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川菜 豆瓣
The Food of Si-chuan
7.8 (24 个评分) 作者: [英]扶霞·邓洛普 译者: 何雨珈 中信出版集团 2020
一餐一饭,体会中华饮食神髓,一朝一夕,烹饪日常生活至味。英国美食作家扶霞,痴迷中国美食,千里迢迢来到四川,潜心研究川菜的起源、发展与烹饪技法。
在《川菜》一书中,扶霞将20多年的经验汇集一册。诸多关于地域环境、历史文化和人文风貌的观察分析述诸笔端。全书涵盖200道经典川菜食谱、56种烹饪手法、23种独特调味。从锅碗瓢盆到配料香料;从大众熟知的鱼香肉丝、宫保鸡丁、夫妻肺片、水煮牛肉,到当地才能吃到的自贡小煎鸡、桥头一嫩、活水豆花、峨眉豆腐脑、蛋烘糕。在诸多滋味中,也尝到了活色生香的生活。
走进扶霞眼中的川菜,让世界更了解中国,也让中国人站在世界的坐标里认识自己的文化,以及自己的一日三餐。
★共赴一席中华飨宴,在餐桌上重新认识中国。穿越山水阻隔,冲破文化障碍,解读英国人眼中的川菜世界,发现我们熟悉却又陌生的中国美食。探究美食背后的地域历史与人文风貌,四川人为什么嗜辣如命?川菜何以广为流传?川菜的原料能够追溯到哪个朝代?四川人的厨房里有什么?……文化巡礼+烹饪技巧+私房菜谱,美食与美食背后的文化渊源,一册集结。
★《鱼翅与花椒》作者扶霞重磅新作,20年川菜烹饪经验集合之作。取得剑桥大学学士学位的英国美食家扶霞,千里迢迢来到四川成都,只为一探川菜的美味。经过专业学习与潜心研究,成为了英国的川菜“专家”,也是一位传播中国美食文化的使者。四次获得美食界奥斯卡“詹姆斯·比尔德大奖”,被陈晓卿评价是“非常懂中国菜的一位”,研究中国烹饪及饮食文化20余年。
★56技法,200佳肴,在这里尝到生活。涵盖200道经典川菜食谱、56种烹饪手法、23种独特调味。从熟悉的鱼香肉丝、宫保鸡丁、夫妻肺片、水煮牛肉,到只有四川人才能吃到的自贡小煎鸡、桥头一嫩、活水豆花、峨眉豆腐脑、蛋烘糕;从锅碗瓢盆、烹饪手法,到配料香料、料理窍门……在家吃自己做的川菜才是真的“安逸”。
★业内高度赞誉。获得2019年《纽约时报》“年度美食图书”、2019年美国国家公共电台“最受大众欢迎的图书”、2019年《卫报》“最佳美食书”,《悦游》2019年最佳美食旅行图书,美食评论网Chowhound 2019年秋季最佳美食图书。
★书中专业内容及食谱经过中国烹饪大师兰桂均审定,进一步保证权威性。
2021年7月7日 已读
要理解这本书的价值,需理解系统性地将一个异国菜系,从原料、方法、调味到背后地域文化转译成英语世界可以理解的文本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可惜扶霞只当作家和厨师不当人类学家,否则以她浸淫的程度,该能做出什么样有趣的研究(笑)。打算在出国前,把这本书里的川菜烹饪英文词汇整理成文档,将来很可能用得上。
川菜 文化 社会学 美食 饮食文化
蔡澜食单 谷歌图书 豆瓣
作者: 蔡澜 济南画报出版社 2012 - 2
本书图文并茂地介绍了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韩国,越南,缅甸,柬埔寨等地的美食及文化.
2021年5月11日 已读
坐在新加坡国家图书馆随手翻完的,边翻边在谷歌地图上搜,是否到如今还有在开的铺子。啼笑皆非的是蔡澜推荐的不少小店反而如今网上评分很低。肉骨茶之所以得名,是吃罢肉汤慢慢喝茶,而来星城吃了两顿肉骨茶都没见茶卖了。接下来几天打算尝尝福建炒面、虾面、越南河粉、炒粿条。书中反复提到的印度咖喱鱼头,羊腿,虽然想尝尝,但没有给店名也搜不到,罢了罢了。
Food 生活 随笔 饮食 饮食文化
新滋味:西食东渐与翻译 豆瓣
作者: 王诗客 经济日报出版社 2020 - 11
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西风东渐大潮汹涌澎湃。以往的研究,似更注重“器”或“道”的层面。本书从“西食东渐”这一具体角度,来考察传统中国的现代蜕变。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我以为不应该把糖、咖啡、茶、烧酒等许多食品的出现贬低为生活细节。它们分别体现着无休止的重大历史潮流。”作者梳理了大量中外文献,在相关历史文化语境的勾勒、论析,与对众多个体饮食记忆钩沉、探赜的基础上,对西餐汉语表述与译写的典型文本展开了较为深入的考论,从而立体地展示出近代“西食东渐”过程中的“大”形势与“小”历史,呈现了饮食变迁和语言拓展的幽微进程。
豆瓣
COOKED: A Natural History of Transformation
8.0 (9 个评分) 作者: [美] 迈克尔·波伦 译者: 胡小锐 / 彭月明 中信出版集团 2017 - 8
“你骗得过味蕾,却骗不了你的胃。”
烹饪,从广义上来讲,就是人们发明并使用一系列方法来将生鲜食材加工成可口营养的美食的过程,是人类做的最有趣也最有价值的事情之一。
美国饮食界的良心和引领者迈克尔•波伦长期研究饮食,此次,他走访全球,向餐厅大厨、面包师、乳酪师、酿酒师等专业人士学习烹饪。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烹饪不仅塑造了人类的身体与心灵,维系着家人的幸福与自然的环境,烹饪技术所蕴含的哲学与世界观更能告诉我们,面对自然,文明应采取怎样的姿态。
书中用四个篇章来解析依赖于火、水、气、土这四个经典元素,由自然向文化转变的重要烹饪形式,它们在这个改变自然的过程中有自己特有的方法,特有的态度,特有的分工,特有的情怀。
作者诚挚邀请读者一起,通过简单的烹饪练习,自力更生,减少对于食品工业的依赖,改变生活中生产和消费的比例,重修与自然、与社会、与家人、与自己的关系。哪怕是一锅乱炖,也是一次烹的探险。你会重新发现,烹饪,这项看似最平凡的技艺,竟对人类现代社会诸多困境进行了解答。
厨房里的人类学家 豆瓣
7.7 (22 个评分) 作者: 庄祖宜 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3
▲人类学家的学厨记
▲ 穿越餐厅用餐区,窥探厨房异文化,带你吃出一个新世界
——————————————————
“吃饭十分钟,做饭一小时。”
对忙碌的现代人来说,自己下厨实在费时费力。即便外出吃饭,也鲜有人在意盘子里的食物从何而来,出自何人之手。快节奏的工作生活与细密的社会分工,使人们失去了对“吃”的好奇与探索欲。
而“厨房里的人类学家”庄祖宜却在攻读博士期间领悟到做菜的乐趣,毅然从殿堂奔向厨房。她将厨艺专业看为一种“特有的文化”,将厨师当做“跨国的民族”,在厨房里找到了人类学的一片田野。厨艺学校里有血腥又迷人的“屠宰课”,还有后厨的“粗话训练班”;有地震也要抢救面种的“面包疯子”,也有配方秘籍从不离身的“点心师傅”……
厨房里的故事,烟火缭绕,千姿百态!
“做菜的乐趣就在于它看得到摸得到,闻得到吃得到,而且有付出必有回馈。看着葱蒜辣椒噼噼啪啪的在油锅里弹跳释放香气,酒水注入沸腾弥漫于空气中,那种满足感真切而踏实。”——庄祖宜
——————————————————
书后附作者在厨艺学校的随堂测试考卷。
2018年9月14日 已读
主要是经验,人类学训练可能在记录经验材料上还真有帮助,书前面开头初学乍练时的大惊小怪到后面从业几年后的随笔中的风轻云淡的对比还是有意思。
不记得在哪看到,劝退学厨的,说只要一个普通的男性,花上十年都能当像样的厨师,意思仿佛是学厨师很浪费生命一般。而本书好在于,真诚地展示了从一个初学者到专业厨师的历程,并且带着直言不讳的职业自豪感。
真的懂好想子承父业学厨师啊啊啊,虽然我爸会打死我。
文化 烹饪 生活 随笔 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