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
And the Band Played On 豆瓣
作者: Randy Shilts Stonewall Inn Editions 2000 - 4
By the time Rock Hudson's death in 1985 alerted all America to the danger of the AIDS epidemic, the disease had spread across the nation, killing thousands of people and emerging as the greatest health crisis of the 20th century. America faced a troubling question: What happened? How was this epidemic allowed to spread so far before it was taken seriously? In answering these questions, Shilts weaves the disparate threads into a coherent story, pinning down every evasion and contradiction at the highest levels of the medical, political, and media establishments.
Shilts shows that the epidemic spread wildly because the federal government put budget ahead of the nation's welfare; health authorities placed political expediency before the public health, and scientists were often more concerned with international prestige than saving lives. Against this backdrop, Shilts tells the heroic stories of individuals in science and politics, public health and the gay community, who struggled to alert the nation to the enormity of the danger it faced. And the Band Played On is both a tribute to these heroic people and a stinging indictment of the institutions that failed the nation so badly.
2020年10月15日 已读
艾滋恐怕是所有疾病中与政治最密切挂钩的了,如果少数群体能得到更多的同理心、接受度和关注度,它本不会成为像现在这样令人生畏的杀手,与其说艾滋是上帝对同性恋的惩罚,不如说是上帝对大多数人冷漠麻木的惩罚……这本真的写得很好了,我还说怎么写得这么客观和有同理心,最后访谈里说是openly gay reporter……那没事儿了
社会 美国 非虚构
Permanent Record 豆瓣
8.9 (75 个评分) 作者: Edward Snowden Macmillan 2019 - 9
dward Snowden, the man who risked everything to expose the US government’s system of mass surveillance, reveals for the first time the story of his life, including how he helped to build that system and what motivated him to try to bring it down.
In 2013, twenty-nine-year-old Edward Snowden shocked the world when he broke with the American intelligence establishment and revealed that the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was secretly pursuing the means to collect every single phone call, text message, and email. The result would be an unprecedented system of mass surveillance with the ability to pry into the private lives of every person on earth. Six years later, Snowden reveals for the very first time how he helped to build this system and why he was moved to expose it.
Spanning the bucolic Beltway suburbs of his childhood and the clandestine CIA and NSA postings of his adulthood, Permanent Record is the extraordinary account of a bright young man who grew up online—a man who became a spy, a whistleblower, and, in exile, the Internet’s conscience. Written with wit, grace, passion, and an unflinching candor, Permanent Record is a crucial memoir of our digital age and destined to be a classic.
2020年10月10日 已读
中文版好像标注不了……一开始写他小时候的生活和一些想法的时候觉得挺有趣的,后面就越来越……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吧,实际上很多人都已经心知肚明了,但正是因为知道说出来会面临怎样的后果,只能选择缄默……想想他明知道说出来就等于放弃自己的人生,所以他在说出来之前是做了怎样的心理建设啊
传记 美国
夏日终曲 豆瓣
Call Me by Your Name
8.5 (167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安德烈·艾席蒙 译者: 吴妍蓉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8 - 3
2007年出版以来长踞《纽约时报》、美国亚马逊书店、Goodreads各种畅销书榜单。
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荣获2018年第90届奥斯卡大奖4项提名,由金牌导演、编剧詹姆斯·艾沃里担任编剧,并由好莱坞新生代影星“甜茶”蒂莫西·柴勒梅德主演。
十七 岁的爱情以身饲火,三十七岁时却温暖余生
睽违二十年的漫长告白: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 ~~~~~ ——————
意大利里维埃拉,一个夏天,十七岁的少年埃利奥遇到大他六岁、前来意大利游历的美国大学生奥利弗。 两人彼此着迷、犹疑、试探,渐渐地,情感在流动中迸发。
这场邂逅虽然为时只有六周,却给男孩留下了一生的印记,因为在那个闷热的仲夏,他发现了此生再也无法寻找到的东西 ……
2020年10月10日 已读
倒不是说这本书有多好,大概也就三星半可能多一点……但是看了原著以后觉得电影拍的是个啥?
爱情 美国 青春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豆瓣 Goodreads
Zen and the Art of Motorcycle Maintenance
7.9 (166 个评分) 作者: [美]罗伯特·M.波西格 译者: 张国辰 重庆出版社 2011 - 9
在一个炎热的夏天,父子两人和约翰夫妇骑摩托车从明尼苏达到加州,跨越美国大陆,旅行的过程与一个青年斐德洛研修科学技术与西方经典,寻求自我的解脱,以及探寻生命的意义的过程相互穿插。一路上父亲以一场哲学肖陶扩的形式,将见到的自然景色,野外露营的经历,夜晚旅店的谈话,机车修护技术等等日常生活与西方从苏格拉底以来的理性哲学的深入浅出的阐述与评论相结合,进行了对形而上学传统的主客体二元论的反思,以及对科学与艺术,知识与价值,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精神与物质,机械论与神秘主义,西方与东方等西方二分法划分下的事物间的关系的思考。并潜入自己的过去,探寻在现代文明下自己精神的分裂的起源,完成了一次自我心灵与人类文明的探索。
2020年10月12日 已读
把哲学思考和讨论融入一次长途旅行中的写法挺有意思,虽然将摩托车的部分对我来说就是乱码……对良质的讨论很值得读,但总觉得翻译是不是翻丢了什么东西……
哲学 小说 美国
24个比利 豆瓣
The Minds of Billy Milligan
7.9 (120 个评分) 作者: [美] 丹尼尔·凯斯 译者: 邢世阳 湖岸出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5 - 6
1977年,美国俄亥俄州连续强暴案嫌犯比利‧米利根被警方逮捕,但是他对自己犯下的罪行居然毫无记忆。事实上,在他体内总共有24个人格存在,这些人格不仅在性格上,甚至连智商、年龄、国籍、语言、性别等方面也都不尽相同。这些不可思议的人格,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他到底是个欺骗公众的骗子,或只是个不幸的受害者?
父亲自杀,继父百般虐待,这让比利一方面迫切地渴望逃避这个世界──多次自杀,另一方面求生的本能又来安慰、保护自己,这两种力量纽结在一起,将比利撕成碎片……
当比利闭上眼睛,会有守护者里根出来击退施虐者,会有8岁的承受者戴维哭泣,女同性恋阿达拉娜、流氓菲利普、职业骗子凯文、小丑利伊、工作狂马克……像是一个队伍,每个人承担不同任务
一个人格来承受我的痛苦
一个人格来表现我的快乐
一个人格来保护我的身体
一个人格来享受他人的关爱
一个人格来学习逃脱
……
【推荐】
◎多重人格分裂纪实小说!心理纪实的巅峰!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为之等待20年的“故事”,改编电影《拥挤的房间》(The Crowded Room)正在制作。启发了《搏击俱乐部》《致命ID》《禁闭岛》等烧脑电影!
◎比利是世界上第一位在四名精神病医生和一名心理学家共同见证下接受彻底检查的多重人格症患者!
◎小S×阿信×吴奇隆×赵又廷×王心凌×陈乔恩×郑秀文×范玮琪×彭浩翔×钮承泽……港台众明星都在追看的一本心理纪实小说。潘玮柏更发行同名专辑!
◎日本五年狂销六百万册、中国台湾累计销售过百万册。
◎当悲伤太多的时候,一个人已经无法承受,我就把投注在一个人身上的所有煎熬分别来接受。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作者最负盛名作品。
2020年10月21日 已读
读到后来自己都有点恍惚,不时会忘了这么多事情实际上是在同一个人的身体和头脑里发生的……其实很可以理解怀疑他“人格分裂”真实性的人,所谓的“理解”“接受”和“治疗”能给他提供的帮助恐怕也微不足道,始终是他一个人自己与自己的撕扯与战争……最后The Dying Place那段真是又震撼又心疼
小说 心理 纪实 美国
Dune 豆瓣
7.9 (17 个评分) 作者: Frank Herbert ACE Charter; 25th Anniv edition 1996
This Hugo and Nebula Award winner tells the sweeping tale of a desert planet called Arrakis, the focus of an intricate power struggle in a byzantine interstellar empire. Dune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science fiction novels ever written, and deservedly so. The setting is elaborate and ornate, the plot labyrinthine, the adventures exciting.
(from Amazon.com)
2020年11月13日 已读
终于把这本看完了……我全程不断提醒自己这是本科幻,不然总觉得是个奇幻小说……有不少地方确实起鸡皮疙瘩,不过拖的时候也是真的拖……
科幻 美国
Ubik 豆瓣
作者: Philip K. Dick Mariner Books 2012 - 4
Glen Runciter runs a lucrative business--deploying his teams of anti-psychics to corporate clients who want privacy and security from psychic spies. But when his team is ambushed by a rival, he is gravely injured. Soon, the surviving members of the team begin experiencing some strange phenomena, like Runciter's face appearing on coins and the world seeming to move backward in time. As consumables deteriorate and technology gets ever more primitive, the group needs to find out what is causing the shifts and what a mysterious product called Ubik has to do with it all.
2023年7月9日 已读
标注想读那么久之后终于读完了这本,有点mixed feelings,这本语言有些粗劣甚至幼稚的感觉我猜多少有点故意,无论情节还是人物塑造都很跳跃,但总的说来很符合它的荒诞感,总的来说情节是predictable的,但是转折的点又很精妙,Chip一级一级爬楼梯的那段印象太深刻了很难不赞叹
科幻 美国
乡下人的悲歌 豆瓣 Goodreads
Hillbilly Elegy
7.4 (79 个评分) 作者: [美] J.D. 万斯 译者: 刘晓同 / 庄逸抒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7 - 4
在《乡下人的悲歌》中,J.D. 万斯真实讲述了社会、地区和阶层衰落会给一生下来就深陷其中的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万斯的外祖父母从肯塔基州的阿巴拉契亚地区向北迁居到俄亥俄州,希望逃离那可怕的贫穷。他们通过努力跻身中产阶层,最后他们的外孙从耶鲁法学院毕业,这是传统意义上成功实现一代人向上流动的标志。
但是随着家族故事慢慢发展,我们发现万斯的外祖父母、阿姨、叔叔、姐姐,以及最重要的他的母亲,都在极力适应中产阶级生活的要求,却从没完全逃离过药物滥用、酗酒、贫穷和精神创伤。万斯便是在这样混乱又令人心碎的环境中成长,但也是这群“乡下人”的爱与忠诚,使他取得了今日的成就。
然而综合来看,像作者一样成功脱离贫困的案例,屈指可数。大多数的美国白人蓝领仍旧摆脱不了世袭的贫穷与困顿,仿佛是一条与生俱来的枷锁,牢牢套在他们的脖子上。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让他们无法在美国这个以自由为豪的国度中,找到合适的出路?
《乡下人的悲歌》是一部极其动人的回忆录,包含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诸多幽默元素,记述了向上流动到底是怎样的感觉,也对一大批人丧失美国梦的现象作了思考。这本书同时也是一部深刻的社会评论,通过作者的成长故事与经历,以“局内人”的角度,带领我们以更宏观的视野,深入探视美国蓝领阶层所面临的困境与危机。
2020年12月30日 已读
就其实写得很流水账,当故事看还有点意思,其实很remind me of Educated……就是你们美国乡下人的原生家庭怎么都那么drama啊?最后三分之一还是四分之一随着有趣的阿嬷的过世垮得很彻底
社会 美国
S. 豆瓣 Goodreads
S.
8.2 (16 个评分) 作者: Doug Dorst / J.J. Abrams Mulholland Books 2013 - 10
One book. Two readers. A world of mystery, menace, and desire.
A young woman picks up a book left behind by a stranger. Inside it are his margin notes, which reveal a reader entranced by the story and by its mysterious author. She responds with notes of her own, leaving the book for the stranger, and so begins an unlikely conversation that plunges them both into the unknown.
The book: Ship of Theseus, the final novel by a prolific but enigmatic writer named V.M. Straka, in which a man with no past is shanghaied onto a strange ship with a monstrous crew and launched onto a disorienting and perilous journey.
The writer: Straka, the incendiary and secretive subject of one of the world's greatest mysteries, a revolutionary about whom the world knows nothing apart from the words he wrote and the rumors that swirl around him.
The readers: Jennifer and Eric, a college senior and a disgraced grad student, both facing crucial decisions about who they are, who they might become, and how much they're willing to trust another person with their passions, hurts, and fears.
S., conceived by filmmaker J. J. Abrams and written by award-winning novelist Doug Dorst, is the chronicle of two readers finding each other in the margins of a book and enmeshing themselves in a deadly struggle between forces they don't understand, and it is also Abrams and Dorst's love letter to the written word.
2021年2月17日 已读
因为据说要读特别久,所以决定春节假期开始读它一个月,不成想春节假期里就读完了……故事本身不复杂,但是塑造的人物其实都很有意思,构成了书中人物、作者译者、两个读者三条线交织又互相关联的结构,读两个读者的第一轮互动可能是最有趣的。一开始听到的很多评论是情节很无聊解谜才是重点,实操之后感觉不然,解谜是可选项,情节本身并不是惊人地好但是充分利用了这本书特别的形式,人物故事也很丰富,值得读。腹诽可能是1. 最后又不能免俗地成了爱情故事有点失望 2. Jen的字儿有时候真的很难认啊
文学 美国
犹太人三千年简史 豆瓣
A Short History of the Jewish People
作者: [美]雷蒙德•P.谢德林 译者: 张鋆良译 宋立宏校译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20 - 6
犹太人从哪里来?
他们如何在几个世纪的颠沛流离中维系强烈的社群意识?
当代犹太人为何在饱受蹂躏的历史阴影下仍然对民族身份感到自豪,并将他们的民族家园发展得蒸蒸日上?
全书涉及面广、信息量大,通过追溯犹太人从传说时代直到当前中东和谈的历程,既展现了决定犹太历史进程的主要地理、文化、政治因素,又介绍了形形色色的犹太人,他们塑造出犹太人的性格、心态和愿景。为了使这一综述具有国际视野且合乎时宜,作者聚焦于每个历史时期的关键事件和占主导地位的犹太社群。
作者是受人尊敬的希伯来研究学者、文化史学家、著名作家兼拉比。在他笔下,一个在多元文化生存环境中卓然自立的民族的事迹被娓娓道来。书中包括实用的地图、生动的图片、大事年表和补充素材,将这些资源集于一册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为对犹太人感兴趣的读者打开了方便之门。
2021年1月8日 已读
本来以为这么短一本书写犹太人3000年历史肯定是走马观花流水账,没想到非常有意思,读起来居然很带劲……但是也很depressing,简直是一部流离失所寄人篱下和惨遭屠杀的患难史,一个失去土地的民族居然遭受这样长久的苦难,感觉到哪儿都是任人揉捏的软柿子……另外正想说翻译不错,然后发现译跋是在桃花坞写的,真好
民族 犹太 美国
星河战队 豆瓣
Starship Troopers
作者: [美] 罗伯特·海因莱因 译者: 吴鸿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9 - 10
没人知道为什么里科一定要加入太空军——去一个被虫族占领的星球送死。
毕竟,他家境优渥,就算不出地球半步也能安稳地过一生。
可他还是去了。只是,他对即将到来的考验一无所知:地球联邦突然宣布进入“紧急状态”,里科被派往宇宙深处,攻打虫族大本营。
这是一场人类战争史上从未有过的浩劫:人类对虫族毫无准备,太空舰队几乎全军覆没……
只有熬过你熬不过去的坎,才能成为你想成为的人!
---------
编辑推荐
◆61年来,半个科幻圈都在模仿《星河战队》!
◆只有熬过你熬不过去的坎,才能成为你想成为的人!
◆《星河战队》直接影响和启发了无数科幻巨作:《星球大战》《异形》《机动战士高达》《星际争霸》《光环》《守望先锋》《老人的战争》……
◆雨果奖获奖作品,发行超150个版本,科幻黄金时代开创者海因莱因代表作!
◆入选《卫报》25部至高科幻经典、美国亚马逊“一生不可不读的100本科幻杰作”!
◆已改编成十余部衍生作品,同名电影《星河战队》获奥斯卡、雨果奖提名!
◆《星河战队》开创了军事科幻的先河,被视为整个科幻门类的代表作!
◆“太空虫族”“动力装甲”和“投射舱式空降”等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科幻理念均来自《星河战队》!
◆《星河战队》作者海因莱因与阿西莫夫、阿瑟·克拉克并称为“20世纪科幻三巨头”!他不仅11次获雨果奖,更是科幻终身成就奖——“大师奖”的得主,被誉为“美国现代科幻小说之父”!
◆特斯拉、SpaceX创始人埃隆·马斯克将海因莱因的作品视为自己事业的灵感起源!
◆阿西莫夫曾公开推崇海因莱因!主带小行星以海因莱因的名字命名!阿波罗15号宇航员在月球上致敬海因莱因!
---------
媒体推荐
☆《星河战队》充分展现了海因莱因的创造力,其动力装甲的概念甚至启发了美军的研究项目……时至今日,《星河战队》仍极具魅力,它是整个科幻圈难以逾越的高峰。
——《卫报》
☆将一位科幻作家的名字与海因莱因一起提及,就是对这位作家的至高赞美。海因莱因的作品堪称经典,《星河战队》更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科幻流派,它永不过时。
——《纽约时报》
☆海因莱因的作品是我整个事业的灵感起源。
——埃隆·马斯克(特斯拉、SpaceX创始人)
☆无论是阅读科幻,还是思考任何与科幻有关的问题,《星河战队》都是你绕不过的一本书。这是海因莱因的转折之作,从《星河战队》开始,海因莱因的科幻大师地位变得不可动摇。
——《科克斯书评》
☆包括我在内,科幻领域几乎所有作家又一次开始有意识地、坚定地模仿海因莱因。
——艾萨克·阿西莫夫(《银河帝国》系列作者)
☆因为海因莱因,我才开始读科幻。
——乔治·R. R. 马丁(《冰与火之歌》系列作者)
☆我的代表作《老人的战争》与《星河战队》的相似显然不是巧合。从故事背景到人物发展,《老人的战争》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模仿了《星河战队》……海因莱因是我写作的恩师,他的作品历久弥新。
——约翰·斯卡尔齐(美国科幻奇幻作家协会前主席,《老人的战争》作者)
☆海因莱因在《星河战队》中所描绘的世界让我们感到害怕。正如他的其他伟大作品那样,《星河战队》同样迫使我们深入思考周遭的局限。
——《纽约时报》
☆科幻小说家们会发现这个世界变得容易了。海因莱因让这个领域变得更受尊重,这让我们所有人都从中受益。
——艾萨克·阿西莫夫(《银河帝国》作者)
☆海因莱因不仅是美国科幻小说界的首席,也是世界范围内伟大的科幻作家。时至今日,海因莱因依旧是美国“创造性文学”的领军人物。
——史蒂芬·金(奇幻和恐怖小说大师)
☆1941年以来,没有人能在不理解海因莱因所建立的理论和实例的情况下写出一流的科幻小说。
——罗伯特·西尔伯格(雨果、星云奖得主,科幻小说名人堂成员)
☆没有一部科幻可以与《星河战队》相媲美。
——《科幻周刊》
2021年1月10日 已读
披着科幻皮的政治军事小说,not my cuppa tea,读客这个封面和翻译实在太扣分了
海因莱因 科幻 美国
在路上 豆瓣
作者: [美] 格洛丽亚·斯泰纳姆 译者: 黄昉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3
本书讲述了女权运动先锋格洛丽亚·斯泰纳姆令人感动而且有趣的成长故事,也讲述了一场革命性的、追求平等的运动的发展。
格洛丽亚还是一个小女孩的时候,就经常跟着全家踏上旅途,从她在印度女性当中的社会运动经历,到她在20世纪60年代成为一名记者;从那旋风一般的政治选战,到建立起《女士》杂志;从历史性的1977年全国妇女大会到她在印第安领地的旅行,再到在各地揭露曾被蓄意遮掩的“秘密”… 这场一辈子的旅行让格洛丽亚有机会聆听、与人们建立起深刻的连接,还有作为社会运动的一分子来改变世界。
格洛丽亚在这本发人深省的书中提醒我们:拥有一种思维开放、善于观察和“在路上”的心态,可以让我们改变学习的方式、做事的方式,还有理解彼此的方式。
2021年1月17日 已读
序言里说有人说这本书不够女权,读完特别理解。的确很多时候说的不是大多数人理解的狭义的“女权”,而是以推翻男权为最终目标的、追求人人平等的广义平权,只是这场战役注定要由受压迫群体中人口最多、受压迫时间最长、程度最深的群体去引领和主导。Gloria在这本书里明确了社会应有的范式——围圈谈话,即打破打破等级的平等、多边的交流。故事也很有意思,非常值得读,就是翻译有点太逐字翻译了读着不顺溜,不过是校友翻的,就不扣分了
女权主义 社会科学 美国
X的悲剧 豆瓣 Goodreads
The Tragedy of X
7.8 (4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埃勒里·奎因 译者: 唐诺 新星出版社 2017 - 1
证券商哈利·朗斯特里特在电车上被一种奇怪的凶器毒杀,警方进行了地毯式搜索却仍然毫无头绪。无奈之下,萨姆巡官和布鲁诺检察官慕名前往哈姆雷特山庄向年过六十的前著名莎士比亚戏剧演员哲瑞·雷恩寻求帮助。听完案情陈述后,雷恩居然声称自己知道凶手是谁,却拒绝在没得到确凿证据前指认凶手的身份!不料没过多久,一位神秘人来信宣称握有案件的重要线索……
2021年1月30日 已读
有点意思,虽说废话有点多而且案子并不复杂,但是真的没想到最后这个X居然是这么设置的,前面的叙述都有点冗长但是最后解开案子的那个幕后真的相当刺激
推理 美国
麦田里的守望者 豆瓣 Goodreads
The Catcher in the Rye
8.5 (46 个评分) 作者: [美] J. D. 塞林格 译者: 孙仲旭 译林出版社 2018 - 10
如果青春需要一部圣经,那它只能是《麦田里的守望者》。《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传奇作家塞林格成名作和代表作,让青少年的质问、怀疑和逃避得到应有的承认和发泄,一经问世即在青少年中引起强烈共鸣,至今影响不衰,被评为20世纪百本英文小说,《时代》杂志推荐的百部文学经典之一。《麦田里的守望者》主题也深受学者重视,每一个人都能在“麦田”里找到自己青春的痕迹,在美国,阅读《麦田里的守望者》就像毕业要获得导师的首肯一样重要。无数中学和高等院校指定《麦田里的守望者》为课外读物。塞林格是美国当代文学史上绕不过去的名字,也影响了国内国外一大批作家,菲利普•罗斯、约翰•厄普代克、纳博科夫、苏童、马原、苗炜都对塞林格赞誉有加,诺贝尔文学奖热门人选、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也是塞林格的拥趸,并且翻译了日语版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和《弗兰妮与祖伊》。此中文版《麦田里的守望者》为著名翻译家孙仲旭呕心译作,校订重版。
《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是十六岁的中学生霍尔顿,他出身于纽约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母、老师要他好好读书以便将来出人头地,而学校里一天到晚干的,就是谈论酒精和女人。他看不惯周围的一切,无心学习,老是挨罚。第四次被开除时,霍尔顿没有回家,只身在纽约游荡了一天两夜,终于彻底崩溃,躺倒在精神病院里。
2021年2月18日 已读
大概年纪太大了不配跟这种书共情了……不过时代感还是很强,读起来很带劲儿……如果不是翻译这么弱的话还能更好,看到短评一群夸翻译的我真不知道我读的是不是这个版本……这种俚语和粗口很多并且连续对话篇幅长的书很难翻好,这本成功地翻出了央视六套译制片味儿
小说 美国
[迪士尼英文原版]心灵奇旅 Soul(赠英文音频、电子书及核心词讲解) 豆瓣
本书讲述了探索心灵的故事,包括是什么成就了现在的你,以及你的激情和你的梦想都是由何而来。故事围绕一位生活在纽约的音乐教师展开,他梦想成为一名爵士钢琴演奏家,但他长大后,却在教室里听孩子们演奏乐器。当他好不容易获得演出机会,却意外掉进了一个检修孔中,他的灵魂突然离开了身体,故事将跟随他的灵魂,试图回归真实世界。皮克斯将会在这部动画中,带领你启程前往无垠的宇宙,去探寻人生中那些重要问题的答案,一步步带领你认识到自己真正的灵魂深处。
2021年2月19日 已读
找了个有声书听,明明剧情很熟悉了,到最后一章还是边听边哭,当然这个电影有声书化以后就没有音乐了,少了特别多东西
美国 迪士尼
致命流感 豆瓣
INFLUENZA: THE HUNDRED-YEAR HUNT TO CURE THE DEADLIEST DISEASE IN HISTORY
7.4 (8 个评分) 作者: [美] 杰瑞米·布朗 译者: 王晨瑜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 - 3
流感为什么难以治愈?
病毒如何变异、传播和致病?
是流感本身更致命,还是流感导致的社会恐慌更致命?
流感为什么有季节性?哪些因素影响流感的暴发?
在对抗流感的过程中,药物是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还是仅仅给了人们一种安全感?
我们距离找到一种有效的流感疫苗还有多远?
从文明出现曙光至今,流感一直伴随着我们,作为世界十大致命疾病之一,困扰着地球上所有的文明和社会。
1918年的大流感是一段令人毛骨悚然的历史,它比战争更残酷,是有史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全球性瘟疫,造成5000万至一亿人丧生,超过5亿人感染;1957年暴发于香港的H2N2型流感,夺去了全球约200万人的生命;1968年,大规模的禽流感再次在亚洲暴发;1975年和2009年暴发于美国和墨西哥的猪流感,致死人数数十万;21世纪,我们还遭遇了SARS,MERS,埃博拉,新冠肺炎等由病毒引起的流行性疾病……
杰里米·布朗博士,探究了人类发现流感病毒并与之抗争的历史,审视了与流感相关的若干重要问题,旨在提供全面综合的历史的同时,探索一条治愈流感的未来路线图。
2021年2月26日 已读
看以前真没想到会这么有趣和易读,这个作者的幽默感可太绝了,明明很严肃的话题能写到我爆笑,剖析的视角很独到也足够有深度,在人类与流感的百年斗争史中唯一能确定的,就是人类的智力进步是真的比不过病毒的创造力,而且人类还真能自己作死
科普 美国
你一生的故事 Eggplant.place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STORIES OF YOUR LIFE AND OTHERS
8.7 (114 个评分) 作者: [美] 特德·姜 译者: 李克勤 / 王荣生 译林出版社 2019 - 12
★ 科幻大片《降临》原著小说。
★ 美国华裔科幻奇才特德·姜代表作,得遍世界大奖的开脑洞之作。
★ 始于科学内核,收于人文关怀:如果注定失去,你会害怕拥有吗?
★ 每一个“科幻必读”书单上都有特德·姜。
特德·姜,当代最优秀的科幻小说家之一。
出道30年,仅17个短篇, 却四获星云奖/四获雨果奖/三获轨迹奖/三获日本科幻大奖,此外还获得过英国科幻协会奖/斯特金奖/坎贝尔奖。
刘慈欣:科幻的想象力有时具有上帝的力量,能够创造出一个想象世界并使其生动地运转,《巴比伦塔》就是这方面最为震撼的作品。
《你一生的故事》结集特德·姜早期的八篇作品:电影《降临》原著小说《你一生的故事》、处女作《巴比伦塔》以及《领悟》、《除以零》、《七十二个字母 》、《人类科学之演变》、《地狱是上帝不在的地方》、《赏心悦目》——
一个语言学家学会了一门外星语言,彻底改变了她的世界观。
为了离上帝更近,人类伐木烧砖,拉车砌塔,经过无数个世代的辛劳,终于建成一座巍峨耸立于天地之间的通天塔。
只要一小瓶药水,就能拥有超人智慧,这个诱惑无人能挡。可惜超人不止一个,荡气回肠的超人对决之后,领悟终极的智慧。
任何数字除以零,都不会得出一个有意义的结果。两个人的感情除以零,结果是什么?
在一个“名字驱动一切”的世界,命名师们玩转七十二个字母,寻找人类种族繁衍的密码。
当人类的所有科学研究仅仅局限在解读后人类的科研成果时,这种研究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
妻子在天使下凡时去世,丈夫却必须学习如何热爱上帝,以便死后与妻子团聚。
2021年3月21日 已读
又是不进KU就死活不读纸书系列……不过实际上好几篇都读过了……特德姜的科幻真的很精巧,抓住一个奇思就可以构建出一个全新的世界的感觉!最喜欢的还是《你一生的故事》那篇,把语言和思维的联系、因果和目的的差异表述得很妙,重读也有新的亮点~巴比伦塔、领悟、地狱这三篇也是印象非常深
短篇集 科幻 美国
A Promised Land 豆瓣 Goodreads
A Promised Land
8.7 (11 个评分) 作者: Barack Obama Crown 2020 - 11
A riveting, deeply personal account of history in the making—from the president who inspired us to believe in the power of democracy
In the stirring, highly anticipated first volume of his presidential memoirs, Barack Obama tells the story of his improbable odyssey from young man searching for his identity to leader of the free world, describing in strikingly personal detail both his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e landmark moments of the first term of his historic presidency—a time of dramatic transformation and turmoil.
Obama takes readers on a compelling journey from his earliest political aspirations to the pivotal Iowa caucus victory that demonstrated the power of grassroots activism to the watershed night of November 4, 2008, when he was elected 44th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becoming the first African American to hold the nation’s highest office.
Reflecting on the presidency, he offers a unique and thoughtful exploration of both the awesome reach and the limits of presidential power, as well as singular insights into the dynamics of U.S. partisan 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 diplomacy. Obama brings readers inside the Oval Office and the White House Situation Room, and to Moscow, Cairo, Beijing, and points beyond. We are privy to his thoughts as he assembles his cabinet, wrestles with a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takes the measure of Vladimir Putin, overcomes seemingly insurmountable odds to secure passage of the Affordable Care Act, clashes with generals about U.S. strategy in Afghanistan, tackles Wall Street reform, responds to the devastating Deepwater Horizon blowout, and authorizes Operation Neptune’s Spear, which leads to the death of Osama bin Laden.
A Promised Land is extraordinarily intimate and introspective—the story of one man’s bet with history, the faith of a community organizer tested on the world stage. Obama is candid about the balancing act of running for office as a Black American, bearing the expectations of a generation buoyed by messages of “hope and change,” and meeting the moral challenges of high-stakes decision-making. He is frank about the forces that opposed him at home and abroad, open about how living in the White House affected his wife and daughters, and unafraid to reveal self-doubt and disappointment. Yet he never wavers from his belief that inside the great, ongoing American experiment, progress is always possible.
This beautifully written and powerful book captures Barack Obama’s conviction that democracy is not a gift from on high but something founded on empathy and common understanding and built together, day by day.
2021年4月9日 已读
这么大一本,没想到这么好读,写得流畅又幽默,还有本人亲自读的有声书(听到read for you by the author的时候真的差点从椅子上掉下去hhhhhh)读完有很多感慨,最主要的感慨可能是一个前总统居然可以这样剖析自己、坦诚地说自己的担忧和顾虑、甚至揭露一些“黑料”,这种真诚实属难得……这么厚居然只到一半的任期,期待一下续作
美国 自传
灰猎犬号 豆瓣
作者: [英] C.S.佛瑞斯特 译者: 苏伊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这部精妙的作品具有《老人与海》和《敦刻尔克》的气质,呈现了真实的海上战争的场景。故事发生在1942年美国宣布加入二战之后,讲述了美国海军指挥官克劳斯受盟军政府委托,带领四艘舰艇护送一支运输船队横渡大西洋时,与德国纳粹政府派出的U型潜艇群斗智斗勇、浴血奋战三天三夜的故事。尽管克劳斯是一位履职多年的海军高级军官,但这是他第一次参与实战,经验还不如其他舰船上那些年轻的军官多。面对德国潜艇的围剿,他将如何应对,带领船队突出重围?
2021年4月10日 已读
是我看过最流水账的一本书了,不仅平铺直叙了每一句(literally每一句)指令,连每一餐吃了什么、几口吃下去的都写得无比细致,加上情节本来就简单……基本谈不上情节,只有和U型潜艇缠斗的过程,指令的地方只能一眼扫过去,就很枯燥……优秀的点是虽然术语让人摸不着头脑但还是能时刻感受到紧张感,尤其是在克劳斯稍作休息的时候字里行间透露出的一丝丝紧张感;另外有趣的点是这本书英文名叫The Good Shepherd,因为是“灰猎犬号”带领舰队(羊群)躲避狼群的轮番进攻,这一点很好理解,在这个前提下克劳斯的心理活动几乎都是依托引用圣经完成的,就变得很微妙
二战 军事 美国
哲学的故事 豆瓣
The Story of Philosophy
8.7 (28 个评分) 作者: [美] 威尔·杜兰特 译者: 蒋剑峰 / 张程程 新星出版社 2013 - 3
哲学不会使我们富有,却会使我们自由
最经典的哲学入门读物,让深奥的哲学立刻生动起来
出版第一年连续再版22次,迅速译成18种语言,掀起全球哲学热潮
杜兰特首先是一个历史学家,他博闻强识,能将过去与当下融会贯通。也因此,他又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 ——杜威
《哲学的故事》在普及哲学上做了一项开创性的工作。有的地方朗朗上口,令人想大声读出来! ——威尔•罗杰斯(美国作家,社会评论家)
《哲学的故事》或许还可以叫“哲学之美”,因为威尔•杜兰特对所有的思想赋予一种同等的爱和理解、批评和吸收。他的目的不仅仅是写哲学史,而且让我们随同这些伟大的哲学家们在思想领域一起探索进步。 —— 《星期六评论》
苏格拉底服毒、柏拉图逃亡、亚里士多德被流放,为了真理师徒三人前仆后继;培根立遗嘱托付“把灵魂送给上帝;把躯体留给泥土;把名字留给后世”; 伏尔泰和卢梭两人合伙“击垮了法国”……
威尔•杜兰特以苏格拉底的谦逊、伏尔泰的洞察力和恒心、罗素的冷静,用生动幽默的文笔,将哲学思想融合于血肉之躯,记述了从苏格拉底到约翰•杜威等有史以来的主要哲学家,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有趣的方法读懂漫长的哲学发展和艰深的哲学精髓。
2021年4月20日 已读
「当我们学会像尊重财富一样尊重自由时,我们也将迎来自己的文艺复兴。」真的没想到阅读体验这么好,文笔流畅、张弛有度,还相当有幽默感,把这些哲学家写得非常鲜活,有空会试着读一下原版。不过不得不说这本的翻译也是非常厉害了,是那种文笔出色又翻译得不着痕迹的译本
哲学 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