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不动 - 标记
后现代状况 豆瓣
作者: 利奥塔 / Jean Francois Lyotard 译者: 岛子 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6 - 6
内容提要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当代文
艺思潮之一,本世纪60年代在美国和法国兴
起,不久波及德国、日本,在前苏联及其它国
家也有所反应。一般认为它与自19世纪后半
期以来盛行了近一个世纪的现代主义不同。有
人认为是对现代主义的反驳,有人认为是现代
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是进入信息社会、新技术
革命时代资本主义制度各种危机的产物。后现
代主义问题涉及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和
西方及前苏联文化、文学倾向的认识和评价,
是一个有关全球文化处境的问题,因此引起人
们的关注,我们对它也应该有所了解。
让一弗朗索瓦・利奥塔是当代法国后结构
主义哲学的重要代表,曾任巴黎第八大学和美
国加州大学哲学教授。主要理论著作有《利比
多经济学》(1974),《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
的报告》(1979),《公正》(1984)和《多元
共生的词语》(1986) 等,《后现代状况》一
书,曾经在80年代初引起西方哲学界有关后
现代主义问题的深入论争,至今仍被认为是研
究这一课题的经典著作之一。
利奥塔在《后现代状况》中着重探讨当代
西方后工业社会中的知识状态嬗变,试图以语
言应用学(Pragmatics)观念与方法解释当代
资本主义社会变异和文化症状。与其他几种后
现代主义理论阐释不同,利奥塔既不像丹尼
尔・贝尔那样从社会系统论角度去说明后工业
社会的“文化矛盾”和信仰危机,也不像尤根・
哈贝马斯那样提出“晚期资本主义合法化危机”
并企图重建理性的交流沟通理论,又疏离弗莱
德里克・詹姆逊将后现代文化生产叠合于资本
主义经济逻辑的整体论思维,他从语言资讯
(competance)及其运用规则的差异着眼,深
入论证作为西方文明维系网络与认知基础的元
话语(metadiscOurs)的衰竭枯萎,以及因此
产生的“叙事危机”与知识非合法化局域。这种
强调知识“不可通约”和开发不同语言岐见的后
结构主义观念,虽然同西方马克思主义、新保
守主义思潮对于后现代主义的解释多有冲突纠
纷,毕竟作为重要的歧见给这场论争供述了新
的话语内容。同时,利奥塔的后现代主义哲学
话语对于西方文学及其批评理论的影响颇大。
至今,由他所激发的关于“艺术表征危机”的论
争,仍在“众声喧哗”的氛围中持续进行。
2019年3月1日 在读
巴黎的忧郁 豆瓣
Le spleen de Paris
8.6 (28 个评分) 作者: [法]夏尔·波德莱尔 译者: 郭宏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5
本书收录《巴黎的忧郁》、《人造天堂》、《私人日记》三部作品,是波德莱尔的散文诗代表作。
波德莱尔是第一个把散文诗当作一种独立的形式并使之趋于完善的人,提出了他心目中散文诗的特征:“没有节奏和韵律而有音乐性,相当灵活,足以适应灵魂的充满激情的运动、梦幻的起伏和意识的惊厥。”
《巴黎的忧郁》仿佛“整条蛇”:“去掉一节椎骨吧,这支迂回曲折的幻想曲的两端会不费力地接上,把它剁成剁成的小块吧,您将看到每一块都可以独立存在。” 波德莱尔以描绘古代生活的奇特、别致的方式来描写现代生活,更确切地说,一种更抽象的现代生活。在《人造天堂》中,波德莱尔以一种抒情性的笔调绘声绘色地描绘了三种兴奋剂、麻醉剂或毒品——酒,印度大麻,鸦片的作用及其后果:它们并不能造成一个极乐世界,相反,通向的可能是万劫不复的地狱。
2019年1月10日 在读
褶子 豆瓣
作者: 汪民安 主编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8 - 6
本书是介绍当代前沿艺术理论与艺术人物的书籍,由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汪民安教授主编。其内容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围绕世界艺术前沿观念之一的”光艺术”这一主题,选取了一组最具代表性的评论文章;第二部分是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黑特·史德耶尔的一组代表性文章,让读者对这位理论家的代表性观点与表述有一个较为清晰与扼要的了解;第三部分是关于中国当代著名图像艺术家庄辉的,讨论了他的摄影肖像作品与最近的重要作品“祁连山系”,是一个重要的个案研究。第四部分选载西方重要理论大师的经典文献,本辑为法国后现代理论家重要代表的利奥塔谈论艺术的名文《肉身公式》。本辑刊每年出一本,将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创作界与理论研究界的重要窗口,既呈现中国当代艺术的面貌,也管窥西方当代艺术研究前沿的论题与样貌,它将以其新颖的选题角度与深刻的理论文本选材,而成为对中国当代艺术界与艺术研究界极具参考价值的一部文献。
2018年12月20日 在读
不可能性 豆瓣 Goodreads
The Impossible
7.8 (29 个评分) 作者: [法] 乔治·巴塔耶 译者: 曹丹红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 10
本书包括“老鼠的故事”“狄安努斯”“俄瑞斯忒亚”,这三个“异质”文本通过明显或隐秘的线索相互联系着。巴塔耶意图以此来“描绘真实”,但并不借助通常所说的“现实主义”手法,而是通过想象“不可能性”,或者将小说人物置于色情、消失、死亡、毁灭等情形的考验之下,或者将诗歌推至一种 “暴力状态”,以此来获得意义,唤醒主体意识。
————————
—————————
————————
十五年前,我第一次出版了这本书。那时我给它起了个晦涩的名字:《诗之仇恨》。当时我觉得,只有仇恨才能抵达真正的诗。诗只有在反抗的暴力中才能获得强烈的意义。然而诗只有在召唤不可能性时才具有这种暴力。几乎没有人能理解第一个书名的意义,这是我最后选择谈论不可能性的原因。
诗是一种简单的迂回:我通过诗逃离话语的世界,这世界对我来说已经成为一个自然的世界。我与诗一起进入某种坟墓,其中可能性的无限性诞生自逻辑世界的死亡。
——巴塔耶
2018年12月20日 在读
声名狼藉者的生活 豆瓣
9.1 (12 个评分) 作者: [法] 米歇尔·福柯 / 汪民安 编 译者: 汪民安 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1
本卷结集的文章主题是书写,对疯癫、文学、死亡……的书写。书写不仅是时间的耗费、死后的游荡,更是巨大的义务,在揭示的同时隐藏,在穷尽的同时设限,最终,在书写中,在书写与疯癫、文学、死亡的交汇处,生命获得某种继续增殖的快乐。
(本套福柯文选共有三本,编选的文章,横跨福柯思想的整个领域,自六十年代的文学研究到生前的最后一期访谈,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现福柯思想全貌。其中,有些文章之前未有中文译本,更凸显了本文选内容上的独特性和价值。)
哲学大家谈福柯
福柯的思想的力量和影响是令人惊讶的,同时也将是永恒的。
——爱德华·赛义德
福柯的方法既带有极端的科学辨别力,又保持有对“科学”的极端的距离;这是对我们的知识传统的第一次冲击。
——罗兰·巴特
如果福柯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这是因为他出于历史之外的原因而利用了历史:就像尼采所言,因为人们希望一个时代将要来临,就反对这个时代,于是对这个时代产生影响。
——吉尔·德勒兹
2018年11月23日 在读
红书 豆瓣
LIBER NOVUS
8.7 (16 个评分) 作者: 荣格 / C. G. Jung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2 - 3
《红书》拉丁文书名为《新书》(Liber Novus)。此手稿二百多页,为荣格亲笔所写,亲手所绘。约创作于1914年到1930年间,记录了作者个人的梦境、灵魔与精神追寻历程。荣格生前拒绝出版,直到其去世后近五十年,此书方得见天日,公开出版,原色原大,连污渍破损都清晰保留。虽然美国版定价高达195美元,德国版198欧元,英国版140英镑,法国版199欧元,但是荣格的手绘插图太过精美,大量与心理学无关的读者把它当作艺术品收藏,蜂拥抢购,导致该书数次脱销,甚至登上了《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排行榜。美国出版商初见书稿即“魂飞魄散”,惊叹其“美得令人无法释手”。
1913年,荣格与弗洛伊德决裂,开始发展自己的理论体系,一度备受幻觉折磨而濒于崩溃。荣格身陷中年危机,重新审视生活,从内心探索最深处的自我。他将一些梦和幻象记录下来,整理成《黑书》,同时着手幻象内容的写作,形成私密之作《红书》。《红书》是荣格日后写作的主要灵感,由此生发出一整套的分析心理学理论。此书的出版为我们开启了一扇理解荣格著作的窗口。
2018年10月28日 在读
弗兰西斯·培根: 感觉的逻辑 豆瓣
8.6 (10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吉尔·德勒兹 译者: 董强 理想国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3
自1981年在法国首次出版到现在,《弗兰西斯·培根》逐渐被公认为德勒兹最重要的美学文本之一。这本著作早于他关于电影、巴洛克和文学批评的写作,它不仅可以被当作针对培根绘画的研究来读,也可以被当作德勒兹广阔的艺术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文本来读。在书中,德勒兹创造了一系列的哲学概念,每一个都与培根画作中的某一个特定的方面相关,但它们同时也可以在“感觉的一般逻辑”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在对培根的绘画、感觉的非理性逻辑和绘画行为本身做出说明的时候,这本著作也同样指出了绘画与诸如音乐、电影和文学等其他艺术类目之间的关联性。《弗兰西斯·培根》是了解德勒兹哲学思想中的概念增殖所不可或缺的切入点。
2018年9月4日 在读
徳勒兹相对深奥,不过译者的书倒想多看看
异端的影像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意)皮耶尔·保罗·帕索里尼 译者: 余艳 / 肖艳丽 新星出版社 2008 - 1
这本访谈录是帕索里尼对自己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创作过程的一次总体回顾,深入阐述了自己的美学观念和文化思想的嬗变。全书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时任意大利驻美国使馆的文化参赞朱塞佩•卡尔迪洛1969年在纽约对帕索里尼的录音采访,后由纽约大学意大利文学教授、美国意大利诗歌研究会主席、批评家路易吉•丰塔内拉整理而成。在整理这段访谈时,路易吉•丰塔内拉曾说:“听这份珍贵的录音,仿佛亲身感受到了60年代末的那些不平凡的岁月。”第二部分为著名文化记者奥斯瓦尔德•斯塔克1968年在罗马期间对帕索里尼进行的历时两周的采访,这份不可多得的访谈录从1969年出版以来,成为研究帕索里尼的著作引用最多的文字之一。
2018年1月9日 在读
塞尚艺术的哲学随想 豆瓣
作者: 史作柽 2005 - 5
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其伟大作品的产生,往往伴随着一种新空间观念的到来。杰出画家有诗人的心,灵动的手,更要有哲学层面的[看]。塞尚这样开风气之先的艺术家,不从哲学的、美学的高度探测,则难以走近。这本书是作者有关艺术的重要著作,书中对塞尚深刻而精彩的分析,从艺术到美学,从美学到人生,都闪烁着思想的火花。
只要我们愈长久地注视塞尚的绘画,尤其是当我们更能从他绘画之整个历程来看他的绘画,我们就愈是发现到,塞尚的艺术所给人的启示,绝不是任何单方面的、强烈的、惊喜的、快乐的,或悲剧性等等的情愫;反之却是一种透过坚实结构的宁静感,向人不休止展现的一种反省之情。
人永远有一个达不到的世界存在着,甚至就是我们知道了也一样说不出来。但尽管如此,我们依旧不休止地追求了下去,因为正有一片永恒的自然存在在那里,于是我们便不能不以永恒的追求去获致它,甚至就当我们明明知道追求不到时,我们依旧如此不休止地追求下去,此即永恒的追求,此即永恒的心灵,永恒的自然,同时亦发即一种人的永恒性。
2017年10月22日 在读
荒谬的墙 豆瓣
7.2 (8 个评分) 作者: [法] 阿尔贝·加缪 译者: 欧启明 译林出版社 2016 - 8
关于智慧,关于理性,关于存在主义与荒诞主义
关于自然,关于永恒,关于不停写作与拯救绝望……
荒诞主义文学的集大成之作。
加缪对人生提出的问题和思考,不断地穷尽现在的生活,撼动着无数人的心灵。
2017年10月8日 在读
观察者的技术 豆瓣
Techniques of the Observer
8.8 (8 个评分) 作者: [美] 乔纳森·克拉里(Jonathan Crary) 译者: 蔡佩君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5
人类文明正步入一个虚拟现实的时代!观看技术的新变化意味着什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应对这一全新的视觉世界?
《观察者的技术》无疑是关于该话题极具启发性的作品之一。
乔纳森•克拉里向我们展示出,在19世纪早期,人类同样经历了一场影响深远的视觉革命:从“暗箱”到“立体视镜”。由此,人类之眼成了“现代之眼”。然而,观察技术的转变并不是单纯在技术层面上的革新,其背后还纠缠着对人类身体的崭新理解、社会关系和权力关系的变迁、商品经济的勃兴以及哲学思考的演变等诸多错综复杂的因素。总之,被科技史进步叙事所遮掩的裂痕,就此揭开……
2017年10月6日 在读
图像学 豆瓣
Iconology: Image Text Ideology
作者: 【美】W.J.T. 米歇尔 译者: 陈永国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5
什么是图像?图像与文字的关系如何?文字之外,图像如何传达思想和情感;图像之内,文字怎样佐助读图,塑造思想形象,这是古今中外众多文人学者试图解决的问题。本书建构的就是关于如何读图、解决图文之间张力的一种理论。
文学批评家W.J.T.米歇尔教授通过把形象与词语相比较,或更准确地说,通过从语言表达的角度看待形象而探讨了形象的本质。
作者以颠倒的历史顺序分别论述了四位理论家:古德曼、冈布里希、莱辛和埃德蒙•伯克。讨论了文本与形象、眼与耳、自然与习俗、空间与时间之间的结构差异。
他解决了冈布里希的著作所激起的争议,即是否存在着对自然的一种客观经验,以及与此相对应的,是否存在着现实图像的一种特权位置。卓越地分析了使现实主义艺术得以产生的特殊历史条件。
本书最迷人的成就是最后一章,分析了暗箱,将其作为卡尔•马克思著述中意识形态的隐喻。
2017年10月6日 在读
图像学研究 豆瓣
Studies in Iconology:Humanistic Themes in the Art of the Renaissance
9.3 (9 个评分) 作者: 欧文·潘诺夫斯基 译者: 戚印平 / 范景中 上海三联书店 2011 - 5
《图像学研究--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人文主题》(主编冯俊)是《上海三联人文经典书库》之一,书中包括了皮耶罗两组绘画中的人类早期历史、盲目的丘比特、时间老人、佛罗伦萨与意大利北部的新柏拉图主义运动、新柏拉图主义运动与米开朗琪罗等内容。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2017年10月6日 在读
知觉的悬置 豆瓣
Suspensions of Perception: Attention, Spectacle, and Modern Culture
9.4 (7 个评分) 作者: [美] 乔纳森·克拉里 译者: 沈语冰 / 贺玉高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2017 - 9
《知觉的悬置》考察了现代注意力的悖论性质,一方面它是个人自由、创造力与经验的根本条件;另一方面,它又是经济及规训体制有效发挥效力的核心因素。克拉里论证了我们有意识地观看或聆听事务的方式,来自人类知觉性质的关键性演变,这一演变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下半叶。那时绘画艺术的发展(特别以马奈、修拉和塞尚的作品为例)深深地卷进了欧洲视觉机制的这场深刻变革。
2017年10月5日 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