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T
The Hours (Music From The Motion Picture) 豆瓣
9.6 (57 个评分) Philip Glass 类型: 原声
发布日期 2002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Nonesuch
The superb orchestral music for this powerfully affecting film is by Philip Glass, The film stars Meryl Streep, Julianne Moore, Nicole Kidman & Ed Harris. Slipcase. 2002
2009年5月20日 听过
OST
In The Mood For Love OST 豆瓣
9.3 (89 个评分) 梅林茂 Shigeru Umebayashi 类型: 原声
发布日期 2000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Higher Octave
电影《花样年华》是导演王家卫的又一巨作,这张电影原声碟完整收录了25首音乐及原声对白,包括周旋的经典国语老歌“花样的年华”和已故男歌手Nat King Cole的“Quizas,Quizas,Quizas”,让你回味电影中幽雅浪漫的氛围。 原声带以梁朝伟的独白开始,张曼玉的独白结束,首尾呼应完整的重叙了电影故事。配乐从传统戏曲到50年代的电影歌曲;从上海时期的时代曲到香港菲律宾乐队的拉丁风情,林林总总、杂乱纷陈。 主题音乐“Yumeji’’s Theme”源自铃木清顺的电影音乐“梦二”,由梅林茂作曲,伴随着男女主角周慕云(梁朝伟饰)、苏丽珍(张曼玉饰)的邂逅反复出现。诱人的华尔兹和弦乐的整体处理,象征着两性激情与守旧相冲突的矛盾;另一首“Angkor Wat Theme”共有4个版本,是由居于意大利威尼斯的作曲家Michael Galasso自94年《重庆森林》后,再次与王家卫合作。歌曲以低音提琴、小提琴和acoustic guitar为主的沉重的曲调子,与“Yumeji’’s Theme”相映成辉。片中所有戏曲片段皆来自名家的历史录音,京剧著名老生谭鑫培的代表作《四郎探母》及《桑园寄子》的细腻唱腔自成一格;粤剧《西厢记》之“红楼会张生”、越剧《情深》和评弹《妆台报喜》均是描写两情相悦、却又旁敲侧击的男女情事。为了配合电影的年代,也收录多首30年代的歌曲。包括“金嗓子”周璇在电影《长相思》里演唱了一曲“花样的年华”;以及由饰演房东太太的潘迪华演唱充满异国风情的“梭罗河畔”;黑人爵士歌手纳京高的“那双绿色的眼睛”、“也许也许也许”和“你说你爱我”。 另外,一连3首Nat King Cole的“Aquellos Qjos Verdes”、“Te Quiero Dijiste”和“Quizas Quizas Quizas”都是时下最为流行的拉丁音乐;而电影宣传歌曲“Bryan Ferry”是翻唱自30年代Standard的作品“I’’m In The Mood For Love”。借着这些音乐,王家卫不但重塑了自己的童年记忆,也重新建构了他对60年代的印象。
2009年5月20日 听过
OST
Ratatouille 豆瓣
8.7 (9 个评分) Michael Giacchino 类型: 原声
发布日期 2007年6月26日 出版发行: Disney
Ratatouille又译《料理总动员》(貌似把迪斯尼的3D动画翻译成“xx总动员”俨然一种时尚),本意是普罗旺斯地方的一种法式烩菜(做法与“乱炖”有异曲同工之妙……),想来十分可口——否则,片中的小老鼠主人公也不会在此类料理的感召下,无视亲朋好友的激烈反对,非要立志成为法国大厨了。其实,单看憨态可掬的造型便足以忍俊不禁,小家伙对厨艺的锲而不舍,恰似《冰河世纪》里小松鼠对坚果的炽烈迷恋,皆属“人为财死,鼠为食亡”的典型案例。
然后表明立场,今动画英雄唯皮克斯与梦工厂耳,若在两大阵营之间择其一的话,本人会毫不犹豫地投奔跳跳灯的怀抱。因此,今年我最期待的动画片既不是依旧吵吵闹闹的《史莱克3》、也不是经典初上银幕的《辛普森一家》、更不是拿安吉丽娜·茱莉的CG形象大肆炒作的《战狼》;而是这部与《虎胆威龙4》同天公映、并有望在《变形金刚真人版》出笼前笑傲独立日档期的《料理鼠王》。
而《超人总动员》的导演布拉德·伯德大人再执导筒,更相当于为本片的好看程度上了全额保险,不知伯德老帅会否像上次献声超人战服设计师“衣夫人”那样玩票客串?另外,配音阵容敲定约翰·雷森伯格的名字同样令人欣喜,这位皮克斯家族的王牌声优,从《玩具总动员》的小猪存钱罐到《虫虫危机》的跳蚤马戏团长,从《海底总动员》的“拼图鱼群”到《超人总动员》的炸弹劫匪,几乎每部作品中均要现身(声)。综上所述,继承皮氏各种“优良传统”的《料理鼠王》势必再度技压群芳、惊艳全场。
2009年5月20日 听过
OST
《再见列宁》电影原声专辑 豆瓣
8.8 (33 个评分) Yann Tiersen 类型: 原声
发布日期 2003年10月14日 出版发行: EMI
Following the huge success of the 'Amelie' soundtrack, Yann Tiersen strikes back by composing the soundtrack of 'Goodbye Lenin', from the German director Wolfgang Becker (Run Lola Run). 25 tracks. Copy Controlled. Labels. 2003.
Summer 78
Coma
Childhood (1)
From prison to hospital
Mother
Watching Lara
Dishes
First Rendez.Vous
The Decount Session
Lara's castle
The Deutsch Mark is coming
I saw Daddy today
Birthday Preparation
Good bye Lenin
Childhood (2)
The Letters
Mother's Journey
Preparation for the last TV fake
Mother will die
Father is late
Father and Mother
Finding the Money
Summer 78 (mit Claire Pichet)
2009年5月20日 听过
OST
Les Triplettes de Belleville / 美丽城三重唱 / 疯狂约会美丽都 豆瓣
9.1 (16 个评分) Original Soundtrack
发布日期 2003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EMI/Virgin
Ben Charest作曲的影片配乐

Amazon.com
Taking the cue for its visual conception from sources as diverse as British cartoonist Gerald Scarfe and the antic, rubbery surrealism of Tex Avery's Warner Bros. Cartoons of the 30's, this madcap caper from French writer/director Sylvain Chomet is one of the most delightfully skewed animated films in recent memory. Scoring such a thorough original is no easy task, but composer/musician Benoit Charest has more than risen to the occasion. Charest manages to evoke the loopy musical spirit of legendary Warner and Disney animation legend Carl Stalling in an entirely new context, fusing the score's snappy, predominantly le hot jazz mindset with everything from hip-hop and Bach (credited her as "Jean Sebastien") to the Italian opera farrago "Cieco Cieco Barber" and 1960s proto-surf-rock of "Pa Pa Pa Palavas." But that conceptual stew isn't the least of Charest's delightful surprises, as he giddily infuses it with his own Django-esque guitar stylings and a hodge-podge of "found" rhythmic instruments that include bicycle wheels, refrigerator shelves and a vacuum cleaner; surely there must be a kitchen sink buried in the mix somewhere. The result is a score that uses tradition as but a launching pad for one of the most rewarding and delightfully original animated scores in recent memory. -- Jerry McCulley
2009年5月20日 听过
OST
泰坦尼克号 豆瓣
9.3 (97 个评分) James Horner 类型: 原声
发布日期 1997年11月18日 出版发行: Sony
James Horner 为 1997 年电影《泰坦尼克号》创作的配乐,1997 年美国版
2009年5月20日 听过
OST
教父 豆瓣
9.7 (54 个评分) Nino Rota 类型: 原声
发布日期 1990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Mca
1972 年电影《教父》原声,1991 年重新发行
2009年5月20日 听过
OST
The Pianist 豆瓣
9.2 (56 个评分) Original Soundtrack 类型: 原声
发布日期 2002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Sony
专辑名称:The Pianist: Music from the Motion Picture
作曲家:Fryderyk Chopin, Wojciech Kilar
演奏家:Janusz Olejniczak, Andrzej Szpilman
专辑类别:Soundtracks
发行公司:Sony
发行日期:November 26, 2002
专辑介绍:
罗曼·波兰斯基的《钢琴家》根据波兰籍作曲家/钢琴家Wladyslaw Szpilman自传体小说改编,但波兰斯基在电影中倾注了自己最真切的感情——7岁时曾经有过逃出克拉科夫犹太区的类似经历。
电影的音乐主题则由肖邦的钢琴曲贯穿始终——作为一个钢琴家,肖邦的作品是Szpilman演奏曲目的核心部分。而波兰当代钢琴家Janusz Olejniczak的演奏也深得肖邦的精髓,唯一一首非钢琴曲曲目则是由与Roman Polanski经常合作的作曲家Wojciech Kilar为Szpilman一家迁入犹太区一幕所作的‘Moving to the Ghetto, Oct. 31, 1940’,一种小心翼翼式的悲哀与沉痛;最值得一提的是,这张专辑中还收录了Szpilman本人在1948年华沙录制的肖邦的‘Mazurka Op. 17, No.4’的珍贵演绎版本。(虽然效果不是很好)
专辑曲目:
1. Nocturne for piano in C sharp minor, KK Anh.Ia/6 (doubtful)
Composed by Fryderyk Chopin with Janusz Olejniczak
2. Nocturno for piano in E minor, Op. 72, CT 126
Composed by Fryderyk Chopin with Janusz Olejniczak
3. Nocturne for piano in C minor, Op. 48/1, CT 120
Composed by Fryderyk Chopin with Janusz Olejniczak
4. Ballade for piano No. 2 in F major, Op. 38, CT 3 (Four Ballades)
Composed by Fryderyk Chopin with Janusz Olejniczak
5. Ballade for piano No. 1 in G minor, Op. 23, CT 2 (Four Ballades)
Composed by Fryderyk Chopin with Janusz Olejniczak
6. Waltz for piano in A minor, Op. 34/2, CT 208
Composed by Fryderyk Chopin with Janusz Olejniczak
7. Prelude for piano No. 4 in E minor, Op. 28/4, CT 169
Composed by Fryderyk Chopin with Janusz Olejniczak
8. Andante spianato and Grande Polonaise for piano, Op. 22. Andante spianato in G major. Tranquillo (Introduction to the Grande Polonaise)
Composed by Fryderyk Chopin
Performed by The Warsaw Philharmonic National Orchestra of Poland with Janusz Olejniczak
Conducted by Tadeusz Strugala
9. Andante spianato and Grande Polonaise for piano, Op. 22. Grande Polonaise in E flat major. Molto allegro
Composed by Fryderyk Chopin
Performed by The Warsaw Philharmonic National Orchestra of Poland with Janusz Olejniczak
Conducted by Tadeusz Strugala
10. The Pianist, film score Moving to the Ghetto Oct. 31, 1940
Composed by Wojciech Kilar
Performed by The Warsaw Philharmonic National Orchestra of Poland with Hanna Wolczeska
Conducted by Tadeusz Strugala
11. Mazurka for piano in A minor, Op. 17/4, CT 63
Composed by Fryderyk Chopin with Andrzej Szpilman
2009年5月20日 听过
OST
千と千尋の神隠し イメージアルバム 豆瓣
9.6 (80 个评分) 久石譲 / Joe Hisaishi 类型: 原声
发布日期 2001年4月4日 出版发行: 徳間ジャパン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ズ
宮崎駿監督最新作『千と千尋の神隠し 』のイメージ詩に久石譲が曲をつけ、歌入り4曲を含む全10曲収録したイメージアルバム。
2009年5月20日 听过
OST
坏孩子的天空 / キッズ・リターン 豆瓣
9.3 (53 个评分) 久石让 Joe Hisaishi 类型: 原声
发布日期 1996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ポリドール
小马(金子贤饰)和新志(安藤政信饰)是一对好朋友,他们喜欢在操场上一起踩辆单车。作为“坏学生”的他们,总是跷课闲逛、捉弄老师、欺负同学等等。
有一次小马被人揍打,对方是一个经常被他欺负的学生找来的拳击手。受到打击的小马开始学习拳击,想要争口气。新志也跟着学,没想到他却更有练拳的天分。后来小马放弃学拳,加入了黑帮当小弟。而新志却发奋练习,并有所收获。等待他们的又将是什么样的未来呢?
几年后,小马和新志在街头巧遇。几年间发生的事情让他们改变了不少,又似乎什么都没变,两个坏孩子再度回到昔日的校园。
2009年5月20日 听过
OST
香水 电影原声 豆瓣
7.8 (9 个评分) Original Soundtrack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类型: 原声
发布日期 2006年12月5日 出版发行: EMI Classics
PERFUME tells the story of a man who is obsessed by the idea of creating the perfect perfume. The novel, by Patrick Süskind, was written in 1985 and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45 languages, so far selling more than 15 million copies worldwide, making it the most successful novel of post-war German literature. The film boasts a top-class cast of international actors such as Ben Whishaw, Dustin Hoffman and Alan Rickman and up-and-coming talent Rachel Hurd-Wood, and an original soundtrack from the film's director Tom Tykwer, recorded by Sir Simon Rattle and the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and released exclusively on EMI Classics - the first soundtrack from this internationally acclaimed award-winning partnership.

The soundtrack, with its symphonic appeal reaching from airy and light sounds to majestically heavy motifs, manages with stylistic verve to make the world of odours downright tangible. The orchestra closely and cautiously follows in the steps of the plot, taking up the historical atmosphere of the 18th century and yet remaining entangled in the universe of olfactory attractions. The choir pieces, recorded in Riga by the National Choir of Latvia, lend a sacral and spherical aspect to many passages whilst the body of sound from the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produces soundscapes to indulge the senses. If the soul of a human is his odour, as Grenouille states in the film, then music is the heartbeat of the film.
2009年5月20日 听过
OST
The Assassination Of Jesse James By The Coward Robert Ford 豆瓣
9.5 (15 个评分) Nick Cave / Warren Ellis 类型: 原声
发布日期 2007年11月13日 出版发行: EMI
2007 soundtrack to the acclaimed film starring Brad Pitt. The soundtrack's composers, Nick Cave and Warren Ellis, come from the internationally celebrated bands Nick Cave And The Bad Seeds, The Dirty Three and Grinderman. Cave and Ellis composed, played and produced this compelling and intense soundtrack for director Andrew Dominik's savage tale of the true West, The Assassination of Jesse James By The Coward Robert Ford. This soundtrack perfectly captures the charismatic and unpredictable nature of the film's central protagonist. Like the film, Cave and Ellis' music cuts through the mythic figure of Jesse James to reveal the complex, contradictory man beneath. Daring and passionately delivered, this beautiful soundtrack retains its captivating power even without the benefit of Dominik's images.
2009年5月20日 听过
OST
追风筝的人 豆瓣
Alberto Iglesias 类型: 原声
发布日期 2007年11月20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该片的原声音乐获本次80届奥斯卡最佳配乐提名。
Alberto Iglesias是创作复杂情绪音乐的大师,他为影片“追风筝的孩子”所谱写的配乐赋予了影片那充满冲突织体所需细腻和生机,有助于叙述这样一个既绝对真实而又有带有一些不可思议幻想的故事。它们描写的是二个少年之间曾一度深厚但最终破碎的友谊。 他为“追风筝的孩子”所谱写的配乐中精彩和独特管弦乐的部分卓而不凡。
Jim Fusili 他与技艺超群的演奏家们组成的乐团是这张电影原声碟唱片的真正主角。其中的那首“风筝之旅”(第7首,试听曲)的无与伦比的最佳尝试, 显然这是整部电影的主要场景。大师的配乐以舞台中央独奏小提琴旋律开场。他驾轻就熟的在西方和民族音乐间游走,这使得《追风筝的孩子》配乐对于听众的吸引力远远超过了原声唱片录音本身的界限。
2009年5月20日 听过
OST
冷山 豆瓣
8.4 (15 个评分) Various Artists 类型: 原声
发布日期 2003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Sony
冷山原声唱片的风格主线是美国传统民谣(Traditional Folk),“白条”乐队(White Strips)的杰克·怀特(Jack White)在影片中扮演了一个卖唱的戏子,这个戏子唱了5首歌,理所当然,这5首作品也成了电影原声中的组成元素。这次怀特手中的乐器不再是带电的吉他,而是班卓琴和曼陀林,唱的也不是他拿手的车库摇滚,而是一水儿的美国传统乡村民谣,他的表演和演唱的歌曲都重现了那个特殊时期美国人民的娱乐生活。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徒步旅行的陌生人》(Wayfaring Stranger),去年逝世的琼尼·凯什(Johnny Cash)也在2000年灌录的唱片《孤独的人》(American III: Solitary Man)中演唱过此曲。
《冷山》音乐是近年来美国大片中难得的动听音乐,其中有五首美国民谣,19段感人旋律。近来人气极旺的摇滚乐队“白色条纹”的首脑人物,同时也是蕾尼·齐维格男友的杰克·怀特参与了《冷山》的配乐工作,并为该片创作了主题曲“Never Far Away”。他还在片子中饰演了一个小角色,这是他首次在银幕中亮相。White Stripes的号召力使得《冷山》的原声大碟格外引人注目。
2009年5月20日 听过
OST
美国丽人 / 美国美人 / 美国心玫瑰情 豆瓣
8.8 (12 个评分) Thomas Newman 类型: 原声
发布日期 2000年1月11日 出版发行: Dreamworks
讨论《美国心玫瑰情》这种电影原声带总是有些让人感到为难,因为即使这部配乐的内容和本质,其实和许多Thomas Newman过去写过的音乐并没有很大的差别,而且也不是真的出现超水准的成绩,但是,对看过电影的人而言,它在电影中精彩的效果,实在是一种很难完全抽离的印象,换而言之,这部配乐在电影中给人很深刻的印象,而且比独立在原声带里迷人许多,以我个人的感觉,在本届金像奖入围的作品中,从电影配乐的观点来考量,《美国心玫瑰情》的音乐在电影中的效果,比起过度精致,复杂到略嫌矫情的《天才雷普利》,与大部份的时候都不是“配乐”而是“演奏”的《红色小提琴》,甚至还要来的更胜一筹,有一份更潇洒自在,别出心裁的音乐趣味与个人风格,比较可惜的地方在于,这些音乐独立与影像和故事之外成为一张原声带时,恐怕不能像其它的原声带一样有趣。
Thomas Newman在《美国心玫瑰情》中,几乎完全摒弃传统的管弦配乐手法,以充满实验色彩与独特音色的个人创作独撑大局,不过很有趣的是,我发现这种小品的,有趣的,自成一家又带了点嘲讽性,格局不大,像剧场配乐的音乐,正是这部电影所须要的,或许是因为这部片子的导演与编剧都出身剧场,实际上,Thomas Newman也出身剧场配乐,这使得Thomas Newman的音乐与这部电影格外的相衬,这也是我个人觉得很有意思的一点,因为,严格说起来,Thomas Newman的音乐并不是“新”的,但在电影中,它听起来,看起来,感觉起来,却觉得很新很别致,这也许正是因为Thomas Newman的音乐与这部作品,的确产生了一份特殊的交互作用。
坦白说,若根据原声带来说这部配乐,恐怕没有办法把这部作品说的很有趣,特别是,如果你手上也有个几张Thomas Newman过去的作品,那么会发现大多数的音乐,其实听起来都和Thomas Newman过去的音乐差不多,其实Thomas Newman向来都有非常鲜明的个人风格,也一直都有惯用的音乐手法与音乐语言,而《美国心玫瑰情》在风格上,正是那种一听就可以听得出来是出自Thomas Newman之手的音乐,比如Thomas Newman那种结合了深幽电子背景,细细低语的钢琴独奏,几乎在每一部Thomas Newman的作品中都听得到,这回当然也不例外,而且听起来的感觉也很相似,如American Beauty,Structure And Discipline,Blood Red,与描写结局的Any Other Name等作品,这类的音乐,配上退休上校与儿子在昏暗的房间里起争执,或者是一些沈静,思索,回忆的画面,看起来气氛简直就像《女人香》,而Mental Boy与Angela Undress,也是风格完全相同的钢琴独奏作品,虽然仍是大同小异的感觉,主题旋律倒是比过去的作品还要略微优美一些些,基本上这算是电影中的Love Theme,不过整部配乐其实并没有明显的主题结构。
至于几段轻快俏皮的乐章,带了点酸涩的幽默感,配器采用轻简小品的编制,但整体音色非常丰富,揉合了电子合成乐,以及轻巧多变,音质温润的打击节奏,与音色五花八门的民俗乐器,其间充份流露出Thomas Newman那种极具个人风格的音色与音乐语言,音乐手法十分独创且具有实验色彩,其中如序曲与终曲的轻快乐章(Dead Already,Still Dead),Power Of Denial,Lunch W/The King,Bloodless Freak,Weirdest Home Videos都是不错作品,不过多少会让人联想起不少Thomas Newman过去的作品,因为运用的声音效果和呈现的风格,基本上都是很典型的Thomas Newman,话又说回来,Thomas Newman这种很个人的音乐语言,与那种不温不火的音乐格调,其实就是他的特征,也是他的特出之处,我们的确不可能真的要求一个音乐家不要用他最善长的作法来做音乐,特别是当这种音乐和电影很相配时,只是对原声带收集者来说,这样的音乐有时就是少了点新鲜感与惊奇。
我个人在这部配乐中最为喜爱的几段,刚好都和男主角的“精神外遇”有关,这几段音乐在电影中和电影外,都有很独特的质感与趣味性,如Arose,Mr.Smarty-Man,轻柔又奇异的音乐,编织出一份既梦幻又禁忌的遐思,好一幅既不真实却又春心荡漾的画面,而Root Beer,Choking The Bishop与Spartanette,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质感,既是紧张,又是幽默,Thomas Newman用音色独特的打击与电子音乐,呈现出一种滑稽的紧绷质感,将男主角的“精神外遇”逼到了一种可能突破防线的临界点,音乐中牵张出一股“把持的很辛苦”的趣味张力,没办法,谁叫男主角拿自己高中生女儿的同学当性幻想的对象,保持距离的渴望与白日梦是挺美的,不过一旦近在眼前又垂手可得,那可又是另一番欲望与道德的挣扎拉锯,短短一秒钟的接触或眼神交会,都可以迸发出千钧一发的摒息压力与无限遐想,这几场“精神外遇”的生动描写与呈现的趣味性,是我个人觉得Thomas Newman在这部配乐中最精彩的演出,相较之下,要比其它那些节律轻快的作品,或者是几段深沈的抒情描写,来的有意思的多,不过以在原声带中来说,这几段音乐其实都不长,感觉稍嫌零散了点,这是Thomas Newman的原声带向来会有的情形。
整体来说,这部配乐的音乐内容是很典型的Thomas Newman风格,有轻巧幽默的时刻,也有深幽柔美的描写,但当中既没有Thomas Newman过去那种情感深厚的管弦乐章,甚至也说不上有很具体或很抢眼的主题旋律,不过这是一部在电影中很出色的配乐作品,而且,没有很抢眼的主题旋律不会是这部配乐的问题,因为感觉上Thomas Newman运用音乐质感的差异来表现主题,比如,一些沈思的,深沈的情节,我们就会听到风格类似的深幽音乐,而一些幽默的,讽刺的,轻松的描写,我们就会听到一些类似的,带着轻松打击音色的音乐,而男主角的幻想更有特定的情调来诠释,因此,虽然没有很具体的主题旋律,这部配乐的主题还是很具体,特别是在电影中的时候,此外,电影中其实还使用了不少歌曲来搭配剧情,并且发行成另一张Soundtrack,这张选曲专辑也入围本届葛莱美音乐奖(葛莱美音乐奖的电影音乐类有最佳歌曲,器乐作曲与歌曲选辑原声带三个大项),因此这张非配乐的歌曲合辑原声带其实也有不错的制作水准,显示这部电影在音乐上,不论是原著配乐或歌曲选用,都是很成功的。总之,这部配乐是那种应该在电影中听的作品,况且《美国心玫瑰情》的电影本身也实在是一部很难挑出毛病来的年度佳作,如果你只是听这张原声带,其实是一种损失。
***
By Loyalwise Ye 2000/3/12
(转自:
2009年5月20日 听过
OST
8英里 豆瓣
9.1 (40 个评分) Original Soundtrack 类型: 原声
发布日期 2002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Interscope Records
2009年5月20日 听过
OST
Edward Scissorhands 豆瓣 Spotify
8.2 (10 个评分) Danny Elfman 类型: 原声
发布日期 1990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MCA
It is not the easiest task to combine compassion and creepiness into one musical piece, but Danny Elfman has demonstrated, quite elegantly, just how to do it. Edward Scissorhands is quite considerably his masterpiece, instantly recognizable and hauntingly memorable.
The concept of a man-made creation, a recluse who has been left with scissors for hands because his inventor died just before attaching natural ones, is certainly strange and possibly laughable. The film may indeed have played as pure farce if not for Elfman's artistry.
While many films use soundtrack as the "glue" of the story, or as border, Elfman saturates every bit of Scissorhands so that it is as much his art as it is the director's (Tim Burton). The opening title is fantastic, emitting the wonder of childhood dreams and classic storybooks. But it is only the starting point on a journey of music that concludes with the "grand finale," which is not merely grand, but all encompassing.
There are minor detours along the way, like "Edwardo the Barber," which is fun and reminiscent of Pee Wee's Big Adventure, but even in its lighter moments, Edward Scissorhands is classic.
2009年5月20日 听过
OST
呼吸 豆瓣
9.0 (157 个评分) Salyu 类型: 原声
发布日期 2001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Toy's Factory
《呼吸》中的第一首歌,是“Arabesque”。
Arabesque,是一种舞姿,是一种图案,也是德彪西的一组代表作;是电影开始时碧绿的麦田与闪烁不定的文字,是在麦田中聆听Lily Chou-Chou的莲见,是在这些画面之后作为背景的,Lily Chou-Chou的浅酌低唱。
迷离的旋律,略显晦涩的歌词,貌似漫不经心的演唱。歌中提到的那个名字很像Arabesque的小岛,在电影的剧情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一次海岛之行后,星野的性情大变,整个故事也由玫瑰色变成了灰色。
而Lily Chou-Chou也从这首歌开始展示她那充满“Ether”的歌声,在这首Arabesque中,忧伤的情感似乎并不明显,神秘感却很浓烈,我想这是因为,一切的故事都还只是刚刚开始。
第二首歌,是“爱的实验”。
这首歌曲在电影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星野唆使手下对莲见进行折磨时,从他的书包里翻出了Lily Chou-Chou的《呼吸》,但星野粗暴地把这张他自己也非常喜欢的专辑掰成两半,Lily的歌声曳然而止。第二次出现的场景则更切合歌词,当莲见满怀希望去Lily演唱会的现场寻找网上的知己“青猫”的时候,却发现青猫竟然就是他现实中曾经最要好的朋友,但却已经成为恶魔的星野。“I See You, you see me”,“青猫”星野抛动手中的青苹果,等待着他的Philia,莲见看见了青猫,青猫却到死也不知道Philia就是他面前的莲见。
歌曲在旋律和演唱方面也同样充满了神秘的气息。
第三首歌,是“Erotic”。
Erotic在影片中被设定为Lily在《呼吸》之前的专辑的同名主打歌,因此在词曲、演唱方面都很主流,电影中,Lily演唱会开始之前,涌动的人潮排队准备进场的时候,在噪杂的人声背后,播放的就是这首歌。歌曲和剧情的联系不大,但很悦耳。
第四首歌,是“飞行船”。
整张专辑中,飞行船显得最为另类,编曲、旋律、歌词和演唱都充满不安的情绪。影片中,手头拮据的莲见在音像店中,面对Lily Chou-Chou的《呼吸》专辑徘徊许久,终于决定铤而走险,结果被店员抓住,这首歌作为此时的背景音乐实在是再恰当不过。
第五首歌,是“回复的伤口”
这首歌应该是Lily Chou-Chou最具影响力的歌曲,后来曾经出现在电影Kill Bill中。整首歌没有歌词,只有Lily的吟唱。这首歌似乎可以作为星野的主题曲,当星野倒在血泊之中时,他心里的伤口应当也会随着生命的逝去,在Lily的歌声中得到愈合。
第六首和第七首,分别是“饱和”及“不能飞的翅膀”。
这两首歌在影片中都和诗织密切相关。诗织被星野等人胁迫从事皮肉交易,她曾经苦中作乐地对莲见说,如果她理个光头,大概会被放过。但诗织十分爱惜自己的形象,所以只能说说而已,她没有像阳子那样的勇气,真的理个光头,自毁形象来使自己逃离苦海,所以她选择了飞翔之后的陨落。诗织在放风筝的时候,脸上洋溢着她那样年龄的女孩本应有的单纯而尽情的笑容,然而这笑容竟是最后的昙花一现。风筝落地了,诗织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不能飞的翅膀”因为描写了诗织的悲剧命运而成为整张专辑中最具震撼力的歌曲,每当听到Lily唱起“把不能飞的翅膀褪去,就此褪去,我要迎风飞舞”的时候,我心里都会涌上难以言说的悲哀。
“饱和”在影片中并没有完整地出现过,只是在画面中出现给诗织送葬的人群,以及诗织的课桌上摆放的那瓶悼念的白花时播放了歌曲的前奏。在Lily还没有以饱蘸深情的嗓音唱出“I miss you,I miss you”的时候,莲见已经无法抵挡住内心的悲痛和对诗织的怀念而瞬间崩溃,被送进了医务室,音乐也在此停止。在影片中,这首歌代表了莲见对诗织的思念。他们都是善良而软弱的灵魂,不敢也无力去改变和抗争,但却因此产生了一种相濡以沫的感情。诗织的离去,令莲见对星野的仇恨又加上了一层。
“饱和”是整张专辑中最耐听的几首歌之一,如果你的心中有所思念,在夜深时听起这首歌,必然会引起深深的共鸣。
第八首歌,是“共鸣(空虚的石)”
我这个躯壳里回响着一种声音
是你姗姗走来的共鸣
这超越了一切语言
真高兴遇到你
只因在我心里的空虚中仍然
隐藏着和你相遇而产生的痛楚和苦涩
莲见的票被星野撕毁,于是他只能在演唱会的场外徘徊,会场外的大屏幕上放映起了这首“共鸣”的MV。莲见和星野,在现实和网络世界中都曾经是有着共鸣的挚友,但星野由于无法承受家庭破碎的打击而走向了极端,开始仇视包括自己在内的整个世界,以毁灭周围的一切美好事物为宣泄,莲见在失去了星野这个好友之后,在网络世界里找到了青猫,然而青猫还是星野,莲见终于陷入绝望,在复杂的情绪驱使下,制造混乱,杀死了星野。曾有的共鸣,苦涩与痛楚,都终于划上了句号。
这首歌也是相当悲伤和震撼的,歌曲的高潮部分演唱难度极大,不过Salyu的实力也因此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最后一首歌,是Glide。
这首歌实在是完美的片尾曲,流畅的旋律中蕴含着淡淡的惆怅,这部略显沉重的电影随着这首歌曲而结束,留给观众和听者的惆怅却长久挥之不去。
从Arabesque到Glide,虽然只有9首歌,但却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这当然要归功于小林武史大师级的词曲创作,以及Salyu的绝佳演绎,岩井俊二精心雕琢的人物和剧情自然也功不可没。若没有这些歌曲,影片必将失色不少,而有了剧情的衬托,歌曲的感染力也得以升华,这就是所谓相得益彰吧。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张专辑是不可复制的,Salyu虽然仍然凭着自身实力活跃在歌坛,但正如名字的改变,她已经不再是影片里的Lily Chou-Chou,她的歌声背后不会再有岩井用镜头讲述的那一个个在残酷的青春中挣扎着成长的少年,也没有小林武史为她来谱写那些显然不符合流行潮流却感人至深的忧伤歌曲。Lily Chou-Chou这个名字,只存在于这张CD和这部电影中,也许有些遗憾,也许只是必然。任何人都会改变,都不能停止不前,但假如人生真是一直充满痛苦的旅程,至少我们还拥有Lily Chou-Chou这样的音乐,可以在她的歌声中,抚平心中的伤口,而后继续前行。
关于歌手和制作人(引自
):
歌手:Salyu
本名: 铃木圭子
生日: 10月13日
血型: O型
在她很小的时候便开始学习钢琴,这也是她和音乐之间开始有联系的开始。同时,她加入了合唱团,演唱一些以HEINE为代表的赞美诗和儿歌,并且弹奏一些改编的近代作曲家的作品,如Debussy的作品等等。她在空闲的时候,有时会去LIVE HOUSE看朋友所在乐队的表演,而且不时上台演唱,于是她的天赋在1998年被小林武史发现,并且被邀请参与电影《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她在电影中扮演一位名为莉莉周的歌手。电影的放映结束后,Salyu开始了她的Live活动。
附:关于小林武史
出生于1959年的小林首先是一个世界级的指挥家和音乐家,最擅长的是大型管弦交响乐的创作。其次他又是日本流行音乐界的着名监制,和小室哲哉同是日本POP MUSIC的齐名人物,直接引导了日本乐坛1995年的百花齐放和监制制度的盛行。MR CHILDREN是他监制成功的第一支乐队,以高亢而充满生命力的音乐风格而着名,而他最成功的MY LITTLE LOVER乐团则取得了单曲连连打破百万销量的佳绩,主唱AKKO的天籁声线也成为音乐界的一大传奇。对于电影音乐来说,小林唯一的一次出手是1996年的电影《燕尾蝶》,主题音乐气势宏大,爵士、摇滚、灵魂与正流交响乐一并揉合,片中“南海姑娘”和“ON THE WAY”的歌声让人无法忘怀,后来被制作成原声碟时放弃了人声部分,却更加体现了小林创作的初始意图,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和悲剧感使人动容。也因为《燕尾蝶》的SOUND TRACK如此成功,女主角CHARA也随之踏上了日本乐坛。这次的作品以BGM为名,也可以说是一个乐曲群,从音乐响起的片刻,少年周围发生了一系列的事件,几乎全片的叙事是承音乐之始终而进行,登场人物和剧情的发展,无不受到音乐的隐性支配。关于影象和音乐的配合,小林又一次让我们见识到何谓电影的缠绵。
2009年5月20日 听过
OST
阿甘正传电影原声带 豆瓣
9.1 (78 个评分) Various Artists 类型: 原声
发布日期 1994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Sony
如果说好莱坞拍摄的《阿甘正传》是一部美国人二十世纪下半叶生活的一个轻松自嘲式的历史传奇,那这张双CD中收录的影片中展现时代背景的摇滚流行歌曲,也就相应地为片中的生活通俗史作上了一份精彩而鲜活的注脚。
全部31首歌曲可以说照顾到了多方面的要求,一方面紧扣片中的时代背景和情境氛围;另一方面也展示出美国流行音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听这样一张多元化的作品选集合成的原声CD,实际上是在怀旧的同时,考察选曲者的选曲原则和品位。从摇滚乐早期偶像猫王到70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蓝领摇滚歌手鲍勃·西格,电影中选用了20多年流行乐历史中的众多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像贝兹、迪伦等人的民谣;沙滩男孩、水牛春田的加州和声、大门、杰弗逊飞艇的迷幻乐、格林威治村的爸爸妈妈乐队、三狗之夜乐队的流行曲;蓝迪·纽曼、杜比兄弟的蓝领摇滚等等,基本上都是名动一时的榜首经典。任何一首作品入选,都有它充足的理由,但更多的是满足电影的需要,因为这并不是一本“摇滚流行乐指南”。
不过,仍然要提出并引起一定非议的是,这样一部以摇滚乐为主,凸显历史文化气息的影片,居然放弃了一些甚至是在历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著名歌手和作品。这与影片轻松、自嘲的风格和情节有关,但也不能不说是个遗憾。鲍勃·迪伦能以一首失去冲击力的“雨天女人12和35号”献给关注他的人们,甚至没有“The Time Is Changing”这类的时代力作;大门乐队也被迫放弃了“The End”中充满反叛的刺激性历史心态,而以隐喻味道的“Break On Through”代之。更令人不满的是,选曲人太过于重视美国本土文化而放弃了披头士等曾经产生极大影响的外国乐队和歌手。
从整体上听这套唱片,给人的感觉是流行重于品质、旋律重于内涵,使得这套“不完全”的美国流行乐历史选本成了肤浅的、走马观花式的通俗手册。正如影片中对迪伦“Blowin''In The Wind”意念的庸俗处理,这些歌曲的选择也体现出这种好莱坞式的懒散与放任。
而另一个重要感觉就是整套歌曲的基调,如果过于浪漫华丽,对于美国当代史这一主题无论如何是轻率的,而选曲原则准确定位于轻松、开朗,略带些许自嘲。31首歌曲的最后一首是80年美国中西部著名蓝领摇滚乐手西格同名专辑中的名作“Against The Wind”,稍稍呆板的节奏、起伏不大的旋律、带着激励色彩的歌词、平淡而不失开朗的歌声,成了最能代表影片品质和这套原声CD的歌曲。
除了31首老歌之外,专门为影片创作的一组音乐被收录到了最后。随着轻柔的钢琴声响起,我们仿佛又看到了影片开头那一根经典的羽毛随着清风在城镇上空飘荡。而随后的弦乐部分是典型的好莱坞大片品味,几乎是这套CD中最令人难以忍受的部分。
尽管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这仍然是一张优秀的选集,众多动听的老歌在经受过时间的洗礼之后仍然焕发出奇异的光彩。影片中把生活比作一盒巧克力的散漫安逸的态度也正适合选曲人的心意:美国好听的流行乐太多了,也许这31首歌曲并不是最佳选本,但也绝对是值得珍藏的一份记忆.
相信每个喜欢这部影片的影迷都会记得这句经典名言。大部分影迷都把它作为一部历志影片看待,从漂落的羽毛让我们看到命运的变幻莫测,还有阿甘永不停歇的脚步让我们看到人生道路的曲折和漫长……
也有人说,这是一部出色的带有人文主义关怀影片,它呼唤人们保持心灵的纯洁,以宽容和真诚待人。阿甘虽然先天弱智,但他有一颗单纯正直、不存半点邪念的心。而且在他成长过程中,母亲给予了他伟大的爱,青梅竹马的珍妮以纯真的少女情怀温暖着他,使他一步步走向人生的旅程……
还有人说,这是一个关于地球那边的国家一段历史和整整一代人的故事。作为一个普通的美国人,阿甘历经美国60年代以来几乎所有重大事件,用评论家的话说,阿甘是美国近代历史的一面镜子。
几年之后,在深夜里当我重温这部经典的影片时,才发现除了那个憨憨的阿甘外,同样感到亲切的还有里面以前不曾听懂的音乐!对于一个摇滚乐迷来说,里面的歌声太熟悉不过了:猫王屁股,杜安·艾迪的吉他;贝兹、迪伦的民谣;沙滩男孩、水牛春田的加州和声、大门、杰弗逊飞艇的迷幻、格林威治村的爸爸妈妈乐队、三狗之夜乐队的流行曲;蓝迪·纽曼、杜比兄弟的蓝领摇滚……
据说《阿甘正传》的电影音乐专辑唱片的制作人罗伯特·加美克斯、乔·西尔和格兰·布鲁曼,在研究了各个时期的音乐后,从成千上万首歌曲中选出了31首,而后又请作曲家艾伦·西尔维斯蒂谱写了《阿甘组曲》,合起来,就是影片中所有的音乐,也是唱片的全部内容。
但是当我细细的“听”了好几遍《阿甘正传》后,发现并非如此。影片中还有许多歌曲,有的只是一闪而过,有的歌曲则是从影片中的电视和电台中放出……等等。整个《阿甘正传》里面的摇滚乐我听过的没听过的远远不止这31首,而且导演在对这些歌曲在片中出现的时间地点处理的非常巧妙。不过要在这里强调的是,里面任何一首歌曲,更多的是满足电影的需要,而不像某些人做的广告,是一本“美国摇滚流行乐指南”。
接下来,就让我们来听听导演是如何用摇滚乐来向世界讲述美国二战后的历史吧……
阿甘的成长
关键字:羽毛
音乐人:alan silvestri
镜 头:影片一开始,天空中出现一片羽毛,随着清风在城镇上空缓慢飞扬。
命运是这部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一生的命运,就象这只羽毛一样,飘飘荡荡,无法自主。但是,每个人都能画出生命中的不同曲线……而伴随着慢慢落下的羽毛,便是alan silvestri创作的弦乐组曲。对于alan silvestri我就不多说什么了,这位配乐大师过去一向被视作大型交响配乐的典型作者,但在对《阿甘正传》的处理,却有一种洗尽铅华,返璞归真的单纯色调,反而展现清新怡人的温暖气质。
注:闪电猪曾写过一篇非常好的《阿甘正传原声解析》,对alan silvestri的配乐有详细介绍,大家可以看看。
关键字:猫王
音乐人:猫王(elvis presley)
镜 头:在阿甘家里,一位年轻的房客弹着吉他,而为治驼背装了矫正器的小阿甘正在拿了把扫帚随着节奏跳起了蹩脚的舞步。
解 读: S&W
当时看到这里好笑之余,感到老美的幽默真是无处不在,历史和现实的冲突在导演显得很随意的安排下却显得那么自然。后来,小阿甘在街上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这个当初和自己学舞步的房客在电视上扭着屁股时,母亲大惊失色:这个不适合你看。妈妈当然不知道,是小阿甘造就了这个被称为“猫王”的埃尔维斯.普雷斯利,而他那标准的扭胯动作,也成为摇滚乐的标志。在这里,导演把“扭胯”这一时代标志与影片情节很巧妙的结合起来,影片在描述这段情节的时候选用了节奏强劲的《猎狗(hound dog)》。
音乐人/乐队介绍:
我们的“猫王”全名叫埃尔维斯·阿伦·普雷斯利(elvis aaron presley)。作为20世纪流行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elvis或许不是最好的、也不是最有生命力的音乐人,但没人可以否认是他第一个把摇滚以音乐的形式普及到千家万户。从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他创作了数以千计的全球性的畅销单曲,甚至在他去世之后他的任何再版唱片都能保持极其稳定的销量。毋庸置疑,他是流行音乐历史上唱片销量最高的艺人。同时,他也是第一个真正的摇滚偶像,他在50年代的作品创造了摇滚乐的基本语言体系,而他在舞台上张狂性感的表演为日后摇滚乐的狂野属性奠定了基础。
对了,其实真正的扭胯动作来源是他最早的音乐方面的经历:当初在教堂的唱诗班演唱时,教堂里布道者和做礼拜的人们情绪激昂的摇摆晃动、载歌载舞的情形,给埃尔维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为后来普雷斯利那著名的胯部扭动动作提供了基础。他的这一动作是全国亿万电视观众对他产生争议的焦点之一。因为在五十年代,扭扭屁股也是惊世骇俗的。也许就是在那些一次次的争议之中,离经叛道成了摇滚乐的灵魂。
关键字:run forrest,run!
音乐人:duane eddy
镜 头:阿甘上学了,在校车上他认识了珍妮,他小时候唯一的朋友,他生命中的天使。在学校里没有人帮他,除了珍妮。当他的同学们用石头仍他,骑自行车追他,身边为一的声音就是珍妮的这句“run forrest,run!”。于是,阿甘开始跑,不停的跑……
跑成为这部电影里重要的一个主题,因为阿甘的跑决定了他一生的命运。就是珍妮的这句话,让阿甘挣脱了他的铁腿;也正是珍妮这句话,让他进了大学,入选了全明星,越战捡回了性命……当一群学生开着车追他,珍妮大叫:“run forrest,run!”而这时,也是duane eddy的《反叛唤醒者(rebel rouser)》响起的时候,我们明显感觉到了导演的寓意:是珍妮唤醒了阿甘的潜意识,而让阿甘在不停的跑步中成长……
杜安.艾迪(duane eddy) 电吉他的“鼻祖”创始人之一。在他的制作人,也是音响玩家lee hazlewood的协助下,他人创造出一种奇特的电吉他效果,像得了重感冒的人说话一样,这种被称作“twangy”的声音,使duane eddy也得到了mr.twangy的外号。rebel rouser是他58年发行的同名专辑的单曲,也是duane eddy出头的一年。在这首歌里,我们听到浓重的鼻音音色是由他的格里奇空体低音弦上所奏出的旋律、逐渐加强的蛙音,和在一个500加伦水箱中制造出很重的颤音、混响及回音所组和而成的。而史蒂夫·道格拉斯冒烟的萨克斯成了完美的陪衬。
在1963年他的演奏生涯开始衰落之时,杜恩已卖出了一千二百万张唱片,并在榜上比任何其他摇滚演奏家都要成功,而其他的演奏方法影响了许多吉他手。
关键字:梦想
镜 头1:一天阿甘去女子学校找珍妮,由于下雨珍妮把冒失的阿甘领进了她的宿舍,在她的床头贴着joan baez的海报,并给他讲述将来自己的梦想…………
镜 头2:阿甘毕业后当了大兵,而此时珍妮却因为给花花公子拍照被学校开除,以跳脱衣舞为生,一有时间阿甘就去看珍妮演出,在一次演出中,珍妮正在演唱《blowin"" in the wind》,阿甘看着她说:“也许她梦想成真了”
当初在珍妮曾经问及阿甘的梦想时说:“我要出人头地,将来要做像琼.贝兹一样的歌手,整个舞台只有我的声音和吉他。”珍妮的床头也贴着琼.贝兹的画像。鲍勃.迪伦著名的《答案在风中飘荡》曾被琼.贝兹翻唱过,而在那次演出中,珍妮唱了这首歌,所以阿甘就天真的以为珍妮“梦想成真了”然而等待珍妮的却使一个破碎的梦。痛苦的童年让她自小就在外面漂泊,长大后不安的心使她加入嬉皮行列,但是却漫无目的;受人影响加入到政治团体,但是她又不懂政治;接着便是放纵、流浪的生活……等她明白了,却是青春已逝,来日无多。在这部戏里面,珍妮的命运是整个60年代的美国青年某一个侧面的缩影。
在这个镜头里面还有一幕让我记忆尤新:舞台上,刚刚加入嬉皮行列的珍妮唱着反战歌曲,而台下阿甘一身戎装,却马上就要上战场,真是对当时美国社会的一个绝妙的讽刺。
一个男人要走过多少道路,才配称做是大丈夫。
一只白鸽要飞越多少海洋,才能安眠于沙滩上。
炮弹要掠过天空多少回,才能永远的停火。
一个人要抬头看多少次,才能见蓝天?
多少人死去他才能知道,已经有太多的死亡。
这答案,我的朋友,答案在风中飘荡,答案在风中飘荡。
一座山峰屹立多久,才会被冲刷入海。
那些人要活多少年,才能最终获得自由。
这答案,我的朋友,朋友,答案在风中飘荡,答案在风中飘荡。
现在已经是老头的鲍勃.迪伦(bob dylan)41年5月24日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得鲁斯市(duluth.mn)。他对流行音乐的贡献是无法形容的。当年他仅仅二十二岁,拿着一把木吉他,口琴挂在脖子上,操着一副仿佛六十岁的沙哑喉咙,唱了这首“在风中飘荡/blowing in the wind”。从此,他的名字也开始在全世界飘荡。作为歌曲创作者,他引领了流行歌曲创作的数个阶段和潮流;作为歌手,他破除了那种旧的观念,就唱歌的人一定要有传统意义上的好嗓子;作为音乐家,他激发出了电声化的“民谣摇滚”(folk rock)和“乡村摇滚”(country rock)。没有他,beatles估计还在甜蜜的爱情歌曲里畅游,根本不会在60年代中期将歌曲的创作方向转向自省。他迄今创作超过五百首歌曲,47个专集,销售额超过五千七百万套。 他在六十年代被人称为“出色的诗人、尖刻的社会评论家、反主流文化的勇敢旗手”。然而到了九十年代的今天,他所代表的文化,已然成为新的主流文化的一部分,他的歌词被编如入美国大学教材,美国总统卡特在竞选时把他的诗句当作格言来大量引用。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音乐家……
琼.贝兹(joan baez) 1941年1月9日出生于美国纽约staten岛上。是与“民谣皇帝”bob dylan齐名的“民谣女皇”。在当时,joan baez绝对是青年男女的偶像。baez作为民谣界女性权威演绎者的地位是在1959年newprot民谣节上的演出后奠定的。她对民谣音乐的理解加上天生的近乎完美的嗓音使得她成为50年代之后民谣音乐中的一棵奇葩。joan baez的歌喉被公认为是一个奇迹,未经正规训练,朴实无华,不时以***传神,音质柔和,令人过耳不忘,有种“清水出芙蓉”的感觉。她的声音是我所听过的最好听的女声之一。音乐之外,joan baez的人生也是相当精彩,投身民权运动、因为反战两次入狱,创立国际***社等等。不过,创作一直是baez的弱项,这就是为什么她有dylan一样的名声却没有dylan那样出色的歌曲。(看来老天就是公平,相反dylan有出色的创作才能却让他有个破锣嗓子,呵呵)
镜 头3:当阿甘冒冒失失的找到珍妮,却只是为了送珍妮一盒巧克力,被珍妮领进宿舍后,却又颤颤禁禁。这时候响起“屋顶歌手/the rooftop singers”的《walk right in/闯进来》。
解 读:
说起来这首歌挺有意思,演唱者之一erik darling有一天听到一张由rca唱片公司1930年录制的一套老专辑,里面就有这首由gus cannon和jugstompers演唱的《walk right in》。erik说:“当我听到那首歌时,我对自己说,这肯定能成为一首热门曲。”于是他改动了部分歌词,召了吉他手bill svanoe和爵士女歌手lynne taylor,组成了the rooftop singers与他一起演唱。
而这首歌不仅使他们一炮走红,在1963打上了排行榜榜首,而且还救了这支歌曲的原作者、79岁的gus cannon。gus当年穷的为了买煤过冬而典当了伴随他50年的班卓琴。gus不仅从《闯进来》一曲中赢得了出版利润,还与stax唱片公司签定了一份录音合同。“屋顶歌手演唱组”还有两首上榜歌曲分别是《tom cat-雄猫》和《mama don""t allow-妈妈不让》。erik坦白的说,“我们这个组合仅仅是为了演唱《闯进来》而成立的,所以有点问题,唱别的都不怎么好…… 我们再也唱不出同样精彩的歌来了。”
但尽管如此,他们还是一起合作了四年半。
2009年5月20日 听过
OST
勇敢的心 电影原声 豆瓣
9.4 (37 个评分) James Horner: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类型: 原声
发布日期 1995年5月23日 出版发行: Decca
说起《Brave Heart》的原声音乐,就不得不说说曲作者James Horner这位大名鼎鼎的好莱坞电影配乐家。国人熟悉Horner可能是从《Titanic》开始,那一首《My heart will go on》和一支悠扬的苏格兰风笛不知迷倒过多少人。其实在这之前,Horner就为多部优秀电影写了出色的配乐,其中有《Apollo 13》、《Glory》、《Legends of the Fall》、《The Mask of Zorro》。值得一提的是,当年《Brave Heart》和《Apollo 13》同时获得奥斯卡最佳配乐的提名,虽然显示了Horner非凡的实力,但是造成了评委会选票的分流,留下了遗憾。
影片《Brave Heart》描述了苏格兰的民族英雄Wallace反抗英格兰的殖民统治的英勇事迹。全篇气势恢宏,情感真挚缠绵,跌宕起伏。作为这样一部影片的配乐师,Horner正确的选择了苏格兰的民族乐器——风笛加世界顶级乐团——伦敦交响乐团的配器组合。
影片开头,Main Title中悠扬的风笛声将观众带入了苏格兰高高的山岭之上,在青山绿水的环绕中,生活着朴实的苏格兰人民。然而忧郁的小提琴在没有低音衬托的空灵中,奏出了他们受到统治者压迫的不幸。四支圆号不祥的和声,暗示了统治力量的邪恶与黑暗。经过弦乐的过渡,独奏圆号忽然吹出带有升腾力量的旋律,这似乎是一种期盼,期盼英雄的诞生,来拯救他的民族;然而大提琴冷冷的对答,为这位英雄铺设了艰难的道路。整首Main Title无疑是影片的序曲,Wallace一生的奋斗历程其实已经预告在了这首短小的曲子中了。即使把此曲作为纯音乐来欣赏,它的艺术价值也会闪现光芒。
Wallace的父亲因为抗击英国的统治而牺牲了。在父亲的葬礼上,村里的小女孩Murron摘了一朵紫蓟花送给了小Wallace。这时风笛第一次响起了象征Wallace和Murron爱情的主题,它是那样的优美而哀怨。无论环境多么恶劣,都不会阻挡住人们对爱情的渴望。这个旋律冥冥中蕴涵着对自由的向往。
在Wallace Courts Murron的开头,是一个乡间的婚礼舞会场面,这是整部影片中最欢快的音乐了。在风笛吹奏的洋溢着民族风情的舞曲中,人们暂时忘却了苦难,尽情的欢乐。我记得托尔斯泰说过,无论生活的环境多么艰苦,人们从未停止过对欢乐与自由的追求。从这首曲子中,我们可以听出来,之所以Wallace率领的民族起义会在百姓中造成如此壮大的声势,对英统治造成空前的打击,其原动力是来自于苏格兰这个民族的伟大。就在这样一个舞会上,长大成人的Wallace,回到了阔别十多年的村庄,见到了儿时的好友和已经长成为一个婷婷玉立端庄少女的Murron。这时,两人的爱情主题又重现了,只是这一次它不再那么缓慢且伤感,却显出些许愉悦的色彩。Wallace取出幼时Murron送的紫蓟花,虽然花朵已经干瘪,但是色彩依旧明亮。爱情的种子在两人的心生根发芽生,此时终于长出了美丽的花朵。这时的画面:幽静的夜晚,山岗上一对恋人促膝而坐,配上如此优美的风笛,真是让人为之感动不已。
随后的Secret Wedding,弦乐与长笛的合奏同风笛交相呼应,似乎代表了两位主人公缠绵悱恻的爱情。在这六分多种的时间里,画面中没有任何语言,只有音乐在流淌。整个苏格兰连绵的群山似乎都沉浸在这缠绵的爱情中了。
然而好景不长,Murron受到统治者的迫害而被杀死了。Attack on Murron中,固定节奏的定音鼓制造出了危急的气氛。Murron被绑在木杆上,眼里流露出无助的泪水,哀怨的女声似乎是她的挽歌。而这一切终被邪恶的独奏圆号所吞没——明晃晃的匕首指向Murron的喉颈——不和谐的交响终于将乐曲送至定音鼓那夺人心魄的致命一击!紧接着的Revenge把Wallace复仇场面刻画的栩栩如生。定音鼓在晃动音型的衬底下充满了悬念与紧张,空气似乎凝结住了。当Wallace从背后抽出木棍的同时,音乐急剧加速,风笛越来越显出不安与凄凉。这一段音乐充分展现出了情节的张力。在Murron's Burial中,风笛又一次重现了爱情主题,而这次它却是如此的悲凉,让人不禁要落下眼泪……
接下来,Making Plans第一次展现出英雄的风采。风笛,一下变成了号角,召集人们起来反抗。苏格兰的人民觉醒了,在Sons of Scotland中,铜管占据了主角,表现出了人民的英勇气概。随着定音鼓坚定有力的鼓点,起义军在风笛的领导下,同敌人展开了英勇的战斗。这一段战争音乐是全篇中最有特色的一段:描写苏格兰人的只有一支风笛,看来似乎势单力薄,但是它却顽强的抗争着;乐曲间,弦乐队时不时闯入进来一条极不和谐的旋律,表现出英军肆虐的反扑。随着节奏的不断加快,几条主线交织在一起,难解难分。这一段音乐,重现了六百多年前发生在苏格兰中部城镇Stirling的著名的战役,可谓精彩至极。
英王为了争取集结部队的时间,假派王妃去和义军和谈。岂料王妃却被Wallace的勇敢、正气和魅力所吸引,深爱上了这个“叛贼”的头目。在For the love of a Princess中,作曲家表现了她矛盾的内心和深沉的爱。在义军获得了Falkirk的胜利之后,眼看形势极为有利,Wallace却受到了贵族的出卖。在Betrayal and Desolation中,大提琴表现出Wallace的悲愤。随之呼应的独奏圆号奏出无奈的叹息;弦乐零星几点,展现出一派悲凉的景象。最后,风笛又缓缓的登场,伴随着如同天籁传来的人声给失败的义军于无尽的抚慰。
Mornar's Dream是一首短小的曲子,节奏局促。在这里,作曲家第一次使用了嘹亮的小号,使曲子带有无限动力。曲中透出Wallace不畏失败,越挫越奋的坚强毅力。而他已经成为人民心目中的英雄。在The Legends Spreads中,风笛居然以更快的速度,更激进高昂的旋律,旋风般的把英雄的事迹继续传遍苏格兰大地。 在Wallace再次受到出卖之后,终于被英王捉住。王妃向冷酷的英王祈求绕过他的性命。这一段音乐表现出她对Wallace的爱、对英王的仇恨、对自己的无助……其中笛子颤抖幽怨的旋律似乎是王妃的哭泣。
终曲Freedom,影片中结构最完整的一首乐曲。首先由独奏圆号反复吹奏相同的三音级进的旋律,整个乐队以不断丰富的配器与推波助澜的和声来衬托这个表现苏格兰宽广、雄伟的景色的主题;随后风笛以高亢的基调拉出了英雄的主题。这个主题其实就是爱情主题的再现,然而在这里,它挥去了所有的阴霾,显得无比辉煌,在这里,它已经成为了自由的赞歌。我们一定记得,影片中Wallace躺在绞刑台上,用尽全身力气发出的最后的呐喊:“Freedom!”不禁要为这一颗勇敢的心而敬佩。然后乐曲回到A段,在英雄主题再现的时候,两个主题交织在了一起,形成了全片配乐中最振奋人心的高潮。这一段表露出Horner高超的作曲技巧。随后合唱加入进来旋律变的舒缓优美,这是最高贵的爱情的赞颂。这首长达七分半钟的终曲,含概了全篇的剧情,给了片子一个有力的结尾。
最后要提一下为配乐担任演奏的伦敦交响乐团和维斯明斯特教堂合唱团。熟悉古典音乐的朋友们一定不会陌生,这两个乐团可以说是当今世界最顶尖的交响和合唱团。他们所发出的音响不是一般的合声器能够相比的。所以建议大家有机会的话定要去电影院观看这部影片,你一定会被影片配乐中史诗般的恢宏所震撼!
2009年5月20日 听过
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