帝之城》开篇提出“大爆炸”的宇宙学理论,最后则以佩姆伯顿的改宗演说作为结束。他在回顾人类历史上种种恶魔行径及接连不断的灾难后,提出了一个极其尖锐的问题:为什么成千上万年之后我们仍然无法解释上帝的存在,同时更无法解释人类自己的行为?最后他是这么说的:
我想我们必须重造一个你。如果我们要重造自己,我们必须重造你,主。我们需要一个可以站立的地方。我们弱小、微不足道,在文明的历程中蹒跚着走到这里……我们只有把相互的爱作为我们的立足点,我们的婚姻,我们怀里抱着的孩子,只是这种摇摆的感觉,如水涨水落,使我们保持了意识,阻止我们从宇宙中跳出。阻止我们从宇宙中跳出去还不够。这还不够。我们需要一个可以站立的地方。
这番话能为整个人类的救赎和希望提供“启示”吗?
读完掩卷有感,破碎的其实不是小说,而是生活,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世界及我们对世界的信念。多克特罗呈现了上帝的现代境遇和我们的生存状态。重造上帝就是重塑对上帝的信念,就是重塑生活的信念,这样才有希望重构上帝之城。(原作者: 唐建清 来 源: 文学报 )
2009年1月16日 已读
充满隐喻,并不好读
美国小说
长腿叔叔 豆瓣
Daddy Long Legs
7.9 (3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简·韦伯斯特 译者: 艾柯 华文出版社 2002 - 1
孤儿院长大的女孩茱蒂被一个似曾见过的神秘人物送去上大学,她的奇异之旅在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开始了……
《长腿叔叔》曾被多次改编为戏剧、动画片和电影,多年来受到全世界少年读者的欢迎。
孤独及其所创造的 豆瓣
The Invention of Solitude
8.5 (34 个评分) 作者: [美] 保罗·奥斯特 译者: btr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9 - 1
保罗·奥斯特自传作品,穿越层层迷雾,对父亲、家庭、自我身份的神秘追寻。
枪侠 豆瓣
7.7 (16 个评分) 作者: [美] 斯蒂芬·金 译者: 陆晓星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 5
这个系列是斯蒂芬·金最负盛名的小说,他耗时三十余年才完成这部史诗般的奇幻巨著。据斯蒂芬·金披露:他是受了托尔金《指环王》的启示后才决定写这部历史上最长的通俗小说的。这个糅合了传奇、西部故事和奇幻等多种元素的系列多年来受到众多读者的追捧,在他漫长的创作过程中,许多读者一直在孜孜不倦地讨论书中令人琢磨不透的情节,还有狂热的“黑暗塔”迷写信恳求他揭晓谜底,甚至有人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恐怕等不到这个系列的最后一本出版,试图以此说服斯蒂芬·金提前将故事的结局透露给他。
《黑暗塔》的第一部《枪侠》,交代了罗兰作为一个“转换”了的世界的最后一名枪侠,最后逮住了那个黑衣人……一个他追踪了很久的巫师——至于多久我们不得而知。这黑衣人原来是一个名叫沃特的家伙,他荒称在昔日的世界转换之前曾与罗兰的父亲有过交情。
来自“中世界”的最后一位“枪侠”罗兰穿越荒野追踪他的死敌——黑衣人,途中他结识了一位美丽的女士爱丽丝和来自人间的小男孩杰克。最终罗兰同黑衣人狭路相逢,并抽取了预示了他未来命运的七张塔罗牌。很快他就要面临一个痛苦的抉择:他应该抓住黑衣人以取得关于“黑暗塔”的情报,还是挽救小男孩杰克的生命……
三张牌 豆瓣
7.8 (12 个评分) 作者: [美] 斯蒂芬·金 译者: 文敏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 5
这个系列是斯蒂芬·金最负盛名的小说,他耗时三十余年才完成这部史诗般的奇幻巨著。据斯蒂芬·金披露:他是受了托尔金《指环王》的启示后才决定写这部历史上最长的通俗小说的。这个糅合了传奇、西部故事和奇幻等多种元素的系列多年来受到众多读者的追捧,在他漫长的创作过程中,许多读者一直在孜孜不倦地讨论书中令人琢磨不透的情节,还有狂热的“黑暗塔”迷写信恳求他揭晓谜底,甚至有人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恐怕等不到这个系列的最后一本出版,试图以此说服斯蒂芬·金提前将故事的结局透露给他。
《三张牌》是长篇小说《黑暗塔》的第二部。《黑暗塔》的故事灵感在某种程度上来自罗伯特·勃朗宁的叙事诗《去黑暗塔的罗兰少爷归来》(其实这部作品亦受莎士比亚剧作《李尔王》的影响)。
罗兰继续寻找“黑暗塔”的征程。途中他遭到各种神秘生物的袭击,并将一个纽约的瘾君子埃蒂·迪恩带回自己的世界,成了朋友。他们结伴同行,遇到了一个有自闭症的非洲裔女士奥黛塔,以及奥黛塔自我的邪恶一面黛塔。四人继续上路,而奥黛塔和黛塔也逐渐合二为一,成为一个新人苏珊娜,并同艾迪共结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