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
革命法制和审判 豆瓣
所属 作品: 革命法制和审判
作者: [法] 罗伯斯比尔 译者: 赵涵舆 商务印书馆 1965 - 6
作者为法国革命家、法国大革命时期重要的领袖人物、雅各宾派政府的实际首脑之一的罗伯斯比尔(1758—1794)。本书是作者从1783年至1794年所发表的一部分重要论文和演说的合集。全书共有二十三篇,按发表的时间先后排列。在本书中,作者从资产阶级革命民主主义出发,首先对专制制度和专制法律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其次对于资产阶级革命法制问题作了系统的论述,最后是他关于死刑和革命恐怖问题所提出的主张。
本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罗伯斯比尔革命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世人了解其政治观点和研究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21-10-22 09:05:59 @2021-11-13 02:17:51
历史 政治学
暴力与社会秩序 豆瓣
Violence and Social Order 所属 作品: 暴力与社会秩序
8.6 (9 个评分) 作者: 道格拉斯·C. 诺思 / 约翰· 约瑟夫· 瓦利斯 译者: 杭行 / 王亮 上海格致出版社 2013 - 6
《暴力与社会秩序》在一个较为广阔的社会科学和历史学的框架中研究暴力问题,揭示经济行为与政治行为是怎样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在大多数我们称之为自然国家(natural states)的社会里,暴力的限制是通过对经济的政治操控而产生的特权利益(privileged interests)来达成的。特权使暴力不至于被强势的个人滥用,但这么做无疑又会阻碍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反之,现代社会则是通过开放经济与政治组织的权利,培育政治与经济的竞争,来限制暴力的。本书为我们理解这两种类型的社会秩序,以及为何开放的社会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都较为发达、何以有25个国家由一种社会秩序转型为了另一种,提供了一个框架。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诺思真是鸡贼啊……只用最显著的转型成功案例来探讨、佐证自己的理论模型,叙事到19世纪中叶为止,至于后世那些令人不安的怪胎(纳粹、苏联、越南),他没有作出一字正面分析,仅只是偶然不点名地暗示:"采用更好的制度会使得自然国家能够更好地运转,但没有权利开放的话,转型不会发生。"……实际上,相比成功者何以成功,失败者何以失败才是人们真正关心的命题吧。
综合诺思的理论,总归还是可以勉强推断一些越南结论的。不错,现代国家中的公共品、垄断暴力、非人际化社会的建设等等事物并非由权利开放社会独占,而将这些东西看作是策略还是根本目的,才是自然国家与之的真正分歧所在。"稳定压倒一切"—稳定为何服务?可能是越南首要的政治逻辑了。诺思自然无法理解,他理论核心里的"永久性法人"到了越南派对这里,会是一个多么反常的存在。 @2021-08-28
政治学
君主论 豆瓣 Goodreads
Il Principe 所属 作品: 君主论
8.5 (133 个评分) 作者: [意大利] 尼科洛·马基雅维里 译者: 潘汉典 商务印书馆 1985 - 7
从十五世纪下半叶起,以意大利为发源地,欧洲进入了文艺复兴时期。正如恩格斯曾经指出的,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化,是一个需要巨人的时代,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时代。尼科洛·马基雅维里正是这个伟大时代的巨人之一。他是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政治家、外交家,同时也是一位政治思想家。同时也是第一个使政治学独立,同伦理家彻底分家的人,有“资产阶级政治学奠基人”之称,并且是历史家、军事著作者、诗人和剧作家。
在作者的几部学术名著中,《君主论》是最小的一部,但也是最有名的,它使马基雅维里身后获得举世周知的名声。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诚如圭加迪尼所说,过分的热情和政治乐观主义才是马基雅维利的本色,他不是无故蛊惑人心的巫师,而是一个目的明确的行动者,做事和写书都是为了那个发源甚早的"意大利统一"理想。不错,马氏并不是基督徒,他的行为哲学源于古典时代的众多思想遗产,因此,《君主论》中时常出现关于"命运"和"美德"在成功君主身上对半开的论述也就不奇怪了——基督教上帝不是其世界观中的主宰,自然或异教神话才是底色。马氏的价值观念非常清晰,人的至福同世俗的荣耀息息相关,意大利共同体的梦想本身即是在展示着自身灵魂的德性,行为的权宜和非道德都不会影响它的命数。由此,《君主论》既不是什么恶俗厚黑学,也不是什么严谨的理论著作,它更像是一部集成了马氏经验的政治启示录,其内容私货颇多、评判不公也就不难理解了。后人把这当成什么秘术来读,属实有点… @2021
政治哲学 政治学
列宁主义 豆瓣 Goodreads
Leninism 所属 作品: 列宁主义
9.0 (6 个评分) 作者: 尼尔·哈丁 译者: 张传平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8
本书是第一部重新全面解读列宁主义的意识形态的著作,是作者多年潜心研究的理论成果。对于列宁主义的起源与发展、列宁主义的内容以及作为一种具有感召力的思想体系所具有的优点与缺点的原因等诸多问题,它向传统的学术判断发起了多方面的挑战。 尼尔·哈丁揭示了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列宁主义是如何作为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回应而脱颖而出的,并且社会民主党支持本国战争努力的这种背叛,在革命的马克思主义者看来又意味着什么。他提出,列宁主义的经济、政治甚至哲学在1914-1917年间都迅速地理论化了,并因而具有战争经历特点的深远影响。列宁主义对资本主义文明的确清楚地表达了一种复杂而连贯的批判,对各种选民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但列宁主义本身深受时代的束缚,这注定会制约它的适应能力。与列宁主义相辅相成的历史形而上学和科学形而上学对于其行动的信心和自信来说是内在的,如同它内在地轻视民主实践和宽容一样。 本书既是对列宁主义的一种阐释,也是对当代共产主义政治的重要性的一种批判。
“一部学识渊博、令人振奋、通俗易懂、给人印象极其深刻的作品,我相信它将成为学生的经典著作,在课堂内外的世界都会引发许多争论。” ――理查德·萨克瓦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21-01-19 11:02:44 @2021-11-13 02:09:12
政治学
恐惧的政治 豆瓣
所属 作品: 恐惧的政治
作者: [奥地利] 露丝·沃达克 译者: 杨敏 / 徐文彬 格致出版社 2020 - 6
右翼民粹主义政客的每一次“露面”都是虚伪的“表演”,他们英俊幽默,却带来“恐惧”。
通过政治表演和话语建构,右翼民粹主义政党成功制造出欧洲社会问题的“替罪羊”。
而治理国家的工具,却被作为武器,用以引起民众对“替罪羊”的恐惧。
如何逃离这样的“恐惧”?奥地利语言学家抽丝剥茧,掀开西方政客“政治话语”的伪装。
·
·
·
在大多数欧洲国家,一些右翼民粹主义者通过大选进入议会,右翼民粹主义政党成了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他们已远离边缘,上升为主流政党和主流运动的领导者。为什么会这样?
无论是失业率上升,经济失去活力,还是犯罪率上升,社会动荡不安,面对欧洲内部的这些社会问题,右翼民粹主义政党明知根源就在国家内部,却不愿正视,也没有尝试解决。而是借机运用政治表演和话语建构,将这些问题归咎于那些不被主流文化认可的“他者”和少数族群,将选民对社会问题的恐惧变成对“替罪羊”的恐惧,以逃避自己的政治责任,达到控制选民的目的。
本书运用“话语—历史分析法”,通过分析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在选举活动、媒体访谈、社交媒体等语境中的话语、图像和文本,深入分析欧洲各国的政治形势,解构、理解和解释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话术”以及这些“话术”为什么能让选民产生共鸣,揭示语篇、语体和文本是如何在话语形式中、语境中被操控,以表征话语歧视和偏见的。通过这种分析,看穿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伪装”,摆脱他们带来的偏见与对“替罪羊”的恐惧。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21-01-07 12:43:54 @2021-11-13 02:08:17
政治学
威权式法治 豆瓣 Goodreads
Authoritarian Rule of Law: Legislation, Discourse and Legitimacy in Singapore 所属 作品: 威权式法治
8.3 (19 个评分) 作者: [新加坡] 约西·拉贾 译者: 陈林林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9 - 7
本书指出,新加坡缔造了一种匪夷所思的威权式法治。作者展示了作为法治以及自由民主之基石的制度和程序,是通过何种方式成为了制约异己、保护当政者的工具,但同时又无损于政府在国内和国际上的正当性。本书颠覆了在法律和政治领域的一些传统见解,它所展示的法律、权力、正当性的配置形式,可能对全球治理理论和政治产生深远影响。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藏书阁打卡】
同各个被殖民过的新兴现代国家截然不同,李家坡政权走的是一条"绩效决定历史认同"的合法化道路。它没有充足的民族解放话语,继往开来的治理也不过是另一种换汤不换药的殖民统治。李光耀既非总督,也非独立的民族领袖,而是缝合出来的独立总督。李朝纵使有着独断专行的野心,也不得不按照一种魔改过的"威斯敏斯特政体"进行统治。万事都被赋予了例外状态的操纵空间,可相对应,一个明文的法律也要随之创造出来,毕竟杂合了多元民族与文化的邦城难以理直气壮地用什么习俗和价值观给自己撑腰,公共默许的"现代化"法制才是唯一资本,尽管其被魔改了。它在开放的基础上保持独立与封闭,是一种极具特色的地方化精英政治。这很容易让人猜想,如果中央集权没有在半殖民化过的中日出现,两国的各个地区是否也会走上相同的威权政治道路? @2020-07-01
政治学
旧制度与大革命 豆瓣
L'Ancien régime et la Révolution 所属 作品: 旧制度与大革命
9.2 (75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托克维尔 译者: 冯棠 商务印书馆 1992 - 8
这部《旧制度与大革命》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新东西,发了什么前人所未发的新意?托克维尔开宗明义就指出,他从事的是“关于法国革命的研究”,而不是写另一部大革命史。既是“研究”,就要提出问题。从各章题目就可以知道作者要解决的是哪些问题。从方法论说,这也可以称为后来“年鉴学派”创导的问题史学。例如,托克维尔企图说明:何以全欧洲几乎都有同样的政体,它们如何到处都陷于崩溃?何以封建特权对法国人民比在其他地方变得更为可憎?何以中央集权行政体制是旧制度的体制,而不是大革命或帝国的创造?何以18世纪的法国的人们比其他国家人民更彼此相似,同时又彼此分离,漠不相关?尽管文明不断进步,何以18世纪法国农民的处境有时甚至比13世纪的农民处境更恶劣?何以18世纪法国文人成为国家的主要政治人物?何以法国人宁愿先要改革,后要自由?何以行政革命先于政治革命?路易十六时期是旧王朝最繁荣时
期,这种繁荣如何加速了革命?等等。每一个问题几乎都可写成专著。
与19世纪一些思想家、哲学家——从斯塔埃尔夫人到基内——不同,托克维尔不是凭空“思考”法国革命,而是扎扎实实地依靠对原始材料的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他阅读、利用了前人从未接触过的大量档案材料,包括古老的土地清册、赋税簿籍、地方与中央的奏章、指示和大臣间的通信、三级会议记录和1789年的陈情书。他是第一个查阅有关国有财产出售法令的历史家;他还努力挖掘涉及农民状况和农民起义的资料。根据这些史料,他得以深入了解、具体描绘旧制度下的土地、财产、教会、三级会议、中央与地方行政、农民生活、贵族地位、第三等级状况等,并阐发自己的论点。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藏书阁打卡】
三年后重读,相比之前关注的政治史起源性问题,此次阅读更倾向撕烤托克维尔对自发性政治的理解。
在托看来,原子化的窒息政治并不会巩固陈旧无力的政权,相反,它是可能焚毁现有政权的高积薪柴。消除反对势力总是暂时的,埋留崩解的导火索却是长远的。一般而言,统治面临的压力不只是治理民众这么简单,任何行政、财税、外部战争所带来的暂时性危机都足以迫使当权者进行伤筋动骨的全面性改革。如果仅只有被统治者的服从,那么改革还不足以进行。自发的理解、接受与认可才是保障一切顺利的基础。但在将各种自发性力量窒息后,不同群体之间将不存在有益的合作与沟通,而只剩下愈发加深的仇恨隔阂。改革要么沦为隔靴搔痒的空谈,要么动摇固牢的锁链、使得局面一发不可收拾。
最讲求一碗水端平的国家却选择了最不平衡的道路,结局不言自明 @2
历史 政治学
政治与行政 豆瓣
所属 作品: 政治与行政
作者: 【美】弗兰克·古德诺 译者: 丰俊功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8
该书及随书附赠的威尔逊《行政之研究》一文为现代公共行政学领域的开山之作,标志着西方公共行政学独立于政治学的开端,历来是公共行政相关领域读者的必读经典。古德诺在此书中对威尔逊提出的“政治-行政二分法”作了进一步的阐释和发挥,共同形成了“政治-行政二分法”的典范。同时,古德诺还对国家行政与政治、法律、政党之间的相互关系,行政与立法、司法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行政功能与体制之间的关系等重大理论问题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国家间政治 豆瓣
所属 作品: 国家间政治
作者: 汉斯·摩根索 著 / 肯尼思·汤姆森 修订 译者: 徐昕 / 郝望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9
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简明版),ISBN:9787301190197,作者:(美)汉斯·摩根索 著 徐昕,郝望,李保平 译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20-02-27 22:40:20 @2021-11-13 01:51:34
政治学
西中有东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编 / [美]包华石 主讲 译者: 王金凤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 1
两届列文森奖得主 包华石 首部中文专著
国际知名汉学家 卜正民 诚意推荐
以视觉艺术追溯政治思想,反思启蒙运动以来西方对中国的误读
——————————
包华石的写作是一部关于思想迷宫的卓越沉思,不论是欧洲还是中国,正是这些历史思想指引我们走到了今天。这部作品最强有力的贡献在于指明,自由的历史并非一个全然封闭的西方工程,而是人类经验的外观表现,可以冷静并合乎逻辑地逐步获得,不论是从中国还是从任何其他地方。
——卜正民
——————————
内容介绍:
1.美国著名汉学家、艺术史家,两届列文森奖得主——包华石,首部中文论著
包华石曾于1993和2008年两次获得列文森奖,是世界顶*的汉学家、中国思想与艺术史学者。《西中有东》是包华石首部中文专 著,也是他聚十年研究之成果的又一力作。
《西中有 东》充分体现了包华石艺术史 与思 想史并重的独特研究路径,不仅论述逻辑完整,而且在方法上颇富新意,采用了跨语际、跨视觉分析。
—————————————
2.以视觉艺术等文本追踪政治抽象概念的发展历程,探究中国悠久的正义传统
包华石使用了大量视觉材料,如欧洲肖像画、版画、印刷小册子和中国园林、山水画、石刻、扇面等。他认为某一时代视觉艺术的典型特征,意味着创作者和观看者双方对整个社会的认知水平存在某种共识。因此,他视艺术作品为政体、人民、施政权力、平等、自由等政治抽象概念的形象化,依此探讨思想的接受与普及程度。
同时,包华石通过比对西方著作对中国文献的翻译引用与中国思想论著原文,譬如18世纪杜赫德《中华帝国全志》翻译的宋代奏章,或凯夫翻译的《孟子》,为中西政治思想正本清源,确认了启蒙运动期间存在经翻译实现的智力交换,驳斥了自由与平等始终是西方文明核心价值,以及中国历来缺乏社会公义的观点。
—————————————
3.反思启蒙以来西方对于中国思想的误读,复原历史的趋同共存
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亦如同一文化内部的交流一样,是极度复杂精巧的过程。启蒙运动时期的智力交换,通过翻译过程调解、改造。因此,受18世纪启蒙运动影响形成的、作为现代社会建构基础的政治理念,不是西方独有的,中国也有相似的讨论。它们为中国和西方有自觉意识的知识分子所共享。权利平等或言论自由等基本的社会价值,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人类理性发展的产物,而非某种文明的原生价值。
通过在比较视角下对所谓“西方价值”观念进行批判性分析,本书表明,政体的差异是结构性的,而非文化性的。对于社会正义的追求深植于每个人的内心,只要给予适合的历史土壤,理性的种子便可生根发芽。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藏书阁打卡】
在面对东西观念交流与融合的问题时,你首先需要明白一点,即相似的思想和行为是可以由截然不同的社会历史环境来孕育的。同时,在两个文明的体制思想已然成熟的情况下,去寻求某种具体观念现象的起源交集是艰难的。随后的交流往往是一种有成熟目的的"转译"和"误读"行为的产物。不曾意识到这一点,一切交流视野的思想史研究都是徒劳。
而作者不幸在方法论上陷入了这样的迷局,在研究中,一系列背景性事实完全被关于文字和艺术现象的分析所遮蔽,以至于会产生类似"宋代纳税人的公共精神"或"天意观念下成熟的个体自然权利"这样的结论。相对应,塞缪尔或伏尔泰竟成了心怀妒意的东施式学徒。文明各自的独特性被刻意地隐瞒了,取而代之的是用仍然固化的思维方式去破解文明中心主义,类同于山中观山。
所以,不要相信草率的跨界研究! @2020-02-24
政治学 文化史
军人与国家 豆瓣
The Soldier and the State 所属 作品: 军人与国家
作者: [美] 塞缪尔·亨廷顿 译者: 李晟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7 - 8
1951年,杜鲁门总统因麦克阿瑟将军不服从指挥而解除了他的职务,这一重大事件激发了亨廷顿的灵感,促使其撰写了个人的第一本学术专著来思考这一问题:在一个信奉自由主义的民主社会里,国家究竟应该与代表着保守主义的军队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亨廷顿在历史语境中对军事职业的形成进行梳理,指出军事职业不仅有独特的专业技能,还通过其独有的责任和内在的科层制组织自治同其他职业区分开,因此需要将军政关系作为国家政制结构的关键问题加以处理。通过历史的与比较的考察,军政关系的基本理想类型被界定为“主观文官控制”与“客观文官控制”,前者将能够控制军事权力的文官集团权力最大化扩展,后者则最大化军事职业主义。在此基础上,亨廷顿指出,处理军政关系的根本在于意识形态,从自由主义转向保守主义是保障军事安全的必要条件。
本书在1957年甫一出版即引起广泛的讨论与争议,一举奠定了亨廷顿的学术地位,已再版15次,至今仍为军政关系研究中最具影响力的著作,也始终是政治学领域必读的经典作品。
名家荐语
本书一直被认作政治学的经典之作,亨廷顿在书中极具洞察力的思想和论述,为读者提供了理解保守自由主义的关键视角。在英文版出版60年后,第一本完整中译本得以问世,值得推荐。
——黄平(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中华美国学会会长,中国世界政治研究会副会长)
该书是研究军政关系的经典之作。以文官控制保障权力平衡——亨廷顿对军队与国家关系的洞察,角度独特,启发思考。
——王湘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战略问题研究中心主任,退役空军大校)
从宪制视角理解军政关系,从军政关系拓展宪制研究视野,亨廷顿挑战了现代西方政治学宪法学研究的一个死角。这是一部填补学术空白的重要译著。
——苏力(北京大学法学院天元法学讲席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曾在陆军从军六年)
军政关系,自人类进入近代以来,性质变得模糊——其实质到底是军民关系,还是政民关系?这首先取决于政府产生的程序。亨廷顿研究“军政关系”,是民主政府下的。但即便如此,军政关系及其历史演变,远比理论框图显示的要复杂得多。亨廷顿不仅开创了这一研究领域,而且运用历史、政治、军事、文化等工具,很好地解释了两者关系最复杂的面相。这一产生于半个多世纪前的研究,对我们今天仍是前沿课题,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刘苏里(北京万圣书园总经理, 学者型书人,中国当代图书市场的民间观察者)
军政关系的问题在美国事务中具有决定性的重要意义……亨廷顿建立了他的基本观点,形成了他的理论框架,并且对于美国内外的发展变迁进行了精细而深刻的历史与比较研究。本书向前推进时所展现的清晰与精确,使得阅读成为享受。
——《美国政治与社会科学院纪事》(The Annals of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本书包含了关于美国及其军人的诸多洞见,在其大部分结论后都蕴藏着清醒冷静的思考……书中也揭示了许多仍然阻碍着政策制定过程的关于军事的偏见……这是一本发人深思的著作。
——《美国政治学评论》(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20-01-03 23:46:34 @2021-11-13 01:49:29
政治学
在事实与规范之间 豆瓣
所属 作品: 在事实与规范之间
作者: [德] 哈贝马斯 译者: 童世骏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 9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正当性是政治和社会制度赖以维持它们在公众共识形成中的引导作用的基础。正当性就是提供了一系列理由以支持某种信念。合法性是正当性的一个特例。合法性意味着一种政治秩序是值得认同的,它强调了合法性是一个可检验的有效性主张。合法性与合法律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合法律性即法律实证主义所主张的观点,一切以现有的法律框架为根据,而不管这种法框架是否合理。"这堆描述性而非解剖性的废话有什么用? @2019-12-29 11:00:29 @2021-11-13 01:49:23
哲学 政治学
现代君主论 豆瓣
9.8 (8 个评分) 作者: 安东尼奥·葛兰西 译者: 陈越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 8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需要重读。
结合现在正在上演的四中权力游戏,可以体会到葛兰西所言之深刻与洞见。
因为没消化,所以无法赏析与批判。
@2019-10-30 23:44:47 @2021-11-13 01:47:18
哲学 政治学
幻影恐惧 豆瓣
Phantom Terror: Political Paranoia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Modern State, 1789-1848 所属 作品: 幻影恐惧
作者: [英]亚当·查莫斯基(Adam Zamoyski) 译者: 袁野 索·恩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 11
对于18世纪后期的执政者和有产阶级而言,法国大革命之后的那些年他们被强烈的焦虑缠绕。君主及其臣子生活在对叛乱的持续恐惧中,认为他们的权力和性命都处于危险之中。在他们自己偏执的想法推动下,他们选择通过监控网络、暴力手段和秘密警察镇压所有的威胁和叛乱,无论这些威胁和叛乱是真 实的还是虚幻的。从此,欧洲乃至整个世界,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
在《幻影恐惧》中,屡获殊荣的历史学家亚当•查莫斯基认为,旨在防止动乱的严厉措施产生了灾难性的和深远的影响。正是这些措施激起了那些他们想要去镇压的叛乱。到这一时代结束的时候,在整个欧洲大陆,恐怖运动的第一次萌动已然十分明显。欧洲君主们的担心终于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
.
《幻影恐惧》探索这个麻烦不断而又引人入胜的时代,从埃德蒙•伯克到玛丽•雪莱的政治家和文化领袖被迫选边站,他们要么支持,要么反对蕴含在新生全能集权国家中的反革命精神。这个时期的政治动荡形势将直接导致1848年的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秩序的崩塌。我们仍然生活在这一政治妄想时代的遗产之下。这些怀疑和镇压的狂暴岁月是欧洲历史接下来发展的关键。在查莫斯基对这段专横的历史时刻的记载中,绝望的君主逼着世界走上了革命、恐怖和世界大战之路。
.
充满才华和原创力。——《经济学家》
.
查莫斯基的写作极富天赋,充满奇思妙想,尤其擅长讲述关于俄罗斯的故事。——《大西洋月刊》
.
查莫斯基对荒谬的审查制度和无能警察的敏锐观察及其精彩刻画,定会让读者停不下来。——《现代史期刊》(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
.
查莫斯基展示了暴政是怎样带来这些触目惊心、荒诞无稽的可怕结果……这是一个精彩纷呈的故事。——《泰晤士报》
.
(这本书讲述了一段)从1789年到1848年国家管制在欧洲日益加强的历史……从作者对国家审查、监视、暴行的客观记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查莫斯基对于政治史和国际关系令人印象深刻的独到见解。在他看来,是这些暴政本身最终引来了不断的革命反抗。——《华尔街日报》
.
这本经勤勉研究、完美撰写的学术著作论点丰富,让人十分信服。亚当•查莫斯基为反动的欧洲正统王朝专制提供了确凿的案例,华丽的贵族式辞藻也恰如其分地将其表现了出来。他在这个过程中将一整队不可侵犯的人物带进了历史的屠宰场。毫无疑问,这是一段修正主义的历史。
——安德鲁•罗伯茨,著有《战争风云:第二次世界大战新史》
.
亚当•查莫斯基凭借独有的资质,优雅地剖析了紧接着法国大革命而产生的偏执、疑惧和阴谋论。他描绘出这个年代里现代警察国家的诞生,欧洲专制主义的起源以及后来我们所谓的阶级斗争的起点。《幻影恐惧》是一部及时的原创性历史书,它是一部通往过去的指南,同时也让人对当今有所反思。
——安妮•阿普尔鲍姆,著作《古拉格:一部历史》,获普利策奖
.
一部令人印象极为深刻的重要著作。《幻影恐惧》具有学术性,文字优美而富有趣味,在纵览革命时代的反动欧洲过程中,几乎每一页都有令人赞叹的洞见。
——奥兰多•菲吉斯,著有《俄国革命史:1891-1991》
.
极具吸引力……充满了引人入胜的细节和鲜明的旁白。亚当•查莫斯基像宫廷舞会的舞者一样书写:优雅、高贵、技艺精湛、步履稳健。
——英国《旁观者》杂志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9-15 21:21:25 @2021-11-13 01:46:38
历史 政治学
战争与和平的权利 豆瓣
The Rights of War and Peace 所属 作品: 战争与和平的权利
作者: [美国] 塔克 / 理查德·塔克 译者: 罗炯 译林出版社 2009 - 4
内容简介
本书追溯现代国际法理论形成的历史,从中世纪人文主义和经院哲学的传统,到格劳秀斯、普芬多夫、霍布斯、洛克、卢梭和康德等政治理论家,展现他们如何分析恐惧、国际惩罚、占领荒地等战争理由,以及自然状态下行为主体的道德限度。叙,述中注意点出每一理论思想的历史背景及其对殖民战争的实践影响,并通过现代政治理论中国家与个人的类比关系,揭示了一自由主义与帝国主义之间的复杂联系。
目录
前言
导言
第一章 人文主义
贞提利
先发制人的攻击
爱国主义相对论
人类的自然社会(一)
人类的自然社会(二)
对空地的占领
第二章 经院哲学
古代哲学
奥古斯丁
世界统治权
海洋法
自然奴隶
托马斯主义
第三章 格劳秀斯
简介
《论印度》:基础
《论印度》:实践意义
《战争与和平法》:社会性
《战争与和平法》:原住民族
第四章 霍布斯
塞尔登
对荒地的占领
霍布斯:简介
霍布斯:恐惧作为战争基础
霍布斯:最低限度的社会性
霍布斯:自然状态
第五章 普芬多夫
德国对格劳秀斯的批评
普芬多夫对霍布斯的批评
普芬多夫对格劳秀斯的批评之一:社会性
普芬多夫对格劳秀斯的批评之二:财产权
普芬多夫对格劳秀斯的批评之三:国际惩罚
第六章 从洛克到瓦泰勒
洛克对普芬多夫的批评
普芬多夫的评论者们
孟德斯鸠
沃尔夫
瓦泰勒
第七章 卢梭和康德
卢梭的霍布斯主义之一:社会性
卢梭的霍布斯主义之二:国家
卢梭的霍布斯主义之三:战争状态
康德的霍布斯主义之一:自然状态
康德的霍布斯主义之二:国家权利
康德的霍布斯主义之三:世界主义
结论
索引
理解国际冲突 豆瓣
Understanding International Conflicts 所属 作品: 理解国际冲突
8.4 (5 个评分) 作者: 小约瑟夫·奈 译者: 张小明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 10
著名学者小约瑟夫·奈所著的《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第5版)一书,把历史与理论结合起来,给学习国际政治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分析过去和理解我们所面监的现实问题之框架。
第五版包含了如下新内容:
·分析伊拉克战争及其后果与影响;
·阐述中东局势的新发展,包括和平进程与民主化前景;
·分析美国"反恐战争"的新进展;
·添加了核武器扩散方面的材料;
·评述小布什新的国家安全战略以及先发制人战争和预防性战争所存在的问题;
·谈论美国权力地位以及霸权和帝国问题;
·对软权力作了更加深入和详尽的分析;
·进一步评价了建构主义者的思路;
·增加了关互联网、非政府组织和信息时代的权力之新教材,并且更新了有关全球化和世界政治经济学的材料。
《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第5版)作者运用国际政治中传统的现实主义方法,以伯罗奔尼撒战争为引子,用简洁的语言和历史事例来阐述复杂的国际政治现实,尤其是20世纪以来的历次重大冲突,包括两次世界大战、冷战,并对冷战后的相互依存现象进行思考,最后还对新的世界秩序提出构想。全书紧紧围绕传统的现实主义方法,特别是利用其对国际体系的层次分析来对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进行剖析,从现实主义的角度得出相应的结论。当然,作者的目的不是为了要让读者知道现实主义的看法,更重要的是希望读者阅读《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第5版)》后能够举一反三,在遇到其他案例的时候可以通过自己的立场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分析。同时也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而对普通读者而言,又是一本简明的历史书及国际政治的入门教材。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8-28 03:32:24 @2021-11-13 01:45:56
历史 政治学
裙带资本主义 豆瓣
Crony Capitalism: Corruption and Development in South Korea and the Philippines 所属 作品: 裙带资本主义
6.8 (5 个评分) 作者: (美) 康灿雄 (David C.Kang) 译者: 李巍 / 石岩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 8
为什么所有关于亚洲经济发展的文献都没有触及韩国的金钱政治问题?怎样才能同时理解韩国一方面在1997年之前的高效发展状态,另一方面又在1998年至1999年暴露出了腐败泛滥和低效无能的问题?“政治”是回答这一问题的关键。在本书中,康灿雄阐明了两个论点。第一,在韩国和菲律宾,都是政治而不是经济考虑主导了政策制定。第二,在政府和商业精英所形成的一个小而稳定的组合中,如果双方保持势力的均衡,那么,金钱政治确实能降低交易成本并促进经济增长。通过集中关注政商之间以优惠政策换取贿赂的交易,康灿雄认为政治博弈驱动政策选择,技术官僚面对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政治干预,无法保持自主性,同时,商业精英和政治精英为谁获得租金而角力。即使在韩国,腐败也远远超出想象——腐败已经严重到令人无法回避的地步;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对此作出解释。
公共的男人,私人的女人 豆瓣
Public Man, Private Woman:Women in Social and Political Thought 所属 作品: 公共的男人,私人的女人
作者: 〔美〕让·爱尔斯坦 译者: 葛耘娜 / 陈雪飞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 - 6
男性与女性,公共与私人,是西方政治思想传统中两对相互对反又极具张力的关键词。本书的上半部,作者细致分疏了西方传统思想与女性思想之间的关联,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圣·托马斯、马基雅维利、卢梭、黑格尔、马克思等学者在此问题上的看法——恰恰是这些思想资源,构成了20世纪以来激进主义、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和精神分析等女性主义流派的存在前提,而这也是本书下半部的着力所在。在呈现社会与政治思想中女性历史的同时,作者针对七八十年代美国社会的政治冷漠与女性主义的极端激进,进行了深切而痛彻的反思。这种“反思”,对中国当下的女性问题来说也正是必须的。
旧世界的相遇 豆瓣
Old World Encounters: Cross-Cultural Contacts and Exchanges in Pre-Modern Times 所属 作品: 旧世界的相遇
作者: 杰里·H.本特利 译者: 李大伟 / 陈冠堃 上海三联书店 2015
本书是杰里·H.本特利教授全球史研究的扛鼎力作。在书中,作者提出了“跨文化交流”的研究范式,从文化改宗、融合和抵制等不同角度,详细分析了近代以前四个历史时期的宗教文化传播。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7-17 23:46:11 @2021-11-13 01:43:19
历史 政治学
近代西方国家的危机政府 豆瓣
所属 作品: 宪法专政
作者: [美] 克林顿·罗西特 译者: 孙腾 后浪丨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9 - 5
如何在宪政的框架下实行独裁
◎ 编辑推荐
如何使高度集权在宪法的限制下平稳运作,以应对国家危机?
“当一个国家处于生死存亡之际,除了独裁以外,其他形式的政府都无法存活。”
◎ 内容简介
本书探讨了近代西方国家面对国家危机时政府的应对模式,其中不可忽视的是宪政独裁的框架,这不是一种模式与另一种模式的对抗,而是在严重的紧急状态期间,人民如何运用高度集中的权力以对抗危机。书中从罗马的独裁官制切入,分析了魏玛共和国、法兰西共和国、英国、美国在近代以来经历的诸多国家危机,阐述了高度集权在宪法的限制下平稳运作的前提条件。作者认为:“当一个国家处于生死存亡之际,除了独裁以外,其他形式的政府都无法存活。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7-15 09:23:19 @2021-11-13 01:43:09
历史 政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