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
启蒙辩证法 豆瓣
8.1 (16 个评分) 作者: [德] 马克斯·霍克海默 / 西奥多·阿道尔诺 译者: 渠敬东 / 曹卫东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 4
作为著名的德国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倡导者,霍克海默所提出的“批判理论”在德国思想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书即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本书探讨的是这样一个主题,即文化进步走向其对立面的各种趋势。本书正是通过对20世纪30和40年代美国社会现象的描述,试图着揭示这一主题。
Achieving Our Country 豆瓣
作者: Richard Rort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 9
The author argues that the Left wing in America sees the sins of America's past poisoning hope for the future, and challenges the "lost" generation of the Left to understand the role it might play in the tradition of democratic intellectual labour that started with writers like Walt Whitman and John Dewey. The book traces the source of the debilitating mentality of shame in the Left of how national pride and American patriotism come to seem an endorsement of atrocites - from slavery to the slaughter of Native Americans, from the felling of ancient forests to the Vietnam War. At the centre of this history is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Old Left and the New that arose during the Vietnam War era. The author describes how the paradoxical victory of the antiwar movement, ushering in the Nixon years, encouraged a disillusioned generation of intellectuals to pursue "High Theory" at the expense of considering the place of ideas in our common life. He sees a retreat from secularism and pragmatism, and decries the tendency of the heirs of the New Left to theorize about the United States from a distance instead of participating in the civic work of shaping our national future. Richard Rorty looks to redress the imbalance in American cultural life by rallying those on the Left to the civic engagement and inspiration needed for "achieving our country".
2022年4月6日 已读
1.罗蒂对马克思的误读下,他批判的其实是被吸纳到列宁和斯大林主义中的orthedox Marxism。2.罗蒂强调一种不同于马克思主义者的,改良主义的旧左派在这个不平等逐渐扩大的全球化时代之必要,因而辛辣地批评了美国六十年代兴起的新左派/文化左派,甚至直言cultural politics不是真正的politics。虽然明显有拉偏架之嫌,但罗蒂的目标是明确的,即找回参与以及能改变社会现状的左翼。3.结尾部分,通过对新自由主义和全球化的一瞥,罗蒂在上世纪末对右翼民粹主义做出了令人惊讶的准确预言。
哲学 政治学 社会学
法西斯谎言简史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阿根廷]费德里科·芬切尔斯坦 译者: 张见微 一頁folio|辽宁人民出版社 2021 - 11
★只有理解了法西斯与谎言的关系,才真正知道法西斯是怎么回事
撒谎和政治一样古老。以更大的善为名掩盖真相,是大多数政治史的标志。君主、自由党和保守党也说谎,但谎言在他们那里是附带的,不像法西斯主义者,“我撒谎故我存在”,并且不知道自己在有组织地撒谎。法西斯得势的历史也即谎言掌权的历史。
★阿伦特的“平庸之恶”只说了一点,但还有更重要的一点
阿伦特让我们了解了谎言在极权体制中的作用,但是她忽略了一个更重要的问题:为何法西斯主义者会将简单的、往往可憎的谎言视为真理,有的甚至不惜为之而死。本书表明,艾希曼不仅是平庸的,更是狂热的。这种狂热绝非只是病态的激情,背后有它自身的一套逻辑。
★不只是希特勒和墨索里尼,打破在谈论法西斯主义时的欧洲中心主义
一般讲法西斯主义,几乎等同于纳粹,偶尔延伸到意大利,过于欧洲中心主义,忽视了法西斯主义是一个跨国现象,尤其拉美是重灾区。而本书填补了这一块,并且主要以博尔赫斯为批评资源,让我们明白这位失明的大师绝非中国作家想象的,活在书本中。
★不仅是法西斯主义的历史,更是民粹主义的照妖镜
民粹主义是根据民主时代的要求改头换面的法西斯主义,因此本书不仅分析了历史上的法西斯主义谎言,还剖析了特朗普、博索纳罗等当权的右翼民粹领袖言行背后的实质,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媒体推荐】
关于法西斯主义与真理之间复杂而棘手的关系,再没有比这更好的书了。
——贾森·斯坦利,耶鲁大学哲学系教授
费德里科·芬切尔斯坦提供的这份重要的纲要,关乎一条贯穿着现代政治的隐秘的接缝。这不仅是一部灵巧的法西斯主义思想史,而且迫切地提醒我们,在我们这个充斥着“另类事实”和“假新闻”的时代之下,隐藏着深深的仇恨之井。
——《华盛顿邮报》
如果你想深入了解可能导致法西斯意识形态的假新闻、谎言、反转和心理学,请拿起这本薄薄的书。它让人大开眼界。
——亚马逊网读者
【内容简介】
法西斯主义历史带来的一个重要教训是,种族主义的谎言会导致极端的政治暴力。如今,世界各地涌现出了一波新的右翼民粹领袖。就像过去的法西斯领袖,这些民粹领袖的政治权力在很大程度上源自对现实的质疑,对神话、愤怒和偏执的支持,以及对谎言的宣扬。
如果想了解我们棘手的当下,就需要关注法西斯意识形态家的历史,关注他们的修辞是如何,以及为何导致了大屠杀、战争和毁灭。
本书旨在提出一个历史学框架,考察法西斯分子如何不仅接受谎言,而且将其整合为独特的、非理性的“真理”,以服务于其政治目的。法西斯主义所理解的真理不需要经验证据的证实,而是来自对超历史神话,尤其是种族主义神话的直觉确认。法西斯领袖被视为真理的化身,进而作为人民和民族的化身,依靠独裁式民主进行统治,操纵或发明事实。当有组织地撒谎成为生产神话的手段,法西斯主义必然是反对民主的,并且要求对历史发动战争。
多元文化公民权 豆瓣
Multicultural Citizenship
作者: 威尔·金里卡 (Will Kymlicka) 译者: 杨立峰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1
现代社会日益增长的多元文化组织和结构,带未了诸多新的议题和挑战,例如在种族和民族上占少数的群体,越来越要求社会对其自有的文化身份加以承认和支持。本书所阐述的,正是这些少数文化群体的权利和现状。本书讨论了多元文化政治中的一些核心问题,如少数群体的语言权、群体代表制、土地要求、联邦制和独立等等。这些问题往往在当代自由主义理论中被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 1996年,本书夺得加拿大政治学学会和美国政治学学会的两项大奖,正如查尔斯·泰勒在《美国政治学评论》中称赞的那样, “在有关多元文化主义的当代讨论中,这是一本十分重要、不可取代的著作。”
筑就我们的国家 豆瓣
Achieving Our Country
作者: [美] 理查德·罗蒂 译者: 黄宗英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 2
罗蒂追述20世纪60年代以前老左派的思想成就,评点60年代至今文化左派的功过得失,他指出,为了“筑就我们的国家”,追求美国的建国理想,知识分子应做出更为脚踏实地的努力。
本书源于罗蒂1997年所作的“麦西美国文明史系列讲座”。书中的罗蒂自始至终慷慨激昂、充满自信,他旨在激励美国左派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国内事条,重新点燃他们心中的热情,从而恢复美国文化生活的平衡。
The Oxford Handbook of Populism 豆瓣
作者: Cristóbal Rovira Kaltwasser / Paul A. Taggar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8 - 1
Populist forces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relevant across the world, and studies on populism have entered the mainstream of the political science discipline. However, so far no book has synthesized the ongoing debate on how to study the populist phenomenon. This handbook provides state of the art research and scholarship on populism, and lays out, not only the cumulated knowledge on populism, but also the ongoing discussions and research gaps on this topic.
IThe Oxford Handbook of Populism is divided into four sections. The first presents the main conceptual approaches on populism and points out how the phenomenon in question can be empirically analyzed. The second focuses on populist forces across the world and includes chapters on Africa,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East Asia, India, Latin America, the Post-Soviet States, the United States, and Western Europe. The third reflects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opulism and various relevant issues both from a scholarly and political point of view. Amongst other issues, chapters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pulism and fascism, foreign policy, gender, nationalism, political parties, religion, social movements and technocracy. Finally, the fourth part includes some of the most recent normative debates on populism, including chapters on populism and cosmopolitanism, constitutionalism, hegemony, the history of popular sovereignty, the idea of the people, and socialism.
The handbook features contributions from leading experts in the field, and is indispensible, positioning the study of populism in political science.
Populism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Cas Mudde / Cristobal Rovira Kaltwasse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7 - 2 其它标题: Populism: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Populism is a central concept in the current media debates about politics and elections. However, like most political buzzwords, the term often floats from one meaning to another, and both social scientists and journalists use it to denote diverse phenomena. What is populism really? Who are the populist leaders? And 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pulism and democracy? This book answers these questions in a simple and persuasive way, offering a swift guide to populism in theory and practice.
Cas Mudde and Cristóbal Rovera Kaltwasser present populism as an ideology that divides society into two antagonistic camps, the "pure people" versus the "corrupt elite," and that privileges the general will of the people above all else. They illustrate the practical power of this ideology through a survey of representative populist movements of the modern era: European right-wing parties, left-wing presidents in Latin America, and the Tea Party move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authors delve into the ambivalent personalities of charismatic populist leaders such as Juan Domingo Péron, H. Ross Perot, Jean-Marie le Pen, Silvio Berlusconi, and Hugo Chávez. If the strong male leader embodies the mainstream form of populism, many resolute women, such as Eva Péron, Pauline Hanson, and Sarah Palin, have also succeeded in building a populist status, often by exploiting gendered notions of society.
Although populism is ultimately part of democracy, populist movements constitute an increasing challenge to democratic politics. Comparing political trends across different countries, this compelling book debates what the long-term consequences of this challenge could be, as it turns the spotlight on the bewildering effect of populism on today's political and social life.
民族与民族主义 豆瓣
Nations and Nationalism since 1780
7.8 (8 个评分) 作者: 埃里克·霍布斯鲍姆 (Eric J.Hobsbawm) 译者: 李金梅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 4
本书论述民族与民族主义在欧洲近两百年历史中的种种表现及其内涵之演变。作者回避了对民族的概念和标准等问题的纠缠,而是着重于它们的变迁与转型,并借助于民族主义的研究来说明民族问题的复杂性。欧洲近现代史是因民族主义兴起而重新拼制版图的历史,各种民族与民族主义的意识也影响到周边地区与殖民地,因此,民族与民族主义的发展演变构成了这段历史的主旋律。本书对了解民族与民族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演变状况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序言
导论
第一章 民族新义:从革命到自由主义
第二章 民众观点:民族主义原型
第三章 政府观点
第四章 民族主义转型:1870-1918
第五章 民族主义最高峰:1918-1950
第六章 20世纪晚期的民族主义
英汉译名表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 豆瓣
Strukturwandel der Öffentlichkeit
作者: Jürgen Habermas 译者: Burger, Thomas The MIT Press 1991 - 8
This is Jurgen Habermas's most concrete historical-sociological book and one of the key contributions to political thought in the postwar period. It will be a revelation to those who have known Habermas only through his theoretical writing to find his later interests in problems of legiti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foreshadowed in this lucid study of the origins, nature, and evolution of public opinion in democratic societies.
现代性的教训 豆瓣
The Morals of Modernity
作者: [美]查尔斯·拉莫尔 译者: 刘擎 / 应奇 东方出版社 2010 - 6
以道德哲学与现代性之关系为主题,这本享誉广泛、富于洞见的著作探讨了理性和历史在道德理解中的地位,哲学自然主义的不恰当性以及现代自由主义的基础等一系列学院哲学和公共舆论均极为关心的问题。书中既有对罗尔斯和哈贝马斯的精细入微的解析,又有对施特劳斯和施米特的文约义丰 的诊断,而贯穿全书的调和启蒙与传统、融会理性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不懈努力实际上乃是对古代人与现代人之争的一种独特回答。
The Feminine Mystique 豆瓣
作者: Betty Friedan W. W. Norton & Company 2001 - 9
在线阅读本书
The book that changed the consciousness of a countryand the world. Landmark, groundbreaking, classicthese adjectives barely describe the earthshaking and long-lasting effects of Betty Friedan's The Feminine Mystique . This is the book that defined "the problem that has no name," that launched the Second Wave of the feminist movement, and has been awakening women and men with its insights into social relations, which still remain fresh, ever since. A national bestseller, with over 1 million copies sold.
遭遇发展 豆瓣
Encountering Development
作者: [美] 阿图罗·埃斯科瓦尔 译者: 叶敬忠 / 汪淳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 7
《遭遇发展:第三世界的形成与瓦解》是一本颠覆发展理念的著作。作者埃斯科瓦尔在发展领域以专家与学者的身份工作多年,对发展的概念起源、所涉领域、工作方法知之甚详。就此而言,他是发展的“局内人”,但本书是从外在的、审视的、话语的角度重新诠释发展,试图探索前行的另一条通道。
该书质疑了发展,认为发展话语在很大程度上与殖民话语类似,都通过建立某套话语体系,剥夺了其他途径、其他思维方式出现和延伸的可能。该书质疑了发展工作者,他们耗费了巨额资金而民众的痛苦并未得到缓解。该书质疑了发达国家设立的形形色色的发展机构,它们提供的大量贷款,恶化了民众的生存状况,而为外来专家提供了优渥的薪金。就作者来看,对发展主义的抵制无异于一场重获文明尊严的奋争。而该书,也正是这种奋争之一。
这是一本极具震撼力的原创性著作,涵盖了一系列极其重要的话题。其最大优点在于并不将发展视为解决全球问题的常识性手段,而是一项历史和文化特异的计划。发展是一个陌生事物,它的出现并非自然而然。在关乎发展、现代性话语及全球不平等关系的讨论中,本书将是一本被广泛讨论和引用的主要著作。
——詹姆斯·弗格森(James Ferguson)
北美和欧洲的工业化国家何以在二战后成为亚非拉仿效的榜样?战后的发展话语如何创造了所谓的第三世界?为解答这些问题,阿图罗?埃斯科瓦尔揭示了发展政策如何成为不逊于殖民政策的控制机制,二者产生的作用同样深入而有效。发展机器制造的分类方式强大而有力,形塑了人们的思维,甚至鲜有对它的批判,而与此同时,贫穷和饥饿却普遍存在。但“发展”的根本从未被撼动,直至20世纪80年代,新出现的分析社会现实表征的方法才被用以分析第三世界。在本书中,埃斯科瓦尔采用了这些新方法,对发展话语和实践进行了近乎挑衅的分析,并以讨论后发展时代的其他可能前景作为全书的结尾。
任何有兴趣重新审视既有“发展”观的人,甚至从未质疑过“发展”的人,都应该阅读本书。经济主义的发展存在固有的问题,西方帝国主义对有悠久传统的文明进行了干预。所有意欲认真思考这两种现象的人都能从本书中获得启迪。
——洛德斯·贝内丽亚(Lourdes Benería)
埃斯科瓦尔认识到,对发展主义的抵制无异于一场重获文明尊严的奋争。这些文明已经成为试验对象,接受整套手术之后就会牺牲。它们或被送入博物馆,或被送至大学做解剖分析。对后发展时代进行构想,所代表的不仅是对隐蔽的统治结构进行抵制,也意味着赋予蛮荒世界本应拥有的权力,让其自行设计未来。对于这样一种开放的前景,埃斯科瓦尔似乎愿意冒险一试。
——阿希斯·南迪(Ashis Nandy)
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 豆瓣
9.2 (5 个评分) 作者: [法] 涂尔干 译者: 渠敬东 商务印书馆 2015
本书是涂尔干晚期代表作,内容涉及社会学、法学和政治学,对现代政制的建构颇多启发。作者系统考察了职业伦理的社会起源从而揭示了职业伦理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所起的奠基性作用。同时,还从国家和个人关系的角度探讨了政治形式与公共道德的特殊关系。最后,追溯了财产权和契约权的历史演变,进而批驳了天赋人权的观点。作者主张以社会事实作为社会研究的对象,因此本书不仅仅局限于纯粹伦理理论的探讨,而是结合法学、政治学、人类学实践,从而反映了其深厚的历史社会学视角。
公共的男人,私人的女人 豆瓣
Public Man, Private Woman:Women in Social and Political Thought
作者: 〔美〕让·爱尔斯坦 译者: 葛耘娜 / 陈雪飞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 - 6
男性与女性,公共与私人,是西方政治思想传统中两对相互对反又极具张力的关键词。本书的上半部,作者细致分疏了西方传统思想与女性思想之间的关联,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圣·托马斯、马基雅维利、卢梭、黑格尔、马克思等学者在此问题上的看法——恰恰是这些思想资源,构成了20世纪以来激进主义、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和精神分析等女性主义流派的存在前提,而这也是本书下半部的着力所在。在呈现社会与政治思想中女性历史的同时,作者针对七八十年代美国社会的政治冷漠与女性主义的极端激进,进行了深切而痛彻的反思。这种“反思”,对中国当下的女性问题来说也正是必须的。
故土的陌生人 豆瓣
Strangers in Their Own Land: Anger and Mourning on the American Right
8.6 (21 个评分) 作者: [美] 阿莉·拉塞尔·霍赫希尔德 译者: 夏凡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 - 5
本书作者阿莉·拉塞尔·霍赫希尔德是美国知名社会学家和作家,其所创作的书籍皆与当下美国社会中备受人关注的议题相关,而本书则是她对极化政治现象越来越明显的美国保守派人士的一次深入调查,是一本社会学家所谓的“探索性”及“假设生成”的研究性著作。
霍赫希尔德在路易斯安那州选取了60个人进行交流与访谈,又在其中40个核心访谈对象中选出了6人做了深入剖析,在4000多页访谈记录的基础上写成了此书,通过展现他们生活的多个方面,以及对环保问题的不同看法,挖掘了当下美国社会中保守派人士内心的深层故事,对我们深入了解今日之美国社会尤其有帮助,向我们展示了此前不太为人所知的美国社会的一个面向。
【内容简介】
2016年,唐纳德·特朗普以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的身份赢得美国总统大选之际,困惑不已的美国国民翻开《故土的陌生人》,试图了解保守派的阶级、种族、教育背景、宗教环境,以及工业、政府、媒体等社交领域对其政治之下的情感所产生的影响。作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社会学家之一,阿莉·拉塞尔·霍赫希尔德在大选前五年深入茶党大本营——路易斯安那州莱克查尔斯一带的社区,以环境污染为锁孔问题,探索保守派人士的一个个深层故事,寻找攀越美国保守派与自由派间“同理心之墙”的可能性。
【本书获誉】
★2016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入围作品
★2016年《纽约时报》最值得关注作品
★2016年《新闻日》十大好书
★2016年《科克斯》年度好书
★《纽约时报》所评“理解特朗普胜选的六本书”之一
所有对政治感兴趣且还未准备好放弃的美国人的必读之书。
——琼·布莱兹,起居室对话组织、天下母亲组织及前进组织共同创始人
堪称典范……迄今对特朗普背后对抗情绪的社会基础及右翼平民主义整体最清晰的记叙性说明文。
——罗伯特·库特纳,《美国展望》
在这个仿佛世界末日将近的时刻,阿莉·拉塞尔·霍赫希尔德的《故土的陌生人》无疑是场及时雨……值得一读。
——肖恩·麦卡恩,《洛杉矶书评》
《故土的陌生人》……为了解一些选民如何感到疏离和脱节提供了极佳视角。
——米奇·兰德里欧,新奥尔良市市长,《政客杂志》
一本令人震惊而眼界大开的书。
——海伦·刘易斯,《新政治家》
《故土的陌生人》的非同寻常之处在于其始终如一的同理心及对政治中情感领域的关注。它被称为应景之作,却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加布里埃尔·汤普森,《新闻日报》
霍赫希尔德超越了老生常谈,即支持小政府和减税而不那么富裕的选民的投票不符合自身的经济利益……《故土的陌生人》颠覆了对红脖子的漫画式描绘,展现出一群尊严常常遭忽视之人。
——多顿·阿金多耶,《奥普拉杂志》
霍赫希尔德对人们如何认识自己的生活有浓厚兴趣……这些细致详尽的描述……揭示了霍赫希尔德笔下的‘故土的陌生人’与新一代精英间的巨大分歧。
——杰迪戴亚·珀迪,《新共和》
霍赫希尔德怀着同情心和同理心找到了一种叙述,给(这些人的)生活赋以意义,令他们的经历为人所知——同时解释了他们的政治信念及其他许许多多。想要了解当代美国的人都应该读读这本引人入胜的书。
——罗伯特·莱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公共政策学院教授
在当今美国政治中,没有更重要的话题,亦无人能剖析得更为透彻。每一页——每个故事和人物——都让人着迷,书中的分析令人深受启发。
——芭芭拉·埃伦赖希,《我在底层的生活》、《我的失序人生》作者
极富同情心……如今,关于政策、立法乃至事实的问题几乎都从公众话语中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对候选人‘气质’及品牌的辩论,在这样一个时代,(霍赫希尔德的)分析可谓姗姗来迟。
——纳撒尼尔·里奇,《纽约书评》
自由论 豆瓣
Liberty: Incorporating Four Essays on Liberty
9.5 (14 个评分) 作者: [英] 以赛亚·伯林 译者: 胡传胜 译林出版社 2011 - 3
简介:
本书是以赛亚·伯林最重要著作《自由四论》的修订与扩充版,在英国政治思想史上被誉为继弥尔顿《论出版自由》、穆勒《论自由》以后第三部里程碑式的著作。伯林因此书表达的思想,成为二十世纪复兴古典自由主义价值的最重要思想家之一。伯林著作的编辑亨利·哈代讲述了本书的缘起,修订了文本,确证了引文的出处,收录了伯林其他论自由的著作,伯林的自由观念因而得以完整的体现。三篇附录取自伯林的未刊著作,有助于我们理解伯林信念的核心。伊安·哈里斯的文献综述展现了“以伯林为中心”的英美实践思想的最新进展。
导读:
在当代政治哲学的兴盛中,伯林的著作起到了特殊的重要作用。它激发了持续、昂扬更是富有启发性的辩论。它涉猎广博,既有磅礴的历史感,又有鲜明的现代情怀,在当代学术进展中使政治思想突然变得令人激动并充满乐趣。
——罗纳德·德沃金
平等的公民各有其不同的因而也是不可公度、不可调和的善的观念,伯林的这个毕生信念,对自由主义来说是核心性的。
——约翰·罗尔斯
这个人告诉我们非常重要的真理,我们因为党派偏见或者因为对理性的狭隘理解而难以倾听的真理。他告诉我们道德的悲剧性与复杂性,告诉我们相互冲突的希望可能导致的不幸。但是他也向我们提供另一种希望:如果我们能公正地坚持这种复杂性,这种悖论,并在同情的理解中调和那些不可公度的道德之善,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便不难相处。
——查尔斯·泰勒
The Confucian-Legalist State 豆瓣
作者: Dingxin Zhao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5 - 11
In the The Confucian-Legalist State, Dingxin Zhao offers a radically new analysis of Chinese imperial history from the eleventh century BCE to the fall of the Qing dynasty. This study first uncovers the factors that explain how, and why, China developed into a bureaucratic empire under the Qin dynasty in 221 BCE. It then examines the political system that crystallized during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a system that drew on China's philosophical traditions of Confucianism and Legalism. Despite great changes in China's demography, religion, technology, and socioeconomic structures, this Confucian-Legalist political system survived for over two millennia. Yet, it was precisely because of the system's resilience that China, for better or worse, did not develop industrial capitalism as Western Europe did, notwithstanding China's economic prosperity and technological sophistication beginning with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In examining the nature of this political system, Zhao offers a new way of viewing Chinese history, one that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structural forces and social mechanisms in shaping historical dynamics. As a work of historical sociology, The Confucian-Legalist State aims to show how the patterns of Chinese history were not shaped by any single force, but instead by meaningful activities of social actors which were greatly constrained by, and at the same time reproduced and modified, the constellations of political, economic, military, and ideological forces. This book thus offers a startling new understanding of long-term patterns of Chinese history, one that should trigger debates for years to come among historians, political scientists, and sociologists.
本书旨在对中国历史的范式进行社会学分析。我用“中国”一词来指代一个随着时间而发生变化的区域。在这一区域中,汉字是书面交流的主要形式,而生活在其中的居民对尽管变动但可认知的文化复合体表现出认同。这也就是中华文明。本书由四部分组成,其中,第一部分由简介和理论组成。第2章和第3章则构成了全书的第二部分,它详述了中华文明中形成阶段中的西周时期之政治、社会、知识和经济背景(大约1045-771BCE),并讨论了西周时期的地理和气候条件。第三部分(第4-8章)是本书的核心,涵盖了中国从春秋战国时期到西汉王朝(206BCE-8CE)前期的历史。在时间段上,春秋战国时期与东周时期(770-249BCE)大体相当,周室的权力和影响力逐渐式微的这一时期便是东周时期,而后群雄并起的战国乱世最终为秦所统一。组成第三部分的章节审视了这一时期被激发起来或至少发挥了作用的力量:分别是随着秦统一中国和西汉儒法国家的奠基这一时期形成的中国哲学、市场关系和官僚制帝国。
同蒂利(Charles Tilly)一致,本书将“国家”定义为“一种与家庭和亲缘团体不同,且在某些方面明显强于其实际领土内所有其他组织的强制性组织”。本书对“帝国”定义的使用则更具限制,它指的是一种对许多都城中心和巨大内陆腹地实行统治的前现代农业国家,帝国有效的将其统治的法律适用于不同的族群,而且由于在前现代社会中,国家的基础能力有限,帝国仅能对地方群落和边境地区实施间接统治。
自中国西汉时期出现的儒法政治体系延续了两千年。这里的“延续”绝不是说这一政治体系在两千年的历史中一成不变,而是说在某种程度上,这一政治体系的特质对统治者和精英有着持续的吸引力,而且这一体系本身是足够灵活的,使得自汉代以降的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者和精英可以对其加以改造而不是完全抛弃它。正是由于这一适应性的存在,且不论优劣,尽管中国繁荣的经济和发达的科技发端于北宋时期(960-1127),然而中国后来并没有发展出像西欧那样的工业资本主义。由于儒法政治体系的持续存在和中国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出现的可能性已经广为各个学科领域的研究者所详述,因此我决定在第四部分的四个简短章节(第10-13章)中探讨一个更有扩展性结论:儒法国家是如何从本书所述的理论框架中规范中国历史的?
我在本书的写作中,亦是为了通过在迈克尔·曼(Michael Mann)的韦伯式理论中引入竞争和冲突的逻辑来发展一种解释历史变迁的理论:通过整合结构性分析和以机制为基础的解释,并且将历史时间性作为一个关键组成部分引入本书的叙述、说明和解释当中,以此寻求建构出一种新的社会学研究。
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 豆瓣
作者: [美国] 赵鼎新 译者: 夏江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9
本书拣选春秋战国的历史,注目整个中国古代的历史性格和社会结构。推断儒法国家产生的渊源与性质及对后世社会的影响。本书为修订版,增添了一篇关于历史社会学学术脉络的解读。
思想产业 豆瓣
The Ideas Industry
作者: [美]丹尼尔·W.德雷兹内 译者: 李刚 / 邹婧雅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2019新京报年度阅读推荐图书
★2019南大出版社最受读者喜爱的十大好书
★一本料多、劲爆、老练的美国思想产业实录。公共知识分子跌下神坛,思想领袖居于社科金字塔顶端。
“我们致敬《思想产业》……对美国思想市场历史脉络的细致梳理,它揭示了传统权威公信力下降、政治极化和经济不平等加剧,是造成美国思想市场权势转移的深层动因,为我们观察当下的文化状况提供了有效入口。
我们也致敬作者德雷兹内,他从思想产业内部出发,颇具勇气地批判了思想领袖为得到富人赏识而丧失信仰和原则的犬儒行为,并重申知识分子的公共责任与道德底线。”
——2019新京报年度阅读推荐致敬词
内容简介
公共知识分子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他们总是在一些拥有极高话语权的政治评论杂志上,围绕各种类型的话题发表意见。但近年来,公共知识分子却被另一类思想家所取代,这一新晋群体被称为思想领袖。与公共知识分子不同的是,思想领袖通常在那些与公众联系较为紧密的机构工作,而较少在高端杂志上进行辩论,他们的想法总是雄心勃勃且备受称赞。
当代思想的生产与传播已经按照互联网时代文化产业模式来组织与运营。这些转变是如何发生的呢?丹尼尔•W.德雷兹内在本书中对此进行了详细的探究,并向我们展现了当代美国乃至西方公共知识分子的生活。德雷兹内认为,尽管当今的思想产业存在一些负面的内容,但它非常擅长广泛地传播思想,并吸引着大量渴望新想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