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pdf
儿童文学经典手册(第9版) 豆瓣
作者: [美]丽贝卡·J.卢肯斯 / [美]杰奎琳·J.史密斯 译者: 李娜 2019 - 3
《儿童文学经典手册》是难得的图书资讯和文学理论集大成者,它不同于其他儿童文学选集或儿童文学简介,不是简单地把儿童文学作品汇集成册,而是教你挑选高质量的儿童图书。本书使用的文学评判标准与其他类型的文学一样,通过解读儿童文学经典作品来阐释文学评判标准、判断一本书是否适合儿童阅读。本书作者带领读者深度解读一些文学概念,如情节、角色、主题、背景、视角、风格、语气等,为评判儿童文学作品提供了有力的评判标准。书中提及图书审查机制,还探讨了阅读对孩子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把阅读兴趣保持到成年时期。
布莱克维尔《尼各马可伦理学》指南 豆瓣
The Blackwell Guide to Aristotle’s Nicomachean Ethics
作者: (美)理查德·克劳特 译者: 刘玮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10
这本《指南》由当代重要的亚里士多德伦学者克劳特主编,收录了16位一流古典哲学家撰写的文章,深入浅出地讨论了《尼各马可伦理学》的方方面面,堪称目前最理想的《尼各马可伦理学》导论。 这本《指南》的结构和《尼各马可伦理学》的结构一一对应。讨论的具体问题包括:善,美德的普遍性质,特殊德行的特殊性,意愿,自我控制及自我满足。
从政治到哲学的运动 豆瓣
9.0 (7 个评分) 作者: 陈斯一 上海三联书店 2019
西方思想史研究专著。运用最新研究成果,对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名著《尼各马可伦理学》进行研究型系统解读;并以这部伦理学名著作为切入点,透视亚里士多德的思想的整体架构。本书并附有对柏拉图《吕西斯》的解读。
音乐社会学 豆瓣
The Rational and Social Foundations of Music
作者: [德国] 马克斯·韦伯 译者: 李彦频 西南师大 2014 - 5
《音乐社会学:音乐的理性基础与社会学基础》是引进的一本音乐社会学著作,为音乐社会学学科的奠基之作。分为七章,依次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论证:与旋律有关的和声检验、与其他地区比较的西方音乐音阶体制研究、对解决音乐体系中的多音性和多响性方案的评论、检验乐器作为音乐理性化载体的角色。
规训革命 豆瓣
The Disciplinary Revolution: Calvinism and the Growth of State Power in Early Modern Europe
9.6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菲利普·S. 戈尔斯基 译者: 李钧鹏 / 李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2
作为一项比较历史社会学研究,本书将历史个案并置比较,以阐明和提炼关于宏观社会变化的理论观点。大多数比较历史社会学研究以国家为个案,本书却讲教派作为个案,在作者看来,宗教改革引发了一场波及广泛的深刻规训过程,可以称之为规训革命。这场变革大大增强了近代早期国家的权力,其影响在信奉加尔文主义的若干欧洲地区最为深远和彻底。这一观点兼具福柯与韦伯的色彩,堪称对近代国家形构最富原创性和启发性的研究。
本书入选美国社会学会前会长兰德尔·柯林斯(Randall Collins)评选的2000—2012年十大社会学理论著作。
与神作战 豆瓣
Battling the gods: Atheism in the ancient world
作者: [英]蒂姆·惠特马什 译者: 陈愉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 - 2
【内容简介】
无神论是近代的发明,是欧洲启蒙运动的产物吗?其实,早在启蒙之光把疑神的种子播洒到欧洲这片基督教传统深厚的土地之前,无神论在希腊世界就是公众辩论的严肃话题。
作者蒂姆·惠特马什在这部《与神作战》中,把笔触深入古代地中海世界,勾勒出历经千年历史巨变的希腊无神论,再现众多哲人的思想风采。他们中既有或许是第一位坦承自己无神论立场的迪亚格拉斯,以及第一位唯物论者德谟克利特,又有伊壁鸠鲁及其追随者。在书中还可以看到早期基督徒如何撇清自己同无神论的关系,进而压制怀疑上帝的思想。
这是一部内容权威、大胆的作品,既具挑战性,又散发悲悯情怀。在作者看来,人类的美好生活离不开多元的文化和宗教,以及自由的争论。
【本书获誉】
现代人对于无神论问题的讨论大多泛泛而谈,蒂姆•惠特马什对于古代世界无神论却做出一番洞幽察微的探索。读到这样的书真是太棒了。——玛丽·比尔德(Mary Beard)
《与神作战》及时且精彩生动地提示人们无神论与宗教信仰同样古老。怀疑主义……就在那个充满刺激和斗志的古雅典完全形成,并渴望一战。——《大转向:世界如何步入现代》(The Swerve: How the World Became Modern ), 斯蒂芬·格林布拉特(Stephen Greenblatt)
早在人类理性最伟大的洞见得到现代科学的实证支持之前很久,就有人质疑超自然现象。随作者去了解这些先贤是一种纯然的快乐。——《自由思想家:美国世俗主义的历史》(Freethinkers: A History of American Secularism ),苏珊·雅各比(Susan Jacoby),
《与神作战》一书以渊博的学识和优雅悦人的文字,讲述了一段古希腊罗马时代无神论的历史,当代宗教和世俗主义之争一时竟成热门话题。——《柏拉图为何写作》(Why Plato Wrote ), 丹妮尔·S. 艾伦(Danielle S. Allen)
叙事学习 豆瓣
作者: [英]艾沃·古德森 / [荷]格特·比斯塔 译者: 方玺 2019 - 3
2020年11月7日 想读 G442 163
无pdf
他者伦理视野中的道德教育 豆瓣
作者: 吴先伍 2019
道德教育事关学生的成人成才,而当前道德教育的效果却并不理想,我们有必要借助列维纳斯的他者伦理重构道德教育。犹太裔法国哲学家列维纳斯的他者伦理,是一种以他者为取向的我为他者负责的责任伦理,该理论对于我们重构道德教育的目标指向、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道德教育中的师生关系,从而调动教师为学生负责的积极性,让教师积极地担负起学生成长、成人的责任,颇具积极的现实意义。
2020年10月30日 想读 G410 21
无pdf
给未出世的你 豆瓣
À toi qui n’es pas encore né(e)
7.9 (14 个评分) 作者: [法]阿尔贝·雅卡尔 译者: 赵苏影 新星出版社 2019 - 11
这是一份送给“一零后”的成人礼。
1999年世纪之交,七十四岁的雅卡尔写下这封信,期待未出世的重孙在自己百年诞辰的2025年,打开它。
雅卡尔经历的二十世纪,人类不断突破自我、创造奇迹,同时也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最深重的几次危机。DNA、相对论、量子物理、宇宙膨胀说……这些科学发现本应让我们更新对于世界和社会的认识,但人们却沉迷于“技术进步”的快感中,忽略了这种盲目发展或许正在加剧人类的共同毁灭。
2025年,80亿人口能否在这个星球上成功存活?狂热的消费、无限的竞争、对人类基因组不受控制的操纵,会产生什么后果?究竟如何确保多元化与和平?
雅卡尔预言,未来较长时间里,基本的科学常识已经不会发生太大变化。接下来需要用几代人的时间,重建起一种融合的理论,使得每个学科都包含其他学科的新发现,建立对世界全新的理解。让下一代人,能够用昨天的现实来解释今天的现实,再超越今天,用科学逻辑去设想未来的现实。
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国:纪念杜威来华讲学100周年 豆瓣
作者: 张斌贤 刘云杉 2019 - 4
杜威是20世纪以来对中国教育影响极大的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学家。“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杜威曾访华讲学两年又三个月,对中国的思想界和教育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书主要回顾百年来,杜威教育思想特别是中国杜威教育学派对中国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影响,揭示杜威以及中国杜威教育学派在中国现代教育发展中的意义。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国百年传播的曲折历程,对今后中国教育改革和教育理论的发展,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书也是外国人了解中国近百年教育的一个重要窗口。
人的普遍智识 豆瓣
人学
作者: 鲁道夫·施泰纳 / Rudolf Steiner 译者: 廖玉仪 / 李泽武 台湾财团法人人智学基金会出版 2014 - 4
教育大师鲁道夫·施泰纳(Rudolf Steiner)《人的智识》是他1919年在斯图加特创办华德福学校时对教师进行的为期两周的培训讲座记录稿。近百年来,这部著作已经成为在全世界教育领域产生重大影响的华德福教育思想的宝典。
施泰纳的这个教育系列讲座作为书籍出版时名为“Allgemeine Menschenkunde als Grundlage der P?dagogik”,德文的意义是非常清晰的:“作为教育学基础的人的普遍智识”。然而,要翻译为言简意赅的中文书名,显然这就不合适了。这也是使本书翻译小组感到棘手的问题之一。有人曾经将此书名译为“人学”,固然易于指称,然而,细究之,“Kunde”一词移译为“学”,似可商榷。查阅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的《德汉词典》里面对此词的相关释义为“消息,音信,学科,知识”等,固然有学科一词,学科也可以简称为学。但是,显然,这不符合作者本意。作者是很谦虚的,用了Kunde一词,并非认为是自己创建了一种学科,而更多的是要作为一种实用的知识加以传授。所以,经翻译小组反复筛选排除,最后选用了《人的智识》。
译事难,译施泰纳尤难。施泰纳学贯东西,精通各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讲座中所涉学科繁多。诸如心理学,教育学,数学,逻辑学,地质学,医学,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学,神学,玄学等等。在翻译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专业术语,需要借助百科全书。同时,施泰纳在讲演中,思维慎密,逻辑严准,用词丰富,条分缕析。无论是从语词的性质到语气的轻重,或者是句式的排列,翻译起来都得加以反复推敲。因此,常常为了一个词的移译而绞尽脑汁。如果是个人之力,显然将会力不从心。
好在我们有一个翻译小组。每当笔者校译好一章,就会请住在成都的汉学家许星涵(Astrid Schr?ter)小姐,以及华德福教育专家李泽武先生一起到家里来,喝茶读书,讨论译作。每一次讨论,我们都会发现一些新的东西,不仅仅是字斟句酌,更重要的是真实而易懂地传达出100年前的这位德语前卫教育学家的思想。尽管,其中不乏玄学之内容,令人云里雾里,不过,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我们三人合作愉快。每当找到了一个恰当的句式或者词语与原文对应时,都会开心不已,用欢声笑语表示庆贺,并分享施泰纳这位教育大师的智慧,从这一个方面看来,翻译又是一件多么愉快的事情。
施泰纳的《人的智识》,台湾的廖玉仪女士已经自德文版翻译了5章,成都华德福学校李泽武校长也从英文版里将之全部翻译了过来。然而,由于德文的逻辑严密,语法丝丝入扣,用词精准。英文与德文的表达方式各异:德文的一些同义词,在英文里只有用一个相同的词来加以对应。这样,就很难传达德文原著的精神。比如德文的“Wille”与“Wollen”,在英文里只有“will“,对译为汉语就只有“意志”。而直接从德文迻译为中文,就可以分别译为“意志”与“意愿”,以示原文不同之词的本义之细微区别了。
本书的翻译过程是这样的,廖玉仪从德文原著里翻译了致辞及前5讲,李泽武将英文译本的致辞及全部14讲转译为中文,芮虎从德文原著校译了廖玉仪所翻译的致辞及前5讲,并翻译了6-14讲及德文版编者前言与全部附录文字,同时,在翻译过程中也参考了李泽武自英文转译的译本。中文译稿由许星涵对照德文原著逐字逐句地加以审校,并由许星涵、李泽武与笔者所在的本书审校翻译小组对各个章节逐一加以详细讨论并定稿。然后,由李泽武对照英文译本加以校订。最后,再通过三人小组的最后审读,方得以成为送交出版印刷的书稿。
本书译稿最后审定所依据的原著为多纳赫,鲁道夫?施泰纳出版社2005年的版本“Allgemeine Menschenkunde als Grundlage der P?dagogik”。
芮虎
2013年10月2日
成都东湖
(注:本书即将由台湾财团法人人智学基金会出版)
施泰纳的教育学经典著作《人的普遍智识——作为教育学基础》在台湾出版了。近日,样书被带到成都。借此机会,施泰纳华文翻译小组负责人许星涵及成都华德福学校举办了新书发布会,此书的主要译者校者及读者出席了这次发布会。
发布会选在成都郊区荷塘月色村,这里自然风光优美,池塘里的荷叶一片碧绿,树木成荫,田间小径令人回忆古老的乡村。在这样的环境中阅读来自遥远的施泰纳,相得益彰。
在发布会上,汉学家许星涵(Astrid Schroeter)女士首先致辞,她说:“施泰纳的这部著作距今已经95年了,这位教育大师的思想穿越时空,今天来到中国,呈现在读者面前,真是一件非常奇妙的事情。这是我们这个翻译小组的同事们努力工作的结晶。要真正地理解施泰纳的思想,只有从德文原文才能达到。因为,施泰纳在自己的著作中所使用的词语非常丰富,其词汇的来源可以沿溯到古代希腊。然而,施泰纳的思想是如此独特,不是可以直接地用中国传统思想的现成词语来诠释的。正因为如此,我们在翻译校正过程中,在寻找对应的中文词汇时花费了更多的时间。我们的工作在此书出版之时只是宣告了一个段落,今后,要理解和阅读,花的时间会更长。正如吃德国的硬面包,要慢慢啃,慢慢消化,不过,营养也非常丰富。”
许星涵特别介绍了Rudolf Steiner这个名字的中文译法,鲁道夫. 施泰纳,这是中文的标准译法,她希望,今后国内别的译法都能够以这个译法为准,使这位德国教育大师的中文名字统一起来。
她还举出德文Eurythmie 的中文译法,坊间有人将其译为“优律诗美”或 “优律思美”,固然优美,富有诗意,然而,这种华德福学校的体操原意上没有这些意思,应译为 “优律司美”,因为“司”意为“司理”,有动作之意,而”Eu” 在古希腊文中是“美”的意思,而”rythmie” 表示节奏或韵律。在运动这种体操时,应该同时作用于人的星辰身、以太身和物质身。所以,“优律司美”比较切合施泰纳之原意。最后,许星涵还呼吁大家,为了更纯正地传播华德福教育思想,将施泰纳著作逐步翻译为中文,坚决抵制盗版。
这部著作的主要译者,旅德华人学者 芮虎先生在发布会上回顾了翻译校正的艰难过程。他同意许星涵所说的,并回顾了在翻译过程中,自己与许星涵,李泽武的愉快合作。正如许星涵所言,“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不过,芮虎认为,如果将施泰纳的智慧比作诸葛亮的话,凭这三人之力,还是很难企及的。不过,他认为,翻译小组成员应该是三驾马车,在理解传递施泰纳的教育思想的过程中,并肩前进,道路还非常遥远。他说,“施泰纳思想之博大精深,用语言实在难以传达。这里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译本,只是我们所做的努力。还远远谈不上完善,请读者多多提出宝贵意见。”为了让读者体会到施泰纳著作的中文语感,芮虎还特意从新书中选出两段,朗诵给在座的人们聆听。(见附文)
这部新书的另一位译者,成都华德福学校创始人,华德福教育专家李泽武先生在发布会上,也回顾了此书成文的过程,认为这是一部思想深邃,充满玄学玄理的著作。与世间所有的大道一脉相通。他展示了翻译小组在翻译过程中所做的记录,上面密密麻麻地记载着小组成员对每一个词汇的反复推敲之过程。对于《神智学》与《人的普遍智识》的区别,李泽武认为,前者是施泰纳思想的精华,博大精深,而后者则带着情感意志去思考,思维更加精细。如果将前者比作方向盘,那么后者就是GPS,具体指导我们怎样达到教学之目的地。
发布会上,华德福学校的教师与家长们就各自从对施泰纳思想的认识与理解,对新书提出问题,都由许星涵,李泽武,芮虎等一一做了解答。此时此刻,荷塘月色畔,清风徐来,面包芬芳。
附:《人的普遍智识》选读二段:
一,我們必須明瞭,人的內在一定早已存在著某些力量,這是通過出生前實存的反射以及死後實存的胚芽存留(Im-Keime-Behalten)所發揮出來的力量。於是,此處我們將談論的是,對於實際狀況最為重要的一些心理學概念,那些你們從《神智學》這本書中已經認識到的映像:離斥感(Antipathie)與交融感(Sympathie)的映像。現在,我們要與第一個演講所談論過的內容做連結:因為我們無法再在靈世界中停留,所以將被下放到物質世界。在被下放至這個世界時,我們形成了反對所有靈性事物的量——離斥感。因此,我們將出生前的靈實存反射到一種自己無意識的離斥感之中。我們內在承載著離斥感的力量,並通過這力量而將出生前的元素轉變成一幅單純的表像圖畫。同時,作為意志實存在死後向著我們的存在放射出光芒,我們與之連結在一起就形成交融感。我們不會直接意識到交融感與離斥感這兩種東西,但是,它們卻不自覺地活躍於我們的內在;同時,它們意味著我們的感覺,而這是一種交融感與離斥感的交替演奏,以一種韻律(Rhythmus)形式持續著的感覺。(47页)
二,如果,離斥感變得足夠強大時,就會出現一些非常特別的東西。因為,若是我們未用特定的方式通過那源自出生前而保留下來的力量來行動的話,出生後即使是日常生活也不可能加以想像。今天,你們若以物質人的身分來想像,就不是以你們自己的力量來想像,而是以源自於出生前並仍在你們內在持續發揮作用的力量。也許有人會認為,這力量在被孕時已經終止;但是,它卻仍然一直在起著作用,而我們正是通過這總是一直照射我們內在的力量來想像。你們內在還持續擁有出生前活躍的東西,只是你們內在有力量將它反射回去了。它遭遇到你們的離斥感。如果你們現在想像,每一個表像都會碰到到這類離斥感,而且若是離斥感變得足夠強大時,就會產生回憶的圖像,產生記憶。所以,記憶無非就是主宰我們內在的離斥感發揮作用的結果。現在,你們把握了這兩方面的關聯:一方面是純情感以及不明確反射的離斥感,另一方面是在記憶中現在仍然以圖像方式從事接受行为的明確反射。記憶只是離斥感的提升。若你們對自己的表像有太多的交融感,從而將其“吞咽”(verschlucken)的話,就不可能有記憶了。只有當你們對表像有著一種所謂惡心的感覺,並將它拋回去,才會有記憶,——從而將它展現出來。這就是表像的現實狀況。(50页)
《作为教育学基础的人的普遍智识》,简称《人的普遍智识》,鲁道夫.施泰纳著,翻译:芮虎,李泽武,廖玉仪;校正:许星涵(Astrid Schroeter),芮虎,李泽武,350页,台湾财团法人人智学教育基金会出版发行,2014年4月1版
论精神 豆瓣
De l'esprit
作者: [法]爱尔维修 译者: 杨伯恺 2019 - 7
本书是爱尔维修的代表作之一。《论精神》在1758年出版后,书中蕴含的无神论思想和对宗教伦理的批判令当时专制的教廷恐慌不已,被列为禁书。但与此同时,该书却在欧洲广受欢迎,短期内即被译成英文、意大利文和德文。
在本书中,爱尔维修继承了洛克唯物主义的感觉论,以人的肉体感受性为基石,建立了以“自爱”为核心的功利主义伦理学。他的思想开明,认为追求个人的利益和幸福这种趋乐避苦的“自爱”感情是人所共有的,正是这种人所共有的普遍情感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此外,他在书中还猛烈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并公开揭露宗教在保护封建制度中的作用。
全书警句迭出,行文通俗,并穿插了大量有趣晓畅的比喻和例子来阐释严肃的社会议题和哲学思想,这深刻反映出爱尔维修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而且还是一位精于修辞的文学家。
天堂城堡中的音乐 豆瓣
Music In the Castle of Heaven: A Portrait of Johann Sebastian Bach
作者: [英] 约翰·艾略特·加德纳 译者: 王隽妮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 - 5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其人,在音乐史上始终是难以捉摸的谜题。人们很难将那些恢弘伟大的作品,与一个看似庸常、难解,偶尔疯狂的个体联系在一起。英国指挥家约翰·艾略特·加德纳在父母家的两幅巴赫肖像的陪伴下长大,每日每夜他拾级而行,都会经过在战争期间保护着的肖像。从那时起,他开始研究并演奏巴赫,日后成为现今最伟大的巴赫诠释者。这本书便是他毕生奉献的精华与凝结。他考察了巴赫研究的最新进展,以丰盛的细节呈现巴赫的思想,他的工作方式,他如何创作音乐以至于日臻化境,最终为我们揭开巴赫掩藏其下的真实面目。
加德纳作为历史学家的身份,让他透过学术与演奏两个通径来展开研究。他仔细钻研了现存稀少的传记素材,通过对音乐本身的细致体察,摸索到那些个人特质从音乐中浮现的瞬息。与传统的传记不同,加德纳旨在“认识这个创作中的人”,体会巴赫的音乐创作过程,使读者身临其境,获得同样的经历和感受。音乐能够折射出广泛的人生经历,巴赫的人格由他的音乐思想发展、磨砺而来。本书以十四个章节,作为十四条轮辐,全部通向同一个核心——作为人和音乐家的巴赫。
“即便是题外话也充满风趣和权威……加迪纳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仿佛能听到康塔塔,一种罕见的天赋。” —— 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泰晤士报文学增刊》,年度图书
“对史上最非凡的音乐家的最扣人心弦的描绘。” ——亚当·莱弗利Adam Lively,《泰晤士报 》 ,年度图书
“加德纳为我们提供了最彻底的满足感。他在许多地方的洞察力使得读者迫不及待地想要再听一遍巴赫的作品,最佳的音乐写作就是这样。” ——安德鲁·克拉克Andrew Clark,《金融时报》,年度图书
“纪念碑式,却又个人化。” ——萨米尔·拉希姆Sameer Rahim,《每日电讯报》,年度图书
“世上有许多巴赫,但只有一个塞巴斯蒂安——而加德纳是他的先知……在加德纳专业的指引下,通往巴赫天堂城堡的大门被打开了。”——丹尼尔·约翰逊Daniel Johnson,《支点》
世界顶级指挥家,巴赫作品当世最权威的诠释者,历时十二年写下巴赫的一生和他永恒的音乐事业。
小时候加迪德家里挂着一副巴赫的画像,“每天去睡觉的时候,我都躲避他的目光”。这个无处不在的偶像和符号,从童年就这么深深刻在心中。现在他来写巴赫,希望我们能把巴赫当作一个真实的人,而不是一个平面化的符号。
瓷器店里的熊猫 豆瓣
作者: 林曦 2019 - 10
本书主要运用知识社会学的方法来讨论有关“中国主体性”的议题,分析了在不同的话语实践中“中国主体性”是如何被建构的,并通过对“主体性”进行语境下的梳理、病理学的诊断和类型学的分析,倡导一条基于反身性的中国经验理论建构的路径。
这种路径试图强调,只有通过具有批判和反思的理论实践,才能使我们对现存世界秩序进行检验,并在对其进行修正和改造的过程中获得必不可少的“批判—建构”能力。
其中,知识社会学批判主要在于厘清“中国形象”在被建构出来的话语实践中所隐藏的知识论动机;而知识社会学建构则是在解构的基础上,希望对“中国主体性”进行重新建构,扩大其内涵和外延,使之容纳更多的元素,包含中国的现代性、情理传统等在地化的经验和实践。
古代哲学导论 豆瓣 Goodreads
9.6 (5 个评分) 作者: [英]克里斯托夫·希尔兹 译者: 马明宇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 11
《古代哲学导论》梳理了自哲学开端起一千多年间的古代哲学传统,详尽地介绍了影响西方哲学走向的重点人物及其关键性的哲学贡献。从早期的泰勒斯及其他前苏格拉底学派哲学家,中期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直至晚期的伊壁鸠鲁主义、斯多亚主义与怀疑论,作者通过重构每一位思想家或思想流派的核心论证,不仅展示了各位思想家在哲学史上的独特价值,还清晰地呈现了这些哲学流派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关联。
本书对每一位重要哲学家或哲学流派的介绍,都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 一份概括性的介绍;2. 重构其主要的哲学论点以及相关论证;3.一个简短的点评,有助于读者重新评估其合理性。作者在各章结尾还列出了相关研究主题的参考文献,可为古代哲学初学者与研究者提供很好的入门导引。
牛津大学哲学通识课:道德哲学 豆瓣
An Introduction to Moral Philosophy
8.8 (21 个评分) 作者: [英]乔纳森·沃尔夫 译者: 李鹏程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7
怎么做才对?什么样的生活才算好?这些我们日日面对的问题,追问下去,就会触达道德的本质。
因此,道德哲学不仅仅是一项学术事业,而是对于什么样的人生才值得过的省察。追寻良好生活,意味着敢于运用自己的理智,去思索至关重要的问题,而不是想都不想就接受别人给出的答案。
为了这样的道德启蒙,牛津大学哲学家乔纳森·沃尔夫结合几十年的哲学思考与道德实践,为每个愿意探索人生幸福根基的人,写下了这部明晰晓畅的通识著作。他从头梳理2500年的道德探究,使功利主义、道义论、德性伦理三大流派在交锋中相互阐明,让众多大思想家的洞见成为我们时代的道德资源。从古典时代到21世纪,道德哲学追问至为根本的问题,也不断回应每个时代中至为切近的问题。理性的思考加上共情的理解,在质疑、挑战中完善思考与实践,这是形塑道德人生观的途径,也是道德进步的动力。
----------
1. 牛津大学重量级哲学家,广受期待的通识新作。
牛津大学哲学家乔纳森·沃尔夫治学30多年来著述丰厚,他始终留意将哲学带出书斋,看重思想对现实的改变。他此前的通识经典《政治哲学》已成为标杆之作,而这本《道德哲学》则是他全新出版的通识作品,用他一贯明晰晓畅的语言风格,为以追寻良好生活为重要目的的道德哲学,贡献了一部新的通识经典。
2. 整合2500年思想资源,梳理三大流派,解答当下道德困境。
对于“怎么做才对?”“什么样的生活才算好?”这两个关系到人生幸福抉择的核心问题,我们每个人都会做出不同的回答,而从亚里士多德到边沁、康德,再到当代的罗尔斯、安斯康姆等等,2500年来的哲学家也有极为不同的洞察。在《道德哲学》中,沃尔夫梳理功利主义、道义论、德性伦理三大流派,从结果、动机、品格各个方面讨论我们如今面临的道德难题。
3. 分章回顾、延伸阅读、术语解释、关键词索引,把握道德哲学的关键问题。
《道德哲学》从哲学思考、道德推理的基本开始,整合大量思想资源,回应种种当下议题。为了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更有方向感,沃尔夫在每一章的末尾设置了回顾和延伸,在附录提供了简明的术语解释和丰富的关键词索引,希望了解道德哲学、关注伦理议题、做出进深研究的读者,都可以从中获益。
4. 哲学推理、思维实验、生活案例,借助哲学工具告别盲从,重塑道德人生观。
道德哲学不仅仅是一项学术事业,而是对于什么样的人生才值得过的省察。追寻良好生活,意味着敢于运用自己的理智,去思索至关重要的问题,而不是想都不想就接受别人给出的答案。沃尔夫希望读者能够获得独立运用理性的工具,因此,他详述了哲学推理的基本方法,回顾了2500年来道德思考及实践在质疑、挑战中完善的过程,用思维实验、生活案例等方式,启发我们告别盲从盲信,运用哲学的工具过好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