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哲学
君主论 豆瓣 Goodreads
Il Principe 所属 作品: 君主论
8.5 (133 个评分) 作者: [意大利] 尼科洛·马基雅维里 译者: 潘汉典 商务印书馆 1985 - 7
从十五世纪下半叶起,以意大利为发源地,欧洲进入了文艺复兴时期。正如恩格斯曾经指出的,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化,是一个需要巨人的时代,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时代。尼科洛·马基雅维里正是这个伟大时代的巨人之一。他是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政治家、外交家,同时也是一位政治思想家。同时也是第一个使政治学独立,同伦理家彻底分家的人,有“资产阶级政治学奠基人”之称,并且是历史家、军事著作者、诗人和剧作家。
在作者的几部学术名著中,《君主论》是最小的一部,但也是最有名的,它使马基雅维里身后获得举世周知的名声。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诚如圭加迪尼所说,过分的热情和政治乐观主义才是马基雅维利的本色,他不是无故蛊惑人心的巫师,而是一个目的明确的行动者,做事和写书都是为了那个发源甚早的"意大利统一"理想。不错,马氏并不是基督徒,他的行为哲学源于古典时代的众多思想遗产,因此,《君主论》中时常出现关于"命运"和"美德"在成功君主身上对半开的论述也就不奇怪了——基督教上帝不是其世界观中的主宰,自然或异教神话才是底色。马氏的价值观念非常清晰,人的至福同世俗的荣耀息息相关,意大利共同体的梦想本身即是在展示着自身灵魂的德性,行为的权宜和非道德都不会影响它的命数。由此,《君主论》既不是什么恶俗厚黑学,也不是什么严谨的理论著作,它更像是一部集成了马氏经验的政治启示录,其内容私货颇多、评判不公也就不难理解了。后人把这当成什么秘术来读,属实有点… @2021
政治哲学 政治学
卢梭 豆瓣
Rousseau 所属 作品: 卢梭
作者: [英]尼古拉斯·登特 (Nicholas Dent) 译者: 戴木茅 2019 - 6
卢梭是西方思想史上最伟大也最复杂的思想巨匠之一,他既被视为启蒙时代的伟大先驱,也被后世认为是反启蒙一系的思想家。本书是国际著名的卢梭研究专家尼古拉斯·登特的专著,结合卢梭的著作《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爱弥儿》《社会契约论》《忏悔录》等,详细地探讨了卢梭的文化观念、教育观念及其对宗教、政治的观点。最后介绍了卢梭对后世的影响,特别是对法国大革命和康德、黑格尔、马克思等思想巨人的重大影响。本书的特点之一是着重讨论和分析卢梭的论证,富于启发的段落比比皆是。可以说,本书是目前探讨卢梭思想最精彩的著作之一。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如果你觉得劳利奇不好,你就去建设它;如果你觉得译作不好,你就去当打白工译者重译它;如果你觉得欧陆没水平,就从你开始做一个高水平的欧陆哲学家;如果你觉得分哲愚昧无知,就从你开始学习并改变身边的分哲人,她有缺点,我们一起修正,而不是一昧的谩骂,抱怨,逃离。 @2020-02-08 14:13:41 @2021-11-13 01:50:36
政治哲学
后殖民主义与世界格局 豆瓣
Postcolonialism 所属 作品: 后殖民主义与世界格局
7.5 (11 个评分) 作者: [英国]罗伯特•J.C.扬 译者: 容新芳 译林出版社 2013 - 5
《后殖民主义与世界格局》由当今国际后殖民主义研究大家罗伯特•J.C.扬撰写,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下审视非殖民化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影响。清华大学外语系资深教授王宁作序推荐。
《后殖民主义与世界格局》内容新颖而活泼,与其他后殖民主义的简介大为不同。作者不是在谈抽象的理论,而是从世界局势、个人经历和史实评述入手来审视非殖民化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影响。他将讨论置于一个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下,所举例子涉及土著人、无地农民、阿尔及利亚的籁乐、后殖民女权主义以及全球性的社会和生态运动。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启发并不多,作者最为漫不经心的结尾章——文化翻译问题倒是很值得深掘,实际上这也应是后殖民研究通向的重要地带之一。
在争论原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主次要关系时,往往需要明确一个问题:这是针对什么主体而言的,是争论地域的过往族群还是也包括当下新生的一代?原生文化相比外来文化的正当性在于何点之上?族群有何种程度上的权利去选择与创造自己的文化?融合与压制便是恶吗?
强制的暴力征服自然不义,旧殖民借此伴生的强迫文化征服同理。但当下基于个体或群体自主 同意 基础上的文化与意识征服真的有一套明晰的伦理可给予批判吗?
因此,文明多样性与捍卫原生文化的说辞或许并不是什么独立命题,而仅只是过往政治对抗诉求的衍生,历史也提供了相应的证据。后殖民指向更多是无形的文明不平等命题,但这一命题会不会只是殖民的另一种视角而已? @2019-10-30
政治哲学
从激进共和到君主立宪 豆瓣
作者: 韩伟华 上海三联书店 2015 - 5
《从激进共和到君主立宪 邦雅曼·贡斯当政治思想研究》通过对法国18-19世纪杰出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贡斯当的著作、思想进行较为全面的梳理,全面展示了贡斯当的政治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其历史意义。全书资料宏富、立论明晰,论述脉络清楚,是不可多得的优秀的外国思想史研究著作。
德国的浩劫 豆瓣
所属 作品: 德国的浩劫
7.4 (7 个评分) 作者: [德]弗里德里希•迈内克 译者: 何兆武 商务印书馆 2012 - 5
作者亲身经历了俾斯麦的统一,第二帝国的强盛及其经济的和工人群众运动的蓬勃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魏玛共和、第三帝国的兴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战虎的残破和分裂,是少数见证了整整一个世纪德国历史的历史学家之一。作者早年是德国历史学派大师的德罗伊森的入室弟子,出入这个学派多年。是当代德国历史主义的首席代言人。
作者弗里德里希•迈内克是当代西方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之一,被称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史学界最令人瞩目的人物,是少数见证了整整一个世界德国历史的史学家之一。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9-15 21:19:23 @2021-11-13 01:46:37
政治哲学
战争与和平的权利 豆瓣
The Rights of War and Peace 所属 作品: 战争与和平的权利
作者: [美国] 塔克 / 理查德·塔克 译者: 罗炯 译林出版社 2009 - 4
内容简介
本书追溯现代国际法理论形成的历史,从中世纪人文主义和经院哲学的传统,到格劳秀斯、普芬多夫、霍布斯、洛克、卢梭和康德等政治理论家,展现他们如何分析恐惧、国际惩罚、占领荒地等战争理由,以及自然状态下行为主体的道德限度。叙,述中注意点出每一理论思想的历史背景及其对殖民战争的实践影响,并通过现代政治理论中国家与个人的类比关系,揭示了一自由主义与帝国主义之间的复杂联系。
目录
前言
导言
第一章 人文主义
贞提利
先发制人的攻击
爱国主义相对论
人类的自然社会(一)
人类的自然社会(二)
对空地的占领
第二章 经院哲学
古代哲学
奥古斯丁
世界统治权
海洋法
自然奴隶
托马斯主义
第三章 格劳秀斯
简介
《论印度》:基础
《论印度》:实践意义
《战争与和平法》:社会性
《战争与和平法》:原住民族
第四章 霍布斯
塞尔登
对荒地的占领
霍布斯:简介
霍布斯:恐惧作为战争基础
霍布斯:最低限度的社会性
霍布斯:自然状态
第五章 普芬多夫
德国对格劳秀斯的批评
普芬多夫对霍布斯的批评
普芬多夫对格劳秀斯的批评之一:社会性
普芬多夫对格劳秀斯的批评之二:财产权
普芬多夫对格劳秀斯的批评之三:国际惩罚
第六章 从洛克到瓦泰勒
洛克对普芬多夫的批评
普芬多夫的评论者们
孟德斯鸠
沃尔夫
瓦泰勒
第七章 卢梭和康德
卢梭的霍布斯主义之一:社会性
卢梭的霍布斯主义之二:国家
卢梭的霍布斯主义之三:战争状态
康德的霍布斯主义之一:自然状态
康德的霍布斯主义之二:国家权利
康德的霍布斯主义之三:世界主义
结论
索引
例外状态 豆瓣
Stato di eccezione 所属 作品: 例外状态
8.8 (20 个评分) 作者: [意] 吉奥乔·阿甘本 译者: 薛熙平 西北大学出版社 2015 - 1
本书是阿甘本“神圣之人”系列的第三本作品,是对西方生命政治的历史—哲学考察计划的进一步展开。阿甘本继续延伸自己的语言—法律思维, 试图将“主权”的概念重新定位为“例外状态”的产物,一方面从回顾西方现代的例外状态史出发,上溯罗马法以考察其典范渊源,一方面则在施米特与本雅明的思想论战中思索翻转“例外状态”的出路,思索超越“权限”与“权威”之对立,打开一个新的政治行动空间的可能性。此次纳入“精神译丛”的简体字版由译者对原台湾麦田版的译文进行了全面修订。
诚然,例外状态今天已经达到其全球部署的顶点。法的规范面因此可以被一种治理暴力在不受制裁的情况下抹除与违背;而当它对外忽视国际法、对内宣告恒常性之例外状态的同时,却仍然宣称是在适用着法。
生存于例外状态之中,意味着同时经验这些可能性,但总是借由将两股力量(制法之力与废法 之力)分离,而不断尝试中断那正将西方导向全球内战的机器之运作。
——阿甘本
《例外状态》一书适时且令人折服地探索了国家权力撤回对于法律保障与法律权利之确保的能力,同时既将其属民弃置于法律暴力的即兴之下,又强化了国家的权力。我们不应将例外状态仅仅理解为偶发和限定的,事实上,引发例外状态已经成为建构现代国家权力的基础。阿甘本灵敏地思量这个权力的历史与哲学意涵,提供了关于“生命”和其与规范性之间的紧张关系的卓越思考。这是一本博学而挑战主流观点的书,呼吁我们“让机器停摆”,并且打破法对于生命所施加的暴力束缚。
——朱迪斯·巴特勒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例外状态一开始就不是什么对法理和法权的滥用,相反,它却是二者本质的表达,它召唤出了整个 法—政治 体系的根源悖论,并加以操纵和利用。可以说,例外状态是法政治血缘谱系上合法,但却又耻于承认的“私生子”。卡里斯马绝非什么意外产物,法政治体系本来就已埋下了一个潘多拉魔盒,只是等待强权者发掘。
从此意义观之,美国国父们苦心孤诣设计出来的权力制衡体系不仅是在用 现实的手段 回应 权力滥用的现象,更是在用 妥协的手段 回避 法权力无法解决的逻辑悖论。
乌托邦的蓝图倘若不用俗世的笔墨加以修琢,那么其脱胎伊始便已经是规划好了通往地狱的道路。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答案便是,一开始就弃绝固化的神圣性幻想,让法与政治成为各自,成为任何人都有权利召唤之物,实现主体的真正自由。如此,法的大门才不再会是哲人王的山洞之门。 @2019-08-2
政治哲学
陆地与海洋 豆瓣
所属 作品: 陆地与海洋
作者: [德]卡尔·施米特 译者: 林国基 上海三联书店 2018 - 8
本书的论域接近地缘政治的研究,基本上是从法理学的角度,采用历史的描述结合隐喻与象征的手法,气势恢弘而形象生动地论述了欧洲近代政治格局的嬗变:海洋象征英美海洋国家及其法理传统,陆地象征欧陆国家及其法理传统,以及他们的诞生、演变、发展、衰落和冲突。其核心问题意识是:海洋和大陆分别代表两种法理传统和政治传统,两者的差异具有人类学的根源,战争也好,科学也罢,哪怕是人类未来不可思议的进步都不能消除这种差异。在此图景中作者力求展示的是他眼中的,或许也是对德意志民族而言的,作为世界历史的人类的天命,即通古今之“法”,道自然之“变”。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7-30 17:06:09 @2021-11-13 01:43:55
政治哲学
帝国 豆瓣
所属 作品: 帝国
作者: [美]麦克尔·哈特 / [意]安东尼奥·奈格里 译者: 杨建国 / 范一亭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8 - 4
随着全球市场和全球生产流通的出现;也出现了一种全球秩序,一种新的统治逻辑和统治结构——简而言之,出现了一种新的主权形式。帝国正是有效规范这些全球交换的政治主体,是统治世界的主权力量。
本书介绍了关于帝国的一般题域,并集中讨论了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即从帝国主义到帝国的过渡,并从思想史和文化的角度讲述了从现代早期到现今的转变。此外,本书还从生产的角度对同一转变过程进行了再次论述。
“帝国”究竟为何物?按照两位作者的描述,“帝国”更接近于资本主义主导下的全球化进程,或者说在这种进程下业已出现和即将出现的世界图景。然而,这种全球化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下的进程。“帝国”是个巨大的矛盾,它左手擦除国家、地区间的界线,右手却维持、制造、扩大国家、地区间的差异,从根本上说,它的左手还是服务于它的右手,最终维持其在全球的支配力量,“帝国”可以说是全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其他所有国家和地区的支配。然而,“帝国”的左手和右手并非配合得亲密无间,世界一体化的趋向同维持发达国家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差异性支配间存在着固有的张力,当张力的累积突破临界点,原有的支配体制将被崩解,新的世界由此诞生。这也正是《帝国》的两位作者写作的真正目的:既不是冷漠的描述,更不是为“帝国”张目,而是解剖“帝国”的运行机制,从而为最终超越“帝国”做理论上的前瞻,尽管这种超越在实际上还相当遥远。用作者的话说,“帝国”之幕才刚刚升起,而我们可能要穿越“帝国”的全境,才能到达它的彼端。
本书通过对帝国及其框架的详尽描述,探讨了全球化浪潮中的政治新秩序,为审视全球化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视角,使既有的全球化中性讨论被彻底政治化。《帝国》一面世,就引起了学术界的强烈反响,是近年来具有全球影响的一部著作。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8-03-14 22:32:40 @2021-11-13 01:32:45
政治哲学
政治与历史 豆瓣 Goodreads
Politique et histoire, de machiavel a mark cours a l'ecole normale superieure de 1955 a 1972 所属 作品: 政治与历史:从马基雅维利到马克思(1955-1972年高等师范学校讲义阿尔都塞著作集)/精神译丛[Politiqueethistoire,demachiavelamarkcoursal'ecolenormalesuperieurede1955a1972]
9.2 (8 个评分) 作者: [法] 路易·阿尔都塞 译者: 吴子枫 西北大学出版社 2018 - 1
本书既是阿尔都塞在巴黎高师开设的哲学史课程的讲义,也是一份卓绝的理论工作的珍贵记录。通过讲授从马基雅维利、霍布斯、18世纪法国哲学与政治、黑格尔、直到马克思的现代思想历程,阿尔都塞把“在哲学中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艰巨事业落实于对理论文本进行精彩、深邃而细腻的解读之中,致力于通过“极端的思考”,在思想史上发掘与汇聚一条“唯物主义的潜流”,揭示马克思理论革命的历史渊源。
记忆的承诺 豆瓣
The Promise of Memory: History And Politics in Marx, Benjamin, And Derrida 所属 作品: 记忆的承诺
作者: 【加拿大】弗莱切 译者: 田明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7
《记忆的承诺:马克思、本雅明、德里达的历史与政治》作者试图建立一种解放哲学。弗莱切(Matthias Fritsch)探索了不义记忆是怎样与民主社会从文艺复兴起就继承下来的正义承诺相关联的。他认为,记忆与承诺本身是片面的,且如果它们之间暗含的关系没有被揭示出来的话,就潜在地会有使暴力合法化的倾向。他考察了在对俄国与德国革命失望之后,本雅明对马克思思想的重新解读,以及在苏联解体之后,德里达的马克思“弥赛亚”遗产。《记忆的承诺:马克思、本雅明、德里达的历史与政治》还通过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目标及德国批判理论与结构伦理学和政治学的讨论联系起来,研讨当代政治哲学。
本书选择本雅明和德里达对作为新闻记者的马克思的理解,力图通过对这种阅读和理解,去透彻地提示马克思思想在整个西方思想布局的变迁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进而对贯穿于这种思想布局的变迁之中的某种一以贯之的传统和力量作出解答。
合法性与正当性 豆瓣
Legalität und Legitimität
9.2 (5 个评分) 作者: [德]卡尔·施米特 译者: 冯克利 / 李秋零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 - 1
★无论左派、右派还是中间立场的政治思想者,都难以摆脱他那充满悖论与危险的思想幽灵……
★20世纪最具争议政治思想家、最后一位欧洲公法学家——卡尔•施米特经典作品集,刘小枫教授全新编订
★20世纪宪法学经典,揭示现代议会民主制的法理困境
葬送魏玛宪政、为纳粹上台铺平道路的竟是自由主义法学?
———————————————————————————————————————
本书收入施米特经典作品三种:
《当今议会制的思想史状况》(Die geistesgeschichtliche Lage des heutigen Parlamentarismus)
《合法性与正当性》(Legalität und Legitimität)
《从囹圄中获救:1945—1947年间的体验》(Ex Captivitate Salus. Erfahrungen der Zeit 1945—1947)
主题围绕施米特作为宪法学家的思考与命运。
《当今议会制的思想史状况》尖锐提出议会民主制的法理学和政治学困难,既立足于现实政治问题,又具有思想史视野。
《合法性与正当性》为宪法学和政治学的经典文献,是施米特在魏玛宪政危机关头书写的法学名作,堪称挽救魏玛民国宪政的“绝望尝试”,明确主张对反魏玛宪法的政党(纳粹)实行党禁。然而战后,施米特却吊诡地被贴上“第三帝国桂冠法学家”的标签,1945年被盟军当局拘押近两年。
其间,施米特写作六篇随笔,结集为《从囹圄中获救:1945—1947年间的体验》出版,篇幅虽小,但在施米特研究中征引率却很高,因为从中可以看到施米特因欧洲法学传统的彻底崩溃而深感无奈。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法与权力的运作实质是一种锁匠的学问,权力是一间公开的房屋,钥匙有许多把,但暂时的管理者却可以更换法律之锁。房间中的主权者们对门上的锁进行暗地改造,从而使得其在表面上不变的情况下越来越难打开,从而隔阂了其它拥有钥匙之人,但他们确实是享有进入的平等条件。这时,巧用旁门左道者才能进入。 @2018-02-08 23:30:38 @2021-11-13 01:31:45
政治哲学
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英文版平装) 豆瓣
作者: [意] 吉奥乔·阿甘本 译者: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9 - 4
《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英文版的出版发行,有助于国外读者深入了解*关于“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等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的理论思考,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时代背景、重大意义、主要内容、实现途径,对深刻理解*外交思想的丰富内涵和我国外交方针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体现了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汇聚着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发展、繁荣向往的*大公约数。
为适应国外读者阅读习惯,英文版在中文版基础上增加了注释、索引、缩略语等内容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8-01-28 11:09:49 @2021-11-13 01:31:19
政治哲学
阿伦特与现代性的挑战 豆瓣
作者: (美) 潘琳 译者: 张云龙 2012 - 3
《阿伦特与现代性的挑战:人权现象学》是对阿伦特的一个尝试性研究。其焦点是人权,这是阿伦特一生中偶尔提及的一个话题,但深深地影响着她的生活。本着阿伦特现象学方法的基本精神,《阿伦特与现代性的挑战:人权现象学》的目的不是去发展一个规范性的理论,而是力图阐明和揭示现代性人权概念中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其目的是想论证,为了在现代世界中捍卫人的尊严和人权,必须有一个有意义的公共领域和共享的现实。作者指出,阿伦特的方法论是现象学的——其兴趣在于通过理解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来揭示我们存在的结构。因为她的现象学基础——共同的世界必然被理解为彻底的交互主体性的。共同的世界通过我们的行动和判断而建立,进而决定了我们。对阿伦特来说,人权源于多元性,以及我们必然与他人生活在一起这一事实。但由于人权必须通过我们的努力来实现,共同的观念就成为必要的条件。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8-01-17 12:18:32 @2021-11-13 01:30:41
政治哲学
亚历山大·科耶夫 豆瓣
Alexandre Kojève: La philosophie, l'État, la fin de l'Histoire 所属 作品: 亚历山大·科耶夫
作者: [法] 多米尼克·奥弗莱 (Dominique Auffret) 译者: 张尧均 三辉图书/商务印书馆 2013 - 10
20世纪的欧洲思想家,恐怕没有谁的命运像亚里山大·科耶夫那样奇异:他久享哲学盛誉,却从不追求学术职业;他讲授了六年“历史终结”,最后却转战政界;他致力于维护法国、欧洲以及不发达国家的利益,但从未放弃过哲学思考。
科耶夫到底是谁?他意味着一种分裂的、谨慎而隐秘的存在:他出席各种各样的国际会议,同时保留着双重的精神归属。有关他的种种传闻,是真实的烟火还是海市蜃楼?他点燃了——或者说为别人点燃了——怎样的火?
多米尼克·奥弗莱的传记致力于重塑这一无与伦比的人物的命运与传说。我们从中既发现科耶夫逸文遗稿的回响,也听到他曾思考与经历过的时代的喧嚣。本书不同于一般传记惯用的单纯的历史编纂,也并非对主人公精神发展史的简单梳理,而是让科耶夫的思想与特定的时代、环境和事件穿插对接,进而对他的整个人生和思想历程予以重构,通过现象学令人缭乱的叙事,重新解读多重分裂的科耶夫,深刻揭示整整一代欧洲知识分子的精神历程。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8-01-14 17:42:26 @2021-11-13 01:30:32
政治哲学
亚历山大·科耶夫 豆瓣
Alexandre Kojeve: The Roots of Postmodern Politics 所属 作品: 亚历山大·科耶夫
作者: [加] 莎蒂亚·德鲁里 译者: 赵琦 新星出版社 2007 - 11
由于某些原因,科耶夫开始厌恶他大半辈子投身于其中的现代性事业。他开始认为,理性在全世界毫无羞耻的胜利已经造成了它在全球的暴政;现代性已经阉割了这个世界,并且夺去了它所有的魅力。结果,科耶夫回应了时髦的文化悲观主义,它已成为欧洲知识分子的标志。
亚历山大•科耶夫,一个谜一般的人物。他对后现代思想的影响如此知名,却鲜被理解。同时透过马克思和海德格尔的双重视角来阅读黑格尔,科耶夫创造出了一套狂野的理论,如果说不是一种催眠般的混合物的话。在这本书中,德鲁里展示了科耶夫的黑格尔主义的本质,以及它同时对法国知识分子和美国知识分子所有的那种非凡影响。
根据德鲁里的说法,科耶夫认为历史是一场悲剧,上演着冷酷、无情、工具性的和没有感情的理性主义如何征服这个世界的故事。德鲁里认为,科耶夫将现代性观念视为乏味理性的决定性胜利, 这构成了后现代思想的基石。
从科耶夫提供的这种世界图像中诞生了一种隐晦的浪漫主义,它表现为一种深刻的怀旧。早已被理性摒弃的东西诸如荒诞、疯狂、混乱、冲动、本能、激情和膂力,被重新拾起。在德鲁里看来,这些理念浪漫化了无故暴力和反理性主义,而正是它们塑造了后现代世界。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8-01-14 17:41:47 @2021-11-13 01:30:32
政治哲学
科耶夫的新拉丁帝国 豆瓣
作者: 【法】科耶夫 等 译者: 邱立波 等 华夏出版社 2008 - 9
如果回顾一下过去五十多年以来欧洲一体化事业的进程,那么人们会发现,科耶夫所勾勒的那个“拉丁帝国”看起来倒更像是今天欧盟的蓝图。
“拉丁帝国”将会是一个非常前卫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面,经济上的盈余会愈来愈多地被用来为所有人提供更多的闲暇;(马克思早期所提倡的)劳动的人性化从根本上来说也就是闲暇的人性化。在这里,科耶夫头脑里面所想的乃是一种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面向所有人的闲暇,而不是福山所描绘的“最后的人”的堕落。闲暇的人性化意味着目的性与创造性的融合,而这种融合,人们可以自发地、在摆脱了游乐所特有的那种必要性的条件下,通过劳动而达到。——霍斯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8-01-14 17:41:24 @2021-11-13 01:30:30
政治哲学
国王的两个身体 豆瓣 Goodreads
The King’s Two Bodies: A Study in Mediaeval Political Theology 所属 作品: 国王的两个身体
8.8 (14 个评分) 作者: 恩斯特·H·康托洛维茨 译者: 徐震宇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1
对嗣后的思考是人类最基本的思考,政治体亦然。
“国王的两个身体”是伊丽莎白一世时期英国法学家创制的概念:国王有一个“自然之体”,他个体的肉身,可生病、会疲弱、可朽坏;同时,国王另有一个“政治之体”,永远存续、不可朽坏。然而,政治体世俗化的下发展历史塑造了超越时间的“祖国 ”和“人民”这样的观念,并自然地引向这个身体的“头”,即国王的永久性问题。这个问题是古今政治体的根本问题。
康托洛维茨耗时十年,展开了一系列令人目眩的研究,深入探索了“两个身体”的中世纪渊源,从浩瀚的史料中清理出各种与“二体”有关联的思想谱系——都指向一个根本问题:政治体永久性,即人民政体的“头”的永久性问题。他精心雕琢自己一生的巅峰之作,试图用历史材料本身散发出的魅力,抵御激进主义的思潮,揭示现代国家的生成问题。
必须指出:英国剑桥史学派和法国年鉴史学派所建构的西方史学强大话语权,让《国王的两个身体》作为政治思想史经典的谱系,被某些意识形态的蜘蛛网所遮蔽。《国王的两个身体》会让今天的读者想到这样的道理:斩首作为政治体的人民身体的“头”,无异于斩除一个人民国家应该景仰的高贵精神——这意味着一个民族的文明传统的珍珠彻底破碎。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终于出了!homo sacer有一章专门论述这部著作!等打折时拿下 @2018-01-06 12:58:59 @2021-11-13 01:30:11
政治哲学
强力与自由 豆瓣
所属 作品: 强力与自由
作者: 【加】李普斯坦 译者: 毛安翼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6 - 3
本书详细阐明了康德的思想,对于当代的法律哲学和政治哲学理论具有重大的贡献。利普斯坦深入浅出地解读了康德的法律哲学和政治哲学,他指出,康德思想贯穿着两个核心观点:第一,法律制度并非对人类的有限性或处境的简单回应;实际上,即便不考虑人类的爱好和缺陷,对正义的需求也是显而易见的。第二,康德主张某种独特的道德原则,该原则将强力的合法使用限制在平等自由的制度体系之内。除了详细摆出对康德观点的各种误解之外,利普斯坦表明,直到今天,康德思想仍然保持着强大的概念上的力量和道德上的魅力。通过考察法律的若干实际领域——私人法权,宪法,警察权力和惩罚,利普斯坦坚决地捍卫了平等自由的观念。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7-12-30 11:32:22 @2021-11-13 01:29:58
政治哲学
德性与权力 豆瓣
作者: (美) 摩根索 译者: 董成龙等 2015
汉语国际关系学界对摩根索的介绍往往局限于《国家间政治》中的“现实主义六原则”。《德性与权力 摩根索论文集》汇编了汉斯·摩根索关于国际政治的政治哲学和中美关系的二十余篇文章,旨在呈现涵咏于西方政治哲学传统中的摩根索;摩根索为国际政治研究寻求坚实政治哲学理据并以此为起点思考双边或多边关系的努力,值得国人深思。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7-12-24 16:02:29 @2021-11-13 01:29:46
政治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