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年了 :ablobcatcoffee: - 标记
狼的智慧 豆瓣
Die Weisheit der Wölfe
6.8 (5 个评分) 作者: [德]埃莉·H.拉丁格 译者: 张静 / 赵莉妍 中信出版集团 2020 - 2
*时疫之下值得你一看再看的动物之书。1个人,25年,蹲守荒原,与野狼为伴,用切身体验传递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力量和教训。
*研究真实的狼性文化、狼的管理艺术、狼的行为情感、狼的成长教育、人与狼的关系等纪实性权威读本。
*既是一场动人心魄、充满画面感的观狼之旅,又是一份慰藉人心、深具启发性的自然手记。
”狼和荒野使我感受到每种动物身体内蕴藏的神圣之光,并促使我们去思考存在与精神层面的问题:我是谁?我为什么在这里?活着的意义何在?”
*畅销近20个国家和地区,长踞德国畅销书排行榜,受到全球多国各行业、各年龄层读者的喜爱。
*近60幅狼的实拍照片,视觉飨宴,附赠3张狼的精美卡片。
------------------------------------------------------------------------
博物学领军人刘华杰、中科院动物所研究员蒋志刚、知名科学科普博主邢立达、国家动物博物馆科普策划人张劲硕、德国生态学家彼得·沃雷本 感动力荐!
在漫长的生命进化史上,有一种动物与人最为相像,它不是黑猩猩,也不是猿或猴,而是狼。乍听之下,你也许难以置信。关于狼,这种集传说与迷思于一身的动物,这本书将向我们揭示诸多新奇而令人惊叹的事实。
埃莉·拉丁格是享誉大西洋两岸的狼专家,25年来,她一直 潜心观察和研究黄石公园的 野狼群。她发现,狼是极聪明、富有人情味的动物,它们会共同抚育后代,照料年迈的老狼和负伤者;它们遵从头狼的领导,女性拥有着意见领袖地位;它们会因爱人去世而心碎,也会为寻找未来而奔走远方;它们会思考,会做梦,会交流,会定计划。爱家人,负起该负的责任,不轻言放弃,热爱嬉戏……狼的社会性不逊于我们人类,狼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像我们。
在埃莉·拉丁格的镜头和笔尖下,每一只狼都有自己的名字和个性。你会遇到黄石公园的超级巨星、狼界的安吉丽娜·朱莉“06”,“花花公子”卡萨诺瓦,天生喜欢流浪的“瘸腿儿”,以及为爱殉情的头狼21号。你也会看到拉马尔狼群、莫丽狼群、德鲁伊狼群,如何为捍卫领地而矢志不渝,谱写着一个又一个传奇。
埃莉·拉丁格用细腻而敏感的观察、真实而动人的故事展现了狼的生存哲学:家庭观、领导力、内心世界以及面对失败和死亡的态度。她向我们分享狼的一切,引领我们重新认识狼,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懂得,作为人类,我们要向狼学习的那些智慧。
------------------------------------------------------------------------
【名人推荐】
人们通常将狼描绘得面目狰狞、凶相毕露。拉丁格女士与狼相处了多年。她观察到狼群中个体存在与人类相似的学习、互助、协力、团队、育幼行为。正因为具有这些行为,狼群才能在这个充满风险和不确定因素的世界上生存下去。
——中科院动物所研究员蒋志刚
这本书来自作者二十多年来的切身观察经历,一部分是热情洋溢的回忆录,一部分是关于野生动物的自然探究,还有一部分是罕见的野狼照片库。她的这项观察研究意义非凡。
——《星期日泰晤士报》
埃莉·拉丁格带领我们进入黄石国家公园野狼的真实世界……我们从中能够了解到各个狼群家庭的变动、争斗和遭遇的困难。通过《狼的智慧》,我们离荒野狼群更近了一些,并发现狼与人类可能拥有的共同点。
——《BBC野生动物》杂志
埃利·拉丁格大大增进了我们对狼——这一神秘森林居民的了解。
——《新德意志报》
了解狼的行为,反思人的行为。学会像山那样思考,理解狼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刘华杰 北京大学教授、博物学文化倡导者
《狼的智慧》大大颠覆了人们对狼的刻板印象,狼并非古老文化中宣扬的那样凶险、狡诈,反而有着非常“人性”的一面。埃莉·拉丁格用25年的观狼经历,向我们传达狼的智慧和大自然的力量,同时让我们反思人与动物、与生态环境应有的关系。
——邢立达 古生物学家、科普作家
《狼的智慧》的出版,得以让读者亲近并重新认识这种隐密而饱受误解的野生动物——狼,再度唤起复原生态系统及实践生态伦理的重要性。
――金恒鑣 生态学家、作家
这是我读过关于大自然最有智慧也最体贴入微的书之一,下辈子我想当一只狼。
——彼得•渥雷本(Peter Wohlleben),自然生态学家
《树的秘密生命》、《动物的内心生活》作者
2022年8月24日 想读
世界的词语是森林 豆瓣
The Word for World Is Forest
8.6 (61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厄休拉·勒古恩 译者: 于国君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11
在遥远的星球上,住着一群绿毛、大眼睛的原住民。
他们喜爱做清明梦,依靠森林,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
一天,一群贪婪的殖民者来到这里,破坏了原有的一切。
绝望的原住民,开始报复。
然而,对入侵者的每一次报复,也是对自己人性的一次摧残。
他们一步一步,离昔日的自我越来越远。
杀戮一旦开始,没有人能再回到原点。
宇宙深处有一面镜子,可以看见真正的自己。
2022年7月25日 想读
雨林里的消亡 豆瓣
8.9 (12 个评分) 作者: [瑞典] 唐·库里克 译者: 沈河西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2 - 1
20世纪九十年代,年轻的人类学家唐·库里克,只身走入巴布亚新几内亚热带雨林中,位于一片沼泽地中央,人口仅两百的小村庄嘉普恩,记录一门濒临消亡的当地语言——泰雅博语。到达后他就深深领悟到,如果不理解说这种话的当地人的日常生活,就不可能真正学会这门语言:你必须要了解他们如何与自己的孩子沟通,如何争吵、八卦和开玩笑。在这段跨越三十年的时光中,他反反复复拜访当地,每次都停留数周到半年多的时间不等,亲眼见证了语言环境日渐稀薄,记录下他所能学习到的一切。与此同时,他也发现自己已经义无反顾地融入了嘉普恩村民的生活与世界,与他们的悲欢和命运产生了交融。
本书英文版出版当年,即入选美国《时代周刊》推荐当季必读书目和《美国国家地理》当季最佳旅行类图书,受到媒体广泛关注和读者好评。
2022年4月21日 想读
鱼什么都知道 豆瓣
WHAT A FISH KNOWS
8.4 (26 个评分) 作者: [美] 乔纳森·巴尔科姆 译者: 肖梦 / 赵静文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 - 8
你知道吗?鱼不只有7秒记忆
传说只有7秒记忆的鱼,其实是高智商动物。
这种种类比陆地及天空中所有脊椎动物种类总数还要多的神秘物种,在3亿年的漫长历史中完成了高度演化,千百年来一直不为人知。它们有意识,有情感,能够交流,会使用工具,懂得合作,甚至懂得讨好与欺骗。在这本书中,作者借助动物行为学及生物学 领域的发现,为我们揭开了水底深处的秘密。
这是一本由美国知名动物行为学家,乔纳森·巴尔科姆,耗时四年科普力作。原书上市斩获美国亚马逊2016年度好书、《福布斯》生物科学类十佳读物,《自然》十佳科普读物,入选威尔逊文学科学写作奖长名单,《出版人周刊》《纽约书评》等多家媒体好评推荐。
2022年4月4日 想读
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增订本) 豆瓣
9.4 (29 个评分) 作者: 王明珂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3 - 11
身为“中华民族”的我们,是否曾想过,何以我们称为“中国人”?“华夏民族”之形成所由何来?究竟什么是中国人?——这问题不仅困扰许多研究中国的学者,也困扰许多居于中国认同边缘的人,本书即尝试解答此一问题。作者认为,由线性的历史溯源,以及对所谓“典型中国人”的研究,都难以解答 这个问题。因此作者从一个新的角度——中国人族群边缘的形成、维持与变迁——来了解中国人的本质。本书说明,在特定的资源竞争与分配环境中,华夏(中国人)边缘如何形成与变迁,华夏如何借历史记忆与失忆来凝聚、扩张,以及华夏边缘人群如何借历史记忆与失忆来成为华夏或非华夏。
以中国人为例,作者借着历史、考古与人类学资料,探讨与人类族群认同相关的资源竞争与分配关系,社会历史记忆与失忆的过程,典范与边缘观点争论中的社会本质,以及历史的现实意义等问题。作者希望本书能帮助我们思考自身的认同问题(为何我们要宣称自己是中国人),以及思考当前海峡两岸的中国人认同问题。
王明珂提出一个讲法,他认为我们要探讨什么叫作中华民族,或者什么叫作中国人,最好的方法,不是直接地、正面地,去对“中国人”的内容或者内涵下一个定义,而是想办法去透过“中国人”这个族群的边界,来找它大概的意思。——凤凰卫视主持人、评论员、专栏作家 梁文道
这是一部对中文世界的人类学、民族学和历史学研究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的著作。作者从族群边缘的形成与变迁这个特殊的角度,来探讨华夏民族生长和扩张的历史,从而以十分新鲜并充满魅力的论证,为推进中国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范例。——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 罗 新
基于对华夏形成一元论和多元论的质疑,作者利用多种工具,提出并论证“边缘理论”在华夏形成、变迁中的重大意义。“族群认同”、“历史记忆”,是支撑此一理论的两个关键概念,作者对此所做的历史、逻辑叙述,令人信服。我更想指出的是作者学思的根本立脚点和志向,即学问与生命的关系——在学术职业化、工具化的今天,这一学术立场尤为可贵可敬。本书为华夏一族通向自我认知的道路打开了一扇大门,远非就事论事者所能比拟。我由衷地向作者致敬!——学者、万圣书园创始人、中国图书市场的民间观察者 刘苏里
王明珂对华夏的界定,采以绘画“烘云托月”的手法,有别于华夏中心主义的传统视角,他被称为学界的“毒药猫”,在打通历史、人类学、人文地理的扞格,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人开阔视野。——民国学术史、文化史、地方史研究者 岱 峻
2022年2月2日 想读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豆瓣
Maybe You Should Talk to Someone
8.6 (202 个评分) 作者: [美]洛莉·戈特利布 译者: 张含笑 果麦文化/上海文化出版社 2021 - 7
这是一位心理治疗师的回忆录,讲述了发生在诊室中的故事。在这个小小的密闭空间里,人们会展现出最真实、最脆弱的一面;也是在这里,人们获得了陪伴和倾听,也获得了宝贵的觉察、成长与改变。

在书中,我们会看到四个来访者的故事,他们是:

一个四十多岁、事业成功、自以为是,认为身边所有人都是蠢货的好莱坞制片人;

一个三十多岁、刚刚新婚就被诊断出患有绝症,时日不多的大学女教师;

一个六十九岁、离过三次婚,感觉孤独绝望,声称生活再不好转就要在七十岁生日当天自杀的老太太;

一个二十多岁、有原生家庭创伤和酗酒问题,在爱情中频频受挫的姑娘。

同时,书中还有第五个寻求帮助的人,那就是治疗师自己。她是一个单身的职场妈妈,四十多岁时遭遇失恋,几乎崩溃。有朋友对她说“或许你该找个人聊聊”,于是她也给自己找了一位心理治疗师。当她切换到来访者的位置,坐到另一位心理治疗师的沙发上诉说自己内心的脆弱与悲伤,就更能感受到心理治疗为何具有治愈和改变的力量。

这本书从治疗师和来访者的双重视角展现了心理治疗的过程,让我们发现:无论身份背景有多相异,人类面对的烦恼其实都相通——爱与被爱、遗憾、选择、控制、不确定、死亡,这些都是我们身而为人必须共同学习面对的议题。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遭遇的切肤之痛和生命困境,都能在这本书中得到共鸣、找到希望。

本书是2019年美国众多媒体推荐的心理自助书——它荣登《纽约时报》《时代》《人物》《综艺》等媒体年度必读书榜单,是美国亚马逊当年度销售TOP10图书、哈佛商学院年度推荐图书,它的有声书版本也是当年Audible非虚构类有声书第一名。刚上市一个月,这本书就冲上了美国亚马逊图书总榜TOP100和《纽约时报》畅销榜;出版两年来,已经在全球授权了四十多个语言版本,总销量超过七十万册,并且正在拍摄电视连续剧,由曾出演《绝望主妇》的知名演员伊娃·朗格利亚担纲主演。

享誉全球的心理学泰斗、美国斯坦福大学精神病学终身荣誉教授欧文·亚隆为这本书写下推荐语:“我读心理治疗的书超过半个世纪了,但从来没见过这样的书:这么大胆、这么直白、这么多好故事,又这么深刻而引人入胜。”

国内知名心理学家李松蔚为这本书担任专业审校,并写下推荐序:“读这本书的过程,就是在灵魂的方寸之地一寸寸探索。越往下,越是晦暗幽深,于无声处听惊雷。”
2021年12月21日 想读
美国精神的封闭 豆瓣
The Closing of the American Mind
7.7 (14 个评分) 作者: [美] 艾伦·布卢姆 译者: 战旭英 / 冯克利 译林出版社 2007 - 10
本书论证现代民主的起源,品评马基雅维利、霍布斯、洛克、卢梭等启蒙思想家的意图及其得失,考察当代美国心智与德国思想之间的联系,批判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社会盛行的虚无主义及文化相对主义,揭示出民主政治之下高等教育的危机。
2021年11月15日 想读
失乐园 豆瓣
作者: [英] 约翰•弥尔顿 译者: 朱维之 译林出版社 2013 - 7
《失乐园》(Paradise Lost),全文12卷,以史诗一般的磅礴气势揭示了人的原罪与堕落。诗中叛逆天使撒旦,因为反抗上帝的权威被打入地狱,却仍不悔改,负隅反抗,为复仇寻至伊甸园。亚当与夏娃受被撒旦附身的蛇的引诱,偷吃了上帝明令禁吃的分辨善恶的树上的果子。最终,撒旦及其同伙遭谴全变成了蛇,亚当与夏娃被逐出了伊甸园。该诗体现了诗人追求自由的崇高精神,是世界文学史、思想史上的一部极重要的作品。
2021年9月27日 想读
人类灭绝之后 豆瓣
AFTER MAN - A ZOOLOGY OF THE FUTURE
8.1 (7 个评分) 作者: [英] 杜格尔·狄克逊 译者: 高瑞雪 后浪丨天津人民出版社 2020 - 5
内附上百幅手绘动物插图
展开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
探索不被人类打扰的未来生物界
◎ 编辑推荐
☆ 推想进化学的开山之作
《人类灭绝之后——未来世界动物图鉴》,一本通向未来动物世界的时空穿越指南,带领读者游走于真实和想象之间,畅想动物进化的无限可能,展现一个令人拍案称奇的未 来动物世界。
☆ 融科学与幻想为一体
人类灭绝的5000万年后,地球生命的进化依旧生生不息,依然努力适应新环境,抓住种种机遇向前发展。这些令你瞠目结舌的生物虽然出自想象,却完全基于生物进化的原则。进入一个如此奇异美妙的世界,你会发现书中的动物是那么真实,希望有机会能够亲眼看到它们……
☆ 200页全彩手绘插图
基于杜格尔·狄克逊的草图和设计,多名插画家倾情打造,200页充满想象力的全彩内文。
◎ 内容简介
《人类灭绝之后——未来世界动物图鉴》描绘了人类灭绝5000万年之后的动物世界。
本书分为十一个章节,前两章回顾了从生命进化之初到人类出现之后的物种进化历程;中间八章则根据狄克逊天马行空又有理有据的想象,推演出在人类灭绝之后的5000万年地球上,从热带到寒带、从雨林到苔原的动物进化可能,带领读者穿越时空,共同欣赏这颗星球上生命进化的壮观景象;最终章则畅想了在更遥远的未来生命终将归往何处。
◎ 媒体推荐
一本超乎寻常的书!每一页都精彩绝伦。《人类灭绝之后》是一本推演未来的力作!
——《艾萨克·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杂志》
行文流畅,想象瑰丽,这对于学习未来生物学的学生、爱好者、科幻迷乃至一般读者来说,都绝对是一场盛宴。
——·美国图书馆协会书评杂志《书单》
《人类灭绝之后》极其有趣,想象力令人叹为观止。
——《洛杉矶时报书评》
太真实了!狄克逊设想出的一些动物足以乱真,甚至会引发对现实中动物皮毛之下神秘造物力量的反思。
——《纽约时报书评》
(狄克逊)对于进化规则的说明是如此清晰易懂,文中关于未来动物的精细插图是如此迷人,《人类灭绝之后》必然会吸引各个年龄层的读者。
——《芝加哥太阳时报》
2021年7月20日 想读
The Conservation Revolution 豆瓣
作者: Bram Büscher / Robert Fletcher Verso 2020 - 2
A post-capitalist manifesto for conservation
Conservation needs a revolution. This is the only way it can contribute to the drastic transformations needed to come to a truly sustainable model of development. The good news is that conservation is ready for revolution. Heated debates about the rise of the Anthropocene and the current ‘sixth extinction’ crisis demonstrate an urgent need and desire to move beyond mainstream approaches. Yet the conservation community is deeply divided over where to go from here. Some want to place ‘half earth’ into protected areas. Others want to move away from parks to focus on unexpected and ‘new’ natures. Many believe conservation requires full integration into capitalist production processes.
Building a razor-sharp critique of current conservation proposals and their contradictions, Büscher and Fletcher argue that the Anthropocene challenge demands something bigger, better and bolder. Something truly revolutionary. They propose convivial conservation as the way forward. This approach goes beyond protected areas and faith in markets to incorporate the needs of humans and nonhumans within integrated and just landscapes. Theoretically astute and practically relevant, The Conservation Revolution offers a manifesto for conservation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a clarion call that cannot be ignored.
2021年7月12日 想读
逃避自由 豆瓣
Escape from freedom
9.1 (97 个评分) 作者: [美] 艾里希·弗洛姆 译者: 刘林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6
《爱的艺术》作者 艾里希·弗洛姆
影响现代人精神生活最深远的社会心理学名著
要战胜极权主义势力,就必须首先弄清楚极权主义者竭力逃避自由的原因。
—艾里希·弗洛姆
“极其重要且令人深思的著作!”
—《纽约先驱报》
“极为精彩地分析了当代文明社会的精神官能性病征。”
—《国家周刊》
“弗洛姆的思想值得所有关切人类处境及其未来者的高度重视。”
—《华盛顿邮报》
弗洛姆语录
自由是所有成长的基本前提。
自由虽然给人带来了独立和理性……个性为基础的积极自由。
思想能成为……才能变为现实。
我们不能丧失现代民主所取得的任何基础成就,无论是最基本的代议制政府(即民选且对人民负责的政府),还是《权力法案》赋予每位公民的所有权利。我们也不应该伤害下述这些新的民主原则:任何人不得挨饿,社会必须对所有成员负责,任何人不得因害怕失业和饥饿而臣服于他人或失去尊严。
如果人性不能适应自由所固有的危险和责任,它就很可能转向极权主义。这是艾里希·弗洛姆在1941年出版的社会心理学里程碑式著作《逃避自由》中所探讨的主题。
《逃避自由》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西斯极权威胁着全人类的共同命运。《逃避自由》即是弗洛姆对两次大战之后社会政治现状的诠释,也是他从心理学角度对当代社会做出的系统而强烈的批判,在今天依然振聋发聩,发人深思,被誉为精神分析运用在社会学的不朽名著。
弗洛姆开宗明义:要战胜极权主义势力,就必须首先弄清楚极权主义者竭力逃避自由的原因。他在书中主要探索了历史进程中,“人性”和“自由”概念不定变化的关系。他提出,如果民主的兴起让某些人自由,那么与此同时,它也产生了一个个人感到孤立、无能为力的社会。
很少有一本著作像《逃避自由》这样深入地解释形成现代社会的力量、透彻地分析极权主义机制滋生的原因。也很少有心理学家像弗洛姆这样热烈地谈论自由的价值、社会的塑造、民主政治的真义,以及个体发自内心的爱。他努力教导人如何自由而不致孤独、自爱而不自私、理智判断而不找合理化借口、拥有信仰而不迷信于神学。
2021年7月5日 想读
Giving Voice to Values 豆瓣
作者: Mary C. Gentile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0 - 9
How can you effectively stand up for your values when pressured by your boss, customers, or shareholders to do the opposite?
Babson College business educator and consultant Mary Gentile draws on actual business experiences as well as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to challenge the assumptions about business ethics at companies and business schools. She gives business leaders, managers, and students the tools not just to recognize what is right, but also to ensure that the right things happen. The book is inspired by a program Gentile launched at the Aspen Institute with Yale 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now housed at Babson College, with pilot programsin over one hundred schools and organizations, including INSEAD and MIT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
She explains why past attempts at preparing business leaders to act ethically too often failed, arguing that the issue isn’t distinguishing what is right or wrong, but knowing how to act on your values despite opposing pressure. Through research-based advice, practical exercises, and scripts for handling a wide range of ethical dilemmas, Gentile empowers business leaders with the skills to voice and act on their values, and align their professional path with their principles. Giving Voice to Values is an engaging, innovative, and useful guidethat is essential reading for anyone in business.
2021年6月10日 想读
The Houseguest and Other Stories 豆瓣
作者: Amparo Dávila 译者: Matthew Gleeson / Audrey Harris New Directions 2018 - 11
Like those of Kafka or Poe, Amparo Dávila’s stories are masterful, terrifying, and mesmerizing―you’ll finish reading each story gasping for air. With acute psychological insight, Dávila follows her characters to the limits of desire, paranoia, insomnia, loneliness, and fear. She is a writer obsessed with obsession, she makes nightmares come to life through the everyday: loneliness sinks in easily like a razor-sharp knife, some form of evil lurks in every shadow, delusion takes the form of strange and very real creatures. After reading The Houseguest, her debut collection in English, you’ll wonder how this secret was kept for so long.
2021年5月25日 想读
卡拉之狼 豆瓣
8.0 (7 个评分) 作者: [美] 斯蒂芬·金 译者: 张楠 / 任战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7 - 8
《黑暗塔》系列是斯蒂芬·金1970年在缅因大学读书时开始创作的,曾有评论家指出《黑暗塔》,是流俗文学和严肃文学合流的一部史诗。人民文学出版社方表示,引进《黑暗塔》系列中文版前后耗时30多年,最先出版的两卷是《枪侠》和《三张牌》,将在两周内上架。《黑暗塔》系列共有七卷,300多万字,后面五部《荒原》、《巫师与玻璃球》、《卡拉之狼》、《苏珊娜之歌》、《黑暗之塔》的中译本也将以两个月出一卷的速度陆续出版。
《黑暗塔》写到三个不同的世界,内界、中界、末界,分别代表我们现实生活、“末日”后的现实和虚拟相结合的宇宙,以及“黑暗塔”象征的时空终端。主人公罗兰是“内界”硕果仅存的挎枪孑遗,在“中界”跋涉,循迹追击黑衣人复仇,直至“末界”塔楼。
据该系列中文版策划吴文娟介绍,《黑暗塔》汲取了西方骑士文学、美国西部电影、现代科幻文体的营养,也加入埃及神话、日本武士道、“披头士”、星球大战,蜘蛛侠等内容,甚至将他本人在先前作品中的人物一并拉来客串,以造成时光交错的效果。
在英文原版的《黑暗塔》序言中,斯蒂芬·金坦言,“我对别的事情毫无兴趣,一心只想突破读者的防线,用我的故事冲击他们,让他们沉迷、陶醉,彻底改变他们。”
《卡拉之狼》
罗兰、埃蒂、杰克和苏珊娜致力于保卫边远地区的小山村卡拉。这个山村很奇特,盛产双胞胎。某一时期,装扮成狼人的强盗经常蜂拥而至,从暗处袭击该村,每一户人家都会被掠走一个孩子。几个星期之后,孩子会被送回来,但他们已经变成痴呆,而且不久就会夭折。
2021年5月20日 想读 我现在就想读到你555
最后的熊猫 豆瓣
The Last Panda
9.3 (18 个评分) 作者: [美] 乔治·夏勒 译者: 张定绮 译 / 胡锦矗 校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3
熊猫,作为众所周知的中国国宝,世人皆爱其憨态可掬;但却很少有人真正了解,这一珍稀动物在其所生存的狭窄空间里,在孤独无言的日子里,面临着怎样的艰难和危险。
作者夏勒博士以特聘专家的身份,参与了世界自然基金会与中国政府合作的“熊猫项目”,从一九八〇年开始,在四川山区进行了长达五年的熊猫研究。他观察到熊猫各种动人的真实生活,同时也目睹了无知愚氓贪猎熊猫的可怕行为。在本书中,他以科学家和参与者的立场,首次向全世界公布了这项史无前例的“熊猫项目”之内情;又以哲人的心灵与诗人的笔触,描绘了那一隐秘世界的美丽与哀愁;同时,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之后首批进入中国大陆进行研究的外国专家,夏勒博士以外来者的角度,将其当时与国内科学工作者和老百姓的来往以及各种生活小故事娓娓道来,为今天的读者重现了那个改革刚刚起步、思想开始解放的特殊历史时期。
一九八〇年,中外顶尖专家齐聚卧龙。
熊猫项目能否改变熊猫命运?
外方代表乔治•夏勒亲笔披露往事。
“熊猫教父”胡锦矗为中译本修订作序。
熊猫会被奉为环保偶像,其实毫不足奇。这动物有一种与生俱来的魔力,能打动和改变所有看见它的人;只要有它在场,气氛就焕然一新。对熊猫而言,自由就是在山林环绕的竹海中平静的生活。它不能调整自身来迎合我们,它的需求无法妥协。如果任凭熊猫灭绝,那么所有的高尚情操、人道关怀,所有使它们永垂不朽的企图,都没有意义。
熊猫没有历史,只有过去。它来自另一个时代,与我们短暂交会。我们深入丛林追踪它的那几年,得窥它遗世独立的生活方式。本书就是那段短暂光阴的实录,而非回忆。
2021年5月9日 想读
动物的社会行为 豆瓣
Social Behaviour in Animals
作者: [英]尼可拉斯·廷伯根 译者: 刘小涛 华夏出版社有限公司 2021 - 1
本书是诺贝尔生物学奖获得者尼克拉斯·廷伯根的代表作之一。本书是以生物学进路阐释社会行为的代表作之一,作者通过对动物的交配、群体生活、争斗、合作等行为的研究,力图阐释人类社会行为和社会组织发展变化的机制,特别注重行为的功能、因果机制及其进化。廷伯根在书中认为,行为生物学的研究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观察,描述行为的内容及其发生背景;第二阶段则要通过实验进一步探讨行为的动机、发育和生存价值,并尝试重建进化过程。因廷伯根的开创性贡献,他和洛伦茨及弗利同获首次颁发给行为学研究者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21年4月10日 想读
形式的起源 豆瓣
Origins of Form
作者: [美] 克里斯托弗·威廉斯 / Christopher Williams 译者: 王业瑾 后浪丨浙江教育出版社 2021 - 4
自然造物和人类造物的设计法则
万物的形式遵循着怎样的设计法则?
一起探究自然物和人造物的形式“是什么样”和“为何这样”
☆ 大量案例的新颖解读,探讨设计的本质
☆ 各个领域的理论相互关联,示范如何跨学科思考
☆ 海量精美插图,兼具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 内容简介
作为一名设计理论学者,作者以独特的思考角度向我们展现了观察世界的另一种方式,以专业的理论知识向我们解释了周遭环境中的事物为什么是如今的形式以及如何发展为现在的形式,也即“形式的起源”。本书旨在鼓励读者关注并理解自然界和人造环境的复杂构成。书中的附注和实例涉及了广泛的领域,包括了机械、结构和材料领城的知识,也有地质学、生物学、人类学、古生物学、形态学等学科的内容。对于那些渴望了解这个世界的人来说,这些内容会让他们恍然大悟,并惊叹大千世界如此有趣。
2021年3月22日 想读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豆瓣
7.9 (11 个评分) 作者: 孙隆基 中信出版社 2015 - 11
【内容简介】
◎孙隆基先生最负盛名之作,全新修订版问世
◎入木三分的文化批判,80年代知识界的著名战斗檄文
◎重新理解中国文化语境下的“国家与社会”“个人与世界”
----------------------------------------------------------------------------------------------------------------------
良心、人心、关心、攻心、掏心、交心、以心换心——“心”在中国文化中起着怎样的组织和主导作用?
终身、人身、翻身、出身、修身、舍身、身不由己——中国人为什么喜欢用没有精神性的“身”来称呼自己?
几千年来,“安心”与“安身”的愿望如何构建起了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个体的习惯又将如何反映出民族的劣根性和国家的政治格局?
孙隆基先生把中国上下三千年当做一个“长时段”,用结构观念——针对特定范围的一种共时性设定——来研究中国历史和这种历史延续所生成的文化特征。其匠心独运之处在于,不是泛泛地罗列出这个民族的国民的劣根性,然后提出老生常谈的补救之道,而是用近乎千刀万剐的切割,给人以深处其间而欲全力挣脱的浓烈感觉,从而达到文化批判的深远诉求。
【编辑推荐】
1、本书探讨了“个人”与“社会”在20世纪的中国受到哪些因素的左右。“仁者,人也。”中国传统思想影响了多少人的心理结构?中国人缘何缺乏自我自主意识?这些问题都可在本书中窥见一斑。
2、本书中谈到的“深层结构”并非历史时序,也不属于逻辑意义上的因果关系范围,而是讨论了中国的共时性设定。书中的许多历史例证并非一一列举所谓国民“劣根性”,而是从中国历经变化后仍保持自我认同的这个角度,对中国文化做出全面深刻的批判。
2021年3月22日 想读
硬汉不跳舞 豆瓣
作者: 诺曼·梅勒 Norman Mailer 译者: 范革新 / 臧永清 春风文艺出版社 1988
A dark, brilliant novel of astonishing pitch, set in Provincetown, a “spit of shrub and dune” captured here in the rawness and melancholy of the off-season, Tough Guys Don’t Dance is the story of Tim Madden, an unsuccessful writer addicted to bourbon, cigarettes, and blonde, careless women with money. On the twenty-fourth morning after the decampment of his wife, Patty Lareine, he awakens with a hangover, considerable sexual excitement, and, on his upper arm, a blue tattoo bearing a name from the past. Of the night before, he remembers practically nothing. What he soon learns is that the front passenger seat of his Porsche is soaked with blood and that in a secluded corner of his marijuana stash in a nearby woods rests a blonde head, severed at the throat.
Is Madden therefore a murderer? He has no way of knowing. As in many novels of crime, the narrative centers on violence—physical, sexual, and emotional—but these elements move in their orbits through a rich constellation of character as Madden tries to reconstruct the missing hours of a terrible evening. In the course of this in-quiry a bizarre and vividly etched gallery of characters reappears to him as in a dream—ex-prizefighters, sexual junkies, mediums, former cons, a police chief, a world-weary former girl friend, and Mad-den’s father, old now but still a Herculean figure, a practitioner of the sternest backroom ethics.
Tough Guys Don’t Dance represents Mailer at the peak of his powers with a stunningly conceived novel that soon transcends its origins as a mystery to become a relentless search into the recesses and buried virtues of the modern American male. Rarely, as many readers will discern, have the paradoxes of machismo and homosexuality been so well explored.
from:www.cosyreading.info
2021年2月14日 想读 在妈妈的书柜里翻出来了这本书,回头读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