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ck
In The Court Of The Crimson King 豆瓣
9.7 (249 个评分) King Crimson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1969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Sanctuary
King Crimson / In The Court Of The Crimson King
這是一張介紹到爛的專輯,提前衛音樂沒談這張專輯,就好像談流行音樂不提披頭四一樣。任何搖滾音樂專輯的書,如果沒有介紹這張,該書可廢。就是因為重要,所以才介紹到爛。許多人不喜歡所謂「前衛搖滾」,但是從沒見過聽完Epitaph時不稱讚的。如果你只打算擁有或聽一張前衛搖滾的唱片,那這張In the Court of Crimson King可以擊敗其他赫赫有名的專輯,如YES的Close to the Edge、PINK FLOYD的Dark Side of the Moon、GENESIS的Selling England by the Pound、MOODY BLUES的Days of the Future Passed。這並不是說In the Court of Crimson King比那些專輯要好,而是這張就足以代表整個前衛搖滾的精神了。
一般提到前衛搖滾,很多人都會聯想到結構龐大的概念專輯。前衛搖滾樂團的確善於製作概念專輯,但是這張In the Court of Crimson King既沒有重複連貫的旋律、歌詞上也沒有明顯統合的主題、音樂上也沒有使用統一的素材,怎樣看都不是一張概念專輯,不過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這整張唱片從封面、音樂、歌詞到演出都顯示出前衛搖滾的風格,這也是少數幾張每首歌都值得介紹的專輯:
以前聽錄音帶時,剛開始就聽到一堆奇怪的聲響,當時還以為錄音帶壞了(台版錄音帶常有的事情),後來聽了別人說,才知道本來就是這樣子的。而接踵而至的是Robert Fripp極為歇斯底里的吉他,具有有濃厚Hendrix風格。另外加上Greg Lake扭曲後令人焦躁不安的聲音,整個氣氛的營造上正如曲名21th Century Schizoid Man,讓人陷入精神分裂的狀況。這張專輯出版於一九六九年,LED ZEPPELIN正嶄露頭角、THE WHO聲勢如日中天,而這首曲子展現出的力量和THE WHO與ZEPPELIN不相上下,在技術上,也不遑多讓。仔細聽聽看中間稱為Mirror的演奏部分,就可以瞭解到各個團員精湛的演奏技術(先光聽Greg Lake的Bass線條與各樂器的對位搭配就夠了),更重要的是各種樂器音色的配合,展現出一種全新的聲響,這也是前衛音樂追求的目標之一。這首21th Century Schizoid Man是KC的代表作,初聽時可能非常難接受,但卻是所有KC迷一致公認KC代表作。KC團員更動之多、風格之多變,所有搖滾樂團無出其右,但這首21th Century Schizoid Man始終都他們是演出曲目。KC還出過一張唱片,將不同時代團員現場演出的不同21th Century Schizoid Man收在一起。
在21th Century Schizoid Man極度不安的結尾後,接下來是風格截然不同的I Talk to the Wind,非常清柔、帶有民謠風格的「小品」(長六分五秒,整張專輯中最短的曲子),這時可以見到多才多藝的Ian McDonald的演出了。雖然KC不是第一個使用磁帶合成器mellotron的樂手,但絕對是第一位成功使用這項合成器的。整個KC的古典音色,也建立在Ian McMonald的mellotron音色上。不過Ian McDonald的會的還不只這些,整張專輯中,只要聽到任何吹奏的樂器,都是他負責的。另外,他也負責vibes(顫片琴)。從I Talk to the Wind這首曲子中,也可以瞭解到,鼓不只是負責節奏與力量,對於營造氣氛也有非常大的貢獻,Michael Giles的鼓有種爵士的味道,但KC的鼓決不是爵士般的即興,而是嚴密配合後的精華。在Greg Lake溫柔純厚的嗓音及Ian McMonald笛子的引領下,我們進入了KC另一個世界。這時有餘裕可以看看KC的歌詞了,然後會發現單字大都看得懂、整句也不難,讀起來非常有詩意,但很難瞭解在說些什麼。前衛搖滾在音樂上追求深度與複雜、在歌詞上也一樣努力。這張專輯的歌詞都是由詩人Pete Sinfield撰寫,是非常典雅優美的詩:
I'm on the outside, looking inside
What do I see
Much confusion, disillusion
All around me
在I Talk to the Wind幾乎沒有出場機會的Robert Fripp,在Epitaph中終於又出現了。光是開頭幾個小節,就展現出與前面兩首曲子不同的氣勢。我第一次聽的時候,真懷疑這是同一個樂團嗎?許多人稱KC為古典搖滾,大概就是因為從這首曲子得到的印象。四樣簡單的樂器加上一個主唱,穿插著笛子,編曲既不華麗、層次也不複雜:Greg Lake低聲吟唱、撥撥貝斯、Ian McMonald淡淡吹出一段旋律、Robert Fripp的幾個吉他分解合絃、Michael Giles敲敲鈸,卻展現出一種遼闊又荒涼的氣氛,有如身置巨大的都市遺跡中。當時他們用的樂器真的是夠簡單了,吉他沒有什麼效果器,要音色自己調。鼓也不像現在一樣,琳瑯滿目,可以把鼓手包得滿滿的。合成器更是可憐,電壓不穩時就會走調。但這都不重要,因為KC的巧思與創意都彌補了這些器材上的不足。我每次聆聽這首淒美又帶有史詩風格的曲子時,都忍不住炫然欲涕,和GL一起唱:Yes I fear tomorrow I'll be crying.
完美的事物通常都不存在,如果有人批評In the Court of Crimson King,大概就是落在接下來這首Moodchild上了。在前面三首曲子中,KC玩了重搖滾、民謠、古典、爵士,現在呢?無調音樂出現了。Moonchild的演唱部分誠然極美,歌詞也是,但是這首超過十二分鐘的曲子,在兩分多鐘的演唱之後,就陷入無調音樂的即興演奏中了,這的部分的標題分別是The Dream和The Illusion。我在初聽的時候,也覺得這段甚是無趣,但後來英文進步,看懂歌詞之後,漸漸能瞭解這一大的確是「音樂」,後來有回晚上在黑暗中聽這首曲子,忽然地陷入這段音樂的氣氛中了,的確是夢與幻象。THE DOORS的迷幻力量的確攝人,但是KC的無調演奏在氣氛的營造上也不落人後。KC當然可以把Moonchild變成另一首I Talk to the Wind,但是他們的實驗精神使得他們在音樂上開疆拓土。請不要以為這一段音樂是在亂彈,玩團的朋友請捫心自問,自己能否(或舉出一個團)演奏出一段長十分鐘、迷離、虛幻、難以捉模但氣氛一致的音樂。如果不能,請向KC脫帽致敬。
Michael Giles的鼓將聽者從夢幻中敲醒,這首標題同名曲在歌詞與音樂上都有著中古世紀的神話傳說氣氛。旋律雖然不如Epitaph般優美感人,但是浩瀚龐大的氣氛過而有之。這首曲子中各項樂器都有發揮,雖然鼓和mellotron引人矚目,但請注意Robert Fripp充滿實驗精神的吉他演奏。另外,各種樂器輪番上陣的間奏也顯示出各樂手獨當一面的技術。尤其是的笛子獨奏,是我在所有搖滾專輯中最喜歡的,從Moody Blues、Jethro Tull、 Genesis到現在的Shadow Gallery都得排在後面。這是我最喜歡的KC曲子,順便想問一下,不知道是否有樂團Cover這首曲子,如果有,請在留言版告知或MAIL給我。
這張專輯的錄音雖然不算發燒,但是由於當初錄音的時間匆促、也沒有多少時間可以仔細的調整聲音上的細節,反而使得各項樂器的質感非常真實,稍微差一點的音響聽,難免會有點刺耳(就像用我現在的音響)。我有CD,是後來Robert Fripp重新混音後發行的。聽說以前的老版本聲音不太好,請避免(不過現在也買不到)。如果你有唱盤,請找尋傳統唱片,就算後來Polydor壓片的都行,因為傳統唱片聲音比CD要好,尤其是Greg Lake的嗓音。我曾見過第一版的唱片,要價六十英鎊(相當於三千元台幣),當然無法下手,但聽說效果驚人。傳統唱片除了音效好之外,封面也是一大要點。這張專輯的封面絕對會名留唱片史,也是我十大「最想收集的唱片夢幻封面原稿」之一,不過Barry Godber年輕就去世了,這是他唯一的唱片封面,很所以大概輪不到我手上。
KC團員與樂風的變化很大,不過頭三張專輯因為受到古典的影響,所以統稱為古典時期。接下來的兩張專輯稱為In the wake of Poseidon和Lizard。而在KC在在一九六九年的巡迴演唱會錄音也在這幾年發行了CD,取名為Epitaph。
第一代KC活動的時間不到一年,解體之後就有許多樂迷期待他們的現場演唱,前幾年終於出了盒裝雙CD。其中有些曲目重複了,不過這並不重要。錄音當然比不上專輯,不過這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這套現場錄音中,有好幾首不包含在專輯中的歌,另外,他們的即興演奏也同樣不凡。聽完這張專輯之後,會覺得稱他們為受到古典影響,不是完全正確的。因為KC在舞台上,幾乎什麼音樂都作得很好,而且又作得非常有創意:有爵士的即興感覺、藍調的節奏韻律、重搖滾的衝擊力和古典的浩瀚氣勢,不時又出現民謠的親和力。基本上很難想像他們如果繼續合作的話,會出現什麼樣的音樂。不過問這個問題就好像問如果莫札特不在三十六歲時早逝,會有什麼作品一般。在一九六九年KC最後一場美國演唱會之後,Michael Giles和Ian McMonald兩人決定求去,而Greg Lake也受邀加入EMERSON, LAKE & PALMER。這個技術與創意俱佳的組合,就此消失。
不過當時他們已經在籌畫下一張專輯了,所以Michael Giles和Greg Lake答應Robert Fripp錄製這張In the wake of Poseidon。老實說In the wake of Poseidon也是一張非常好的專輯,但由於In the Court of Crimson King實在太好太令人震撼了,所以這張風格變化不大的專輯就被忽略了。如果喜歡Epitaph的人,一定也會喜歡標題曲In the wake of Poseidon。另外Cat Food和Cadence & Cascade也都是非常好的歌。
KC的第三張專輯Lizard風格就非常爵士了,雖然有許多著名的樂手前來助陣,但這時的KC(應該說是Robert Fripp)氣力已衰,而且有自溺的傾向,所以除非是樂迷,可以不用收集。
--------------------------------------------
有乐评说过:If there's one group that embodies progressive rock, it is King Crimson.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当"前卫" "概念""实验"等口号被喊地震天价响时,King Crimson(KC)是当中最优秀的理论与实践者之一;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当此类经典乐团解体(ELP)或被主流收编(Yes)时,King Crimson仍路遥知马力般的摇滚着。无论现今摇滚的潮流为何,吾人仍不能否认当年KC所创造或遗留下的概念、技巧、精神正影响着现在想要突破的乐团,而他们的成就也成为后世前卫团体所无法突破的"梦靥".
出生于英国Dorset城的吉他手Robert Fripp二十二岁时与兄弟档Peter Giles、Mike Giles共组<Giles Giles and Fripp>乐团并于1968年推出同名专辑,为KC的开端。1968年秋诗人Pete Sinfield与吉他手Ian McDonald等人加入经历一段人事变化后,终于在诗人Pete Sinfield的词"In the court of the crimson king"中找到了他们要的团名:King Crimson。
1969年七月,KC在伦敦海德公园免费演唱会与Rolling Stones共同出场。这是KC的首次公开亮相,他们以爵士/古典/前卫表演风格演出了首张专辑中曲子,令人印象深刻。
在许多老KC迷眼中,第二代的king crimson似乎是真正成熟起飞的开始。原先曲高和寡的诗人Pete Sinfield求去,由较能令人了解的Richard Palmer-James代替。原先任性狂飙的铜管乐器组合也被小提琴天才David Cross的高超琴艺取代,表现出跟从前截然不同的曲风。John Wetton较为人所知的是他在七十年代末组的UK及八十年代初组的Asia,相较那些同样是all-star的超级乐团,其实我个人更欣赏他在KC时期的表现。这时Robert Fripp带领KC到真正科技/前卫摇滚,而不再是以前的古典/艺术摇滚的范畴。展现出紧凑、团结、兼顾商业色彩与音效实验的崭新组合。
大家或许想问,king crimson到底是不是一个"团"呢?其实由KC在八十年代后的发展我们就知道答案了。基本上,king crimson只是一个持续由Robert Fripp主导,类似Alan Parson在Alan Parsons Projects的地位,由当时精英乐手所合组的音乐计划罢了。无论您认不认同,至少这样才能合理解释KC长达十余次(!)的改组。1981年四月,Robert号召另一群乐手组成Discipline,但在同年十一月发表同名专辑时又把团名改回king crimson。有了几乎全新的组合、全新的面孔、全新的理念,重新出发的KC的确是令人期待的。
然而,并不是每个乐迷都喜欢八十年代KC的组合。相信有很多老乐迷认为三阶段的KC应有三种不同的团名以资区别;而且他们不习惯新主唱Adrian Belew所带来的新观念,认为参入太多流行音乐元素,且缺乏从前迷人的即兴演奏。个人认为就实验创意而言,Discipline跟下一张Beat是并驾齐驱的。Adrian并未忘记KC式前卫的理念,关键在成就能不能被我们认同罢了。
2019年11月2日 听过
听时/后感(排名不分先后):惊奇,惊诧,惊叹,惊讶,惊奇,惊人,惊艳,惊爆,惊天,惊愕,惊呆。
1969 rock uk 摇滚 英国
The Stone Roses 豆瓣
9.4 (198 个评分) The Stone Roses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1989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Silvertone
80年代末期英国流行音乐进入低潮,曾创造英国新浪潮音乐的曼彻斯特,这期间也变得萧条。正当英国音乐将在沉闷中进入90年代的时候,一支叫做“石玫瑰”(The Stone Roses)的乐队出现了,1989年,他们的第一张专辑的出版,使英国“独立摇滚”(Indie-Rock)现象进入了新的时代。

“石玫瑰”也顺理成章地成了曼彻斯特独立摇滚界的领袖,这张专辑在音乐上很明显地受到了60年代美国民歌摇滚乐队“飞鸟”(The Byrds)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了80年代刚刚形成潮流趋势的Acid House舞曲音乐影响。他们把吉他流行乐与“独立摇滚”相融合并且进一步刺激了跳舞文化的发展,很快被传媒赋予了“新迷幻音乐”的称号。

“石玫瑰”受到乐迷欢迎最主要的是伊恩·布朗(Ian Brown)那漫不经心地演唱和孤傲、超然的性格;诱人的吉他演奏片段和起伏的节奏。不管是专辑中59秒的“我亲爱的伊丽莎白”(Elizabeth My Dear)还是近10分钟的“傻瓜金子”(Fools Gold)都显示了他们这方面的才能。专辑的前四首歌:“我要被崇拜了”(I Wanna Be Adored)、“她敲鼓”(She Bangs The Drums)、“大象石头”(Elephant Stone)和“瀑布”(Waterfall)清新简洁的编配和流畅的旋律使当时徘徊在乏味的英国音乐中的人们感到为之一振。

尽管“石玫瑰”引导了英国独立音乐的跳舞潮流,但是,他们的这张具有重大意义的唱片仅仅显露一点跳舞音乐的迹象。而真正把舞曲音乐发扬光大的是他们的同乡“808同盟”(808 States)和“快乐星期一”(Happy Mondays)。

但时间证明这张专辑的价值,嗡嗡的吉他声也能把跳舞音乐带给了听众,新浪潮音乐的复苏和新迷幻音乐的再生,并且能在90年代的流行音乐中不断地听到对这张专辑的回应之声。
2019年6月20日 听过
咚咚(低沉地)嚓咚咚嚓…像暗室里唱歌的后生仔,声音不用像美国人那种“高调的迷惘”,就是压低声音唱“I wanna be adored”...
1989 rock 英伦
Dog Man Star 豆瓣 Discogs Spotify 豆瓣 豆瓣 豆瓣
9.3 (175 个评分) Suede 类型: Rock
发布日期 1994年10月5日 出版发行: Sony Bmg Europe
Import pressing of their sophomore album titled under their original name, Suede, as opposed to the US version, The London Suede. The latter of which is long out-of-print. Sony.
Chronicle: The 20 Greatest Hits 豆瓣
Creedence Clearwater Revival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1985年9月5日 出版发行: Fantasy / Universal Music Group
成軍於1967年的CCR,是一支典型的美國式樂隊,John Fogerty是CCR的靈魂人物,他的嗓音高亢有力,極為獨特,具有搖滾的穿透力及R&B的淒厲與沉鬱。 他擅長用寫實的手法描寫美國社會低下階層人物的故事,每首歌都是一則市井小民的悲喜曲, 沒有深奧的哲理,也沒有難懂的辭彙,有的只是一部部有血有淚 的生活紀錄,有人甚至指出Bruce Springsteen其實就是CCR的信徒。
從CCR的創作素材來看,在歌詞方面來自美國本土的真實生活,音樂方面融合了R&B 、Rock、Rockabilly、Bluegrass及一些「不太複雜」的Funk、Boogie等相當活潑有力的音樂風格,以極為誠懇的態度,表達出美式搖滾特有的純樸,及有時低俗(使用大量俚語)的平民精神。
2019年5月28日 听过
浓浓的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曲风和唱法,想起 《末路狂花》和《逍遥骑士》。听的时候不妨幻想自己在公路旅行,开个什么车都无所谓,要的是那种在路上的感觉,然后自配背景音乐…
rock 美国
Metallica 豆瓣
8.8 (94 个评分) Metallica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1991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Elektra / Wea
专辑介绍:
1991年,Metallica创作出Thrash Metal的最畅销专辑,黑色专辑(也有叫同名的)。这张专辑卖出了1500万张,超出了它早期作品的几十倍,这在Thrash Metal的历史上,不但是空前,恐怕也将是绝后的记录了。在这张专辑中,乐队放弃了上一张专辑在编曲上下功夫的路线,而采用一种新的方式来改造自己的风格。但是,可以说,这种改造是建立在商业化的基础上,尽管他们的改造很成功。专辑的封面采用全黑色,并没有标明专辑的名字,在不起眼处有一条小蛇,这不禁让人对封面设计的隐喻有些猜想。
第1曲Enter Sandman是非常著名的一首歌,也为Metallica带来了第2个Grammy奖。在保留了原有的速度以外,乐队在旋律性上下了大功夫,使得这首歌的旋律特别的流行。以至于在那个重金属流行的年代,连中国的电台都在反复播放它。
Sad But Ture是一首优秀的作品。无论是从歌词还是旋律上来讲足够成为一首经典名曲。但从某种意义上讲,这首歌已经不是最初的Metallica风格,变得沉稳、厚重。不过也难怪,这时乐队的成员大多已经在30岁左右,对事物自然有一些更成熟的看法。虽然不象年轻时那样冲劲十足,但歌曲的内涵有了进一步的加深。
Nothing Else Matters是乐队8年5张专辑以来的第一首爱情歌曲。以往Metallica的歌曲更多的带有严肃的政治色彩。对此,Lars说:“这首歌实在是太美了,以至于我们无法不把它放在专辑里。”
直到最后一首歌The Struggle Within的前奏部分,我们才依稀听到一些上张的声音,但乐队对编曲还是做了相当的简化,使其更适合流行化的需要。可以说,这是张无论从流行角度还是艺术角度都近乎完美的专辑,但借此成为流行乐坛发行量保证的Metallica,不得不在商业上消耗自己的过多精力,使乐队在后来长达5年的时间没有新的创作。从此乐队跌入了低谷,伟大的Metallica不复存在了,这张专辑也成为Metallica最后一张伟大的专辑。
PS:金属91是他们商业上最成功的专辑,官方不完全统计卖掉1500万张。尽管屏弃了纯正的摇滚精神,却无疑是史上最成功的金属专辑,也是那个人品让俺很讨厌的James刻意打造的一张最具商业野心的作品(虽说他驾御音乐的能力让俺钦佩不已...)。它的诞生使金属盛世达到了颠峰,同时也是走向衰败的开始。所以亦可称之为千古绝唱...
另外,不能不说反战题材的至尊经典The Unforgiven,凄美的旋律+精致的编曲+出色的演绎=杀人不流痕…另外97年的The Unforgiven II是The Unforgiven的延续,而且英文中two和too谐音,这两首作品放在一起听相映生趣,特别有意思。其实The Unforgiven 的主旋律在中就已初见端倪,就在那首演奏曲To Live is To Die后段的Solo中。同一主旋律出现在其三首重头作品中由此可见Metallica对The Unforgiven系列的的钟爱!
乐队历史:
MetallicA乐队的故事应该从他们的鼓手Lars Ulrich讲起。这不光是因为Lars是Metallica的创始人和发言人,也因为他走上摇滚乐道路多少带一点传奇色彩。
1963年11月26日,Lars出生于丹麦哥本哈根的一个体育世家,他的父亲是丹麦着名网球明星Tobin Ulrich,他自小就随父亲在世界各地参加比赛,并且在父亲的影响下开始进行专业的网球训练。少年Lars在网球上非常成功,十几岁时就已经成为丹麦网球的"明日之星",这一切似乎都说明Lars将子承父业,向成为体育明星的道路迈进。但就在1973年,着名的重金属乐队Deep Purple巡回演出到了丹麦,Lars随祖父看了这场音乐会以后,就爱上了摇滚乐。两年以后,Lars开始练习打鼓,那时他只有12岁。
1980年,Lars被送往美国洛杉矶进行网球训练,这成了他生活的一个转折点。由于在美国没有什么朋友,Lars在训练之余的时间就一个人练习打鼓。渐渐地,音乐取代了网球的地位,Lars最终放弃网球,离开了通向Wimbledon的道路,走上了他所热爱的摇滚乐之路。值得一提的是,Lars最终还是到了Wimbledon的体育场,不过不是参加着名的Wimbledon公开赛,而是Metallica乐队的演唱会。当时正值“不列颠重金属新浪潮”(New Wave Of British Heavy Metal)兴起,Lars对此极为着迷。他在Recyler杂志(这是一家可以刊登免费广告的杂志,许多摇滚乐队都通过它寻找需要的人员,后来着名的Hole乐队就是通过这家杂志组建的)上刊登广告,寻找和自己志同道合的艺术家,但是没有得到回应。失望之余,Lars只身飞往伦敦追寻他的音乐梦想。
1981年,Lars返回洛杉矶,他遇到了James Hetfield。James是洛杉矶当地人,当时是一家印刷厂的工人。他从小受Black Sabbath等乐队的影响,很早就开始学习弹吉它,在高中时期,James就组织过一支名为Obsession的摇滚乐队。James在旧杂志上发现了Lars的广告,并且找到了他,两人一见如故,立即着手组织乐队。他们首先找到了James在Obsession乐队的同伴贝司手Ron McGoveny。由于James希望自己作为吉它手,他们一直在寻找一位主唱,但是没有合适的人选,于是James就兼任了主唱。不久James发现自己很难同时演唱并演奏主音吉它,他们就招收了Lloyd Grand作为主音吉它手,而James则改任节奏吉它。他们将自己的乐队命名为Metallica,这就是乐队最初成立的阵容。Lloyd Grand在乐队只呆了几个月就离开了,他的替代者Dave Mustine是一名非常出色吉它手。乐队开始时摘取了AC/DC和Judas Priest的某些和弦结构,用Motorhead的的速度来演奏,再加上自己的发挥,形成一种偏重英式重金属的独特结构,很快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作为一支地下乐队,Metallica已经全国闻名。在此期间,曾经有一位名叫Jef Warner的吉它手加入乐队,但他不久又退出了。到了1982年底,Metallica发生了一次至关重要的人员变化。由于贝司手Ron对乐队的发展并不上心,Lars和James决定寻找一位新的贝司手。在旧金山一家名叫Wiskey-A-Go-Go的酒吧,他们发现了一个名叫Cliff Burton的贝司手。Cliff的演奏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把Cliff招入乐队,并且答应他的要求,把Metallica乐队迁移到旧金山。Cliff较高的专业素养和奇异的演奏风格很快对乐队产生了影响。不久,他们应一家名为Megafore的独立录音公司的邀请前往纽约灌录唱片。此时,吉它手Dave Mustine与乐队其它成员主要是James Hitfeild的关系日趋紧张。这不仅仅是由于音乐上的见解问题,更主要的是Dave酗酒和吸毒的毛病和他暴躁的脾气。在录制第一张专辑之前,乐队终于决定开除Dave。由于当时的Metallica非常穷,乐队只凑够了一张长途汽车票钱,Dave不得不乘坐了4天的汽车返回洛杉矶。这一人生中重大的挫折也使Dave成熟起来,他后来成为另一支Tharsh Metal风格的成功乐队Megadeth的核心人物。Metallica的新主音吉它手是"吉它巫师"Joe Satriani的弟子,来自纽约的Krik Hammett。真正意义上的Metallica乐队在这时确立下来。
1983年,Metallica的首张专辑《Kill 'Em All》推出,这张唱片的风格被认为是第一张Thrash Metal专辑。唱片出售了30万张,乐队在美国和欧洲都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几个月以后,其它的几个重金属乐队,如Slayer、Megadeth、Anthrax等也开始尝试Thrash Metal。次年,Metallica第2张专辑《Ride The Lighting》也在Megafore旗下推出,再获成功。这张专辑在毫无宣传的情况下达到了金唱片的销量,并在Billboard专辑榜前200名停留了50周。Thrash Metal开始推向全球。
1986年,Metallica的第三张专辑《Master Of Puppets》推出,这张专辑赢得了比上两张专辑更为出色的成绩,把Metallica推上了重金属的顶峰。随后,乐队随同Ozzy Osboume进行全美巡回演出,通过Metallica高速的吉它和弦、飞快的吉它Solo、变化多端的鼓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Thrash Metal的威力,Metallica成为最收欢迎的重金属乐队之一。但是,随着乐队的成功,麻烦也接踵而来。一位少年自杀后留下的遗言要求在葬礼上播放Metallica的一首内容关于企图自杀的歌曲Fade To Black,并引起其它少年自杀者的效仿,不少人在遗书上抄录了这首歌的歌词。虽然Lars辩解说,他们在几年内收到过几千封来信说Fade To Black如何给了他们生存的勇气。但乐队不得不在这一时期内经常面对媒体的责难。更糟糕的是发生在得克萨斯一起枪击事件。一名少年在吸毒后疯狂开枪杀人,目击者说他在开枪时唱着Metallica的歌曲No Remorse(无悔)。在法庭宣判他死刑时,他竟然再度引用了这首歌的歌词。舆论的一片哗然,乐队面临更大的压力。但与接下去发生的事情相比,这一切都算不了什么。
1986年9月27日清晨6时,乐队在从斯德哥尔摩到哥本哈根的巡回演出途中发生车祸,贝司手Cliff Burton不幸身亡。Lars说:"你经常听到'噩耗'这个词,但你不会明白这是什么意思,直到它突然降临到你的头上。"所幸的是乐队没有因此打击而就此解散。6星期之后,乐队找到了新的贝司手:Flotsam & Jetsam乐队的Jason Newsted--当James邀请他加入时,他兴奋地在旅馆里又蹦又跳。1987年,Metallica推出一张翻唱70年代晚期、80年代早期地下金属乐队作品的EP唱片《Garage Days Re-Revisited》,随后参加了Van Halen乐队的Monster Of Rock巡回演出。这时,乐队已经走出了Cliff去世的阴影,Jason也完全融合进了乐队的风格。在经历了风风雨雨之后,乐队终于在1988年推出了Cliff去世以后的第一张真正意义上的的专辑《...And Justice For All》。这张专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许多乐评认为这是重金属音乐历史最出色的专辑,其中单曲One荣获当年葛莱美奖的"最佳重金属歌曲奖"。1991年,乐队推出同名专辑《Metallica》,累计销量高达1500万张,成为最畅销的Thrash Metal专辑,这在当初Metallica不被接受的年代是根本不可想象的。与乐队以前的专辑相比,《Metallica》在风格上有所转变,显得较为柔和、沉郁,但丝毫没有影响它的实际份量,乐队总体发挥达到了完美的境地。Metallica的下一张专辑《Load》在1996年推出,与《Metallica》隔了整整5年。在这5年间,摇滚乐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另类音乐大潮冲破了重金属的铜墙铁壁,重金属骄子已成为昨日黄花。面对西雅图Grunge音乐的强有力挑战,为维护重金属音乐的地位,Metallica在《Load》中进行了大胆的改变。这是一张实验性颇强的专辑,从而也引起了较大的争议。反对者认为,这张专辑是对重金属的背叛,Metallica已经偏离了他们一手创建的Tharsh Metal道路;而拥护者则对Metallica的大胆实验非常赞赏,认为这是Thrash Metal发展到了一定时期所必须面临的改变。面对争议,Metallica依旧我行我素,1997年又推出与《Load》同时创作的一些歌曲,命名为《Reload》。这一切表明,不论外界评论如何,Metallica将沿着他们自己的道路走下去,No Remorse!
1998年底,Metallica推出双张专辑《Garage Inc.》。这是一张B面和翻唱歌曲的合辑,对于Metallica这样地位的乐队来说,如此大规模翻唱他人的作品实属罕见。专辑中的歌曲大都Metallica化了,所以虽然是翻唱专辑,但听起来仍然是典型Metallica风格。据悉,今年Metallica将得到格莱美奖的提名。在另类大潮渐渐退去的今天,重金属音乐要想复苏不能只靠工业金属独立支撑。Metallica重新演绎当年NWOBHM时代的作品,继续他们的Thrash Metal之路。世纪末,乐队和旧金山交响乐团合作推出现场专辑《S&M》,被称为"融合了全美最强有力的交响乐团和全球最强有力的摇滚乐队"。一推出就大受欢迎,看来这支重金属的王牌铁军永远也不会老。
Parachutes 豆瓣
9.2 (379 个评分) Coldplay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2000年7月10日 出版发行: EMI
自2000年盛夏,一首满载少年浪漫情愫的情歌《Yellow》登上英国单曲排行第4名,红遍全英大街小巷开始;随后《Parachutes(降落伞)》专辑旋即空降英国金榜冠军宝座,98年正式成军于伦敦校园的Coldplay(酷玩乐团)已平地震雷一声响地迅速在全球乐坛窜起。
《Parachutes》是Coldplay在利物浦的Parr Street Studio录音室,与曾为Gomez、Badly drawn boy作嫁的Ken Nelson共同制作。纯净、美丽的中、慢板旋律加上主唱Chris Martin神似Thom Yorke(Radiohesd主唱)轻柔却极具戏剧张力的淳美歌声,10首慢流一致浪漫、迷美情绪的歌谣。
“Shiver”是一首绚烂美丽,关于单恋的故事的歌曲,令人感到颤栗的歌曲名称;以澎湃汹涌的吉他反复乐节,加上Chrir戏剧性嗓音,简单手法表现的畅销单曲“Yellow”;年少轻狂的“Spies”,伴随着彷复来自天堂的中八度圣音;赤裸,贝斯乐声轻抚的民谣“Sparks”简单、有力的生活宣言;“Trouble”以惊人、独特的轻柔钢琴尾曲开场,紧接着Jon和谐的吉他切入,瞬间整首歌曲彷复飞了起来;专辑最后一曲“Everything's Not Lost”结尾部分的低声吟唱,充满了轻柔爵士味,是酷玩乐团Coldplay自信展现实力的进一步证明。
聆听《Parachutes》像感受一次美丽,但又寂寞的坠落;一段远离每日烦嚣,但又可以更清楚观看的经验。
遇事拘谨 豆瓣
8.5 (34 个评分) 与人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2007年10月20日 出版发行: 生活在现场
2019年4月9日 听过
本年听过最朋克的中文专辑。去听听那2003年,『有些人死在看守所里』
rock 中国 摇滚
The Beatles (White Album) [Super Deluxe] 豆瓣
10.0 (5 个评分) The Beatles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2018年11月9日 出版发行: Calderstone Productions
纪念史上最畅销的英国摇滚乐队 - 披头士乐队The Beatles《The Beatles (White Album)》发行50周年,2018年11月9日,这张作品重新发布50周年限定版 -《The Beatles (White Album) 50th Anniversary Edition》。限定版包括3CD“豪华版本”( Deluxe Version) 以及6CD“超豪华版本”(Super Deluxe Version)。
1968年11月22日,The Beatles的第九张录音室专辑《The Beatles (White Album)》发行,收录并记载了45首经典曲目。50年后的周年限定版重新混音,加收未曾发布的“非正式作品”让更多乐迷重回“披头士狂热”的摇滚时代,原音重现创作过程中他们留下过的历史的声音。
《The Beatles(White Album)》50th Anniversary Edition是第二部重释The Beatles录音室专辑的多格式作品,由英国音乐人Giles Martin担纲混音/制作部分。他是The Beatles御用制作人George Martin之子,曾参与The Beatles的作品包括2015《1+》,2016 《Live at the Hollywood Bowl》,2017 《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 - 50th anniversary editions》等等。
重要的是,限定版内收录的ESHER DEMOS是一张27首曲目组成的Beatles不插电合辑,其中的19首是作为小样录制的,日后成为了《White Album》内的曲目。这是披头士最著名的非正式发行碟之一,在此之前歌迷只能听到极低质量的版本,此套装内收录的,则是原版的录音版本。
另外,6CD超豪华版还收录了由Giles Martin remix的“Lady Madonna”’, “Hey Jude”,“Revolution”的片段,这些曲目曾在1968年以单曲形式发行,并未收录专辑中。
被广誉为流行音乐界内历史上最伟大,最具影响力音乐艺术家之一,披头士乐队The Beatles引领风潮超过五十年。他们重新定义了流行音乐与唱片产业,是第一支从英国登陆美国,并引发世界各地乐迷争相追逐的乐队,也是第一个在棒球场举办「巨型摇滚演唱会」的乐队,更是第一个举办世界巡回演唱会的乐队,甚至让「披头士狂热」(Beatlemania)这个词句被正式收录于字典中。他们引领了轰动世界的音乐文化入侵浪潮,更是影响了自60年代至今无数摇滚与流行音乐人的思想与音乐。乐队作为一个音乐文化的革命者,他们不仅拥有世界上最高,而且令后人难以企及的唱片销售纪录,而且他们的文化影响力也早已超过了其艺术的本身。The Beatles披头士乐队堪称流行音乐和流行文化的标志,同时也成为了英国文化和英国历史的一个商标。
别介意 豆瓣
9.3 (524 个评分) Nirvana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1991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Geffen Records
乐队介绍:
90年代,美国的失业危机重新抬头,朋克乐在音乐界再度爆炸,西雅图的Grunge音乐风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与轰动,Nirvana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乐队由Kurt Cobain和前The Melvins的成员 Krist Novoselic组建,Dave Grohl在录制第二张唱片(Nevermind)固定了的鼓手位置,Kurt Cobain负责主音和吉它, Chris负责低音吉它。
1988年11月Nirvana推出了第一张Single:Love Buzz/Big Cheese,1989年6月发行第一张专集"Bleach"。Nirvana的第一张专辑,Dale crover负责Floyd the Barder, Paper Cuts, Downer的鼓,其余由Chad Channing负责。唱片的录制费用是6.17,付钱的是Jason Everman,他在唱片里面连名字都未给提起。唱片的录制时间是30小时。 Downer只收录在CD版本里面。唱片由Sup Pop Records发行,92年4月Geffen公司Remaster发行。
1991年四月,Nirvana正式和Geffen Records 唱片公司签约。同年九月,专集"Nevermind"发行,刚推出5周销量就已达到50万张,并且在排行榜上势如破竹,节节上升, 92年1月11日成为美国销量第一的唱片,全球的销量超过一千万大关。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单曲“Smells Like Teen Spirit”在美国BILLBROAD公告排行榜上迅速攀升。(Nevermind)使Nirvana步向成功,同时也开始了一个神话和一场心灵的悲剧。
在「Nevermind」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之后,NIRVANA把以前Singles的Side-B的和一些还没发行过的歌收集在一起,于1992年12月15日,推出专集「Incesticide」。这是一张典型的地下音乐专辑,他们表示推出这张唱片的目的是为了试试听众和电台DJ接受地下摇滚的极限。
Nirvana凭这次转入大唱片公司之后的强力出击在Billboard排行榜上取得了爆炸性的效果。他们的冲击力是如此的强劲,又是如此的出人意料之外,甚至连《纽约时报》的商业版都以他们做封面,当华尔街的分析家和工业巨头们都在时间关注那些身穿花格衬衫的破落音乐家们的时候,你不得不承认Nirvana的确将伟大的音乐带给了更多的听众。
表面上,轰鸣扭曲的吉他声与愤怒的吉他声与愤怒而具侵略性的击鼓已成为成长中的Grunge一族的必修课,实际上,《Nevermind》是一张伟大的流行乐专辑,像“Smell Like Teen Spirits”就抓住了MTV时代人们的距离感和不满情绪,但却不失精彩的噱头和出色的旋律——并且编曲上的精致巧妙绝不输于任何一张Beatles的专辑。同时Kurt Cobain的演唱与歌曲创作洋溢着天才与灵感,就长那些与他齐名的人也很少有如此泉涌才思,有不少人认为Nirvana不过是“一招鲜,吃遍天”,但只此一招便已为他们在另类摇滚史上赢得无可置疑的一席之地。
其中,主打歌曲更被认为是颓废摇滚的坐标。Nirvana深深的影响一代西方青年,他们的衣着,发型和言行都受到人们的疯狂追逐。主唱Kurt Cobain的自杀更为乐队添上神秘的色彩。闲话少说,去买来听听吧。
专辑介绍:
“Smells Like Teen Spirit”集美妙旋律和狂暴情绪为一体,这首歌中最为人注目的特点是不把一切归咎于上一代人,它直言不讳地指出了自身的缺陷。这同样也是列侬的特质,既自由而潇洒地谈论和描述自己的困惑和梦想,毫无畏惧、毫无拘束。如果 Cobain 不曾写下这首歌,他的传奇和他艺术的成就就会打点折扣,因为正是这首歌,成为了所有对现代社会的异化感同身受的青年的共同呐喊,成了全世界那些精神上似乎是无法得到满足的人们得到无限满足的欢叫,成了一切在残酷现实面前梦想破灭者的呻吟,成了依然保持最后理想者疲于奔命时的狂野呼告。“Polly ”是以一个1987年发生的真实故事为基础写成的,Cobain 十分痛恨对女性的不公和不恭,他总是为他这一代人里也有歧视和蹂躏女性的人感到惭愧。“Something In Way”是 Cobain 在 Aberdeen 桥下凄凉经历的记录,他奇特的视角既让人忍俊不禁,又让人毛骨悚然,而这就是 Kurt·Cobain 。专辑的封面照片也为专辑增色不少,也成为媒体和听众注目的焦点,关于这幅封面照片的含义,也是众说纷纭。
2019年3月28日 听过
从28年前的『And I swear ,That I don’t have a gun』到2017年新世代唱『别开枪,这里没有反抗的人』,26年过去了,然后将会是30年…大厦还没崩塌,朋克(中文)已要死绝…
1991 punk rock 摇滚 美国
我们究竟应该面对谁去歌唱 豆瓣
8.4 (80 个评分)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2005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摩登天空
介质为1CD!内附中文歌词!
本光盘收录了11首歌曲,是腰乐队七年来首张专辑,抛弃“形式主义”还原摇滚的“社会意义”,以史诗性的叙述方式囊括了荒谬与疯狂、摇滚乐与自省的歌,也超越了“歌唱”的简单,用面对群众演说的“吟颂”方式作领袖挥舞状地戏谑与诘难,是一张悲壮的可以哭出来的唱片!
01 紧张
02 民族
03 日常
04 歌唱
05 曲目
06 小城
07 严肃
08 可乐
09 致敬
10 再见
11 不哭
Moment Of Glory 豆瓣
9.5 (27 个评分) Scorpions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2000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EMI
Japanese reissue featuring a bonus track: Hurrican 2000 (Radio Edit)
American Idiot 豆瓣
8.9 (425 个评分) Green Day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2004年9月21日 出版发行: Wea Japan
GREEN DAY American Idiot + Live In Tokyo (2005 Japanese 19-track enhanced 2-CD set comprising the Japanese version of the album including the bonus track 'Favorite Son', an EXCLUSIVE 5-track CD recorded live in Tokyo plus on-stage and behind the scenes CD-Rom footage
Minutes to Midnight 豆瓣 Spotify Discogs
8.2 (153 个评分) Linkin Park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2007年5月15日 出版发行: Warner Bros.
<末日警钟 毁灭.新生 Minutes to Midnight>专辑主题跟以往联合公园所触及的创作主题比起来显得特别深沉、格外引人省思,但却也自我唤醒我们每一个人的危机意识。专辑标题<Minutes to Midnight>想要表达出的其实就是『世界末日钟(Doomsday Clock)』的概念!『世界末日钟(Doomsday Clock)』是源自于美国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当美国在日本长崎及广岛投下两颗原子弹之后,在1974年由一群芝加哥大学研究原子科学的科学家们(Board of Directors of the 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 a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所一起创立的概念。科学家们以『世界末日钟(Doomsday Clock)』这个虚拟的定时器,来警惕人类将因过度使用核武,而导致自我灭亡。而「Midnight」午夜所代表的就是灭亡时刻。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由于核武疯狂急速地发展,世界末日钟的时针一度被推进到距离代表世界末日的午夜不到15分钟的时间,甚至在1960年代美苏冷战、核武竞争时期,时针还曾被推进到只剩3分钟(11点57分)。目前在经过前前后后18次调整之后,在核武、天气异常、及环境污染的影响之下,世界距离毁灭的午夜时分也只剩五分钟的时间。主唱查斯特(Chester Bennington)表示:「创立这个末日钟的目的就是要提醒世人,虽然人类拥有巨大力量,但当这股毁灭性力量反扑之时,我们都该仔细思考这股威力带来的严重影响,转眼之间世界末日已进入倒数计时。这个极具争议性的主题,在几年前我们是完全不会触及的,当年我们在制作『混合理论(Hybrid Theory)』专辑时,我是团里最年长的,但年纪也只有23岁,当时的我们不觉得这个议题十分重要,但现在的我们却认为它跟我们息息相关。这张专辑所比喻的「午夜」的概念,不单单只有指涉地球遭到人类破坏的这种巨观层面,同时也映像出联合公园自我的微观层面。「午夜」所代表的『终结』同样也呼应联合公园在音乐上面的改变,因为所有和联合公园一同成长的信徒们,将在这张最新专辑里发现联合公园的全新面貌,过去大家所熟悉的联合公园将毁灭消失,联合公园将以崭新姿态解构重生。
2012年11月12日 听过
心情不好的时候,总是听。——最近把它放到手机里听
rock 摇滚
流星圣殿 豆瓣 Spotify Discogs
9.1 (220 个评分) Linkin Park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2003年3月25日 出版发行: Warner Bros / Wea
或许在两年多前,相信没有多少人能预料到这群来自南加州、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会成为牵动今日全球乐坛的影响指标。然而事实是,Linkin Park於2000年底发表的以该团原始团名为标题的首张专辑《Hybrid Theory 混合理论》,成功地透过一Vocal(Chester Bennington)与一MC(Mike Shinoda)的双主唱带领,在音乐上呈现出揉合着电气化/Hip Hop肌理的独树一帜Nu-Metal/Mixture-Rock格局,得以获着名重金属杂志Kerrang!选为「20张Nu-Metal体系代表名盘」。更重要的是,「Hybrid Theory混合理论」耐力十足地在2001年全面突围,不仅成为2001年全美销售总冠军专辑缔造无比耀眼的商业成绩(至今更以累积一千五百万张的销售量),更让乐团赢得葛莱美奖「最佳重摇滚乐团」肯定、获滚石杂志选为「年度最佳风云人物」!
2012年11月12日 听过
最近心情一不好,就把Meteora拿出来听。就让旋律撕碎一切吧。
niubility rock 摇滚
一无所有 豆瓣
9.7 (138 个评分) 崔健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1989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可登唱片
中国摇滚从老崔《一无所有》中开始孕育力量,成熟、鼎盛、衰退、真空、挣扎、奋斗!老一辈摇滚人留给我们无数激情与振奋的时光!《一无所有》一针见血地揭穿了中国人的尴尬:物质上的富有和精神上的幸福我们从来就没有同时拥有过。无论何时,这首歌都会像幽灵一样拷问我们的灵魂。
2011年8月20日 听过
只有在听老崔的时候我才可以感受到自己内心的呐喊。我总是问个不休,你何时跟我走。22年之后再唱这首歌,竟然恰到好处。
rock 摇滚
Wish You Were Here 豆瓣
9.5 (333 个评分) Pink Floyd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1975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EMI
20分钟的歌曲再加上 "Shine On You Crazy Diamond" 所组成的这部专辑依旧是根系于他们早期的 "Atom Heart Mother Suite" 和 "Echoes" 等这些作品,但我们宁愿看到另一种 Pink Floyd 的音乐风格。"Shine On You Crazy Diamond" 的歌词完全是在赞美与称颂 Barrett 的聪明以及作为对其后来的隐退发出的一曲挽歌。整首歌曲由9段组成,而专辑选用了前面的5首片段作为整部专辑的开篇。对于该曲你往往最先可能被 Gilmour 忧伤的吉他主奏所打动,不过贯穿全曲的确是 Wright 有史以来最出色的键盘演奏,当然萨克斯演奏家 Dick Parry 如同在 Dark Side 中一样做了精彩的表演;而后面的4首片段则作为专辑的结束曲,伴随着风声以及David Gilmour 吉他的咆哮声和他的呐喊声中开始,并最终在波涛汹涌般的键盘声中逐渐结束整部专辑。本来该曲是作为一个整体演出的,但在1975年却被一分为二了。毫无疑问的是,这首歌曲就是针对并间接地回顾了 Pink Floyd 音乐历程上的第一个变故 —— 乐团创史人 Syd Barrett 中途离开乐队。1975年7月5日,当乐队录制完毕而进行混音制作阶段工作的时候,有一个陌生人来到录音室外面默默地看着里面工作的乐队成员,他就是 Syd Barrett。可惜当时他并不知道这部专辑就是题献给他的,在匆忙一瞥后,人们从此再也没在公共场合见到他。
在 VSC3 合成器极富规律的伴奏下,伴随着重复回声的组合引出了 "Welcome To The Machine" 开头的那部分音节,由此开始了一个针对当时音乐圈中广泛存在的“对金钱的追逐超过了对音乐制作创新的追求”现象的辛辣的讽刺,而将歌手 Roy Harper 引入并演唱 "Have A Cigar" 则似乎是 Waters 的耻辱,但当时在录制此曲的时候,本应担任主唱的 Waters 嗓子出了问题而无法正常演唱,刚巧他的朋友 Roy Harper 也同期在同一录音室录制别的作品,于是 Waters 便请他的朋友演唱了这首对唱片录音工业辛辣讽刺的歌曲,不过后来 Waters 对这个决定也无不抱怨说“not because he did it badly...it just isn't us anymore”。歌曲里面有一句歌词“Which one's Pink?”其实来自于一位对他们一无所知的美国唱片公司董事询问乐队时愚蠢的提问,后来在演唱会上,Waters 将这句话印到自己的T恤上。
唱片的标题曲 WISH YOU WERE HERE 同样也是针对 Syd Barrett,但也是 Roger Waters 对于徘徊在乐队成功的四周围的贪婪所进行的斗争中所感受到的紧张感,而根植于贯穿 Wish You Were Here 专辑中所体现出来的那种觉醒的主题不断的滋生发展并最终在后来的 The Wall 中萌发壮大。古典/爵士小提琴手 Stephane Grapelli 参加了该曲的录制,也就是全曲结束时那几个小节的风声的合成音响效果的录音。而歌曲的管弦乐片段其实是截取于 Tchaikovsky 的第四交响曲的录音。本曲以后成为乐队巡回演唱会上的保留曲目,即使是 Waters 离开乐队后,无论乐团还是他依旧喜欢在各自的演出中演唱它。
WISH YOU WERE HERE 专辑于75年9月27日进入美国排行榜并名列12位,并于10月4日升至榜首。而在英国,发行后第一周便荣登榜首,不过这要感谢提前预售的25万张唱片的功劳。Wish 专辑也是在他们离开了与之合作多年的 Capitol 唱片公司,并自组 Pink Floyd Music 公司后制作的第一部作品,另外他们将其作品改委由 Columbia 唱片公司发行而不是老东家EMI公司了。或许是因为上一张作品反映太好,它多少显得这张专辑有些失色,乐评家的评论甚至也仅以“了无长进”一笔带过。现在回过头来看这张唱片,虽然具有一定程度的商业化倾向的表现,但在音乐创作的本质上,它仍然够资格称得上是一张质量均佳的好作品。
这张专辑在滚石杂志选出的500张历代最强专辑中排名第209位。
2011年1月17日 听过
听到Wish you were here的时候就被击倒了。
r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