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泪特码头🍅大战科目✍🏻2 - 标记
东京八平米 谷歌图书 豆瓣 Goodreads
8.1 (218 个评分) 作者: [日]吉井忍 Shanghai Sanlian Culture Publishing House 2022 - 11
身居八平米,坐拥全世界
《东京八平米》是日籍华语作家吉井忍的全新散文集。八平米在日本被称为“四畳半”,即只有四个半榻榻米大小的房间,租金便宜。
因为八平米房间没有厨房和冰箱,也没有洗澡间和洗衣机,她兴致勃勃地写起如何饮食起居,以及亲历的日本庶民生活日常。居住空间逼仄,她 把生活延伸到城市的街头和公共空间,写东京的洗衣店、钱汤、咖啡馆、24小时漫咖店、独立电影院、小餐厅等等,同时写下她遇见的东京平民的故事,这些人物是“看不见的、真正的东京人”,他们的故事为我们铺陈日本的世情百态,亦照见自身。
孤独的城市里,人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地方和存在意义?吉井忍的“八平米”经济学让人看到一种充满新鲜活力的生活的可能:省下昂贵房租,物质诉求简单,在都市中享受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城市也可以是一个流动的家,一个人也可以快乐自足。
*
【特别推荐】
*
孤独的城市里,人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地方和存在意义?吉井忍的“八平米”经济学让人看到一种充满新鲜活力的生活的可能:省下昂贵房租,物质诉求简单,在都市中享受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用自己的方式找到舒适感和归属感。城市也可以是一个流动的家,一个人也可以快乐自足。
东京曾经是“全球物价最贵城市”排名前列的常客,但这只不过是学到东京一些皮毛的外国记者们的偏见。东京其实是个适合居住的地方呢,我在心中长年抱有这样的不平,这也成为了我过去写了不少文章、做了好几本与东京相关的书的基本动力。
东京、京都、上海、北京……不管是在什么城市,吉井很擅长找出价格合理的房子。有时候她的居所只够睡觉,但在房子的外面,无论什么时候都有便捷的城市设施。你心爱的餐厅可以当作自家的餐室,喫茶店成为你的客厅,书店和图书馆是书房,健身房则是带有三温暖的浴室。
把城市当作自己的房间的延伸,并将其运用自如。吉井非常明白这个“城市生存技巧”的秘诀。这就像动物可以本能地找到最舒适的地方筑巢,也又像它们时机一到,干脆离巢飞走。
——都筑响一(独立编辑、摄影师)
*
【编辑推荐】
*
★ 身居八平米,坐拥全世界。吉井忍“八平米”经济学,展现都市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日籍华语作家吉井忍的全新散文集,献给将要创建新生活的人。——离开日本二十年后,吉井忍回到东京,租住东京中心地带的八平米房间,重建在地的生活。八平米是生活的原点,东京整个城市则是生活的延长线。物质与精神的断舍离,带来经济空间和身心自由。吉井忍的“八平米”经济学,为每一个身心俱疲的现代人提供生活的另一种可能:珍惜此时此刻,用自己的方式,找到你所需要的舒适感和归属感,赋予明天继续生活的活力。
★ 没有厨房、冰箱、洗澡间、洗衣机,如何在八平米房间自在过活?都市新型“蜗居”生活,东京深度探索指南。城市也可以是一个流动的家,一个人也可以快乐自足。——因为八平米房间空间局促,日常生活延伸到东京的街头和公共空间:洗衣店、钱汤、漫咖、小餐厅、咖啡馆,此外还有每周的独立电影院巡礼、听落语、学三味线、看展览等。便捷舒适的公共空间、生机勃勃的多元文化、热情活力的市井生活,你的“小”不成问题,因为外面的世界足够大。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八平米”。深入城市细部拜访“附近”,讲述东京平民故事,看见真正的普通人。孤独的城市里,人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地方和存在意义?——人来人往的都市中,偶尔的相遇带来宝石一般的回忆:被称为“活字典”的金星堂咖啡馆主人大泽先生、快九十岁的犀利幽默的Mako咖啡老铺女主人、热情善良勤劳的荞麦面店女店主……朴实真诚的东京人,流动隽永的东京风景,呈现生活的本真面貌。“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八平米,以及对其的定义,它不指实际面积,而是指心中的某一块地方。也许八平米在别人眼里是畸形状态,但它能够让你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它也许是某个地方或某个人,在那里你不用伪装,可以好好地面对自我,尽可能地去享受当下。”
★ 著名书装设计师陆智昌操刀设计,清新典雅,质感舒适,巧妙呼应“四畳半”的布局。——著名摄影师都筑响一和作家吉井忍摄影,百余幅彩色图片呈现“八平米”和东京这座城市流动的风景。全书使用雅致书纸印刷,触感柔软,轻盈便携,适于在日常与旅途中阅读。
2024年3月22日 已读 作者之前在成都和北京都有过一段人生,所以写作里面有意无意会提起中国的日子,表现出对中国的很多里里外外的理解,让我觉得很亲切。围绕她搬家离开北京,选择了八平米的房子,以及疫情前后在东京见到的形形色色的人,她确实开具了一个在东京生活,值得去理解和拜访的一些场所清单。
存在主义咖啡馆 Goodreads 豆瓣
At the Existentialist Café:Freedom,Being,and Apricot Cocktails
8.6 (188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莎拉·贝克韦尔 译者: 沈敏一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12
巴黎,1933年……
三位朋友正坐在蒙帕纳斯大道上的煤气灯酒吧里喝着杏子鸡尾酒。其中一个叫雷蒙·阿隆的年轻哲学家,正在向同为哲学家的让-保罗·萨特和西蒙娜·德·波伏娃盛赞一种他在德国发现的新鲜哲学——现象学。“你看,”他说,“如果你是一个现象学家,你可以谈论这杯鸡尾酒,然后从中研究出哲学来!”
就这样,20世纪影响最广泛也最深远的哲学运动发端了。受到启发的萨特,将现象学与他那种法式的人文主义情感结合在一起,创立了一门全新的哲学思想——现代存在主义。
在本书中,英国著名作家莎拉·贝克韦尔将历史、传记与哲学结合在一起,以史诗般恢弘的视角,激情地讲述了一个充满了斗争、爱情、反抗与背叛的存在主义故事,深入探讨了在今天这个纷争不断、技术驱动的世界里,当我们每个人再次面对有关绝对自由、全球责任与人类真实性的问题时,曾经也受过它们困扰的存在主义者能告诉我们什么。
2024年3月1日 已读
其实是今中午紧赶慢赶读完的。作者夹叙夹议,舒缓了我以前读哲学的抽象感和距离感。本书使我通过了解哲学家的身世和所处时代,进一步看到他们作为人思想的局限性和哲学的根源,他们的存在主义,从开始到现在乃至未来,对当世的人都有什么启发借鉴意义……
为什么要把小说写得那么好 豆瓣
5.7 (6 个评分) 作者: 刘按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1 - 6
【编辑推荐】:
◆很久没有读过这么好看的小说集啦!
荒诞、搞笑、诗意、哲学、想象力爆棚的123个短故事!
◆麦家、杨黎、何小竹、张万新、乌青、路内、曹寇、赵志明一致推荐。
【写作者评价】:
◆21世纪初,21岁的刘按就写出了小说杰作,一举摆脱了20世纪的老朽文学的羁绊,也摆脱了20岁的茫然,创造出21世纪的小说气息。可喜的是,如今他仍然保持着21世纪的文学天真,没有返回20世纪的俗套,仍然走在通向未来的文学道路上。刘按的小说拥有强烈的未来特征。——张万新,小说家,诗人
◆它是万花筒,烟火,闪电,一次性的,消费性的,拒绝仿效,也无人可仿效。——麦家,作家
◆为什么要把小说写得那么好?我读完后找到了答案:就是要你感到新奇,获得从未有过的阅读快感,惊讶于小说原来还可以这样写。——何小竹,诗人,小说家
◆刘按的小说在当下的中文文学中有着鹤立鸡群的即视感。并且这只鹤已经点火很快要飞到太空去了。——乌青,诗人,小说家
◆刘按经常在朋友面前自诩说,自己可能是中国80后小说写得最好的人。并且,他的写作容器上一直贴着一句嗔怪自己的话:为什么要把小说写得那么好?!天哪!要知道只有天才和二逼才会说出这种话。但在读过刘按的作品之后我发现,他竟然是前者。尽管自诩也往往意味着名不副实,但在刘按这里亦不然,这只是一个充满才华和天真喜悦的创作者告诉世界一个真相而已。这是中国小说界的达利,名副其实。——冯小凤,小说家
◆仅用奇思妙想或轶闻杂录来概括这本书是不够的,我喜欢它在文本和世情之间的微妙联系。刘按本来可以玩弄辞藻,或玩弄哲思。这些都没有。他触及到一个好作家(并不只是刘按本人)的立足之本,类似“隐秘的知识”,具有判断力的想象和考据。——路内,小说家
◆读刘按的小说,是一种享受。小说家刘按,用一种诙谐的语调,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神奇的故事。《边境杀手》、《穿墙术》、《帕特森》、《没有苹果》、《奥丁的硬币》、《长跑者》、《特定语境洗脑仪》、《上帝咖啡馆》,这些小说,每一篇都很精彩。它们以短小的篇幅,承载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在这个想象空间里,涂抹着以下富有乐趣的元素:黑色幽默、哲学、反讽、超现实主义、后现代、后科幻、成人童话。刘按才华横溢,具有惊人的思考能力,让人极其佩服和感慨。如果让我去太空中一颗孤独的星球上旅行,我随身带的几本书里,会有刘按的这本书《为什么要把小说写得那么好》。——吴晨骏,诗人,小说家
◆这里面有浪漫的生活、浪漫的幽默和浪漫的火,我看到一些大概已经过了无限青春的叙事者,在只有一种可能性的生活中,找到了一种强制力,逼着所有人一起来想象。这些人都有点朦胧,像罗伊.安德森的电影里脸上涂白油漆的人,他们糊上油漆,让自己面无血色,却更加亲切了。不看这本书的人,就是不要亲切,忘了温柔,会变成一块巨石,在一道坡上来来回回,不得安宁。——颜怡,作家
◆惊人的设定、有劲的故事、让人散漫地笑起来的人生隐喻。在他笔下,浪漫发生在不可能的人物身上,浪漫变得有流动性、有攻击力。让人欣喜的是,像善意、思念和同情这样只能被手帕悄悄抹去的东西,最终得到了纸页的尊重。——颜悦,作家
◆这不是“微型小说”(或“小小说”),我觉得这些“故事”与诗歌有较大的血缘关系。将之誉为某种新文体或新小说,大概也行。有趣在于,它如此鲜明的形式特点在阅读过程中又显得无足轻重,内容的实在、叙述的可读性是惊人的。整本书仿佛是一个被河流及相关活水遗忘的池塘,幽静之下,鱼虾、水草和微生物却相当疯狂。读者有望成为一个离家出走结果却溺亡于此的人。——曹寇,小说家
◆以语言之杖轻触思维的边界,借以聆听万物之灵。刘按小说便带给我这样的冲击。了不起的叙述永远是一场不动声色的冒险,如入无人之境,抵达的恰恰是人类亘古不变的精神栖息地。——赵志明,小说家
◆刘按的小说给我两个感觉,一是好看,读着很爽,二是叹息,这叹息暗含着一种嫉妒。为什么会嫉妒?我着重解释下:刘按的每篇小说都够短,字数都在几百字左右,可无论多么短,都有一个美妙的创意。那些让人目不暇接的创意,别人会因为稀少而倍加珍惜,可刘按完全不当回事,一个接一个地往外扔,似乎永远没个完。他是创意的富翁,最不缺点子,以至于大手大脚,铺张浪费。我也在写作,时刻感受到创意的匮乏与短缺,面对刘按这种搞法,你说我能不羡慕嫉妒恨吗?这么多篇小说,用同样的手势指向刘按式的主题,那就是世界的无聊与荒诞。不知道自己的理解有无偏差,反正我就这么说了。我甚至觉得,有些篇章分成行,就是诗了。他写得快速而精巧,其叙述经过强力的挤压,尽可能简短,速战速决,就像一次突袭,最终整个故事会被压缩成一幅画面,一条线,甚至一个点。用一个怪诞的想法,去表达一种无意义,一种虚无,从这个角度看,刘按的写作清澈透明,充满魅力。——张敦,小说家
2024年2月16日 已读
有几篇让我觉得很不错。有些篇目像段子,有些像故事梗概,比较像“点子文学”了。恕难苟同这是“新”小说。
未经删节 豆瓣
Stet: An Editor’s Life
8.4 (5 个评分) 作者: [英] 戴安娜·阿西尔 译者: 曾嵘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4 - 1
《暮色将尽》作者、二十世纪英国杰出女编辑
——戴安娜·阿西尔的职场手记
退休后回望工作往事,写下这份“文学圈的打工人实录”
漫漫人生长河中,工作到底意味着什么?
第一代“靠自己谋生”的女性,又将遭遇哪些打工故事?
🌊
编辑推荐:
◎她是伦敦首屈一指的独立出版公司——安德烈·多伊奇出版社的创始董事,为老板安德烈工作。她坦言,自己更喜欢的身份是“编辑”,而非“出版商”。因此,本书更像是一份职场打工人的工作手记,以阿西尔特有的坦率,畅谈工作在漫长人生中的位置与意义。
◆至今仍棘手的行业困境:
★图像冲击文字,一本书哪怕只有点滴阻力,人们也不愿再费心挖掘。
★文学价值与商业价值冲突,出版商与大众读者分层,忠于自己的判断开始意味着亏本。
◆是“为爱发电”的文学编辑,也是更爱生活的职场打工人:
★销售压力、广告烦恼、无尽的重复琐事,能抵御这些的理由,就是喜欢这些书。
★我非常喜欢这份工作,但是周末加班和开早餐会,这两件事我深恶痛绝。
◆退休后,一切工作皆如云烟:
★退休焦虑过去后,感觉自己年轻了十岁。
★工作岁月结束了,其实并不难过,反而如释重负。
✍🏻
◎她的作者名单“群星闪耀”:诺奖得主V.S.奈保尔,普利策奖得主约翰·厄普代克、菲利普·罗斯,女性主义文学先驱西蒙娜·波伏娃、简·里斯,布克奖得主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见证半个世纪西方文坛风雨,阿西尔为我们卸下“文学情怀”滤镜,以犀利视角,冷静洞察文坛大咖。
◆好作家并不完美,他们只是可以在写作中战胜自己的局限:简(简·里斯)写得好的时候,比日常生活中的自己要透彻得多。
◆拒绝故作高深,要抵抗住“把垃圾伪装成艺术”的神秘力量:“我无法理解这个,这超出我的理解范围,或许反而非常特别。”——这是一种对智慧的背叛。
◆反思阶级固化、信息茧房:这个阶层的大多数人居住在伦敦,受过大学教育,属于中上层英国人,并在19世纪末从书商手中接管了出版业。……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喜欢书,并真诚地想要去理解写作的好坏之间的区别。但我怀疑,我们的“好”往往也只是这个社会阶层观念中的好。
💪🏻
◎家族中第一代“靠自己谋生”的女性,先锋与局限并存,那些反叛与妥协,统统敞开写给你看:
◆出版业都由许多收入微薄的女性和一些收入更高的男性经营着……在很大程度上,我所处的环境将我塑造成取悦男人的人。
◆当我没有真的爱上某人时,我不会误认为自己爱上了……或许还因为我足够浪漫或可能足够现实,想要确保自己不能嫁给一个不爱的男人。
◆安德烈,一个身材矮小的男人,坐在一个大房间里,桌子宽敞得好像一个会议桌;而戴安娜——气场强大,自带威严且绝不娇小——却被塞在一个类似扫帚间的地方。在那个年代,图书的世界也是如此。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前《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文化作家李孟苏作序推荐:
阿西尔的性情坚定、活泼,行事坚决、明智,她却奇怪地被悲剧人物吸引了。她以近乎痛苦的诚实观察每一个迷失的灵魂……精确、清晰和沉着,不仅是她观察世界的方式,也是她行文的风格。读者或许感到某种冷淡疏离,奇怪的是,不会感到寒意。
◎便携精装小开本,封面蓝+灰配色,印阿西尔办公书桌场景画——回顾工作生涯,最后一次在书桌前以编辑身份,对自己的记忆,进行“未经删节”处理。
📖
内容简介:
在本书中,我们跟随阿西尔进入这些二战后一代文学巨匠的世界。本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讲述了阿西尔从牛津大学毕业后到BBC新闻部工作,随后认识了出版人安德烈·多伊奇,从而一同创立传奇的独立出版社——安德烈·多伊奇出版社的经历。她以独特的机智和罕见坦率的散文风格,讲述了她五十年漫长出版生涯中的点点滴滴;
第二部分重点回忆了自己同包括奈保尔、简·里斯在内的六位作者的交往历程,详述了这些作者的经历以及性格特点,是真实有趣的名家轶事,也是对文学的宝贵贡献。
🎙️
媒体推荐:
★写这本书几乎算得上我所有写作经验中最好的体验。
—— 戴安娜 · 阿西尔
★出版界人士和对文学感兴趣的人会发现,阿西尔对当代著名作家的描绘令人无法抗拒。
——《出版人周刊》
★这本关于书籍出版事业的回忆录应该让任何关心20世纪文学的人都感到满意。
——《华盛顿邮报》
2024年2月3日 已读
感觉编辑得不太好,仿佛真的是“未经删节”。虽然我知道翻译难,但翻译显然也有疏漏。
出版业的难我在关于DK的书里也读过,这本书补充了我对编辑工作的认识;
至于女性相关的部分,我觉得在作者面对其他作者的时候比较明显;
后半本书,作者表现出对作家有比较详细的认知,角度特别,所以比《巴黎访谈》有趣。
我的二本学生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7.1 (185 个评分) 作者: 黄灯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0 - 8
作者黄灯在一所二本院校从教,长期的课堂教学以及课后的师生交流,使她成为这群学生成长变化的见证者。《我的二本学生》相当于她的教学札记,这里面有她15年一线教学经验的分享,对4500个学生的长期观察和长达10年的跟踪走访,也有两届班主任工作的总结思考,更有近100名学生的现身说法,是黄灯向读者描摹一群年轻人生活剪影的尝试。
截至2020年6月,全国有3005所高等学府,其中本科院校1258所,人们熟知的985和211院校只占100多席,二本及以下学生面目是有点模糊的。为了让读者真切了解二本学生这一群体的社会性现实,在书中,黄灯做了跨越时间的、空间的、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对比,借以考察时代变化、生源地、家庭流动情况对学生就业去向和人生目标设定的影响。
书中最真切动人的,是一个个具体学生的采访日志。在这些用学生名字命名的章节中,访谈个体向读者倾吐着他们对于高考的回望、对于城市生活的生疏、对于毕业的迷茫以及就业的慌张。在这些倾诉中,你将了解他们彼此之间的社交距离、他们和这个社会的认识过程;他们与父母兄妹之间交流的阻畅、与故园乡土的亲疏;他们对于网络文学和游戏的认识、对于新媒体时代的适应和迷失;他们对于考公务员和考研之间的权衡,对于安稳和漂泊的抉择。还有他们对自己人生还有父母、乃至国家责任的担当与跋涉。这每一个被当事人讲述出来的故事,都带着看得见的呼吸、烟尘、脚步还有凝视。在这些极为细致和具体的生命切片中,我们看到的已经不再是二本学生,而是八五后、九零后这一批年轻人,他们所有人。他们所遇到的困惑和难题,并没有将他们彼此区分很开,反而,成为他们共享的课题。
2024年1月26日 已读
深渊模拟器 豆瓣
7.8 (5 个评分) 作者: Ag 51人 2021 - 7
2024年1月14日 已读 一直知道这本书,今天在桑丘翻了下,读完了一个结局,但没怎么看进去。不太欣赏。
The Old Prince 豆瓣
作者: 东门杨 星空间 STAR GALLERY 2021 - 6
这里,并非“小王子”变老了。
法国作家十分自恋,是飞行员的身份和谜一样的失踪成全了他。话说回来,当过飞行员的帅作家不止他一个。那本名作寓意浅白,并不避讳二元判断——儿童天真无邪,大人陈腐世故。朴拙、童趣、真实成了孩子的特权,直到被抹上神圣色彩。仿佛人一成年必然远离乐园,被习气和罪孽浸染,儿童则永远是天空中的星星,唯有抬头仰望;成人的唯一救赎,不过是守护儿童的纯真罢了。矫情。就我所知,孩子里多有恶童,成人中倒不乏王子。童话中外婆给冒充小红帽的老狼拉开门闩,欺人者莫过于童真的表演。庸俗的成年人多是未经蜕变的巨婴。只有很少人,将身体沉入时间的水流,让假象如气泡般逸出,缓慢地经由理性的磨砺,显出浑圆如卵石般的天真,或许才真可以称为王子,尽管他们似乎上了点年纪。
在段建伟和烟囱的画中,就能瞥见这种成人的天真。画中的人与物,既是简淡的、原初的、直接的,又是自然的、安静的、深思熟虑的。一切看似未经雕饰浑然天成,事实上却是画家无尽锤炼与转化的结果。形与色,无不经由反复的琢磨推敲,不存在信手挥就,无一处闲来之笔。画面中可见的轻松幽默源自背后的克制与沉着,每个细节、每一种情绪都经过准确的取舍。和他们聊天,看他们画画,自己也慢慢进入那个世界,好像坐上冰车,滑行在冻得结结实实的湖面,内心蒸腾的欢乐在冷静的四周缓缓释放。
2024年1月14日 已读
@桑丘书店 之前就略有关注烟囱和他的漫画,但没读过整本相关的书。这本就是边看他们作品,边听他们内行人白话自己和整个行业,很轻松,也没有看不懂的担忧了,还觉得真能学到很多。
知觉之门 豆瓣
The Doors of Perception & Heaven and Hell
7.5 (34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阿道司·赫胥黎 译者: 庄蝶庵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7 - 5
◆ “垮掉的一代”“雅痞”“嬉皮”几乎人手一本的不朽经典。在那个时代,赞美这本书就是一种政治正确。
◆ 英国伟大作家、《美丽新世界》作者阿道斯·赫胥黎最具献身精神的作品!用迷离的文字记录下了亲自服用迷幻剂之后的超感官体验!
◆ 深刻改变了二战后西方社会的方方面面,以及一代又一代西方人的主流审美!影响力波及文学、美学、神秘学、艺术、设计、音乐、绘画、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
◆ 催生了迷幻摇滚乐,塑造了Pink Floyd、大门、地下丝绒等迷幻摇滚乐队,并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了他们:披头士 | 鲍勃·迪伦 | 大卫·鲍威 | 杰克·凯鲁亚克 | 乔布斯 | 斯坦利·库布里克 | 吕克·贝松 等。
◆ 收入超过30张彩色高清西方名画。
——————————
阿道斯·赫胥黎晚年时应朋友之邀,亲自尝试了从一种名为佩奥特的仙人掌中提取出的活性成分——麦司卡林,并且导致了诸多幻觉的出现。同时,赫胥黎的朋友以及妻子也在旁录下了整个过程。事后,经历过幻象的赫胥黎内心无法平静,便根据脑海中的种种回忆,以及重听录音中自己的喃喃细语,再加上自己对于幻觉的种种思考,写下了《知觉之门》一书,并在之后又写作了它的续篇《天堂与地狱》。两篇上下呼应,借着对幻觉的解读,探讨了超越整个时代的终极问题:人脑究竟有没有极限?当利用外部因素打开大脑紧锁的神秘之门,人会不会成为无限?——“清除一切迷障,知觉之门将开,万物显出本相:如其所是,绵延无止。”
另值一提的是,在阿道斯·赫胥黎临死之时,面临巨大的病痛,他给妻子在纸上努力写下了最后的遗言:“LSD, 100微克,肌内注射。”
——————————

精彩极了,又富娱乐性。——《纽约客》

赫胥黎将神秘主义归结于药物的作用,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纽约时报》

这本书指引了无数的嬉皮士“动身上路”。——《每日电讯》
2024年1月14日 已读 @滨海图书馆
开头还以为是科普书,讲精神类药物是如何被发现的,然后从服下开始我以为是记录体验的,结果又开始论道论了很长篇幅,再一下转进科普。
和其它豆友同感它指出的宗教和药物的联系有意思,超常完美和极致恐怖的关联有意思……但来回来也就几个论点吧,不了解相关书袋会觉得收获不像篇幅这么大。
飞向太空港 豆瓣
作者: 李鸣生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7
《飞向太空港》记录了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外国卫星——美国“亚洲一号”的故事,其中既有中美专家在大凉山深处的合作与友情,也有东西方文明在现代卫星发射场上交汇时的碰撞与冲突。
整部作品节奏紧凑、张弛有度,以全景式的书写完整再现了中国自主研发的运载火箭首次成功发射外国卫星的全过程,展现了中华民族勇于进取、不断攻坚克难的智慧与决心,也以地球人的眼光和气魄俯仰天地、穿越古今,展现出人类探索宇宙、憧憬未来的博大胸襟。
————————————————————————————————————
本书为教育部编八年级(上)语文教科书纪实作品阅读指定书目。
教育部编八年级(上)语文教材自主阅读推荐《飞向太空港》原文:
《飞向太空港》这部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以实地采访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为支撑,全景式地描绘了此次卫星发射的全过程,刻画了一群默默耕耘的航天人形象。作品以历史的笔法勾勒概貌,烘托背景,以文学的手法讲述故事,塑造人物,描绘细节,表达情感,可读性强,字里行间洋溢着乐观、自豪的情绪。
几十年来,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沿着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道路不断发展。几代航天人锐意创新,攻坚克难,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积淀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阅读《飞向太空港》,有助于我们具体了解这种精神的实质,也能激励我们立志奋进,砥砺前行。
教育部编八年级(上)语文教科书纪实作品阅读指定书目共包括《红星照耀中国》《长征》《飞向太空港》三部。
————————————————————————————————————
人民文学出版社为此书撰写了阅读参考和知识链接,全面指导学生理解本书。
2023年8月17日 已读 为了侄女的作业读的,事实没有煽情的部分多。作者对当时参与发射的外方的解读是认真的但是又有点荒谬的,虽然科技和政治部分我说不了什么,文化饮食方面也入木三分,只是总是把外方“复杂的神情”话语等理解为被中国人感动,有点尬。此外,该说不说,能感到作者厌女。边读边和对象吐槽,我俩都觉得幸好我侄女不爱看书,这书是我看而不是她看…
苏东坡传 豆瓣
The Gay Genius
7.9 (32 个评分) 作者: 林语堂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6 - 6
本书讲述的苏东坡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性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
2023年8月14日 已读
强调了苏东坡是一个天真烂漫不懂挑选朋友的人,但是里面提到的“中国文化”让我大跌眼镜,比如养生瑜伽,还有“睡前洗热水澡在古今四川人都是个传统”——这跟四川有关系吗?!外宾感很重。其中提到苏东坡喜欢他堂妹的推断,还有苏东坡喜欢看和尚和妓女热闹的地方,说那时候的文人能大方写诗给妓女,说不管丈夫喝酒的女人让苏东坡觉得贤德,虽然能看出笔墨有尝试审慎,但是还是让我不知该说作者的研究十分全面还是在洗… 有些地方只是翻译了诗歌并补充背景。
红星照耀中国 豆瓣 谷歌图书
Red Star Over China
8.3 (39 个评分) 作者: [美] 埃德加·斯诺 译者: 董乐山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 - 6 其它标题: 红星照耀中国
《红星照耀中国》(曾译《西行漫记》)自1937年初版以来,畅销至今,而董乐山译本已经是今天了解中国工农红军的经典读本。本书真实记录了斯诺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2016年是长征胜利80周年,也是本书出版80周年,此次新版得到董乐山家属独家授权,并配有五十余幅珍贵历史照片,是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最经典译本。
2023年7月29日 已读 和初中生共读
微交互 豆瓣
Microinteractions: Designing with Details
作者: 塞弗 (Dan Saffer) 译者: 李松峰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3 - 11
平庸的产品与伟大的产品差就差在细节上。作者Dan Saffer将通过这本书展示怎么设计微交互,即位于功能之内或周边的那些交互细节。你的手机怎么静音?你怎么知道有新邮件了?怎么修改应用的设置?诸如此类的交互细节,既可以毁掉一个产品,也可以成就一个产品。高效而有趣的微交互 ,涉及触发器、规则、循环和模式,还有反馈。透过书中生动、真实的设备及应用示例,读者将理解微交互对于塑造产品个性、赋予产品卖点的重要意义。
2023年7月1日 已读
感觉还行,栗子很老,但仍然有启发性。
Simple and Usable Strategies for Interaction Design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英] Giles Colborne New Riders Press 2010 - 1
In a complex world, products that are easy to use win favor with consumers. This is the first book on the topic of simplicity aimed specifically at interaction designers. It shows how to drill down and simplify user experiences when designing digital tools and applications. It begins by explaining why simplicity is attractive, explores the laws of simplicity, and presents proven strategies for achieving simplicity. Remove, hide, organize and displace become guidelines for designers, who learn simplicity by seeing before and after examples and case studies where the results speak for themselves.
From the Back Cover
2023年6月20日 已读 易于参考和应用。
设计心理学4 豆瓣
The Design of Future Things
6.9 (9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唐纳德·A·诺曼 译者: 小柯 中信出版社 2015 - 11
本书是唐纳德•A•诺曼继《设计心理学1:日常的设计》、《设计心理学2 :与复杂共处》和《设计心理学3 :情感化设计》之后的又一力作。
本书讲述了未来的产品设计,重点在于在人机交互方面的设计。书中对未来产品设计中可能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并探讨了解决方法和指导原则。从“话唠”GPS系统到“坏脾气”的冰箱,诺曼博士用诙谐的语言和生动的案例,大胆预测了未来产品的发展趋势,并总结了未来产品设计的六大法则。本书可以启发到人们用一种全新的视角看设计,并揭示了在未来设计中设计师应该坚持的方向和原则。
本书不仅适合专业领域的设计师阅读,同样也适合对未来产品设计的发展趋势有兴趣了解的非专业人士阅读。
2023年6月12日 已读
设计心理学3 豆瓣
7.0 (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唐纳德·A·诺曼 译者: 何笑梅 / 欧秋杏 中信出版社 2015 - 6
为了解释情感因素在设计领域扮演的角色,本书详细探讨情感元素的三个不同层面:包含本能的( 产品的外观式样与质感)、行为的( 产品的功能)和反思的( 个人的感受与想法),并提出因应不同层面的设计原则;对目前越来越重视客制化与互动设计的服务产业来说,情感设计将是未来发展的关键。
在诺曼博士的畅销书《设计心理学1 :日常的设计》中说明了:为什么生活用品不应该让人困惑、恼怒,还有沮丧;《设计心理学3 :情感化设计》则解释了为什么它们也必须迷人、赏心悦目,以及充满乐趣。
2023年6月9日 已读
设计心理学2 豆瓣
7.2 (13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唐纳德·A·诺曼 译者: 张磊 中信出版社 2015 - 6
在本书中,诺曼博士探讨了为什么我们的生活需要复杂,而不是简单,而设计促成了复杂生活的实现。作者以清晰而又轻松的行文,为读者讲解了为什么我们渴望的不是简单。当物品的设计是可以被理解的、易于管理的、令人愉悦的,在适度的情况下,在适合的时间里,我们渴望的是复杂。实际上,通过基于良好沟通的设计,复杂可以被管理近而生产出最实用的产品,形成理想的、以人为中心的设计。
诺曼博士告诉我们,只有我们着眼于自然中的、现实中的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整个人类活动的全景,才能观察到在真实、自然环境中做实际工作的真实的人。最终,《设计心理学2:与复杂共处》是一个人的宣言,即希望通过设计获得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2023年5月28日 已读
设计心理学1 豆瓣
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
8.2 (20 个评分) 作者: [美] 唐纳德•A•诺曼 译者: 小柯 中信出版社 2015 - 5
如果在旅馆里弄不清楚怎么开水龙头,或者面对不熟悉的炉灶或电灯开关时,即使再聪明的人也会手足无措。唐纳德•A•诺曼大胆地指出,不是你太笨,而是物品的设计没有考虑到用户的需求和心理。虽然拙劣的设计俯拾即是,但是设计出易于理解、方便使用、令人愉悦的产品并不困难。《设计心理学》增订版对好设计具有强大的作用,不断提醒我们为什么有些产品能满足用户的需求,而有一些产品却让用户非常受挫。
诺曼博士在《设计心理学》增订版里,始终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哲学,将认知心理学和行为学等多学科的方法导入到设计之中。不仅着重于反思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用户带来的困扰,更着重于解决问题,用这些基本原则帮助设计师找到真正的问题,及其解决之道。一方面诺曼博士从多个角度分析,更新了大量的案例提醒设计师关注,并找到人们的真正需求;另一方面诺曼也试图将大众转变为优秀的观察者,不仅能观察到糟糕的设计,也慢慢学会欣赏优秀的设计。将优秀的设计原则与优秀的观察能力结合起来是非常强大的工具。
在《设计心理学》增订版里,诺曼博士增添了超过一半的内容,每章内容都有不同程度的修订和补充。特别是增加了两个全新的章节,即第六章“设计思维”和第七章“在商业世界里的设计”。在这两个章节里,诺曼博士从两个角度讨论了以人为本的设计、诺曼法则、设计面临的挑战、颠覆式创新与渐进式创新的优劣以及设计的未来。诺曼还在个人主页开设了Mooc课程,邀请业内顶级专家逐章讲解本书内容。
2023年5月16日 已读
设计中的设计 豆瓣 Goodreads
DESIGNING DESIGN
8.4 (140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原研哉 译者: 朱锷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6 - 11
设计到底是什么?作为一名从业二十余年并且具有世界影响的设计师,原研哉对自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了给出自己的答案,他走了那么长的路,做了那么多的探索。“RE-DESIGN——二十一世纪的日常用品再设计”展真是一个有趣的展览,但又不仅仅是有趣,它分明是为我们揭示了“日常生活”所具有的无限可能性。若我们能以满怀新鲜的眼神去观照日常,“设计”的意义定会超越技术的层面,为我们的生活观和人生观注入力量。
2023年5月15日 已读 没读懂为什么评价这么高,讲的理念离我很远… 共鸣很少。
写给大家看的设计书(第3版) 豆瓣 Goodreads
The Non-Designer's Design Book
8.4 (98 个评分) 作者: [美] Robin Williams 译者: 苏金国 / 刘亮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9 - 1
这本书出自一位世界级设计师之手。复杂的设计原理在书中凝炼为亲密性、对齐、重复和对比4 个基本原则。作者以其简洁明快的风格,将优秀设计所必须遵循的这4 个基本原则及其背后的原理通俗易懂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本书包含大量的示例,让你了解怎样才能按照自己的方式设计出美观且内容丰富的产品。
此书适用于各行各业需要从事设计工作的读者,也适用于有经验的设计人员。
2023年5月10日 已读
例子略老,令人生疑,但教得条理挺清晰的。
电子脑叶 豆瓣
Know
作者: [日] 野崎惑 译者: 李彦桦 台海出版社 2021 - 2
2081年日本·京都。
信息忧郁症,是日本这个超信息化社会的灾难级心理疾病,许多民众因此走上自杀一途。科学家道终常一企图改变这场浩劫,研发出了人造脑叶——“电子叶”,只要将之装进大脑便能有效管理信息,是一举扭转人类文明的重大科技革命。然而,世界并未按他的理想发展下去……
道终常一最后一位指导过的学生御野连,遵守与老师的约定进到政府工作,并在偶然间发现老师留下的“暗号”。没料到在前方等待他的却是一名少女……重重谜团令御野无所适从,老师的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神秘少女又是谁?这一切的答案,似乎都在她的身上……
2023年4月20日 已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