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哲学
教育与现代社会 豆瓣
9.3 (6 个评分) 作者: 思想与社会编委会 上海三联书店 2009 - 2
本书是关于研究“教育与现代社会”的专著,书中具体收录了:《人文主义及其教育的不可能性——海德格尔及福柯论人文主义》、《从乡约到乡村建设》、《蔡元培治校与中国现代学术共同体的兴起——1917—1923年的北京大学》等内容。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主题研讨:教育与现代社会
导言
指向事情本身的教育:奥古斯丁的《论教师》
教育的自然基础:解读《爱弥尔》前三卷
人文主义及其教育的不可能性——海德格尔及福柯论人文主义
蔡元培治校与中国现代学术共同体的兴起——1917—1923年的北京大学
从乡约到乡村建设
研究论文
斯宾诺莎的“出埃及记”——《神学政治论》与“犹太人问题”研究
书评
民主时代的英雄观——评爱默森的《代表人物》
2020年7月7日 已读
读了前三篇,都非常好。渠敬东老师的那篇在《自由与教育》读过,深入浅出,本应该值得细细做笔记的,可惜我没有...抽个什么时间再补上吧。
哲学 教育哲学 教育学
教育漫话 豆瓣
Some Thoughts Concerning Education
作者: 约翰·洛克 译者: 杨汉麟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 6
《教育漫话》是17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和思想家洛克的代表作之一。全书以“绅士教育”为主题,分为体育保健、道德教育、智育(包括学问、知识和技能)三个部分,阐明了如何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有理性、有德行、有才干的绅士或者有开拓精神的事业家。
2020年6月30日 已读 所谓绅士教育,德性+知识+才艺+礼仪+体育娱乐+游学
教育哲学 教育学
一生的学习 豆瓣 Goodreads
Education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Life
9.4 (7 个评分) 作者: [印度] 吉杜·克里希那穆提 译者: 张南星 群言出版社 2004 - 10
《一生的学习》介绍了我们做父母的不足,想想我们曾经受过的教育,想想我们是如何一天天变得平庸的。如果教育只是像用模具来塑造各种标准样式的人,教导人们去寻求安全感、成为重要人物,或是早日过上舒服日子,那么,教育只有助长了这个世界的不幸与毁灭;如果教育只是一个职业,一项赚钱的方法而已,那么老师怎么会用爱心去帮助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对自己和这个世界充满好奇?
民主主义与教育 豆瓣
9.6 (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约翰·杜威 译者: 王承绪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 5
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杜威全面阐述了他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把民主的思想引入教育,就教育的本质、目的、内容、方法、教材等问题提出了独特的见解。
爱弥儿 豆瓣
Émile,ou De l'éducation
8.9 (28 个评分) 作者: [法] 让-雅克·卢梭 译者: 李平沤 商务印书馆 1978 - 6
《爱弥儿,或论教育》,系法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1712—1778)的重要著作。此书写于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此书出版时,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一些资产阶级国家,影响巨大。这部书不仅是卢梭论述资产阶级教育的专著,而且是他阐发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思想的名著。
继十六、十七世纪荷兰和英国相继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之后,十八世纪的西欧正处于资本主义经济日益发展壮大,封建社会行将崩溃,更为深刻的资产阶级革命即将到来的时期。这种情况在法国表现得尤为明显。当时,法国是一个落后的封建专制国家,路易十四的“朕即国家”这句骄横的名言,就反映了这种专权状况。封建贵族和僧侣们凭借封建王权和神权对第三等级施加沉重的压迫,使整个第三等级其中包括资产阶级完全处于政治上无权的地位。在经济上,封建贵族和僧侣们拥有大量的土地,控制着财政税收大权,残酷剥削和掠夺第三等级,特别是广大工农劳苦大众。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日益扩大,使它再也不能容忍那种无权状况了。反对封建压迫,推翻君主专制制度,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成了第三等级的共同要求。卢梭和其他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著作正是反映了这一要求。《爱弥儿》一书则是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
本书共分五卷。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在第一卷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个重大的进步,它对后来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可贵的启示。但是应该指出,这种分期以及把体育、智育和德育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学的。
2020年6月20日 已读
曾经放言,我也要用教育爱弥儿的方式教育我的孩子。母亲听闻,叹气,你做不到的。我问,为何?她说,让雅克毕竟不是爱弥儿的亲父亲,但孩子可是你的亲孩子。😂
哲学 教育哲学 教育学
教育在十字路口 豆瓣
作者: 雅克·马里坦 译者: 高旭平 2010 - 5
《教育在十字路口》是马里坦在耶鲁大学担任“特里讲座”主讲教授时的演讲集。作者指出,教育者不要用一堆混乱不堪的成人概念去填塞儿童;对于儿童所学的东西,也不要作为死的资料让儿童被动地加以接受,这样会使儿童成为“知识矮子”。并强调,给学生的知识与给成人的知识是完全不同的。在各个阶段,知识必须适合于学生并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作者在书中描绘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动力、人文学科和自由教育、当前教育面临的考验等基本要旨,并引出一些值得思索的教育问题,一方面帮助读者领略马里坦的教育思想,另一方面希望能鼓舞读者从教育经典中思考实际的教育问题。
2020年6月19日 已读
“如果青年表现出对某些事物的渴望,那么即使他对别人有一种本能的冷漠感也是正常的。”仿佛得到些许宽恕,主啊...
2020年6月19日 评论 要点和摘录 - ①基督教教育哲学,“近代资产阶级生活的混乱,是由于人们对灵魂、道德和宗教的无知所引起的”。 ②实用主义教育学批判。 ③cue到柏格森、克尔凯郭尔、卢梭、洛克、纽曼、赫钦斯、杜威。 ④教育应培养的几种基本气质:对真理的爱、对善与正义的爱、对生存的淳朴和坦诚、对于出色完成工作的意识、合作感。 ⑤“对于人及人类生活来说,没有什么事比直觉和爱更重要。虽然并非所有的爱都是正义的,也不是所有的直觉都能得到正确引导或被理性化,然而,如果在任何隐秘的角落里有直觉和爱的存在,那么,那里就会出现生活和生活的激情,并存在拥有一小块天堂的可能。”(p26) ⑥“如果青年表现出对某些事物的渴望,那么即使他对别人有一种本能的冷漠感也是正常的。”(p77) ⑦“我喜欢并尊重当代青年,并且带着一种奇异的痛苦情感关注他们。对于物质、自然事实和人类事实,他们知之甚多,然而对灵魂却几乎一无所知。一言以蔽之,虽然他们的道德准尽管明显地松懈了,但却并不比上一代人低。他们有一种刻骨铭心、富有自信的坦率。乍看之下,他们像是接近了卢梭所梦想的人性之善。因为他们的确善良、慷慨且无拘无束,他们甚至在高尚的和不道德的行为中表现出一种类似于鸟儿和鹿儿的天真无邪。但事实上,他们恰恰处于那个抽掉了所需要的道德和宗教传统建构的阶段,而人却仍然在玩赏自己的遗产。”(p94) ⑧“对美德帮助最大的是爱:道德生活的主要障碍是利己主义,道德生活的主要渴望是解放自己;爱是人的天赋,只有爱才能排除利已主义的障碍,并使这种渴望得以满足。但是爱本身又被我们的中心利己主义所包围,不管这种利己主义是使我们所钟爱的人变成我们贪婪自爱的牺牲品,还是把他们淹没在群体的无情自爱中,以便把其他所有的人都排除在我们的爱之外,我们的爱将永远处在被利已主义所纠缠和俘虏的危险之中。爱并不关心观念、抽象和可能性,爱关注的是存在着的个人。上帝是人类之爱能够振翅飞往并安顿于其内的唯一具有人格的神,以便拥抱所有其他的人、将其从利主义的自爱中解放出来。”(p114)
哲学 教育哲学 教育学
教育的哲学基础 豆瓣
作者: 奥兹门, 译者: 石中英 / 邓敏娜 2006 - 9
《教育的哲学基础》(第7版)是在美国使用时间最长、再版次数最多的教育哲学教材之一。作者从对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哲学思想的形成背景出发,以人物为线索,介绍了历史上主要的哲学观点及其发展脉络,进而论述了各学说在教育目的、教育方法、课程、教师角色等方面的具体主张。为了拓展读者的哲学视野,作者还集中概括了各学说受到的责难与批评,并节选了有代表性的论著,激发读者投入到更广泛和深入的阅读与思考当中。不管是初学者,具有一定基础的专业人员,还是教授这门课程的教师,都会发现这是一本非常适用的参考读物。
杜威全集 豆瓣
作者: [美国] 约翰·杜威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9
《杜威全集》早期著作(1882-1898)是在“现代语言协会美国作家版本中心”的指导下,在南伊利诺伊大学杜威出版项目合作研究的支持下完成的一个现代文版本。出版内容包括五卷:第一卷涵盖了1882-1888年期间的作品:第二卷(《心理学》),1887年作品:第三卷,1889-1892年作品,第四卷,1893-1894年作品:第五卷,1895-1898年作品。单行本《约翰·杜威著作导读》提供了杜威全集的导读文章,以及按主题排序的全部著作目录。
告别功利 豆瓣
Not for profit: why democracy needs the humanities
作者: [美] 玛莎·努斯鲍姆 译者: 肖聿 新华出版社 2010 - 11
《告别功利:人文教育忧思录》内容简介:在这《告别功利:人文教育忧思录》中,当代著名哲学家玛莎·努斯鲍姆从根本上批判了一种思想,即教育首先是为经济增长服务的工具。她指出,经济增长并不一定导致更好的生活质量:忽视、嘲讽艺术和人文学科,将使我们大家的生活质量以及我们民主制度的健康陷入危险。
作者指出,从教育的历史上说,人文学科曾经是教育的中心内容,因为人文教育被认为是培养负责任的、有能力的公民的重要手段。但是,近年来,不管是在美国,还是在世界其他国家,教育的目的走向了令人担忧的方向。急切地想推动经济发展,国家日益将培养学生的经济生产力作为主要目标,而不是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让他们成为有知识、有道德、负责任的公民。这种以获利的技能为中心的教育是短视的,已经腐蚀了青年人质疑权威的勇气与能力,降低了他们对弱势群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同情心,削弱了人们处理复杂的全球性问题的能力。这些基本能力的缺失对健全的社会和世界是有害的。为改变这种状况,作者认为我们应该抵制将教育降格为GDP的工具;相反,我们应该将教育和人文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们成为对他们的国家和整个世界有责任心的公民。
信仰、道德和教育:规范哲学的考察 豆瓣
作者: [德]沃夫冈·布雷钦卡 译者: 彭正梅、张坤 2008 - 5
教育哲学译丛是对西方教育理论和哲学的系统考察,系统地对国外教育的理论思考进行系统的译介,以期把握西方教育和实践的理论底蕴,以帮助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理解国外教育实践的哲学背景。
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 豆瓣
作者: [德国] 弗里德里希·尼采 译者: 周国平 译林出版社 2012 - 3
本书是尼采三十岁时发表的一部充满激情的著作,以叔本华为范例,阐述了他对哲学家的品格、哲学的使命、哲学与人生及时代的关系等重大问题的看法。他指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且都只有一次人生,因此都应该承担起“成为你自己”的责任,获得一个“更高的自我” 。青年人之所以需要教育家即人生导师,原因在此。哲学的使命是站在生命之画面前,解释其完整的意义。为此哲学家必须是真实的人,拥有独立的人格,在自己身上战胜时代的弊病。尼采认为,用这个标准衡量,学院哲学家是冒牌哲学家,他主张取消国家对哲学的庇护,把哲学从学院里驱逐出去,以此来捍卫哲学的纯洁性。
昆体良教育论著选 豆瓣
作者: 昆体良 译者: 任钟印 人民教育 2001 - 5
《昆体良教育论著选》主要内容:马库斯·法比尤斯·昆体良是公元一世纪罗马最有成就的教育家。在整个罗马时代的所有著作中,只有昆体良的12卷巨著《雄辩术原理》系统地论述了年轻一代的教育问题,其他著作中的教育言论都是零星的。昆体良是古代希腊、罗马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之集大成者,是夸美纽斯以前西方最杰出的教学法学者。文艺复兴时期,久已失传的昆体良的著作一旦被从积尘中重新发现,立即异彩夺目,使厌倦了经院主义的人文主义者为之倾倒。昆体良的许多教育见解和经验,直到今天仍然富有教益。
斯宾塞教育论著选 豆瓣
作者: 赫·斯宾塞 译者: 胡毅 王承绪 2005 - 1
《斯宾塞教育论著选》作者为英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改革家。《斯宾塞教育论著选》除包括斯宾塞原版《教育论》中《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智育》《德育》《体育》等四篇论文之外,又增加了九篇论文,比较系统、全面地反映了斯宾塞的教育思想。
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 豆瓣
作者: [美国] 约翰·杜威 译者: 姜文闵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 1
《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作者杜威为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实用主义教育的创始人。《我们怎样思维》和《经验与教育》是杜威的两部代表作。它们围绕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教育与经验的关系问题展开论述,深刻反映了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于了解和研究杜威的教育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自由与教育 豆瓣
作者: 渠敬东 / 王楠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9
王楠通过洛克对教育问题的思考,与洛克《人类理解论》中对人性的分析,《政府论》中对政治社会的考察有机地关联在一起,全面阐述了洛克通过教育培养现代社会中自由理性的人的基本思路。渠敬东集中深入地考察了卢梭的《爱弥尔》一书,社会理论以往对教育问题的关注并没有充分考虑《爱弥尔》中的教育模式对现代社会的深刻影响,渠敬东的分析有力地弥补了这方面的缺陷,不仅和上篇对洛克的教育思想的考察构成了具有丰富理论张力的对照,同时也勾画出教育在构成现代社会的人心秩序方面所经历的一段重要历程。
——李 猛
由王楠撰写的上篇并没有把视野局限在《教育思议》,而是将洛克的教育思想放在由《人类理解论》、《政府论》等著作构成的洛克总体思想体系中。由渠敬东撰写的下篇基于国内外对卢梭名著《爱弥尔》的大量研究成果,将《爱弥尔》全书分为两大部分,其主题是,如何培养一个“人”与如何培养一个“公民”。作者对附录中书柬的讨论也非常精彩,现代社会的复杂性使爱弥尔作为人的处境和作为公民的处境都遭到了巨大挑战,面对这些挑战的时候,爱弥尔对自由的理解反而更加深入,在奴役中获得了对自由的真正理解。
——吴 飞
脑中之轮 豆瓣
作者: 斯普林格 译者: 贾晨阳 2005 - 4
书中着重论述了教育哲学发展史上关于自由、权威、文化关系、学校制度、人权等主题的讨论。诸如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柏拉图的国家教育思想,卢梭的性别教育和契约思想,布鲁姆的文化主体思想,古德曼的自由学校教育思想,艾里什的消除学校教育思想,弗莱尔的批判教育思想等等。
每一个思想家和流派都介绍得简短明晰,作为教育哲学的入门性读本,本书是相当不错的。
夸美纽斯教育论著选 豆瓣
作者: 夸美纽斯 2005 - 1
《夸美纽斯教育论著选》汇编了17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的主要专著和论文,其中有历史上第一本学前教育学《母育学校》、第一本幼儿看图学话读本《世界图解》。收进《夸美纽斯教育论著选》中的《泛智学校导论》和《泛智学校》,提出了泛智学理论和学校管理思想,探讨了将有关一切事物的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方法。《论天赋才能的培养》一文,是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新人才观的继承和发扬光大。《夸美纽斯教育论著选》能帮助读者系统了解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教育就是解放心灵 豆瓣
The Whole Movement of Life is Learning
作者: [印度] 吉杜·克里希那穆提 译者: 唐超权 2010 - 6
《教育就是解放心灵》内容简介:这些信件中所表达的洞见,对于关心教育问题的家长、教育者、学习教育的学生以及其他相关人士都是很有价值的。如果你愿意读的话,就带着学习的态度去读。就像你要了解一朵花儿,就得非常细心地观察它的花瓣、它的茎、它的颜色、它的芬芳和它的美。这些信应该以同样的方式去学习,而不是哪天早上随便读一读,然后就把它忘掉了。你必须给它点时间,玩味它,质疑它,深入地探询而又不轻信,与它共处一段时间,消化它,使它成为你自己的东西。
理解与教育 豆瓣
作者: 金生鈜 1997 - 3
《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运用解释学理解的观点对教育的意义生成、受教育者的精神建构、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学校教育的课程等诸种教育总是作出解释与阐明,针对当代唯科学主义在教育诸多总是上的理解的缺失与不足,作者所阐明的一系列观点是颇具理论价值的,对当代教育的弊端也是很有针砭性的。哲学解释学是新兴的学术领域,其中关于“理解”的理论有独到之见,和教育具有密切关系。教育本应是“心灵的导向”,就是促成人的精神成长,但现代教育追逐物质效益而忽视精神文化的开创和宏扬,使人陷入狭隘而片面的发展。这应是教育理论深思的课题。作者阐述了理解性教育的生成,继而又从受教育者的精神建构等方面陈述新哲学所希冀的教育。该书系统紧严、内容充实,分析判断很为深刻,学术论证有理有据,而且颇多创见性的议论,是一部质量优良的佳作。
德性与教化 豆瓣
作者: 金生鈜 2003 - 9
《德性与教化(从苏格拉底到尼采西方道德教育哲学思想研究)》内容:哲学的首要任务是讨论和阐明德性生活的理想,教化的使命是对德性品质的郑重关切,二者具有自然的共通性。德性及教化是哲学思想的永恒主题:苏格拉底的关照善生活的哲学的审慎,柏拉图的教育理想国中的灵魂的正义,澳古斯丁的神义德性的虔诚,卢梭的自然良知的激情,康德的道德理性的崇高,尼采的超越善恶的意志升华,等等,他们站在自己的立场,对德性生活和教化进行了哲学辩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