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如果国宝会说话 第一季 (2018) 豆瓣
8.9 (77 个评分) 导演: 徐欢 / 张越佳
《如果国宝会说话》共100集,分为四季播出,第一季将于2018年1月1日开始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首播。为拍摄该纪录片,摄制组足迹遍布全国,拍摄了近百家博物馆和考古研究所,50余处考古遗址。纪录片没有渲染猎奇和神秘的曲折表述,也避免了高冷的学术性叙事。在每集5分钟的时间里,文物用通 俗易懂的语言与观众平等对话,“诉说”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传奇。
神秘的西夏 (2015) 豆瓣
8.4 (26 个评分) 导演: 金铁木 演员: 史金波 / 李范文
大型史诗纪录片《神秘的西夏》以近些年对西夏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为基础,以西夏王朝从兴起到灭亡的发展过程为历史线索,运用当今最先进的电视表现手段,对西夏的历史文化做了一次最全面、最综合的展现。
2018年8月27日 看过
信息量还是很足的,就是需要精简一下。拍谁夸谁不可避免,不然你们哪有兴趣看下去??以及皇汉心态的诸位不要太酸。成吉思汗为了统一中国???成吉思汗知道什么是中国吗?
历史 纪录片 西夏 金铁木
锵锵行天下 第一季 (2018) 豆瓣
9.1 (120 个评分) 导演: 温姬彦 / 苏雷 演员: 窦文涛 / 许子东
《锵锵行天下》是腾讯新闻出品的一档海外深度文化体验旅行脱口秀节目,窦文涛作为节目主持人,与其老友嘉宾们摒弃传统圆桌对谈的形式,以独特视角、个人化感受、多维度信息的智者对谈旅行方式,从棚内到户外,走向世界,知行合一。 窦文涛与周轶君、许子东、吴军等嘉宾将开启土耳其与希腊两个迷人国度探索之旅,过程中充斥着思维的乐趣、语言的魅力;不同观点的碰撞与灵魂的交杯,通过宏大叙事和高密度知识点的输出,拓展网友的认知未知圈。
白鹿原 (2017) 豆瓣
8.4 (134 个评分) 导演: 刘进 演员: 张嘉益 / 秦海璐
20世纪初,渭河平原滋水县有一个白鹿原,生活着一群普通却不平凡的百姓。白鹿两家合而为村,相互依存又关系微妙。少东家白嘉轩(张嘉益 饰)与鹿子霖(何冰 饰)为了族长位置暗自较劲儿。嘉轩娶回逃难的仙草(秦海璐 饰),先后生下孝文、孝武和白灵三个孩子。鹿子霖爱走歪门邪道,一心 让两个儿子兆鹏和兆海光宗耀祖。生于乱世,城头变幻大王旗。但不管谁做官,总不免鱼肉底层的百姓。白嘉轩顶着各方的压力,成为白鹿原上响当当的一根硬骨头。可是孩子们长大后,却各有各的主意。拒绝包办婚姻的兆鹏(雷佳音 饰)加入共产党,自己的弟弟则成为国军军官。白灵紧随兆鹏入了党,孝文一心讨好父亲,却渐渐偏离了正道。半个世纪的画卷,展现了中国乱世下的众生相……
本片根据已故作家陈忠实的同名小说改编。
分裂的智利:皮诺切特的社会遗产 (1999) 豆瓣
Chile Divided: Pinochet's Social Legacy
其它标题: Chile Divided: Pinochet's Social Legacy
Fighting the Past (1999) - A powerful and comprehensive report on the divides dominating Chilean society.
Reporter: Jennifer Byrne
Producer: Andrew Clarke
主要讲述皮诺切特政权对智利社会造成的分裂。采访了他的支持者和反对者。
南明史 豆瓣 Goodreads
8.7 (26 个评分) 作者: 顾诚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1 - 8
本书特点是基本上以大顺军、大西军余部及郑成功等民众抗清斗争为主线;贯串全书的脉络是强调历时二十年的抗清斗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抗清势力内部矛盾重重,严重分散,抵销了抗清力量。南明的历史,包括了大顺军攻克北京及消军入关问鼎中原以来,直到康熙一年夔东抗清基地覆灭的各地地反清运动的历史。它是群雄争霸又是明朝的延续,也是清初历史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称之为南明,是因为以北京为都城的明朝业已覆亡这段时期的战斗主要在南方展开,又是在复兴明朝的旗帜下进行,而弘光、隆武、鲁监国 、永历朝廷都是在南方建立的。但是,抗击清朝的暴虐统治,并不仅限于南方,陕、甘、晋、冀、鲁、豫等地的抗清运动连绵不断。
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 豆瓣
作者: 梁方仲 中华书局 2008 - 11
梁方仲先生的学生黄启臣先生将梁先生的著作重新整理,交由中华书局整体出版。文集之一、二、三,是将分别曾由中华书局、中州古籍出版社、广州人民出版社三家出版的论文集以及一些未刊稿重新编排,确定了三个主题,分别是:明代赋役制度、明清赋税与社会经济、中国社会经济史论,这样的处理较以前单纯以论文集命名的方式更显主题明确。两部名著:《明代粮长制度》、《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收入文集之四、之五。将未刊之梁方仲先生《中国经济史讲义》和《读书札记》整理出来,分别列为文集之六、之七。对难以收入三个主题中的文章,归入之八杂稿中。梁集共八种。
彭德怀自述 豆瓣
作者: 彭德怀 人民出版社 1981
彭德怀同志是深受我国人民爱戴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是我们党、国家和军队的杰出领导人,是国内和国际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在近半个世纪的革命斗争中,他英勇奋斗,南征北战,为我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为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倾注了大量心血,为新中国的创立与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德,是我们民族的光荣和骄傲。
一九五九年,在党中央召开的庐山会议上,彭德怀同志蒙冤受屈,被加上右倾机会主义、反党、反社会主义等罪名。为了澄清这些问题,彭德怀同志在一九六二年六月十六日给党中央和毛主席的一封长信(即“八万言书”)中,对自己的历史作了扼要的回顾,对强加给他的罪名进行了申诉。十年动乱期间,彭德怀同志遭到残酷迫害,丧失人身自由,被长期“专案审查”,直至含冤逝世。为了回答专案组对他提出的许多荒诞无稽的质问,彭德怀同志在他写的几份简历材料中,叙述了自己的经历,对自己作了深刻的剖析;同时,对种种污蔑之词,作了义正辞严的驳斥,表现了共产党人的坚强信念。这些材料,为我们留下了关于他光辉一生的生动记录,也为后世留下了一份关于中国革命的珍贵史料。
上述这些材料,内容多所重复,对某些问题的记录详略不一。其中,以一九七〇年所写的一份自传式材料较为系统详细。为便于广大读者阅读,我们将上述材料合并整理为这一本《彭德怀自述》。由于上述材料是彭德怀同志根据专案组提出的提纲或问题所写,《自述》中对前期历史的叙述较后期为详,谈到的战友情况也是前期较后期为多。
在整理时,我们以一九七〇年的自传式材料为基础,以其他几份材料做补充,相互参照,统一划分了章节;对文字衔接和标点做了一些技术性的整理;对部分内容做了删节。此外,均保持原貌。
由于《自述》中大部分章节是彭德怀同志在被“审查”期间写的,手头没有可供参考的资料,有的叙述与史实有出入,已加脚注说明,个别事件情节,有待进一步确究。有的历史事件的日期,有关人名、地名、数字、部队番号等,在记忆上难免有差误。特别是对早期历史的叙述,在日期上新旧历容易混淆。对这类问题,在整理时作了必要的校正。
《彭德怀自述》在整理出版过程中,得到了彭德怀同志生前战友的热情帮助,许多同志提供了宝贵的订正意见和补充材料。有关订正意见,我们已吸收到书中的注文里;属于补充材料的,将供编写彭德怀同志的年谱和传记参考。请有关同志,继续提供资料,帮助我们对《自述》作进一步的校注。
《彭德怀自述》编辑组
一九八一年三月
中国货币史 豆瓣
作者: 彭信威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中国货币史》主要内容:新中国建立后,公开宣传马克思主义,提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于学术研究工作,提倡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提倡双百方针,形成了好的学习风气。同时,大量的古钱币陆续出土,大量货币资料陆续被发掘、整理出来。钱币工作者也提高了认识,扩大了眼界,努力学习和运用马克思理论和方法,为古老钱币学向新的学科的转变,把旧的钱币学发展成为放在现代的学科结构(研究对象、目的、任务、范围等)、方法论和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同多学科相结合,利用现代科学检验手段的先进的社会主义钱币学准备了必要的条件。当然这个转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个历史过程,目前这个转变正在开始,没有完成。实现这个转变需要经过很多学者创造性的、艰苦的努力。而在新中国建立以后,也逐步具备了这些出色的学者。彭信威先生就是勇敢地开拓钱币学研究新领域、新路子、新局面的出色学者。
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全四册) 豆瓣
作者: 张德二编 凤凰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 - 10
本书收集自甲骨文字以来直到公元1911年三千年间的各种有关气象的文字记载,依年序辑集。内容包括我国历史上各种天气、大气物理现象及其相关事件的记述。这是以张德二为首的课题组人员经历十载寒暑辛勤劳动,整理了8228种古籍编成的。这本气象史料与国内外的同类出版物相比较,跨越时间长、覆盖地域广、内容齐全、考订认真,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气象科学基础资料。
本书并非是一部枯燥的资料集,由于它广采博引,将我国古代典籍中的一些精妙文字也纳入其中,许多记述还是相当生动的,甚至带有趣味性的。尤其是甲骨文中的气象记录首次被系统地整理出来,尽管它只能按类举来辑入,却引起我们很大的兴趣。这些多方面的历史记载,其价值不止于提供一条,两条气角记录或气候佐证,也启迪我们对古气候、古环境问题的综合思考,还让我们领略一番古代文学、史学作品的风采。从这部书中还可以了解到古代的气象观测活动和古人对大气科学的认识,这对研究古代气象科学史技术是有价值的。
白银资本 豆瓣
ReORIENT: Global Economy in the Asian Age
7.3 (9 个评分) 作者: 贡德・弗兰克 译者: 刘北成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8 - 9
《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是一部极具挑战性的重要著作。它对1500年以来世界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作了一个气势恢宏的论述。作者安德烈·贡德·弗兰克把中国置于亚洲的中心,把亚洲置于全球经济的中心。他认为,中国需求白银,欧洲需求中国商品,这二者的结合导致了全世界的商业扩张。与学术界多数人的通常看法不同,在他的分析中,中国在工业革命前的经济史中占据着极其突出和积极的地位。为了阐述他的观点,他广泛利用了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包括研究亚洲和欧洲经济史的专家的最新成果。
西方最初在亚洲经济列车上买了一个三等厢座位,然后包租了整整一个车厢,只是到19世纪才设法取代了亚洲在火车头的位置。名副其实贫穷可怜的欧洲人怎么能买得起亚洲经济列车上哪怕是三等车厢的车票呢?欧洲人想法找到了钱,或者是偷窃,或者是勒索,或者是挣到了钱。
2016年10月24日 已读
1.全球视角以及对欧洲中心史观的批判值得赞赏,不足之处在于分析不够深入,所列举的证据不能够很好的证明观点。2.关于the great divergence的分界点Frank认为是在19世纪初,而我觉得应该在明清之交。3.关于人口论证的部分可能不了解康熙永不加赋对人口统计所造成的误差,进而低估17世纪下半叶的人口。
世界史 历史 白银资本 经济 经济史
晚明大变局 豆瓣
7.4 (7 个评分) 作者: 樊树志 中华书局 2015 - 8
本书是樊树志先生五十余年明史研究及对中国历史思考的结晶,是继《晚明史》之后,对晚明历史研究的又一力作。本书从全球化的角度来解读中国的历史与社会变迁,在进一步推进晚明史研究的同时,对中国大历史的变迁发展提出了新的见解——晚明大变局是中国历史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晚清以后中国社会发生颠覆性大变局的思想和文化潜源。
宏阔的学术视野结合细致入微的考证爬梳,本书中,樊先生在诸如“倭寇”问题、西学问题、东林及复社问题等上,澄清了人们的诸多误解,还原了历史的真相。同时,樊树志先生高屋建瓴地指出,以徐光启为代表的明末士大夫,是中国第一批放眼看世界的中国人,并还原了瞿汝夔在西学东渐过程的关键性作用,打破了学界历来引用西方学者认为明代中国天主教传教成功仅归功“三大柱石”而忽略瞿汝夔的成说,推进了晚明史研究的高度。
樊树志先生的语言通畅浅近,将学术界最新的研究成果转化为了大众能读懂的历史叙述,真正做到雅俗共读,在推进了晚明历史研究的同时,给读者提供了一本系统了解晚明社会发展的简明通史著作。
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Origins of the Modern Chinese State
8.5 (68 个评分) 作者: [美] 孔飞力 译者: 陈兼 / 陈之宏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 10
孔飞力以政治参与、政治竞争、政治控制为主轴,将中国现代国家形成与发展的“根本性议程”归结为三组相互关联的问题或矛盾:政治参与的扩展与国家权力加强之间的矛盾(本书第一章);政治竞争的展开与公共利益的维护之间的矛盾(第二章);国家的财政汲取能力同地方社会财政需求之间的矛盾(第三章)。这三组问题并非始于清代,而是历朝历代都要面对的,但却跨越了朝代鼎革一直存在到帝制晚期,并在帝制崩溃后继续成为20世纪中国现代国家构建时的基本问题。
孔飞力认为,当政治环境的变化对社会形成重大威胁时,人们便会围绕着种种“根本性议程”开始形成共识。在中国帝制晚期,深植于历史文化之中的种种知识资源,是在怎样的历史环境下,经过哪些人的努力,导致了向着现代性、具有中国特质的“现代国家”渐次发生转变?孔飞力通过论述魏源、冯桂芬、梁启超、章太炎等人的思想,结合晚清以来相关的历史叙事,较为宏观地回应了这一问题。
孔飞力对这部《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非常自负。相对于孔的另外三部专著和其他专题论文,这本书确实很不寻常,此书的初稿是讲座稿,孔飞力别的论著均为实证研究;在本书中作者试图对一些较为宏观的问题作出正面回答,而不再隐藏在具体问题的研究背后。总的来说,孔飞力治学的宗旨,他所思考的核心问题,在此书中有最为直接的展现。
书中各章是以作者在法兰西学院所作的系列讲座(1994年)为基础改写而成,1999年先以法文出版,英文版于2002年推出,此次中文版首次问世。
2017年1月21日 已读
三篇论文分别谈到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于政治参与、政治竞争和政治控制的启蒙观点。不算完整的历史演进的分析,所以我觉得书名其实叫《中国现代国家思想的内部起源》可能更好。其实这三点问题在今日中国也未找到合理的方向,20世纪的纷乱暂停了一切政治建设,当中国逐步回归成一个国家的正常状态时,这三个问题就又出现了,尤其前两个才是焦点。技术的进步教育的普及使越来越多人成为具有一定文化水平有思考能力的人,但是政治参与程度与晚清毫无二致。政治竞争方面亦然。其实不论什么体制,这三个方面都是根本性的议程,政治控制(收税的能力)自然是最重要的,但缺少了政治参与和竞争,任何体制最后都会僵化,然后再重演一次历史周期律。
中国近代史 历史 孔飞力 政治 政治学
边界与民族 豆瓣
作者: 何星亮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2017年2月21日 已读
做历史不光要会各种语言,还要有运气发现新材料啊。以地事俄,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记得清朝对于地图等等运用不够得当,丢失了很多领土。
历史 明清史 民族学 清史 边疆史
量化历史研究(第二辑) 豆瓣
作者: 陈志武 / 龙登高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5 - 11
《量化历史研究》(第二辑)是清华大学第二届量化历史研讨班的10多篇优秀论文的合集。综述是在演讲老师的PPT和论文的基础上整理而成,主要涉及演讲老师探讨的问题及其意义,研究文献的现状和研究方法存在的问题,诸位作者分析了收集历史资料和量化数据的途径,并将定性资料进行量化,再根据量化后的数据做回归研究。此外,诸位作者还介绍了主要研究结论和方法论上的创新。《量化历史研究》(第二辑)吸纳了国内外优秀的学术资源,尤其注重量化方法、基础理论和前沿课题的跨学科研究,提倡贯通历史与现实、关联中国与世界,跨越经济、社会与文化等多个领域,运用现代社会科学范式解读历史中和变革中的中国。
2017年1月23日 已读
第二辑没有第一辑好看,主要是围绕大分流的。突然想DSGE也可以用来估计一下历史上的GDP,粮食价格、货币存量、利率、汇率这些应该都有,简单的real business cycle应该可以做一下,而不是只用Fisher equation。
历史 经济史 量化史学
改變中國 豆瓣
作者: [美国] 史景迁 译者: 溫洽溢 時報文化 2004 - 11
◎史景遷縱橫歷史的力作,專屬譯者溫洽溢費時年餘,精心翻譯
◎欲了解台灣前途、掌握中國脈動不可不讀
◎香港末代總督彭定康、美國駐北京大使李潔明離開中國之前的案頭書「回顧一六二○年到一九六○年這段歷史,可看到西方人以唯我獨尊之姿來到中國,深信自己師出有名,急欲「開發」被他們視為落後的民族,這些西方顧問的境遇實可為借鏡:傅蘭雅和丁韙良堅忍不拔,湯若望、李泰國及托德精力充沛,胡美和鮑羅廷洞察敏銳,戈登和史迪威精明幹練,赫德和魏德邁善於組織,南懷仁和伯駕匠心獨運,華爾和陳納德勇氣卓絕,白求恩無私奉獻。然而,這些人的故事是警世教訓,而非鼓舞人心的宣傳。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歐洲人對西方方法論及目標的絕對信心已搖搖欲墜,歷經越戰的美國人對此亦產生動搖。十年河東、十年河西,今天的中國似乎已有自信,西方人到中國,就得按中國人的規矩行事。如果,中西雙方都對自己有新的了解的話,至少還有機會不讓由來已久的誤認再度發生。」
──史景遷這是時報出版繼《追尋現代中國》、《雍正王朝之大義覺迷》、《太平天國》之後,所出版的第四種史景遷作品。在性質上,此書涵蓋的年代雖與《追尋現代中國》相當,但以人物為經緯,不同於《追尋》的通史寫法,亦不同於《雍正王朝》與《太平天國》以單一事件為主題的敘事。在《改變中國》裡頭,史景遷著重於追索個別人物心理狀態的變化,也因此大量使用私人書信日記,並參酌各家說法,因此對於翻譯編輯史景遷著作所不可不謹慎處理的文件還原翻譯工作,提供了不同於以往的困難與挑戰。我們雖然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但想必仍有疏漏之處,還請讀者不吝指出。
從某個角度來看,對於台灣的讀者來說,《改變中國》或許有另一種切身之處。台灣承接中華文化,加上特殊的歷史機緣,走到今天的地步,其實正代表了傳統中國被改變的部份;而台灣這「被改變了的中國」回過頭去面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所作的種種接觸,不論是透過經商或是政治的交鋒,其實也都蘊含「改變中國」的企圖與效果。因此,台灣的讀者不難從史景遷富有感情的筆鋒,從這些四百年來前仆後繼的先驅身上,讀出無數的弦外之音。
史景遷向來以異質文化互動為主軸,大凡相較弱勢的文化體,在面對優勢的文化體時,其反應不外乎「調適」。例如,滿清雖以優勢的武力征服中國與西藏,但還是必須在文化政策上適應強勢的儒家、藏傳佛教文化。同理,利瑪竇、湯若望、南懷仁時代歐洲的天文技術優於中國,但在整體文化展現方面,還是落後於中國,所以必須採取調適的傳教策略。這種文化力量的對比是與伯駕以降人物所面對的中、西環境不同的。是故,書中主旨,「改變中國」,是要有道德正當性來支撐。而這股改造力量的正當性就在書中隱約提及的,中國是落後的,而且中國本身並無能力進行自我改造,非得靠外力衝擊不可,否則中國無法臻至現代化的歷史進程。這就是所謂的中國「停滯論」。黑格爾、馬克思、韋伯、甚至近代美國的費正清、李文森、芮瑪麗皆是一脈相傳,足見這種停滯論根深蒂固,這也可以反映史景遷這本書的先見之明。而這種停滯論給予西方帝國主義、傳教士等一個經略中國、或衝擊中國、或侵略中國的正當性基礎。近來西方歷史學界或兩岸的學者,無不在駁斥這種停滯說。沒有停滯論給予西方人的正當性基礎,很難吸引帝國主義、資本家逐利群體以外的高貴心靈,爭相前往中國,欲改變中國。
在這種停滯論的對立面是歐洲的「進化論」史觀。歐洲人,或者西方人,正是不加思索接納這種史觀,使他們以西方民族國家為這種歷史的「主體」,理有所據、大言不慚地想要去改變包括中國、伊斯蘭世界其他文明的設想。今天的文明衝突,若探究心理的深層結構因素的話,根源或許在此。
所以,史景遷這本書能歷久不衰、有時代意義,也正是在此。美國或台灣經常有政治人物談「柔性權力」(soft power)、「柔性國力」,欲以民主價值、人權價值、西方流行文化去改變中國,其心理素質與史景遷的描述人物是類似的。
值得注意的是,史景遷在「結論」裡頭,卻說這些人的故事是「警世教訓,而非鼓舞人心的宣傳」,因為西方人的種種企圖並未成功,但他們所帶來的種種技術、學科、理論,幾乎被中國(包括台灣)全盤接受。史景遷認為,中國在這個過程裡頭雖然受了苦,但到頭來卻是最大的受益者。而西方人帶著技術、滿懷野心來到中國,幾乎都是鎩羽而歸或埋骨他鄉。這個結論一反後殖民主義的理論基調與悲情色彩,是特別耐人尋味的。而香港末代總督彭定康與美國駐北京大使李潔明在離開香港與中國之前,不約而同,都在讀史景遷這本《改變中國》。這件事代表什麼意義?他們從書中想推敲什麼?他們又如何評價自己「改變中國」的企圖,在在值得推敲。
2017年1月24日 已读
感觉海外汉学家对中国历史的贡献在于角度的创新,不过他们也只能专长于此,毕竟由于语言的限制考据太难了。于我个人而言还是更偏爱考据。内容的话是关于明末以来西方从传教士到援华航空队的个人历史叙述,对比世界银行及我们努力将最不发达地区拉入世界经济体系,未尝不是当年传教士做过的事情。
中国近代史 历史 史景迁 明清
科学在中国 (1550-1900) 豆瓣
On Their Own Terms: Science in China 1550-1900
作者: [美] 艾尔曼 译者: 原祖杰 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 - 5
《科学在中国 (1550-1900)》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本杰明·艾尔曼在对中国学术思想多年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1550至1900年科技发展史的一次重要探讨。17世纪初,欧洲人在钟表、杠杆和滑轮等重要机械制作上已经领先于中国了,但同时他们也在向中国人学习丝绸和瓷器 的制作技术。基督教传教士对于科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无疑发挥了关键作用,无论是耶稣会科学知识与中国古代科学的嫁接,还是新教徒影响下欧洲现代科学在中国的传播,都为后来晚清改革者和国共两党精英所一致倡导的科学进步奠定了基础。与许多学者贬抑中西接触之前乃至甲午战争之前中国科技发展水平不同,艾尔曼从中国人的自然史观和学科分类等角度论证说,中国人对科学从来不乏兴趣,这也正是传教士介绍的欧洲科学能够在明、清朝野得到重视的根本原因。艾尔曼在本书中重新审视了一个被学术界一直视为当然的观点,即科学在明、清时期的中国是失败的,而在欧洲、日本是成功的。为了剥离甲午战争以来尤其是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明、清中国科学失败论的外壳,艾尔曼以惊人的耐心和毅力考察了与中国科学以及中国人科学思维相关的各个领域,向读者展示了中国人“以他们自己的方式”重构现代科学的努力。
2017年3月12日 已读
终于读完这部皇皇巨著。耶稣会的利玛窦来华揭开了西学东渐的序幕,其实在康熙年间,中国人所了解的西方知识也是跟得上时代的,但是之后牛顿的革新就没有被传播进来,不过依靠传教士来传播科学这种方式可能也就意味着牛顿达尔文不会被传播进来。最近的一个关于great divergence的想法是,由于路途遥远,远距离贸易只能交割奢侈品,因此欧洲与中国贸易关系比较少,新产生的技术和产品无法大规模交流使用。当然可能距离只是很小的因素,政策的因素极大的增加了冰山成本。所以即使上层知识分子对西方的进步有所了解,也很难在整个国家普及。对于乾隆到咸丰的部分稍微有些略,不过这一百年就是中国大幅度落后的时期吧。
中国科技史 历史 古今之变 明史 明清史
满与汉 豆瓣
Manchus and Han : Ethnic Relations and Political Power in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an China, 1861-1928
7.3 (9 个评分) 作者: [美]路康乐 译者: 王琴 / 刘润堂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 11
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王朝统治的辛亥革命,被认为是政体从帝制到共和,从传统到现代转变的关键。但是,由于被推翻的清朝为统治了大多数中国汉人近三百年的少数族群所建,而革命者绝大多数是汉人,那么在多大程度上,辛亥革命不仅仅是反帝,而且是反满呢?
路康乐在《满与汉》中探索了这个尖锐而复杂的问题,分析了满族作为一个世袭军事特权阶层(“旗人”)向一个独立的族群的转变,也详细描述了清朝与汉族改革者之间的对话与互动,这一互动在清末民初的社会变革中达到了顶峰。
《满与汉》是一项具有开创意义的研究,将改变中国历史学者研究清亡原因的方式。同样,该研究也澄清了族群学者关于满族作为职业军事特权阶层的起源问题,分析了满汉关系的变化,以及满族从边疆“蛮族”到统治者,再到被统治者的历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