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中国地方珍稀文献 石仓契约 豆瓣
作者: 曹树基编 / 潘星辉编 2011 - 1
浙江省松阳县石仓村,因其保留了完整的明清土地契约、民间文书,以及从万历以来的大量明清古建筑,从而在学术界与建筑界产生了重大影响。《石仓契约》收集的大约8000件土地契约及数百种民间文书,为勾勒中国古代农村社会形态提供了最好的文献。
就目前的情况看,石仓的土地契约可能是一个集中的村落群中保存契约文书最为齐备,数量最多、种类最多且记载最为清晰的村庄。所谓“齐备”,指的是契约的系统性,往往一块土地的数次买卖契约保存完整;所谓“数量多”和“种类最多”,是因为至今为止,无论是在发现大批林业契约的贵州锦屏,还是在徽州,甚至在被称为“中国研究实验室”的台湾,都没有类似的记录;所谓“记载清晰”,指的是全部契约中,有相当一部分可以找到所标识的田地或山场。
湖北天门熊氏契约文书 豆瓣
作者: 武汉大学民间文献研究中心、湖北省博物馆 编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14 - 6
本书完整收入了清代、民国时期湖北天门熊氏大地主兼商人家族自康熙十年(1671)至民国二十七年(1938)近270年间有关社会经济往来的契约文书1778件,内容涉及土地买卖、房产买卖、土地租佃、土地典当、水利灌溉、公益活动、赋税与徭役、商贸往来、借贷等。并加以点校整理、考证注释。计约140万字,100余幅彩图。
白银帝国 豆瓣
6.7 (6 个评分) 作者: 徐瑾 中信出版社 2017 - 2
货币是一国经济繁荣与衰退的大转轮。白银作为货币的主要形态之一,在中国宋元以降直至近代、时间跨度近1000年的中国货币史中扮演了尤为重要的角色。自16世纪40年代起,中国以白银为媒介参与创建世界市场,开始向“白银帝国”演变,并创造了繁荣盛世;而18—19世纪,西方过渡到金本位并逐渐孕育出现代金融系统时,中国仍然固守银本位,“白银帝国”逐渐走向末路。
《白银帝国》正是通过对这一段历史的考察,分析中国社会兴衰存亡背后那条连绵不绝的银线。从白银货币化到银本位,从纸币的失败到中国对白银的依赖,从中国参与创建世界市场到受制于西方经济体系,本书梳理了白银成为本位货币的艰难历程。此外,作者将更多目光投向了中国早于西方几百年开始的纸币试验,以及中国在全球金本位大势之下对白银的固守,探讨中西大分流和中国银本位对后世带来的影响。所以,这既是一部中国货币史,也是对中国社会变迁的窥探。
千年中国货币史,彰显的不仅是白银的循环和社会的更替,更是来自历史深处的回响,是人性的投射。每一个关注中国经济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人,都能从中获得启发。
2017年5月26日 已读
作为科普和畅销书,还是很有质量的。这又不是学术专著,你们在计较什么??!!真是矫情的要死。
历史 经济学 货币史
西北回民起义研究资料汇编 豆瓣
作者: 宁夏社会科学院 / 李范文 1988
2017年8月27日 已读
较马长寿之书没有那么偏狭,但仍然以阶级分析和所谓民族团结为出发点,这类书都受民间某一类历史学者的影响,客观性为0.
历史
江南农业的发展(1620-1850) 豆瓣
作者: 李伯重 译者: 王湘云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 6
本书所讨论的问题是近年来学界关注的焦点——在中国历史研究中应当如何对待“西方中心论”。作者从明清江南农业的发展入手,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涉及亩产量,农村副业、集约生产、社会制度,人口与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甚至像稻麦复种技术等等,运用大量翔实的历史、数据资料,对明清农业停滞说的“定论”提出了深刻的挑战。本书在1998年先以英文出版发行,被誉为“加州学派”的重要著作之一,此次在国内翻译出版,将对中国经济史的研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汉唐文化与高昌历史 豆瓣
作者: 孟宪实 2004 - 1
自19世纪末叶以来,吐鲁番盆地的城址、石窟寺院、古墓出土了大量古代文献和考古文物材料。于是,吐鲁番历史与文化的研究和敦煌学一道,成为20世纪的显学。
与敦煌藏经洞出土文献相比,吐鲁番出土的写本和刻本资料,语言种类更加复杂,年代跨度也更长,其中尤以宗教文献具多,特别是佛教、摩尼教、景教文献。东西方学者各逞其能,通过对大量宗教文献资料的解读和研究,为吐鲁番的古代文明描绘出了多姿多彩的画面。
相对而言,我们过去对于这样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的历史背景却不甚了然,因为反映世俗社会政治事件、日常生活、经济状况的文书材料不多。直到80年代中叶以后,唐长孺先生领导的吐鲁番文书整理小组编纂的《吐鲁番出土文书》,公布了大量的属于高昌郡、高昌国和唐西州时期的历史文书,才大大推动了吐鲁番各个历史时期研究的进步。在这一大批首次系统公布的文书资料中,有关麴氏高昌国史的文书材料数量相当可观,远非德国、日本、英国所藏吐鲁番文书所可比。同时,新材料也带来新问题,许多过去没有见过的文字、制度、习俗、观念都需要解释,由此引起学术界一个研究高昌国史的小高潮。
孟君宪实是80年代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学人,当他开始研究吐鲁番文书时,即把敏锐的目光,集中在高昌国史的资料上。孟君毕业于南开大学,后在新疆师范大学从事教学工作;以后又到北京大学深造,受过系统科班的历史学训练。这样的学术经历,对于吐鲁番历史的研究是不无帮助的。作者既体察边疆地区之民情,抱有同情之了解,又摆脱地方主义之情绪,秉持学术之正路,我们阅读这本专著,不难看出其书是在了解中原相关制度、文化的前提下,以高昌为立足点,来研究高昌的历史,因此对于高昌国制度、文化特性的把握,就比较中肯,并不因为新材料而张大其词。
孟君此书,是在多年来陆续发表的论文基础上重编而成,章章节节,对高昌国史多有贡献。吐鲁番文书和敦煌文书一样,大多数都是零碎的历史片段记载,孟君治学,并不为残篇断简所累,能够从小处着手,而揭示高昌历史上的大问题。
2017年10月28日 已读
对汉武帝西汉屯田高昌与唐太宗攻伐麴文泰的观点非常精彩。汉武帝正是因为邀请已经西迁的乌孙来此地,但乌孙不来才自己屯田于此,屯田的办法也是根据已有的在北地/朔方等地的屯田经验。唐太宗攻伐高昌是由于西突厥内部的斗争,不然无法解释高昌只有三万人口,侯君集却带领了十五万军队。
历史 吐鲁番学 孟宪实 汉唐 西域
中国弑君录 豆瓣
作者: 左云霖 中国工人出版社 1992 - 10
2017年11月14日 已读
陈志武老师怕是从这里找到皇帝非正常死亡数据的吧-,-
历史
饥饿的盛世 豆瓣
8.3 (31 个评分) 作者: 张宏杰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2 - 10
乾隆盛世是传统中国的巅峰,GDP占全球三分之一,国库充盈,四海臣服,威加海内,但光鲜的外表却掩盖不了内在的腐烂。中国历史上最缜密、最完善、最牢固的专制统治,培养出来的民众只能做“奴隶”,自私、麻木、冷漠、对公共事务毫不关心;屈服于皇权淫威的官员们用贪腐侵蚀着帝国的肌体;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文字狱打断了士人的脊骨,从此中国的知识分子再也没能站起来;1793年,马戛尔尼来华,在世界大势面前整个帝国茫然无知,错失了最后一次主动融入世界的机会,种下了鸦片战争的种子。
本书为读者描绘了一幅五彩斑斓的“盛世”图景,通过对乾隆时代的解构深刻揭示了近代中国失落的秘密。
2017年11月20日 已读
扒乾隆的皮是极好的,有一些笔误。
历史 清史
河陇史地考述 豆瓣
作者: 陈守忠 2007 - 1
2017年12月25日 已读
第一部分对于甘肃历史沿革的分析略显粗糙,所引材料均来自正史,尤其对隋炀帝唐太宗的评价人云亦云。精彩之处在于对秦长城位置的考据,质疑了历来史家的信论。
历史 历史地理 河西 甘肃
撒马尔罕的金桃 豆瓣 Goodreads
The Golden Peaches of Samarkand: A Study of T'ang Exotics
9.1 (43 个评分) 作者: [美] 薛爱华 译者: 吴玉贵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 - 4
本书是薛爱华《撒马尔罕的金桃》最新修订译本,内含24页彩色图片,另保留原书风格20幅黑白题图。本书是西方汉学的一部名著,被视为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古代文化的必读之作。本书选取中华民族最值得骄傲的朝代——唐代为研究对象,详细研究了当时的世界文化交流和文明引进。内容涉及了唐朝生活的各个方面,家畜、野兽、飞禽、植物、木材、食物、香料、药品、纺织品、颜料、矿石、金属制品、世俗器物、宗教器物、书籍等,共18类170余种,举凡生活所需、日常所用,几乎无所不包。此书不仅展现了大唐时期的社会文化、物质生活的生动画面,为认识唐朝的社会生活史和文化史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也是了解中华文明和文明交流史的必读书籍。
本书可能是我们这个时代中,在研究中国方面资料最翔实、最博学精深,并且写得最赏心悦目的著作。
——《亚洲研究杂志》
完全是赏心乐事……薛爱华先生几乎没有漏掉唐代生活的任何一个方 面,以至于一点一滴地为整个文明建立起一幅合情合理的全景画卷……谢弗先生文笔优雅,睿智。他喜欢这些 天方夜谭式的故事,而且把它们讲得非常好。
——《星期六评论》
对唐代文化一次令人着迷的考察,这可以从唐代对舶来品的使用和需要中反映出来……我们很难得看到这么一本令人愉快而内容丰富翔实的书。
——《美国东方学会会刊》
美国学者薛爱华的《撒马尔罕的金桃》,是西方汉学的一部名著,被视为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古代文化的必读著作。……从本书我们可以看到,唐朝的外来物品是何等的丰富多彩,而这些外来物品对中国社会、中国原有的文化又发生着复杂的、多方面的影响,其中很多逐步溶入中国原有文化之中,最终成为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今天的中国文化是多元的文化。中国文化既包含汉族的,也包含其他兄弟民族的;既有本土的,也有外来的成分。
——陈高华(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会长)
《撒马尔罕的金桃——唐朝的舶来品研究》是西方汉学的一部名著,被视为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古代文化的必读之作。本书选取中华民族最值得骄傲的朝代——唐代为研究对象,详细研究了当时的世界文化交流和文明引进。内容涉及了唐朝生活的各个方面,家畜、野兽、飞禽、植物、木材、食物、香料、药品、纺织品、颜料、矿石、金属制品、世俗器物、宗教器物、书籍等,共18类170余种,举凡生活所需、日常所用,几乎无所不包。此书不仅展现了大唐时期的社会文化、物质生活的生动画面,为认识唐朝的社会生活史和文化史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也是了解中华文明和文明交流史的必读书籍。
2018年2月10日 已读
全面介绍唐朝衣食住行各方面的进口品。前面以诗证史的部分非常精彩,后面如金属矿物等就较乏味,但这些物品本来也不甚重要,与生活关系不大,所以史籍较少也是可以理解的。从进口品的角度看,开元盛世远非其他盛世可比,马来昆仑奴,非洲黑奴,粟特舞女,新罗乐师,交趾孔雀,印度龙涎香,罗马的家犬,回鹘吐蕃的马,西亚的狮子,真是让人眼花缭乱。
中国史 历史 唐史 海外中国研究 海外汉学
寻找家园 豆瓣
9.3 (54 个评分) 作者: 高尔泰 花城出版社 2004 - 11
我的故乡高淳,位于江苏省西南端与安徽省交界的地方,恰好是“吴头楚尾”。地势东省交界的寺主, 恰好是“吴头楚尾”。地势东高西低。东部是茅山山脉和天目山山脉的衔接处,山高林茂,俗称“山乡”;西部为丹阳湖、石臼湖、小南湖三湖所环绕,溪河交错,苇岸无穷,俗称“圩乡”。最早的县治固城始建于公元前五四一年,比楚威王筑石头城置金陵邑(前三三三年)还早二百来年,可称古邑。
到我出生的时候,固城早已荒废,县治淳溪镇也是一个仅数千户人家的小镇。镇上只有一条三米多宽、青石板铺面的弯曲小街,俗称老街。……
夹边沟记事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9.3 (203 个评分) 作者: 杨显惠 广东省出版集团 2008 - 9
《夹边沟记事》从2000年春季被《上海文学》开始连载至今,时间已经过去了九年。其间天津古籍出版社出过一册《夹边沟记事》,但其内容不全是“夹边沟”,还有几篇作者早期的中短篇小说。后来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全部的“夹边沟”故事,书名变成了《告别夹边沟》。现在花城出版社要重新出版《夹边沟记事》,且恢复了它的原名。
墨西哥史 豆瓣
作者: [美]派克斯 译者: 瞿菊农 三联书店 1957
2017年12月22日 已读
真的是非常差,也不是翻译的问题。各种传说,各种凌乱没有主线。
历史 墨西哥
中国文化史迹(1-12) 豆瓣
支那文化史蹟
作者: [日]常盘大定 / [日]关野贞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7 - 7
《中国文化史迹》十二卷,著名艺术考古学者常盘大定(1870—1945)、关野贞(1868—1935)合著。原书系日本法藏馆于1939年至1941年间陆续出版的珂罗版图录,单页印刷,盒装,共十二辑,收图两千余幅。此次出版即据之影印复制。《中国文化史迹》一书含括中国山西、河南、广东、湖南、江苏、浙江、福建、河北、山东、陕西、四川、湖北、江西、安徽、北京等地诸多名胜古迹、古建遗址及市井图像,最早的照片摄于1906年,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古建筑、园林艺术家陈从周称赞是书:余治中国建筑史,初引以入胜者,其唯《中国文化史迹》诸书,图文并茂,考订精核,私淑焉,四十年来未能去怀。
中国新疆 历史与现状 豆瓣
作者: 厉声编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3 - 8
本书以历史为脉络,阐述了新疆的地形特色,多民族区域的历史发展,多元文化的继承与并存,政治沿革,西部大开发中的新疆等。
2018年2月6日 已读
国内标准教科书,阶级史观的矛盾在于既要肯定清代分裂分子中大部分是反抗封建压迫的贫苦大众,试图把他们与其首领分割来看;又来全面反对现在的分裂分子。
历史 新疆
考古学论文集 豆瓣
作者: 夏鼐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3
2018年3月6日 已读
高山仰止。较有印象的是寺洼墓葬中的火葬。对金城县主身份以及吐谷浑降唐后慕容曦光参与平叛六州胡叛的考证,以及西宁出土萨珊银币证明5世纪中河西走廊南部存在另一条交通线。
历史 夏鼐 考古学
盛世情怀 豆瓣
作者: 屈小强 济南出版社 2008 - 4
《盛世情怀:天汉雄风与盛唐气象》主要内容:《文化中国:永恒的话题丛书》以高文化品位为内涵,从文化的特定视角重新解读(而非直接面对)某些重大的历史或文化主题,特意选择那些人们普遍感兴趣即茶余饭后可供谈资的历史事件或人物作为题材,以确凿的史料为根基,用新的视角或现代意识,采取富有文采、生动流畅的散文笔法和图文并茂的形式,对其进行历史阐释和文化反思,折射出某些文化精神。浓郁的文化观照和历史反思是该丛书的特色。该丛书强调“可操作性和持续发展的张力”,即灵活多样和巨大的包容性,作为一个长期的品牌选题,视具体情况,分为若干辑陆续推出,逐步完成对文化中国重大历史、文化主题的另样解读,形成一个大众精品系列群。该丛书已出版三辑19册。
2018年5月20日 已读
一般吧,制度部分大概不如钱穆的分析。不属于严谨的历史学著作。
历史 唐史 西汉史
有所不为的反叛者 豆瓣 Goodreads
8.6 (202 个评分) 作者: 罗新 上海三联书店 2019 - 5
罗新教授近年撰写了许多“与专业反思有关”的学术随笔,反映他对历史、历史学和历史学工作的反思与理解。这些与他走出书斋用自己的脚步丈量历史、发现中国、认识世界异曲同工,一个目的即追索历史的纵深感,尝试发现和讲述不一样的历史故事。
本书用一系列个案讨论了诸如历史学家的美德、史料的运用及反思、历史叙述的多样及其背后的原因、历史的记忆与遗忘、怎样超越民族主义史学、古代民族的起源传说与神话、历史研究的想象空间、华夏文明西部边界的进退波动、帝国帝制的内外轻重等问题,以历史学家的方式质疑传统的历史论述,示范了一种健康的看待和解释历史的态度、方法。
★ 我们的历史知识从哪里来?
★ 传统的历史叙述、众所周知的历史认识会不会出错?
★ 为什么历史会被滥用和错用?历史知识为什么会有偏差和错误?
★ 匈奴是故事还是历史?以狼为祖先的是传说还是真实?
★ 西欧骑士身上的佩剑真的来自中国吗?
★ 忽必烈的历史挑战到底是什么?
★ 反思历史叙述的单一与纯粹,示范如何独立、健康地分析和观察历史的典范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使用历史。确保历史知识的正确与准确,不滥用或错用历史,关乎人类的精神健康与心智发育,而这正是历史学家的职责。确保这一职责得以履行的,是历史学家的美德:批判、怀疑与想象力。
我们熟悉的历史,包含着大量的神话与伪史,其中有些将会被揭穿、剔除和取代,有些则因史料匮乏、证据单一而使质疑者无可奈何。怀疑与批判的美德使我们不仅勇于揭破神话、创造新知,而且有助于我们在那些暂时难以撼动的新老神话面前保持警惕、保持距离。
2019年10月12日 已读
有些散,前面几篇能够与主题的史观契合,后面的关联就不大了。
历史 罗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