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Against Interpretation and Other Essays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Susan Sontag Penguin Books 2009 - 6
"Against Interpretation" was Susan Sontag's first collection of essays and is a modern classic.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1966, it has never gone out of print and has influenced generations of readers all over the world. It includes some of Sontag's best-known works, among them "On Style", "Notes on 'Camp", and the titular essay "Against Interpretation", where Sontag argues that modern cultural conditions have given way to a new critical approach to aesthetics.
朝花夕拾 豆瓣
9.2 (381 个评分) 作者: 鲁迅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2 - 4
《小引》
《狗·猫·鼠》
《阿长与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
《无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父亲的病》
《琐记》
《藤野先生》
《范爱农》
《后记》
Dear Friend, from My Life I Write to You in Your Life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8.7 (18 个评分) 作者: Yiyun Li Random House 2017 - 2
In her first memoir, award-winning novelist Yiyun Li offers a journey of recovery through literature: a letter from a writer to like-minded readers.
(From Amazon)
2021年6月10日 已读
说来也奇怪,这本小书断断续续读了很久,几次看得快落泪。这是一本很特别的随笔,它一面是文学评论和游记,另一面是70后的个人反思。我第一次读到那么私人、女性的政治记忆,比如在供销社想买两只小鸡回去喂养;比如年龄尚小的她羡慕是square上女大学生戴的遮阳帽;比如在大学军训的农场故意在黑板报上暗中表达意见。沉重的时代终究变成了个人轻盈的记忆,但也挥之不去。
传记 移民文学 美国 随笔
北野武的小酒馆 豆瓣 Goodreads
7.7 (239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北野武 译者: 姜向明 雅众文化/新星出版社 2017 - 1
小巷深处的小酒馆内,最好的“下酒菜”非毒舌北野武的奇谈妙论莫属!
时而是令人捧腹不已的灵机妙谈,时而是令人瞠目结舌的率性直言,时而是令人抚掌长叹的严肃正论……
日本殿堂级导演北野武,犀利自剖前半生,“那场车祸是我人生的转折点,从此我对活着失去了兴趣”,“为了成就我一个,成千上万的人倒了下去”。
稀世奇才北野武从生死、教育、人际关系、规矩、电影五个方面,揭开现代社会种种病灶,唤醒大众逆位思考。
2021年5月17日 已读
我本以为日本的漫才是传统曲艺,看北野武讲才知道还是受二十世纪初美国脱衣舞俱乐部暖场的喜剧影响。书里关于喜剧行当和拍电影的技艺、轶闻有趣。当代艺术的美好一面就是凭借各种媒介,令远在异国千里文化语言都有差别的人也能产生共鸣。可以设想这本小书内容拍成半美食半谈话的节目那该多有意思。
文学 日本 电影 随笔
蔡澜食单 谷歌图书 豆瓣
作者: 蔡澜 济南画报出版社 2012 - 2
本书图文并茂地介绍了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韩国,越南,缅甸,柬埔寨等地的美食及文化.
2021年5月11日 已读
坐在新加坡国家图书馆随手翻完的,边翻边在谷歌地图上搜,是否到如今还有在开的铺子。啼笑皆非的是蔡澜推荐的不少小店反而如今网上评分很低。肉骨茶之所以得名,是吃罢肉汤慢慢喝茶,而来星城吃了两顿肉骨茶都没见茶卖了。接下来几天打算尝尝福建炒面、虾面、越南河粉、炒粿条。书中反复提到的印度咖喱鱼头,羊腿,虽然想尝尝,但没有给店名也搜不到,罢了罢了。
Food 生活 随笔 饮食 饮食文化
清白家风 豆瓣
作者: 董桥 海豚出版社 2012 - 2
《清白家风(精)》收录了作者董桥创作的三十篇作品。 《清白家风(精)》具体收录了《扇子有情》、《坚道有个管先生》、《写给刘若英的新书》、《西园一枝》、《记戴立克》、《李子不甜》、《钱穆字幅的联想》、《伤逝》、《清白家风》等文章。
有所不为的反叛者 豆瓣 Goodreads
8.6 (202 个评分) 作者: 罗新 上海三联书店 2019 - 5
罗新教授近年撰写了许多“与专业反思有关”的学术随笔,反映他对历史、历史学和历史学工作的反思与理解。这些与他走出书斋用自己的脚步丈量历史、发现中国、认识世界异曲同工,一个目的即追索历史的纵深感,尝试发现和讲述不一样的历史故事。
本书用一系列个案讨论了诸如历史学家的美德、史料的运用及反思、历史叙述的多样及其背后的原因、历史的记忆与遗忘、怎样超越民族主义史学、古代民族的起源传说与神话、历史研究的想象空间、华夏文明西部边界的进退波动、帝国帝制的内外轻重等问题,以历史学家的方式质疑传统的历史论述,示范了一种健康的看待和解释历史的态度、方法。
★ 我们的历史知识从哪里来?
★ 传统的历史叙述、众所周知的历史认识会不会出错?
★ 为什么历史会被滥用和错用?历史知识为什么会有偏差和错误?
★ 匈奴是故事还是历史?以狼为祖先的是传说还是真实?
★ 西欧骑士身上的佩剑真的来自中国吗?
★ 忽必烈的历史挑战到底是什么?
★ 反思历史叙述的单一与纯粹,示范如何独立、健康地分析和观察历史的典范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使用历史。确保历史知识的正确与准确,不滥用或错用历史,关乎人类的精神健康与心智发育,而这正是历史学家的职责。确保这一职责得以履行的,是历史学家的美德:批判、怀疑与想象力。
我们熟悉的历史,包含着大量的神话与伪史,其中有些将会被揭穿、剔除和取代,有些则因史料匮乏、证据单一而使质疑者无可奈何。怀疑与批判的美德使我们不仅勇于揭破神话、创造新知,而且有助于我们在那些暂时难以撼动的新老神话面前保持警惕、保持距离。
未来世界的幸存者 豆瓣
7.2 (18 个评分) 作者: 阮一峰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8 - 6
本书为阮一峰博客文集,主要收录的是作者对技术变革的影响的一些思考,希望能够藉此书让读者意识到世界正在剧烈变化,洪水就在不远处,从而早早准备出路。本书适合所有乐于思考的读者。
噪音 豆瓣
6.8 (12 个评分) 作者: 梁文道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6 - 5
本书是梁文道的文艺专栏结集,分为“纯粹音乐怎么听”、“音乐原来不会死”、“悲剧照常发生”、“电光幻影迷什么”、“电视末日到了吗”、“娱乐到底是什么”六个部分。梁文道以多年的阅读、观察,谈论自己喜爱的音乐和电影,对电视和娱乐也有独到的体会和看法,或许能让读者在媒体时代的众声喧哗里重新思考“噪音”的存在,而它们又如何在无形中影响甚至塑造着社会文化和生活。
2019年6月25日 已读
前面谈音乐的部分都很好,尤其瓦格纳一篇关于音乐与政治的讨论。这些写于十多年前的文章呀……
文化 艺术 随笔
浮光 豆瓣
7.3 (9 个评分) 作者: 吴明益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6
台湾知名作家吴明益摄影散文著作,以摄影史和摄影史上的关键人物为脉络,书写通过摄影之眼捕捉的自然之美,以及影像带给人类的自我反观和重新发现。
从大学起就梦想成为摄影师的吴明益,并没有埋首于书桌,而是拿起相机,回归山林、街头和社会生活,通过自己的摄影实践,以影像和文字思索,探寻摄影的意义和人性的希望。
旅行者 豆瓣
Le Voyageur
作者: [法国] 阿兰·罗伯-格里耶 译者: 余中先 / 宫林林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2 - 2
罗伯-格里耶晚年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下诺曼底首府Caen的乡下城堡度过的。在那里,他回忆、写作,同时也照顾他心爱的热带植物。离城堡不远有一座修道院,现在是法国当代出版纪念学会,简称IMEC,罗伯-格里耶生前已经将所有手稿, 包括绘画和照片,交给它永久保存。学会的负责人奥利 维耶·科尔佩先生特别珍惜自己的特权,他让罗伯-格里耶感到IMEC好像就是为他而建立的,并为他做了一切,其中就包括选编《旅行者》,它出版于罗伯-格里耶八十寿辰的前一年。
《旅行者》中文版上卷的文章虽然是作者写下的或校订的,但不包括60年代出版的《为了一种新小说》中的任何篇章,部分甚至超出了文学或新小说的范畴。为了弄懂作者的一生,接触这些材料——尽管其中不少内容经常重复——是研究者必要的功课。
无疑,不管在什么场合,罗伯-格里耶总是喜欢谈论自己,并不失时机地批评自己的同伴,这使得喜欢他的人和厌恶他的人一样多。通过编选这个文集,奥利维耶·科尔佩从正面评价了占据我们思想空间的这个“午夜的魔王”:新小说最具旅行者形象的代表,同时也是最重视与人们分享新小说要求以及持久进展状态的人。
《旅行者》中文版下卷中所收集的对话涉及罗伯-格里耶四十年中的每一个时期,虽然并不是作家一生中的全部,但已经够丰富了。读者必须有足够的耐心面对其中内容的重复,因为是媒体的性质和作家的性格决定了某些重复的必要性。无论是宣传自己还是评价别人,罗伯-格里耶始终是作为思想者在发言。所以,重复以及每一次增加的少许新内容,都必然构成现代文学或者新小说的思想宝库。(陈侗)
豆瓣 Goodreads
7.4 (86 个评分) 作者: 安东尼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0 - 10
想 定做一个 刻着“不过如此”的章 到处盖 盖
记录了 23到26岁的一些生活 点滴感受
2007~2010 NOTHING NEW
a journey,through time,with anthony
孤独六讲 豆瓣
7.3 (239 个评分) 作者: 蒋勋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10
美学大师蒋勋以美学家特有的思维和情感切入孤独,从情欲、语言、革命、思维、伦理、暴力六个面向阐释孤独美学,融个人记忆、美学追问、文化反思、社会批判于一体。可以说,蒋勋在本书中,创造了孤独美学:美学的本质或许就是孤独。
自序
情欲孤独
语言孤独
革命孤独
暴力孤独
思维孤独
伦理孤独
2018年12月13日 已读
补标,超级不实用不好看的文学随笔!唉,又是四五年前的事了。
文化 文学 随笔
想乐 豆瓣
作者: 杨照 广西师大出版社 2013 - 10
杨照介绍了自己喜爱的100首西方古典乐曲,包括晶莹清响的钢琴独奏曲、深沉隽永的大提琴曲、层次丰盈的小提琴协奏曲等等,他通过长年积累的音乐深度,书写乐曲创作故事、时代背景和乐段精华,让人得以感受音声下的丰富与感动。
作者自幼学习小提琴和乐理,又将各领域的知识带入音乐,结晶为一篇篇精简迷人的短文,通过独特的切入点,透过历史听音乐,字里行间闪耀着智慧光芒和独到的见解,足以燃起所有读者对每首乐曲无限的好奇和遐想。
毛姆读书随想录 豆瓣
作者: [英国]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译者: 刘文荣 文汇出版社 2017 - 4
《毛姆读书随笔》主要选自W.S.毛姆的四部重要散文作品,即《总结》《观点》《十大长篇及其作者》和《书与你》多为毛姆的读书心得和感想,而且写得比较随意,不拘一格,故称为“读书随想录”。我们为何读书?名作家为何会写出名著?以及,如何通过读书学会做人?
椰壳碗外的人生 豆瓣 谷歌图书
A Life Beyond Boundaries: A Memoir
8.9 (76 个评分) 作者: [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译者: 徐德林 世纪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8
☆ 《想象的共同体》作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自述“越界”一生
☆ 跨地域之限,越语言之别,消文化之墙,破学科之界。
☆ 如何规避现代教育与研究自有之缚,如何于现实困顿中明理求真。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无法被标签的学术大师,以跳出椰壳碗的青蛙自况,地理的、历史的、语言的、规训的边界都无法束缚他旺盛的好奇和思考的热情。不同于一般回忆录,本书主要着眼于安德森的治学经历,作者主要评述了区域研究、田野工作、比较研究、跨学科研究四方面内容,一如既往的锋利深刻。他亲自见证了区域研究,尤其是东南亚研究的兴起;又经历了学科划分和教育体系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近半生的时间都在东南亚三国——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实地考察研究。那个时代的学术研究面临着许多现实阻碍:语言不通,资金不足,资料困乏,政治环境。安德森和所有学者一样,面临着导师与学生、理论与实践、勤奋与机缘、权力与真相等等权衡,其反思对当下的中国学界、教育界也颇有裨益。
----------------
《椰壳碗外的人生》是享誉世界的学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回忆性著作。书中回顾了他幼年从昆明到加州再到爱尔兰的辗转,在伊顿和剑桥的求学经历,在美国康奈尔的研究和教学经历,在东南亚印尼、泰国、菲律宾的田野调查经历,以及退休之后的种种新尝试。本书是安德森应日本友人之邀而作,于2003年前后开始构思,2009年日文版面世。英文版的出版有赖于其弟佩里•安德森的促成,然书未面世,作者便于2015年12月在印尼朗玛逝世。
回溯50余年的学术人生,安德森坦陈其以《想象的共同体》为代表的众多学术成就的灵感与起源;直击现代学术和教育体系的弊病;反思认为全球化出路单一的普遍展望,为民族主义和国际主义解锁更多可能。富有个人魅力,不论是学者还是大众读者都会在本书阅读中有所收获。
-----------------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颠覆了民族主义的研究……不仅以他的理论贡献而闻名,而且也因为他对印尼、泰国、菲律宾的语言与权力的近距离检视。——《纽约时报》
安德森的所有书写都具有无畏的原创性,借助发现被忽视或被压抑的声音,挑战所有假说。他从不满足于告诉读者他们想知道的。——《卫报》(讣告)
虽说《椰壳碗外的人生》是一部学者的回忆录,但本书内容对普通读者而言也大有益处。一个学者能够婉拒三个国家的优渥条件,不断跳出舒适区,挑战新领域,不做“椰壳碗下的青蛙”,这一过程本身就足够振奋人心。——《经济学人》
世界 豆瓣
The World: Life and Travel 1950-2000
作者: [英国] 简·莫里斯 译者: 方军 / 吕静莲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 - 6
作为游记文学的代表性作家,步入耄耋之年的简·莫里斯回顾自己半个世纪的历程,写下《世界:半个世纪的行走与书写》一书。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作为媒体记者和游记作家的简·莫里斯的足迹踏遍世界各个角落:见证人类登顶珠穆朗玛峰到亲历二站后对战犯的审判;品尝了西班牙的贵腐葡萄酒又体验了中国的神奇药膳;从众人向往的旅游胜地到名不见经传的北非村庄,简·莫里斯已经超越了旅游者的身份,而更似一位形貌低调的当地居民。她不写名人政客,只写斜阳下匆匆回家的士司机的会心一笑、街头巷尾值得流连徘徊的小风景,她笔下的那个城市经她雕琢而散发出别样光芒。正如莫里斯在访谈时所说,她常无目的地闲逛以及像狗一样咧嘴微笑在城市里行走,正是这样的一种姿态使得她的游记散文洋溢着斑斓色彩、渗透着智者的哲思。
厨房里的人类学家 豆瓣
7.7 (22 个评分) 作者: 庄祖宜 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3
▲人类学家的学厨记
▲ 穿越餐厅用餐区,窥探厨房异文化,带你吃出一个新世界
——————————————————
“吃饭十分钟,做饭一小时。”
对忙碌的现代人来说,自己下厨实在费时费力。即便外出吃饭,也鲜有人在意盘子里的食物从何而来,出自何人之手。快节奏的工作生活与细密的社会分工,使人们失去了对“吃”的好奇与探索欲。
而“厨房里的人类学家”庄祖宜却在攻读博士期间领悟到做菜的乐趣,毅然从殿堂奔向厨房。她将厨艺专业看为一种“特有的文化”,将厨师当做“跨国的民族”,在厨房里找到了人类学的一片田野。厨艺学校里有血腥又迷人的“屠宰课”,还有后厨的“粗话训练班”;有地震也要抢救面种的“面包疯子”,也有配方秘籍从不离身的“点心师傅”……
厨房里的故事,烟火缭绕,千姿百态!
“做菜的乐趣就在于它看得到摸得到,闻得到吃得到,而且有付出必有回馈。看着葱蒜辣椒噼噼啪啪的在油锅里弹跳释放香气,酒水注入沸腾弥漫于空气中,那种满足感真切而踏实。”——庄祖宜
——————————————————
书后附作者在厨艺学校的随堂测试考卷。
2018年9月14日 已读
主要是经验,人类学训练可能在记录经验材料上还真有帮助,书前面开头初学乍练时的大惊小怪到后面从业几年后的随笔中的风轻云淡的对比还是有意思。
不记得在哪看到,劝退学厨的,说只要一个普通的男性,花上十年都能当像样的厨师,意思仿佛是学厨师很浪费生命一般。而本书好在于,真诚地展示了从一个初学者到专业厨师的历程,并且带着直言不讳的职业自豪感。
真的懂好想子承父业学厨师啊啊啊,虽然我爸会打死我。
文化 烹饪 生活 随笔 饮食
雨天炎天 豆瓣
7.6 (19 个评分) 作者: [日]村上春树 译者: 林少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村上春树最新的游记系列,本书主要记叙了在希腊、土耳其的旅游见闻,以及途中感悟。
2018年7月15日 已读
躺在火车上看完,被隔壁小孩吵得耳朵疼。《雨天,炎天》几乎是本流水账,而且还属于充满局外人“偏见”那种23333
看村上的游记还是看《远方的鼓声》或者《如果语言都是威士忌》为好。
土耳其 文学 日本 游记 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