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哲学
宪法学说 豆瓣
Verfassungslehre 所属 作品: 宪法学说
作者: [德]卡尔·施米特 译者: 刘锋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 4
◆无论左派、右派还是中间立场的政治思想者,都难以摆脱他那充满悖论与危险的思想幽灵。
◆0世纪最具争议政治思想家、最后一位欧洲公法学家卡尔•施米特扛鼎之作
◆既是法制思想史,又是比较宪法论,更是民主政治论
◆无论“共和”还是“宪法”,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人类的政治问题
《宪法学说》是施米特一生中篇幅最大的著作,从公法角度对魏玛宪法及其所依托的议会民主制作了细致剖析,既是法制思想史,又是比较宪法史,更是民主政治论。施米特力图让人们清楚地看到,宪法是人类政治行为的结果,不能把宪法看成一架万能机器,宪法的效力有赖于制定宪法的人的政治意志,人类的政治问题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
【评论】
刘小枫:共和和革命之后,古典的“国家学说”已经无法应对现代民主政治问题,需要另立“宪法学说”。施米特从公法学角度审视魏玛宪法,指望魏玛民国的政治家们的“智识力”有所提高,为捍卫新生的自由民主共和国保持清醒的警觉,果断采取必要的措施。
吴庚(台湾大学教授,《宪法学说》台版译者):近年大陆出版了不少外国名著的译本,笔者也曾阅读其中法律或政治学的若干译作。印象中,以本书的译文最佳,堪称水准以上的翻译作品。施米特的原著本来就不易理解,能够作相当精准的翻译,可见译者造诣之一斑,令人赞佩。尤其原著德文以外凡法文、英文、拉丁文也都一律加以翻译,实属难能可贵。
哈耶克:[施米特的论著]最具学识且最富洞见力。
列奥•施特劳斯:施米特是在一个自由主义的世界上承担起对自由主义的批判。在此,我们是指他对自由主义的批判发生在自由主义的视界之内。他的非自由主义倾向依然受制于无法克服的“自由主义思想体系”。
阿伦特:施米特乃“德国学界宪法和公法领域最重要的人”。
雷蒙•阿隆:施米特是“韦伯传统下伟大的社会哲学家”。
哈贝马斯:施米特是“韦伯合法的儿子”。
赫尔穆特•舍尔斯基:施米特蒙受的是数世纪以来不为人们所承认的马基雅维利和霍布斯的命运。
《法兰克福汇报》:施米特“如今甚至开始盖过韦伯的光芒”。
雨果•巴尔:罗马失火时,弹琴固然要不得;然而,这个时候研究水力学理论却完全正当。施米特属于那种“研究水力学理论”的人,他是具有罕见信念的思想家……
扬–维尔纳•米勒:施米特对自由主义现代性所作出的前沿性和总体性的攻击,产生了巨大而持久的知识上的影响。由此带来的知识和理论上的碎片,不断地为欧洲以及欧洲以外的知识群体中的政治思想者所捡拾。事实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20世纪尚没有哪个思想家像施米特一样有如此多的来自不同领域的读者群。
张旭东:基于对魏玛共和国民主制度的分析,施米特全面思考了自由主义的理论局限,成为整个20世纪最重要、最精彩的自由主义批评家。
我们可以把施米特看作是尼采以来西方“价值重估”、道德超越和通过颠覆和消解传统而不断自我肯定的总体方向上的最后一个重要路标。
刘擎:今天的知识界,从德国到欧美乃至中国,施米特的思想幽灵正在徘徊游荡,吸引了分属不同意识形态与知识谱系的学者和知识分子……当然,施米特在世的时候绝不是默默无闻的学者,但对学术思想界而言,他在最近二十年间的影响甚至超过了他生前最为鼎盛的时期。如果在当代谈论西方思想,特别是政治哲学和法学,我们似乎逃不开施米特幽灵的纠缠。
严搏非:施米特的价值不在于他的答案,而在于他的问题,没有人能绕过去。左翼和右翼、自由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独裁者和“游击队员”,所有与他争辩的人都成了向他学习的弟子,无法绕过他那巨大的、悖论性的、危险的存在。在这张名单上,仅我们熟知的就有罗尔斯、哈贝马斯、福柯、德里达、德沃金,一直到齐泽克、阿甘本和哈特及内格利。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7-12-20 22:40:15 @2021-11-13 01:29:37
政治哲学
生产(第7辑) 豆瓣
8.7 (6 个评分) 作者: 汪民安 郭晓彦 主编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1 - 6
《生产(第7辑):生命政治:福柯、阿甘本与埃斯波西托》讲述了对于“生产”的关注,源自马克思主义传统,正是在生产环节,马克思发现了资本增殖的秘密。马克思之后,“生产”获得更丰富的内涵:文化领域是知识生产,精神领域是欲望生产,政治领域是权力生产,社会变成一个巨大的生产机器——而所谓“消费社会”不过是它的一个反讽性注释。“生产”,成为诊断当代社会的关键词。另一方面,“生产”这个词对于今日中国人而言似乎别具意味:我们曾经身陷“生产”之笼,如今,我们期待这个迷失在历史深处的词语重新获得活力。当然,词语自有其命运,我们所能做的也只是邀请。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生产”的内在语义,就是生成,流变,活力,它符合当代知识分子的气质:永不停息地思考和批判。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生产”是批判和思想的基本特征。
政治的浪漫派 豆瓣
Politische Romantik 所属 作品: 政治的浪漫派
9.3 (6 个评分) 作者: [德]卡尔·施米特 译者: 冯克利 / 刘锋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 2
◆ 无论左派、右派还是中间立场的政治思想者,都难以摆脱他那充满悖论与危险的思想幽灵
◆ 20世纪最具争议政治思想家、最后一位欧洲公法学家卡尔•施米特成名之作,开浪漫主义政治哲学研究之先河
◆哈耶克:施米特的论著最具学识且最富洞见力。
◆列奥•施特劳斯:施米特是在一个自由主义的世界上承担起对自由主义的批判。在此,我们是指他对自由主义的批判发生在自由主义的视界之内。他的非自由主义倾向依然受制于无法克服的“自由主义思想体系”。
◆阿伦特:施米特乃“德国学界宪法和公法领域最重要的人”。
一切浪漫现象都是受非浪漫力量的控制。
昂首超然于各种限制与决断之上的人,变成了异己势力和异己决断的臣仆。
——卡尔•施米特
浪漫主义是19世纪西方的主导精神,对于思想史研究而言,政治的浪漫派问题不可小视。《政治的浪漫派》是施米特的代表作之一,初版于1919年,1925 年再版并增加长篇序言,关注的是作为政治哲学的浪漫主义,看似思想史论著,其实针对的是现实政治问题,其用意在于表明浪漫派的“永恒交谈”与自由主义议会民主制的公开辩论基于相同的形而上学真理论。本书开浪漫主义政治哲学研究之先河,晚期的浪漫主义哲学研究(如伯林)尚不及其所达到的思想深度。施米特从德国知识分子的现实处境出发,讨论浪漫派在思想史上的位置,阐明了浪漫派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基本看法,并表明了它的本质是一种关于政治的趣味。本书着力在思想史的脉络里整理弥漫整个欧洲的浪漫主义精神,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思想史力作。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7-12-14 12:54:54 @2021-11-13 01:29:17
政治哲学
政治的神学 豆瓣
Politische Theologie 所属 作品: 政治的神学
8.7 (9 个评分) 作者: [德] 卡尔·施米特 译者: 刘宗坤 / 吴增定等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 - 1
★无论左派、右派还是中间立场的政治思想者,都难以摆脱他那充满悖论与危险的思想幽灵……
★20世纪最具争议政治思想家、最后一位欧洲公法学家——卡尔•施米特经典作品集,刘小枫教授全新编订
★在现代语境中阐发“主权决断论”,守护欧洲法学的传统品质
为施米特思想之基本信念追根溯源之作
———————————————————————————————————————
本书收入施米特经典作品五种:
《教会的可见性》(Die Sichtbarkeit der Kirche: Eine scholastische Erwagung)
《政治的神学》(Politische Theologie Vier. Kapitel zur Lehre von der Souveränität)
《罗马天主教与政治形式》(Römischer Katholizismus und politische Form)
《政治的神学续篇》(Politische Theologie II. Die Legende von der Erledigung jeder Politischen Theologie)
《价值的僭政》(Die Tyrannei der Werte. Überlegungen eines Juristen zur Wert-Philosophie)
均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法学与基督教神学的关系。欧洲的法学传统与基督教神学有内在关联,施米特借助“政治的神学”这个提法,力图在现代语境中保有欧洲传统的法学品质。本书可以让我们看到施米特法学思想的基本信念所在。
《教会的可见性——经院学思考》乃施米特一系列政治法学论著的滥觞,关注的是基督教教会建制的政治形式意义。
《政治的神学——主权学说四论》讨论的是政治法学意义上的公法问题,在现代语境中进一步阐发了博丹“主权就是谁决断非常状态”的著名论断,已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哲学和法学的经典文献。
《罗马天主教与政治形式》讨论政治制度建构中的“代表”问题,从韦伯“新教伦理”的对立面——天主教政治法理来看待自由民主现代性的形成及其问题,带出截然不同的现代性问题景观和意识,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政治的神学续篇——关于终结所有政治神学的传说》乃施米特八十高龄时所著,旨在为针对“政治的神学”的大批判展开反批判,相当神学化,但谈论的仍是现代性政治的正当性问题,是其著作中最难迻译的一篇。
《价值的僭政——一个法学家对价值哲学的思考》从法学家立场检讨现代启蒙主义价值哲学,对于了解施米特对议会民主制的思想史批判的理论出发点具有重要意义。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无原则的绝对决断权与神授的主权之战自然在近现代以前者的胜利告终,而正因为前者所寄托的正当性之超验载体―人民、民族等等恰恰是可触碰与操纵的,而非被景仰与可争论的,所以才出现了新世纪价政治哲学的井喷―力图驾驭疯狂。而当代各国则又趋于世界性的联合,新的政治神学―全球化的种种,已浮出水面 @2018-06-06 00:54:59 @2021-11-13 01:29:16
政治哲学
霍布斯与共和主义自由 豆瓣
Hobbes and Republican Liberty 所属 作品: 霍布斯与共和主义自由
9.0 (8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昆廷·斯金纳 译者: 管可秾 上海三联书店 2011 - 5
《霍布斯与共和主义自由》就人类自由之性质的两种对立理论提供了一份精彩绝伦的比较性研究。其中第一种起源于古典时代,是古罗马公共生活所遵循的共和主义传统的内核,此论后来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城邦共和国中臻于鼎盛,而在当代政治理论家关于共和主义的大量近期讨论中,一直是个焦点议题。这一思维模式的最可畏敌手是托马斯•霍布斯,他对它的质疑之举,构成了英语世界政治思想史上一次不折不扣的划时代事件。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霍布斯的眼光是要比一般启蒙逼和目田豚超前的多的,不管是民主还是独裁实质都是一丘之貉―只要主权这一虚拟的国家人性存在,任何事情都有转化为现实的可能性,剩下这一大趋势下的不同路线。然而自由的定义又如何呢?本质上就像呈现的如此简单,然而这恰恰暗示了政治问题并不出在自由之上―谁能反省呢? @2017-12-26 22:43:23 @2021-11-13 01:29:07
政治哲学
记忆 豆瓣
Anamnesis:On the Theory of History and Politics 所属 作品: 记忆
作者: 埃里克·沃格林 译者: 朱成明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10
《记忆》(Anamnesis)一书在沃格林的智识生涯中,地位相当独特。一般来说,他很少有兴趣去回顾之前已经发表过的东西,甚至,一旦兴趣不再,他连篇幅巨大的《政治观念史》都懒得筹备发表。那么,《记忆》这部以回望和盘点、而不是闯进新领域的作品,就值得读者们注意了。
原书于1966年以德文刊行,从写作顺序上位于《政治新科学》和《秩序与历史》前三卷之后。在这部枢纽性的著作里,既有沃格林对与社会学家阿尔弗雷德•舒茨的交往、对自身童年经历的现象学式追忆,有他就政治观念史中的重要议题所进行博学式的考察,还有从秩序观念史考察拓展开去的“意识哲学”理论。
沃格林亲自编修的这本书,并非单纯的旧文重刊。有心人想必能从中看出,沃格林是如何从其思考的出发点——胡塞尔现象学——逐步推进到对西方政治观念史的研究。同时,这部重新定向之作,也有助于我们理解沃格林一生的思想事业。
反抗“平庸之恶” 豆瓣 Goodreads
Responsibility and Judgment 所属 作品: 反抗“平庸之恶”
9.0 (27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汉娜·阿伦特 译者: 陈联营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 - 4
没有人比阿伦特更了解:20世纪的道德大崩溃,不是由于人的无知或邪恶,未能辨别道德“真相”,而是由于道德“真相”不足以作为标准,评判人们当下可能做出的事情。道德需要重建,而重建道德的前提是社会中的每个个体,能够反抗道德崩溃时代平庸之恶的引诱,不放弃思考,不逃避判断,承担起应有的道德责任。
本书收录的文章,主要是艾希曼事件之后,阿伦特对于“平庸之恶”的回应,以及对纳粹犹太屠杀的评论。在这些文章中,阿伦特深入探讨了与平庸之恶相关的政治与道德问题,如“极权统治下的个人责任”“集体责任和个人责任之间的关系”“思考与道德之间的关系”,等等。“过去不再启示未来,人心在昏暗之中徘徊”,在人心无所依傍的时代,阿伦特犀利的视角和关切,为我们思考个人处境和选择立场提供了富有启迪的抓手。
本书是《责任与判断》中文修订版,首收中研院研究员蔡英文专文导读:阿伦特为文一向关注现实的政治与道德的重大议题,文章的肌理糅合了冷静之概念分析与思辨的热情,因而带有相当大的思想激励。
主体解释学 豆瓣
L'Herméneutique du sujet 所属 作品: 主体解释学(精)/法兰西学院课程系列
作者: [法] 米歇尔·福柯 译者: 佘碧平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 9
《主体解释学》内容简介:如果我是画家,要给福柯画一幅人物肖像,那我一定挺犯难的。因为福柯善变,在思想方面,尤其如此。这倒应了“人”一词的拉丁文原意,即“人”(persona)是透过(per)面具发出的声音(son),换言之,人是隔着面具说话的。综观福柯复杂多变的一生,他不仅如此,而且还不时变换着面具,发出不同的声音。
福柯是个腼腆的人,平日话不多,也不善交际。据说当年在巴黎第八大学哲学系教书时,他与德勒兹、利奥塔等人都是同事,而且办公室也紧挨着,但是相互之间却绝少串门、聊天。其实,福柯喜静,爱呆在很少有读者光顾的索尔舒图书馆里查阅档案资料,读书与记笔记。有时疲劳了,他就出去遛大街,碰上熟人,也只是寒暄几句,然后又回去工作。这种工作狂的作风是巴黎高师培养出来的,它一度让少年福柯精神几近崩溃,两度试图自杀。
生命政治的诞生 Eggplant.place 豆瓣
Naissance de la biopolitique 所属 作品: The Birth of Biopolitics
8.0 (6 个评分) 作者: [法] 米歇尔·福柯 译者: 莫伟民 / 赵伟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 8
作者1978-1979年的演讲。本书分析了市民社会相对于社会治理的多重角色,它既相对自主,同时又是治理干预的对象。由此,市民社会决不是国家的对立面,而是自由治理的相关物。
神圣人 豆瓣
Homo Sacer: Sovereign Power and Bare Life 所属 作品: 神圣人
8.4 (21 个评分) 作者: [意大利] 吉奥乔·阿甘本 译者: 吴冠军 三辉图书/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6 - 7
◆阿甘本成名作首度中文译介
◆“神圣人”生命政治系列的开篇之作
◆无可争议的政治哲学经典名著
【内容简介】
在《神圣人》中,阿甘本旨在把关于纯粹可能性、潜在性与权力的问题,同政治与社会伦理的问题在以下语境中连接起来:后者已丧失其早前的宗教、形而上学与文化的立基。阿甘本从福柯关于生命权力的碎片性分析中获得启示,进而以巨大的广度、强度与敏锐度,在传统政治理论史中探查关于一种生命权力理念的隐秘在场。他指出,从政治理论的最早论题(尤其是亚里士多德关于人作为一种政治动物的论述)开始,并且在整个关于主权(无论是国王还是国家)的西方思想史中,主权作为一种针对“生命”的权力的理念,始终隐秘存在。
阿甘本认为,这一理念始终保持纯然隐在的原因,在于神圣之域(或者说神圣性的理念)同主权的理念紧密关联的方式。阿甘本的研究建立在两大基础之上:卡尔·施米特认为,主权者的状态乃是其所守卫的诸种规范的例外;人类学的研究已揭示神圣之域同禁忌之间的紧密交链。在此两者之上,阿甘本将神圣之人定义为那种能被杀死但不能被祭祀的人;在他看来,这个悖论性的人物恰恰仍活跃在现代个体的状态中——现代个体生活在一个对所有个体的集体性“赤裸生命”施加严密控制的系统中。
【媒体推荐】
阿甘本的感觉、叙述和思考都特别迷人。
——《政治评论》
《神圣人》绝对值得一读,因为它独具启示性和挑战性。
——《现代派》
正是这部著作,使阿甘本正式跃升为世界性的顶级学者之一。
——吴冠军(华东师范大学)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果然是难啃的大分量压缩饼干……把信息解压出来足够写600页左右了吧……
阿甘本最后没有讨论但明显暗示了一个问题,神圣人场域的无处不在恰恰是因为弃置的使用和弃置场域的潜在性交替互动,而“潜在性”的“潜在性”之概念应用,阿甘本并没有完完全全讨论,然而,它恰恰预示着一个更大的问题…… @2017-12-14 22:43:10 @2021-11-13 01:25:51
政治哲学
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 豆瓣
The liberty of ancients compared with that of moderns 所属 作品: 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
8.7 (6 个评分) 作者: (法)邦雅曼・贡斯当 译者: 阎克文 / 刘满贵 / 李强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 3
研究法国大革命的著名历史学家孚雷尝言,大革命的历史学家都是有色彩的,他们在陈述观点的时候必须事先作出自己的判断,阐明他们自己的思想渊源与所属的政治阵营。这种标签化不仅是针对历史学家个人的,也是针对整个思想界和思想流派的。本书收录的内容就出自其中一个影响深远的思想家,贡斯当的讨论。他在本书中讨论了自由、政治权利和大革命等重要问题,这些文章不仅详细阐述了作者本人对以上问题的看法,还向读者展示了当时思想界存在的一些基本的政治思想对话和交锋。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藏书阁打卡】
政治制度古今之争在书中平铺开来,其实就是一个政治理想与政治现实之争的问题。相较于英美经验主义传统之下有关政治架构运作的分析,贡斯当更青睐于从宏观的历史进程和民族风俗的发展入手,对良善的制度加以构想。本书在研究方法上承继了《论法的精神》,着眼于发掘政治博弈之中每一个人表现出来的共性。论著的系统性稍差一筹,但传递出的真知灼见则毫不逊色于马基雅维利的著作。
相比斯宾格勒,贡斯当似乎早已提出了"费拉"这一概念。一般说教家在批判道德崩坏时往往是服务于自身的情操洁癖,而贡斯当看到的却是文明及其子孙长久的堕落和晦暗。拿破仑或奥古斯丁的功绩在他的笔下被一起否定,因为这功绩所遗留的专制财产给后世带来的不过是混乱和堕落。人类的可能性和伟大在他看来绝不是野心家弹指间的欲念,而是由每个自由的人来决定 @20
政治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