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ck
Are You Experienced ? 豆瓣 Discogs
9.4 (74 个评分)
The Jimi Hendrix Experience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1967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Experience Hendrix
1966年12月, 乐队推出“Purpls Haze”,由Jimi创作并打入排行榜第三名,随着新歌的不断创作和录制,唱片《Are You Experienced》于1967年5月推出,并位居英国唱片排行榜第二名,仅居于Beatles的《Sergeant Pepper》之后,仅赁这张唱片,The Jimi Hendrix Experience成为英国摇滚乐坛的传奇,但此时Jimi并不为其国人所识。
这张专辑在滚石杂志选出的500张历代最强专辑中排名第15位。
这张专辑在滚石杂志选出的500张历代最强专辑中排名第15位。
雷蒙斯同名专辑 豆瓣
8.2 (68 个评分)
Ramones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1976年4月23日
出版发行:
Sire
百张史上最具革命性的专辑
033 - Ramones - 1976 - Ramones
Original Release Date: 1976
Number of Discs: 1
Label: Rhino / Wea
纵使美国纽约市传奇性punk-Rock乐队Ramones的乐队生涯,亦随着其告别巡回演出之完满结束而在96年划上句号,但在这年间,我们却感觉到乐队的音乐精神仿佛仍没有离开过。闻说歌手joey Ramone正在灌录他的首张个人大碟;鼓手Marky Ramone及其乐队the Intruders刚在早前发表了他们的the Answer To Your Problems专辑。更重要的是,随着一套Ramones的anthology式双cd专辑hey Ho Let's Go!之面世,一方面是对这对乐队崩乐先驱做出崇高的致敬意义,同时也好比悄悄地燃起一次Ramones热似的。
从74年组成到96年解散,经历了二十二年的长路远征,毋庸置疑的Ramones事实上最历史悠久,最长寿的punk Rock乐队,但不要忘记,Ramones也是最早出现在乐坛上的punk Rock队伍,在这个双重意义下,才是他们最难能可贵之处。
姑且无论早年曾有过the Stooges或thewho这些获誉为proto Punk的乐队存在,但Ramones才是摇滚式上第一队开宗明义的punk Rock乐队;三个chord的简约摇滚曲式,短小精悍的平均不超过两分钟的歌曲长度,急激快板的节奏,嘈噪的吉他声,口号似的歌唱,Yobbish的态度,简单的黑白唱片封套设计,只花雕了六千二百美元的唱片制作成本,在他们与76年发表的首张同名专辑里已标志着这种punk Rock之蓝本。而他们永远是皮褛加窄身牛仔裤加冬菇式长发的打扮,亦俨如成为乐队别树一帜的标记。
Ramones的出现促使了纽约市的punk Scene的形成,被公认为纽约崩坛头号乐队的他们,那仿佛是继the Velvet Undergroud后埋藏在地下音乐圈的另一颗炸弹。早年发迹且活跃于纽约市曼克顿区bowery Street之表演场地cbgb的Ramones (他们曾是cbgb的驻场乐队),便在当年联同television,Patti Smith Group,Blondie,The Dead Boys,Talking Heads等队缔造了这块传奇性纽约崩乐胜地。甚至笔者所收集到的一套摄制与78年的cbgb纪录片,便更实行以Ramones的成名作 blitzkrieg Bop为标题,可见他们之代表性。然而Ramones之影响力不独在于美国本土上,他们的启蒙性甚至被视为英国punk Movement之源头----乐队在76年7月首次登陆英伦,于伦敦roundhouse之演出,正式触发起英伦punk Movement衍生的历史性时刻,随即冒起的sex Pistols,The Clash,Buzzcocks等乐队身
上都不难找到源自 Ramones的熏陶。在近期于uncut杂志的访问中,Joey Ramone便不讳言的说:"Ramones触发了punk的开始,当我出道时我想我们是世上最积极的乐队,是punk Movement的蓝本,是malcolm Mclaren取材的源头,我犹记得我听闻达一个说法是sex Postole表示过:'我们希望做出犹如Ramones的声音。'即使joe Strummer也说过the Clash是听着Ramonesde唱片下学习弹奏音乐的"。Ramones影响着英国punk Scene的爆发,然后英国则令punk变成一股一发不可收拾的音乐文化革命。
Punk Rock的出现是因为一种年轻乐队认为那些是七十年代的恐龙级/大使级摇滚乐太高不可攀,从而锐意重拾回rock 'N' Roll最原始基本的音乐精神,Ramones亦是如此。本身热衷于六十年代摇滚乐的他们,Ramones的音乐风格其实是改良自早在六十年代初期的 rock 'N' Roll根源曲式,只是他们透过粗犷,吵杂,急激而不修饰的手法演奏出来。同时亦带出了犹如60's-Pop于surf-Pop般的快板节奏,Joey的主唱曲调往往是以调子流畅押韵见称,加上他们在歌词见透过虚无主义的笔触下所流露出的黑色幽默题材,Ramones的音乐所予人是绝对愉快的聆听经验,亦开启了所谓punk-Pop的门户。乐队在76年至78年间所发表的四张专辑:Ramones,Leaves Home,Rocket To Russia和road To Ruin,都是他们最典范的作品,像blitzkrieg Bop,Judy Is A Punk,Pinhead,Sheena Is A Punk
Ricker,Rockaway Beach,I Wanna Be Sedated,Suzy Is A Headbanger等Ramones的"国歌",便是这个时期的作品,到了九十年代,像green Day,Rancid,The Offapring等西岸punk Pop巨星,便显然是承袭了与仿效着Ramones的乐风而来。此外,在日本大阪市,有"女版reamones"之称的shonen Knife;在北京,也有大唱<<你是我的雷蒙斯>>的新裤子。
来自纽约市皇后区的Ramones,也由歌手 ramone(原名jeffey Hyman),吉他手jonny Ramone(原名john Rcummings)和鼓手tommy Romone,低音吉他手dee Dee Ramone(原名douglas Colvin)作构成的阵容最为原装。其实原先他们是一队只有joey,Johhy和dee Dee三人的乐队,而tommy则是其经理人,后来经过执位后才变成这个Ramones的经典阵容。但像每一队历史悠久的乐队般,Ramones亦饱尝成员进进出出的经历,尤以鼓手的位置最不稳定。在77年的rocket To Russia后,Tommy便离队变成乐队的间歇性唱片监制,鼓手空缺由来自voidoids的marky Ramone补上;在乐队于83年发表过第七张大碟subterrnean Jungle后,Marky一度退出,鼓手位置便由richie Ramone取代;但合作了三张专辑后,Richie有为之告辞,虽然空缺曾由blondie的clem Burke取代;但最后还是由marky归队补上,而低音吉他的dee Dee亦在89年的brain Drain专辑后离队,并化名为dee Dee King作个人发展(曾出版过一张声名狼藉的rap Music唱片),由cj Ramone(原名christopher John Ward)取代他的位置,直至最后因joey亦有意离队,乐队便做出了解散的决定。
在乐坛上屹立了二十多载,纵使Ramones仍一直把持着鲜明的punk Rock的旗帜,但却不代表他们是一队一成不变的乐队。队员的替换跟不同的唱片监制合作,仍往往令Ramones的每张专辑能出现或多或少的不同。 Marky加入后所发表的road To Ruin不但在音乐质感上有所提升,连歌曲长度也相对地增加,成为他们首张超过半小时长度的专辑;由phil Spector监制的第五张专辑end Of The Century让他们重拾回60's Pop的根源,也是他们最富装饰性的一张唱片;81年pleasant Dreams由英国乐队10cc成员graham监制下,令他们的手法倾向重型,唯独一曲we Want The Airwaves却流露了多少new Wave式倾向。83年的subterranean Jungle时的两位监制ritchie Cordell和glen Kokotkin是生产p0wer Pop的美国独立唱片品牌beserkley之创办人,故此也令他们重投punk的原始张力;在84年too Tough To Die里既可看到他们对西岸的hardcore Scene作回想(Endless Vacation),也显示了一种post-Punk的低调趋向(I'm Not Afraid Of Life),而碟内由eurythmics成员dave Stewart监制的howing At The Moon则是他们向电气化new Wave曲式作探讨之意图;甚至乎连前卫乐手bill Laswell,也曾为他们在brian Darain(89年)是时期为乐队监制过i Believe In Miracles这首平平无奇之作。当然,Ramones所为人津津乐道的典故还有他们在80年代带来过rock 'N' Roll High School这套b级电影,而他们另一次跟电影扯上关系,便是89年为stephen King的电影pet Sematary撰写主题曲。
Hey Ho Let's Go!(名字取自blitzkrieg Bop内的一句口号)这张anthology专辑是对roamones二十多年来的音乐历程做出的总结。八十多页厚的书册正记载了乐队的历史故事与珍贵照片,而双cd内所选辑的五十八首作品,那几乎集齐所有Ramones的代表作,然而也倒有一些漏网之鱼,像欠缺了suzy Is Headbanger和用作炮轰里根总统的bonzo Goes To Bitberg,便总有多少美中不足。
有人说过punk Rock乐队只能是昙花一现,每每总会随着青春的消逝而终结。但Ramones在二十年来却能矢志不渝的坚守着punk Rock的态度,从没有像主流妥协也没有变质,他们在乐队的告别专辑adios Amigos里重玩tom Waits的i Don't Wanna Grow Up,你会发觉是那么寓意深刻。
033 - Ramones - 1976 - Ramones
Original Release Date: 1976
Number of Discs: 1
Label: Rhino / Wea
纵使美国纽约市传奇性punk-Rock乐队Ramones的乐队生涯,亦随着其告别巡回演出之完满结束而在96年划上句号,但在这年间,我们却感觉到乐队的音乐精神仿佛仍没有离开过。闻说歌手joey Ramone正在灌录他的首张个人大碟;鼓手Marky Ramone及其乐队the Intruders刚在早前发表了他们的the Answer To Your Problems专辑。更重要的是,随着一套Ramones的anthology式双cd专辑hey Ho Let's Go!之面世,一方面是对这对乐队崩乐先驱做出崇高的致敬意义,同时也好比悄悄地燃起一次Ramones热似的。
从74年组成到96年解散,经历了二十二年的长路远征,毋庸置疑的Ramones事实上最历史悠久,最长寿的punk Rock乐队,但不要忘记,Ramones也是最早出现在乐坛上的punk Rock队伍,在这个双重意义下,才是他们最难能可贵之处。
姑且无论早年曾有过the Stooges或thewho这些获誉为proto Punk的乐队存在,但Ramones才是摇滚式上第一队开宗明义的punk Rock乐队;三个chord的简约摇滚曲式,短小精悍的平均不超过两分钟的歌曲长度,急激快板的节奏,嘈噪的吉他声,口号似的歌唱,Yobbish的态度,简单的黑白唱片封套设计,只花雕了六千二百美元的唱片制作成本,在他们与76年发表的首张同名专辑里已标志着这种punk Rock之蓝本。而他们永远是皮褛加窄身牛仔裤加冬菇式长发的打扮,亦俨如成为乐队别树一帜的标记。
Ramones的出现促使了纽约市的punk Scene的形成,被公认为纽约崩坛头号乐队的他们,那仿佛是继the Velvet Undergroud后埋藏在地下音乐圈的另一颗炸弹。早年发迹且活跃于纽约市曼克顿区bowery Street之表演场地cbgb的Ramones (他们曾是cbgb的驻场乐队),便在当年联同television,Patti Smith Group,Blondie,The Dead Boys,Talking Heads等队缔造了这块传奇性纽约崩乐胜地。甚至笔者所收集到的一套摄制与78年的cbgb纪录片,便更实行以Ramones的成名作 blitzkrieg Bop为标题,可见他们之代表性。然而Ramones之影响力不独在于美国本土上,他们的启蒙性甚至被视为英国punk Movement之源头----乐队在76年7月首次登陆英伦,于伦敦roundhouse之演出,正式触发起英伦punk Movement衍生的历史性时刻,随即冒起的sex Pistols,The Clash,Buzzcocks等乐队身
上都不难找到源自 Ramones的熏陶。在近期于uncut杂志的访问中,Joey Ramone便不讳言的说:"Ramones触发了punk的开始,当我出道时我想我们是世上最积极的乐队,是punk Movement的蓝本,是malcolm Mclaren取材的源头,我犹记得我听闻达一个说法是sex Postole表示过:'我们希望做出犹如Ramones的声音。'即使joe Strummer也说过the Clash是听着Ramonesde唱片下学习弹奏音乐的"。Ramones影响着英国punk Scene的爆发,然后英国则令punk变成一股一发不可收拾的音乐文化革命。
Punk Rock的出现是因为一种年轻乐队认为那些是七十年代的恐龙级/大使级摇滚乐太高不可攀,从而锐意重拾回rock 'N' Roll最原始基本的音乐精神,Ramones亦是如此。本身热衷于六十年代摇滚乐的他们,Ramones的音乐风格其实是改良自早在六十年代初期的 rock 'N' Roll根源曲式,只是他们透过粗犷,吵杂,急激而不修饰的手法演奏出来。同时亦带出了犹如60's-Pop于surf-Pop般的快板节奏,Joey的主唱曲调往往是以调子流畅押韵见称,加上他们在歌词见透过虚无主义的笔触下所流露出的黑色幽默题材,Ramones的音乐所予人是绝对愉快的聆听经验,亦开启了所谓punk-Pop的门户。乐队在76年至78年间所发表的四张专辑:Ramones,Leaves Home,Rocket To Russia和road To Ruin,都是他们最典范的作品,像blitzkrieg Bop,Judy Is A Punk,Pinhead,Sheena Is A Punk
Ricker,Rockaway Beach,I Wanna Be Sedated,Suzy Is A Headbanger等Ramones的"国歌",便是这个时期的作品,到了九十年代,像green Day,Rancid,The Offapring等西岸punk Pop巨星,便显然是承袭了与仿效着Ramones的乐风而来。此外,在日本大阪市,有"女版reamones"之称的shonen Knife;在北京,也有大唱<<你是我的雷蒙斯>>的新裤子。
来自纽约市皇后区的Ramones,也由歌手 ramone(原名jeffey Hyman),吉他手jonny Ramone(原名john Rcummings)和鼓手tommy Romone,低音吉他手dee Dee Ramone(原名douglas Colvin)作构成的阵容最为原装。其实原先他们是一队只有joey,Johhy和dee Dee三人的乐队,而tommy则是其经理人,后来经过执位后才变成这个Ramones的经典阵容。但像每一队历史悠久的乐队般,Ramones亦饱尝成员进进出出的经历,尤以鼓手的位置最不稳定。在77年的rocket To Russia后,Tommy便离队变成乐队的间歇性唱片监制,鼓手空缺由来自voidoids的marky Ramone补上;在乐队于83年发表过第七张大碟subterrnean Jungle后,Marky一度退出,鼓手位置便由richie Ramone取代;但合作了三张专辑后,Richie有为之告辞,虽然空缺曾由blondie的clem Burke取代;但最后还是由marky归队补上,而低音吉他的dee Dee亦在89年的brain Drain专辑后离队,并化名为dee Dee King作个人发展(曾出版过一张声名狼藉的rap Music唱片),由cj Ramone(原名christopher John Ward)取代他的位置,直至最后因joey亦有意离队,乐队便做出了解散的决定。
在乐坛上屹立了二十多载,纵使Ramones仍一直把持着鲜明的punk Rock的旗帜,但却不代表他们是一队一成不变的乐队。队员的替换跟不同的唱片监制合作,仍往往令Ramones的每张专辑能出现或多或少的不同。 Marky加入后所发表的road To Ruin不但在音乐质感上有所提升,连歌曲长度也相对地增加,成为他们首张超过半小时长度的专辑;由phil Spector监制的第五张专辑end Of The Century让他们重拾回60's Pop的根源,也是他们最富装饰性的一张唱片;81年pleasant Dreams由英国乐队10cc成员graham监制下,令他们的手法倾向重型,唯独一曲we Want The Airwaves却流露了多少new Wave式倾向。83年的subterranean Jungle时的两位监制ritchie Cordell和glen Kokotkin是生产p0wer Pop的美国独立唱片品牌beserkley之创办人,故此也令他们重投punk的原始张力;在84年too Tough To Die里既可看到他们对西岸的hardcore Scene作回想(Endless Vacation),也显示了一种post-Punk的低调趋向(I'm Not Afraid Of Life),而碟内由eurythmics成员dave Stewart监制的howing At The Moon则是他们向电气化new Wave曲式作探讨之意图;甚至乎连前卫乐手bill Laswell,也曾为他们在brian Darain(89年)是时期为乐队监制过i Believe In Miracles这首平平无奇之作。当然,Ramones所为人津津乐道的典故还有他们在80年代带来过rock 'N' Roll High School这套b级电影,而他们另一次跟电影扯上关系,便是89年为stephen King的电影pet Sematary撰写主题曲。
Hey Ho Let's Go!(名字取自blitzkrieg Bop内的一句口号)这张anthology专辑是对roamones二十多年来的音乐历程做出的总结。八十多页厚的书册正记载了乐队的历史故事与珍贵照片,而双cd内所选辑的五十八首作品,那几乎集齐所有Ramones的代表作,然而也倒有一些漏网之鱼,像欠缺了suzy Is Headbanger和用作炮轰里根总统的bonzo Goes To Bitberg,便总有多少美中不足。
有人说过punk Rock乐队只能是昙花一现,每每总会随着青春的消逝而终结。但Ramones在二十年来却能矢志不渝的坚守着punk Rock的态度,从没有像主流妥协也没有变质,他们在乐队的告别专辑adios Amigos里重玩tom Waits的i Don't Wanna Grow Up,你会发觉是那么寓意深刻。
生于美国 豆瓣
8.5 (33 个评分)
Bruce Springsteen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1990年10月25日
出版发行:
Sony
Born in the U.S.A. is the seventh studio album by American rock singer-songwriter Bruce Springsteen. It was released on June 4, 1984, by Columbia Records. It was written by Springsteen and recorded with his E Street Band and producers Chuck Plotkin and Jon Landau at The Power Station and The Hit Factory in New York City.
When Born in the U.S.A. was first released, it was met with positive reviews and massive commercial success. It produced seven top-10 hit singles and was promoted with a worldwide concert tour by Springsteen. Born in the U.S.A. became his most commercially successful album and one of the highest-selling records ever, having sold 30 million copies by 2012. It has also been cited by critics as one of the greatest albums of all time.
When Born in the U.S.A. was first released, it was met with positive reviews and massive commercial success. It produced seven top-10 hit singles and was promoted with a worldwide concert tour by Springsteen. Born in the U.S.A. became his most commercially successful album and one of the highest-selling records ever, having sold 30 million copies by 2012. It has also been cited by critics as one of the greatest albums of all time.
Born To Run 豆瓣
8.4 (51 个评分)
Bruce Springsteen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1975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Sony
Label:
Columbia – CK 33795
Format:
CD, Album, Reissue
Country:
US
Released:
1990
Genre:
Rock
Style:
Classic Rock
Original album released August 25, 1975. Rear art says: 'Record manufactured in Japan by CBS' - as this was initially manufactured in Japan for the US. This edition states alongside the barcode 'Now Made in the USA'. No manufacturer is listed on the disc.
Columbia – CK 33795
Format:
CD, Album, Reissue
Country:
US
Released:
1990
Genre:
Rock
Style:
Classic Rock
Original album released August 25, 1975. Rear art says: 'Record manufactured in Japan by CBS' - as this was initially manufactured in Japan for the US. This edition states alongside the barcode 'Now Made in the USA'. No manufacturer is listed on the disc.
Midnight Boom 豆瓣
8.7 (29 个评分)
The Kills
发布日期 2008年3月10日
出版发行:
Domino
A short, sharp twelve track album of sensual, fresh, and atmospheric songs.
The Rise and Fall of Ziggy Stardust and the Spiders From Mars 豆瓣
9.5 (217 个评分)
David Bowie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1972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Virgin Records
公元1972年,离世界毁灭还有五年时间。来自火星、一头红发、性别模糊的摇滚巨星用他眩目的衣服、高跟鞋和闪光眼影,还有最激动人心的音乐,拯救了千千万万绝望中的少男少女们。三十多年过去了,Ziggy已死,Bowie还活着,而1972年的传奇将永远不朽。
The Lamb Lies Down on Broadway 豆瓣
9.0 (23 个评分)
Genesis
类型:
流行
发布日期 1974年11月18日
出版发行:
Atlantic / Wea
The Lamb Lies Down on Broadway is the sixth studio album from the English rock band Genesis, released as a double album on 18 November 1974 on Charisma Records. It is their last album recorded with Peter Gabriel as lead vocalist before his departure from the group in May 1975. Its concept centres around a Puerto Rican youth in New York City named Rael and his spiritual journey of self-discovery and the characters he meets on the way. Recording was met with several incidents, including Gabriel's temporary absences and his insistence on writing its lyrics, which put strains on the group.
The Lamb Lies Down on Broadway was released to initial mixed critical reception, though it has since been met with critical acclaim. It peaked at No. 10 on the UK Album Chart and No. 41 on the US Billboard 200. Two singles were released, "Counting Out Time" and "The Carpet Crawlers". Genesis toured the album in North America and Europe, playing the album in its entirety across 102 dates. The album continued to sell, and reached Gold certification by the Recording Industry Association of America for sales over 500,000 copies in 1990.
The Lamb Lies Down on Broadway was released to initial mixed critical reception, though it has since been met with critical acclaim. It peaked at No. 10 on the UK Album Chart and No. 41 on the US Billboard 200. Two singles were released, "Counting Out Time" and "The Carpet Crawlers". Genesis toured the album in North America and Europe, playing the album in its entirety across 102 dates. The album continued to sell, and reached Gold certification by the Recording Industry Association of America for sales over 500,000 copies in 1990.
In Utero(在子宫) 豆瓣
9.3 (175 个评分)
Nirvana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1993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Geffen Records
如果说《别介意》(nevermind)使柯特.科本成为了摇滚明星,《子宫中》则使他厌恶地批判着关于他的新地位的一切。音乐上原始化(这得感谢制作人steve albini),在情感上加倍地原始化(他用“埋葬”来压韵“婚姻”),《子宫中》还是更多矛盾的宝藏。好笑,优美,令人心碎,它更像一张出色的唱片而不是自杀遗言。但在后来的日子里,我们听到的将只是悲痛的吼叫了。 kurt cobain以其独有的缓慢低沉的如梦般刺破黑暗的诗吟、快速的齐奏、焦躁不安的和声……使grunge风暴达到了极点,接近燃烧; 也使无数歌迷为之倾倒、疯狂。然而这无法掩饰cobain最深层的恐惧和脆弱的心。在<<in utero>>中nirvana 留下的只是他们音乐里有的那种躁动不安和最深的孤寂。---生命的终点并不是死亡,而是希望的破灭
Attack Of The Grey Lantern 豆瓣
9.6 (67 个评分)
Mansun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1997年2月17日
出版发行:
Parlophone
MANSUN是英国已经解散的英伦摇滚团体简称,他们的团名是取自The Verve的同名EP(当时叫Verve)里的一首美丽脱俗的歌曲“a man called sun”。虽然比不上Radiohead和Suede但或许是因为他们也只不过出了三张专辑,成军时间也只不过短短的六七年,但是他们绝对是BRIT-POP末期最异军突起的一团,因为MANSUN有个俊俏的主唱Paul Draper,Paul的声音也如同Radiohead、Suede一样妖魅,吉他手Dominic Chad弹奏起来也是非常辛辣。Paul受70年代Prog-Rock影响很深,以致于MANSUN的专辑都是一气喝成,且听他们的处女大碟《Attack of the Grey Lantern》,每一首歌间都是彼此连贯在一起,完完全全一刻都无法令人喘息。
Mansun曾在电影"Spawn(再生侠)"的原声大碟里与808 State合作一曲。
作为Brit-pop的后起之秀,他们是英伦摇滚音域上空最闪亮的星星之一,虽然比不上Radiohead和Suede,或许是因为他们也只不过出了三张专辑,成军时间也只不过短短的六七年,但是他们绝对是Brit-Pop末期最异军突起的一团,他们的音乐唯美迷人,即使颓废也是那么优雅、华丽,Mansun能让我们想起很多艺人——Suede、Manic Street Preachers、Tears for Fears、David Bowie、ABC、Blur和Prince,但Mansun也不是在完全模仿他们。他们是对90年代indie rock的一种融合,吉他和鼓机紧紧跟随着旋律的发展,颠覆性歌曲结构,使得Mansun的音乐宏大而又灰暗,相当吸引听觉。
mansun是从日本红起来的。如果当年他们不是突然在日本红起来的话,可能没有人会留意到他们。来自伦敦西北部的mansun 的成员某次在酒吧一见如故,于是便组成了乐队。他们的队员包括主音paul、吉他手dominic、低音吉他手stove及鼓手 andie。电台DJ们视他们为新一代偶像,只可惜当年伦敦已成为了Suede、Blur、Oasis等的天下。挣扎了几年后,他们才在日本崭露头角,成为日本人的偶像。1996年的年尾,他们在东京所开的演唱会场场爆满。从此他们成为了英伦乐队的光荣。
1997年,乐队的首张专辑《灰色灯笼的进攻》(The Attack of the Grey Lantern)在英国打上排行榜首位,令乐队一举成名。这是一张完美的专辑,概念的完整巧妙和音乐细节的精益求精直逼ra diohead的巅峰经典《ok computer》。mansun有许多外号:"post oasis" , "british r.e.m." , "new radiohead" ,"new duran"……不过如果仅从这张专辑看,"new radiohead"的称号是最贴切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是radiohead的翻版,两个乐队的音乐也是千差万别,只不 过《attack of the grey lantern》和《ok computer》都是超完美的概念化brit-pop作品,在整体唯美氛围的构筑上也确实异曲同工,都运用了大量的电子音效。融合大量管弦乐、舞曲HIP HOP节拍,当然还有动人的歌曲。专辑如同歌剧般一气呵成,恢弘而流畅。在音乐风格上,他们既非走自披头士以来的流行路线,也没有跟风创作较硬的摇滚。如果要拿其他Britpop乐队类比的话,Mansun的对应乐队应该是山羊皮(Suede)或是“疯癫街道传教士”(Manic Street Preachers),它们全都属于那种风格远离主流Britpop风而同时又能笼住一批死硬乐迷的组合。风格的难以定义使得Mansun最初未受到评论家们应有的重视,在《灰》专辑打败了Blur登上冠军宝座后,Mansun立即被捧为年度最棒的新生乐队。首张专辑刚推出即登上英国销量镑冠军。将电子舞曲、吉他流行曲与弦乐完美地结合,他们为摇滚披上了电气化的优雅外套。Attack of the Grey Lantern是对new wave和90年代indie rock的一种融合,吉他和鼓机紧紧跟随着旋律的发展,同时又加入显得不和适宜却又短促的——近乎5分钟左右——颠覆性歌曲结构,使得Mansun的音乐宏大而又灰暗,相当吸引听觉,比如“Mansun's Only Love Song”——没有什么歌曲题目可以比这首更为直白了,歌曲魂灵乐上融入着流行元素,“Stripper Vicar”那以new wave的背景主音衬托硬摇滚旋律,以及“Taxloss”将Suede灰暗的glam摇滚节奏与焦虑的迷幻乐相结合。这张专辑可以说野心勃勃甚至是自命不凡,但Mansun仍有足够自信和技能把Attack of the Grey Lantern做成一张具有非凡创新力的专辑。(但美国版的专辑Attack of the Grey Lantern却是命运稍为不同。由于种种原因,原来专辑歌曲顺序被打乱了,而且“Stripper Vicar”给乐队早期比较次等的一首单曲“Take It Easy, Chicken”所替代。由于专辑中原来的单曲以及编排都是互相联系互成联系,体现音质和情感声音上的不断切换,因此对这张专辑的重新编排简直就场灾难,就这样莫名其妙地破坏了专辑的总体概念。)
一年后乘胜追击的第二张大碟SIX,Mansun的选择是铤而走险艰深的Prog-Rock曲调,天马行空的歌曲不断在专辑里流串,Paul Draper的演唱功力在这张专辑里也尽显无疑,尤其是假音的提升(在Television中更是展现的淋漓至尽),可以说这是Mansun最经典的专辑,每一首歌都精彩得令你惊讶,整张专辑就象在上演一部传奇故事,环环紧扣,高潮迭起,变幻多端,过瘾至极,SIX!绝对是乐迷心目中的狠专辑!一张更加贴近市场的专辑。
如果说第二张专辑SIX令人啧啧称奇,第三张Little Kix专辑的推出,则同样让人惊讶不已,但这种惊讶不象上一张专辑那样具有赞赏的成份,而更多的是令人感到不解的郁闷,因为与第二张的自信和前卫风格截然不同,这张Little Kix真是大众化的可以了,无丝毫实验性可言,但也不能说这张专缉不好了,主唱Paul Draper是如此形容这张专辑的“Epic, Soulful, Melancholy, Sad Rock”专辑曲风非常优美,舒缓,流畅,每一曲都很值得去听,尤其是那首I Can Only Disappoint U 优美动人,柔情似水。还有那首We Are the Boys也始终令人念念不忘,喜爱柔美情歌的朋友,这张专辑是绝佳的选择,你会发现里面每一首歌都那么美妙动人。
Mansun是个饱受非议的乐队,little kix这张专辑做得偏流行,个人认为这是他们在以一种特殊的形式在反抗,以一种庸愚的方式对待那些庸愚的人们。
2003年,Mansun还在忙于新专辑的制作,5月初乐队灵魂人物保罗·德拉帕(Paul Draper)接受采访时说乐队已完成了15首新歌。尽管如此,与许多曾经辉煌的乐队一样,Mansun最终仍然没能逃过解散的命运。但乐队成员表示Mansun的解散并非由于成员之间不和。“这背后没有什么险恶的东西,我们友善地解散了。我们只想各自去做点其他的事,”吉他手多米尼克·查德(DominicChad)说。就像是Little Kix最后一首歌里面唱的:
"WE MUST SAY GOODBYE TO YOU"
Mansun曾在电影"Spawn(再生侠)"的原声大碟里与808 State合作一曲。
作为Brit-pop的后起之秀,他们是英伦摇滚音域上空最闪亮的星星之一,虽然比不上Radiohead和Suede,或许是因为他们也只不过出了三张专辑,成军时间也只不过短短的六七年,但是他们绝对是Brit-Pop末期最异军突起的一团,他们的音乐唯美迷人,即使颓废也是那么优雅、华丽,Mansun能让我们想起很多艺人——Suede、Manic Street Preachers、Tears for Fears、David Bowie、ABC、Blur和Prince,但Mansun也不是在完全模仿他们。他们是对90年代indie rock的一种融合,吉他和鼓机紧紧跟随着旋律的发展,颠覆性歌曲结构,使得Mansun的音乐宏大而又灰暗,相当吸引听觉。
mansun是从日本红起来的。如果当年他们不是突然在日本红起来的话,可能没有人会留意到他们。来自伦敦西北部的mansun 的成员某次在酒吧一见如故,于是便组成了乐队。他们的队员包括主音paul、吉他手dominic、低音吉他手stove及鼓手 andie。电台DJ们视他们为新一代偶像,只可惜当年伦敦已成为了Suede、Blur、Oasis等的天下。挣扎了几年后,他们才在日本崭露头角,成为日本人的偶像。1996年的年尾,他们在东京所开的演唱会场场爆满。从此他们成为了英伦乐队的光荣。
1997年,乐队的首张专辑《灰色灯笼的进攻》(The Attack of the Grey Lantern)在英国打上排行榜首位,令乐队一举成名。这是一张完美的专辑,概念的完整巧妙和音乐细节的精益求精直逼ra diohead的巅峰经典《ok computer》。mansun有许多外号:"post oasis" , "british r.e.m." , "new radiohead" ,"new duran"……不过如果仅从这张专辑看,"new radiohead"的称号是最贴切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是radiohead的翻版,两个乐队的音乐也是千差万别,只不 过《attack of the grey lantern》和《ok computer》都是超完美的概念化brit-pop作品,在整体唯美氛围的构筑上也确实异曲同工,都运用了大量的电子音效。融合大量管弦乐、舞曲HIP HOP节拍,当然还有动人的歌曲。专辑如同歌剧般一气呵成,恢弘而流畅。在音乐风格上,他们既非走自披头士以来的流行路线,也没有跟风创作较硬的摇滚。如果要拿其他Britpop乐队类比的话,Mansun的对应乐队应该是山羊皮(Suede)或是“疯癫街道传教士”(Manic Street Preachers),它们全都属于那种风格远离主流Britpop风而同时又能笼住一批死硬乐迷的组合。风格的难以定义使得Mansun最初未受到评论家们应有的重视,在《灰》专辑打败了Blur登上冠军宝座后,Mansun立即被捧为年度最棒的新生乐队。首张专辑刚推出即登上英国销量镑冠军。将电子舞曲、吉他流行曲与弦乐完美地结合,他们为摇滚披上了电气化的优雅外套。Attack of the Grey Lantern是对new wave和90年代indie rock的一种融合,吉他和鼓机紧紧跟随着旋律的发展,同时又加入显得不和适宜却又短促的——近乎5分钟左右——颠覆性歌曲结构,使得Mansun的音乐宏大而又灰暗,相当吸引听觉,比如“Mansun's Only Love Song”——没有什么歌曲题目可以比这首更为直白了,歌曲魂灵乐上融入着流行元素,“Stripper Vicar”那以new wave的背景主音衬托硬摇滚旋律,以及“Taxloss”将Suede灰暗的glam摇滚节奏与焦虑的迷幻乐相结合。这张专辑可以说野心勃勃甚至是自命不凡,但Mansun仍有足够自信和技能把Attack of the Grey Lantern做成一张具有非凡创新力的专辑。(但美国版的专辑Attack of the Grey Lantern却是命运稍为不同。由于种种原因,原来专辑歌曲顺序被打乱了,而且“Stripper Vicar”给乐队早期比较次等的一首单曲“Take It Easy, Chicken”所替代。由于专辑中原来的单曲以及编排都是互相联系互成联系,体现音质和情感声音上的不断切换,因此对这张专辑的重新编排简直就场灾难,就这样莫名其妙地破坏了专辑的总体概念。)
一年后乘胜追击的第二张大碟SIX,Mansun的选择是铤而走险艰深的Prog-Rock曲调,天马行空的歌曲不断在专辑里流串,Paul Draper的演唱功力在这张专辑里也尽显无疑,尤其是假音的提升(在Television中更是展现的淋漓至尽),可以说这是Mansun最经典的专辑,每一首歌都精彩得令你惊讶,整张专辑就象在上演一部传奇故事,环环紧扣,高潮迭起,变幻多端,过瘾至极,SIX!绝对是乐迷心目中的狠专辑!一张更加贴近市场的专辑。
如果说第二张专辑SIX令人啧啧称奇,第三张Little Kix专辑的推出,则同样让人惊讶不已,但这种惊讶不象上一张专辑那样具有赞赏的成份,而更多的是令人感到不解的郁闷,因为与第二张的自信和前卫风格截然不同,这张Little Kix真是大众化的可以了,无丝毫实验性可言,但也不能说这张专缉不好了,主唱Paul Draper是如此形容这张专辑的“Epic, Soulful, Melancholy, Sad Rock”专辑曲风非常优美,舒缓,流畅,每一曲都很值得去听,尤其是那首I Can Only Disappoint U 优美动人,柔情似水。还有那首We Are the Boys也始终令人念念不忘,喜爱柔美情歌的朋友,这张专辑是绝佳的选择,你会发现里面每一首歌都那么美妙动人。
Mansun是个饱受非议的乐队,little kix这张专辑做得偏流行,个人认为这是他们在以一种特殊的形式在反抗,以一种庸愚的方式对待那些庸愚的人们。
2003年,Mansun还在忙于新专辑的制作,5月初乐队灵魂人物保罗·德拉帕(Paul Draper)接受采访时说乐队已完成了15首新歌。尽管如此,与许多曾经辉煌的乐队一样,Mansun最终仍然没能逃过解散的命运。但乐队成员表示Mansun的解散并非由于成员之间不和。“这背后没有什么险恶的东西,我们友善地解散了。我们只想各自去做点其他的事,”吉他手多米尼克·查德(DominicChad)说。就像是Little Kix最后一首歌里面唱的:
"WE MUST SAY GOODBYE TO YOU"
Live from Wembley Stadium / 毁灭电磁场-温布利大球场现场 豆瓣
9.7 (7 个评分)
Muse
发布日期 2008年3月14日
出版发行:
2008 A&E Records Ltd.
这是Muse2008年在温布利大球场的现场录音,演唱了所有歌迷熟知的作品,对于不了解他们的人可能当作精选辑去听,对于了解他们的人就不用听了,不是说这次现场不好,而是他们演的太好,要等之后的DVD出版时边听边看才过瘾。
*严格意义上来讲,这张《H.A.A.R.P》(CD+DVD)才是英国当红乐队Muse第一张完整的现场专辑,六年前的《Hullabaloo》还有部分录音室的内容。作为英国最有号召力的乐队之一,Muse在英国的人气毋庸置疑。
作为一支公认的现场演出非常出色的乐队,Muse曾多次获得英国国内各大音乐奖的“最佳现场演出奖”,他们在现场的即兴发挥甚至要优于录音室中的表现。在2006年的录音室专辑《Black Holes and Revelations》之后,Muse举办了一次大范围的巡回演出,这张《H.A.A.R.P》记录的正是乐队那次巡演中在温布利大球场的精彩演出。CD和DVD分别收录的是Muse在去年6月16日和6月17日连续两天不同的演出。两场演出都以十分火爆的单曲《Knights of Cydonia》开场,同时,我们还可以听到《Invincible》和《Time Is Running Out》等柔版曲目。
对于Muse的铁杆来说,这张《H.A.A.R.P》(CD+DVD)当然是必收的唱片,而对于那些不太迷Muse的乐迷来说,你也可以听听这张出色的现场,它或许会改变你对Muse的印象。前不久,Muse曾透露他们将不再推出正式专辑,只会不定期的发行单曲,这也就意味着《Black Holes And Revelations》和这张《H.A.A.R.P》可能是他们最后的专辑,这也使得《H.A.A.R.P》更加具有收藏的价值。
*"HAARP"是一种由许多奇特高塔和天线桿排列组成的无线电发射天线群,透过极光电子的发射装置,向环绕地球的大气层发射超能量高频电波,其所发射的电粒子在经过电离层的反射后会形成新的电磁场,而HAARP所发射的强大无线电波更可以聚焦为一束强波,其能量超越核爆的威力。而就在2007年6月16、17两日,Muse将英国伦敦的温布莱体育场幻化成了一座电磁场,投射出有如一道道带有毁灭性的光束,划破地球美丽的夜空,无限的音乐能量衝破星系、直奔宇宙无尽的黑暗深处!
曾经於2007年来台演出大获好评的英国摇滚天团Muse,他们在音乐上的表现早已让他们成为摇滚乐界的指标性人物,而他们充满戏剧张力的现场演出,更是全球摇滚乐迷所讚嘆激赏且痴心企盼的。其惊喜不断的表演风格,不仅让他们在全英音乐奖、MTV欧洲音乐奖、专业音乐杂誌Kerrang!、NME、Q、Vodafone Live Music Awards…等多项音乐大奖,都获得「最佳现场表演团体」的一致肯定,傲人风采更是超越许多前辈艺人,让他们的演唱会总是一票难求。
2007年6月,MUSE登上重新开幕的英国温布莱体育场,成为改建后首位表演的团体,演唱会消息一出,立即创下连续两晚(16 、17日),超过15万张门票销售一空的全新纪录,权威音乐杂誌Kerrang!更是献上"What a gig. What a night. What a band"的完美高度评价。在全球乐迷的衷心期盼之下,2008年3月,MUSE终於发行了"HAARP毁灭电磁场",以CD+DVD的形式分别记录了2007年6月16、17日两晚在温布莱体育场的演唱会实况。除了DVD重现了17日所举行的这场盛宴,CD更是诚意十足地收录了另一晚表演(16日)里的13首精彩现场演唱歌曲,让所有乐迷以不同的方式,再度分别亲临这两场别具历史指标意义的盛会。所收录的曲目除了有<Supermassive Black Hole>、<Knights of Cydonia>、<Starlight>等他们最近期的全球畅销排行单曲外,还有<Time Is Running Out>、<Stockholm Syndrome>、「Hysteria」、<New Born>..等Muse演唱会必备曲目。
全新演绎的感动、数万乐迷同声澎湃的心跳、瀰漫空中的音乐分子、超乎真实的视觉刺激,所有能量分子在那一晚,集结凝聚成一个强大的电磁场,超越时间的限制,将MUSE的精湛演出完美地保留,随著光速在不同时空中来回震盪。
*严格意义上来讲,这张《H.A.A.R.P》(CD+DVD)才是英国当红乐队Muse第一张完整的现场专辑,六年前的《Hullabaloo》还有部分录音室的内容。作为英国最有号召力的乐队之一,Muse在英国的人气毋庸置疑。
作为一支公认的现场演出非常出色的乐队,Muse曾多次获得英国国内各大音乐奖的“最佳现场演出奖”,他们在现场的即兴发挥甚至要优于录音室中的表现。在2006年的录音室专辑《Black Holes and Revelations》之后,Muse举办了一次大范围的巡回演出,这张《H.A.A.R.P》记录的正是乐队那次巡演中在温布利大球场的精彩演出。CD和DVD分别收录的是Muse在去年6月16日和6月17日连续两天不同的演出。两场演出都以十分火爆的单曲《Knights of Cydonia》开场,同时,我们还可以听到《Invincible》和《Time Is Running Out》等柔版曲目。
对于Muse的铁杆来说,这张《H.A.A.R.P》(CD+DVD)当然是必收的唱片,而对于那些不太迷Muse的乐迷来说,你也可以听听这张出色的现场,它或许会改变你对Muse的印象。前不久,Muse曾透露他们将不再推出正式专辑,只会不定期的发行单曲,这也就意味着《Black Holes And Revelations》和这张《H.A.A.R.P》可能是他们最后的专辑,这也使得《H.A.A.R.P》更加具有收藏的价值。
*"HAARP"是一种由许多奇特高塔和天线桿排列组成的无线电发射天线群,透过极光电子的发射装置,向环绕地球的大气层发射超能量高频电波,其所发射的电粒子在经过电离层的反射后会形成新的电磁场,而HAARP所发射的强大无线电波更可以聚焦为一束强波,其能量超越核爆的威力。而就在2007年6月16、17两日,Muse将英国伦敦的温布莱体育场幻化成了一座电磁场,投射出有如一道道带有毁灭性的光束,划破地球美丽的夜空,无限的音乐能量衝破星系、直奔宇宙无尽的黑暗深处!
曾经於2007年来台演出大获好评的英国摇滚天团Muse,他们在音乐上的表现早已让他们成为摇滚乐界的指标性人物,而他们充满戏剧张力的现场演出,更是全球摇滚乐迷所讚嘆激赏且痴心企盼的。其惊喜不断的表演风格,不仅让他们在全英音乐奖、MTV欧洲音乐奖、专业音乐杂誌Kerrang!、NME、Q、Vodafone Live Music Awards…等多项音乐大奖,都获得「最佳现场表演团体」的一致肯定,傲人风采更是超越许多前辈艺人,让他们的演唱会总是一票难求。
2007年6月,MUSE登上重新开幕的英国温布莱体育场,成为改建后首位表演的团体,演唱会消息一出,立即创下连续两晚(16 、17日),超过15万张门票销售一空的全新纪录,权威音乐杂誌Kerrang!更是献上"What a gig. What a night. What a band"的完美高度评价。在全球乐迷的衷心期盼之下,2008年3月,MUSE终於发行了"HAARP毁灭电磁场",以CD+DVD的形式分别记录了2007年6月16、17日两晚在温布莱体育场的演唱会实况。除了DVD重现了17日所举行的这场盛宴,CD更是诚意十足地收录了另一晚表演(16日)里的13首精彩现场演唱歌曲,让所有乐迷以不同的方式,再度分别亲临这两场别具历史指标意义的盛会。所收录的曲目除了有<Supermassive Black Hole>、<Knights of Cydonia>、<Starlight>等他们最近期的全球畅销排行单曲外,还有<Time Is Running Out>、<Stockholm Syndrome>、「Hysteria」、<New Born>..等Muse演唱会必备曲目。
全新演绎的感动、数万乐迷同声澎湃的心跳、瀰漫空中的音乐分子、超乎真实的视觉刺激,所有能量分子在那一晚,集结凝聚成一个强大的电磁场,超越时间的限制,将MUSE的精湛演出完美地保留,随著光速在不同时空中来回震盪。
Tommy 豆瓣
9.4 (45 个评分)
The Who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1969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Mca
听我说,如果你只是想了解the who,那你应该简单听一下这张专辑,如果你爱这个乐队,你就必须得听它。
1969年,the who出了这张叫做Tommy的概念性戏剧摇滚专辑,这张专辑甚至在日后被人们认为是历史上第一张成功的摇滚音乐剧。
你能想象得到一个摇滚乐队可以在同时得到主流与非主流的认同并且可以在冠冕堂皇富贵华丽的伦敦大剧场纽约大都会剧场进行演出吗,the who做到了,Tommy让the who做到了。
Townshend也因此被公认为那个时代最好的作曲作词人。可是the who不是一个人的乐队,英雄也不会总是英雄。
1969年,the who出了这张叫做Tommy的概念性戏剧摇滚专辑,这张专辑甚至在日后被人们认为是历史上第一张成功的摇滚音乐剧。
你能想象得到一个摇滚乐队可以在同时得到主流与非主流的认同并且可以在冠冕堂皇富贵华丽的伦敦大剧场纽约大都会剧场进行演出吗,the who做到了,Tommy让the who做到了。
Townshend也因此被公认为那个时代最好的作曲作词人。可是the who不是一个人的乐队,英雄也不会总是英雄。
Van Halen 豆瓣
Van Halen
发布日期 1978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Warner Bros / Wea
2008 reissue of Van Halen's self-titled debut album released in 1978. It is considered to be one of the most famous debut albums. The album has sold over ten million cop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alone and it is considered to be one of the most successful debuts by a hard rock band. Along with 1984, it gives Van Halen two original (not a greatest hits) albums with Diamond status in sales -- a feat achieved by only four other rock bands: The Beatles, Led Zeppelin, Pink Floyd, and Def Leppard. 11 tracks.
永远的改变 豆瓣
9.0 (56 个评分)
Love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1967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Elektra / Wea
Forever Changes is the third album by American rock band Love, released by Elektra Records in November 1967. In 2003, Rolling Stone magazine ranked Forever Changes 40th in its list of the 500 greatest albums of all time.The album was inducted into the Grammy Hall of Fame in 2008. It was entered into the National Recording Registry in May 2012.
The Velvet Underground & Nico(地下丝绒与妮可) 豆瓣
9.4 (417 个评分)
The Velvet Underground
/
Nico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1967年4月1日
出版发行:
Polydor / Pgd
这是“地下丝绒”的第一张专辑,也是摇滚乐历史上的一张划时代的经典之作。从专辑的名称上面可以清 楚地看到,这张专辑的诞生与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伟大人物安迪·沃霍尔是密切相关的。这张“地下丝绒”的处女专辑就是由安迪·沃霍尔担任制作人的,而且专辑的名称也署上了他的大名。
在这张专辑里面,主唱卢·里德以他那干涩、沙哑的犹如破碎的玻璃一样的嗓音将1960年代美国青年对于现实的迷茫、反叛的态度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对当时的社会现实作出了深刻的揭露。如在《我正在等待那个男人》这首歌里面,讲述的就是一个关于进行非法的海洛因交易的故事,把吸毒作为歌曲的主题,这在他们之前的乐队里面是非常罕见的,因此可以看出他们在音乐表达题材上面的大胆。而《星期天的早晨》这首歌则讲述了一个偏执狂在理想与现实之中挣扎的现实,他就像那个可怜的西西弗斯一样奔波在希望与绝望之间,这可以说是当时青年内心生活的真实写照。在《穿裘皮的维纳斯》这首歌里面,则表达了一个更为离经叛道的主题,那就是“性倒错”,他们以超越道德观的态度表达了自己对于“同性恋”这个当时还是一个禁忌的话题的看法。可见,他们在自己的音乐里面充分的体现了“自由”的精神,而这正是摇滚最为重要的精神财富。
在专辑之中担任了两首歌曲的主唱的女歌手尼柯,曾经主演过安迪·沃霍尔制作的几部电影,由于他的介绍,才成为了“地下丝绒”的一员。尼柯那种冷漠、飘忽,充满着厌世的没落气息的声音深刻地影响了后来无数的女歌手。
在这张专辑里面,主唱卢·里德以他那干涩、沙哑的犹如破碎的玻璃一样的嗓音将1960年代美国青年对于现实的迷茫、反叛的态度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对当时的社会现实作出了深刻的揭露。如在《我正在等待那个男人》这首歌里面,讲述的就是一个关于进行非法的海洛因交易的故事,把吸毒作为歌曲的主题,这在他们之前的乐队里面是非常罕见的,因此可以看出他们在音乐表达题材上面的大胆。而《星期天的早晨》这首歌则讲述了一个偏执狂在理想与现实之中挣扎的现实,他就像那个可怜的西西弗斯一样奔波在希望与绝望之间,这可以说是当时青年内心生活的真实写照。在《穿裘皮的维纳斯》这首歌里面,则表达了一个更为离经叛道的主题,那就是“性倒错”,他们以超越道德观的态度表达了自己对于“同性恋”这个当时还是一个禁忌的话题的看法。可见,他们在自己的音乐里面充分的体现了“自由”的精神,而这正是摇滚最为重要的精神财富。
在专辑之中担任了两首歌曲的主唱的女歌手尼柯,曾经主演过安迪·沃霍尔制作的几部电影,由于他的介绍,才成为了“地下丝绒”的一员。尼柯那种冷漠、飘忽,充满着厌世的没落气息的声音深刻地影响了后来无数的女歌手。
Little Earthquakes 豆瓣
9.0 (88 个评分)
Tori Amos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1992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Atlantic / Wea
托丽.阿莫斯迄今为止最好的专集,她在著名的"ME AND A GUN"(我和枪)里把自己亲身遭遇的强奸事件无比哀怨地道来,内心承受的纠缠,悲伤和凄楚让听者无不动容.
A Love So Beautiful: Roy Orbison & The Roy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豆瓣
Roy Orbison
类型:
民谣
发布日期 2017年11月3日
出版发行:
Legacy Recordings
Available on CD, vinyl LP and digital formats, this brand new album infuses Orbison’s best original vocal performances, consisting of hits and fan favourites such as “Oh, Pretty Woman,” “Crying” and “Only the Lonely,” with the emotion and world class musicianship of the Royal Philharmonic, London’s most notable orchestra, plus additional instrumentation by Roy’s sons and grandson.
The material covered on A Love So Beautiful is vast, ranging from his early-mid 60s material on the Monument label where he hit his first commercial peak (“In Dreams,” “Blue Angel,” “Crying,” “Dream Baby,” “I’m Hurtin’,” “It’s Over,” “Mean Woman Blues,” “Only the Lonely,” “Oh, Pretty Woman,” “Love Hurts,” “Uptown”) up to his comeback in the late 80s before his untimely passing (“You Got It,” “I Drove All Night,” “A Love So Beautiful”).
The material covered on A Love So Beautiful is vast, ranging from his early-mid 60s material on the Monument label where he hit his first commercial peak (“In Dreams,” “Blue Angel,” “Crying,” “Dream Baby,” “I’m Hurtin’,” “It’s Over,” “Mean Woman Blues,” “Only the Lonely,” “Oh, Pretty Woman,” “Love Hurts,” “Uptown”) up to his comeback in the late 80s before his untimely passing (“You Got It,” “I Drove All Night,” “A Love So Beautif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