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pdf
信仰与古典文明 豆瓣
作者: [加] 科克伦 译者: 石鹏 东方出版社 2020 - 3
本书考察了罗马帝国兴盛至衰亡的历史,深入探讨了基督教与古典文明的关系,在罗马帝国的文化环境中深刻地理解基督教的创造性起源,将基督教对古典世界的影响视为古典世界对一种更大的文化危机的回应。
要寻找罗马帝国衰亡的原因,不能不研究基督教;要研究古典文明的消亡,亦不能不研究基督教思想。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至第四章)运用大量史料再现罗马帝国秩序的确立过程,并深入探讨奥古斯都政治思想的来源与形成。第二部分(第五至第九章)追溯罗马文明的命运如何在四百年的变迁中逐渐衰亡。第三部分(第十至十二章)解读基督教如何在罗马帝国衰亡过程中拯救古典文明。
本书堪称一部视角独特的罗马史,科克伦在书中展示的跨学科研究成果,为汉语学界研究基督教与古典文明的关系树立了榜样。
认识的价值与我们所在意的东西 豆瓣
On Epistemology
作者: [美]琳达·扎格泽博斯基 译者: 方环非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9 - 5
本书作为知识论导论,以认识的价值与我们所在意的东西开始,最终以认识之善与好的生活结束,广泛涉及这一领域的重要论题,如盖梯尔难题、怀疑主义、心智与世界的关系等。无论是出发点还是其理论旨归,本书都不同于当前大多数知识论导论,它将我们的认识实践放置于伦理学的框架之中,德性在知识论中居于核心位置,这是扎格泽博斯基教授二十多年来几乎从未变化的基本立场,并始终为此进行阐释与辩护。本书以简明的方式呈现了半个世纪以来英美知识论的论争图景,解释了围绕人类善与人类德性的知识论研究成果,并力图显示这一风格的知识论的重要意义。
游戏改变学习 豆瓣
What Video Games Have to Teach Us About Learning and Literacy
作者: [美]詹姆斯·保罗·吉(James Paul Gee) 译者: 孙静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11
一老一少一起在书房里完成“拯救世界”的重任,听起来似乎不可思议,但这就是好游戏的力量,它可以连接“数字移民”和“数字原住民”,跨越数字鸿沟。
《游戏改变学习:游戏素养、批判性思维与未来教育》一书从语言学和教育学的视角出发,结合作者沉浸式的游戏体验,从中总结出36条有趣又有效的学习原则。作为全球游戏素养的奠基人之一,作者詹姆斯•保罗•吉不仅对游戏的学术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也获得了游戏设计师的高度认同。他提出,当玩家不再依赖各种操作指南,摆脱自己完成任务的既定套路,甚至能跳出规则之外,对整个游戏机制塑造了何种价值观进行反思,就此具备了“初级游戏素养”,而当玩家可以用电子游戏这种新媒体语言来表达自我,反思社会问题,则达到了“高级游戏素养”。并且,游戏和流行文化给今天的年轻人提供着越来越多的亲密空间体验,建立能够*程度发挥互动效能的学习空间,极大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
孩子的心事 豆瓣
臨床教育学入門
作者: [日]河合隼雄 译者: 穆旭明 2019 - 11
教师或家长可能遇到的孩子的问题包括:
欺负别人、被别人欺负、缄默不语、偷窃、喜欢家里蹲……
这些教育问题在每个国家或多或少都存在。
在这本书中,日本国民心理学家河合隼雄结合孩子的实际教育问题和现状,对学校中孩子的各种教育问题进行了解读,由此说明建设临床教育学这门学科的必要性,从而开创了一门新兴学科——临床教育学。
作者结合教育中的实例,告诉读者如何理解孩子的心事,呼吁教师、父母亲临现场,从理解孩子而不是批判孩子的角度出发,帮助孩子跨过人生路上遇到的一道道坎儿。
“学为世界人”的迷思 豆瓣
作者: 余婉卉 2019 - 11
❀重塑晚清民国的留学生形象。
❀编辑推荐:
本书借助于形形色色的文本重现晚清民国的留学生情境。一方面,政府文件、新闻舆论、研究著作、游记、日记、书信等各类材料构成了有关留学生形象的“实录”与风评,可称为“非虚构”(non-fictional)文本。一方面,小说、戏剧等现代文体观念中的“虚构”(fictional)体裁也常注目于留学生,借助经验及想象,钩织出一幅幅留学生肖像甚至群像。
❀内容简介:
留学,绝非单纯地“学”,它更意味着从故土移居异域,为求索新知,必得拓展新的自我,适应陌生空间,熏染别样风习。本书即聚焦于晚清至1949年之间的中国留学生形象。此处,“留学生”特指由中国去往异国获取学位、考察、访学、游学的中国人,他们所处的叙事空间可为中国,亦可在境外。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风东渐,留学生是中国与世界对话的重要载体;彼时人士对留学生的认知,涉及自我认同、民族国家建构、文化冲突等重大命题,其中有会通,亦有撕裂。因而,从表象社会史的层面而言,“时人眼中的留学生”这一话题相当值得探讨,以此为圆心,其半径覆盖至一系列思想概念的形成、变异和传播。
德育引论 豆瓣
作者: 陈桂生 2018 - 10
德育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基础教育中的德育,简单地说,便是自觉地对未成年的学生,施加伦理道德的影响,使其行为符合现实社会中通行的道德规范。从古代以个人道德修养为主题的“修身”,到近代“道德教育”的格局,再到现代的“道德学习”,本书对德育问题进行了历史的逻辑的分析 。同时,本书对于学生中的伦理道德问题:说服学生、关爱学生、学生诚信、学生纪律以及师生之间的信任问题提供了简明扼要又不失实用的讨论与参考。
---------------------------------------------------------------------------------------------------------------
本书框架:
第Ⅰ编:德育相关的伦理问题。其中涉及习俗道德与伦理道德、独立人格意义的德性与个体社会化意义的德性、个体德行与德性、个体人格形成过程中的价值倾向、人生追求与世界观念,以及德育同“修身”、“道德学习”的区分。其实,德育实施中每种价值选择的结果,都是颇不相同的“德育”。故都属于德育实施中前提性的课题。
第Ⅱ编:有关德育演变的轨迹及个体社会化意义德育的要义。
第Ⅲ编与第Ⅳ编:参照教育常理与现代伦理观念与社会观念,审视学生中客观存在的伦理道德问题。
第Ⅴ编与第Ⅵ编:简要地介绍德育理论的源流。
当代元伦理学导论 豆瓣
Contemporary Metaethics: An Introduction
9.2 (5 个评分) 作者: [英] 亚历山大·米勒 译者: 张鑫毅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 - 3
本书对20—21世纪当代元伦理学中的主要论证和论题,提供了一个极具可读性的批判性概述。从G. E. 摩尔的著作开始,到最近自然主义与非自然主义、认知主义与非认知主义之间的各种争论,米勒追溯了当代元伦理学研究的发展历程。
该书探讨了元伦理学领域中所有核心理论和观念:从摩尔对伦理自然主义的批评、A. J. 艾耶尔的情绪主义和西蒙·布莱克本的准实在论,到关于道德真理的反实在论最佳意见解释以及“康奈尔派实在论者”的非还原论自然主义。在第2版中,米勒不仅全面修订和更新了原先的进阶阅读指南,还新增了关于理查德·乔伊斯的变革虚构主义与马克·卡尔德隆的诠释虚构主义两节重要内容。
对关注当代元伦理学的学生、教师和职业哲学家来说,该书第2版仍是必备书。
剑桥阿伦特指南 豆瓣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Hannah Arendt
作者: [美国] 达纳·维拉 译者: 张笑宇 / 陈伟 译林出版社 2018 - 8
 “很难找到比阿伦特更适合引导我们理解21世纪困境的20世纪思想家。”
——《纽约客》
“这是一部出色的关于阿伦特政治思想的论文集。……本卷中的很多作者超越了标准的解释路径,提出了有趣的问题,拓展了阿伦特评论的边界。”
——《美国政治学评论》
*
阿伦特是20世纪首屈一指的政治思想家。《剑桥阿伦特指南》考察了阿伦特著作中各个主要议题:从她关于极权主义的理论、关于“恶的平庸”的颇具争议性的理念,到她对政治行动的经典研究、对判断和精神生活的反思。书中15篇精彩文章,从政治学、哲学、历史学等角度,探讨了阿伦特思想的方方面面,并展现出阿伦特在西方思想史上的核心地位。
不了解阿伦特的读者会发现,本书是初步接触阿伦特思想的简单便捷的读本。而专业的学者亦可从本书中看到近些年阿伦特研究的动态与发展。
*
牛津大学哲学通识课:政治哲学 豆瓣 Goodreads
An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Philosophy
9.4 (60 个评分) 作者: [英] 乔纳森·沃尔夫(Jonathan Wolff) 译者: 毛兴贵 中信出版集团 · 新思文化 2019 - 7
人生而在群体之中,与众人之事休戚相关。善用理智来思考公共事务,是公民的责任。
群体该如何组织,才能让其中的众人追求良善生活?权力、财富、自由、权利,怎样分配算是公平?遵循社群传统价值重要,还是自由发展个性重要?对待少数、弱势、外来群体,用什么方式才符合正义?
在这本影响了几代人走上思考公共事务之路的书中,牛津大学哲学家、公共政策教授乔纳森·沃尔夫搭起理解政治的框架,从自然状态、国家、民主、自由、财产五个环环相扣的问题切入,带出从柏拉图、霍布斯到罗尔斯、诺齐克的众多政治哲学家的洞见和争鸣。当然,每个时代对正义的追求都有疏漏,沃尔夫整合2500年来的思想资源,回应性别、种族、身心障碍、性取向、移民入境这些当下论题,追问每个人的正义、每个地方的正义能如何实现。
不管是古老的争论还是全新的挑战,政治哲学都不可能,也不应该给出一锤定音的解答。它能带来的,是讨论公共事务时应有的明晰和平正,是让我们更清晰地思考,更理性地谈论,更真诚地关怀。
读完这本书,也许我们仍会有很多疑惑,但回望时就会发现,哲学已经带我们离开了稀里糊涂的无知,走近了见多识广者需要面对的困惑。
----------
1. 影响几代人的经典通识,第三版全新推出。
牛津大学哲学家乔纳森·沃尔夫致力于将严谨的学理探究应用于现实问题,从哲学角度思考公共事务。他的这本《政治哲学》于1996年首版出版后,立刻成为广受认可的通识著作,影响众多年轻人走上思索公共事务之路。
20多年来,这本通识著作影响了几代人,现已经更新到第三版。第三版不仅在细节上有不少增补,末章更是整章重写,体现了政治哲学近年来的新进展,以及沃尔夫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公共议题讨论的经验,回应了女权、种族、移民等等当下热议的话题。
2. 六大问题环环相扣,搭建思考公共事务的框架。
作为政治哲学的通识入门作品,这本书无意囊括从古到今一切学说,而是用六大核心问题搭建思考框架,通过追问自然状态、国家、民主、自由、财产、全球正义等六大问题,我们就能了解思想家希望解决的困境,进而掌握理解政治哲学的窍门。
3. 用通俗的语言说深刻的事,使从古到今的思想鲜活起来。
沃尔夫擅长用通俗的语言说深刻的事,因为他已熟知那些哲学巨著中的精妙思想,也反复思考过怎样将其传达出来,应用于现实。他不仅用问题激发思考,用思考带动理解,还用贴近的例子来阐发高深的著作,比如用航海旅行的例子来反思柏拉图对民主的思考,在餐馆点菜的场景中解释罗尔斯著作中蕴含的理性选择。他用语言的力量让看起来可畏的理论平易了起来。
4. 立场平衡,理性温情。
对于与自身休戚相关公共事务,人们的立场往往非常不同。沃尔夫并不向读者灌输自己的观念,而是将不同思想传统的不同看法平衡列出,让它们互相对话,启发读者运用自己的理性,理解不同的立场,完善自己的观念。他对处于弱势的群体存有温情的理解,这让他对公平正义问题的阐发更有力量。
5. 学者交口称赞,政治哲学导论的标杆。
《论政治》作者、普林斯顿/牛津元老级政治学家阿兰·瑞安称之为“政治哲学导论应有的样子”,萨塞克斯大学政治学教授詹姆斯·汉普希尔、格拉斯哥大学政治哲学教授达德利·诺尔斯不约而同地表示,他们还没有见过比沃尔夫这本更好的政治哲学导论。
柏拉图的次优城邦 豆瓣
作者: [加] 托马斯·罗宾逊 译者: 张新刚 / 张新刚 2014 - 8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托马斯·罗宾逊(Thomas Robinson)教授作为“中国人民大学古希腊哲学名师讲座系列”的第三位“名师”,在2012年10月22日至11月2日访问人大,就柏拉图的《礼法》做了一系列讲座,并在第二外国语学院组织学生朗读和讨论了他撰写的哲学戏剧。本辑收录了他的六次讲稿和三部哲学戏剧,由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现古典研究中心博士后张新刚翻译。
圣诗撷英 豆瓣
作者: 冯象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 - 7
本书从希伯来圣经和新约中撷取五十首有代表性的诗章,逐一讲解、注释和评论。其中取希伯来《圣经》四十一篇,《新约》十二篇,成五卷五十三章。译文着重体现原文的音韵、格律之讲究,也力求准确传达经文的旨趣和要义,既有新译,也有已发表而这次做了修订或调整的。每篇各具导读和尾注,阐发作者近年授课答疑及写作中的一些所思所得,也有助于读者理解和欣赏。
量化社会科学导论 豆瓣
Quantitative Social Science
作者: 今井耕介 译者: 祖梓文 / 徐轶青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20 - 10
本书开篇使用种族歧视和呼吁投票运动作为例子,从实验和观察性研究角度讨论了因果性,接着讲解了度量和预测这社会科学研究数据分析中的主要目标。本书对数据分析和统计学理论进行了实践性介绍,主要针对的读者群体是本科生以及对社会科学和相关领域开展系统深入研究的研究生。本书涵盖领域包括经济学、社会学、公共政策以及数据科学,通过直接明了的实证分析,帮助读者学习用R项目语言分析数据,并阐释相关成果。
美国式“高考”:标准化考试与美国社会的贤能政治 豆瓣
The Big Test
作者: 尼古拉斯.莱曼 译者: 戴一飞 / 李立丰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5
本书是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尼古拉斯·莱曼的长篇纪实代表作。全书对SAT(Scholastic Aptitude Test,学术潜能测试)的来龙去脉进行了一番颇具启发性的详尽梳理,过程可谓引人入胜,戏剧张力十足:从创设这项考试的探路先驱,到受益于这项考试的莘莘学子,各路角色粉墨登场,而标准化考试与平权行动之间的激烈较量,更是如同压轴大戏。本书不光是ETS(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 教育考试服务中心)的发迹史,作者既讲述了ETS如何崛起并在高校入学考试领域占山为王的历程,也对伴随着这种考试文化的兴盛而在美国社会中发生的种种变化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绘。
亲爱的天才 豆瓣
Dear Genius: The Letters of Ursula Nordstrom
作者: (美)伦纳德·S.马库斯 编选 译者: 阿甲 / 曹玥 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2014 - 6
将美国儿童文学推入黄金时代的厄苏拉•诺德斯特姆,有许多工作是通过信件完成的。本书中的近三百封信,是从哈珀的档案库中超过十万封她的书信中遴选出来的,是一本具有代表性的书信选集。
本书收录的信件的收信人包括E. B. 怀特、莫里斯•桑达克、玛格丽特•怀兹•布朗、克罗格特•约翰逊、谢尔•希尔弗斯坦等。
欢欣岁月 豆瓣
The Unreluctant Years
作者: [加拿大]李利安·H.史密斯 译者: 梅思繁 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2014 - 10
本书并不旨在成为一本为儿童选书时可供参照的面面俱到的指南。它应该是这样一本书:能够引领人们看到在大众已经熟悉,或者还未出版的书籍中,具备优秀素质的作品应该具有的一些基本特质。
儿童文学作品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使我们难以对优秀作品进行一一解读。本书将要分析的作品,是从众多不朽之作中挑选出来的。但这只是笔者的个人选择,它并不意味着只有这些作品才值得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对于某些作品的特殊共鸣是非常个人的,尤其是当从文学的眼光和角度对这些作品进行探讨,而不是仅仅是将其当作商品或者工具时。儿童文学理论不是对渊博学识的炫耀,也不是枯燥的学术研究。它是一片令人欢欣雀跃、硕果累累,又不断回馈于人的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