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
元素周期表 豆瓣
Il Sistema Periodico
8.8 (13 个评分) 作者: [意] 普里莫·莱维 译者: 牟中原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7 - 4
《元素周期表》是意大 利作家普里莫·莱维风格最强烈的文集,既有自传因素,又糅合了寓言、想象,甚至历史。作者通过阐释二十一种元素的特性,钩沉了自己在二战前后的成长、生活,对人类道德和物质世界的隐蔽关联进行了深邃动人的追问。
化学家和奥斯维辛幸存者这两个身份,在莱维身上如此强烈地共存着。对于莱维而言,化学是“一所政治的学校”,化学的物质世界向他呈现诸多微妙的伦理和道德隐喻,帮助他面对身为一个意大利犹太人在法西斯岁月中经历的诸般流离。
莱维用惰性气体“氩”来隐喻他成长的犹太社区和皮埃蒙特地区其他族裔之间的隔膜;用“汞”这种不稳定、易挥发的气体来指代当时服膺于希特勒的意大利知识分子;而用元素“锌”“惰性、必须要有杂质才能进行化学反应”的特性来有力讽刺了当时希特勒鼓吹的“犹太人是一种必须要去除的杂质”的荒谬言说。“铈”、“钒”、“金”的故事则隐约还原了作者在奥斯维辛担任“化学工程师”的经历的痛苦记忆;而莱维对生命的看法也在最后一章“碳”中揭露无遗,作家以超历史的视角还原了一枚碳原子在天地万物和人体之间的传递和循环。每个读者也被迫和莱维面临一样的思考:既然生命都是物质的偶然、随机重组,那生命必定是虚无的吗?
萨宁 豆瓣
作者: 阿尔志跋绥夫 译者: 王之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3 - 1
《萨宁》描写了革命低潮时期部分青年知识分子的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和颓废厌世的情绪。叙述了主人公萨宁返回家乡后的一段时间里的所作所为。他少小离家,其性格在家庭之外养成,自由自在得像“旷野里的一棵树”。他对一切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讨厌周围几乎所有的人。他光明正大地追求享乐,为所欲为。但他又很孤独、无聊,生活漂泊不定。《萨宁》由俄国作家阿尔志跋绥夫所著。
2020年7月19日 已读 看完就会明白为什么文学史对它没什么好话说,也会明白为什么它是当时大学生特别推崇的读物。刚开始看很有趣,作者对他主要描写的对象确实是特别敏锐的,后面就开始重复,而且就真自杀俱乐部,每个人无论看上去多么不同、作者给他们安了怎样的形容词,他们的内核都相当接近,肉欲,非常敏感的自尊心,高傲和羞辱。男女的肉欲是一样的,在女角色这里,还有贞洁的问题,但作者并不是真正崇拜处女膜的人,他意识到贞洁对于女角色的重要性是社会强加的,但是被他笔下的少女们内化为一种尊严问题,就跟其他所有问题一样。主题方面的主要问题还是one can’t really preach nihilism…
俄罗斯 小说 阿尔志跋绥夫
炽焰燃烧 豆瓣
Burning Bright
8.8 (3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罗恩·拉什 译者: 姚人杰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 - 10
《炽焰燃烧》精准地捕捉到了美国南方阿巴拉契亚山区的复杂特征。这是一片荒僻而野蛮的土地,却有着令人窒息的美丽,带给人无限的许诺与苦难,它是美国著名作家罗恩•拉什的缪斯女神。拉什的短篇小说背景从美国内战时期一直延伸至今时今日,十二个短篇合力编织出一幅摄人心魄、直击心灵的文学丽景,小说中的人物未经雕琢,令人难以忘却。
在《炽焰燃烧》中,拉什揭示了近在眼前,可从未被人探索过的领域——先是风景,继而是黑暗但狂热的心,忧伤却迷人的灵魂。
——————————————————
2010年度弗兰克•奥康纳国际短篇小说奖桂冠作品
当代美国南方文学代表作家
罗恩•拉什 最杰出的短篇小说集
——————————————————
罗恩•拉什是一位透着黑暗美感、悲伤而又真实的作家。
——普利策奖小说奖得主 理查德•拉索
《炽焰燃烧》对美国南方阿巴拉契亚山区荒野的残酷生活方式作了简洁而又险恶的描画,在雷蒙德•卡佛的极简主义和威廉•福克纳的哥特手法之间寻觅到了一个最佳施力点……拉什深入至南部山区居民的罕见心理和情绪特质之中,反映出他们的骄傲、迷信和突然暴力相向的习性。
——《华盛顿邮报》
罗恩•拉什构建故事的技艺在《炽焰燃烧》中更为显而易见……这些短篇小说让读者清楚地看到了拉什先生娴熟的写作技巧……优雅而老练的作品……拉什先生定然了解如何锁定读者的注意力。
——《纽约时报》
罗恩•拉什是一位文静而又有着惊人美感的作家……《炽焰燃烧》中的小说很有美感。每个故事都熠熠生辉,构架完美,文句既诗意十足又稳扎稳打。
——《赫芬顿邮报》
神秘的陌生人 豆瓣
The Mysterious Stranger
作者: [美] 马克·吐温 译者: 赵元 安徽人民出版社 2013 - 6
*马克•吐温临终前留下的神秘遗作,作品充斥着神秘、魔鬼、幻境以及人类的各种荒谬与罪恶。
*首次奉献美国著名画家N.C.魏斯绘制的小说绝版插图,国内独家,绝无仅有。
*读《神秘的陌生人》,领悟世界级别厌世主义代表作的无限魅力。
*神秘之作的多版本鉴别,终推出最权威版本的最佳译本。
小说描述奥地利乡下的三个少年,有一天在突然出现的美少年的唆使下,进入了光怪陆离的世界。美少年自称名叫撒旦。作品中所描绘的人物,全都悲惨、绝望而暗淡,但笼罩在人物身上的飘渺空想以及一个接一个出现的神秘事件和难以言说的奇幻场景,使得这部作品读起来完全没有沉闷、阴郁之感。
另外,在作品接近结尾时,马克•吐温所提出的激进反战论,连同对基督教文明的不信任和诅咒,在2013年的今天读起来,竟然带有预言家式的先见之明。
这部作品在作者逝世后第六年的一九一六年首次出版,也就是说,马克•吐温直到最后并没有将这部作品定稿,因此有数种不同的原稿存在,这些原稿经过编辑之后,就是1916年的首版。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部作品并没有普及版,读者想要购买并不容易,不过在1929年出版的新全集中,则收录了几乎可以称为“最权威版”的《神秘的陌生人》。本书就是根据最权威版本而译出的最佳译本,并配以美国著名画家N.C.魏斯的绝版插图,给读者带来最原汁原味的马克•吐温遗作。
闹剧,或者不再寂寞 豆瓣
Slapstick, or Lonesome No More
作者: [美] 库尔特·冯内古特 译者: 王知夏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7 - 2
冯尼古特在《闹剧》中虚构了一个百岁老人,威尔伯·水仙-11·斯温医生,他身兼多重身份——美国最后一任总统,曼哈顿国王,同时也是爱因斯坦以后最有智慧的双胞胎中的弟弟。在重力的波动下,美国绿死病和阿尔巴尼亚流感横行,国家陷入内战。威尔伯一直留在白宫,直到没有公民需要领导为止,最后转移到荒凉的纽约,在那里写下了死前的最后一封信。
在《闹剧》里,冯尼古特沉思了战争、人类的狂妄自大以及一直承载的可怕且沉重的孤独。但是不可思议的是,这本书仍然充满了欢乐,荒谬、洞悉而从不绝望。或许,是因为智慧的可能性;当然,也是因为人类的张力。
2019年5月7日 已读 竟然这样结尾,老冯要成为我最喜欢的作家了。这本很短很快,荒唐、悲观,有一些非常明亮柔软的东西像玩笑一样被提出来,根本不相信能实现,又暗暗幻想着能够实现,但实际上还是不信的。让人想哭,而且真的很好笑。
冯内古特 小说 美国
蜘蛛女之吻 豆瓣
El beso de la mujer araña
9.0 (15 个评分) 作者: [阿根廷] 曼努埃尔·普伊格 译者: 屠孟超 译林出版社 2008
两个看上去截然不同的人,受到同一种压迫制度的不公正对待,在监狱里住在一起。这就是向往革命的理想主义者瓦伦丁和向往成为“致命女人”的同性恋者莫利纳的故事。在他们二人之间展开了一场奇妙的对话,围绕的中心是我们这个世纪的两个乌托邦:好莱坞和革命。
这部小说写于一九七六年,并立即在阿根廷被禁止,但它一直被批评界视为曼努埃尔·普伊格最优秀的小说之一。小说在形式上异乎寻常,没有传统的“权威”叙述者,完全由对话写成,且没有任何是谁在说话的暗示,因而要求读者积极参与对故事的阐释。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和戏剧作品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令人难忘的影响。
一个神经衰弱者的二十一天 豆瓣
作者: 〔法〕奥克塔夫·米尔博 译者: 卢颖 作家出版社 1997
神经衰弱者带着与女人、与男人、与生活搏斗后的累累伤痕,来到温泉城。二十一天后,他绝望地告别这座人间地狱。贵族、美人、暴发者、老头似的小孩,一朵朵罪恶之花在溃落、衰败,正像这个堕落的世纪、这个无可奈何花落去的阶级…… 神经衰弱者问恶梦中的清醒者:你为什么不自杀? 清醒者:人们是不会去杀已经死去了的东西的。二十年前我已经死去了。 于是,神经衰弱者要导游将他带回到人群、生活和光明中去……
隐剑孤影抄 豆瓣
隠し剣孤影抄
8.2 (9 个评分) 作者: 藤泽周平 著,李长声 译 译林 2018 - 8
刀剑无眼,却可以有情。邪剑龙尾、怯剑松风、黑剑虎眼、必死剑鸟刺、无形剑鬼爪、雌剑细波、厄运剑刈芦、宿命剑鬼奔——八柄秘剑,八段不太寻常的情爱。秘剑抵挡得住挑衅的刀锋、诡诈的权谋,抵挡不住一个个坚强得让人心疼的女子。刀法缭乱,心思却明白;决斗落幕,有几段缘分能得到安放……刀光剑影须臾闪过,绵绵无绝人世哀欢。藤泽周平“隐剑”短篇系列第一部,值得玩味的剑客小说经典。改编电影获日本《电影旬报》十大佳片,松隆子、丰川悦司凭精湛演技影展折桂。
人鼠之间 豆瓣 Goodreads
Of Mice and Men
9.1 (104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John Steinbeck / 约翰·斯坦贝克 译者: 李天奇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6 - 1
英国BBC读者票选“英国人最喜爱的100部小说”之一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斯坦贝克关于承诺、孤独、希望和失去之书
——————
莱尼身高两米,力气大得吓人,但心智像个孩子。
乔治从小和他一起长大,是他唯一的朋友。乔治带着莱尼到处打零工糊口。莱尼单纯善良,可常常闯下大祸。莱尼每次闯祸,乔治就必须带着他逃亡,永无休止地流浪。
乔治和莱尼有一个卑微的梦,希望有一天可以存够钱买一小块地。他们可以在属于自己的小天地里种种菜,养鸡养猪,养莱尼最心爱的兔子。他们可以不必再流浪。
他们又流浪到一座农场。这一次,永无休止的流浪终于到了尽头,梦想也到了尽头。乔治终于帮莱尼找到一个地方。在那里,莱尼永远不会再闯祸,永远不会再受伤害,永远不需要再逃亡……
——————
•一部必读不朽经典,一堂关于友谊、希望和梦想的伟大人生课
•谋杀故事外衣下,天真与伤害的矛盾;残酷情节中,现实与梦想的乖违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斯坦贝克代表作
•美国中学10部必读经典之首(其他为《麦田里的守望者》等),大多数美国人都读过的一部真正的文学经典
•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爱尔兰、爱尔兰众多高中必修课程
•英国BBC读者票选“英国人最喜爱的100部小说”之一
•全美图书馆馆员票选“100部最好看的小说”之一
•全美图书馆联合会“21世纪最具挑战之书”之一
•3000万册畅销奇迹铸就不朽经典
•5次被改编成影视剧,三次被改编成舞台剧,最新一版为詹姆斯•弗兰科主演
•《马利与我》《迷失》等百余部影视剧致敬本书
•斯蒂芬•金在其6部作品中致敬本书
•全球共有两百多种语言版本
•英国《卫报》人生100部必读书之一
•李家同最爱的40本书之一
•丹•布朗、马拉拉等盛赞推荐。丹•布朗:《人鼠之间》是我最爱的一本书。
•托福考试推荐文学读物
——————
名家推荐:
通过现实主义的、充满想象力的创作,表现出富有同情的幽默和对社会的敏感观察。
——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
我一直在读约翰•斯坦贝克的《人鼠之间》,这是学校的课程。这本书很薄,但内容很充实。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马拉拉
《人鼠之间》是我最爱的一本书,充满悬疑,描写精准犀利,飘散着淡淡的哀伤,每一章的开头都是小说书写的典范,感染力无与伦比。
──丹‧布朗
今晚很享受观看《人鼠之间》。
——Lady Gaga对詹姆斯•弗兰克主演《人鼠之间》舞台剧的评价
《人鼠之间》是我毕生最爱的一本书。
──维卡斯‧斯瓦鲁普(电影《贫民百万富翁》原著作者)
如此完美的一本书。
──尼克‧霍恩比(《失恋排行榜》《自杀俱乐部》作者)
我最喜欢的小长篇有《人鼠之间》《邮差总按两次铃》和《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等。
——斯蒂芬•金
——————
媒体推荐:
一部惊悚小说,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你不读到最后根本无法放下书。斯坦贝克让读者心如刀割。
——《纽约时报》
残忍和柔情完美地融合在这本异常感人的小说里……读者深陷在一场必将到来的悲剧中。
——《芝加哥论坛报》
一个充满力量和美丽的短故事。斯坦贝克先生为美国文学贡献了一部柔情与粗粝并蓄的现代经典。
——《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 豆瓣
9.0 (6 个评分) 作者: 史铁生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 1
《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关于一部以电影为舞台背景的戏剧之设想》选录了他的两部优秀中篇小说作品《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和《关于一部以电影为舞台背景的戏剧之设想》,以飨读者。编辑出版九元丛书,意在承继优良传统,使优秀的文学作品得到更好的普及,在更广大的范围内共享当代文学的精神食粮。
九元丛书第一辑,凡二十种,均为近三十年时间里涌现的优秀中篇小说,故定名“中篇金曲”。此后还将有第二辑、第三辑……其他门类的文学作品小辑亦将进入九元丛书的视野。
神枪手迪克 豆瓣
Deadeye Dick
8.8 (12 个评分) 作者: [美] 库尔特·冯内古特 译者: 刘韶馨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8 - 1
《神枪手迪克》是一本反思人性与时代的黑色幽默小说。全书以中年男子鲁迪·沃茨的口吻进行叙述,用荒诞滑稽的语言揭示出作者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反思。1944年母亲节这天,12岁的鲁迪·沃茨在阁楼独自玩耍时,用父亲的来福枪意外击中了一名怀孕的主妇,这是一个隐喻,标志着一个男孩走向成人——突如其来的责任和约束,让鲁迪措手不及,生活在他看来,就好像戏剧般,有着特定的情节和安排。小说语言荒诞不经,充满了冯氏幽默,以小见大,揭示了冯内古特对时代的反思,也反映出了个体在后现代社会中的迷茫和思考。
The Third Policeman 豆瓣
作者: Flann O'Brien / Denis Donoghue Dalkey Archive Press 1999
"The Third Policeman" is Flann O'Brien's brilliantly dark comic novel about the nature of time, death, and existence. Told by a narrator who has committed a botched robbery and brutal murder, the novel follows him and his adventures in a two-dimensional police station where, through the theories of the scientist/philosopher de Selby, he is introduced to "Atomic Theory" and its relation to bicycles, the existence of eternity (which turns out to be just down the road), and de Selby's view that the earth is not round but "sausage-shaped." With the help of his newly found soul named "Joe, " he grapples with the riddles and
大师 豆瓣
The Master
9.0 (8 个评分) 作者: [爱尔兰] 科尔姆·托宾 译者: 柏栎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 7
一八九五年,已被后辈作家称为“大师”的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梦想着以一部戏剧征服伦敦。然而,他的第一出戏《盖·多姆维尔》首演既告失败。在失败的阴影下,亨利接受了爱尔兰贵族的邀请,在酒宴歌席中品味他人到中年的困顿,舔舐内心深处的创伤。
《大师》就从这里开始,一直写到一八九九年他的兄长威廉·詹姆斯去拉伊小镇探望他。在这四年里,他的生活相对平静,心底却波澜起伏。他时常怀恋他生命中重要的过客,她们以不同的方式在他作品和灵魂中留下印痕;他为自己的性取向而困顿不安;他回想自己的家庭、亲人对他人生的影响;他渴求温暖和慰藉,却刻意与人保持距离;他希望创造传世杰作,却时时遭逢绝望……这是亨利一生至关重要的心理转折点。
在托宾的同情而温婉的笔下,亨利·詹姆斯这位心理写作大师展示了他纤敏易感之心的横剖面,这真是他零落他乡、孤独一生的缩影。
纽约兄弟 豆瓣
Homer & Langley
作者: [美] E·L·多克托罗 译者: 徐振锋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 - 11
霍默和兰利是一对兄弟,父母双亡。两人住在纽约第五大道高尚地段的一套豪宅中。
弟弟霍默十多岁起双眼逐渐失明;哥哥兰利则在一战中为神经毒气所伤,回家后举止、思想异于常人。兰利怀有远大理想:总结人类生活所有经验,办一张可以永远阅读、准确叙述任何一天生活的终极报纸。为此他收集各种报纸,并进而扩展至各种物件:汽车,打字机,防毒面具,电视机,蜡烛……
佣人们或走,或死。在繁华喧嚣的曼哈顿心脏地带,霍默和兰利成了自闭于世界的隐士。然而,二十世纪的美国历史依然通过出入这个封闭空间的各色人等,呈现在他们的面前:二战中来此避难又被抓走的日裔美国人,敲诈勒索的警察,被仇敌追杀的黑帮老大,男女嬉皮士,还有藏在兄弟内心深处的那个女孩。
故事的结尾令人心碎:“杰奎琳,我有多少天没有吃东西了。我好像听到过一声巨响,整栋房子都震了震。兰利在哪儿?我哥哥在哪儿?”
垃圾日 豆瓣
7.6 (11 个评分) 作者: 马利亚什·贝拉 译者: 余泽民 花城出版社 2016 - 6
大型东欧文学丛书“蓝色东欧”,是由广东花城出版社有限公司历时三年重磅打造的十年出版规划,这套重点品牌图书的第一辑已于2012年1月隆重推出。丛书将囊括东欧近百部经典文学作品。作为现当代东欧文学一次整体性的巡礼,“蓝色东欧”丛书规模之大、覆盖面之广、发掘度之深,都是国内出版界前所未有的,因而已被纳入“‘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和“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本书以匈牙利布达佩斯一栋摇摇欲坠的老旧公寓楼为背景,知名的律师、疲惫的医生、意气风发的学生、充满幻想的失业者、机灵的商人、出色的厨师、古怪的发明家、疯癫的工程师、自暴自弃的精神病患者、渴望赚钱的骗子等形形色色的人居住其间,通过对他们生活状况的描写,诠释了这些社会底层人的孤独与无奈。
作者巧妙地藏在作品中人物的背后,通过他们离奇,悲惨,甚至恐怖的命运,指责时代和社会的不公。比如警察伊什特万对自己和社会充满了绝望,认为整个社会都烂透了,无药可救了。于是他把怒气发泄到老婆身上,实施家暴以缓释愤懑。比如可怜的精神病患者卡塔姑娘,她只是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之中,对任何人都没有威胁,但这幢楼里的男人们,像虫子般生存的男人们,却集体卑鄙地侮辱她,亵渎她,轮奸她,最后在全楼人的冷漠注视下,卡塔把自己套在院子里的晾衣绳上自尽了。公寓楼里视卡塔为自己未来标本的小姑娘小波莉被这一场景吓住了,她隐约看见了自己的将来……
本书的价值在于:以文学形式记录东欧剧变给普通人造成的灾难,揭示社会动荡及无序带来的道德滑坡及精神虚无对弱者会造成怎样的伤害。
《垃圾日》以极致的手法,表现了动荡时期东欧某些人心理的阴郁、幽暗和沉沦,可谓小说版的《恶之花》。
——高兴(著名翻译家,《世界文学》主编)
“社会恐怖小说的开山之作。”
——凯莱斯图利•蒂伯尔(匈牙利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史学家)
“这是一部天才的小说,就像一部电视连续剧,但跟所有肥皂剧相反的是:它讲述的不是爱情,而是生活的真实而悲剧的一面!”
——瓦戈沃尔基•B•安德拉什(匈牙利作家,电影导演,著名记者)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一栋破败的公寓楼,楼里的居民们也同样落魄,他们的命运与建筑交织。楼和居民的现在与未来完全相互重叠:楼层与房号逐步揭示社会关系残忍孤独,展示出惊悚、怪诞的贝克特式群像。”
——彼特•约翰克•雷斯威尔(英国作家,书评家)
春琴抄 豆瓣
春琴抄
8.4 (28 个评分) 作者: [日]谷崎润一郎 译者: 竺家荣 雅众文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2016 - 6
名家名作名译——悦经典系列 16
.
美学与传统的极致探索,凄楚与虚无的深刻追求。
日本文坛巨擘 唯美主义文学大师作家谷崎润一郎巅峰作品
著名日本文学翻译家竺家荣卓越献译
.
《春琴抄》描写了一个富家盲女与仆人间凄美而又惊心动魄的爱情故事。
仆人佐助尽管身心都受到孤傲乖僻的盲女琴师春琴的折磨,却依然对她忠贞不二。
在春琴被毁容之后,佐助为了在记忆里永驻她姣美的姿容,竟用针刺瞎了自己的双眼……
本书精选了谷崎润一郎创作盛期(中后期)的代表作《春琴抄》 《刈芦》 《吉野葛》。
谷崎润一郎作为日本文坛独树一帜、影响深远的唯美派文学大师,文字细腻古典,意蕴深邃,充分表现了日本文学的物哀之美、幽玄之美。
在大师笔下,一个个哀婉凄清的美感世界徐徐展开。
……………………
谷崎润一郎擅长在描写真实事物中融入细腻的自我感观,构建出一种凌驾于一般想法之上的独特魅力。
——三岛由纪夫
在明治文坛上,谷崎润一郎成功地开拓出一片谁也不曾插手,或者说谁也不能插手的艺术领域。
——永井荷风
兔子,跑吧 豆瓣
Rabbit, Run
7.7 (14 个评分) 作者: [美]约翰·厄普代克 译者: 刘国枝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约翰·厄普代克是集小说家、诗人、剧作家、散文家和评论家于一身的美国现实主义文学大师,他的“兔子四部曲”是当之无愧的经典巨作,本书是其中的一本。故事发生在1959捻月至6月。讲述年轻的主人公“兔子”哈利因不满平庸的工作和家庭而离家出走、不断逃跑的经历。
Infinite Jest 豆瓣 Goodreads
Infinite Jest
作者: David Foster Wallace Back Bay Books 1997 - 2
Infinite Jest is a 1996 novel by David Foster Wallace. The lengthy and complex work takes place in a semi-parodic future version of North America, and touches on substance addiction recovery programs, depression, child abuse, family relationships, advertising, popular entertainment, film theory, Quebec separatism, and tennis, among other topics.
The novel includes 388 numbered endnotes (some of which have footnotes of their own) that explain or expand on points in the story. In an interview with Charlie Rose, Wallace characterized them as a method of disrupting the linearity of the text while maintaining some sense of narrative cohesion.[1]
The novel was included by Time magazine in its list of the 100 best English-language novels published since 1923.[2]
As of 2006 (ten years after its publication), 150,000 copies of Infinite Jest had been sold and the book has continued to sell steadily.[3]
Wallace was 33 when the novel was published.
好人难寻 豆瓣
A GOOD MAN IS HARD TO FIND
8.4 (5 个评分) 作者: [美] 弗兰纳里·奥康纳 译者: 於梅 新星出版社 2013 - 1
美国南方作家当中有两位残疾的女性,一位是《伤心咖啡馆之歌》的作者麦卡勒斯,另一位就是被誉为“南方文学先知”的弗兰纳里•奥康纳。奥康纳的命运更为不幸,她只活了39岁,在她生命的最后15年里,不得不和家族遗传下来的红斑狼疮病作殊死的搏斗,待在农庄里饲养孔雀成了这个未婚女士最无奈的选择。卡佛小说里的那个养孔雀的女人,即来源于奥康纳。
奥康纳风格怪诞,独树一帜,对人性阴暗有着惊人的洞察。故事诡谲、阴郁到令人窒息,带有强烈的宗教意识。语言精准有力,常常在看似轻松幽默中抵达不测之深。《好人难寻》一书中的很多篇章被公认为是美国文学中的经典名篇,震撼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