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上课记 豆瓣
8.0 (39 个评分) 作者: 王小妮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1
这是一本难得一见的“教后感”结集,它记录了来自城市、更来自农村的“90后”一代大学生彷徨、躁动又不失纯真的日常生活和思考。其中不仅收录了2006至2010这五年间,王小妮在海南大学人文学院开设影视写作课程期间的教学笔记,还摘选了部分学生作业和邮件。作为一位诗人,王小妮有更为敏锐的心思,去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种种经验,也耐心观察着年轻学生们的精神和思考状态。她深深地理解学生们的焦虑:“面对现实,批评今天的大学生太急功近利是最无力和最不人性的。如果他们不焦急,不知道养活自己和改变父母的生活,反而有问题。”她反对学生们使用僵化的“好词好句”,让他们用自己的方言去朗读诗歌、表演小品,唤醒最亲切鲜活也最原初的感觉。她尤其关注那些出身底层和农村的学生,提醒他们自己的经历就是一个宝库,不必急于洗去自己身上的“土气”。王小妮的文字,让我们在这个喧嚣的时代,重新想起“理想主义”这个几乎被遗忘、又被误读无数的词汇。
2017年6月26日 已读
将我之青春比对彼之青春,将吾师比对彼…时常有那种青春日将暮的慨叹。而且在读时,作为老师,也竟然有那种『不敢好为人师』的忧戚,足见其诚恳。
中国 随笔
别处生活 豆瓣
7.8 (11 个评分) 作者: 晏礼中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2 - 5
本书是记者晏礼中积累数年的采访集,他视角独特,面向的不是名人,而是一个一个不为常人视角所及的平民,包括快递员、卖唱者、乡村医生、矿工、艾滋病人管理者、话剧演员、狱警、退伍军人、巡道工,等等。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二十副肖像,就是二十个人生。而二十个故事干净利落,最终成了一个故事。他用干净的语言、朴实真诚的叙事态度,自由游离的立场,不多的议论和情绪流露,复原出现实的微缩景观,展示给我们凡人的琐事陈录。
2017年6月22日 已读
悲伤、欢愉、生动、诚实、渺小、荒芜、真诚、感动、美好、欲望、回忆、甜蜜、无奈、叹息、沉重,在别处、时代暗流中的小人物命运,就像你我。
中国 随笔 非虚构
纸上的声音 豆瓣
作者: 林贤治 2010 - 6
《纸上的声音》是作者近三年来的随笔及评论的结集。知识分子问题一直为作者所关注,《纸上的声音》通过对多位西方著名知识分子的叙述,探讨知识分子与国家、社会、革命、历史诸关系,解析作为理念人和实践者的知识分子的价值观念与人格建构,特别强调自由批判的精神。其中,对于中国“国民性”及现代作家“精神还乡”问题的阐发,寓褒贬于历史观照之间,视域开阔,观点鲜明,创见迭出。
2016年11月15日 已读
前半部分觉得还很好。可是后半部分写的是中国知识分子,就觉得非常痛苦——跳着读,略过读,不读。
中国 随笔
怀疑的时代需要怎样的信仰 豆瓣
7.0 (8 个评分) 作者: 徐贲 东方出版社 2013 - 1
这是一个怀疑的时代,这是一个信仰出现危机的年代。怀疑的时代需要怎样的信仰,并不是一个高深的宗教问题,而是每个人都在经营着的一份副业。本书中,徐贲通过对一个个热点事件的深入观察,用充满理性之美的文字,批判了文化教育、公共说理、政治社会等领域那些非理性、不自由的伪信仰,并指出怀疑的时代所需要的信仰,最重要的不是信什么,而是你的信仰是否以自由为灵魂。
从徐贲的笔下,流淌出的是理性之美。读徐贲的文章,您是否和我一样,突然感受到那种久违了,而又一直在期待的“自由之精神,独立之人格”?
2016年9月28日 已读
如果早上十年,我读到这样写政治、生活、时事的书,我或许会醍醐灌顶。但在翻墙多年之后,其中一些现象已经不那么新鲜。时评集,逃不出速朽的命运。
2013 徐贲 随笔
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 豆瓣
作者: 冉云飞 海峡出版发行集团/鹭江出版社 2015 - 1
没有故乡的人是不幸的,有故乡而又不幸遭遇人为的失去,这是一种双重的失去。
——冉云飞
《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一书,是作家冉云飞有关巴蜀历史研究的又一力作。书中主要以明末清初红苕入川为开端,试以时间为线索,将看似微渺的个体事件一以贯之,见微知著,倾力于揭示近代文明与蜀地之间的冲撞,并进一步以蜀地为缩影,反映中国的特殊历史境况。
本书大体分为三辑:即“风物”、“故物”、“人物”。其中,“风物”以山川河流,森林植被为引子,极尽展示四川的地理风貌,人文风情,穷“一方水土育一方人”之要义;“故物”则围绕巴蜀两地从古至今的关系沿革,突出四川的特殊地位,反映四川人“敢为天下先”的鲜明特性,以及蜀地在孕育近代思想文化方面可歌可泣的“自由因”;“人物”更选取隐没于蜀史之中,影响显著而又易为世所忽略之人其事。文中多借入蜀“游客”之视野与笔触,以窥近代中国情状之一斑。
全文处处留情“故乡”,不仅添补了四川史料研究的不足,同时也揭示了文人精神家园沦陷这一实质。本书叙事虽平实,情感却激荡;虽力图掩饰内心之扼腕叹息,却时刻流露出作者历久弥深的乡情,以及对时代之“不得已”的种种挣扎。
作者对故乡沦陷实质力透纸背的见地,异于文人单纯慨叹工业文明冷却农耕文明的质朴乡情,而更多着墨于地情国情,氤氲历史气息,落墨之处,尽显对家国历史的反思。
2016年8月8日 已读
前面说成都的,适合看看。后面就是资料片的感觉。冉老师的文章,说不上特别好,没啥文笔,但考究功夫好而且很长。但是酒品人品没话说。。。。
2015 中国 随笔
读库1503 豆瓣
8.0 (6 个评分) 作者: 张立宪 新星出版社 2015 - 6
本辑《读库》一共包含九篇文章,《双村记》,《超级人工智能之路》,《家长的小升初》,《上海交大解放日记》,《壳中之魂》,《私人文学史(续)》,《丁香花迷雾》,《十二星座》和《她的美曾使我疑惑》。
瘂弦的文学创作多围绕两个主题,一个是母亲,一个是故乡。《双村记》是由瘂公口述,王立整理的一篇对故乡的回忆录。“双村”指的是他们家的杨庄营和他外婆家的平乐村,瘂弦从小就在这两个相差十二里地的村子间游走,因此构成了他对故乡的全部记忆。他说: “一个人如果有完整的对故乡、慈母的记忆,可能够他写一辈子。”
《超级人工智能之路》这篇译文从今年初开始在网上流传,我们联系译者并取得原作授权刊于《读库》,以飨读者。这篇探讨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文章为我们描述和展现了目前学界对AI的认知及预测,同时提醒我们普通人,变革可能比我们想象中来得更快,正如科幻小说家弗诺•文奇所说,我们正站在变革的边缘,而这次变革将和人类的出现一般意义重大。
2013年下半年到2014年上半年,郑州马国兴的儿子马骁备战“小升初”,他也有幸一起体验了全过程。《家长的小升初》里谈到了当今流行的租房陪读、家长论坛、各种风生水起的辅导机构,也记录了为儿子补习语文、参加名校见面会、模拟考、择校以及最终应考……孩子的“小升初”看起来更像是一场家长的战斗,而这场战斗只拉开了未来各种较量的序幕。
何季民老先生多年前从北京旧书摊上淘得两本日记,时间是从1948年1月1日到1950年3月31日,即“民国末年”到“解放初年”,日记的主人是一位河南籍普通“进步学生”,当时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运输管理系。二十八万字的日记记录了政局动荡、学潮风云、物价飞涨、校园应变、机关南迁、人心思定……国难时的上海滩头十里洋场,竟也是园照游、球照打、歌照唱、戏照看……何季民将其中一部分编辑整理成这篇《上海交大解放日记》,从中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的多个侧面和丰富的生活细节。
曾在《读库》发表多篇“游戏”系列文章的洪韵,这次的笔锋转向了“动画电影”。《壳中之魂》围绕日本动画电影导演押井守的四部代表作,思考科技发展与人类意识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藉由战争与和平的对比、克隆体与生命的对照,尝试回答一个终极的问题:生命的存在意义到底是什么?
孙玉祥的《私人文学史》曾刊于《读库1305》,勾起众多同龄人的阅读回忆,本篇继续讲述那个战斗年代的小故事。
《丁香花迷雾》从龚自珍的一首情诗说起,牵涉了晚清女词人顾太清的一段“暧昧事”。
王巍曾在《读库1501》发表过《望星空》,这次继续仰望星空,带来《十二星座》。此文系统梳理了十二星座在西方星象学的流变历史。在人类的宇宙观中,我们会发现今天乐于谈论的星座,其意义已经悄悄发生了变化。
熊菂是《读库》的老作者,《她的美曾使我疑惑》跟我们分享了她对名著译制片的记忆,打开那些被封缄的岁月。我们平淡虚无的人生因有阅读与观影的伴随,而增添了些许色彩。
读库1505 豆瓣
6.4 (5 个评分) 作者: 张立宪 新星出版社 2015 - 10
本辑《读库》一共包含九篇文章,《一个法国摄影师在中国》,《彩色的昨天》,《六环比五环多一环》,《明星与素琴(上)》,《浮生》,《暴雨将至》,《与霍洛维兹同台》,《行星》和《〈罗兰之歌〉与〈杨家将〉》。
《一个法国摄影师在中国》是那日松为《昨天的中国》一书写的序,介绍“一位真正的人文地理摄影师”——法国摄影师阎雷(Yann Layma)。三十年来,阎雷几乎走遍中国,用相机记录了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现在中国的巨大变化。《彩色的昨天》展示了他在1985-1998年拍摄的三十多幅作品,杨浪为作品做了新的解读。
北京的五环像是一条无形的线,划开这个城市中的两个世界。2014年9月至2015年7月,二楼出版机构发起的“六环比五环多一环”艺术调查项目,将调查对象锁定在位于五环和六环之间的村庄,四十名参与者分别驻扎在四十个村庄里,观察农村的厕所、分帮派的野狗与大街上的小贩,最终积累了几百万字的文献资料。之后策展人崔灿灿策划了一个为期一个月的展览,将调查结果做了视觉呈现;这篇《六环比五环多一环》是该田野调查项目的择要文字版。
《明星与素琴(上)》是两位年轻人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后的通信。贺明星成长于黑龙江明水县,他的父亲曾从事地下抗日工作并牺牲,他的家族在土改中被清算,而他本人积极要求入党,并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规模庞大的“南下干部”中的一名,赶赴江西省星子县接收工作,从此定居江西。誓与贺明星“远到临终”的王素琴在和明星通信一年多以后,也作为南下干部家属来到了江西。特殊时期这些私人信件成为揭发材料,幸由笔者偶然发现并整理,成为记录那个时代的珍贵资料。
任晓雯的“浮生”系列,白描了多个大时代中的小人物。素材来自当面采访和翻阅口述材料。作者用非虚构的手法,趋近人性的真实。
从1980年《吃豆人》(Pac-Man)第一次在关卡之间加入过场影片开始,游戏便走上了电影化的道路。对现实世界的真实还原、剧情的引入使游戏内容大为丰富,但游戏体验更加真实的同时,也限制了游戏的可玩性和玩家自由度的发挥。洪韵在《暴雨将至》里记录了三十多年来游戏在向电影学习的过程中经历的苦与甘,梳理了电子游戏中过场影片的发展史。
《与霍洛维兹同台》摘译自美籍俄裔小提琴家米尔斯坦的自传,记述了与钢琴家霍洛维兹作为崭露头角的古典音乐新锐,在苏联巡演的所见所闻。
曾在《读库1501》和《读库1503》发表《望星空》、《十二星座》的作者王巍,本次将视线聚焦到太阳系的《行星》之上。从与行星命名相关的神话传说,到星象占卜理论,再到现代科学中的行星特性,可以说,人们对天体运行奥秘的求索,贯穿了现代天文学建立的始终。
《罗兰之歌》是欧洲中世纪“纪功歌”的代表作,《杨家将》为中国北宋时期的英雄传奇作品,两者讲的都是奸佞卖国,忠良遇难,最后沉冤得雪的故事,时间接近,情节相似,刘勃对这两部作品进行了分析和对比。
2016年7月28日 已读
这一期的读库偏向于猎奇和科普。除了任晓雯老师的《浮生》和开头的照片外,其他的真的是可以略过。
2015 中国 随笔
我的双城记 豆瓣
作者: 贾葭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有限公司 2016 - 1
这是贾葭关于北京、香港等城市生活、文化的随笔集。
作者在京生活多年,举凡典章规矩、帝京风物、庙堂江湖、胡同大院、高士流民、天象地理,无不采撷入文,妙趣横生、诙谐可亲,可知居长安大不易,亦有一针见血之效。写到香港的片段生活,从北方古城到南海都市,可见不同城市生活规制带来的情感冲击。
贾葭笔下,写出了新一代中国都市人的纠结。
2016年6月29日 已读
看完后只对香港和台湾有印象。北京那真是浮云。
2016 中国 随笔
时代的噪音 豆瓣
7.7 (31 个评分) 作者: 张铁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9
这本书的文字书写从二十世纪初到我们所处的二十一世纪,西方音乐人如何用音乐製造噪音,以反思时代、纪录歷史,或者追求改变社会。
这些音乐 人包括Pete Seeger, Woody Guthrie, Bob Dylan, John Lennon, The Clash, Bruce Springsteen, Patti Smith, Billy Bragg, U2。
除了深刻分析这些重要音乐人的创作理念,本书也试图刻划不同歷史阶段的社会反抗史:从二十世纪初的美国资本主义与工运早期阶段、三四十年代的左翼运动、五零年代的麦卡锡主义,六零年代的反战运动、民权运动,七八零年代的经济转型和雷根的新自由主义,以及九零年代的全球化/反全球化、战爭与和平、发展与贫穷。所以这本书的读者不只是摇滚乐迷,而是一本反抗的文化史。
张铁志的《声音与愤怒:摇滚乐可能改变世界吗?》影响了我们对摇滚与政治的认识,《时代的噪音》则以更诗意的文字与更深刻的分析,深化我们对摇滚文化、抗议行动与歷史变迁之间关係的理解,而成为华语世界最重要的摇滚书之一。
2016年1月10日 已读
张先生在写的时候不知道是不是怀着一种『革命情怀』的情绪?比如说起那些早期美国的摇滚乐队歌手们,都恣意着一种『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感情。可能是我对歌手们依附或喜欢『社会主义』及其周边的不喜欢,导致我对本书的不喜欢。本书写的,更多是流水账一般,还很难从摇滚史中看出个啥。如果看了《伤花怒放》,就直接跳到最后一章。
摇滚 社会 随笔 音乐
黑暗圣经 豆瓣
作者: 王鼎钧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 6
只要不道德能为道德服务,也就算是盛世了。怕只怕道德总是为不道德服务。怕只怕道德是技术,是工具,是权宜,是兵不厌诈的那个“诈”,
是粉饰太平的那盒“粉”。
—— 王鼎钧
这是一本真正的黑暗之书——虚伪、狡诈、贪婪、残忍,以怨报德,人性之恶展现无遗,刺人心魄。但是,“当好人碰上坏人时,怎么办?”这才是“人生第四书”的核心问题。它要人明了人之本性,懂得变通,守住人世的基本规则以致其不朽。
2015年10月15日 已读
比较好的心灵黑鸡汤,但还是鸡汤。不如去看他回忆录四部曲。
王鼎钧 随笔
一路走来一路读 (增补本) 豆瓣
8.7 (15 个评分) 作者: 林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1 - 6
本书分为“走路”与“读书”两个部分。作者旅居美国,延续自己一贯的风格,在不断的阅读和造访一个个城市、小镇时,信手拈来发人深省的故事。——“我们随着美国思想开拓者的足迹,在朴素的土地上行走,阅读他们留下的纸页发黄的字迹,也把看来、读来的体会,和大家分享。”
2015年9月6日 已读
感触最深的是美国的最高法院和美国宪法。读完之后只有三个字:美人希!
随笔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 豆瓣 谷歌图书
5.7 (247 个评分) 作者: 张嘉佳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3 - 11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是微博上最会写故事的人张嘉佳献给你的心动故事。
最初以“睡前故事”系列的名义在网上疯狂流传,几天内达到1,500,000 次转发,超4亿次阅读,引来电影投资方的巨资抢购,转瞬便签下其中5个故事的电影版权。每1分钟,都有人在张嘉佳的故事里看到自己。
读过睡前故事的人会知道,这是一本纷杂凌乱的书。像朋友在深夜跟你在叙述,叙述他走过的千山万水。那么多篇章,有温暖的,有明亮的,有落单的,有疯狂的,有无聊的,有胡说八道的。当你辗转失眠时,当你需要安慰时,当你等待列车时,当你赖床慵懒时,当你饭后困顿时,应该都能找到一章合适的。
我希望写一本书,你可以留在枕边、放进书架,或者送给最重要的那个人。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随便打开一篇就可以了。
——张嘉佳
2015年7月19日 已读
流行写作也就是这样,一个可以用200字写完的故事,也加上百多行,再来一次郭敬明式的箴言附体,难怪适合微博传播:因为不需要脑力,因为不需要智商。
中国 随笔
棕皮手记 豆瓣
作者: 于坚 2014 - 1
本书是于坚在《棕皮手记》这一总题目下的随笔集,记录了作者对语言、人生、世界和大地的思考。特别注重思与诗的融合以及深度。该书集中体现了当代最重要诗人于坚的诗歌观点和主张,以及对当下社会的思索。本书文笔细腻精到,富含哲思,有着引人入胜的阅读性,有作者对于自身诗歌创作的坦陈与反思,较为全面的呈现了诗人的创作历程与诗歌观点。
2015年7月15日 已读
连夜读完这本书,于是又想起云南来。
中国 于坚 随笔
汉语的奇迹 豆瓣
作者: 张远山 2002 - 5
张远山是近年来我国文坛上实力很强的作家,其作品每每令人耳目一新。本书解读了我国现代诗中的顶尖之作26首,诗人的杰作和作者的解读珠联壁合,完美地展现出汉语所能达到的瑰丽境界,堪称“汉语的奇迹”。本书还收录了作音的诗论和评论,均思路清晰,见解不凡。
丢下宝钏走西凉 豆瓣
作者: 刘原 新星出版社 2011 - 6
本书是幽默鬼才刘原十年作品自选集“流亡三部曲”之三,收录了刘原2005年至2011年的专栏文章之精华部分。刘原的文字充满诡异莫测的喜感,有着才气作底的戏谑嬉皮,同时苍凉悲悯无处不在,在点中你笑穴的同时,也触碰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2014年2月10日 已读
在成都的快餐店,吃着一盘河粉中看完。忽然就想起了乱糟糟的故乡来——至少故乡还可以吃到一盘正宗的河粉。
2011 中国 随笔
江城 豆瓣 豆瓣
River Town
9.4 (479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彼得·海斯勒 译者: 李雪顺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1
1996年8月底一个温热而清朗的夜晚,我从重庆出发,乘慢船,顺江而下来到涪陵。
涪陵没有铁路,历来是四川省的贫困地区,公路非常糟糕。去哪里你都得坐船,但多半你哪里也不会去。在随后的两年,这座城市就是我的家。
在这里,我有时是一个旁观者,有时又置身于当地的生活之中,这种亲疏结合的观察构成了我在四川停留两年的部分生活。
2001年,也就是这本书在美国出版的时候,一条通往重庆的高速公路通车了,一条铁路也正在修建之中,基本上再也没有人坐船去涪陵了。这座城市正在飞速发展着,在过去的二十年,那样一种转型变化的感觉——接二连三、冷酷无情、势不可挡——正是中国的本质特征。很难相信,这个国家曾经完全是另外一种模样,是19世纪西方人眼中“永远停滞的民族”。
2003年,三峡大坝一期完工后,不断上涨的江水将陆续淹没那些江畔之城,这多少令我有些伤感。而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这正是不断变革的对应面:贫穷、烂路、慢船。
这并不是一本关于中国的书,它只涉及一小段特定时期内中国的某个小地方。从地理和历史上看,涪陵都位于江河中游,所以人们有时很难看清她从何而来,又去往何处。
在1996年至1998年间,我学会了热爱涪陵。能再次回到长江上的感觉真好,哪怕它的旧时激流只存于我的记忆之中。
2013年11月16日 已读
比中国人更贴近中国人,比中国人看中国人还要透彻。还有何伟先生各种小心思,让人拍腿大笑,却又是掩卷长思。
2012 中国 随笔
古金兵器谱 豆瓣
7.6 (9 个评分) 作者: 王怜花 中国档案出版社 2002 - 10
这本书是作者阅读古龙、金庸武侠小说的个人感受和评说,其间夹杂着许多个人生活和作者对故人往事的追忆。
2013年7月14日 已读
只记得那段无助的岁月里,是《七种武器》和《欢乐英雄》让我捱过来了。这书中的诗歌引用得很绝
2002 古龙 随笔
读库1104 豆瓣
7.1 (9 个评分) 作者: 张立宪 主编 新星出版社 2011 - 8
2013年3月3日 已读
第一部分属于台湾公民读本。其他部分属于闲情逸致陪衬。只有那《批评官员何以成自由》有点意思。
2011 中国 读库 随笔
读库1102 豆瓣
7.4 (10 个评分) 新星出版社 2011 - 4
2013年2月20日 已读
除了《暗自揣度》之外,都写得不错。特别是熊菂的文章把人吸引住了。又及:读库最爱什么文革与明清末世之类的文章么,可其质量写得又实在是不忍卒读。
中国 读库 随笔
读库1101 豆瓣
6.8 (12 个评分) 作者: 张立宪 新星出版社 2011 - 1
《读库1101》内容主要包括:《中学生》、《辛亥私人记录:剪辫》、《辛亥私人记录:易帜》、《七年》、《毒斗天南》、《皮克斯“寻蛋”之旅(上)》、《风水和天命》、《心字香和声音》。
《中学生》是摄影师任曙林记录的八十年代北京一七一中学的中学生,他的镜头下,八十年代校园的懵懂与青涩让我们怦然心动。“那几年,许多中学还是社会上最后一块净土,还可以保持相对的独立性。那时的中学生好看,是因为她们脸上真有纯真烂漫,她们内心总还相信着什么,那时的恋爱是真恋爱啊。”潜心拍完那些照片,他说,“八十年代的中学生不能复制,他们只能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2011正值辛亥百年,与之相关的概念书定会铺天盖地。傅国涌先生则另辟蹊径,通过亲历者的私人记录来多维展示历史大事件。
这些亲历者的日记、书信、口述、回忆录等史料,它们来自不同社会阶层,具有不同政治倾向,重现了有关辛亥革命的许多史实,对辛亥革命作出了全新的解读,让我们得以进一步靠近现场,看到一幅幅更真实的历史图景,在平静的叙事中感受那个大变革时代的呼吸,重新认识那场改写历史的革命。
“剪辫”与“易帜”,在丰富的史料与细节中,傅国涌为我们展开了辛亥年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这是一幅立体的工笔画,上至精英、下至底层民众,都是这段历史的参与者、亲历者,也是历史的塑造者。历史的真相,也期待我们在无限逼近的细节之中逐渐获得。
电脑动画工作室皮克斯已成为影坛传奇。它将四个来自三家公司、不同职务的人紧紧联系在一起:乔治·卢卡斯、史蒂夫·乔布斯、罗伯特·艾格和约翰·拉塞特。这四位,第一位是星战帝国的教父、《星球大战》的导演,第二位是苹果公司的CEO,第三位是迪士尼公司的CEO,最后一位是迪士尼和皮克斯动画工作室的首席创意师、全球范围内的迪士尼主题公园和度假胜地的首席创意顾问,一个曾经被迪士尼踢出家门的初级动画师。
1995年11月22日,《玩具总动员》在北美上映,引起了全美的轰动。从此,皮克斯成为电脑动画电影的王者,而这家原来濒临倒闭的公司,也开始逐渐被全世界的影迷所熟悉,观众为荧幕上那个欢快的小台灯而欢呼鼓掌。
也是从《玩具总动员》开始,皮克斯开始了在影片中的“藏蛋”之旅,并由此成为影迷观看皮克斯电影的乐趣之一。《皮克斯“寻蛋”之旅》则开始挖掘所有皮克斯出品的影片中深埋的彩蛋。
中国人成为世界上命运感最强的民族之一。《风水和天命》一文则是张宏杰先生揭示的曾国藩的一个侧面。
垂暮之年,他猛然发现用尽一生精力换来的“同治中兴”不过是一片虚假繁荣。他遵循圣人之道一丝不苟地苦学苦修,却并没有达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他眼看着神州不断陆沉,自己却无能为力。他以一人之力,无法挽回传统社会积千百年形成的强大颓势。一生的奋斗,最后竟然如拔刀斫水,并不能丝毫影响水之东流。他对晚清朝廷上下一如既往的昏溃混乱、对时世沧桑人心难复深深失望,对自己一生灯蛾扑火式的努力深为失望,“老年常多悔惧”,“近年焦虑过多,无一日游于坦荡之天”。在“补救无术,日暮道穷”之际,不免愈加以天命说来排解自己的郁怀。
“以不言者为体,以所言者为用,以不言者存诸心,以所言者勉诸身”,是皈依了天命说之后曾国藩的行事策略。也就是说,以天命说来排解心中的迷惑愤懑,以天人感应说来激励自己继续奋斗。鉴于这种考虑,曾国藩从不在众人面前谈论天命,即使私下谈论,也总不出亲信僚属的小圈子,并且多在事后。他愈是感到“天命难违”,愈是强调主观意志的作用,甚至达到极端的程度。“志之所向,金石为开”一语,就是他晚年用来勉励年青人的。
2011年度的藏书票,选自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1834-1896)为自己的幻想小说《闪光平原》(The Story of the Glittering Plain,or the Land of Living Men)创作的插图。
2013年2月17日 已读
最有趣的还是关于中学生的文字和照片以及写当老师的“七年”。其他的就真的“麻麻地”。
2011 中国 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