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
东亚的王权与思想 豆瓣
東アジアの王権と思想 所属 作品: 东亚的王权与思想
8.9 (7 个评分) 作者: [日] 渡边浩 译者: 区建英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6 - 11
此著基本上是以研究日本思想史为主的,题目设定为“东亚的王权与思想”包含着两个重要的视座:首先是把日本思想史的视野扩大到东亚的框架,既要打破战后日本学界的“西欧中心主义”,同时克服随着经济高速成长出现的“日本中心主义”,注目于曾被上述两种倾向忽视的、与日本关系最密切而且交流历史最长的东亚。第二是采用与王权相关的手法谈思想,作者认为“思想”不仅是思想家所构筑的理论体系,作为思想的元素,人们的感情、感觉和意识也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东亚诸国不同的王权体制对思想有重要影响,不能无视了这些历史脉络而单纯地看思想文本。《东亚的王权与思想》是这两方面的一个尝试。
此著是由渡边浩数年来撰写的论文编辑而成,因他的这些论文的价值被东京大学出版会发现,便被编为一本论著出版。出版以后,对日本的政治学和政治思想史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渡边浩本人的声望也迅速达到了日本学界的顶峰,今日依然如此。
本书为日本学者渡边浩研究东亚中世到近世思想史的专著,分析了中国、日本、朝鲜三国由“古代”走向“近代”的思想历程,作者是日本德川时代的思想史方面的专家,该书以日本思想史和社会史为主要视界,对比中韩两国政治思想发展脉络,重点分析了东亚“儒学文化圈”内部政治、社会和思想的互动,以及近代其与西洋文化接触后所产生的变化。作者论据翔实,论点鲜明,对很多东亚思想和政治史问题都提出了极具有启发性的观点。
译者翻译风格平实,能够较好传达原文之意,同时具有可读性。
该书出版将会为我国东亚政治史、思想史和中日交流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非常有益的参考。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7-07 14:49:39 @2021-11-13 01:42:48
历史 政治学
自然的政治 豆瓣
Politiques de la nature : Comment faire entrer les sciences en démocratie 所属 作品: 自然的政治
作者: [法] 布鲁诺·拉图尔 译者: 麦永雄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6 - 4
《自然的政治:如何把科学带入民主》是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布鲁诺·拉图尔于1999年推出的一部政治生态学著作,全书从自然、政治和科学三大领域,探讨我们能用政治生态学做什么的问题。该书赓续拉图尔之前著作的思路与特色,在该书中力图为政治生态学(不是作为学科,而是作为生态政治运动的“绿色运动”)设计新的理论建模,开辟新的科学社会学途径与思考空间,是一部不同于寻常悲天悯人的生态忧思录。
国家的视角 豆瓣 Eggplant.place
Seeing Like a State: How Certain Schemes to Improve the Human Condition Have Failed 所属 作品: 国家的视角
8.8 (13 个评分) 作者: [美]詹姆斯·C.斯科特 译者: 王晓毅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 5
在这部内容丰富且极具原创性的著作中,詹姆斯•C. 斯科特分析了在各个领域中,由国家主导的大型规划项目遭遇失败的例子。斯科特指出,当国家权力坚持推行简单的规划方案,而这种方案对复杂且不易理解之相关性尤显粗暴时,中央主控的社会规划项目就很难取得成功。进而言之,针对社会组织的设计要想获得成功,必须依靠这样一种认知:即地方知识和实践知识与常规知识和技术知识同等重要。作者列举了令人信服的例证,并质疑了“发展理论”,同时反对独裁权力主导的规划项目对国民价值、愿望和目标的忽视。“社会的清晰性提供了大规模开展社会工程的可行性,极端的现代主义意识形态提供了愿望,独裁的国家有实现这一愿望的决定权和行动能力,软弱的公民社会则提供了等级社会作为其实现的基础。”在作者看来,上述四个因素的结合,往往使得悲剧难以避免。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副标题笑死我 @2019-06-11 19:55:41 @2021-11-13 01:40:57
政治学
列宁、黑格尔和西方马克思主义 豆瓣
Lenin, Hegel, and Western Marxism: A Critical Study 所属 作品: 列宁、黑格尔和西方马克思主义
作者: 凯文·安德森 译者: 张传平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10
《列宁、黑格尔和西方马克思主义:一种批判性研究》主要内容包括:第一部分:列宁论黑格尔和辩证法、第二部分:1914—1923年列宁论革命的辩证法、1954年至今:列斐伏尔、科莱蒂、阿尔都塞和杜纳耶夫斯卡娅、参考文献、索引等。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2-10 13:28:29 @2021-11-13 01:38:41
哲学 政治学
人格体 主体 公民 豆瓣
作者: 米夏埃尔·帕夫利克 译者: 谭淦 2011
《人格体 主体 公民:刑罚的合法性研究》提出的问题是:国家怎样对个人施加刑罚才是合法的?《人格体主体公民(刑罚的合法性研究)》中帕夫利克否定了长久以来作为通说的预防论。而公民所信赖的公正与安全的恢复这一提法也不令他感到满意。取而代之的是,透过黑格尔他注意到了自由与国家秩序的辩证法:个人的自由只有在超越个人的秩序中才能得以展开。这就意味着:“谁要是侵害了他人的生活利益或法益,只要是不法地侵害的。同时也就妨碍并侵害了除了自由秩序之外的、国家所保护的法秩序,而这种法秩序是他作为公民基于本人的法忠诚而负有责任的。”刑罚服务于法的保护及由此对自由的保护,犯罪人也会同时因他“作为公民被承认,且如黑格尔所说,被尊重”而获得刑罚。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2-10 08:47:36 @2021-11-13 01:38:38
政治学 法学
管理困境 豆瓣
Managerial Dilemmas: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Hierarchy 所属 作品: 管理困境
作者: [美]盖瑞•J. 米勒 译者: 王勇 / 韦森 总译校 格致出版社 2014 - 3
《管理困境》是一本由当代政治学家撰写的“企业经济学”著作。米勒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探讨了科层(企业)的存在理由,分析了科层内部管理机制及其困境,研究了有关科层的政治经济学诸方面如合作、领导能力和产权等,换言之,他研究的是有关新制度经济学的企业理论。顾名思义,本书的逻辑起点是,当人们遭遇市场失灵时,会诉诸科层,但科层自身也会失灵,此时是否会求助于市场呢?而且,如果市场失灵和科层失灵同时并存,人们又该如何选择、如何去做呢?这就是米勒所谓的管理困境——科层的政治经济学。
民族认同 豆瓣
National Identity 所属 作品: 民族认同
作者: [英] 安东尼·D. 史密斯 (Anthony D. Smith) 译者: 王娟 译林出版社 2018 - 3
为什么人们会对民族产生忠诚感,而同时也忠诚于自己的家庭、地区、阶级和宗教?健康无害的民族认同感,是从何时开始变成了火药味十足的民族主义?当今接连不断的民族冲突,有着怎样的族裔根源?准确地说,民族到底是什么?
《民族认同》从身份认同的视角出发,对民族现象展开细致考察,深入剖析民族与民族主义的历史演变和文化基因,提出并比较了“公民的”和“族裔的”两种民族模型。作者总结了民族与民族主义的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并对一个“后民族”的全球化时代进行了展望。通过对西欧诸“ 民族—国家”的形成、奥斯曼多民族帝国的解体、泛非主义的兴起等重要历史事件的评析,本书也为广大读者认识与思考当今世界各种民族与族裔问题,提供了颇具价值的参考与启示。
★ 大家小书,带领您认识与思考民族问题的“七堂公开课”
★ 民族主义跨学科研究先驱安东尼·D. 史密斯的经典代表作
【媒体评价】
史密斯的《民族认同》是一份重要的贡献,它增进了我们对民族主义的理解。
——雅尔·塔米尔,《世界政治》
在过去二十年里,民族与民族主义的本质,以及它们与族裔群体和族裔中心主义的区别,成了学术界重要的研究课题。这种热切的关注,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安东尼·史密斯的作品,他是英语世界里一位长期探讨这些主题的高产作者……以《民族认同》导言部分提出的标准来看,这本书是相当成功的,它流畅而简洁地讲透了这个极为复杂的话题。
——罗伯特·J. 凯泽,《加拿大民族主义研究评论》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8-07-06 12:22:21 @2021-11-13 01:35:06
政治学
Coming to Terms with the Nation 豆瓣
所属 作品: Coming to Terms with the Nation
作者: Thomas Mullan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0 - 11
China is a vast nation comprised of hundreds of distinct ethnic communities, each with its own language, history, and culture. Today the government of China recognizes just 56 ethnic nationalities, or minzu, as groups entitled to representation. This controversial new book recounts the history of the most sweeping attempt to sort and categorize the nation's enormous population: the 1954 Ethnic Classification project (minzu shibie). Thomas S. Mullaney draws on recently declassified material and extensive oral histories to describe how the communist government, in power less than a decade, launched this process in ethnically diverse Yunnan. Mullaney shows how the government drew on Republican-era scholarship for 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inspiration as it developed a strategy for identifying minzu and how non-Party-member Chinese ethnologists produced a "scientific" survey that would become the basis for a policy on nationalities.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8-06-24 06:22:18 @2021-11-13 01:34:50
你国 政治学
掠夺之手 豆瓣
所属 作品: 掠夺之手
作者: 安德烈・施莱弗 / 罗伯特・维什尼 译者: 赵红军 中信出版社 2004 - 8
安德烈·施莱弗(Andrei Shleifer),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现为哈佛大学经济系琼斯讲座教授。1982年获哈佛大学学士学位,1986年获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博士学位。1986年至今,任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研究员。1991—1997年,任俄罗斯政府顾问。1999年,获美国经济学会“克拉克”奖。
罗伯特·维什尼(Robert W. Vishny),现任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的格利切尔讲座教授。1981年获密歇根大学学士学位,1985年获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博士学位。1991—1998年,任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公司财务研究项目主任。1992—1994年,任俄罗斯私有化委员会顾问。1993—1995年任美国金融学会董事。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8-06-19 12:33:15 @2021-11-13 01:34:41
政治学
国家权力与社会势力 豆瓣
State Power and Social Forces 所属 作品: 国家权力与社会势力
作者: [美] 乔尔·米格德尔 / [美] 阿图尔·柯里 译者: 郭为贵 / 曹武龙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7
本书通过一系列密切相关的主题和方法,对既往的“国家理论”建构做了一番检视,并指明其未来必须遵循的精进之道。
发展中国家比较政治研究是一门分支学科,近四十年来一直在寻找理论内核。现代化理论学派和依赖理论学派以及它们之间的争论,一度喧嚣,如今沉寂。在过去十到十五年中,一种更注重国家取向的方法取而代之,并引起相当大的关注。本书是上述学术传统的延续,提供一种社会中的国家研究视角。本文集的作者们既有从一般层面、也有从具体国家层面切入运思,希望说服其他人转向几个相互关联且推陈出新的理论方向:超越“找回国家”,将国家研究重新定位于它们的社会背景之中,进而采用一种更具平衡感的社会中的国家视角;将国家分解成各种研究对象,既视之为目的,也视之为更好地理解国家和政治变迁的手段;重新思考那些惯常用来界定发展中国家变动不居的社会势力的范畴;对国家—社会关系相互转化的特质持续保持敏感。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8-05-08 12:08:43 @2021-11-13 01:33:36
政治学
苏联的马克思主义 豆瓣
所属 作品: 苏联的马克思主义
作者: [美] 赫伯特·马尔库塞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 5
苏联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开辟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苏联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一种重要的历史形态。从十月革命至今,社会主义事业不但在实践上经历了重大的发展和曲折,而且在理论上经历了重要的探索和演变。怎样全面地、实事求是地评价苏联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功过与是非?苏联马克思主义与原本马克思学说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斯大林思想与列宁主义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这是当代国际舆论中有着很大争议的重大问题。本书将深入探究这些问题,试图揭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为关心和研究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汉语读者提供一份可资参考和借鉴的文献,引发读者对历史与现实进行更为深刻的理论反思。
本书作者赫伯特·马尔库塞是法兰克福学派左翼的著名代表,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最激进的代表人物,“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集大成者,被誉为“新左派哲学家”。 当前国内首部以批判视角对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展开解读的著作,作者分别从政治学和伦理学角度对苏联马克思主义进行全面剖析,以期揭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规律与趋势。 如何全面地、实事求是地评价苏联马克思主义理论功过与是非,苏联马克思主义与原本马克思学说的关系如何,西方的马克思主义者如何看待列宁主义、斯大林主义和辩证法。在本书中,马尔库塞都给出了富有创见性的答案。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8-04-30 02:54:33 @2021-11-13 01:33:27
政治学
解放的悖论 豆瓣
The Paradox of Liberation: Secular Revolutions and Religious Counterrevolutions 所属 作品: 解放的悖论
7.2 (5 个评分) 作者: [美] 迈克尔·沃尔泽 译者: 赵宇哲 三辉图书/商务印书馆 2017 - 11
【内容简介】
“二战”后,扎根“民主”等世俗理念的民族解放运动在世界范围内风起云涌,然而一旦实现民族独立,新创设的国家制度与原则总会不可避免地面临来自宗教领域超乎寻常的激烈反扑。
美国首屈一指的政治思想家迈克尔•沃尔泽通过分析印度—印度教激进分子、以色列—极端正统派犹太教徒和弥赛亚犹太复国主义者、阿尔及利亚—伊斯兰教激进分子三个民族解放运动的现实困境,试图解释20世纪上述这一令人迷惑不解的政治趋向。在本书中,沃尔泽发问,为什么这些扎根世俗理念的民族解放运动未能将其宝贵的政治文化遗产传承至第二代、第三代?他还把当代世俗主义的困境与美国初期在世俗政治方面的成功进行比对,提出了一种支持“美国例外论”的观点,但同时也警告道:如今的美国可能已经不那么例外了。
···
【学者推荐】
迈克尔·沃尔泽天赋异禀,他用自己的雄辩、谦和与道德感将历史上三个难以忘怀的失败故事转化成了悖论与希望的故事。这本书精彩地发出了再造世俗民主的呼唤,沃尔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南希·L.罗森布卢姆,哈佛大学政府学院院长
在这本颇有新意的书中,迈克尔·沃尔泽提出了一种大胆的见解:由于民族解放运动醉心于世俗的抱负,忽视了传统的宗教和民族立场,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在解放斗争胜利数十年之后,这些强大的力量杀了回来,与解放运动纠缠。沃尔泽的观点可谓一针见血。
——伊恩·夏皮罗,耶鲁大学政治科学教授、麦克米兰中心主任
为什么世俗的解放运动会招致带宗教性质的反扑,这一成问题的潮流是不是无法避免?通过分析阿尔及利亚、印度、以色列,迈克尔·沃尔泽深刻而扼要地回答了这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玛莎·C.努斯鲍姆,美国著名哲学家
迈克尔·沃尔泽是政治哲学中的巨匠,《解放的悖论》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入木三分、胆大心细、切中时弊、思想坚定、文笔明快。
——保罗·伯曼,《恐怖与自由主义》和《知识分子的逃亡》作者
民族主义始终是现代政治中一股最强劲的意识形态力量。《解放的悖论》表明:解放运动怎样走到了自身的对立面……当我们的政治充斥着无聊和轻浮时,迈克尔·沃尔泽提醒我们这个问题非常重要。
——史蒂文·B.史密斯,耶鲁大学政府学与哲学教授
直指民族主义的核心,就解放运动所塑造的三个社会中最迫切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解放的悖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堪称一本最出色的作品。
——泽夫·施特恩赫尔,以色列历史学家、政治学家
(本书)足以证明沃尔泽“当代美国最著名的政治思想家”的卓越地位。
——理查德·沃林,《东风》作者,美国政治思想家
···
【编辑推荐】
◆当代最著名的政治思想家、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社会科学荣休教授迈克尔·沃尔泽在社会伦理、分配正义、政治革命等领域声名卓著。
◆本书追溯了将阿尔及利亚、印度和以色列民族解放运动激发出的世俗和民主希望引入歧途的社会与文化因素,并犀利地指出解放的蓝图已走向了自身的对立面。作者以晓畅易懂的文字厘清了相关事件的历史渊源,在宗教冲突和恐怖武装不断发生的今天,本书也极具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本书收录于三辉图书策划的“倾向与可能”书系,该书系汇集迈克尔·沃尔泽、本尼德克特·安德森、约翰·邓恩、查尔斯·泰勒等当今世界的一流头脑,他们试图用历史的经验和政治的知识,为今天的困难提供部分开放的讨论,这些讨论并没有最终的结果,然而其中所蕴含的视角和线索,每一个都充满深刻的洞见和面对真相的勇气。三辉将这些洞见和勇气集合在这里,奉献给所有愿意为当下和未来努力的汉语读者。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8-04-25 12:26:19 @2021-11-13 01:33:14
政治学
非洲的政治制度 豆瓣
African Political Systems 所属 作品: 非洲的政治制度
作者: [英]M.福蒂斯 / E.E.埃文思-普里查德 译者: 刘真 商务印书馆 2016
本书1940年英文版的首次出版,成为政治人类学作为人类学一个分支出现的标志。
本书是以“非洲学派”为代表的人类学家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于历史非洲殖民地的田野研究成果,亦被视为结构功能主义的代表研究之一。书中各项研究展现出的非现代国家的政治体制动作方式及其在殖民化的转型,对后来的政治研究及部族社会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8-02-16 12:23:28 @2021-11-13 01:32:07
政治学
正义的两面(修订版) 豆瓣
The Two Faces of Justice 所属 作品: 正义的两面(修订版)
作者: 慈继伟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 11
《正义的两面(修订版)》作者积其深厚的海外博学资源与其独到的本土道德现实体察于是书,力超康德至罗尔斯一系的西方正义伦理之规范性研究范式,自辟正义之解释性研究理路,提出并系统阐发了——正义的两面性,即:个人自愿遵守正义原则之动机的有条件性与社会正必要求对个人的无条件性。
《正义的两面(修订版)》力图超越从康德到罗尔斯一系的西方正义伦理之规范性研究范式,自辟正义的解释性研究理路,提出并系统阐发了正义的两面性,即:个人自愿遵守正义原则之动机的有条件性与社会正义要求对个人的无条件性。
名人推荐
本书出入古今中西,谦融欧美哲学风范;立论在平常间显深远,谋证于严谨中见洒脱,言说论理,简洁空灵;思路言路,别有洞开;实为近年来少有的伦理学典范之作。
——万俊人
在当代中国社会,随着最近20年来社会变革的日渐深入,正义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亟待面对和思考的问题。本书作者从“正义感”的概念人手,提出了“正义的两面性”解释。比较以往哲学家们各执一端的做法(如,康德主正义之无条件性,而罗尔斯则反之),本书颇具独创性的理论方式将相关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
本书论说清晰且不乏深度,既具欧陆哲学思想深邃的风格,又有英美哲学论延严谨的优长。除其独特的理论贡献之外,本书对于推进当代中国社会的道德实践亦将有所帮助。
——粱治平
战后法国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 豆瓣
所属 作品: 战后法国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
8.0 (5 个评分) 作者: [美]马克·波斯特 译者: 张金鹏 / 陈硕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本书以萨特走向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进程为轴心,论述了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与形成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黑格尔的复兴和马克思的再发现为标志,构成了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准备阶段;第二阶段以存在主义与斯大林主义之间的理论交锋为特征,是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方向的开启阶段;第三个阶段以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为主题,是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最终形成阶段。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呈现为一个发现、争论、融合的历史进程,并在20世纪60年代成为具有重要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8-01-21 21:02:48 @2021-11-13 01:30:49
政治学
巨变 豆瓣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Origins of Our Time 所属 作品: 大转型
7.2 (8 个评分) 作者: [英] 卡尔·波兰尼 译者: 黄树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 - 1
20世纪思想巨匠卡尔·波兰尼代表作
台湾中研院黄树民教授经典译本修订版
一部“历久弥坚”的著作
在这部公认的伟大著作中,波兰尼的主要关切是:造成19世纪西方文明衰败的起因。波兰尼从社会经济史的角度勾勒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要求与民族国家内部社会福利的追求这两者之间的冲突。换言之,他以自由经济制度与社会制度之间的冲突过程来解释自律性市场社会的建立及其衰败,亦即19世纪西方文明的崩溃。这一主题是波兰尼一生思想的总结。
欧洲文明所经历的转变,今日看来就如同当代世界各地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转变一样,以至于波兰尼的这本书几乎就像是在评论当代议题。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
20世纪的经典之作。
——查尔斯·金德尔伯格(Charles P. Kindleberger)
专制与民主的社会起源 豆瓣
Social Origins of Dictatorship and Democracy 所属 作品: 专制与民主的社会起源
8.8 (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巴林顿·摩尔 译者: 王茁 / 顾洁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民主与专制的社会起源》的作者是美国当代知名社会学和历史学专家巴林顿·摩尔,此书是一部视野宽广的史学论著。本书是对西方正统现代化理论的一个重大挑战,抨击资本主义和西方民主是进入现代工业社会的惟一道路和最终归宿的西方传统观点,并在揭示大量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指出,西方民主只是特定历史环境中结出的果实,而通向现代社会的历史道路和与之相适应的政治体制形态是形形式式的。此书1966年问世后,即在欧美文化思想界引起普遍反响,标志着当时美国社会思潮的重大转折,此书一经出版,即成为西方学术经典,被誉为"对人类社会和历史所进行的重大探索",作者也因此荣膺伍德罗·威尔逊奖和麦基弗奖。
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 豆瓣 Goodreads
Political Order and Political Decay: From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to the Globalization of Democracy 所属 作品: Political Order and Political Decay
8.5 (25 个评分) 作者: [美] 弗朗西斯·福山 译者: 毛俊杰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9
《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是斯坦福大学政治学家弗朗西斯·福山的最新著作,是其上一卷《政治秩序的起源》的姊妹篇,作者在上一卷里将人类政治秩序的起源一直追溯到前人类时代,概述政治制度的三大组件——国家、法治、(民主)负责制——如何从历史中发展出来,叙述的历史截止到法国大革命;本卷接着讲述第一卷遗留的故事,探讨这三大组件在工业革命后的现代世界的发展和互动。
在这第二卷中,福山继续以社会如何发展出强大的、非人格化的、负责的政治制度为核心,考察了从法国大革命到阿拉伯之春和当代美国政治的深层功能障碍等事例,描绘了国家、法治与民主负责制这三大制度在世界各地由于发展顺序的不同而有不同结果。他讨论了政治腐败的治理,检视了殖民主义在拉丁美洲、非洲和亚洲的不同政治遗产,并大胆估计未来民主如何应对全球中产阶级的崛起和西方世界根深蒂固的政治瘫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