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哲学
哲学与幼童 豆瓣
作者: 加雷斯·B·马修斯 著 译者: 陈国容 译 / 蒋永宜 校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 - 10
"已被译成德、法、日等十余种语言出版,其教育理念广为人们所接受
这套书是属于孩子的,因为儿童与哲学之间有天然的亲和关系,他们的小脑瓜里充满着天问。这套书也是属于大人的,因为他们理应学习倾听孩子的提问,进行智慧的讨论。
——哲学家 周国平
事实上,就我所能够搜集到的材料来看,对于许多幼童和青少年来说,进行哲学思考是天生的本能,就与从事音乐和做游戏一样,这是人之成长为人的一个重要部分。
——儿童哲学家 加雷斯·B·马修斯
《哲学与幼童》是一本“大家小书”,收集了3—12 岁孩子提出的漂亮问题和三十来个有趣的生活故事。孩子对自身有着最为纯粹的好奇心,对自然有着极为敏锐的观察力,所提出的问题几乎是哲学式的: 宇宙有边际吗?午餐会长在树上吗?我有两只眼睛,为什么看不见两个你?……对孩子来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问题比答案更重要。成年人只有提升自我哲学修养,才能了解孩子、引导孩子,成为孩子够格的哲学玩伴,保护孩子的天真与烂漫。"
童年哲学 豆瓣
作者: 加雷斯·B·马修斯 著 译者: 刘晓东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 - 10
"已被译成德、法、日等十余种语言出版,其教育理念广为人们所接受
这套书是属于孩子的,因为儿童与哲学之间有天然的亲和关系,他们的小脑瓜里充满着天问。这套书也是属于大人的,因为他们理应学习倾听孩子的提问,进行智慧的讨论。
——哲学家 周国平
《童年哲学》所致力于阐释的儿童观,不只是为了解放儿童,而且也是为了成人自身的解放。
——儿童哲学研究者 刘晓东
《童年哲学》是马修斯儿童哲学三部曲中最新的一部。作为专业哲学家,马修斯将哲学和童年联系起来,论述了哲学家的童年观、童年的理论与模型、儿童道德发展、儿童权利、童年健忘症、童年与死亡、儿童文学、儿童艺术等,为童年哲学建构了一个初步的理论框架,发展出“童年哲学”应作为一门学科的想法。马修斯认为,以哲学的方式阐述童年、认知儿童的哲学潜能、探索孩子的思考方式,有助于反思成人对孩子的观念,并能将童年与成年间的裂缝弥补起来。"
生命与教化 豆瓣
作者: 刘铁芳 2004 - 4
本书以“生命与教化”为题,围绕个体生命与道德教化的内在关涉,意在探讨当下中国社会现代性道德教化的处境以及面临的基本问题,这在改革开放背景下的中国无疑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敏感话题。
本书从教化与生命的关系和角度展开对教化和道德教化的思考。作者直握生命的本质,着眼于道德对生命的提升和超越,论证道德教化对生命的提升和激励,抓住了道德教化的灵魂。作者紧扣生命论述教化,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整合,将教化规定为对生命的尊重和张扬,既提升了道德教化的形而上理解,同时又没有做抽象的玄论,而是通过对生命的张扬具体地落实到形而下的感性生活层面。虽然作者讨论的对象是“现代性”的问题,但却是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中辩证其现代性的原因。通过历史的追问、中外的比较,点出了传统教化的病根,使得其所有的论述,都有“对症下药”的特色。
古典传统的回归与教养性教育的重建 豆瓣
作者: 刘铁芳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6
不管周遭的世界如何,教育的根本就在于立足于每个人灵魂的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施以人性的启迪与教化。现实的世界也许并不美好,或者说教育栖身的世界并不是一个完满的世界,但真正的教育就是要在这样一个并不完满的世界中,担当化育人格的大任,以确立个人在多变的现实世界的独一无二的尊严和幸福。
教育公正 豆瓣
作者: 冯建军 2008 - 5
教育的话题沉重而充满希望,我们从这里祈想明日。
在诸多累于外骛的措辞黯然失色后,教育再度返回到人生的亲切处寻找它的原始命意。比起政治、经济等有恃于某种力量感的领域来,教育有其超功利的一度。这一度使教育有可能独立于世俗的“力”或“利”以留住那份审度与成全人生的从容,并由此确定自己无可替代亦未可推诿的职志。教育当然不会对来自政治、经济的多方祈使置之不理,但重心自在的教育永远不可萎缩其批判而超越的性状。它以自己的理念相应于政治、经济的理念,却并不要充任当下政治、经济的仆役。它的职志的多维度只是因着人生价值的多维度,它的当有内涵*终取决于人生的当有内涵。如果说,政治依其本分在于为社会厘定一种合理的秩序以实现人生所期许的“公正”价值,经济依其本分在于为族类提供更佳的生存境遇以成就人生所趣求的“富强”价值,伦理依其本分在于指示一种天人之际、人人之际的和谐关系以践履人生所默祈的“和谐”价值,艺术依其宗趣在于借重审美形式创造另一种世界以陶育人生所向往的“美”的价值,道德依其主旨在于反省中的人自律地提升心灵境界以涵养人生不可稍缺的精神内向度上的“善”的价值,那末,教育的职分便在于诱导人的价值自觉,把握好多维度的价值间的张力以陶冶人的生命。我们期待中的明日的教育是意识到自身职分的教育,凭着这职分,它不必屈从于任何外在的威压,只是一味致力于如何在人生价值的恰当分际上成全一个又一个健全而富有个性的人。
生命与教育 豆瓣
作者: 冯建军 2004 - 1
《生命与教育》基于对生命与教育本体关系的理性思索,探讨了教育的生命本质和生命化教育的理念、特点,构建了生命化教育的体系,书写了有"人"的牛命教育学。它让人们重新审思教育的过去,向着生命的未来行进。在这个技术宰制一切的时代中,教育封闭了通向灵魂的大门,对生命的异化和遮蔽使其迷失了方向,越来越远离牛命的原点。一个以人为本的时代的到来,呼唤教育回归生命的本真。我们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尊崇,以热切而理性的思索努力追寻教育的本真,引导教育的实践:将生命融十教育,将教育融于生活,让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凸显生命的灵动、自由和独特,并以此渐臻生命的完满与幸福。
理想国 豆瓣
Πολιτεία
9.2 (12 个评分) 作者: 柏拉图 译者: 王扬 华夏出版社 2012 - 11
这部《理想国》由王扬译注,是我国第一个按标准希腊语编辑本来翻译的全译本,采用布尔奈特编本,有具体到5位数的行码,查索方便,为西方学界公认。译注者在依据希腊文编辑本的基础上,奉献了一部贴切、流畅的《理想国》最新中译本,并撰写了富有启发的前言。另外,鉴于《理想国》一书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比喻和典故层出不穷,译者在书后附有《理想国》对话纲要、专有名词索引、内容索引和一份有关《理想国》研究的西文参考书要目,包括柏拉图研究文献目录索引书目,对读者进一步查阅、对比、参考十分有价值。
教育人类学 豆瓣
作者: O.F.博尔诺夫 译者: 李其龙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 3
本书虽是一本教育人类学著作,但作者却在本书中综合了他的绝大部分研究成果,深入了他的绝大部分教育思想。换言之,他的绝大部分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的这本书中了。因此,这是博尔诺夫的非常重要的著作,若要研究博尔诺夫的教育思想,不能不读他的这本著作。
巨人与侏儒 豆瓣
Giants and Dwarfs
作者: [美] 阿兰·布鲁姆 华夏出版社 2007 - 8
本书的题目并不特别与一个老说法相关:“我们都是矮子,但是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谦卑的姿态,表达了太多的自我满足。巨人是那么容易让我们爬上去的吗?巨人的功能就是把侏儒扛上他们的肩膀吗?或许他们曾经是亲切和蔼的,但是现在他们却把我们摔在了地下,偷偷走了,只留给我们一个视界更宽一些的幻觉。毫无理由地假设我们和伟大者的亲密关系,很快就会使年轻一代人否认有什么巨人,并断定这整个说法不过是一个谎言,是由教师们编造来抬高自己的。我想,巨人会鄙视这小小的喜剧和玩笑。
解读伟大作品,已经不仅仅是个人或某个学派的为学旨趣,而是与生存选择紧密相关。关键在于,伟大作品给出了关于什么是美好生活、什么是美好德行等紧要问题的深刻思考与解答。即使我们要寻求只属于自己的答案,也无论如何必须首先面对那些伟大的书。
在订正旧版的基础上,新增两篇文章:《理查二世》和《文本的研习》。
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 豆瓣
9.0 (6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弗里德里希·尼采 译者: 周国平 译林出版社 2012 - 2
尼采在本书中批判了当时德国大学和文科中学教育中存在的两种倾向。一种是扩大教育外延的倾向,大学和文科中学大规模扩招,模糊了精英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界限,使教育沦为谋生的手段。另一种是缩小教育内涵的倾向,削弱人文教育,教育沦为学术分工的工厂和国家利益的工具。在尼采看来,真正的大学和文科中学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哲学悟性、艺术直觉和古典人文修养,为天才的诞生和文化的创造培育适宜的土壤。
论教育学 豆瓣
作者: [德国] 伊曼努尔·康德 译者: 赵鹏,何兆武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 5
《论教育学》和《系科之争》是康德的两部与教育有关的著作:前者是他在柯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的讲义,后者则是他在不同时期撰写的三篇论文的集合,内容主要是讨论大学中哲学(康德这里指广义的以理性知识本身为目的的理论研究)与实用学科(以及知识界与政府)的关系。这两部作品是我们了解康德教育思想的基本材料。
教育的目的 豆瓣
The Aims of Education
9.0 (6 个评分) 作者: (英)怀特海 译者: 徐汝舟 三联书店 2002 - 1
本书英文原版首次出版于1929年,是他有关教育的演讲论文集,比 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教育观念。他主张教育应该充满生活与活力,反对学生灌输知识,面应引导他们自我发展;他强调古典文学艺术在学生智力发展和人格培养中的重要性,倡导使受教育者在科学和人文方面全面发展;他还重视审美在道德教育中的意义,认为受教育者“如果不能经常目睹伟大崇高,道路教育便无从谈起。”怀特海的教育思想对今天提倡的“素质教育”有很大的参考与指导价值。
什么是教育 豆瓣
Was ist Erziehung?
作者: [德]卡尔.雅斯贝尔斯 译者: 邹进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1
本书中所讨论的是以下三个问题,什么是现代教育;教育的本质与现代;现代的学校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应如何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