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iserreich中国地区重制背景补充
历史拐点处的记忆 豆瓣
作者: 何文辉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8 - 1
上世纪二十年代一场持续六年,堪称全国第一的湖南宪政民主运动,朝野,轰动海内。然而,半个多世纪以来,它却尘封无闻,被人遗忘,乃至备受诟病。 本书以全新的视角,提示这场民主运动的真实进程,让国人重拾记忆,重新思考。 民主,曾经在中国失败,但绝不意味着不合国情!
商人與共產革命,1919-1927 豆瓣
作者: 李達嘉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015 - 7
本書闡析中共建黨初期,如何運用與商人的聯合戰線(統一戰線)來擴充實力,進行無產階級革命。中共成立時以工人政黨自居,鼓動工人階級對資本家階級進行鬥爭,欲實現工人階級專政。以往學界較關注工人及工人運動研究,對中共統一戰線的運用,也多聚焦於國共兩黨的分合。本書指出,統一戰線在政治面和社會面的實踐同時並進,中共以打倒資產階級為目標,但是在發展工人運動和工人革命的過程中,卻頗注重與商人建立聯合戰線。此一策略具有多重作用:一是化解商人對國民黨聯俄容共後實行共產的疑懼;二是吸納商界力量,利用商人援助和解救工人罷工的困境;三是緩和罷工運動造成的工商利益衝突;四是削弱國民黨右派的群眾基礎,壯大左派。聯合戰線建立在民族主義和打倒軍閥的共同目標之上,內部充滿辯證和矛盾。中共利用民族主義與反帝國主義之間的模糊、共產黨與國民黨之間的模糊、國民革命與無產階級革命之間的模糊,為無產階級革命創造條件。全書透過五卅運動、省港罷工、上海工人三次暴動,從群眾運動的角度,解析商人、工人、學生與國共兩黨在革命中的複雜關係,對中共早期革命歷史提出新的論述。在中共以資本主義臻於富強的今天,重新審視中共與商人的關係,亦饒富意義。
南天王陳濟棠自傳 豆瓣
作者: 陳濟棠 新銳文創 2019 - 11
★藉由主導《廣東三年施政計劃》,陳濟棠讓廣東在短短時間成為國民政府黃金十年的模範省!
★本書是作者對其一生事蹟簡明扼要地回憶,其中包括辛亥革命、廣東革命根據地統一、北伐、抗戰、國共內戰。
★特別收錄〈「南天王」陳濟棠外傳〉,與原書兩相參閱可知當時歷史全貌,另有文史專家蔡登山專文導讀。
在民國二十五年以前,先後稱雄於南粵(廣東省)者,有所謂「三濟」──即龍濟光、李濟深和陳濟棠是也。陳氏(陳濟棠)由民十八起,繼李濟深之後,為第八路總指揮……據粵凡八年,時間之長久,為龍、李二人所不及,其治粵之成績,亦遠在龍、李二人之上。──汪希文〈南天王陳濟棠外傳〉
陳濟棠出生在一個亦耕亦讀的家庭,曾參加討袁(世凱)倒龍(濟光)戰爭,集廣東黨政軍大權於一身。寧粵和談後蔣介石決定在廣州成立「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西南執行部」和「國民政府西南政務委員會」(簡稱西南兩機關),陳濟棠擔任常務委員。表面上,全國黨政復歸於統一,但兩廣仍維持半獨立局面,陳濟棠實際上已成為握有軍政大權的「南天王」。
1936年6月至9月爆發「兩廣事變」(亦稱「六一事變」),廣西的新桂系和廣東的陳濟棠粵系,以抗日運動之名義,挑戰蔣介石主政的南京國民政府。該政治事件最終以雙方達成妥協而告終,隨後也結束了陳濟棠對廣東的割據局面。陳濟棠垮台後,在農林部長、兩廣臺灣宣慰使、海南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等虛職上短暫停留後,便一直賦閒無事。當年名聲顯赫的「南天王」,再也沒有回到萬人矚目的「舞臺」。
本書是作者對其一生事蹟簡明扼要地回憶,其中包括辛亥革命、廣東革命根據地統一、北伐、抗戰、國共內戰等。因是作者晚年所寫,牽涉許多事情難免有所諱飾,文史專家蔡登山另找到汪希文所寫〈「南天王」陳濟棠外傳〉一文做補充,兩相參閱可知全貌。汪希文,是汪兆鏞之子,汪精衛的胞姪。對於陳濟棠,有其近身的觀察,相較他人所寫的傳記,當有更珍貴的史料價值。而這長文當年僅發表於香港《天文臺》報紙上,有鑑於資料的可貴,乃重新打字校對,合為一書,以期讓讀者更加了解這位當年叱吒中原的「南天王」。
函电里的人际关系与政治 豆瓣
作者: 陈红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 - 9
作者因偶然之遇,得以辨识、句读、笔录藏于哈佛一燕京图书馆的二千六百余件“胡汉民往来函电稿”。他在美国用八个月时间完成这一枯燥而艰巨的工作,并进而开拓自己因材料匮乏而中断的胡汉民研究。本书从胡汉民与蒋介石、张学良的关系和“新国民党”等八个方面,展现了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至1936年西安事变前,这一复杂而又诡异的历史时期广阔的社会图景及政界、军界的人际关系,提出并论述了一些重大历史问题。材料翔实可靠,行文条理细密,结论审慎冷静,富有挑战性。台湾政治大学历史研究所前所长蒋永敬认为,本书“利用第一手资料,用微观精密考订、分析之法,发前人之未发,诸多创新,使“胡学”研究进入新的学术境界“。
从暴动到乡村割据:1927~1929 豆瓣
作者: 黄琨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6 - 6
革命所场起的尘埃虽早已落定,但对它的追溯与探讨却远没结束。在农村那块广袤的土地上,中国共产党得以生养、发展并壮大,没有农民的参与和支持革命断无可能取得胜利,这一点毫无疑问。农民为何参加革命?“为胜者书”的向例使历史与真相分道扬镳。作为革命的主力军并在革命胜利后成为新中国法理上的主人,农民理当具有积极的革命意识,而农民革命的滚滚洪流也冲没了他们当初的怯懦、犹豫与退缩。同时,一种必然的因果联系的探讨也让人们陷入泥沼,徘徊反复于其中而无力走出。因是之故,这个过去本是不言自明、已成定论的问题,现在反而最有争议,各家莫衷一是、歧见杂存。
从1927年举起武装反抗的大旗到1929年底,共产党已在各个偏远山区建立起大小15个革命根据地,并站稳了脚根。其中有得有失,道路婉转曲折。而在后人对失与得、曲与直的相较中,“失”与“得”成隔离的两面,“失”则空无一物,“得”则高瞻远瞩。对所走的道路毛泽东后来进行了系统的理论解说,但在他放弃攻长沙而引兵山区、开始走出一条创建乡村割据的道路时,是否就在这种理论支撑?如果没有,导引这种革命运行的逻辑又是什么?
军事力量的强弱是割据能否成功的关键,而它的发展状况也是党在的割据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诸项工作的集中反映。刚开始,农民愿意加入本地的农民或赤卫队而不愿意加入红军,其中固然有浓厚的地方主义观念影响,但红军与当地社会的联系不足亦是一个重要原因。如同农民对因革命运动而产生的乡村精英们的接受需要一个过程一样,当红军与当地社会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后,他们不愿意加入红军的情况也逐渐发生改变。当由主力红军、地方武装和民兵所构成的相互补充的武装组织的等级结构逐步形成后,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乡村的深入获得了成功。
持駁殼槍的傳教者 豆瓣
作者: 陳佑慎 時英出版社 2009 - 2
1924年,中國國民黨進行改組,未幾,即依「以黨領軍」、「重視政治訓練」等理念,創設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支黨化軍隊。其特別表徵,是出現一群「右手持槍,左手持三民主義」的軍隊政工人員。他們還試圖效仿「宗教之傳道師」,又向士兵或百姓散發圖畫文字、編製詩歌戲曲,進行各式宣傳。
可以說,這一場革命運動,上承五四新文化運動,下塑數十年來海峽兩岸的政治文化格局。它匯集了國民黨文武黨員、共產黨跨黨黨員、蘇俄顧問、以及無數男女老幼,交織一段層面既廣,亦有複雜恩怨的互動過程。本書便藉由北伐戰爭初期(1926-1927),擔任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主任的著名左派人物鄧演達(1895-1931)為經緯,重探這段影響深遠的動人歷史篇章。
國民黨興衰史 豆瓣
所属 作品: 國民黨興衰史(增訂本)
作者: 蔣永敬 臺灣商務印書館 2016 - 6
★將柒、增訂部分第五篇的〈戰後蔣中正「先安關內,再圖關外」問題之研究〉刪去,
以新的〈扁馬執政期間兩岸關係之比較〉一文補之。
百餘年的國民黨,曾有四次振衰起敝的歷史。
二○○八年,國民黨重新執政,應是第五次由衰而興的契機。
但於二○一六年再次失去政權後,國民黨應該如何自處?
國民黨的興衰史,不僅是中國近現代史的縮影,
與海峽兩岸未來的政治前途緊密相關,更是戰後臺灣政治史中,極具戲劇張力、扣人心弦的一章。
民國史專家蔣永敬,就國民黨之未來以及對海峽兩岸關係之影響,又作一增述,以為再版增訂之需。
國民黨主張的「終極統一」,能否實現?
中共政權能否變為民主自由?
筆者亦大膽假設:「不無可能」。
國民黨自孫中山1894年創黨以來,迄今有百餘年之歷史,期間興衰輪替不只一次。前期於大陸,雖最後敗於中共,但仍於臺灣繼續發展;後期在臺灣已近七十載,自2000年至今,歷經兩次政黨輪替,國民黨政權失又復得。百餘年來的國民黨,曾有四次由衰而興的歷史,2008年政黨轉替,國民黨再度執政,應是第五次由衰而興的契機。
但2016年1月,臺灣大選,國民黨慘敗,民進黨主席蔡英文以高票率當選中華民國第14任總統。國民黨選舉之失敗,對國家前途與國民黨未來影響如何?實為眾所關注之問題。希就國民黨之未來以及對海峽兩岸關係之影響,作一增述,以為再版增訂之需。
黨史專家蔣永敬教授依前作《國民黨興衰史》,續將近年發表多篇新論文,增訂補充加入五篇,均是探討有關國民黨興衰的問題,對於《國民黨興衰史》原先內容多有補充。而本著略去原增訂部分之第五篇〈戰後蔣中正「先安關內,再圖關外」問題之研究〉,以〈扁馬執政期間兩岸關係之比較〉一文取代之。
在“模范殖民地”胶州湾的统治与抵抗 豆瓣
作者: 余凯思 译者: 孙立新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5 - 1
本书从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观察德国占领并统治青岛的殖民历史和社会。这是一部观点突出的著作,作者以翔实的史料为基础阐述这样的观点:在殖民历史中,历史的主体由殖民统治者、殖民地人民以及两者的交合构成,任何单方面的考察和研究都不能公正地叙述殖民时期的中德关系。据此,作者认为,德国在中国的胶澳租界是殖民统治与抵抗侵略、文化使命与民族自强等等彼此对抗的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尤其中国方面的抗争和顺应、丧失和建设在这种相互作用中扮演了主要角色。这一点在以往的德国汉学、史学研究中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另外,这部著作运用“后现代主义”理论,使用学科交叉的方法,对研究界基本定型的有关观念、方法及学科领域的划分等等进行了新的“解构”式探讨,通过分析德意志帝国的殖民统治措施,分析中国政府和人民直接的或迂回的抵抗方式,进而有理有据地论述了1897—1914年中德两国之间围绕胶州湾问题在军事、政治、宗教及文化等方面所展开的相互接触、相互认识和相互作用。
来到东方 豆瓣
作者: 阿纳斯塔西娅·卡尔图诺娃 译者: 张丽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7 - 9
本书收录的文件保存于俄罗斯国家军事档案馆、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史档案馆和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档案馆。正文和附录共收录有关档案文献17份,其中正文收录的13份文件为加伦自己所写,为本书的主体部分,这13份文件涉及东征,粉碎杨希闵、刘震寰叛乱以及北伐战争期间的重要历史事件。附录中收录4份文件,其中第1号文件是苏联驻华南顾问团条例,其他3份文件是他人所写,均或多或少地反映了当时军事总顾问加伦与政治总顾问鲍罗庭之间在有关中国革命策略问题上的分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华南顾问团面临的财政和工作困难,是研究1924—1927年国民革命历史的重要史料。
中国无政府主义的思想基础 豆瓣
作者: 安井伸介 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13 - 4
何谓无政府主义?无政府主义可行吗?——这是许多人对无政府主义的质疑。如果无政府主义诉诸的对象是一般民众,就必须正面回答这些质疑,才能广泛得到支持。本书以如此的问题意识为出发点,从政治思想的角度分析中国无政府主义如何回应这些质疑。本书所说的“思想基础”,是指使得无政府主义成立的理论依据,而为了凸显中国无政府主义的特色,特别重视在与西方无政府主义的比较之下,中国传统思想在思维与价值上给予中国无政府主义的影响。本书处理的议题有:自由观、平等观、伦理道德观、劳动观以及世界语等,透过这些议题的讨论,我们可以了解中国无政府主义的特色与局限性。
南洋人民共和國備忘錄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8.4 (5 个评分) 作者: 黃錦樹 聯經出版公司 2013 - 10
馬來西亞的月球暗面
從此留住
沒有國籍的人
不被國家承認的魂
回不去的家園
被背叛的祖國
革命如何顛覆家庭/感情  性慾如何顛覆革命
歷史如何顛覆真實     碎紙屑如何顛覆歷史
膠林深處,馬共出沒──南洋華人的政教禁忌
黃錦樹最新短篇小說集《南洋人民共和國備忘錄》
在奇幻想像、魔幻傳奇境地
挑戰歷史不能說的、沒人敢寫的祕密
對共產黨的想像  全面翻轉
一個一身傷疤的謎樣男子
一位在森林深處等待共黨英雄歸來的孕婦
一群因新村計畫餓昏了頭、準備吃人肉的馬共男子
一位因為愛上大哥的女人為自保而供出黨的一切的叛徒
一位走出森林後在出版業大發利市的馬共零餘者
一個讓女生懷孕卻不願意負責的左翼婆羅洲青年
一名被馬來亞建國總理,也就是自己的好友關起來的策士
一群靠馬共經驗扮人偶四處表演的四兄弟
一篇從章魚口中吐出來的殘簡
集評論、小說、散文寫作於一身的黃錦樹,以鮮明的個人風格和馬華題材,開拓了獨具視域的馬華小說風貌。他的小說呈現了大馬政教環境、華人生存寓言和歷史傷痕,關注馬華文學生態、華人移民的處境和命運,無論題材和思考,其顛覆、戲謔和後設技法,和飽滿的歷史憂患,獨具個人強烈特色和風格。
黃錦樹最新短篇小說集《南洋人民共和國備忘錄》收入11篇獨自成立又合為整體的小說,企圖呈現的都是馬共黨人及其親人的真實樣態──並非官方右翼歷史的虛偽,也不是馬共回憶錄所歌頌的英勇──那是一個個有血肉有情慾、正義激昂卻同時會計算利益的活生生個體。在某個歷史的瞬間裡,人咧嘴或哭或笑,連皺紋都凍結。生命的荒謬性。在那樣的片刻,時代的颶風掃過,政權的動盪使得生命的一次性變得如此殘酷,人是再也不能回頭了。那是作者念茲在茲對歷史的懷抱、對即將被湮沒的記憶之召喚。作者有如說書人,以歷史真實為背景,以小說寓言為主題,描繪/虛構了大馬社會極少碰觸的題材──馬共,即馬來亞共產黨,挑釁政教禁忌,引領讀者進入不甚熟悉卻又別具魅力的馬華/馬共視域。
《南洋人民共和國備忘錄》圍繞著馬共,以個人的方式向這些歷史人物致意。小說中不同流亡、離散的歷史/人物,由此發生的悼亡、憤慨、無奈、悲涼等複雜情緒,形成抑鬱、嘲謔等不同形式的小說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