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
中国在梁庄 豆瓣
7.7 (31 个评分) 作者: 梁鸿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0 - 11
《中国在梁庄》内容简介:作者多年深入农村,用自己的脚步丈量家乡的每一寸土地,用自己的眼睛记录下那些惊人的故事:王家少年强奸了八十二岁的老太、昆生把自己的家安在了墓地里、即使火化了,也要把骨灰在棺材里撒成人形……通过这些真实的“个人史”,展现了中国农村在城市化的进程中的现实危机。
该书再现了一个真实的乡村。农村留守儿童的无望,农民养老、教育、医疗的缺失,农村自然环境的破坏,农村家庭的裂变,农民“性福”的危机,新农村建设的留于“形式”……当代中国农民的生存现状在作者的笔下一一显现出来。
通过此书,村庄的过去与现在、村庄所经历的欢乐与痛苦、村庄所承受的悲伤,都将慢慢地浮出历史的地表,我们会由此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
致命的倔强 豆瓣
作者: 邢超 2013 - 7
本书叙述了从洋务运动到甲午战争的历史。作者认为,晚清呈现出倔强的气质。整个社会在西方文明袭来的时候,表现出保守、顽固的态度,这是晚清“倔强”的主要表现形式。咸丰帝不允许外国公使驻京,为此不惜和英法两国开战;倭仁、李鸿藻、叶名琛等士大夫,他们排斥西洋器物,反对社会变革,顽固得几乎不可理喻;广大民众对西方事务始终持排斥的态度,“反入城”事件、“教案”、义和团运动不断爆发。
晚清“倔强”的另外一种形式,表现为士人们把儒家学说视为信仰,对中华传统文化守望、坚持,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在晚清的士大夫中间,“苟利国家,生死以之”的担当意识是普遍存在的,这是儒家文化长期熏陶的结果。不但在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等人的身上,甚至在李鸿藻、吴可读、翁同龢等所谓的“顽固派”的身上,这种担当意识同样鲜明地存在着。
2015年5月11日 已读
今年在火车上读完了这本水平略高于中学教材的书,权当消遣。
改革 晚清民国 现代化
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 豆瓣
作者: [美] 道格拉斯·诺斯 译者: 厉以平 商务印书馆 1992 - 10
《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中集中表述了这样一个中心思想:由于人类受其自身生产能力和生存环境的约束,只有通过交换即交易这一基本活动获得经济效益和安全保障,而产权是交易的基本先决 条件,产权结构的效率引起经济增长、停滞或经济衰退。国家则规定着产权的结构并最终对产权结构的效率负责。此外,由于约束行为的衡量费用很高,如果没有思想信念约束个人最大限度追逐利益,会使经济组织的活力受到威胁。因此,意识形态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它是一种节省时间精力的工具,有助于实现决策过程简化并使社会稳定和经济制度富有黏合力。诺思从制度创新和制度变革来解释长期经济增长和人类社会的演进,显然是富有启录意义的。
2016年11月29日 已读
全书体例清晰:理论搭建+历史回顾+综合。最大的收获有三:1.第三章“新古典派的国家理论”换了一个视角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并警惕官僚制的弊病;2.分析两次经济革命的视角令人眼前一亮;3.分析英/荷/法/西四国国家制度和产权制度的毫厘千里对我理解法国革命也有一定的帮助。但诺思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存在一个致命问题,那就是混淆了“生产力-技术”、“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制度”两组概念,从而导出以人口变动为主要因素的资本存量变动是制度变革的主因、制度变革引发技术变革的结论。这一结论适用于生产关系严重滞后于并阻碍生产力发展时,因此诺思没有打到点上。
工业革命 文官制 现代化 经济
大革命与现代文明 豆瓣
作者: S.N.艾森斯塔德 译者: 刘圣中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12 - 8
S.N.艾森斯塔德所著的《大革命与现代文明》运用比较历史和比较文明分析方法研究了当代世界历史社会变迁的文化结构和历史过程之间的互动.关注了不同现代化和革命过程的内部张力和矛盾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对大革命产生与发展背后的文明和历史环境、大革命与多样现代性之间的关系、大革命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独到的研究。
《大革命与现代文明》的主题涉及社会变迁、现代性和文明的广泛内容;现代政权中革命象征主义的命运和动力,以及在不断变化的现代性文明过程中的各种动力和变革模式。
2021年6月30日 已读
气得肝疼。
2021年6月30日 评论 三流+二流=末流 - 这是一本三流学者翻译二流作者的典范。本书唯一的亮点就是一级标题无可挑剔,仅此而已。核心观点一句话就能说明白:只有轴心文明才能孕育大革命,只有大革命才能反作用于轴心文明。为什么轴心文明有这样的底蕴呢?因为有把彼岸拉回此岸的积累。加之资源和精英溢出,产生了大革命。 除此之外,全书还有什么价值呢? 作者最大的问题是“不准”,表现为概括能力极差,且多是用后话补前话,看似严谨、实则无能;译者最大的问题是“不懂”,因而总是用直译和复杂句式掩盖迷糊——气得肝疼。
现代化 革命
太平天國之秋 Goodreads 豆瓣 谷歌图书
Autumn in the Heavenly Kingdom: China, the West, and the Epic Story of the Taiping Civil War
作者: Stephen R. Platt 史蒂芬.普拉特 译者: 黃中憲 衛城 2013 - 5
十九世紀中葉,東西兩半球各自發生了一場大規模內戰。西半球那場發生在崛起中的美國,東半球則發生在日益衰頹的中國。而當時的全球霸權英國,則在其間發揮了關鍵性影響。
大清帝國這場內戰,臺灣稱為「太平天國之亂」,共產中國則視之為革命或農民起義。奇特的是,太平天國的領導者洪秀全是當時中國為數極少的基督徒,他在屢試不第之後崩潰癱軟,斷斷續續做異夢四十天,數年後宣稱自己是上帝的第二個兒子,並開始領導宗教運動,隨後轉為政治軍事運動。
鴉片戰爭後,中國已嵌入全球貿易體系中,西方列強的外交與軍事力量對清廷或太平天國更有一定的影響力。西方各國的輿論甚至國會內部,對於是否干涉這場戰事各有看法,但才剛攻進北京並放火燒掉圓明園的英國最後卻選擇幫助滿清朝廷。日本明治維新的重要人物伊藤博文便認為,英國介入使得清廷多活了五十年,因而加大後來的動盪程度,並推遲中國的現代化進程。
作者從國際關係的角度切入,特別著重英美各國在外交與軍事上對太平天國戰事的影響,而不流於誇大。除了組建湘軍的曾國藩之外,也側重介紹了洪秀全的族弟洪仁玕,他為太平天國提出的「資政新篇」可說是中國第一套現代化綱領。本書於二○一二年獲頒坎迪爾獎(Cundill Prize),是全世界獎金最高的歷史著作獎。
国学与近代经学的解体 豆瓣
作者: 陈壁生编著 2010 - 11
《国学与近代经学的解体》分为两个主要部分:思想、学科。第一部分是“思想”,主要内容为近代经学研究的学者,在历史大转变中,对经学的态度的转变。第二部分是“学科”,主要分几个点:一是古文经学的历史化,二是从今文经学到古史辨派,三是宋学的哲学化,四是从经学角度对现代学科进行反思。由此整理出一条经学现代迁变的线索,并证明:现代以来的学术分科方式,无法真正囊括传统经学的精义,我们有必要回到经学研究中,去全面探讨传统经学的精神。
腹地的构建 豆瓣
The Making of a Hinterland: State, Society, and Economy in Inland North China, 1853-1937
作者: [美国] 彭慕兰 译者: 马俊亚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 8
◎名人推荐
彭慕兰对于中国不同地区的洞察,十分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丰富面貌。这部作品让我们理解:为什么蓬勃的经济增长发生在沿海核心地区,而与此同时,内陆地区则一直维持着贫穷与被“牺牲”的处境,并成为孕育共产革命组织的土壤。
——周锡瑞(Joseph Esherick)
这是一部令人瞩目、立意新颖、富有想象力的重要著作,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它阐释了老问题、新方向。老问题是关于国家层面:我们怎样去理解一个崩溃的国家政权以及由此代替它的“现代化”国家?怎么样去理解“帝国主义”带来的影响?新方向是地方和区域在此过程中的转变。
——曼素珊(Susan Mann)
◎媒体推荐
彭慕兰对中国北方区域的“经济之死”作出了意义非凡的研究。“黄运”,是一个未经“官方”命名,但自20世纪初就开始“死亡”的特定区域,人口1500万,涵括河南、山东西部等与黄河相交之地。19世纪曾是中国北方核心区域的一部分,随着来自国外的压力和影响与日俱增,国内面临的挑战和回应使得这一地区越来越“边缘化”。彭慕兰通过详细的解析,将这一图景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The China Journal
这是一本非常好的研究,它可以作为关于中国近现代的政治、经济的重要著作。彭慕兰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The China Quarterly
~~~~~~~~~~~~~~~~~~~~~~~~~~~~~~~~~~~~~~~~~~~~~~~~~~~~~~~~~~~~~
费正清奖获奖作品,美国历史学会会长彭慕兰成名之作
本书荣获1994年费正清东亚研究最佳著作奖,该著作一上市就得到广泛关注并得到学界内外一致好评。彭慕兰凭着扎实的历史素材、敏锐的研究视角,从社会、经济等方面全面论述1853—1937年这一时段黄运地区的风云变幻。
2017 年全新修订,精善呈现加州学派领军人研究心血
原译者马俊亚全新校译修订,内容更为精善,全面展示加州学派领军人学术风采。
~~~~~~~~~~~~~~~~~~~~~~~~~~~~~~~~~~~~~~~~~~~~~~~~~~~~~~~~~~~~~
史料丰富,眼界开阔:“人为”打造出来的贫穷腹地
本书运用多个国家的丰富史料(包括中、日、美,民间、官方等级别的史料),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清末民初1853—1937年间,华北内地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变迁及其原因进行探索。
作者在书中描绘了华北内陆地区,尤其是河南、山东等一带当时的社会情形,包括对当地的金融、农作、交通、税收情况和农民的反抗斗争进行了全面描述,同时将当时华北内陆与沿海地区的发展作对比。他认为华北内陆在这段时期社会生态与自然生态发展呈现出衰退的迹象。作者不仅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波澜壮阔的华北内陆生态群像,更是运用了社会学理论、历史地理学、社会区域理论等多重视角,分析了华北内陆衰败的原因。他指出,在国家退出了对地方社会的经济以及政策扶持沿海地区的大背景下,此时的华北内陆又遇上战乱和自然灾害,衰败是必然的结果。中国内陆腹地并非生来“落后”,这一局面更多地是由国家政策以及时局造成。
彭慕兰的学术关怀恳切、史料搜集整理之功在这部作品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而这部作品的主要论点在当下读来依旧常读常新,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