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
大萧条时期的中国 豆瓣
所属 作品: 大萧条时期的中国
作者: [日] 城山智子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0 - 11
《大萧条时期的中国:市场国家与世界经济1929-1937》内容简介:19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是一次全球性事件,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现代历史。由于当时各国都已纷纷摆脱银本位,世界货币体系由金本位主导,而中国是当时世界上几乎唯一仍采用银本位的国家,因此当世界上其他国家作为商品的Eh银价格发生波动,就会对中国的金融和经济生产带来直接的冲击。《大萧条时期的中国:市场国家与世界经济1929-1937》通过长江中下游地区棉纺业、缫丝业在大萧条中的表现具体演示了这种传导效应。当终于无法承受这种冲击之时,国民政府不得不积极地进行币制改革,废除银本位。这场由;政府主导的币制改革,从一开始就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关系和严峻的国内经济形势的挑战。尽管以摆脱银本位的法币改革初时颇见成效,但外汇储备始终不足、对财政金融管控不力,都为中国经济后来更大的混乱埋下伏笔。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打两天游戏该收手了 看看书 @2021-01-19 22:33:09 @2021-11-13 02:09:15
社会学 经济学
资本与生产 豆瓣
Kapital und Produktion 所属 作品: 资本与生产
作者: [奥] 里夏德·冯·施特里格尔 译者: 詹江 / 沈路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20 - 3
本书《资本与生产》最早在1934年由先前的奥地利商业周期研究院出版,收录在研究院的“商业周期研究丛书”后来在1982年,在巴里·史密斯教授的主持编辑下,本书得以再版刊印,由慕尼黑的出版社出版。本书的英文版本由汉斯赫尔曼教授与其夫人玛格丽特·霍普翻译,由马克·斯古森博士作为礼物赠与米塞斯研究院。
施特里格尔结合了杰文斯和欧根·冯·庞巴维克的资本理论,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理论,还详细分析了信贷扩张对宏观经济造成的冲击和影响。哈耶克也在这一领域有过著述,然而施特里格尔对这些议题的阐述甚至比哈耶克还要系统、严谨和清晰。实际上,哈耶克曾称赞施特里格尔的著作“简洁明了地阐述了一个以困难著称的主题”。因此,《资本与生产》不仅仅是思想史学者的研究主题,对于希望发展基于资本的宏观经济学的现代经济学者来说,它也是一个尚待挖掘的宝藏。施特里格尔的思想将丰富宏观经济学的语汇,而且与20世纪30年代相比,他的思想在今天也会有更多的机会获得人们的认可,毕竟,阻碍思想在大众和经济学界传播的语言障碍、政治环境以及思想氛围屏障已普遍不存在。不是所有的读者都会满意施特里格尔对货币如何影响经济的分析,但是读者们会称赞施特里格尔是一名基于资本的宏观经济学的杰出先驱,尤其是他的思想与现今的情况息息相关。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20-08-01 21:24:04 @2021-11-13 01:59:27
经济学
断层线 豆瓣
Fault lines:How Hidden Fractures Still Threaten the World Economy 所属 作品: 断层线
7.2 (5 个评分) 作者: [印度] 拉古拉迈·拉詹 译者: 刘念 / 蒋宗强 中信出版社 2011 - 7
华尔街从来不缺著书立传者,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后,各种原因分析、漏洞指陈的书籍一打又一打,但是他们都无法和拉詹的《断层线》相提并论,因为拉詹是为数极少的几个在金融危机前就预言风暴即将来临的经济学家!
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公布了“2010年度全球思想家”榜单,沃伦•巴菲特、比尔•盖茨领衔全球100名政治、经济、环保领域精英位列其上。该杂志今年首创“全球思想家读书俱乐部”,要求这些“全球最聪明的人”列出最近阅读的书单。而《断层线》名列榜首。
在这本书中,“厄运预言博士”拉古拉迈•拉詹挑明了一点——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不是贪婪的银行家、沉睡的监管者、不负责任的借款人,而是 “全球收入的不平衡”! “金融崩溃的始作俑者是滞涨的收入和不断攀升物价之间的不平衡。”
拉詹还警告世人:我们的经济中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如果这些缺陷不能得到修补,那么一场潜在的更具毁灭性的危机正在等着我们!
拉古拉迈•拉詹给中国经济开出的药方虽然简单,却直击“要害”:中国的总体储蓄率近几年来之所以上升,是因为中国公司的收益和储蓄在增加。中国家庭消费之所以低,是因为中国家庭的收入在GDP中占据的比例远低于其他国家。如果中国要重新平衡增长,政府就必须开始善待家庭!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藏书阁打卡】
归根结底,还是球员兼裁判的祸。
高盛或摩根等金融大公司从来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背后的房利房地美联储一直在经营着私人收费擦屁股的业务。政府同金融经营机构高度捆绑,只会建立起非常和谐的狼狈互保关系。拉詹谈到最后,唯一能给出的意见是让多边机构来深化参与到各国经济金融事务里,将信息尽量公开化和透明化,促进沟通协商,把寻租的可能性尽量降低,让少数人的游戏真正被多数人接管。
开放和互相监督制约总是最为保险的路数,然而关键问题是,那些掌握决定权的人会同意如此吗?风险评估师在一个银行里往往都能被压到歧视链最低端,更不用说是国家财政机构中那些有良心的理想主义者了。当然,经济事务的全球化才刚刚开始,人类要在某一领域建立起理想的制度总需要数百年的阵痛,我们仍应等待。
当然,病入膏肓的某国除外,哈哈。 @202
经济学
人、经济与国家 豆瓣
Man, Economy and State with Power and Market 所属 作品: 人、经济与国家
作者: [美] 穆雷·N. 罗斯巴德 译者: 董子云 / 李松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5 - 7
《人、经济与国家》是穆雷·N. 罗斯巴德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战后奥地利学派复兴的标志性作品。本书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了路德维希·冯·米塞斯在《人类行为》中提出的理论框架,一直以为被认为是奥地利学派经济学最经典的作品。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感觉再不学点陌生领域的东西脑子就要故障了,经济学可能得有两年没碰了。罗斯巴德的这套教材买下后一直没动过,下个月翻一翻把以前的东西温习回来 @2020-04-29 23:33:16 @2021-11-13 01:54:20
经济学
亚洲大趋势 豆瓣
How Asia Works: Success and Failure in the World's Most Dynamic Region 所属 作品: 亚洲大趋势
作者: [美] 乔·史塔威尔 译者: 蒋宗强 中信出版社 2014 - 5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西方国家的许多人开始相信,东亚经济将会迸发奇迹。日本会主导世界经济,中国也将紧随日本。亚洲国家开始被冠以“虎龙”之名,不仅这些亚洲国家被视为国家经济发展的神话,同时整个东亚也被视为一个文化和经济共通的统一体,且这个统一体的上升势头不可阻挡。
作为在东亚地区做过20年报道的资深记者,作者斯塔威尔深入研究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越南、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这些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情况。他以深入浅出的文字,展示了发生在亚洲这片土地上的真实情况,揭穿了西方世界对东亚的迷思和误解,同时他解释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些国家的经济实力能够在短时间内极速爆发,而令一些国家则渐失活力。
作者深度分析了以下三方面:土地政策、制造业和金融业。土地改革对亚洲经济体的成功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土地改革启动了亚洲经济的发展步伐,解放了一大批劳动力,并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资本。他认为,只有制造业和其他工业领域的发展是不够的,国家需要“出口指导原则”,政府需要以此向企业施压,促使它们实现生产经营的国际化。在金融领域,有效的管理能够促进并支持经济的稳定增长。
同时,作为亚洲最大的经济体,中国模式也是本书讨论的重点。作者指出,中国重工业领域的大型企业已经逐渐与国际标准接轨,但消费品行业仍有差距。鉴于中国的人口结构趋于恶化,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20-03-16 14:40:26 @2021-11-13 01:52:25
经济学
集体行动的逻辑 豆瓣
所属 作品: 集体行动的逻辑
作者: [美] 曼瑟·奥尔森 译者: 陈郁 / 郭宇峰 格致出版社 2014 - 10
发轫于上世纪80年代的《当代经济学系列丛书》是中国现代经济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林毅夫、樊纲、易纲、张军等当今中国经济学界的主力和领军人物,都是丛书的早年作者,正是丛书提供了他们最初的学术成长平台。2014年度格致出版社对丛书再作大规模整理和改版工作。曼瑟尔·奥尔森所著的《集体行动的逻辑》即为此次旧籍新版品种之一。全书共分6章。第1章对集团和组织行为的某些方面作了逻辑的理论的解释。第2章考察了对不同规模的集团进行分析的含义,并得出在许多情况下小集团更有效率、更富有生命力这一结论。第3章考察了赞成工会的论点的含义,并得出以下结论:某一形式的强制性会员制度在大多数情况下对工会是生死攸关的。第4章运用本研究中提出的方法对马克思的社会阶级理论进行考察并对其他一些经济学家提出的国家理论进行分析。第5章按照本研究阐述的逻辑对许多政治学家使用的“集团理论”进行分析,并证明对这一理论的通常理解在逻辑上是矛盾的。最后一章提出了一个与第1章概述的逻辑关系相一致的新的压力集团理论。这一理论说明大的压力集团组织的会员制度和力量并不是游说疏通活动的结果,而是它们其他活动的副产品。
世界市场中的小国家 豆瓣
作者: 彼得·J.卡岑斯坦 译者: 叶静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09 - 9
《世界市场中的小国家:欧洲的产业政策》主要内容简介:比较政治经济学不为人所知完全不是因为它是一个崭新的领域或边缘领域。比较政治经济学通过比较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不同时期的政府、利益集团和市场的关系来探讨国家怎样管理经济事务。其实这个领域所研究的问题关系到我们每人每天的生活,也几乎是大众话题。跨时空比较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关系应该说早就有了,但真正成为系统的研究领域还是20世纪后半期的事。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12-09 21:58:38 @2021-11-13 01:48:45
经济学
私有财产的经济学与伦理学 豆瓣
所属 作品: 私有财产的经济学与伦理学
作者: [德] 汉斯·赫尔曼·霍普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8
汉斯-赫尔曼·霍普是继米塞斯、罗斯巴德之后又一位伟大的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如果说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主轴线”是逻辑一现实主义哲学,那这条“主轴线”的高峰无疑是米塞斯的行动学理论,而罗斯巴德和霍普则依靠严密的逻辑演绎,完善了米塞斯体系。要了解这一体系,阅读奥地利学派经济学代表性著作《私有财产的经济学与伦理学》正是捷径。
在书中的经济学部分,霍普继承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精神,锋芒直指公共选择学派、凯恩斯学派、弗里德曼货币学派等经济学派,以及同出一门的塞尔金和怀特的部分准备自由银行理论,还有哈耶克关于经济计算问题的知识解释。
《私有财产的经济学与伦理学:政治经济学与哲学研究》的哲学部分集中体现了霍普具野心的贡献,他将米塞斯的行动学逻辑(行动公理)与哈贝马斯的先验沟通理论(论证公理)移植在一起,得出一个完全价值中立的伦理体系——论证伦理学,从而证成关于私有财产的公理。整个论辩过程浅显易懂,直截了当,精彩犀利。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11-24 23:32:52 @2021-11-13 01:48:23
经济学
亚洲金融危机的政治经济学 豆瓣
作者: 斯蒂芬·哈格德 译者: 刘丰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09 - 8
《亚洲金融危机的政治经济学》讲述了:比较政治经济学不为人所知完全不是因为它是一个崭新的领域或边缘领域。比较政治经济学通过比较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不同时期的政府、利益集团和市场的关系来探讨国家怎样管理经济事务。其实这个领域所研究的问题关系到我们每人每天的生活,也几乎是大众话题。跨时空比较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关系应该说早就有了,但真正成为系统的研究领域还是20世纪后半期的事。肖恩菲尔德(Shordield)于1965年出版《现代资本主义》(Modern Capitalism)一书,将发达国家不同的经济政策与它们各自的历史和文化相连接,开创了当代比较发达国家经济政策的先河。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11-24 11:06:35 @2021-11-13 01:48:22
经济学
豆瓣 Goodreads
Debt: The First 5,000 Years 所属 作品: Debt
8.8 (12 个评分) 作者: [美]大卫·格雷伯 译者: 董子云 / 孙碳 中信出版社 2012 - 11
《债》内容简介:尽管负债是现代经济体的基础,但是在经济思想史中“债”一直是一个未被充分研究的概念。所有的经济学著作都认为,货币的出现取代了复杂的物物交换,使人类的生活变得更加方便。这种观念存在的问题在于——没有半点证据支持这种说法。
通过对作者对传统的经济理论提出了挑战,认为货币并不是以物物交换的替代者的形式出现,它原本是以一种度量尺度、一种抽象物的形式,同时也作为人类之间的关系(债务与义务)出现的。在5000年前,人类已经在使用复杂的信用体系而不仅是物物交换来进行商品交易。信用体系的存在远远早于硬币和货币的出现。他在书中指出,在没有货币的年代,人们并不“易货”,他们互相馈赠,有时以进贡的形式,有时会在晚些时候得到回赠,有时则是纯粹的礼物。货币的出现不是为了方便交易,而是埃及等古国或苏美尔的神职人员为更有效地收税或计算财富而创造出来的。价格概念和冷漠的市场应运而生,它们吞噬了人类社会原本拥有的一切温情脉脉。是金钱让责任和 义务变成债务,欠债还钱的常识腐蚀了人类彼此关爱的本性。格雷伯认为,一旦我们理解了债务的社会起源,就会乐于在条件发生改变时重新协商债务问题,无论他是抵押贷款、信用卡债务、学生贷款、还是整个国家的债务。
在书的最后,格雷伯开出一剂“药方”:免除所有国际和消费者债务。“这会奏效,因为它不仅能打打消除人们切实的苦难,而且提醒人们,金钱并非妙不可言,还债不是道德的核心,这一切都是人为的安排。”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9-05 05:10:23 @2021-11-13 01:46:11
经济学
最低工资 豆瓣
作者: 戴维·纽马克 / 威廉·L·沃斯切 译者: 王年咏 / 郭虹霞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6 - 3
《 工资:政策效应与新共识》精妙绝伦地整合了低工资立法的就业与分配效应的最新实证文献,它对低工资的立法史、支持者与反对者的立场以及低工资立法对所有人的影响方式,作了原始察终的透彻评析。《 工资:政策效应与新共识》是任何有志于研习劳动力市场者的必读之作。
资本的秘密 豆瓣
所属 作品: 资本的秘密
作者: [秘鲁] 赫尔南多·德·索托 译者: 于海生 华夏出版 2007 - 2
《资本的秘密》讲述很多经济学家甚至社会学家都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在西方(比如美国,西欧甚至日本)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就,而它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却停滞不前,发展中国家面对资本市场,就像隔着一层透明玻璃,怎么都进不去,这是为什么?德·索托一语道破真相,因为多数发展中国家没有建立起把资产转换成为资本的机制,所以他们缺乏资本。
劳动与垄断资本 豆瓣
所属 作品: 劳动与垄断资本
作者: [美]哈里·布雷弗曼 译者: 方生 / 朱基俊 商务印书馆 1978
作者在本书中,研究了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过程这个重要课题,探讨了这个课题的许多方面,如:劳动在各职业内部的演变及其在职业之间的转移,企业管理、现代公司、办公室劳动的演变,科技革命的发展及其影响,以及工人阶级结构的变化等等。作者着重指出,各项演变、变化或发展的原因是资本追求最大的剩余价值。
失去的二十年 豆瓣
所属 作品: 失去的二十年
作者: 池田信夫 译者: 胡文静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2 - 5
《失去的二十年:日本经济长期停滞的真正原因》在日本一经面世,就引起巨大反响。相信中国政府、经济学家以及对经济趋势感兴趣的读者将从中获益良多。日本已经陷入了连续二十年的经济停滞状态,史称“失去的二十年”。这段历史引起了各国尤其是中国的高度重视。虽然研究者众,但缺少对日本社会真实的了解,更多的是臆测和猜想。而日本自身的反思声音很少被引入。
池田信夫所著的《失去的二十年:日本经济长期停滞的真正原因》正是填补了这一空白。读者可以看到日本人是如何清晰解读其来龙去脉的。作者其经济学家兼媒体人的双重身份更是赋予《失去的20年:日本经济长期停滞的真正原因》独特的洞见,他从日本的现状、历史、经济学角度出发,颠覆了世界对日本经济的很多传统看法:
终身雇佣制真的是日本的优良传统吗?
日本经济停滞是源于广场协议吗?为什么经济一停就是二十年,而且有继续停滞的迹象?日本经济停滞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日本应对经济危机的教训和经验究竟是什么?
20世纪80年代是日本的黄金时代,还是日本传统产业结构的最后辉煌?
日本真实的社会现状到底是怎样的?
日本与中国如何竞争?日本未来可能的出路在哪里?会对世界带来何种影响?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7-26 21:30:06 @2021-11-13 01:43:49
经济学
身份与暴力 豆瓣
Identity and Violence 所属 作品: 身份与暴力
7.8 (12 个评分) 作者: [印度] 阿马蒂亚·森 译者: 李风华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世界也许充斥着越来越多的暴力,但是诺贝尔奖得主阿马蒂亚•森在这部包罗万象的哲学著作中认为,驱使着这些暴行的,不仅仅是那些不可解脱的仇恨,还有人们的思想混乱。
在11岁那年,阿马蒂亚•森生平第一次亲历了杀戮。20世纪40年代在印度突然爆发的印度教徒—穆斯林骚乱的双方都是受到了别人的有意挑唆。这场骚乱中的绝大多数受害者——包括印度教徒与穆斯林——都是同属一个阶级的劳动人民。然而应当对这场血腥屠杀负……
本文来自: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http://www.cenet.org.cn) 详细内容清查看:http://www.cenet.org.cn/article.asp?articleid=39161
华人与马来西亚现代化进程 豆瓣
作者: 韩方明 2002 - 10
“北京大学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资助出版:本书从华人的角度来研究马来西亚的现代化进程,并以历史与逻辑相结合,过程与结构相融合的方法对华人、马来西亚和现代化这三者的关系进行了具有创新意义的讨论。
苏维埃俄国的计划经济 豆瓣
Econmic Planning in Soviet Russia
作者: [俄] 鲍里斯·布鲁兹库斯 译者: 李宏林 / 王建民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8 - 2
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苏维埃俄国的计划经济》结合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经验系统地批评了计划经济体制,论证了市场经济必然性与合理性。冯·哈耶克把布鲁兹库斯与冯·米瑟斯和马克斯·韦伯并列为20世纪早期确定了社会主义经济学研究核心问题的学者,认为他们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批评显示了非凡的预见。种种原因,中文读者对布鲁兹库斯了解甚少。《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曾于1997年第1期发表的俄罗斯经济史专家列·希罗格罗德的文章《论布鲁兹库斯及其专著〈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国民经济问题〉》,中央编译局张文成教授在《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2年第2期上的文章《计划经济体制命运的预言者?——布鲁兹库斯及其〈苏维埃俄国的经济计划〉一书》,是对布鲁兹库斯作系统介绍的仅有的两篇中文文献。《苏维埃俄国的经济计划》一书中文版,有助于学界对这位思想家的研究,而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在继续改革开放、努力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该书讨论的内容仍不失借鉴意义。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7-06 19:31:45 @2021-11-13 01:42:43
历史 经济学
经济人的末日:极权主义的起源 豆瓣
THE END OF ECONOMIC MAN: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 所属 作品: The End of Economic Man
9.5 (30 个评分) 作者: [美] 彼得·德鲁克 译者: 洪世民 / 赵志恒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8
《经济人的末日》是彼得•德鲁克的第一本书,也是他的成名作。
1933年,在希特勒上台前的几个星期,德鲁克开始动笔。1939年春,本书在美国出版,是第一本阐述极权主义起源的经典之作。
《经济人的末日》的出版,在美国和英国形成热烈回响,也被认为是一部惊世骇俗的异端之作。英国前首相丘吉尔为此写了一篇书评,称它是“唯一一本了解并解释两次大战间世界形势的书”。后来,丘吉尔下令,每位英国军官的背包里,都应该放一本《经济人的末日》。
正如德鲁克所言,“这是一本有关政治的书”。构成本书主线的是政治、经济与社会,它的主题是权力的崛起而非信仰的兴起。《经济人的末日》专注于一个特殊的历史事件:欧洲社会及政治结构的瓦解导致纳粹主义的兴起,并进而支配了整个欧洲。
在德鲁克眼中,《经济人的末日》是他所有作品中,与今天的年轻人关系最密切的一本书。它不仅有助于他们了解父辈们所经历的那场灾难,或许也有助于今天的这代人,避免在他们的人生中重蹈那场浩劫。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7-06 01:09:19 @2021-11-13 01:42:39
历史 经济学
十年沧桑 豆瓣
所属 作品: 十年沧桑
8.6 (5 个评分) 作者: 金雁 / 秦晖 上海三联书店 2004 - 1
系统介绍苏东诸国经济社会转轨与思想变迁。
在维持了20年的高速增长后,中国的经济正在走向第三个十年,这时候苏东诸国的经验教训特别值得我们关注。它们过去与我们有着相同的体制,我们的改革也受到过东欧早期改革的启发。但苏东诸国转轨期间的情况到底如何,国内却鲜有系统介绍。
本书作者长期从事苏东研究,他们认为,苏东诸国在转轨期间普遍出现经济衰退是事实,问题在于如何认识和解释这种现象。本书在对中国与东欧改革前经济与社会的不同模式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重新比较和解释了中国与东欧改革的不同进程。
腐败与政府 豆瓣
Corruption and Government: Causes, Consequences, and Reform 所属 作品: 腐败与政府
作者: [美]苏珊·罗丝-阿克曼 / [美]邦妮·J.帕利夫卡 中信出版社 2018 - 10
《腐败与政府》第1版于1999年出版,已被翻译成17 种语言,这本书引发了学界和政界对腐败问题的广泛思考。
在1999年首版《腐败与政府》的基础之上,作者在第2版《腐败与政府》中对第1版内容进行了更新,不仅评估了第1版中提出的经验性基础结论,还结合新数据对老问题进行了再思考,提出了针对新问题的应对方法。比如,腐败的文化基础、民主社会下的腐败问题,以及如何调和加强腐败控制与发挥民主价值之间的矛盾。这本书还增设了刑法、有组织犯罪等相关章节,补充了国际社会反腐工作的最新材料。
综观全书,《腐败与政府》从四个维度分析腐败问题:从国家和社会结构的视角看公共项目如何为腐败的滋生提供便利,不同社会对腐败有不同定义,公共和私人领域的基本结构能否催生或抑制腐败,怎样的国内环境可以激发卓有成效的反腐行动。在上述分析框架下,这本书描述了受贿行为的日常表现,并将腐败置于契约化与私有化的时代背景下加以分析,还重点关注了政治领域的腐败现象及促使各方担责的有效手段。作者指出,与建立“诚信体系”或“反腐机构”相比,有效的反腐行动的核心是政府运作方式的变化。
此外,作者综合分析了柏林墙倒塌后涌现的海量研究成果、透明国际的有关发现及世界银行将反腐作为核心议题提上议程的决定。事实证明,罗丝-阿克曼强调用机构改革手段推动反腐进程的结论经受住了时间的检验。
正如作者所言,腐败问题随着国家机器的产生而出现,而且在短期内不会消亡,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从改革成败中汲取经验。这本书将帮助人们深刻理解滋生腐败的环境,以及为人们制定打击腐败的政策提供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