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枪炮、病菌与钢铁 豆瓣 Goodreads
Guns, Germs and Steel: The Fates of Human Societies
8.5 (26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贾雷德·戴蒙德 译者: 谢延光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6 - 4
为什么是欧亚大陆人征服、赶走或大批杀死印第安人、澳大利亚人和非洲人,而不是相反?为什么么小麦和玉米、牛和猪以及现代世界的其他一些“不了起的”作物和牲畜出现在这些特定地区,而不是其他地区?在这部开创性的著作中,演化生物学家贾雷德.戴蒙德揭示了事实上有助于形成历史最广泛模式的环境因素,从而以震撼人心的力量摧毁了以种族主义为基础的人类史理论,因其突出价值和重要性,本书荣获1998年美国普利策奖和英国科普书奖,并为《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作品。
本书是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方面的一个重大进展,它记录了现代世界及其诸多不平等所以形成的原因,也是一部真正关于全世界各民族的历史,是对人类生活的完整一贯的叙述,娓娓道来,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2021年2月14日 已读
三星半不到一点的水平吧,有点可惜,涉及到的面很广,每个面信息量也很大,忍不住感叹于作者的渊博,但是作者好像被自己套路了,总是找到一个点然后顺着自己的思维定势被自己带跑偏,没有提出什么实质性有意义的见解,每当觉得“诶这个还有点意思”的时候他又会曲里拐弯地引出一个没什么逻辑的结论,瞬间气氛全无
人类 历史 社会学
死屋 豆瓣 谷歌图书
The House of the Dead: Siberian Exile Under the Tsars
9.1 (40 个评分) 作者: [英]丹尼尔·比尔 译者: 孔俐颖 后浪丨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9 - 6
《古拉格群岛》前传,俄国流放制度的溯源之作!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丹尼尔·比尔运用19世纪的新闻报道、官方报告和俄国小说,为读者呈现出了西伯利亚流放制度的残酷性及其囚犯悲剧性又鼓舞人心的命运。
☆近代俄国史上诸多大人物如陀思妥耶夫斯基、列宁都有流放西伯利亚经历,流放制度如何塑造近代俄罗斯民族的心灵以及影响俄国历史的命运?
☆2017年英国坎迪尔历史奖大奖作品,入围2017年沃尔夫森历史奖、2017年普希金俄语图书奖和2017年朗曼-今日历史图书奖,被评为《泰晤士报》、《旁观者》、《BBC历史》和《泰晤士报文学增刊》年度图书。
⊙内容简介
西伯利亚被称为“没有屋顶的大监狱”。从19世纪初到俄国革命,沙皇政权将超过100万名囚犯及其家人流放到乌拉尔山以东的西伯利亚。本书生动刻画了普通罪犯和政治激进分子、农奴制和村庄政治的受害者、追随丈夫和父亲的妻子与孩子的历史,以及逃犯和赏金猎人的历史。
本书启用了俄罗斯欧洲部分和西伯利亚档案馆中大量此前不为人知的一手资料,讲述了沙皇俄国奋力管理其可怕的刑罚殖民地的故事,以及西伯利亚对现代世界的政治力量的重大影响。
⊙媒体&名人推荐
☆表述精湛,扣人心弦……全书生动描述了种种关于罪与罚、赎罪、爱和可怖暴力的惊人与悲伤故事。书中人物包括专制者、杀人者、卖淫者、英雄。这是一部绝妙的佳作。
——西蒙·塞巴格·蒙蒂菲奥里
☆我们很难去想象这个在沙皇统治时期地狱般的西伯利亚刑罚殖民地。这部历史著作描绘了一幅生动、恐怖的图景……该书极其引人入胜,富于真实事例和逸闻轶事。
——大卫·阿罗诺维奇,《泰晤士报》
☆关于沙皇统治时期西伯利亚流放制度的杰出新历史著作……令人信服地将西伯利亚置于19世纪俄国乃至欧洲历史的中心。
——《经济学人》
☆采用了大量资料……这些丰富的材料,造就了这部有着细微细节的历史著作……它把“西伯利亚”这个名字的可怕之处变得如此生动、如此清晰。
——《纽约时报书评》
2021年3月6日 已读
没想到这么有意思,就像看小说一样看完了(没有把快乐建立在流放犯的痛苦上的意思😂)这么严肃的主题能写出这种流畅度和文采着实不易,以及进一步觉得在压迫深重的地方,妇女受到的压迫是成倍增长的……
俄国 历史
1453 豆瓣
1453: The Holy War for Constantinople and the Clash of Islam and the West
8.9 (81 个评分) 作者: [英] 罗杰·克劳利 译者: 陆大鹏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 2014 - 6
本书是罗杰·克劳利著名的“地中海史诗三部曲”之一。
1453
君士坦丁堡的战火,两个文明的撞击
《今日美国》夏季最佳图书 《旧金山纪事报》夏季最佳图书
克劳利引人入胜的叙述……读之更像生动的小说。人物……描摹极其细致,全都是基于历史文献,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洛杉矶时报》
克劳利对君士坦丁堡攻城战的重述极富戏剧性,激动人心。
——《旧金山纪事报》
出神入化……罗杰•克劳利为一个古老而永远引人入胜的故事注入了新活力。《1453》融合了军事史的令人着迷的细节和对宗教意象的丰富指涉,这些意象对战争的双方都有极大影响。
——《经济学人》
节奏轻快,是了解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之间长期敌对关系的入门必读书。
——《科克斯书评》
拜占庭帝国的千年都城君士坦丁堡一直是西方世界的中心和基督教世界抵御伊斯兰世界的堡垒。但在1453年,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集中了伊斯兰世界的力量,力图攻克这座城市。1453年4月,八万名装备了新式武器的穆斯林战士开始攻城,而守城的是拜占庭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堡十一世麾下的区区八千名基督徒士兵。在一连数周的炮火之后,城市轰然陷落,这一事件改变了世界,也标志着拜占庭的灭亡和中世纪世界的终结。《1453》背后的研究无可挑剔,它是一个讲述勇气、残忍、技术革新、忍耐和运气的生动而跌宕起伏的故事。但它同样是当下的故事,是将中东的对抗与现代世界连接起来的一系列事件中的关键链条。
2021年3月13日 已读
这本可太有意思了,没想到一本战争相关的书可以写到这么细致,场面描写代入感极强,像在看电影一样,不祥之兆那一章简直是绝,把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写出了古希腊神话一样的史诗感和悲剧感,读起来非常流畅过瘾,仿佛看了一本特别刺激且场面宏大的thriller。看的是电子书所以没有遇到评论很多人说的装帧问题,但是译注和citation的脚注编号能不能分开……太别扭了
中世纪 历史
The Silk Roads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Peter Frankopan Bloomsbury Publishing 2015 - 8
The sun is setting on the Western world. Slowly but surely, the direction in which the world spins has reversed: where for the last five centuries the globe turned westwards on its axis, it now turns to the east.
For centuries, fame and fortune was to be found in the west - in the New World of the Americas. Today, it is the east which calls out to those in search of adventure and riches. The region stretching from eastern Europe and sweeping right across Central Asia deep into China and India, is taking centre stage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commerce and culture - and is shaping the modern world.
This region, the true centre of the earth, is obscure to many in the English-speaking world. Yet this is where civilization itself began, where the world's great religions were born and took root. The Silk Roads were no exotic series of connections, but networks that linked continents and oceans together. Along them flowed ideas, goods, disease and death. This was where empires were won - and where they were lost. As a new era emerges, the patterns of exchange are mirroring those that have criss-crossed Asia for millennia. The Silk Roads are rising again.
A major reassessment of world history, The Silk Roads is an important account of the forces that have shaped the global economy and the political renaissance in the re-emerging east.
2021年8月10日 已读
有点意思,Frankopan是真学究,虽然写得很白话但是看得出背后功课不少,不过比我想象中的要西方视角一点,尤其写到近现代看着多少有点不适
历史 经济学
天朝的崩溃(修订版) Goodreads 豆瓣
9.5 (78 个评分) 作者: 茅海建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 10 其它标题: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本书大量使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清朝奏折,和英国所藏中英交涉文件、日本学者汇编资料集等等,详尽考订并重建了与战争相关的大量基本史实。作者抓住几个主要人物为线索展开叙述。从武器装备、防御工事、兵员训练到作战战术的运用;从后勤、兵力动员、兵员调动到军费的来源、筹集与分配,更涉及交战国可用于战争的经济实力、负责运筹帷幄人员的心态、他们的战争观(从文化层面言)、战术观(从军事角度言)等等。这些面相在过去的鸦片战争研究中或被忽视,或语焉不详,但在本书中却得到充分的展现。
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影响重大,也是中国百年国耻的开端,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的精神创伤,本书对当时的人和事的评价,均从事实认定来加以判断,尤其严肃检讨清朝奏折中呈现的天朝心态,直指中国战败的深层原因。该书展现的严谨论证破除过去误谬之学术性,以及避免再蹈历史错误覆辙之强烈爱国情怀,令人读之震撼动容。
《天朝的崩溃》出版十余年,流传较广,影响颇大,学术价值历经时间考验,已广为读者肯定推崇,即在海外,都成为治近代史之学者、学生,以及一般人士广泛阅读的著作,视之为中国近代史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著作。
修订版全面核订了注释、引文中的错讹,重排精装,列入“三联哈佛学术丛书二十年纪念版”再刊。
2021年5月16日 已读
无知和自负是最危险的连体婴。这本最优秀的点是抛开了“忠奸”“爱国卖国”这种简单粗暴的道德评价,从理性角度和当时的思维模式分析人物功过和决策中的得失,人物动机和事件脉络更为清晰,也让事件发生之后100多年再去了解的读者能有更为客观的评判,然而“爱国卖国”的枷锁仍然禁锢着现在的大多数人啊
中国 历史 近代史
阿拉伯的劳伦斯 豆瓣
Lawrence in Arabia: War, Deceit, Imperial Folly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Middle East
8.7 (38 个评分) 作者: 【美】斯科特•安德森(Scott Anderson) 译者: 陆大鹏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 - 9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德国的盟友土耳其趁机侵入阿拉伯半岛,而该地区的各个部族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无力抵抗土耳其侵略军。英国军方派了“阿拉伯通”陆军情报军官劳伦斯到那里进行活动。英国在阿拉伯半岛的意图是给阿拉伯人有限的枪支弹药,使其牵制土耳其的兵力,同时将阿拉伯各部族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劳伦斯基本上是按照这一战略采取行动的,但做法上非常讲究策略。他换上阿拉伯人的服装,尽量在生活上接近阿拉伯人,由于突击队屡建战功,威震中东,劳伦斯因此被誉称为“阿拉伯的劳伦斯”。书中描写了劳伦斯以气魄发动的长途奔袭亚喀巴、大马士革土耳其守军的英勇事迹,以及他与阿拉伯枭雄费萨尔王子的友谊等诸多历史细节,突出剖析劳伦斯的丰富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他内心对于英帝国中东政策的反抗与挣扎。为了突出劳伦斯的空前也可能是绝后的壮举,作者还以并行线索叙述两位杰出的美国与德国情报人员的努力,实际上是一种对劳伦斯的衬托。 总之,这是一部出色的传记,传主充满魅力,传记本身也文笔优美流畅,情节曲折,而不失真,它是了解一战东线史、英帝国外交政策、中东现代史的钥匙。
2022年3月7日 已读
讲真其实还蛮有意思的,本以为是些战争,其实真正牵扯到战争的部分并不多,更多是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和权力博弈……本身涉及的面太大千头万绪不好整理,外加作者选取的线索又太多,读起来直观感受有点乱不太顺畅
历史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 豆瓣 谷歌图书
The First Crusade: The Call from the East
作者: [英] 彼得·弗兰科潘 译者: 欧阳敏 海南出版社 2019 - 10
11世纪末,数万十字军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惨烈的东征之路。他们天真地坚信,从异教徒手中夺回耶路撒冷、解救被凌虐的东方教徒,就是上帝赋予他们的神圣使命。但历史远非如此简单,十字军说到底是一群狂热的乌合之众,从一开始,他们就只是这场权力游戏中任人摆布的棋子……
权力游戏Round 1: 出征
作为十字军的幕后推手,拜占庭皇帝阿莱克修斯很早就开始了舆论造势。他通过官方和私人的渠道,不断向西欧人渲染东方教徒的惨状;还成功地洗脑西方教徒:只有拯救拜占庭,才能拯救基督教的事业!罗马教皇乌尔班二世则与他遥相配合,通过巡回演说,直接煽动西欧人出发远征。
权力游戏Round 2: 控制
作为十字军的精神领袖,乌尔班二世故意不指定东征的领导人,也不制定战略目标。群龙无首的情况下,阿莱克修斯顺利成为十字军的实际指挥者。他垄断了东征沿途的接待和引导工作,直接控制了十字军的招募、补给和后勤,让十字军各路领导人对他投鼠忌器。
权力游戏Round 3: 收复
十字军初次遇敌,就是在易守难攻的拜占庭战略要地尼西亚。趁着十字军进行艰苦异常的围城战,阿莱克修斯暗中说服了守城的塞尔柱人投降拜占庭,又命令自己的军队佯装攻城,制造了一种拜占庭率先破城的假象,顺理成章地将尼西亚收入囊中。他又通过贿赂和切断补给等软硬兼施的手段,迫使十字军领导人对他效忠称臣。阿莱克修斯利用十字军收复了大量失地,给内外交困的拜占庭帝国带来了史诗般的逆转。
翻开本书,揭开狂热的十字军东征背后那些真实的权力游戏!
2021年6月29日 已读
Frankopan写的书给我感觉学究气比较重,读起来还觉得非常ambitious,想要涵盖的事件和关联性太多以至于读着有点乱,但是整体的故事性是可以的
中世纪 历史
The Unwinding 豆瓣
8.3 (6 个评分) 作者: George Packer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13 - 5
American democracy is beset by a sense of crisis. Seismic shifts during a single generation have created a country of winners and loser s, allowing unprecedented freedom while rending the social contract, driving the political system to the verge of breakdown, and setting citizens adrift to find new paths forward. In The Unwinding, George Packer, author of The Assassins’ Gate: America in Iraq, tells the 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over the past three decades in an utterly original way, with his characteristically sharp eye for detail and gift for weaving together complex narratives.
The Unwinding journeys through the lives of several Americans, including Dean Price, the son of tobacco farmers, who becomes an evangelist for a new economy in the rural South; Tammy Thomas, a factory worker in the Rust Belt trying to survive the collapse of her city; Jeff Connaughton, a Washington insider oscillating between political idealism and the lure of organized money; and Peter Thiel, a Silicon Valley billionaire who questions the Internet’s significance and arrives at a radical vision of the future. Packer interweaves these intimate stories with biographical sketches of the era’s leading public figures, from Newt Gingrich to Jay-Z, and collages made from newspaper headlines, advertising slogans, and song lyrics that capture the flow of events and their undercurrents.
The Unwinding portrays a superpower in danger of coming apart at the seams, its elites no longer elite, its institutions no longer working, its ordinary people left to improvise their own schemes for success and salvation. Packer’s novelistic and kaleidoscopic history of the new America is his most ambitious work to date.
2021年8月13日 已读
嚯,写占领华尔街那边我直接唱出来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那段太精彩了!整本书的氛围也很好,从底层视角看世界崩塌的绝望感
历史 美国
美国种族简史 豆瓣
Ethnic America: A History
作者: [美]托马斯·索威尔(Thomas Sowell) 译者: 沈宗美 中信出版社 2015 - 5
意大利人是美国最早的“包工头”?爱尔兰人没来之前,美国人不会酿酒?犹太人如何能在逆境中从一无所有到腰缠万贯?华人能立足于美国的最大优势是家庭教育?
托马斯·索威尔编著的《美国种族简史》将引领你客观地认识美国的种族史,讲述一个由痛苦、自豪和成就所构成的故事。
作者运用大量的史实、数字,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各个移民种族在美国的奋斗史、文化史和融入美国社会的历程,包括爱尔兰人、德国人、意大利人、日本人、犹太人、华人、墨西哥人、黑人、波多黎各人等。
众所周知,美国是个多种族的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由不同种族移民带至美国的形形色色的文化,在美国社会中交汇、融合,形成了美国今天的文化,这种多样性也对美国经济、政治、人民生活、教育、科技等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社会中的不少特殊用语、食物、音乐以及文化特点,曾一度是具有种族色彩的祖传家珍,现在却都变成美国传统的一部分。
统一性和多样性的混合,不仅贯穿美目的历史,也贯穿着今目的美国社会。没有哪一个种族是完全独特的,但也没有哪两个种族群是完全相同的。通向多元化和各民族融洽相处的道路,是漫长而崎岖不平的。
今天,听到肯尼迪家族、安德鲁·卡内基、塞林格、贝聿铭、艾森豪威尔这些响亮的名字时,人们首先会想到他们是美国人,而不在乎他们来自哪个种族。在美国这个大熔炉中,种族并未消失,但无论是各个种族还是美国这个国家,都已今非昔比了。
本书于1981年在美国出版,至今已过去了30多年。然而,书中翔实的数据资料、对种族特点的分析和论述,直到现在仍不过时。
2021年8月28日 已读
现在看来这本书写得比较浅,基本上是罗列数据和基础知识,对于这方面已经有一点了解的人可能会觉得too basic,不过goodreads上一查是70年代的书,然后某瓣儿上都没有英文原著条目😂当时而言应该是很值得读的书了
历史 社会学 美国
She Who Became the Sun 豆瓣
作者: Shelley Parker-Chan Mantle 2021 - 7
She’ll change the world to survive her fate . . .
In Mongol-occupied imperial China, a peasant girl refuses her fate of an early death. Stealing her dead brother’s identity to survive, she rises from monk to soldier, then to rebel commander. Zhu’s pursuing the destiny her brother somehow failed to attain: greatness. But all the while, she feels Heaven is watching.
Can anyone fool Heaven indefinitely, escaping what’s written in the stars? Or can Zhu claim her own future, burn all the rules and rise as high as she can dream?
She Who Became the Sun by Shelley Parker-Chan is a re-imagining of the rise to power of Zhu Yuanzhang. Zhu was the peasant rebel who expelled the Mongols, unified China under native rule, and became the founding Emperor of the Ming Dynasty.
2021年9月6日 已读
读到在寺院的生活的时候还在疑惑自己是怎么从一本性转人设的书里看出trans rep的……发现作者是个trans之后突然就想通了😂女主生理性别和性别认知没有转变,但是社会性别确实变了,这个trans rep就处理得很妙,后面“死了一次”以后突然自我认知觉醒非常燃而且很有代入感,History fantasy+queer identification真香,当然也可能是因为我文盲对那段历史不太了解所以如果她写得很离谱我也看不出来……另外很绝的一点是这本书的笔法简直像是中文翻译过去的,好多中国人才知道的文字梗,可见作者是那种真的了解过中国文字和文化的亚裔,而不只是拿亚裔和亚洲文化当噱头
中国 历史 历史幻想
切尔诺贝利的祭祷 豆瓣
Чернобилска молитва
9.2 (77 个评分) 作者: [白俄] S. A. 阿列克谢耶维奇 译者: 孙越 中信出版集团 2018 - 8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二手时间》作者阿列克谢耶维奇代表作
切尔诺贝利核灾难幸存者口述实录
简体版首度完整出版,作者全新修订,指定译本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她的复调书写,是对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的纪念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32周年,以本书作为对受难者、牺牲者的祭祷
...... .............
※编辑推荐※
★ 阿列克谢耶维奇代表作,“乌托邦之声”系列中的最感人肺腑的篇章 。
★ 切尔诺贝利核灾难幸存者口述实录,揭开切尔诺贝利灾难的“内幕和真相”。文学史上最震撼人心的非虚构写作。
★ 每一页都是奇异而残忍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透视着俄国人的灵魂 。阿列克谢耶维奇探访事故发生地,历时数年,采访了超过500位灾难受害者,真实地记录人们的愤怒、恐惧、勇敢、同情和爱。她拼写出了一个时代的声音和一幅幅不同的人性图像。
★ 阿列克谢耶维奇是经典俄语文学的继承者。她继承了从普希金开始,到托尔斯泰、契诃夫的现实主义脉络。她的作品是俄罗斯现实主义传统的当代体现。
★ 一部反思人类技术灾难的启示录。福岛核泄露、朝鲜核试验等人类的科技危险正潜伏在我们身边,当我们反思历史,该如何避免灾难重演?
...................
※内容简介※
1986年4月26日,前苏联治下的乌克兰境内,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这是人类史上最惨烈的技术悲剧之一。上万平民因放射性物质长期受到感染或致命;数万亩土地被污染,切尔诺贝利一夜之间化为废城。
事故后十年,著名记者阿列克谢耶维奇冒着核辐射危险,深入事故发生现场,历时数年,访问了超过500位幸存者,用普通个体的声音平贴出时代的全景,书写了一部人类的启示录。在这里,平凡人物的真实经历比小说更惊人。每个人的声音都透视着历史的崩塌、国家机器的隐瞒、俄罗斯人的价值观,以及人们的愤怒、恐惧、勇敢、同情和爱。
「切尔诺贝利核爆是二十世纪最重大的灾害事件,时至今日我还是不解,我所见证的究竟是过去还是未来?……一不小心,就会陷入恐惧的窠臼。」——阿列克谢耶维奇
...................
※媒体推荐※
因涉及苏联历史上富有争议的主题,阿列克谢耶维奇常将自己置于险境,她挑战过往叙事,并重新审视历史事件对普通人的影响。
——《纽约客》
她的书具有危险的力量,记录着二十世纪的暴力、愚蠢与残酷,毫无冷场。
——德国国家广播电台
阿列克谢耶维奇为历史中的灰色地带举起一盏明灯。
——瑞典《赫尔辛伯格日报 》
每一页都是残酷、荒诞的故事,就像核辐射残存在幸存者的体内。
——《纽约时报》
阿列克谢耶维奇在这部非凡的作品中,记录了她的白俄罗斯同胞的生与死。本书终于在美国出版……简直是无与伦比的见证。
——《国家》杂志
比起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切尔诺贝利事件可能是苏联解体的真正原因。
——《政治事务》杂志
如同古希腊悲剧表演的合唱团,本书收录了众人的心声。短期之内,我们恐怕不会再有机会读到这般真实记录愤怒、愚昧、英勇和伤亡的文字。
——《伦敦时报》
口语叙述的历史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充斥着面对命运时的无奈、艰苦卓绝的勇气,以及浓厚的黑色幽默……如同不可磨灭的X光透视着俄国人的灵魂。
——《出版人周刊》
书中记录着受污染的世界里骇人的生活。这些典型的故事分别传达出不同的声音:愤怒、恐惧、无知、艰苦、英勇、同情和爱。阿列克谢耶维奇冒着损害健康的风险,深入前线收集这些见证,把故事转化成令人难忘的精辟著作,我们只能期盼书中的灾难不会重现。
——《书目杂志》
阅读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或多或少都会让人感到哀伤。她的写作技法好似无言的雄辩,描绘了时代的无助、英雄主义和苦难。从受访者的独白中,她创造了这样一种历史:读者无论离事件多遥远,都会感同身受。阅读本书让我第一次感受到切尔诺贝利是欧洲的一场海啸,这场由人类造成的海啸,永无止尽…如果你关心未来,我强烈推荐本书。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切尔诺贝利充满着极端和未知,它是技术爆炸的试验场。
—— Julian Evans,《每日电邮报》
她创造了一部情感史,你甚至可以认为它是一部灵魂史。
——Sara Danius,瑞典皇家科学院常任干事
2021年11月12日 已读
看得太难过,看一阵子必须得喘口气的程度,尤其最后一章从孩子的眼睛看灾难……细想事故附近出生的孩子,大概和新冠疫情附近出生的孩子一样,无法知道“正常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再读到代结局,造成几代人如此深重痛苦的源头,如今居然成了旅游景点,可真讽刺啊
历史 白俄罗斯 纪实
南京大屠杀 豆瓣
9.7 (2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张纯如 译者: 谭春霞 / 焦国林 中信出版社 2015 - 8
1937年12月,日军攻入中国古都南京。几周之内,30多万中国平民和士兵遭到有计划地强暴、折磨和屠杀——死亡人数超过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遇难人数的总和。
张纯如不仅在书中详述了日军疯狂暴行的细节,而且分析了在军国主义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日本士兵对人类生命的漠视。张纯如对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进行了大量采访,并首次发掘了许多重要文献。
全书先是从日本士兵、军官为什么完全脱离了人类基本的行为规范,日本学校和教科书从心理层面向学生灌输对中国人民的仇恨和蔑视,以及高度军事化的教育体制等多个方面阐述了南京大屠杀发生的根源性原因。
在这本书的核心篇章里,作者通过采访当事人、查阅档案资料以及实地考察与研究,极其详实地记录了日本军队残暴、灭绝人性的屠杀行动,深刻揭示了日本侵略军的凶残本性。同时,作者还生动记述了南京安全区里以德国商人约翰•拉贝、美国外科医生罗伯特•威尔逊、“南京活菩萨”明妮•魏特琳拯救中国人的英雄壮举。
最后,作者以悲愤的笔触揭露了世人所了解的南京大屠杀、日本占领下的南京、对日本战犯的审判、幸存者的命运等鲜为人知的情节。
这本书是关于这段恐怖历史的权威之作。
2021年12月22日 已读
触目惊心,读的过程都那么痛苦,很难想象张纯如是怎样收集资料并成书的,叙述的语气如此冷静、客观,没有情绪化的控诉,却字字泣血……大家都应该读读,历史和苦难不应该被忘记,人性中黑暗和残忍的一面不应该被忽略,记录和控诉南京大屠杀不是为了煽动民族仇恨,而是为了铭记,为了这样的悲剧不要再重演
中国 二战 历史
The Book Thief 豆瓣
9.1 (7 个评分) 作者: Markus Zusak Alfred A. Knopf 2007 - 9
It’s just a small story really, about among other things: a girl, some words, an accordionist, some fanatical Germans, a Jewish fist-fighter, and quite a lot of thievery. . . .
Set during World War II in Germany, Markus Zusak’s groundbreaking new novel is the story of Liesel Meminger, a foster girl living outside of Munich. Liesel scratches out a meager existence for herself by stealing when she encounters something she can’t resist–books. With the help of her accordion-playing foster father, she learns to read and shares her stolen books with her neighbors during bombing raids as well as with the Jewish man hidden in her basement before he is marched to Dachau.
This is an unforgettable story about the ability of books to feed the soul.
From the Hardcover edition.
2022年6月15日 已读
“死神”这个视角我很喜欢,每个角色都用心塑造,作者的文笔也很温柔诗意,书、文字、故事,这些都是末日般的环境中一点点的救赎,相比于Liesel和周围的人之间的关系,她和文字的关系其实是处理得最好的线索……美中不足是最后情绪爆发的段落,叙述上有点太“畅销小说”了,反而感觉煞风景……
历史
帝国经济风暴 豆瓣
作者: 张昕冉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21 - 9
《帝国经济风暴:大清帝国最后70年》
一本书讲透经济问题如何搞垮一个帝国。
————————————
为什么晚清已被外国打得千疮百孔,仍旧能屹立不倒?
将清廷从内外交困的绝境中挽救出来的,竟然是厘金的横空出世?
鸦片和茶叶这两种普通的经济作物,如何改变了整个东方贸易格局?
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历史的必然结果”?如何从中洞见新世界贸易体系的建立过程?
为什么商业的萧条反倒给了高利贷以兴盛的机会?
山西票号这个“巨无霸”的横空出世,如何一举改变了整个民间金融业的游戏规则?但其受限于经济主体、组织关系、操作手段三个方面,无法脱离为帝国体系服务的命运,只能随着清王朝一同走向没落。在这其间,它如何错过了转型的机会?如何被清政府的监管断了生路?它的种种自救手段因何难以见效?
一个日渐衰颓的庞大帝国,与一个野心勃勃的新兴强权,在世界逐步联为一体的过程中,两者不可避免地碰撞在一起,“天朝上国”的体面在现实的压力面前被彻底击垮。这时,满是烂账的财政状况既是问题之因,也是问题之果。在全面危机下,任何一种激进的改革方案都不可能取得根本性成功,局部的小修小补也不能阻止整体性的财政系统崩溃。
本书讲述了清政府针对外贸、财政、货币、银行、海关、商会这六个部分进行的改良,但财政是庶政之母,在帝国经济风暴之下,种种改革不仅无力回天,甚至引发了一系列复杂的连锁反应,最终导致整个政权的彻底崩溃。
在这个“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传统与现代、保守与变革、封建与共和,种种思潮前所未有地交织在一起;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中古国家与现代国家、封建社会与工商社会,种种矛盾集中上演。本书透视了晚清的风云变迁,以最通俗的语言揭示了清廷困局的形成原因及其经济改革的发展规律。
从现代化中国的原点,看清时代变迁。
————————————
《中国国家历史》杂志、澎湃历史驻站作者、湖北大学史学博士张昕冉作品
著名经济学家李炜光、清史畅销书作家金满楼联合推荐 。
2022年4月5日 已读
这本相当精彩了,从切入点来说就很独特,从经济角度一点点分析内忧外患的清政府是怎么把国库里的银子都作没的,市场混乱、国库亏空、zf信誉全失,如此脆弱的纸牌屋自然免不了分崩离析的结局……难得的是作者文字的掌控力够强,这个千头万绪的话题被作者讲得深入浅出、思路非常清晰,且不失幽默,比想象中易读很多
历史 经济 非虚构
Making History 豆瓣
作者: Stephen Fry Soho Press 2003 - 7
2022年4月11日 已读
不愧是Stephen Fry,太会写了,他的英式dry humour每次都能让我笑出眼泪……另外这个大概是“改变历史”类型的fiction里少数真的塑造了一个alternative history的,不是Doctor Who那种“你改变历史的努力恰恰造就了历史”的宿命感,也不是为了得到“正解”不断试错的情节,而是找到了一个still the same history but worse的处理方法去陈述历史的必然性,读起来很带感
历史
玫瑰与利剑 豆瓣
The War Queens: Extraordinary Women Who Ruled the Battlefield
作者: [美] 乔纳森·W.乔丹 / [美] 艾米莉·安娜·乔丹 译者: 王秀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1 - 10
本书是一本讲述女性历史人物的传记作品,选取了12位在历史上具有影响力的杰出女性领袖,展现她们拥有的勇气与智慧,揭示她们面对的困难与挑战。伊丽莎白一世和梅厄夫人是老练的政治家,娴熟地运用外交手段削弱自己的敌人;布狄卡和满都海是勇敢的战士,像男人一样在战场上冲杀;埃及艳后和卡泰丽娜·斯福尔扎是阴谋的策划者,假他人之手实现自己的目标。从古波斯的炎热沙漠到中世纪一望无垠的中亚草原,再到现代南大西洋的荒凉群岛,历史上最有权势的女性或隐于幕后制定完美的战略,或浴血前线施展绝妙的战术,她们拥有不同的肤色、年龄和领导风格,但对于她们的敌人,却同样危险而致命。本书作者从历史典籍中还原她们的性情,倾听她们的声音,重现属于她们的传奇。
2022年5月23日 已读
其实不算特别独特的视角了,不过把这么多战争女王一起写,读的时候感受到巨大的冲击力,女性的力量、谋略、执着、无畏甚至是残忍,在必要的时候,只会更甚于男性,因为除了和男人一样的事情,她们还有束缚在自己身上的沉重枷锁要挣脱……印象最深的应该是Caterina Sforza,真的是太酷了,怎么会这么勇!Also提到了比较多强势文明之外的女性统治者,大开眼界
历史 女性
When We Were Orphans 豆瓣
作者: [英] 石黑一雄 Random House Inc 2001 - 10
From the Booker Prize-winning, bestselling author of Remains of the Day comes this stunning work of soaring imagination.

Born in early-twentieth-century Shanghai, Banks was orphaned at the age of nine after the separate disappearances of his parents. Now, more than twenty years later, he is a celebrated figure in London society; yet the investigative expertise that has garnered him fame has done little to illuminate the circumstances of his parents' alleged kidnappings. Banks travels to the seething, labyrinthine city of his memory in hopes of solving the mystery of his own, painful past, only to find that war is ravaging Shanghai beyond recognition-and that his own recollections are proving as difficult to trust as the people around him.
Masterful, suspenseful and psychologically acute, When We Were Orphans offers a profound meditation on the shifting quality of memory, and the possibility of avenging one’s past.
2022年6月21日 已读
石黑一雄读多了就会觉得,他写东西多少有点程式化,文笔细腻忧伤,用隐忍克制的写作手法叙述一个看似波澜不惊其实暗流涌动的故事(可能一旦想要突破一下就会变成The Buried Giant…)这本也类似,但是人物塑造上表现一般,后半部分甚至有点垮,可能是因为他文字里的疏离感太强了,一个“侦探故事”写得这么千丝万缕的反而感觉乱
历史 文学
Babel, or The Necessity of Violence Goodreads 豆瓣
8.3 (7 个评分) 作者: R. F Kuang Harper Voyager 2022 - 8
1828. Robin Swift, orphaned by cholera in Canton, is brought to London by the mysterious Professor Lovell. There, he trains for years in Latin, Ancient Greek, and Chinese, all in preparation for the day he’ll enroll in Oxford University’s prestigious Royal Institute of Translation—also known as Babel.
Babel is the world's center for translation and, more importantly, magic. Silver working—the art of manifesting the meaning lost in translation using enchanted silver bars—has made the British unparalleled in power, as its knowledge serves the Empire’s quest for colonization.
For Robin, Oxford is a utopia dedicated to the pursuit of knowledge. But knowledge obeys power, and as a Chinese boy raised in Britain, Robin realizes serving Babel means betraying his motherland. As his studies progress, Robin finds himself caught between Babel and the shadowy Hermes Society, an organization dedicated to stopping imperial expansion. When Britain pursues an unjust war with China over silver and opium, Robin must decide…
Can powerful institutions be changed from within, or does revolution always require violence?
2022年9月12日 已读
救命这本书的设定!一个由语言和翻译学构成的魔法世界,支撑起一个不断发展、贪婪扩张的庞大帝国,几个年轻学者试图用自己渺小的身躯扭转滚滚碾过的历史车轮,主角的弧光非常完整,他从无知到和平主义到暴力抗争的发展转折点都很明确,小团体里另外三个角色以及秘密组织Hermes成员的形象也很鲜明。正如这本书小标题所言,它最终讨论的点是“暴力的必要性”,即对抗暴力不能一味诉诸和平的方式,这本身就是一个很悲壮的议题,在这本书里的表现方式也足够惨烈和黑暗……另外这本书奇幻的表现方式是基于翻译,作者展现出非常敏捷的语源学和翻译学知识运用,也相当有意思
历史 奇幻 美国
西线无战事 豆瓣
Im Westen nichts Neues
9.2 (113 个评分) 作者: [德] 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 译者: 姜乙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1 - 1
“我们才刚开始热爱生活,却不得不对这一切开炮。”
《悉达多》《人类群星闪耀时》译者、翻译家姜乙新译作,1929年德语原版直译。
6000字译后记,特别收录雷马克未经发表手稿。
青年保罗·博伊默尔、钳工加登、始终随身带着课本的米勒、头脑最清醒的下士克罗普、挖煤工海尔·维斯胡斯、农民德特林,以及斯坦尼斯劳斯·卡钦斯基们,经过十周的军事训练后,被送往前线。1918年,这个班的最后一人也于前线阵亡。而军队指挥部战报上的记录仅有一句:西线无战事。
2022年11月28日 已读
20岁的年纪在现在的视角看来不过是稚气未脱的年轻学生,可20岁的保罗已经是战场上的老兵,习惯于战争的惨烈和残酷,但是与我想象中粗砺的文风不同,这本小说的笔触真挚,在一些地方可以说是细腻隽永……如果不上战场,保罗也许会是个诗人,用他敏锐的思维捕捉蝴蝶一样翩跹的诗句,可他不能,战争让他被迫用钢铁包裹自己的心,把自己变成机械成为了唯一的生存之道……读这本的过程非常痛苦,每次都是花很长时间做好的心理建设在翻了两页之后就迅速崩塌——而我只是在翻书,真正在战壕里的人,无法从战争中获得任何好处或者快感,而是无法选择地让自己的身体和心灵尽数被民族主义的战争机器碾碎……读书过程中我时常在想,反战有用吗?或许没有……会受到触动的人本就不会发动战争,而这本书、以及当时士兵真实的苦难,也没有此后阻止更大规模的悲剧
历史 战争
The Last Rose of Shanghai 豆瓣
作者: Weina Dai Randel Lake Union Publishing 2021
1940. Aiyi Shao is a young heiress and the owner of a formerly popular and glamorous Shanghai nightclub. Ernest Reismann is a penniless Jewish refugee driven out of Germany, an outsider searching for shelter in a city wary of strangers. He loses nearly all hope until he crosses paths with Aiyi. When she hires Ernest to play piano at her club, her defiance of custom causes a sensation. His instant fame makes Aiyi’s club once again the hottest spot in Shanghai. Soon they realize they share more than a passion for jazz―but their differences seem insurmountable, and Aiyi is engaged to another man.
As the war escalates, Aiyi and Ernest find themselves torn apart, and their choices between love and survival grow more desperate. In the face of overwhelming odds, a chain of events is set in motion that will change both their lives forever.
From the electrifying jazz clubs to the impoverished streets of a city under siege, The Last Rose of Shanghai is a timeless, sweeping story of love and redemption.
2022年12月8日 已读
讲真这个背景设定,抗战时期的上海大小姐和犹太难民,我真的很喜欢,然后这个故事的展开和人物的塑造,so disappointing……每一个人物都好刻板……男主的妹妹前半程讨人厌后半程工具人,女主的丈夫从控制狂偏执狂突然变成舔狗,最后还来个认亲可真是肥皂剧感拉满,最不能接受的其实是那个日本兵的设定,就,把日本兵的暴行简化成和一个日本人的私人恩怨,是不是有点太曲解战争了,还是全上海只有这一个日本兵,文笔也基本就是流水账的水平,浪费了一个看起来还挺promising的题材
历史 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