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不动 - 标记
林中路 豆瓣
作者: 马丁•海德格尔 译者: 孙周兴 商务印书馆 2019 - 1
《林中路》为20世纪德国思想家海德格尔重要的著作之一,已被视为现代西方思想的一部经典作品,是进入海德格尔思想的必读之作。本书汇集了作者30、40年代创作的六篇重要文章,几乎包含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的所有方面。其中引人注目的是海德格尔围绕“存在之真理”问题对艺术和诗的本质的沉思,以及海德格尔独特的“存在历史”观,也即对西方形而上学以及西方文明史的总体观点。
2021年8月21日 在读
艺术就是海德格尔的一个路口,借题传道
符号学 豆瓣
9.0 (8 个评分) 作者: 赵毅衡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1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原理编扩展了一百年来符号学发展的理论基础,融合中西方符号学理论,建立一个可用于分析人类意义活动的符号学体系;推演编具体讨论了符号在人类文化中扮演的复杂作用,让读者理论与应用兼得。该著作是应有符号学理论分析文化的典范。符号学作为文科公分母,必须应用于更为广大的文化及多媒介文本。这本著作强调创新,也强调符号学理论的分析应用,将独创的符号学理论系统地应用到文化研究。
2021年5月30日 在读
不能跳着读啊,错过太多东西了
第三帝国的到来 豆瓣 Goodreads
The Coming of the Third Reich
9.5 (50 个评分) 作者: [英] 理查德·J. 埃文斯 译者: 赖丽薇 九州出版社 2020 - 2
德国在一战前曾是欧洲最富裕、最强大的经济体,反犹主义在政治中明显处于边缘地位。然而,起初只是一群极端分子和恶棍的纳粹党人,在数年之中就把德国变成了一党独裁的国家,把一个极有教养的民族引向了道德、物质和文化的废墟与绝境。
本书透过德国的历史、社会与文化,探究纳粹党徒的心理 ,还原纳粹攫取权力的过程,揭示反对者为何未能阻止他们,生动再现了导致第三帝国到来的混乱失序、经济灾难、暴力行径,以及社会的两极分化。
细致解析纳粹掌权的过程,获得今日的镜鉴——纳粹统治德国的时间虽只有十二年,却深刻影响了20世纪的历史进程,在现代世界的思想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探究纳粹党徒的心理,理解纳粹的反对者为何未能阻止他们,明白纳粹独裁政权的本质和运作方式,并从中汲取教训,避免历史重演,时至今日依然必要。
从德国特殊的历史中寻找法西斯和民粹主义的根源——纳粹的崛起并不能简单视为德意志民族的独特产物,其复杂的经济社会因素,能使任何国家堕入暴力的深渊。本书详细阐述了历经一战、《凡尔赛条约》、恶性通货膨胀和大萧条的德国,如何一步步走向专制统治;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又如何为激进思想的酝酿提供了温床。
史学名家为普通读者撰写的全景式纳粹德国史——基于详实的史料与丰富的细节,埃文斯出色地实现了语言生动、分析严谨与解释有力的完美结合,以中立的视角客观、准确地呈现了纳粹登台前德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出版人周刊》《科克斯评论》《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卫报》等媒体齐声推荐。
2021年3月9日 在读
美国先锋戏剧 豆瓣
American Avant-Garde Theatre: A History
作者: [美] 阿诺德·阿伦森 译者: 高子文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9
◇格特鲁德•斯坦因、约翰•凯奇、安东尼•阿尔托、贝托尔特•布莱希特……
◇黑山学院、生活剧团、开放剧团、伍斯特剧团……
◇外百老汇、发生艺术、行为艺术、极简主义、抽象表现主义……
◇对1950年代至1990年代美国先锋戏剧的第一次深入探究
◇提供了对先锋戏剧的一种定义, 探究了其起源与理论基础
美国先锋戏剧兴起于“二战”后,经历了炫目的发展后,于世纪末逐渐衰颓。尽管先锋戏剧获得批评界的大量关注,但很少有专著愿意对这一现象做一个较大范围的概述。本书作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戏剧系教授阿诺德•阿伦森(Arnold Aronson),为先锋戏剧提供了一种定义,并首次对美国先锋戏剧做了深度概述,补缺了戏剧史的空白。本书译者为南京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戏剧与影视评论》执行主编高子文,著有《文明的逆子们:美国现代戏剧的中国叙事》。
“先锋”这一概念的历史源头是法国的军事术语,将之第一次明显地用于艺术领域的是圣西门(Henri de Saint-Simon):“是我们,艺术家们作为先锋,服务于你们……在社会之上行使积极的能量,一种真正的祭司的功能,于这伟大的新纪元,在知识分子之前强有力地行军。这就是艺术家的责任,这就是他们的使命。”
就此,阿诺德•阿伦森对“先锋戏剧”下了一种定义:第一,它必须与现状对立存在。它的目标是革命性的,在这过程中,它试图从根本上改变既有艺术形式的结构、内容和效果。第二,它的基本目的是改变意识,从而使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先锋戏剧创造了一种结构和经验,既不是逻辑的,也不是反逻辑的,而是“非逻辑”的。这种戏剧从根本上不是线性的、幻觉的、主题的或者心理的,自然不再有任何传统的意味。这是一种非文学的戏剧,这并不是说它缺少语言,而是无法用阅读文学作品的方式来读。先锋戏剧主要是形式的、图解的、智性导向的,建立在美学上而不是本能情感上的。它的目的在于重新建构观众观看和体验戏剧的方式,而这势必会反过来改变观众观看自己和世界的方式。
与此同时,阿伦森在结尾断言了先锋戏剧的终结:
“如果先锋的功能是去毁坏习惯模式和社会准则的话,如果先锋就是站在主流社会的实践和态度对立面的话,那么在今天的剧场中很难再找到可以被认为是先锋的东西了。所谓的先锋不再作为权威文化的对立面存在了,而是成了文化的一个子集。先锋存在的理由消失不见了———蒸发了———只留下一种形式和风格的外在骨架,被包含在繁荣的流行文化的各个方面之中。……先锋艺术成了一种文化权威。可以说,‘先锋’已经成为一种风格或类型的标志,但是又很难在其中找到一种首要的美学,‘先锋性’已经被等同于古怪、震惊或仅仅是标新立异和意想不到的东西,总体来说,大部分这类作品没有任何理论基础。”
在中文版序言中,阿伦森提出疑问:先锋的艺术、文学、音乐或表演在当代世界中仍有一席之地吗? 当它被几乎每天都在变化的技术超越时,它还能存在吗?……这篇序言是在新冠病毒大流行期间写的……这场事件之后所出现的世界,将会是一个与几个月前截然不同的世界。在这个新世界里,先锋艺术会有一席之地吗?
2020年11月15日 在读
新书到手慢慢读咯
尤利西斯 豆瓣
Ulysses
9.4 (23 个评分) 作者: [爱尔兰] 詹姆斯·乔伊斯 译者: 金隄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 - 5
《尤利西斯》是爱尔兰意识流文学作家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于1922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小说以时间为顺序,描述了主人公,苦闷彷徨的都柏林小市民,广告推销员利奥波德·布卢姆(Leopold Blo om)于1904年6月16日一昼夜之内在都柏林的种种日常经历。乔伊斯将布卢姆在都柏林街头的一日游荡比作奥德修斯的海外十年漂泊,同时刻画了他不忠诚的妻子摩莉以及斯蒂芬寻找精神上的父亲的心理。小说大量运用细节描写和意识流手法构建了一个交错凌乱的时空,语言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本书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并被誉为20世纪一百部最佳英文小说之首,每年的6月16日已经被纪念为“布卢姆日”。
2020年9月3日 在读
魔山 豆瓣
Der Zauberberg
8.0 (23 个评分) 作者: [德] 托马斯·曼 译者: 钱鸿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1
《魔山》里我们要叙述的,是汉斯·卡斯托尔普的故事。写这个故事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他个人(因为读者将会了解到,他是一个心地单纯甚至是惹人喜爱的青年),而是为了故事本身,在我们看来,它是值得大大描写一番的。不过为了汉斯·卡斯托尔普着想,我们可得记住这是他的故事,而并非发生在任何人身上的任何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好久以前,也可以说已完全是历史的陈迹,因此叙述时无疑须用事隔多年的过去时态。
2020年9月2日 在读
世纪 豆瓣
作者: [法] 阿兰·巴迪欧 译者: 蓝江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 6
本书收录了阿兰·巴迪欧的13篇讲座,它们是巴迪欧于1998-1999学年、1999-2000学年、2000-2001学年,为哲学国际学院研究班开设的课程内容。巴迪欧在其中号召用内在性方法来取代外在性方法,以评价波澜壮阔的20世纪。巴迪欧将20世纪描述为“野兽”,这个新世纪超脱于旧的世界,践行了其思想中的一种真正的无限,它是新生的,同时也是脆弱的。在本书中,可以看到一种后马克思视域中不同寻常的百年反思。
2020年8月20日 在读
自制美学 豆瓣
Homemade Esthetics: Observations on Art and Taste
作者: [美] 克莱门特·格林伯格 译者: 陈毅平 拜德雅丨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7 - 5
什么是美?一个古老而烦难的问题,从古至今都从不缺少思想的巨人为之争辩不已。20世纪艺术批评巨匠克莱门特·格林伯格,在一个艺术与生活含混不清的时代里重新回到康德,以晓畅而通俗的语言参与美学大师的论争。
本书收录了格林伯格未曾结集的文章和1971年本宁顿学院系列研讨会演讲稿 ,反映了他对艺术趣味与品质的最广泛见解。他坚持认为,尽管现代艺术家通过生产一些如此跳脱常理以至于无法被评价的艺术品来奋力逃避趣味的审判,但趣味仍然是不可抗拒的。他坚守艺术品质的标准,并认为去探寻一种媒介最具有挑战性的要求是艺术家的责任,对此进行鉴别则是批评家的责任,而这两者都是伟大艺术的必备条件。他讨论审美体验中期待和惊奇之间的相互作用,也讨论伟大艺术所带来的激动心情。《自制美学》使得我们可以审视批评家的心理是如何运作的,同时也会给他充满争议但又影响深远的理论提供辩护(时不时还会给予反思)。查尔斯·哈里森的序言介绍了《自制美学》的写作背景——格林伯格的艺术批评及20世纪批评的演变。
2020年8月8日 在读
格林伯格的书读起来比较有意思,写的很通俗易懂,但在阅读过程中依然要对他进行判断,这样一个现代主义艺术评论家,对当代艺术创作有多少启发性(对我还是有不少的)
美学理论 豆瓣
作者: [德国] 西奥多·阿多诺 译者: 王柯平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
2020年7月1日 在读
逻辑新引·怎样判别是非 豆瓣
9.1 (7 个评分) 作者: 殷海光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8 - 6
《逻辑新引》作为一部通俗逻辑学著作,是殷海光先生多年从事逻辑教学与研究的结晶。本书以独创性的对话体裁,使逻辑初学者免于枯燥无味和不得门径之苦,循序渐进,深入浅出;对每一命题、每一推理之对错,均有例证,清晰易懂;同时注重严格的推论训练和逻辑的应用功能。殷海光先生认为,唯有在中国大力普及和发展现代逻辑,才能把人们的认知能力从泛道德主义、泛情绪主义、泛经验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促进真正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的昌明。
2020年5月8日 在读
德勒兹:关键概念(原书第2版) 豆瓣
Gilles Deleuze: Key Concepts 2e
8.4 (9 个评分) 作者: [美]查尔斯·J. 斯蒂瓦尔 译者: 田延 拜德雅 |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8 - 10
- 编辑推荐 -
吉尔•德勒兹所“发明”的诸多概念——装置、褶子、差异与重复、电影与欲望——是理解他的哲学方法的关键:它们致力于扰乱特定的知识体系,使之敞开并将其与知识体系内部和外部的其他概念联系起来。本书中简短易懂的各章都将聚焦于德勒兹的某个概念,阐释它们的含义并展示这些概念的用途。各篇文章的作者也会探究这些概念如何相互衔接、交叉和联系,以及它们如何偏离后现代思想的其他领域。
- 内容简介 -
在第1部分“哲学”中,每位作者都对概念进行了定位,它们和启发了德勒兹思考的哲学家们息息相关。
第1章“力”的作者提出,这个术语的重要性涉及德勒兹对斯宾诺莎和尼采的重新理解;
第2章处理“表现”这个概念,以帮助读者理解这个概念如何能够一如既往地扩展到德勒兹和加塔利在《千高原》里就力的“口令”和阐释的集体装置展开的一连串思考;
第3章通过把德勒兹的思想视为他超越康德之运动的表征,向读者讲述了那个重要的对子,即“差异—重复”;
第4章研究了德勒兹和加塔利最广为人知的一个术语,即“欲望”。
第2部分,即“相遇”中的文章,允许作者们把特定概念作为手段,显示它们在其他领域中的活动、效用和生产力。
第5章处理的是“意义—级数”这个对子;
第6章论述了“事件”这个重要概念,并强调了《差异与重复》和《意义的逻辑》,还把这个概念和德勒兹最后的课程联系了起来;
第7章探究了“装置”这个概念,首先探究了它在德勒兹和加塔利作品中的政治意义,然后探究了一个装置在技术领域和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运作方式;
第8章经由“微观政治”这个概念,解释了德勒兹和加塔利如何为理解并反抗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宏观政治力量提供了可能的手段;
第9章思考了“生成-女人”这个颇受争议的术语;
第10章涉及另一个频繁与德勒兹和加塔利联系在一起的术语——“少数”,该章展示了他们与卡夫卡作品的密切联系如何超越了文学而进入少数人在政治和艺术领域中的表现与实验;
第11章论述了在政治和艺术上仍然可能引起强烈反应的一对术语,即“风格与口吃 ”;
第12章处理的是“感觉的逻辑”,解释了德勒兹对弗朗西斯•培根的绘画的评论如何为他提供了另一种“做”哲学的方式;
第13章论述了德勒兹在两本论电影的书中提出的相互联系的几个关键概念,以此揭示了德勒兹提出一门电影哲学时所采用的方法。
第3部分“褶子”起到了一个总系索词的作用。
第14章不仅探究了“情动”和“情状”的不同意义,而且探究了这些术语在德勒兹同代人的著作中如何聚集在一起,又是如何地彼此不同;
第15章讨论的是德勒兹论述过的“褶子”和“折叠”的诸般过程;
第16章论述的是德勒兹终身的计划,以便阐明一种既具批评性又具临床性的症状学;
“哲学”构成了第17章的主体,并讨论了这个被发明出来的概念的哲学可能性。
2020年3月29日 在读
审美现代性批判 豆瓣
作者: 周宪 商务印书馆 2005 - 3
它与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工具理性的对抗构成了现代性自身的矛盾性,由此塑造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艺术的独特面貌
2020年3月24日 在读
西方哲学史(第7卷现代欧洲大陆哲学上下学术版)(精) 豆瓣
作者: 谢地坤 主编 凤凰出版社 2005
《西方哲学史学术版(第7卷):现代欧洲大陆哲学(上下)》包括现代欧洲大陆哲学上册和现代欧洲大陆哲学下册。哲学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如果说由笛卡尔开创,经过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康德,直至黑格尔发展到巅峰的理性主义哲学从17世纪直到19世纪上半叶占据欧洲哲学舞台的统治地位,它们体现了这个时期处在上升、发展阶段的资产阶级的理想和精神。那么,此后在欧洲大陆发生的各种各样、纷繁复杂的哲学思想同样是现代和当代欧洲政治、经济、社会状况在思想领域的曲折反映!
“现代欧洲大陆哲学”,是指19世纪中叶以来的欧洲大陆现当代哲学,上溯黑格尔以后的叔本华、尼采的意志哲学,下至当下发生的后现代哲学。在时间上,本卷是专门涉及现代和当代哲学,即使是最远的叔本华哲学,距今也不过一百多年。
2020年1月11日 在读
无物象的世界 豆瓣
Die Gegenstandslose
作者: [俄罗斯]卡西米尔·马列维奇 译者: 张耀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9 - 5
《无物象的世界》是“包豪斯译丛”系列的一本,由至上主义艺术奠基人、抽象主义先锋卡西米尔·马列维奇撰写,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美学原理著作之一,也是了解包豪斯教学、至上主义艺术的重要参考文献之一。
马列维奇首创的几何形绘画对后来的达达主义、极简主义等多种艺术形式有重要影响,《无物象的世界》为他在包豪斯教学期间所著,是包豪斯学校的教材之一,也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本理论著作。书中主要分“绘画中附加元素理论简介”和“至上主义”两个部分,不仅详细地讲解了如何将物象的人体、物品抽象成几何形态,还以他的经典画作《黑十字》《白底上的黑色方块》《黑圆圈》等为例进一步分析,将一个难以理解的“无物象的世界”清晰简洁地呈现给了大众读者。
2019年11月7日 在读
艺术家的真实 豆瓣
作者: 马克·罗思科(Mark Rothko) 译者: 岛子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7
罗思科的这部革命性的艺术哲学著作以艺术及艺术家的真实性立论,探讨了现代艺术世界、艺术史、神话、美、艺术家所面临的社会挑战、“美国艺术”的真实本质以及诸多相关问题的观念。本书充满哲学的思辨,同时又饱含对艺术的热情,注入了强烈艺术精神。本书的真正价值,并不在于罗思科的论证有多么充分,或者他多么连贯地证明了自己的论点;其真正价值是我们对一位艺术家的世界观获得了异常难得的理解,这种世界观通过书面语和相当具体的论证得以表达。
罗思科之子克里斯托弗·罗思科“尽可能地将这部手稿以完整可信的版本公之于众”。本书还包括其长达30页的序,他描述了这部手稿的发现过程,以及将这部手稿付诸出版的复杂而动人的际遇。序言中阐述了艺术家罗思科的相关作品范例,同样也附上了原著手稿中的复制品。克里斯托弗的序言让读者更好地理解罗思科的这一有些令人费解的经典著作。
2019年11月1日 在读
何为真正生活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7.6 (19 个评分) 作者: [法] 阿兰·巴迪欧 译者: 蓝江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9 - 8 其它标题: 何为真正生活
哲学家如何理解青年?
又如何理解“真正的生活”?
如果可以,79岁时的哲学家阿兰·巴迪欧会对年轻人说些什么?
本书包含《何为真正生活》和《我如此了解你们……》两部分。
《何为真正生活》收录了阿兰·巴迪欧面向年轻人的三个讲座,探讨了当代青年与真正的生活之间的关系。
《我如此了解你们……》很大程度上是《何为真正生活》的延续,巴迪欧在其中探讨了年轻人如何去认识和理解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
2019年11月1日 在读
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 谷歌图书 Goodreads Eggplant.place 豆瓣
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
8.2 (65 个评分) 作者: [美] 弗朗西斯·福山 译者: 陈高华 译 / 孟凡礼 校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9
梁文道、刘瑜、熊培云、许知远联袂主编——“理想国译丛”(MIRROR)系列之一(004)——保持开放性的思想和非功利的眼睛,看看世界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本书有刘瑜专文导读“重读福山之一:历史的漫长终结”。
随着“冷战”结束,狂乱的二十世纪终于趔趔趄趄走到终点,福山重提过去几个世纪来伟大哲学家提出的问题:人类历史是有方向的吗?如果是有方向的,它将通向什么样的终点?相对于“历史的终结”,我们正处身在哪儿?
在本书中,福山提出,有两大力量在共同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前进,一个是现代自然科学的逻辑,一个是黑格尔—科耶夫所谓的“寻求承认的斗争”:前者驱使人类通过合理的经济过程满足无限扩张的欲望,后者则驱使人类寻求平等的承认。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股力量最终导致各种专制暴政倒台,推动文化各不相同的社会建立起奉行开放市场的自由民主国家。紧随而来的问题是,在“历史的终结处”,政治经济的自由平等,是否能够产生一个稳定的社会,让生活在其内的人得到“完全的满足”,抑或,“最后的人”被剥夺了征服欲的出口,不可避免地导致他们冒险一试,让历史重返混乱与流血状态?
福山对这些终极问题的当代思考,既是引人入胜的历史哲学教育,又是对人类社会及其命运这些最深刻问题的发人深思的探寻。
2019年9月9日 在读
从感觉开始 豆瓣
作者: 陈嘉映 华夏出版社 2015
《从感觉开始》是陈嘉映教授的学术随笔集。本文集主体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的概念分析工作,篇幅占全书将近一半。第二部分是对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思考。第三部是对西方哲学的研究。
2019年6月26日 在读
很杂吧...常识性的多...
艺术哲学读本 豆瓣
作者: 大卫·戈德布拉特 / 李·B·布朗 译者: 牛宏宝 2016 - 1
艺术哲学,与艺术自身一样,是一个能够激起质询与考究的深远且迷人的领域。它时而细微,时而宏大,时而曲折,时而简白。《艺术哲学读本》已刊选的文本能够呈现出艺术哲学的范围与细节,使其和艺术自身一样令人激动不已。
《艺术哲学读本》按照艺术门类——绘画、摄影与电影、建筑与三维、音乐、舞蹈、文学、表演刊选了哲学家和艺术家对于艺术和艺术哲学的阐释,旨在抵制把艺术视为单一整体的意图。正如彼得•基维(Peter Kivy)所说:“没有艺术,只有各门艺术。我们不能再像上帝置于一切之上那样凌驾于我们的创作题材之上,给实践赋予崇高的理论,甚至还以对乱糟糟的工坊里所发生的事一无所知为荣。”本书分为绘画、建筑、音乐、文学等部分,旨在让在这些领域的实践者以及热爱各门艺术的读者,能够从中得到帮助,从哲学高度领悟各门艺术。主题的艰深复杂并不妨害艺术哲学是一个包含着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引人入胜的事实。
当然,许多哲学家都认为所有的艺术——无论在形式与功用上有多么相异——总在根本上有共通之处。本书还包括了阐述"所有的艺术"或审美经验的美学文章,它们在最后两部分——古典资源和当代文献。
本书体量庞大,虽不敢妄称权威资源,但作者希望将之视为任何喜爱艺术的人若被困在荒岛上会随身携带的书。
2019年5月2日 在读
非常庞大
木马沉思录 豆瓣
Meditations on a Hobby Horse
作者: [英] E.H.贡布里希 译者: 曾四凯 / 徐一维 广西美术出版社 2015 - 5
《木马沉思录》初版于1963年,是作者多部卓越的论文集中的第一部。在本书中,贡布里希提出了许多艺术理论的基本问题。在与书名同题的著名论文里,他探究了图像创作与儿童心理状态之间的联系。然后,借用我们日常描述自己情感反应的隐喻,他转向了成人的艺术体验。其他论文则讨论了弗洛伊德、马尔罗、表现主义美学思想、中世纪艺术的传统、静物画的传统、漫画、浪漫主义意象以及抽象画等等。这些论文处处闪耀着真正的学术力量,为读者辨惑释疑,提供了新颖而持久的深刻洞见。
2019年3月28日 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