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思想真的有用吗 豆瓣
作者: 张远山 2021 - 9
本书是作家、学者张远山思想文化精选集。上卷主题为哲学,探讨精英与大众。尼采的哲学,苏格拉底的审判,犹太宗教训谕,希腊伊索寓言,小孩子“捉迷藏”的身体游戏,哲学家“逻辑怪圈”的思维游戏,普通人“打扑克”的大众游戏,艺术家“风花雪月”的精英游戏,都在“重估一切价值”的视野下显出新意。下卷主题为历史,探索古典与现代。以二十世纪四位现代思想者、践行者——鲁迅、顾准、钱锺书、资耀华——为个案,思考一个人和他身处的时代、社会的复杂关系。上溯古典中国,回到轴心时代,抵达“中华复兴的目标和进路”。
★思想是不是一种有价值的劳动产品?
★思想是不是一种可以收费的社会性服务?
★我的思想对花钱购买的人真的有用吗?
★出售自己的思想确实不是“不劳而获”的行为吗?
★我为什么选择终生从事思想这一工作?
★以思想为生真的是一种有意义的人生吗?
康德曾经意味深长地说:“我暂时把道德解释为不是教导我们怎样才能幸福,而是教导我们怎样才能配得上幸福这样一种科学的入门。”只有思想者,才配得上这种真正的幸福。未必每个人都有能力成为思想家,但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思想者。
张远山二十年思考成果。从近二十种书、上千篇文章中择取二十篇,写作时间起于1992年,讫于2010年,作者为什么思考,思考什么,如何思考,十九年“庖丁解牛”,技进于道,执此一册,可知其心要。
2021年10月4日 已读
大部分能看懂,加上大部分都认同——这个评价当然是远远不够的。比如《指物论》奥义就足够超出票价了,而且这个解读也是中文难见,毕竟公孙龙的“恶名”早已有定论,加上文言文的简化对于现代人来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这篇奥义所有汉字都认识,但是聚集到一起,却要读上好几遍才看懂个一二。
2021 中国 文史哲 随笔
寓言的密码 豆瓣
作者: 张远山 2021 - 9
《寓言的密码:先秦诸子读法》梳理了先秦时代的道家、儒家、法家、墨家、名家等主要思想流派,以寓言为切入口,破译其编码和初义,解析其如何成为中国思想的精神源代码。本书借助了先秦诸子的精神标高,先秦思想的博大内涵,先秦寓言的生动有趣,先秦时代是中国思想最为辉煌的顶峰,此后历经两千年难以超越。为了使枯燥艰深的诸子思想形象易解,作者选取了诸子寓言作为进入这座灿烂宝库的方便法门。上卷十篇,解读庄子寓言;中卷十三篇,解读韩非寓言;下卷十九篇,解读诸子寓言。
★先秦诸子选读的入门书
★通过寓言看懂诸子思想
★解析传统文化的源代码
★新修典藏增补万字注释
★遍及道、儒、法、墨、名、纵横、杂家等主要思想流派
当苏格拉底及其弟子在雅典街头探讨哲学,当释迦牟尼及其弟子在印度荒野传播宗教,与之同时代的杰出中国人,在街头,在荒野,事实上更多的是在庙堂之上,说过些什么?他们的言说,对于此后两千年中华帝国史有什么深远影响?他们的言说,对于两千年后的今日中国乃至全体人类还有什么崭新意义?
2021年8月26日 已读
宋康王问相国唐鞅:“我杀的人已经够多了,但是臣民还是不怕我,这是为什么?”唐鞅说:“主公杀的人,都是有罪的人。只杀有罪的人,没罪的人当然不必害怕。主公想让臣民害怕,就要不管有罪没罪,时不时地滥杀无辜。那样臣民就会人人自危,对主公非常害怕了。”康王觉得有理。过了不久,就把唐鞅杀了。
先秦诸子 张远山 随笔
另一种讲述的方式 豆瓣
作者: [瑞士] 让·摩尔 / [英国] 约翰·伯格 译者: 沈语冰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5
“没有一张照片可以被否定。所有照片都具有事实性。需要加以检验的只是照片以何种方式能够或不能赋予事实以意义。”写下这些话时,我们时代两位深刻而雄辩的视觉探索者,对一种似乎是最直截了当的艺术形式的歧义性,提出了最为独特的思考。
此书由约翰·伯格和瑞士著名摄影家让·摩尔共同撰写。图文并茂,理论分析与奇闻轶事、新闻纪实兼顾。书中探索了摄影师与被拍摄之物、图片与观众、被拍摄的瞬间与回忆之间的张力。伯格和摩尔,以批评家的道德热忱和摄影家的实践技术,制作了这部著作,由此拓展了由瓦尔特·本雅明、罗兰·巴特和苏珊·桑塔格所开创的批评前沿。
伟大的电影 2 豆瓣
The Great Movies II
8.6 (7 个评分) 作者: (美) 罗杰·伊伯特 译者: 李钰 / 宋嘉伟 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5
《伟大的电影2》是世界知名影评人罗杰·伊伯特“伟大的电影”系列的第二部。他延续了前著的妙语连珠与犀利观点,携带私货的毒舌,以及吐槽精准的幽默。《伟大的电影2》中收录的100篇影评,是100部被作者形容为“没得看,就会死”的电影,其中一些与伟大的名字相伴——罗伯特·布列松、希区柯克、伍迪·艾伦、戈达尔、斯皮尔伯格;另一些,人们通常不会将其与“伟大”联系起来,甚至会排斥。
正如伊伯特所强调的,“我们基于不同的理由去看不同的电影,而电影的伟大体现在各种不同的形式之中。”因此,《伟大的电影2》里既有《大白鲨》《夺宝奇兵》等被认为“太过流行的”,也有《落难见真情》《男人的争斗》等“标榜娱乐的”,还有《厄舍古厦的倒塌》《史楚锡流浪记》等“过于晦涩难懂的”。伟大的电影是一份清单,而非榜单,记录那些维护艺术之价值的电影。
我的音乐笔记 豆瓣
作者: 肖复兴 新星出版社 2017 - 3
☆冰心散文奖获奖作品,全新增订版。
☆肖复兴用文字,谱写了一首首关于音乐家的交响曲。
·
本书是著名作家肖复兴的音乐笔记,曾荣获首届冰心散文奖,多次再版、加印。此次全新修订,收入最新作品。肖复兴以一个个音乐家的故事串联起音乐史,从巴赫、亨德尔、莫扎特、贝多芬、柴可夫斯基,一直延续到鲍勃•迪伦、约翰•列侬、老鹰乐队、卡朋乐队……音乐家在历史的背景中更加立体饱满,历史在人物的映衬下有了生动的细节。
讲故事的人 豆瓣
The Sense of Sight
8.3 (9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约翰·伯格 译者: 翁海贞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9
本书是约翰•伯格的第五部随笔集,就其囊括的时间跨度、写作类型、所关注的问题而言,这本文集是最为详尽的。以他较新近的作品为轴心,本书使我们得以管窥他写作思想的发展。他为我们展现了约翰•伯格身上两种特质的结合:定居的耕作者和从远方来的旅行者。这里所选择的文章能够相当直接地归属到几个标题之下:旅行和移居,梦想,爱情和激情,死亡,作为行为和人工制品的艺术,理论与生产、再生产世界的体力劳动之间的关系。
2020年12月19日 已读 没法说,因为太多的关于绘画的评论,在kindle里没法看原图。另一方面就是,约翰伯格说了太多的关于他人的事了,总像是隔着几重山——这些人、那些事你不认识,没见过,对于绘画和艺术的门外汉,我只好略过。
johnberger 约翰·伯格 艺术 随笔
平静的坏心情 豆瓣
作者: 孔见 / 王雁翎 2015 - 10
这是一本名家人文随笔集,共25篇,分为“往事与随想”“我思故我在”“人•岁月•生活”三部分。“往事与随想”,忆旧日、怀故人,于泛黄的文字中照见历史、回望岁月。“我思故我在”,谈文化、聊人文,择高处思、自平处落,于众说纷纭中得真知、观灼见。“人•岁月•生活”,记酸甜、写苦辣,于日常中、在寻常处,况味生活,感念人生。
2020年11月26日 已读
值得一读的有:朱学勤、敬文东、北岛、李劼、耿占春、刘亮程。其他人的不是显得有些陈旧,就是显得如流水账般平淡。
中国 随笔
有所不为的反叛者 豆瓣 Goodreads
8.7 (203 个评分) 作者: 罗新 上海三联书店 2019 - 5
罗新教授近年撰写了许多“与专业反思有关”的学术随笔,反映他对历史、历史学和历史学工作的反思与理解。这些与他走出书斋用自己的脚步丈量历史、发现中国、认识世界异曲同工,一个目的即追索历史的纵深感,尝试发现和讲述不一样的历史故事。
本书用一系列个案讨论了诸如历史学家的美德、史料的运用及反思、历史叙述的多样及其背后的原因、历史的记忆与遗忘、怎样超越民族主义史学、古代民族的起源传说与神话、历史研究的想象空间、华夏文明西部边界的进退波动、帝国帝制的内外轻重等问题,以历史学家的方式质疑传统的历史论述,示范了一种健康的看待和解释历史的态度、方法。
★ 我们的历史知识从哪里来?
★ 传统的历史叙述、众所周知的历史认识会不会出错?
★ 为什么历史会被滥用和错用?历史知识为什么会有偏差和错误?
★ 匈奴是故事还是历史?以狼为祖先的是传说还是真实?
★ 西欧骑士身上的佩剑真的来自中国吗?
★ 忽必烈的历史挑战到底是什么?
★ 反思历史叙述的单一与纯粹,示范如何独立、健康地分析和观察历史的典范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使用历史。确保历史知识的正确与准确,不滥用或错用历史,关乎人类的精神健康与心智发育,而这正是历史学家的职责。确保这一职责得以履行的,是历史学家的美德:批判、怀疑与想象力。
我们熟悉的历史,包含着大量的神话与伪史,其中有些将会被揭穿、剔除和取代,有些则因史料匮乏、证据单一而使质疑者无可奈何。怀疑与批判的美德使我们不仅勇于揭破神话、创造新知,而且有助于我们在那些暂时难以撼动的新老神话面前保持警惕、保持距离。
2020年8月22日 已读
民族史学类似于人类学中的“民族中心主义”的印鉴,所有以本民族出发的历史书写都充满偏见和狭隘的认知——那不如跳出这个本位,跳出东方、西方和亨廷顿笨拙的文明谱系分类,世间会少一些以民族斗争为幌子的战争和伤亡么?开初几篇的方法论文章挺适合普及阅读的,后面一些涉及历史考究的,可以略读。
2019 历史 随笔
肖像与观察 豆瓣 Goodreads
Portraits and Observations: The Essays of Truman Capote
作者: [美国] 杜鲁门·卡波特 译者: 吕奇 / 宋佥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 7
杜鲁门•卡波蒂(Truman Capote,1924—1984)堪称美国二十世纪最为著名、最具有明星效应,同时又是最饱受争议的作家。在整个二十世纪中,唯有两位杰出的小说家真正在美国家喻户晓,那就是欧内斯特•海明威和杜鲁门•卡波蒂。尖酸刻薄的毛姆也称誉他为“第一流的文体家”。
《肖像与观察》收录了卡波蒂的一生中在他心中留下烙印的各色人物,从星光灿烂的好莱坞明星到冷血变态的连环杀手,一幅幅肖像亦真亦幻,栩栩如生。卡波蒂后半生整日出入于上流社会,鲜衣怒马,日日笙歌,但他却有着一颗极度细腻敏感的心灵和一支同样的细腻的笔触。那些如旋转木马般从他眼前闪过的各路名流——玛丽莲•梦露、葛丽泰•嘉宝、卓别林——拨奏出的是一个个触动心弦的精妙音符,你会诧异于他们一个简单的眼神,一句无意的话语能够触发这样的情感湍流。而另一部堪称《冷血》姊妹篇的非虚构犯罪小说《手刻棺材》呈现出则是一个令人毛骨悚然却又充满魅力的恶棍,读者很难分清这个形象有多少是真实的血肉,有多少是卡波蒂心中最黑暗的梦魇。
2020年6月26日 已读
要说作者是天才,大概没多少人会反对。《手刻棺材》和众多的人物速写都极好。也没想到玛丽莲梦露是个这样傻呵呵的孩子…
文学 美国 随笔 非虚构
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 豆瓣
8.4 (5 个评分) 作者: 徐贲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6 - 1
在对人道灾难的记忆中,最能帮助受害者重新找回生命意义和做人尊严的就是“见证”。任何亲身经历过苦难的人都是苦难的见证人。但是,即使在苦难过去之后,也并不是所有的苦难见证者都能够,或者都愿意为苦难作见证。新一代人对历史灾难的知识与思考比想象得远远浅薄和错漏。对今天的读者来说,重新阅读这本书能够让我们正视对历史和过去的背叛,恢复对历史原貌的理解。
【编辑推荐】
1、徐贲先生客居美国,却以最大的热诚担当起中国公共知识分子的责任,他兼具思想性和时事评述性的文章以极大的频率出现在国内最具影响力的严肃、深度公共媒体上,他的写作常围绕公民社会建设、公共生活、国民教育、公共文化记忆等领域,深入分析当下中国社会存在的重大问题。
2、在这本文集中,作者从人存在的价值和与之相称的、有尊严的公共生活来思考记忆,由此提出:“人为什么记忆”,“记忆什么”,“以何种形式记忆”,“如何在记忆中汲取人类共同的教训”等问题。这些问题对当下的中国社会而言尤为重要。作者在书中探讨了阿伦特、雅斯贝尔斯、哈维尔等人对人类历史上人道主义灾难的记录,以此警醒世人:公共政治思考之外的个人道德思考,很容易被当作一种多余的声音而被人忘却。
3、在修订第一版内容的基础上,本版新增《幸存者的记忆和见证》《奥斯维辛审判中的罪与罚》《<朗读者>和纳粹罪恶的后代记忆》三篇文章。
【内容简介】
对于人类共同的灾难,记忆研究最关心的不是我们“愿意”记忆什么,而是“有道德责任”记忆什么。我们应该记住的是那些“直接毁灭共同人性”的邪恶事件。记住过去的灾难和创伤不是要算账还债,以牙还牙,而是为了厘清历史的是非对错。对历史的过错道歉,目的也不是追溯施害者的罪行责任,而是以全社会的名义承诺,永远不再犯以前的过错。
我写《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一书的初衷是提供一些与人道灾难有关的历史知识,并提醒一些与记忆伦理、道德思考和价值抉择有关的问题。这个初衷至今没有改变。然而,不幸的是,新一代人对历史灾难的知识与思考和抉择之间的脱节与错乱,比我当初写这部书的时候更严重了。此次再版也许正是一个再次提醒这些问题的机会。
——徐贲
【媒体及学者评论】
在当代汉语学者中,徐先生是我最敬重的少数几个人之一。他具有强大的理论阐释能力和深入的现实洞察力,他虽然是美籍华人,但他对祖国命运的关怀远超过国内许多学者。
——傅国涌,独立学者、撰稿人
政治不是道德清谈。政治是正义和伦理原则碰到现实问题的灰色地带。知识分子介入政治,他们的责任就是在道德完美主义和功利政治之外,帮助并不完美的公共生活寻找自由与理性的支点。有人说,民主就像是渡人的木筏,看似简陋的木筏虽然总很湿漉,但却可以让人安全地落脚,没有沉船的危险。民主的政治也是如此。只有那些不怕湿了脚的知识分子,才能上得民主政治的木筏。
徐贲人在国外,熟悉国际上前尚学术思想成果,同时拥有最为恰当的对于中国问题的现实感。他绵密晓畅的行文,是运用知识和理性把问题讲清楚的典范。他的这本书正是我们目前最需要的。
——崔卫平,人文学者、评论和随笔写作者
徐贲教授的著作,一秉他多年著述的风格和情怀,将研究目光投到全球化进程中凸显出的问题上,强调肯定群体尊严的价值,是全球化进程不能绕开的真问题。
——刘苏里,万圣书园创始人,学者型书人、中国当代图书市场的民间观察者
(他)是一个很难用学科来界定的学者,是文学的、历史的、哲学的,也是社会学的、法学的。激情与理性的奇妙的混合,可以称之为一种知识分子的学者写作。
——许纪霖,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当代中国的文化研究虽然热闹非凡,但是其中真正具有真知灼见、切中中国本土现实的并不多见,许多文化批评或者食洋不化,或者有意回避中国的切实问题。徐贲先生既有深厚的西方学术修养,又能够直面中国的真实问题,故其文化批评常常能够借助西方的理论对中国的现实问题得出令人警醒的诊断,显示出尖锐的批判锋芒和知识分子的道德良知。
——陶东风,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2020年5月4日 已读
第一辑的文章容易懂,也很多揭示当下的真知灼见。如,雅思贝尔斯说的“一个国家的政治越专制腐败,人民就越不在乎道德良心”。
徐贲 政治学 随笔
乌蒙山记 豆瓣
作者: 雷平阳 2016 - 9
《乌蒙山记》是著名诗人、作家雷平阳一部完全原创的散文随笔集,收入散文75篇。《乌蒙山记》与作者此前创作的《云南记》和《基诺山》一样,它里面的“乌蒙山”仍然是用来谱写个人精神史的密室或流放地。作者在《自序》里交代:“我在自己虚构的王国中生活或写作,大量的现实事件于我而言近似于虚构,是文字的骨灰在天空里纷纷扬扬。采用真实的地名,乃是基于我对‘真实’的不信赖,也基于我对‘真实’持有无限想象的嗜好。”本书中有限的几篇曾在《人民文学》等期刊上发表,便引起广泛关注,被《小说月报》和《新华文摘》等转载。
2019年10月31日 已读
诗人是巫师,守灵人,佛爷,灵魂工程师,梦的解析者,播种希望的人,太阳之子,思想奠基者,先躯,转世灵童,鬼神的送信人,神一样的人物,降魔者,典范,圣贤,宗师,万世师表,标兵,拓边者,舵手,摆渡人,精神导师,灯塔,守护神,战神,黑熬神,色鬼,酒鬼,大仙,土地爷…突破想象的边界,潜入历史和往事中,与人性对话,与神性同行。小短篇既迷人,又让人痛苦
2016 中国 随笔
正午6 豆瓣
NOONSTORY
6.4 (9 个评分) 作者: 正午故事 理想国 | 台海出版社 2018 - 8
★“正午故事”全新改版,首推“旅行文学”特刊
★从额济纳、武威、婺源到京都、盖尔斯堡、安达卢西亚
★一起探索“所有可能的世界”,重新发现熟悉的中国
★打破文体的边界,为“旧山河”书写“新故事”
【编辑推荐】
1.《正午》第六期全新改版,首推“旅行文学”特刊——我们带着好奇心看四方风物,远到中亚、美国、欧洲,近在城市的废墟和动物园。这是一次全新的改版,是智识和情感的多重旅行。
2.更自由、更成熟、更具个人风格的旅行写作——叶三、刘子超、杨潇、郭玉洁,四位作者的四组长篇游记,打破了我们以往对于旅行文学的刻板印象,他们以丰富的知识储备、个人化的浸入式体验,将阅读、观察、采访、思考融合在一起,观察不同的风土,聆听人的故事,用文字让那些时空停在心里。
3.倾听身边人的“假期回忆”,追问“旅行的意义”——本期特刊收入了编辑部做的一组国庆假期问卷,有我们熟悉的作家阿乙、周轶君、小转铃,也有上海的退休工人、一边做育儿嫂一边写作的范雨素,从这些回答里,我们可以看到旅行对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意义。对很多人来说,它仍然是非常奢侈的。
4.从城市中的遗址、废墟到横跨欧亚大陆的公路旅行——本期特刊“视觉”部分收入了三组近六十幅照片、以图像重建记忆中的旅行。
【重点推荐】
我又翻出吐尔逊在大海边的照片,我注视着他和大海。将那些旅行记录下来的时候,谁能料得到之后发生的事情。我想,对我来说,这就是旅行文学的意义,它给了我机会将这些偶遇固定,“给时间涂上香料,使时间免于自身的腐朽”。在我遗忘的时候,它会提醒我:你曾经心动。
——叶三
旅行如同进入一座有围墙的城邦。你偶然打开围墙上的一道缺口,得以进入城邦内部。突然之间,那个此前一直存在于想象中的事物,变成了有形世界的一部分……就像旅行作家芙瑞雅·斯塔克(Freya Stark)所说—从此以后,不管你和它相隔多远,它都会永远属于你。
——刘子超
我甚至还会天真地想,假如我们对旅行理解得更丰富一些—譬如,在出发之前多做些功课,发现叠加在旅行线路之上更多的线索,历史的、文化的、心理的,是不是可以淡化对于编造的需求?旅行是对“所有可能的世界”的探索,当我们做到了这一点,我们的写作也会变得更加诚恳吧。
——杨潇
这就是最好的旅行。恋爱是最好的了解一个人、了解一块土地的方式,爱过、吵过架、伤心过,从此这个地方就文在了身体上。
可是恋爱并不容易谈,那么,去采访吧。无论如何,了解一个地方,人比风景重要。
——郭玉洁
童年,约四岁时,母亲领我进了一次襄阳城。我在商场见了一辆童车,哭着,闹着,在地上打滚,要买。母亲把我的外套脱了,蒙上了我的眼睛。
——范雨素
【内容简介】
本书是《正午》系列的第六本,不同于此前五本,这是一本旅行文学特辑,一次全新的改版。
“随笔”选择了四位作家叶三、刘子超、杨潇、郭玉洁的游记。《在烈日和暴雨下》,叶三写了自己去额济纳和舟山看音乐节的经历,还有新疆音乐人吐尔逊的老家麦盖提,一路的旅程,关于音乐,也关于人。《困守咸海的人》,世界三大内陆海之一的咸海,正在萎缩之中,刘子超在这个少有人至的地方,目睹了沧海桑田的变化,以及困守者孤独艰苦的生活。《坐火车横越美国》,杨潇在美国搭乘长途列车,从芝加哥前往旧金山,自东向西穿越六个州,全程五十多小时,他写下了沿途的风景、遇到的人,也勾勒了美国铁路的历史。《秦腔、卖蜂蜜的记者,和被困的僧人》,郭玉洁重走丝绸之路东段之后写成此文,是一次将现实和历史、陌生人与记忆交织起来的尝试。
“问卷”收集整理了一组关于国庆假期的问卷。《母亲把我的外套脱了,蒙上了我的眼睛》是范雨素充满细节的回答。周轶君在《一口海胆吃苦了》里面,讲到最不喜欢中国各大旅游景点的厕所,这是许多人的心声。从这些回答里,我们可以看到旅行对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意义。对许多人来说,旅行还是很奢侈的。
“视觉”我们推荐《每一处遗迹都是城市的记忆》,作者何宽拍摄了北京的一些遗迹,是一次城市的微型旅行。《贵阳到罗马:公路,又见公路》,是一个年轻人,从家乡贵阳出发,历时120天,历经16个国家,横穿亚欧大陆到达罗马。
2019年9月27日 已读
原来叶三是位女士(搜索后才知道);原来美国火车晚点这么久(这篇最好)。
2018 中国 随笔
在别人的句子里 豆瓣 Goodreads
7.8 (62 个评分) 作者: 陈以侃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 - 8
☆《毛姆短篇小说全集》《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译者陈以侃,接引英美文坛新风,挥洒一流文字趣味。
☆ 捕捉阅读时的每一次动心。投身字里行间,每一句都是热恋。
☆ Book-chat is still the best game in town.
这里什么都没有,只有读过残留的快感。评判一个作者合不合自己的心意,先别翻那本大部头,找篇聊阅读聊作家的文章,要是读来还没有下楼取快递心潮澎湃,那就先搁置一旁吧。
前编辑、现翻译兼评论,总之靠写字吃饭的陈以侃,把阅读时的动心捕捉为文字,引诱我们直面文学、相信文学,再相信阅读。
---------------------------------------------------------------------
——你读过这本书吗?
——不算亲身读过。
写出这本《一年危险阅读》的安迪·米勒,如果跟我在一个单位,恐怕会成为饭搭子。我们不但都认清,“此生非读不可的书”,恐怕八十辈子都读不完;而且,那些我们骗人家读过的书,用余生去补也早已无望了。后来他也去做了编辑,但在儿子出生后的两年里,意识到工作之外,只读过一本书。丹·布朗的《达·芬奇密码》。这就很严重了。
这本书最好的地方,在于他要你相信,好书已经足够好了,你要舍得辛苦。我也认同,阅读的一大销魂之处,是某个从来没有想过要讨好你的作家,在熬到百来页的时候,突然跟你勾肩搭背引为知己,不管你朝哪边看,都是四目相接;不管你怎么跑,都跟他踩在同一个步点上。
---------------------------------------------------------------------
陈以侃在以一位真正的读者的身份,去创造一种作者文本,通过称叹、训斥与从不间断的调试,去接近那些难以言喻的瞬间,某个自我的核心。与此同时,他还拥有一副那么迷人的腔调:无比桀骜,又像在密谋。使人想要痛击,或者与之痛饮一场。——班宇,作家
陈以侃下笔有一种罕见的、时刻具有自觉意识的诚实——其实这很难,因为它一不小心就会被理解成自恋。读完这本书,在收获了无数让人为之击节抑或陷入沉思的见识之余,我也清晰地看到一个倔强的、试图从平稳持重中突围而出的写作者的轨迹。他熟读经典,却也质疑经典;他迷恋技术,却也解构技术——他永远更敏感于捕捉浩瀚文本里的那一点僭越的灵光。——黄昱宁,作家
我羡慕陈老师总是可以奋不顾身、毫无保留地投入他喜欢的作家和文本,也羡慕他转身又能找到描述和评价这种热爱的距离和准确性。他本质上和他写的那些有趣而有才能的灵魂是一类人。或者让我再诚实一点,这种羡慕其实已经严重到了嫉妒的程度。——吴琦,《单读》主编
任何编辑能够拥有陈以侃这样的作者,都是一大幸事。对我来说,拿到他的稿件之后,除了必要的技术处理,几乎不用任何改动,剩下要做的,无非就是欣赏他炼字锻句的工夫与推敲琢磨的巧思。我觉得他的这本文集,除了提示作者可以怎样写之外,更大的作用还在于提示读者可以怎样读。所以,任何作者拥有陈以侃这样的读者,也是一大幸事。——郑诗亮,《上海书评》执行主编
你可真敢胡来,陈老师那是多厉害的人和书,要我多嘴。——苗炜,作家
2019年9月24日 已读
在字里行间能感受到陈老师对英文文字的诚恳,以及手艺的成熟程度,对英语世界的作家、作品的熟悉和把握,小到琐事八卦、语言细节,大到作品风格师承,娓娓道来。再加上态度里的谦逊,简直十足加分。可以作为英语文学的推荐入门读物,难得,不装。
2019 中国 精读 随笔
不文集 豆瓣
8.3 (14 个评分) 作者: 黃霑 博益出版集團有限公司 2004
《不文集》是黃霑廿多年來最受歡迎的經典著作,前後已加印過60版。書中有不少霑叔自創的不文笑話,亦會引經據典解釋大家經常掛在嘴邊的粗言穢語;更介紹了不少廣東不文歇後語,甚至追溯恥毛、做愛等研究。「不文」二字,自此就跟霑叔形影不離,而別號「不文霑」亦隨之而來。
《不文集》是不少香港人的集體回憶,為了表示對霑叔的最後致敬,現將《不文集》重新包裝為方便收藏的《不文集典藏版》,讓他的作品永留香港人心中。
2019年9月19日 已读
跑後拉伸的時候剛好用霑叔的《道》作為背景音樂,然後想到這本書裡的黃色笑話。人活成霑叔這樣的,也不枉來此世上走一遭。_x000d_
另一個悲痛的領悟是,才子講黃色笑話怎麼都帶著風雅。無才的講,不免是舔舔舌頭的那種幹笑和猥瑣…
略读 随笔 香港 黃霑
东风与西风 豆瓣
作者: 葛小佳 / 罗志田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 1
《东风与西风(修订版)》系葛小佳、罗志田两位作者合写的读书评论。文章的内容或涉及中国文化,或涉及西方文化,有时更兼及两者的异同,故名为“东风与西风”,无论是对“西风”的评介,还是对“东风”的讨论,都有独到见地。作者大体循西方文化体系的内在发展理路,从其产生的学术语境去解读评介一些西方汉学(包括中国研究)的书籍;同时也通过论世知书的取径,评议一些国人的学术著作,进而窥测今日的文化动向。
2019年2月7日 已读
在儒教的阴影下治学、读书,总有种隔靴搔痒的感觉,要不就是论及靴之精美,考究靴之缘起,要不就是论搔痒之术之精、熟。
中国 书评 随笔
沙上的卜辞 豆瓣
作者: 耿占春 2008 - 5
《沙上的卜辞》主要内容:为什么是“沙上的卜辞”:真正的卜辞是火上的,甲骨的裂纹作为启示,需要卜者把解释的词句刻写下来。我写下的词语虽也寻求启示与解释,然而却是世俗的。沙上的卜辞自然是一些世俗启示,它自知不是真理,也不会传之久远。
有人一定会记得,当圣经中的先知被人追问什么是真理时,他蹲在地上,在沙土上划字:这种沉默的举动随人怎么解释,反正连先知也没有留下现成的真理。
也许因此,人可以嗜好诡秘而不至于信以为真。
2019年2月2日 已读
2002-2003年读到耿占春老师的一个小册子,觉得耿耿于不可忘怀。十几年后读到他写于2009年的这本书,果然没有失望。本书作为荷尔德林之问“在贫乏的时代,诗人何为?”的回响,面向极权、社会记忆、专制政治、道德的进行剖析,条理明晰,鞭辟入里——带着良心。

——我已不能对你描述更多,这大概是近年收获极多的一次阅读,多数文字如同己出一般亲切,大概是它们在脑海中回旋良久。相见恨晚
2009 耿占春 随笔
旅行的艺术 豆瓣
The Art of Travel
8.2 (76 个评分) 作者: [英] 阿兰·德波顿 译者: 南治国 / 彭俊豪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 - 4
这部书就像一场完美的旅程,教我们如何好奇、思考和观察,让我们重新对生命充满热情。旅行是什么,德波顿并不想急于提供答案,旅行为什么,德波顿似乎也不热心去考求。但释卷之后,相信每个读者都会得到一种答案——这答案,既是思辩的,也是感性的,既酣畅淋漓,又难以言说,因为,它更像是一种情绪 ,令人沉醉而不自知翻开这本书,你踏上的将是一次异乎寻常的阅读旅程。深信德波顿无处不在的智慧和机智将影响甚至改变你对旅行的看法,并有可能改变你日后的旅行心态和旅行方式。德波顿是一个知识渊厚且富有逻辑思辨能力的作者。他曾经是大学的哲学讲师,有着深厚的哲学素养,从苏格拉底、洪堡,到爱默生、尼采,他都有过系统的阅读。此外,对西方文学和艺术作品,他也有广泛的涉猎。因此,在论及“旅行”这一近平陈词滥调的题材时,他不仅时时表现出理性的悟觉,而且还能结合福楼拜、波德莱尔等文学家的创作,参照凡·高等画家的作品,多方位地观照“旅行”、剖析“旅行”。
2018年8月27日 已读
为什么旅行?那是因为不能好好地待在房间里。如何旅行,请看此书(不一定能找到答案)
英国 随笔
只有大众,没有文化(增订版) 豆瓣
6.8 (17 个评分) 作者: 王小峰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7
属于我们的精彩,早已经不复存在
《只有大众,没有文化(增订版)》精选了2001—2019年,前《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作家王小峰重要的采访、报道共53篇,收录了对李宗盛、崔健、许巍、汪峰、王朔、贾樟柯、老狼……等近百位文化圈焦点人物的深度访谈。同时,作者还深入分析了近二十年来流行文化领域的热点议题,既包括逐渐被人们遗忘的彩铃、网乐,也包括至今依然万众瞩目的春晚、选秀、音乐节,涵盖音乐、电影、相声、文学等各个方面。持续二十年的深度观察,为今天的我们回顾流行文化发展历程提供了重要的记录,也为我们反思娱乐至死的文化狂欢提供了新的视角。
【编辑推荐】
持续观察二十余年,记录流行音乐史上属于一代人的夏天——从业几十年的文化记者,一线专访崔健、罗大佑、李宗盛、周杰伦、汪峰、朴树、老狼……细数他们的成长历程,探寻舞台背后的故事。
探讨大众文化热点议题,掷地有声地记录娱乐至死的时代——从音乐到电影,从相声到诗歌,春晚、选秀、粉丝、音乐节……本书几乎囊括所有文化圈热点议题,对大众文化发展历程中娱乐至死的现状做出犀利的批判性分析。
用冷静、理性的视角,在众声喧哗的时代发出自己的声音——什么是乐队?什么是好音乐?什么是摇滚精神?小剧场话剧为什么受到热捧?选秀节目的本质是什么?本书探寻文化繁荣背后的真实社会形态,在众声喧哗的时代发出独立、理性的声音。
前《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非虚构写作的典范之作——作者持续关注文化议题。如何找到采访的突破口,找到理解一个人、分析一个现象的钥匙,让对方说出自己的“真心话”?如何找出人物、事件背后的社会脉络,从树木见森林,用文字记录我们正在经历的时代变迁?本书为年轻人提供了非虚构写作的样本。
根据本书内容,全新设计“以偏概全”的个性化年表——以图表的方式呈现六十年大众文化发展轨迹,记住大众文化领域的一些人、一些事。
2017年10月3日 已读
基本上可以作为一个资料集看待。另外,谈春晚一篇,什么时候拿出来都不过时——只要大清还在。
中国 随笔
时间的玫瑰 豆瓣
8.4 (36 个评分) 作者: 北岛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5 - 8
作者北岛用“诗歌传记”的表现手法,向我们娓娓道来20世纪最为辉煌的诗歌时代——“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其中包括洛尔加、曼德尔施塔姆、里尔克、特拉克尔、策兰、帕斯捷尔纳克、特朗斯特罗默、艾基、狄兰·托马斯。这些诗人也是北岛最喜欢和热爱的。用平等、理性的眼光,雕琢20世纪的“黄金时代”。一种完全出自个人思想,又完全超越个人思想范畴,面对诗歌与历史的理性思想。
在手法上,作者把诗、诗歌和时代有力地融合在一起,同时也谈到人的文论创作,在整个过程中,北岛再现了诗人的生平、时代。“我采用的是一种复杂的文体,很难归类,依我看,这和现代诗歌的复杂性,和个人代和作品,也分析了外诗中译面对的困局和荒诞,迫使读者直视文化穿越的可能和不可能与时代、经验与形式、苦难与想象间的复杂性有关。”
2017年8月14日 已读
谢谢北岛老师。nothing more, nothing less.
中国 文学 随笔
上课记2 豆瓣
8.1 (14 个评分) 作者: 王小妮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3 - 5
《上课记2》内容简介:2012年末,王小妮辞去教职,离开讲台。《上课记2》是她2011和2012两年的“教后感”结集,也是《上课记》唯一的续集。《上课记》倾向于记录和感受,在执教初期,王小妮对她的教师身份还有诸多新奇和困惑,这些情绪真实地呈现在她的文字中,是《上课记》打动人心的重要原因之一。《上课记2》比前作更为成熟,她对教师身份和学生生活的观察和思考更为冷静和内敛,惊讶渐少而悲悯之情愈多。
2017年7月4日 已读
相比第一本,这本又更谨慎了,但又多了那么多学生习作和议论。到后面不免头大。祝福王老师
中国 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