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情色夭夭 豆瓣
作者: 《万象》编辑部 编 2011 - 11
《万象》杂志,创刊于1998年,得到知识界、读书界的支持和关爱,在海内外旧雨新知中获得了广泛好评。《万象》以奉献思想美文、雅趣小品,满足广大读者的不同阅读情趣为标准,为书香人间尽绵薄之力。
大作家的情色执照 陶杰
中国的“圣娼” 施康强
情色和身体 康正果
怕老婆和偷汉子的故事 方平
世纪“同志”英雄榜 迈克
假性经:男界•艳遇
迈克的同性恋散文 陈子善
非常男性与非常女性 刘心武
单身汉并不总是快乐的 刘铮
闲话“那话儿” 刘铮
色情不尽低级 方非
治疗性无能的开山祖师 董鼎山
娜塔丽,她的沙龙和女人 毛尖
从同性恋市长说到权力游戏的妙用 陈彦
一生专注于女人的身体 马振骋
被亲吻过的嘴唇 谈瀛洲 探戈定义了爱的行为 陈耀明
阅读,旅行与爱情 苏友贞
花都青楼往事:一八三○至一九三○ 甲马
XX XY:说不尽的男男女女 张恩华
带着孩子去看色情艺术展 李公明
西门庆的书房 扬之水
洗澡水的色情想象 孟晖
情欲夹万的密码 迈克
别谈这个好不好 江晓原
威尼斯,同志们的天堂 毛尖
古今多少床事,尽付笑谈中 小白
像一个塞满胡桃的褐色避孕套 黄灿然
从《诗》三百到《夹竹桃》
情诗之中国篇 江晓原
2022年6月26日 已读
康正果、黄灿然、江晓原,都是妙人。最后一篇看得直呼好玩。试录,写情人的胸的:雪散胸前。(《云谣集·杂曲子·内家娇》)四字得尽风流。对比“胸上雪,从君咬。(《云谣集·杂曲子·渔歌子》)”,则直白、直接了。最后再推一下“谈到唐代的艳情诗,不能不谈到张文成的《游仙窟》”。
中国 文学
时光匆匆老去 豆瓣
IL TEMPO INVECCHIA IN FRETTA
作者: (意)安东尼奥·塔布齐 / Antonio Tabucchi 译者: 沈萼梅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3 - 10
塔布齐是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时光匆匆老去》出版于2009年。 本书截取了二十世纪欧洲历史的几个关键瞬间,阐释时间流逝之残酷和人类存在之谜。他的每个故事都抓住人物存在的一些片段,放在一起就仿佛扭曲而看似荒诞的阿尔钦博托式肖像画:没有局部就没有整体,只有放在更大的画面 中,局部才具有意义。
——————
卡尔维诺之后意大利最重要的散文作家
安东尼奥•塔布齐 追寻时光的奥义
——————
读了《时光匆匆老去》的人很快就会意识到,他们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与现在的意大利文学相比,那是一个更高、更优雅的世界。
——意大利《二十四小时太阳报》
安东尼奥•塔布齐生于比萨斜塔脚下,所以他喜欢倾着看世界,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的神秘。而有塔布齐小说为伴的生活,就好像一个包着外衣的球,打开以后你发现现实就是假象的姐妹……“生命是由空气构成的,一吹,它就不见了。”他写道。位于塔布齐叙事核心的,就是这种命运的脆弱感,更像是忧郁的奏鸣曲。
——法国《快报》
塔布齐的作品,对心碎之人有种几乎触摸得到的同情。
——《纽约时报》
塔布齐是个非常细心的观察家,完美演绎了过去二十年欧洲的叙述及审美趋势。
——《今日世界文学》
2021年10月23日 已读
隐约看到了佩索阿的影子,然后翻译过来的文字又给你来盘冰渣子,让你晕头转向,冷热不均。翻译辛苦了,但好翻译难求。以后是不是应该尽量看英文翻译过来的?至少英文使用者多了,就有优胜劣汰,hope so.
小说 意大利 文学
拍卖第四十九批 豆瓣
The Crying of Lot 49
7.5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托马斯·品钦 译者: 胡凌云 译林出版社 2018 - 10
品钦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最易读懂,又能全面反映其独特创作风格的一部。于1967年获美国艺术文学院的罗森塔尔基金奖。曾入选美国《时代》周刊百部英语小说佳作。
故事发生于1964年夏的加利福尼亚。女主人公奥狄芭是一位20世纪美国典型的家庭主妇,从一次冷餐会回到家后,她发现自己已被她的已故情人、加利福尼亚房地产巨头皮尔斯提名为他的遗嘱执行人。于是奥狄芭离开洛杉矶赴皮尔斯的“大本营”——圣纳西索进行遗产调查事宜展开,而调查过程中的许多发现,都毫无例外地指向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地下邮政系统——特里斯特罗。于是,针对该组织,奥狄芭展开了一系列调查,然而她的追踪,却没有任何明确的结果,她好像一直在接近真相,答案却又似是而非。纷繁杂乱的线索使奥狄芭陷入迷茫,她永远也无法确定是否真的存在着“特里斯特罗”,或者她自己只是皮尔斯设置的骗局受害者,又或者一切都是她自己的疯狂幻觉。 作为“第四十九批拍卖品”进行拍卖的一组邮票,似乎成为解开特里斯特罗之谜的关键,然而……
小说通过迷宫式的叙事和对熵增理论、测不准原理的借用,描绘了美国光怪陆离的社会全景,道出了在无序、空虚、没有确定性的现代社会中人类的尴尬处境,展现了鬼才品钦诡谲的视角及其对杂糅、戏仿等艺术手法的娴熟运用。
2021年2月17日 已读 开始的时候试图跟上小说的叙事节奏,但接着意识洪流把故事线击溃,那些最初觉得奇崛的比喻后面露出了狰狞。最后差点有些气急败坏…没法认真读完,因为毫无头绪,因为被词语、句子和叙事结构淹没。
小说 文学 美国
蝴蝶发笑 豆瓣
作者: 孔见 / 王雁翎 2015 - 10
本书是当代文学大家及文学中坚的中短篇小说集。作者既有汪曾祺、史铁生等已故名宿,也有莫言、铁凝、迟子建、苏童等当代大家,还包括张楚、葛亮、弋舟、须一瓜等中生代力量。在某种意义上,这本小说集是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中短篇小说发展的一个样本。
2020年9月30日 已读
那个以蒋韵为首的小说语言太陈旧了,发出了那种从图书馆最底层书架翻出的旧气息,读完之后像是从火锅店坐了几个小时,出来时也一身火锅气味,不,陈旧气味。
2015 天涯书系 小说 文学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豆瓣 Goodreads
Reading Notes
8.2 (122 个评分) 作者: [英]毛姆 译者: 罗长利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6
如果世界上有一种叫作阅读家的职业,不会再有人比毛姆更加适合。
作家热爱读书,这似乎是自然的事,但像毛姆一样,按图索骥,从作家的作品问解到作家的生平和性格,再由他们的生平和性格回转身,关照作家的作品,并以此写成一本精彩绝伦的随笔集,也是文学史上并不多见的妙事。
这是一本巨匠的八卦之书,也是毛姆对于阅读和哲学的洞见之书。文学巨匠的辛辣秘密与有趣人性,简·奥斯汀善良的“刻薄”,司汤达内心的自卑,福楼拜童年的沙滩初恋,列夫·托尔斯泰一生的迷惑与忏悔,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背叛……
2020年9月4日 已读
赶在这一所避难所关门之前读完,之后怕是要流离失所不知所踪。
文学 毛姆 英国
寂寞芳心小姐 豆瓣
Miss Lonelyhearts
8.7 (1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纳撒尼尔·韦斯特 译者: 施咸荣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1 - 5
《寂寞芳心小姐》(Miss Lonelyhearts)为韦斯特的代表作,初次出版于1933年,因出版商破产,仅售出800册。韦斯特逝世17年后,《韦斯特全集》出版,这位世界差点错过的一代文豪终于被世人认识,取得一流小说家的地位,成为“黑色幽默之父”,而《寂寞芳心小姐》也被列入美国现代文学经典,备受推崇。小说主人公“寂寞芳心小姐”是一位男士,因主持同名专栏而得此芳名。该栏目本是报社为吸引读者设立的谈心专栏,许多孤苦无靠的读者来信向他诉说生活的无助、尴尬和苦恼,希望听取道德和精神上的忠告。面对一颗颗空虚寂寞的心灵,寂寞芳心小姐无以为计,这些生命底层的呼求,却带着他一路下沉,跌入灵魂的谷底。
2020年7月22日 已读
“纽约基督受难记”。

寂寞芳心小姐的灵魂,照耀我。
寂寞芳心小姐的身体,滋养我。
寂寞芳心小姐的鲜血,迷醉我。
寂寞芳心小姐的泪珠,洗涤我。
哦,善心小姐,原谅我的恳求,把我藏匿于你心深处,庇护我免受敌人的伤害。
帮帮我,寂寞芳心小姐,帮帮我,救救我。
直到永远。阿门
小说 文学 美国
肖像与观察 豆瓣 Goodreads
Portraits and Observations: The Essays of Truman Capote
作者: [美国] 杜鲁门·卡波特 译者: 吕奇 / 宋佥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 7
杜鲁门•卡波蒂(Truman Capote,1924—1984)堪称美国二十世纪最为著名、最具有明星效应,同时又是最饱受争议的作家。在整个二十世纪中,唯有两位杰出的小说家真正在美国家喻户晓,那就是欧内斯特•海明威和杜鲁门•卡波蒂。尖酸刻薄的毛姆也称誉他为“第一流的文体家”。
《肖像与观察》收录了卡波蒂的一生中在他心中留下烙印的各色人物,从星光灿烂的好莱坞明星到冷血变态的连环杀手,一幅幅肖像亦真亦幻,栩栩如生。卡波蒂后半生整日出入于上流社会,鲜衣怒马,日日笙歌,但他却有着一颗极度细腻敏感的心灵和一支同样的细腻的笔触。那些如旋转木马般从他眼前闪过的各路名流——玛丽莲•梦露、葛丽泰•嘉宝、卓别林——拨奏出的是一个个触动心弦的精妙音符,你会诧异于他们一个简单的眼神,一句无意的话语能够触发这样的情感湍流。而另一部堪称《冷血》姊妹篇的非虚构犯罪小说《手刻棺材》呈现出则是一个令人毛骨悚然却又充满魅力的恶棍,读者很难分清这个形象有多少是真实的血肉,有多少是卡波蒂心中最黑暗的梦魇。
2020年6月26日 已读
要说作者是天才,大概没多少人会反对。《手刻棺材》和众多的人物速写都极好。也没想到玛丽莲梦露是个这样傻呵呵的孩子…
文学 美国 随笔 非虚构
闲话闲说 豆瓣
9.1 (17 个评分) 作者: 阿城 上海三联书店 2019 - 4
《闲话闲说》是阿城先生关于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的讲谈集,以文学史的笔法,与朋友和听众闲谈的口吻,观之世俗文化与中国文学的万般景象,呈现文化的阿城“杂”和“通”的一面,是其思想集大成之作。理想国推出二十周年纪念版,增订万字文章《中国世俗与中国文学》。
“二十年前有一个小册子叫《闲话闲说》,今天重提,希望将中国文化与文明做更多的联系。‘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是许多次讲谈的集成,对听众演讲和与朋友闲谈,我们共通的知识财富是世俗经验。世俗经验*容易转为人文的视角。如此来讲,*宜将理论化为闲话,将专业术语藏入闲说,通篇不去定义“世俗”,使听者容易听。”
——阿城
2020年1月30日 已读
相比布鲁姆的《为什么读,如何读》,阿城先生的这本书更像是一道餐后甜点,看起来通俗易懂,流畅又易消化。作者也为人通透,真真切的好玩。你怎么能不爱这样的聊天呢?如果能看到未删减版(书中很诚恳,删除的地方都标记星号),那会更妙。
中国 文学
如何读,为什么读 豆瓣
How to Read and Why
8.4 (2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哈罗德·布鲁姆 译者: 黄灿然 译林出版社 2011 - 1
简介:
《如何读,为什么读》是布鲁姆在年近古稀时出版的一本个人化的导读著作,这位阅读大师、智慧老人、经典的经典读者为我们正本清源,梳理西方不朽作品,谈论他从童年到晚年喜爱的诗、小说、戏剧。本书可以说是《西方正典》的互补版,已读过《西方正典》的读者,可在这里再探索和再发现西方正典,以及再接受布鲁姆的批评能量;初次接触布鲁姆的读者,则可从这里开始,踏上寻访和分享西方正典的旅程。
导读:
他是批评界的巨人……他对文学的热忱是一种令人陶醉的麻醉剂。
——《纽约时报杂志》
读哈罗德·布鲁姆的评论……就好像在读石火电闪般的经典。
——M.H.艾布拉姆斯
哈罗德·布鲁姆是我们时代文学批评界的领军人物……他激活了他的文学批评,将自己的满腔热情倾注其中。
——《卫报》
2020年1月27日 已读
Harold Bloom 的一本关于为什么要阅读的书——我们比想象的要孤独,所以阅读才会出现并有所作为。至于如何读,或者读什么——那就到了莎士比亚出场的时刻了,在作者看来,文学似乎要分有莎士比亚的时代和没有莎士比亚的时代。除了塞万提斯,没有人可与莎士比亚匹敌。而后者是伟大的剧作家、诗人…本书不如改成:在莎士比亚的阴影之下,作家们如何写作,读者如何阅读。
文学 文学批评 文学理论 美国
象棋的故事 豆瓣
Chess Story
9.0 (21 个评分) 作者: [奥]斯蒂芬•茨威格 译者: 韩耀成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2013 - 5
茨威格《象棋的故事》是茨威格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中篇小说。是政治讽喻,控诉战争,讴歌人性的经典篇目,在文学史上有着其长盛不衰的恒久魅力。小说以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激情充沛的语言,精彩紧凑的情节,震撼人心的情感力量被誉为中短篇小说中的传世佳作。陕师大社的这一版本,还收录《看不见的收藏》《森林上空的那颗星》《朦胧夜》《家庭女教师》《夏天的故事》《月光巷》《里昂的婚礼》诸多以往被忽视的作品,十分值得收藏!
2019年11月5日 已读
看过《异端的权利》、《人类群星闪耀时》、《三大师传》等之后,忽然在这本小说集中找到了茨威格先生异于寻常的冷静笔触,那种对伟大人物、伟大时刻的热爱,以及元气四溢的激情,都在这书里归于沉静。但不变的,是对于人之爱,让你不能不被这感情打动。
小说 文学 茨威格
布鲁克林的荒唐事 豆瓣
The Brooklyn Follies
7.6 (10 个评分) 作者: [美]保罗·奥斯特 译者: 陈安 九州出版社 2018
退休保险经纪人内森•格拉斯身患绝症,孤身一人,只想寻找一个清静的地方“结束这悲凉荒谬的一生”,有人建议了布鲁克林,那里正是他童年的故乡。内森邂逅了失散多年的外甥汤姆•伍德,与同样失落的汤姆一起结识了公园坡形形色色的小人物:浮夸神秘的旧书店老板,牙买加变装皇后,风情万种的饭馆女侍应……内森渐渐爱上了布鲁克林慷慨的活力,而汤姆的外甥女,古灵精怪的九岁女孩露西的突然闯入,彻底改变了两个男人的生活。在命运的交错纠缠中,内森也得以修复自己的灵魂,面对过去,重新开始。
月亮始终在布鲁克林桥上升起,霍桑、爱伦•坡与梭罗的影子依然庇护着随处可见的失意者与梦想家,奥斯特优雅深情地描绘这座城镇,将之视为人类精神的终极避难所。
.
【各界推荐】
奥斯特讲述了人们如何彼此抛弃和互相拯救。他抓住了美国历史上一个扭曲的时刻,提供了充满希望的讯息。爱会拯救我们。我们会拯救彼此。——《波士顿环球》
这部作品犹如一幅多层次的挂毯,有着狄更斯式的深度。——《旧金山纪事报》
2019年10月10日 已读
绝大部分时间里,感觉像是跟作者在做一个平凡人的冒险,然后结局皆大欢喜——等等,别高兴太早,作者会在最后给你来一个狠狠的一击。
小说 文学 美国
三大师传 豆瓣
作者: [奥地利] 斯蒂芬·茨威格 译者: 张玉书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5 - 7
本书由19世纪三位杰出的文学大师巴尔扎克、狄更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传论组成。巴尔扎克生当拿破仑崛起的时代,尽管他并未投身这支东征西讨的大军,然而拿破仑横绝一世、君临天下的气概已深深注入他的灵魂,他必将以手中的笔征服世界。
狄更斯是英国文学传统的最高表现形式。然而在他的时代,英国早已失去伊丽莎白女王治下莎翁所感受到的强盛与活力,甚至曾经令拜伦、雪莱热血沸腾的理想主义也已失去往日的光辉,时代已不需要冒险,时代已龟缩到一个个平静、安逸的角落,狄更斯便充当了维多利亚时代市民阶层的代言人:大家读点滑稽故事,做点游戏解闷就行,英国小人物的谦逊朴实的生活在狄更斯笔下获得了如下午茶般的温吞诗意,并再一次成为欢快、惬意的宇宙。
陀思妥耶夫斯基则是俄罗斯乃至整个西方文学界心灵描写的大师,作家独一无二创造性,便是他那精妙的笔触能深入到人类神经的每一处细枝末节,仇恨、爱情、欲念、虚荣、骄傲、谦卑、敬畏等情感中包含了无数的混杂物及中间状态,这些情感看似矛盾、对立,实则相通并随时可能相互转化,而现代人看似统一的人格所包裹的不过是稀烂、混沌的一团。通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眼睛,我们再也看不到人类神圣、单纯的灵魂世界了。
2019年3月2日 已读
那被人神圣地热爱的生命,任何苦难都没有深沉到他愿意用死,用这永恒的敌对者来换取生命的程度。

#茨威格 先生,你经历了怎样的绝望,必得以用生命来交换?

巴尔扎克和狄更斯部分更像是给陀思妥耶夫斯基打的韵脚,在茨威格澎湃汹涌,层出不穷精准奇崛的描写中领略了一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宇宙,感觉跪着读完才是最好的方式。
传记 外国文学 文学
我们在此相遇 豆瓣
Here Is Where We Meet
9.0 (21 个评分) 作者: [英]约翰·伯格 译者: 吴莉君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7
编辑推荐
1.约翰•伯格最深情的告白之书。本书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作家、艺术评论家、公共知识分子约翰•伯格的自传式小说,一部记忆之书、死亡之书、爱之书、成长之书,一部深沉无悔的告解。这本书引领我们在生者与死者的相遇中穿越欧洲,从里斯本,到日内瓦,到克拉科夫、伊斯灵顿、马德里、波兰……
2.和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一样美丽的地志学书写。约翰•伯格以精彩绝伦的想象力,赋予现代城市以个人化印记和魔幻气息,最私密的写作和最彻底的虚构,却仿佛写出了每个人心中最真实的情感。
内容简介
当代最有影响力的作家、艺评家、公共知识分子约翰•伯格的自传性小说;一部记忆之书、死亡之书、爱之书、成长之书,一部深沉无悔的告解。
这不是一本传统的小说、回忆录、散文或传记,而是一种混杂了这些文体的崭新文类,即NewStatesman所谓的“未来的文类”:“是虚构,但非传统小说;是作者的第一人称,但非回忆录;是在时间与空间中自由穿梭的描述,但又始终是立足于当下;是一篇无悔的告解,也是对感知与情感的深刻挖掘。”
名人推荐
我尊崇并热爱约翰•伯格的作品。他为世间真正重要之事写作,而非随性所至。在当代英语作家中,我奉他为翘楚;自劳伦斯以来,再无人像伯格这般关注感觉世界,并赋之以良心的紧迫性。他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与思想者。论诗意,他或许稍逊劳伦斯;但他更机敏、更关注公共价值,风度气节亦胜一筹。他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与思想者。
——苏珊•桑塔格
他不倦的窥探并非仅仅指向摄影与绘画,而是“观看”的诡谲。在我们可能涉及的有关观看的文献中,很难找到如此引人入胜的文字,这些文字有效化解了古典绘画被专业史论设置的高贵藩篱,也使照片摆脱过多的影像理论,还原为亲切的视觉读物。阅读伯格,会随时触动读者内心极为相似的诧异与经验,并使我们的同情心提升为良知。
——陈丹青
撇开意识形态立场不谈,伯格目前在几个领域里都是不可不读的大家。例如艺术理论和艺术史,你能不看《观看之道》和《毕加索的成败》吗?假如你研究摄影,你能不读他的《另一种讲述的方式》吗?假如你喜欢当代英语文学,你一定会在主要的书评刊物读到其他人评介他的新小说。更妙的是,他随便写一篇谈动物的文章,也被人认为是新兴的文化研究领域“动物研究”的奠基文献之一。综合起来看,他就和苏珊•桑塔格一样,是那种最有原创力也最有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虽然不在学院,也不按学院的格式写作,却创造出了很多名牌大学教授一辈子也弄不出来的观念。而且他还要写得那么美,拥有那么多读者。反过来说,今天我们中国也很流行讲“公共知识分子”,但很惭愧,我们似乎还没有人及得上伯格这一流,还没有谁会有这样的知识上的创造力。
——梁文道
2018年8月15日 已读
跳过梁文道的絮叨之后,随意地读吧,反正没有连贯性,不必在乎故事。偶然跳出来的箴言什么的,划一下线就可以了——间或发到社交媒体上装一下。

“我希望,你书里谈的人生,是我只愿想象而不愿经历的人生,我可以自己想象我的人生,不需要任何文字。
2015 人生 文学 英国
悲伤与理智 豆瓣
On Grief and Reason
9.0 (50 个评分) 作者: [美] 约瑟夫·布罗茨基 译者: 刘文飞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4
在这部题材丰富、视界浩淼的散文集中,约瑟夫•布罗茨基开篇便用深沉内省的目光审视了自己在苏俄的早年经历以及随后去往美国的流亡生涯。接着,作者用惊人的博学探讨了诗歌的张弛变幻、历史的本质、流亡诗人的双重困境等一系列颇具广度与深度的话题,思维的触手延揽古今,上及古罗马贤帝马可•奥勒留, 下至现当代诗人托马斯•哈代与罗伯特•弗罗斯特,将对存在本质的哲学探讨与对诗歌美学的炽烈情愫糅合锻造为继《小于一》之后的又一部世所罕见的奇作。
收入文集的二十一篇散文大致分为回忆录、旅行记、演说讲稿、公开信和悼文等几种体裁。这些散文形式多样,长短不一,但它们诉诸的却是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诗和诗人”。这卷文集可以说是通向布罗茨基的诗歌观和美学观,乃至他的伦理观和世界观的一把钥匙。文集中最后一篇作品《悼斯蒂芬·斯彭德》完成后不到半年,布罗茨基自己也离开了人世,《悲伤与理智》因此也就成了布罗茨基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散文集,是布罗茨基散文写作、乃至其整个创作的“天鹅之歌”。
上海译文出版社此次翻译出版的《悲伤与理智》是这部佳作的首个国内中文译本,在翻译文学界具有填补空白的重大意义以及不可替代的文学与学术价值。
2017年10月28日 已读
“人究其实质而言就是我们关于他们的回忆。我们称之为生命的东西,归根结底就是一张由他人的记忆编成的织锦。死亡到来,这织锦便散开了,人们面对的便仅为一些偶然松散的片段。”——让人难忘的、丰富的情感,有些多种多样的表达。即使是翻译也阻挡不了作者语言的光芒。
俄罗斯 散文 文学 美国
时间的玫瑰 豆瓣
8.4 (36 个评分) 作者: 北岛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5 - 8
作者北岛用“诗歌传记”的表现手法,向我们娓娓道来20世纪最为辉煌的诗歌时代——“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其中包括洛尔加、曼德尔施塔姆、里尔克、特拉克尔、策兰、帕斯捷尔纳克、特朗斯特罗默、艾基、狄兰·托马斯。这些诗人也是北岛最喜欢和热爱的。用平等、理性的眼光,雕琢20世纪的“黄金时代”。一种完全出自个人思想,又完全超越个人思想范畴,面对诗歌与历史的理性思想。
在手法上,作者把诗、诗歌和时代有力地融合在一起,同时也谈到人的文论创作,在整个过程中,北岛再现了诗人的生平、时代。“我采用的是一种复杂的文体,很难归类,依我看,这和现代诗歌的复杂性,和个人代和作品,也分析了外诗中译面对的困局和荒诞,迫使读者直视文化穿越的可能和不可能与时代、经验与形式、苦难与想象间的复杂性有关。”
2017年8月14日 已读
谢谢北岛老师。nothing more, nothing less.
中国 文学 随笔
云南记 豆瓣
作者: 雷平阳 长江文艺 2009
《云南记》收录了作者近年来的主要诗歌作品。这些诗作包含了山水、密林、寺庙、虫鸣、父亲、墓地、疼痛和敬畏等等一些“关键词”。书中作者的写作简明练达、质朴有力。他的语言,具有石头和土地的光泽;他的感情,隐忍、细腻并保持着事物原生态的品质。
2017年8月7日 已读
扉页上写着:二〇一〇年八月十六日,还有十天就是七年过去。深夜里看完,一度难以自制。快去想想故乡,快去想想这七年,十年,三十年,是怎么过去的。“活在生活的刀刃下,有力使不出,有苦不敢对人言”,我的“云南”,不再是我的那个村庄。
中国 文学 诗歌
突然,响起一阵敲门声 豆瓣
Suddenly, a Knock on the Door
7.9 (58 个评分) 作者: [以色列] 埃特加·凯雷特 译者: 楼武挺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3 - 10
短篇小说集《突然,响起一阵敲门声》古怪有趣,带着同情的腔调,故事的结尾永远出乎意料。叙述随意不做作,如同闲谈,却有诗意。这些故事将直抵你内心深处,让你久久难忘。
——————
以色列当代最好的短篇小说家 埃特加•凯雷特
阿摩司•奥兹、萨尔曼•拉什迪、扬•马特尔、乔纳森•萨福兰•弗尔推荐
——————
埃特加•凯雷特的短篇小说凶猛、有趣,充满能量和洞见,同时常常深刻、悲剧而又非常感人。
——阿摩司•奥兹
一个睿智的作家……和我认识的任何作家都不一样。下一代人的声音。
——萨尔曼•拉什迪
这些故事短小、陌生、有趣,但语调却显得随意。这些故事像笑话却不是笑话。埃特加•凯雷特是个应当严肃对待的作家。
——扬•马特尔
埃特加•凯雷特已经写了几本好书,但这是他最好的一本。这些故事,是我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读到的最有趣、黑暗和悲伤的故事。可以说这本书非常卡夫卡,但其实应该说非常凯雷特。
——乔纳森•萨福兰•弗尔
2016年5月28日 已读
想象着一个怀着各种奇怪念头的小说家,坐在对面,本来是要讲故事的,结果讲着讲着他就走神了。各种奇怪的念头开始奔突,然后你不知所措地听着,才发现他有时候/大多数时候说的是你自己/大部分人的境遇。这个发现多少有点古怪,又来不及悲伤,就结束了。
2013 以色列 小说 文学
语言与沉默 豆瓣 Goodreads
Language and Silence
9.3 (64 个评分) 作者: [美]乔治·斯坦纳 译者: 李小均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 11
◆当今文学世界最伟大的心灵,当代人文主义批评大师 乔治•斯坦纳经典代表作
◆最彻骨的现代启示录,最宏阔的人文主义襟怀
本书的主题——对政治暴行的深入反思——极具当代性
对文学的梳理兼具历史感与现实关怀
可谓能指引我们重识自身与时代的经典作品
◆著名学者李欧梵倾情作序推荐
本书是乔治•斯坦纳的代表作,也是20世纪西方人文批评的经典著作。其核心议题是语言、文学批评与人道主义(及反人道主义)。其辑录的文章写于不同时期,但都共有一个根本的主题——语言的生命。在斯坦纳看来,语言是文化的代表。而现代西方的几股非人道主义逆流(尤其是纳粹)导致了语言文化的滥用与污染,使西方文学的创作陷入“沉默”。因此,在经历了种种浩劫之后,语言及其相关的现实世界究竟该何去何从?批评家与知识分子在这一过程中又该担当何种责任?
2016年4月30日 已读
在说到文学评论、小说、语言、沉默的前半部分,既专业又精彩,虽然读起来非常慢。到了后面的小说评论,以及说起共产主义的文学,就没法置评了。当然Steiner对共产主义的认知只是停留在1960s,他有听说过贵国的样板戏么?
2013 文学
马桥词典 豆瓣
作者: 韩少功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7 - 3
《马桥词典》集录了湖南汨罗县马桥人日常用词,计一百一十五个词条。它以这些词条为引子,讲述了古往今来一个个丰富生动的故事,引人入胜,回味无穷。
这部长篇小说没有采取传统的创作手法,而是巧妙地糅合了文化人类学、语言社会学、思想随笔、经典小说等诸种写作方式,用词典构造了马桥的文化和历史,使读者在享受到小说的巨大魅力时,领略到每个词语和词条后面的历史、贫困、奋斗和文明,看到了中国的“马桥”、世界的中国。小说主体从历史走到当代,从精神走到物质,从丰富走到单调,无不向人们揭示出深邃的思想内涵。
这是一次成功的创作实践,是中国当代文学一个重要的收获。
2016年3月13日 已读
这本书有一种魔性。在内容上,多个人物都活了。在形式上,更是超出了一般小说。有一种生命力
中国 小说 文学
湘行书简 豆瓣
作者: 沈从文 中南出版传媒集团 2013 - 1
《湘行书简》由一组信札集成,是《湘行散记》的母本。1934年,因母亲病危,沈从文匆匆赶回湘西。行前,他与夫人张兆和约定,每天给她写一封信,报告沿途所见所闻。这组书札,便是践履这一约定的产物。《湘行散记》便是根据这些书信积累的素材写成的。从《湘行书简》到《湘行散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材料到创作的极好范例。那些记录了他们彼此思念的文字是作者性格和情绪的真实写照。书简一方面拥有追求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散文作品所不具有的自由,可以由此洞悉作者当时的处境以及内心的矛盾苦闷;另一方面,在水火刀兵三灾六难中保存下来的书信,更是对历史以及作者所创作的小说、散文的一个有力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