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
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 豆瓣 谷歌图书
Rebellion and Its Enemie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8.3 (1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孔飞力 译者: 谢亮生 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 - 11
19世纪中国发生了巨大变革。这本书从分析中国社会的内部结构及其制度入手,强调了中国地方名流的作用,论述了在其影响下的地方组建武装活动的形成和发展,并就此对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
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 豆瓣
作者: Morse,H.B. 译者: 区宗华 / 林树惠 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1
《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是曾在中国海关担任过税务司的美国人马士所著。书上详尽地记载了自1635年-1834 年期间英国对华贸易的情况,而“事实上是广州与伦敦之间的贸易”(原序)。因此此书是研究早期中英贸易史的珍贵资料,特别是对研究广州十三行中英贸易史,具有极重要的价值。
边界与民族 豆瓣
作者: 何星亮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2017年2月21日 已读
做历史不光要会各种语言,还要有运气发现新材料啊。以地事俄,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记得清朝对于地图等等运用不够得当,丢失了很多领土。
历史 明清史 民族学 清史 边疆史
科学在中国 (1550-1900) 豆瓣
On Their Own Terms: Science in China 1550-1900
作者: [美] 艾尔曼 译者: 原祖杰 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 - 5
《科学在中国 (1550-1900)》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本杰明·艾尔曼在对中国学术思想多年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1550至1900年科技发展史的一次重要探讨。17世纪初,欧洲人在钟表、杠杆和滑轮等重要机械制作上已经领先于中国了,但同时他们也在向中国人学习丝绸和瓷器 的制作技术。基督教传教士对于科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无疑发挥了关键作用,无论是耶稣会科学知识与中国古代科学的嫁接,还是新教徒影响下欧洲现代科学在中国的传播,都为后来晚清改革者和国共两党精英所一致倡导的科学进步奠定了基础。与许多学者贬抑中西接触之前乃至甲午战争之前中国科技发展水平不同,艾尔曼从中国人的自然史观和学科分类等角度论证说,中国人对科学从来不乏兴趣,这也正是传教士介绍的欧洲科学能够在明、清朝野得到重视的根本原因。艾尔曼在本书中重新审视了一个被学术界一直视为当然的观点,即科学在明、清时期的中国是失败的,而在欧洲、日本是成功的。为了剥离甲午战争以来尤其是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明、清中国科学失败论的外壳,艾尔曼以惊人的耐心和毅力考察了与中国科学以及中国人科学思维相关的各个领域,向读者展示了中国人“以他们自己的方式”重构现代科学的努力。
2017年3月12日 已读
终于读完这部皇皇巨著。耶稣会的利玛窦来华揭开了西学东渐的序幕,其实在康熙年间,中国人所了解的西方知识也是跟得上时代的,但是之后牛顿的革新就没有被传播进来,不过依靠传教士来传播科学这种方式可能也就意味着牛顿达尔文不会被传播进来。最近的一个关于great divergence的想法是,由于路途遥远,远距离贸易只能交割奢侈品,因此欧洲与中国贸易关系比较少,新产生的技术和产品无法大规模交流使用。当然可能距离只是很小的因素,政策的因素极大的增加了冰山成本。所以即使上层知识分子对西方的进步有所了解,也很难在整个国家普及。对于乾隆到咸丰的部分稍微有些略,不过这一百年就是中国大幅度落后的时期吧。
中国科技史 历史 古今之变 明史 明清史
满与汉 豆瓣
Manchus and Han : Ethnic Relations and Political Power in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an China, 1861-1928
7.3 (9 个评分) 作者: [美]路康乐 译者: 王琴 / 刘润堂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 11
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王朝统治的辛亥革命,被认为是政体从帝制到共和,从传统到现代转变的关键。但是,由于被推翻的清朝为统治了大多数中国汉人近三百年的少数族群所建,而革命者绝大多数是汉人,那么在多大程度上,辛亥革命不仅仅是反帝,而且是反满呢?
路康乐在《满与汉》中探索了这个尖锐而复杂的问题,分析了满族作为一个世袭军事特权阶层(“旗人”)向一个独立的族群的转变,也详细描述了清朝与汉族改革者之间的对话与互动,这一互动在清末民初的社会变革中达到了顶峰。
《满与汉》是一项具有开创意义的研究,将改变中国历史学者研究清亡原因的方式。同样,该研究也澄清了族群学者关于满族作为职业军事特权阶层的起源问题,分析了满汉关系的变化,以及满族从边疆“蛮族”到统治者,再到被统治者的历史发展。
清代宁波契约文书辑校 豆瓣
译者: 王万盈 注解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8 - 6
《清代宁波契约文书辑校》主要内容:契约文书之所以能引起众多研究者关注,就是由于契约文书本身所具有的地方性和民间性特点,决定了契约不仅对研究地方经济制度变迁和基层社会风貌提供了正史难以见到的资料,而且契约文书又可以与传世文献相互印证,弥补文献记载的不足,甚至匡正文献记载的谬误。
由于这批契约文书均属手书,错字、别字、脱漏字、异体字、生僻字、数字大写乃至自造字较多,个别地方字迹已经难以辨认,为便于研究者参考研究,在保存原貌同时,兹将其中错别字,脱漏字补上。
中国地方珍稀文献 石仓契约 豆瓣
作者: 曹树基编 / 潘星辉编 2011 - 1
浙江省松阳县石仓村,因其保留了完整的明清土地契约、民间文书,以及从万历以来的大量明清古建筑,从而在学术界与建筑界产生了重大影响。《石仓契约》收集的大约8000件土地契约及数百种民间文书,为勾勒中国古代农村社会形态提供了最好的文献。
就目前的情况看,石仓的土地契约可能是一个集中的村落群中保存契约文书最为齐备,数量最多、种类最多且记载最为清晰的村庄。所谓“齐备”,指的是契约的系统性,往往一块土地的数次买卖契约保存完整;所谓“数量多”和“种类最多”,是因为至今为止,无论是在发现大批林业契约的贵州锦屏,还是在徽州,甚至在被称为“中国研究实验室”的台湾,都没有类似的记录;所谓“记载清晰”,指的是全部契约中,有相当一部分可以找到所标识的田地或山场。
湖北天门熊氏契约文书 豆瓣
作者: 武汉大学民间文献研究中心、湖北省博物馆 编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14 - 6
本书完整收入了清代、民国时期湖北天门熊氏大地主兼商人家族自康熙十年(1671)至民国二十七年(1938)近270年间有关社会经济往来的契约文书1778件,内容涉及土地买卖、房产买卖、土地租佃、土地典当、水利灌溉、公益活动、赋税与徭役、商贸往来、借贷等。并加以点校整理、考证注释。计约140万字,100余幅彩图。
故纸遗律 豆瓣
作者: 尹伊君 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13年8月1日) 2013 - 8
《故纸遗律(尹藏清代法律文书)》(作者尹伊君)图文并茂,每幅文书图录均为首次发表,文字部分既有对该项文书的总体定义说明,又对每一幅图录分别予以介绍,其中包含了作者大量的研究成果。《故纸遗律(尹藏清代法律文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吉昌契约文书汇编 豆瓣
作者: 孙兆霞 等 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 7
《吉昌契约文书汇编》包含的438份契约文书,全部来自当下备受关注的屯堡村寨——贵州省安顺市吉昌(屯)村,时间跨度从1733年到1961年,涵盖了200多年的历史。这批契约文书涉及土地、林地、房屋在买卖、租佃、典当和分关(家)等方面的丰富内容。该史料的面世,丰富了我国契约文书区域和族群类型的种类,填补了我国屯田制度变迁及影响的民间史料的空白,再现了明朝以来西南边地基层社会在文化与经济纠结中如何实现国族整合的相关信息,为从村落视角透视黔中区域社会—经济形态转型提供了最基层史料,从而对以村域为研究对象来认识与理解中国,蕴含着大量亟待挖掘的资源潜质,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2017年6月8日 已读
地的种类分的是很细,可是没有地的尺寸…
土地 契约 清史
贵州文斗寨苗簇契约法律文书汇编 豆瓣
作者: 陈金全 / 杜万华 人民出版社 2008 - 7
《贵州文斗寨苗簇契约法律文书汇编:姜元泽家藏契约文书》从实际生活出发,运用人类学素描的手法,给我们勾画了一则18-19世纪中国南方山地少数民族法律生活的图景,展示了苗族基层社会法律秩序的基本构成。
清代陕甘人口专题研究 豆瓣
作者: 路伟东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1 - 2
《清代陕甘人口专题研究》是一本区域断代人口史方面的学术专著,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清代陕甘地区的人口问题,研究的空间范围以嘉庆二十五年(1820)陕、甘两省政区为基础,研究的时间范围则从康熙中叶一直延续到宣统末年。《清代陕甘人口专题研究》首先对清代陕甘地区的人口管理制度,尤其是回民人口的管理制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然后,又全面梳理了清代前中期陕甘人口西迁的历史进程,对人口西迁中的一个经典个案,即雍正敦煌移民以及移民管理制度“农坊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接下来,《清代陕甘人口专题研究》对极盛时期的陕甘人口分布状况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最后,对有关清代陕甘人口数量的部分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2018年1月18日 已读
还是非常不错的,对陕甘人口和回乱的进一步研究。不知道国内史学界是否注意到民族偏见影响了一些少数族裔史学家的结论,比如白寿彝/马长寿在估计回族人口的时候是否有动机高估,以及在五六十年代的文献在引用时是否应该批判其阶级史观的问题。当然可能史学界也存在为尊者讳的问题,总之作者也算比较中立了。对于甘肃地理调查表的使用是一大贡献。
人口史 历史地理学 地方史 清史 路伟东
救世 豆瓣
Saving the world : Chen Hongmou and elite consciousness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a
作者: [美国] 罗威廉 译者: 陈乃宣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 11
陈宏谋是清代中期上层官僚的代表,作者通过对他的解读让我们全面了解那个时期官员对自己、对事业和社会的认识。作者从为官到做人,从经世到治家诸多方面剖析了陈宏谋的思想与政治生涯。本书通过人物史写社会史,是了解18世纪官僚政治思想的重要著作。
2022年8月6日 已读
有些过于按图索骥。大部分汉学家有个毛病是不论事实与否,一定要把西方的东西往中国套。而国内这边从晚明开始沉迷于“西学中源”和“资本主义萌芽论”。前者追寻布罗代尔“世界历史的共时性”,后者只是为了维护可怜的自尊心。“难道洪亮吉和马尔萨斯不是一起发明了人口论吗?阮元和莱布尼茨不是一起发吗了微积分吗?”陈宏谋是实用主义者没错,但这不代表他具有市场主导的观念,以及隐含的资本主义倾向。
政治史 清史 社会学
洪业 豆瓣
The great enterprise
8.7 (9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魏斐德 译者: 陈苏镇 / 薄小莹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2
本书选择了明清嬗代过程为论述对象,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族诸多方面进行剖析,揭示帝国秩序崩解与重建的过程等。据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译出。
2021年12月17日 已读
孔孟之乡山东士大夫的容易变节,与江南士大夫的虚伪。统计表很有意思。江南士大夫并不是坚守节烈,而是没有机会早些投降而已。
明史 清史 魏斐德
饥饿的盛世 豆瓣
8.3 (31 个评分) 作者: 张宏杰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2 - 10
乾隆盛世是传统中国的巅峰,GDP占全球三分之一,国库充盈,四海臣服,威加海内,但光鲜的外表却掩盖不了内在的腐烂。中国历史上最缜密、最完善、最牢固的专制统治,培养出来的民众只能做“奴隶”,自私、麻木、冷漠、对公共事务毫不关心;屈服于皇权淫威的官员们用贪腐侵蚀着帝国的肌体;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文字狱打断了士人的脊骨,从此中国的知识分子再也没能站起来;1793年,马戛尔尼来华,在世界大势面前整个帝国茫然无知,错失了最后一次主动融入世界的机会,种下了鸦片战争的种子。
本书为读者描绘了一幅五彩斑斓的“盛世”图景,通过对乾隆时代的解构深刻揭示了近代中国失落的秘密。
2017年11月20日 已读
扒乾隆的皮是极好的,有一些笔误。
历史 清史
天国之秋 豆瓣 Goodreads
Autumn in the Heavenly Kingdom: China, the West, and the Epic Story of the Taiping Civil War
8.3 (59 个评分) 作者: [美] 裴士锋 译者: 黄中宪、谭伯牛 校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 - 11
2012年坎迪尔(Cundill Prize)历史奖大奖(世界奖金最高的历史著作奖)
裴士锋生动重现了……十九世纪中叶的太平天国战争。这场战争所夺走的人命之多,在人类史上名列前茅。它的深远影响,在当今中国仍未消失。《天国之秋》是由第一流历史学家和杰出作家完成的引人入胜之 作。
——基辛格(Henry A. Kissinger) 《论中国》《大外交》等书作者
精心琢磨的历史铺陈,是极出色的典范。从一八五〇年代初期打至一八六四年的这场中国内战,可能是人类史上死伤最惨烈的内战;裴士锋以生动翔实的手法,呈现中国的统治者及其数千万子民的命运如何受到英国外交与商业利益的摆布,如何受到太平天国本身的非正统宗教和政治理念影响。一个悲惨且撼动人心的故事。
——史景迁(Jonathan Spence) 《追寻现代中国》《大汗之国》等书作者
2018年2月22日 已读
被高估的著作,过分夸大英国在消灭天平天国中的作用;无关紧要的人以及枝节延伸太多;与其他关于太平天国的著作相比,不觉得有特殊之处。
太平天国 海外中国研究 清史 裴士鋒 近代史
清代新疆军府制职官传略 豆瓣
作者: 阿拉腾奥其尔 / 阎芳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000
本书收伊犁将军、乌鲁木齐都统以及新疆各地参赞、办事大臣,共395人,通过对伊犁将军及各级军政大臣的活动的考察,对于了解清代新疆的历史概貌,对清代新疆军府制度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018年2月22日 已读
依笔画编纂的清代新疆官员名录和简介,信息有限。查起来不方便,不如以官职和时间维度来编排比较好。
军府制 工具书 新疆 清史
湘军集团与西北回民大起义之善后研究 豆瓣
作者: 赵维玺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4 - 3
本书是在赵维玺的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记述了以左宗棠为首的湘军集团镇压西北回民起义后,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风化等方面,对当地的战后恢复与重建。作者花费几年时间于历史档案和私人文集、日记、年谱、函牍中搜集材料,并对当年的战场和回民移居地考察,不发空论。书中详细阐述了湘军集团在甘宁青地区实施的移民政策,如调控汉回等民族矛盾和伊斯兰新老教关系,析置和重组地方政权,修建道路交通和军事防御设施,陕甘分闱和修复书院祠庙,清丈田亩和推广桑棉,振兴盐茶和兴修水利,《救荒六十策》与恤婺、保节、禁烟等善后举措,全方位长时段展现了其善后全貌,并探究其成败得失,对了解湘军集团在西北的政治活动及其社会作用和历史意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特别是对民族与宗教问题的处理过程的探析,为处理当代西北民族宗教问题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018年6月14日 已读
选取的视角很取巧,避开了对这场战争的定性,算是这一研究领域最为客观的一本书。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对甘青宁科举制度的重新安排上,这一部分大都是直接引用奏折档案,很少取自别人的研究,可见作者下的功夫之深。
清史 湘军 西北 陕甘回变
清代漕粮征派与地方社会秩序 豆瓣
作者: 吴琦 / 肖丽红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7 - 5
编辑推荐
该书分为上、下两篇研究清代漕粮征派与地方社会秩序构成多重而复杂的关系,上编主要探讨清代征漕体系及其社会意义,包括清代征漕体系的基本内容及其在清代后期的变化情况,征漕中的重要环节诸如蠲(免)缓(征)改折、漕粮仓储、漕粮截拨、漕粮平粜赈济等的社会意义;下编则主要围绕因征漕而引发的闹漕问题及其社会影响,包括清代闹漕的时空特征、闹漕者的成分与动机、闹漕的方式及动机、闹漕对于社会秩序的触动以及闹漕引发的其它社会问题等。
媒体推荐
该书分为上、下两篇研究清代漕粮征派与地方社会秩序构成多重而复杂的关系,上编主要探讨清代征漕体系及其社会意义,包括清代征漕体系的基本内容及其在清代后期的变化情况,征漕中的重要环节诸如蠲(免)缓(征)改折、漕粮仓储、漕粮截拨、漕粮平粜赈济等的社会意义;下编则主要围绕因征漕而引发的闹漕问题及其社会影响,包括清代闹漕的时空特征、闹漕者的成分与动机、闹漕的方式及动机、闹漕对于社会秩序的触动以及闹漕引发的其它社会问题等。
2018年6月18日 已读
资料还可以,价值之处在于漕运折免和抗漕的那几张统计表。
清史 漕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