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
Slaughterhouse-Five 豆瓣 Goodreads
9.2 (15 个评分) 作者: Kurt Vonnegut Dell 1991 - 11
Kurt Vonnegut’s masterpiece, Slaughterhouse-Five is “a desperate, painfully honest attempt to confront the monstrous crime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 Time ).
 
Selected by the Modern Library as one of the 100 best novels of all time
 
Slaughterhouse-Five , an American classic, is one of the world’s great antiwar books. Centering on the infamous World War II firebombing of Dresden, the novel is the result of what Kurt Vonnegut described as a twenty-three-year struggle to write a book about what he had witnessed as an American prisoner of war. It combines historical fiction, science fiction, autobiography, and satire in an account of the life of Billy Pilgrim, a barber’s son turned draftee turned optometrist turned alien abductee. As Vonnegut had, Billy experiences the destruction of Dresden as a POW. Unlike Vonnegut, he experiences time travel, or coming “unstuck in time.”

An instant bestseller, Slaughterhouse-Five made Kurt Vonnegut a cult hero in American literature, a reputation that only strengthened over time, despite his being banned and censored by some libraries and schools for content and language. But it was precisely those elements of Vonnegut’s writing—the political edginess, the genre-bending inventiveness, the frank violence, the transgressive wit—that have inspired generations of readers not just to look differently at the world around them but to find the confidence to say something about it. Authors as wide-ranging as Norman Mailer, John Irving, Michael Crichton, Tim O’Brien, Margaret Atwood, Elizabeth Strout, David Sedaris, Jennifer Egan, and J. K. Rowling have all found inspiration in Vonnegut’s words. Jonathan Safran Foer has described Vonnegut as “the kind of writer who made people—young people especially—want to write.” George Saunders has declared Vonnegut to be “the great, urgent, passionate American writer of our century, who offers us . . . a model of the kind of compassionate thinking that might yet save us from ourselves.”

More than fifty years after its initial publication at the height of the Vietnam War, Vonnegut’s portrayal of political disillusionment, PTSD, and postwar anxiety feels as relevant, darkly humorous, and profoundly affecting as ever, an enduring beacon through our own era’s uncertainties.
茫茫黑夜 豆瓣
Mother Night
10.0 (6 个评分) 作者: [美]冯尼格特 译者: 艾莹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4 - 6
《茫茫黑夜》是美国作家冯尼格特所写最悲惨而又最有趣的一部长篇小说,堪称“黑色幽默”的代表作。小说以忏悔录的形式,对主人公小霍华德•W•坎贝尔的心理状态、心路历程均有深入的剖析,折射出社会思潮的变幻及其在人们内心深处产生的影响,有助于读者触及战后西方作家的思想脉搏。
柏林谍影 豆瓣
The Spy Who Came In from the Cold
8.2 (58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约翰·勒卡雷 译者: 刘险峰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 - 10
当了一辈子的间谍,利玛斯深知自己在东德一手经营起来的情报网被清剿殆尽。他不甘心就此隐退。英国情报机构策划的最新行动似乎是利玛斯挽回颜面、击败他此生劲敌的最后机会。然而,利玛斯本以为可以从寒冷处归来,却一脚踏进了刺骨的严冬,而要想熬过来这场严冬,除了必须燃烧自己滚烫的鲜血,还有爱情与他最宝贵的信任……
恋情的终结 豆瓣
The End of the Affair
8.4 (133 个评分) 作者: 格雷厄姆·格林 译者: 柯平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7 - 4
二战期间的英国伦敦,作家莫里斯爱上公务员亨利的妻子萨拉。一次意外事件导致萨拉不辞而别, 莫里斯在恨和嫉妒中度过了两年。两年后 ,他们再次相遇,当初那段感情中炙热的 爱、恨、猜疑、嫉妒、信仰,再度折磨着莫里斯。这段恋情最终如莫里斯所言:变成了一桩有开始也有结束的风流韵事。莫里斯记述了爱情开始的时刻,以及最后的时刻。这本书里有狂热的爱、狂热的恨、狂热的猜疑、狂热的嫉妒、狂热的信仰,有爱情中所有狂热的情感。
新名字的故事 豆瓣 Goodreads
Storia del nuovo cognome
9.1 (577 个评分) 作者: [意大利] 埃莱娜·费兰特 译者: 陈英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7 - 4
《新名字的故事》是埃莱娜·费兰特的“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第二部,描述了埃莱娜和莉拉的青年时代。在她们的人生以最快的速度急遽分化的那些年里,她们共同体验了爱、失去、困惑、挣扎、嫉妒和隐蔽的破坏。

莉拉在结婚当天就发现婚姻根本不是她想象的那样,她的初夜几乎是一场强奸。她带着一种强大的破坏欲介入了斯特凡诺的家族生意,似乎成为了她和埃莱娜小时候都想成为的那种女人。久未有身孕的莉拉,和埃莱娜去海边度假休养。而在伊斯基亚岛的那个夏天,改变了所有人的一生……

出于对莉拉所拥有的爱情的愤怒,“我”(埃莱娜)奋力摆脱这个破败、暴力、充满宿仇的街区。“我”成了街区的第一个大学生,并和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的男孩订婚,甚至出版了第一本小说。“我”以胜利者的形象回到那不勒斯,却发现告别了丑陋婚姻的莉拉,在一家肉食加工厂备受屈辱地打工。

当“我”发现自己的小说,其实完全窃取了莉拉交托给“我”的秘密笔记本里那些独特的力量和灵感,“我”被迫面临一个极度痛苦的问题:“我”和莉拉,到底谁离开了,又是谁留下了?
危險關係 豆瓣
Les Liaisons Dangereuses
作者: [法] 拉克洛 译者: 葉尊 野人 2011 - 3
★ 沉睡兩百年的法式經典∕首度在台問世
★ 十八世紀最危險的小說,書信體小說顛峰之作
★ 暢銷奇書、兩度遭禁、瑪麗皇后珍藏
★ 紀德欽點法文十大小說、令波特萊爾心折、米蘭.昆德拉癡迷的書信愛情地獄
★ 獨家收錄波特萊爾〈危險關係隨筆書評〉
★ 復古裝幀、經典再現:法式浪漫方背精裝,古典宮廷霧黑刷邊
是誰目睹了當代的習俗風尚,發表了這些書信?
這本書信集像冰一般燃燒,用令人憎恨的人性朝地獄探路……
紀德是這本手稿的編輯,瑪麗皇后命人重新裝訂、用白紙包裹封面,波特萊爾在書末寫下隨筆書評,米蘭.昆德拉說它是史上最偉大的小說之一,司湯達爾因為它才寫出了《論愛情》……你將與這些人一同見證十八世紀最危險的禁書的誕生──
過多的情欲,鮮少的愛情,
虛榮是他們的天職,征服是他們的宿命。
這裡沒有上帝、沒有魔鬼、沒有命運, 只有危險的關係……
回來吧,我親愛的子爵,您的老姑媽已經讓您繼承她所有的財產了,您還待在那裡做甚麼呢?馬上動身回來吧,我需要您。我有個好主意,想要交給您去付諸實行。這項任務可以讓一位英雄一展所長,因為您既要為愛情效勞,又要為復仇出力。
沃朗莒夫人要嫁女兒了,您可知道誰是她挑中的女婿?就是傑庫伯爵。誰能料想得到傑庫竟會成為我的表親?這讓我不禁怒火中燒,但復仇的渴望使我的心靈得到安寧。如果他在婚禮當晚就成了傻瓜,那會是多麼有趣!
─節錄自第Ⅱ封信〈梅黛侯爵夫人致凡爾蒙子爵〉
梅黛侯爵夫人與凡爾蒙子爵曾經相互愛悅,分手後仍是密友。某日,梅黛夫人聽聞負心情人傑庫伯爵竟要迎娶親戚之女賽西兒,心頭震怒,遂生一計。
她手書一封,急召舊情人凡爾蒙子爵,密謀攜手破壞這樁美事,立誓要讓那人在新婚之夜蒙羞;未料花花公子凡爾蒙已先行盯上貞潔的法官夫人,不肯乖乖效命。浪蕩的玩伴竟會對乏味的正經女人感興趣,謝絕無知的美艷少女?隱隱發作的妒意,令侯爵夫人與子爵立下賭約,若是子爵能取得法官夫人委身於他的書面證據,就能重新再贏得她……
《危險關係》是法國作家拉克洛於1782年寫就的經典。在他手中,書信體小說被帶到後人無法企及的高度。這本危險之書雖在十九世紀兩度遭查禁,仍受到後世諸多作家推崇。米蘭.昆德拉認為它是「史上最偉大的小說之一」,波特萊爾評注「這書若有甚麼激情, 也只是冰冷的激情。」。這則敗德的愛情故事透過信件戴上面具,時而是悔罪的求愛者、涎臉需索的無賴,時而又是無知性感的愛人……拉克洛以書信張起欲望之網,用嚴謹的結構、精密的心理分析,將一場報復負心漢、征服舊情人、戰勝未來情敵於無形的愛情戰爭,優雅而放蕩地推進藝術殿堂。
《危險關係》由175封信構成,是十八世紀書信體小說集大成之作。內容描寫法國大革命前、上流貴族晦暗的男女關係。出版後,首刷旋即在兩週內售罄,平均每12天再刷一次,成為當時法國家喻戶曉的暢銷書。然而,它的魅力不僅限於法蘭西,這優雅浪蕩的法式情調,隔年也在倫敦與德國造成轟動;書中綻放的慧黠光芒與創新的敘事學,令各方文壇不得不注意到這顆閃耀的法國新星。但也因為內容敗德不倫,遭輿論抨擊,據說瑪麗皇后曾命人重新裝訂本書、並以白紙包裹封面,不讓人知道她在讀《危險關係》──此書爭議性之大,可見一斑。也因此《危險關係》在1824年與1865年兩度遭查禁,直到20世紀中葉前,仍不被文學界所青睞。作者拉克洛亦被法國社會目為怪物,知名沙龍也對他下逐客令,當時大概只有薩德侯爵堪可匹敵。
即便屢遭查禁與詆毀,仍難掩蓋這本經典的耀眼光芒,幾乎每隔50年便有慧眼獨具的知名作家重新提起《危險關係》,試圖重建它的經典地位。波特萊爾認為拉克洛有「今日少見的才華,唯司湯達爾、聖伯夫及巴爾札克除外」;紀德曾編輯此書、並將它列為法文十大小說之一。在此之前,書信體小說的形式從未與內容如此貼合;在拉克洛手上,書信體跳脫以往平鋪直敘的舊習,引入置換、裁剪、掩藏等戲劇性手法,十八世紀平面而通俗的書信體就此進出幻化,被改造成立體富景深的小說舞臺,躍升藝術殿堂。《危險關係》更受到後世無數作家與藝術家的推崇,這份名單還在不斷累積中。
《刺蝟的優雅》作者妙莉葉.芭貝里便曾說過:「我十四歲時就已讀過(這本書),當時不懂,但是風格非常引人注目。」一語道破這本危險之書的魅力,在於形式綰結內容那種強迫性、全面性而無有漏洞的藝術美──即便對內容不甚了了、亦或不感興趣,呼之欲出的吸引力仍能將讀者吸進虛構的世界,難以自拔。這是每位小說家都想達到的境界,但對於觀點侷限、不利於操作長時間敘事的書信體而言,更是難能達到的顛峰之境。
《危險關係》的經典性亦可由後世眾多的改編作品窺知一二。它情節緊湊,深具畫面感與舞臺性格,利於改編成各種藝術形式,電影更高達五部之多,最知名的版本是1988年由克里斯多福.韓普頓(Christopher Hampton)編劇、史蒂芬.弗萊爾斯(Stephen Frears)執導,蜜雪兒菲佛、約翰馬可維奇、葛倫克羅斯主演的同名電影。
本書特色
1. 經典性、難以忽視的法國大革命指標:本書於1782年問世,當時已有人間接嗅到法國大革命之前社會動盪不安的喧囂氣息,認為貴族階級之間的淫亂關係,也是造成三餐不繼的一般百姓憤恨不平的重大原因之一。《危險關係》可說是革命的風向球。
2. 藝術性、書信體小說顛峰之作:在《危險關係》之前,書信體小說的形式從未與內容如此貼合,在拉克洛手上,通俗的書信體小說躍升至藝術殿堂。
3. 爭議性、搖擺在道德與放蕩之間的危險小說:雖然作者宣稱《危險關係》的故事具有強烈的道德訓誡意味,普遍的讀者反應似乎與此背道而馳。因為書中惡魔般的主角實在過於迷人、反而逆轉了道德訓誡的目的。雖然如此,本書仍受後世知名作家高度推崇,也屢次被改編為視覺作品;如此兩極的評價,使原著小說更具可看性。
4. 閱讀快感、解構真實、偷窺的權力遊戲:拉克洛堪稱是18世紀的解構主義者,藉由信件所投射的觀點差異,以及信件所造成的觀點障蔽,解構權力關係、解構清純狀態、解構真實性,深具強烈偷窺特質與顛覆性。讀者可由書信敘事享受全知的權力,嬉遊文字與情欲間,在展讀每封信時,了解到信既是愛情糖蜜、也是殺人武器;最後亦深深被顛覆──因為即便是讀者,也無法掌握全部的真相。
5. 書中到處充滿機智和詼諧的筆調,敘述手法步步為營,極為引人入勝,是書信文學的巔峰佳作,就整體西方文學而言,也是永遠的經典,百讀不厭。 ──劉森堯
6. 它(《危險關係》)結合了哲理的闡述與浪漫的想像,充分反映了十八世紀兩股力量的拉扯:理性主義的堅持和放蕩主義的反撲。──阮若缺
我的天才女友 豆瓣 Goodreads
L'amica geniale
8.6 (737 个评分) 作者: [意大利] 埃莱娜·费兰特 译者: 陈英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7 - 1
《我的天才女友》是埃莱娜·费兰特“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第一部,讲述了两个女主人公莉拉和埃莱娜的少女时代。故事一开始,已经功成名就的埃莱娜接到莉拉儿子里诺的电话,说他母亲彻底消失了。埃莱娜想起莉拉对自己命运的预言,于是她写下她们一生的故事……

莉拉和埃莱娜一起成长于那不勒斯一个破败的社区,从小形影不离,彼此信赖,但又都视对方为自己隐秘的镜子,暗暗角力。

莉拉聪明,漂亮。她可以毫不畏惧地和欺凌自己的男生对质,也可以去找人人惧怕的阿奇勒﹒卡拉奇要回被他夺走的玩具;埃莱娜既羡慕莉拉的学习天赋和超人的决断力,又一直暗暗模仿莉拉。

家人不支持莉拉继续求学,因此她到父亲和兄长苦苦维持的修鞋店帮工,又面临几个纨绔子弟的追求。埃莱娜则怀着对朋友的关爱、嫉妒和理解,独自继续学业,却始终无法面对和莉拉竞争的失落。

最终,十六岁的莉拉决定嫁给肉食店老板,但在婚宴上,她发现了丈夫的背叛。而埃莱娜也站在成人世界的入口,既为前途担忧,也因对思想前卫的尼诺产生朦胧好感而彷徨。
黑鹰行动 豆瓣
作者: [英] 杰克·希金斯 译者: 陈建平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4 - 10
英国作家杰克·希金斯(真名哈里·帕特森)生于1935年,他成为专业作家前,任教于里兹大学。
希金斯年轻时在英军服役期间,曾经耳闻二战中,德军突击队企图在英国诺福克绑架丘吉尔未逞的事。事隔几年,希金斯到诺福克度假,他诧异的发现,诺福克依然是乡村气息浓重的地方,居民们对旅游者出现在他们身边感到惊恐,甚至怀疑。希金斯还了解到,诺福克部分地区在战争中曾被列为“禁区”,专攻反法西斯阵营的波兰人、捷克人或其他外国军人作为作战训练的场地。离海岸一英里,是所谓“鱼雷艇航道”。那里时有德国海军的鱼雷艇出没,袭击英国的沿岸船只。大战中,北诺福克还用作英国皇家空军和美国空军轰炸机中队的中间停留基地。
《鹰从天降》即是根据这些背景写成的。据作者自己说,这部小说一半是史实,一半则是虚构的。于1975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