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艺出版社
真理 豆瓣
Truth
7.8 (10 个评分) 作者: (美)约翰·卡普托 译者: 贝小戎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6 - 4
卡普托一直积极地尝试以解构的方式来重新探讨宗教与哲学的关系问题,他倡导一种流动而非静止的思考事物的方式。此部《真理》沿袭了他一贯的做法,作者首先从真理在后现代状况下的境遇入手,之后向前追溯真理观的历史发展脉络,从前现代的上帝即真理,到启蒙时代的理性判断,再到后现代的作为事件的真理(在这里上帝和理性都不享有骄傲的地位)。在生动诙谐的文字背后,卡普托力图阐明:任何一种静止的、稳固的思想理论体系都是被建构出来的,它并不能真实、生动、全面地解释纷繁复杂的现象世界,"真理"同样如此。
2019年8月15日 已读
适合一字一句读。没想到自己的部分想法可以被“后现代”定义,还挺让人感动的,说明当前世界的总体发展的确正朝着开放行进(或者是消极的预感)。作者认为真理不应当从宗教中剥离(同时又说自己绝对不是在抱怨),首先论述了圣奥古斯丁和德里达在宗教和真理看法上的相似和不同,之后写了二者中间存在着哥白尼笛卡尔黑格尔康德克尔凯郭尔尼采的观点,最后出场的是代表后现代的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库恩,得出真理是一个追逐的过程,是永远保持着开放的态度。
2019年8月13日 评论 08.11-8.15 - 08.11 刚看序言和第一章,讲得太清楚了,条理逻辑非常棒,必须一字一句读。 最初智慧包含着真善美,之后理性被单独提出,结果就是疯狂则成了一种负面(作者认为启蒙运动虽然好,却过分提倡理性了),同时宗教逐渐成了一件私人的事(神可以为真,但并非只有唯一的神),人们对于宗教的看法从“上帝即真理”转变成有能证明“上帝为真”的理性基础。 08.13 内容太丰富了,真的没想到自己的部分想法可以被“后现代”定义,还挺让人感动的,说明当前世界的总体发展的确正朝着开放行进(或者是消极的预感),而在这种情况下真理便是追逐什么的过程(觉得作者描述的真题是人类推进的不过也可能是被真理引领着,与存在有类似)。德里达的祈祷也和我的类似,是用“你”而并非用上帝指代的存在,他不喜欢“后现代”这个词是因为它划分了时间。 哥白尼在去世后匿名发表的书是跨时代的,作者将笛卡尔的二元论中的身体描述为粘在鞋子上的口香糖哈哈哈!康德将宗教看作伦理(这部分之后要再读啊),强调善良意志,认为知识是由心来决定的,而真实的世界处于世界的范围之外(我想我们的确站在有限的角度,致使无法掌握完全真实),黑格尔认为真理是具体的(作者认为实在是太具体了,更推荐他的演讲集),举的拿破仑是抓住更巨大力量的例子真好,他对启蒙运动大力抨击,关于上帝在全部事物中的部分还挺认同的。 读到这里感触最深的还是宗教在历史中占据的地位,这也是近几年才逐渐感受到的。 8.14 看了讲克尔凯郭尔和尼采的部分,说这两位可被当作后现代的奠基人。二者的理论相似也不同,都认为生命并无意义想要唤起激情。 克尔凯郭尔想恢复的是教徒热情,认为当时信教所做的只需周日那天去教堂聆听,其他时间内心并没想到上帝,这实在是太容易了! 他区分了主观真理和客观真理,主观真理是无论说话者的身份和意图,只要提出的是真(比如2+2=4),那就为真,在真理上他支持客观真理,强调主体的意识。黑格尔觉得更重要的是生命的结果时,克尔凯郭尔认为这种客观真理带来了破坏性。他认为基督教和客观真理不同,是一种存在主义的真理,实践和行动比起内心更重要。(作者不同意他提出的只要上帝提出,献祭是被允许的,被认同的 尼采一直在旅行,这让他的作品有些跳跃。 他认为人们忘记了真理是虚构的,认为真理必须服务生命(就和牙齿一样),而不是相反,他批评苏格拉底(这实在挺大胆的),说他将能真正服务城邦的人拉离了真正的道路,而做出的最大损害就是影响柏拉图,让他烧掉了早期作品(我也是逐渐理解到了师生关系会是那么重要的)。 读到他关于生命永恒轮回的部分有些悲伤,他又说只有看清承认并接受这一切的才是强者。真理于他是绝对的诚实。关于overman的部分作者写的不多,觉得尼采所说的超人似乎是不受从前道德真理的定义及带来的各种影响的人? 真理意味着冒险! 正式的后现代是三部分:海德格尔的解释学,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托马斯·库恩的范式转换。 作者想在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外找到其他立场,那就是解释学(Hermeneutics):真理都有背景,要正确预设,避免错误预设。好的解释不会垮掉,除非它服务的是权力宣传,但作者认为不能因此责备解释。当前拥有的最佳信息就是最佳解释,解释因存在角度遮蔽我们但也赋予了我们一个切入的角度。 *没有纯粹事实,问厨房里有几把刀可以答出但难保会漏掉。 语言游戏让人想到玻璃球游戏,维特根斯坦是不是读过黑塞呢? 游戏是受规则限制的活动,语言是属于某些活动领域的话语。不能用一种游戏规则判定另一种游戏是“非理性的”;一种游戏就是一种“x主义”;需要注意的是要强调游戏间的相似性。 在任意给定时刻,科学研究的状态是围绕着流行的范式组织的。一般常规是填补范式,维持稳定的范式被假定为正确的,如果引起震荡的存在没有达到转换程度(如果真的是范式转换会造成一场运动,并被他人采纳接受,否则创新就会失败),人们通常会坚持范式。→这个很像社会学的内容啊…… 总之真理是流动的,真理警察退散。
a宗教哲学脑袋里的思索 上海文艺出版社
极北直驱 豆瓣
極北にかける
7.7 (7 个评分) 作者: [日] 植村直己 译者: 陈宝莲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3 - 8
日本探险家植村直己在一九七〇年完成单独攀登世界五大洲最高峰的纪录后,将目标从“垂直的世界”转向“水平的世界”,也就是极地。为了横越南极这一终极目标,他进入地球最北端的爱斯基摩部落,磨练一些极地生活的能力,让身体适应气候变化并学会狗拉雪橇技术。他秉持非凡的决心,用生疏的技术驾驶狗拉雪橇独自出发,途中遭遇各种生死一线间的危险。这些事迹让世界知道了植村直己的存在,也让他成为二十世纪最伟大、最受尊敬的探险家之一。
2019年1月18日 已读
印象最深的是“奇维亚”这种食物,将鸟塞进海豹肚子里,在它发臭后通过肛门吮吸……真是神奇的吃法,世界各国都有吃腐烂食物的例子吧。冒着死亡风险一个人穿行北极挺有勇气,也让人了解到当地三十年前的文化(流行的大男子主义,自由的追求,种族受冲击后的偏见与歧视,酗酒),不太清楚现在如何,有点儿好奇当代爱斯基摩人的生活。心疼狗。气候越恶劣严峻的地方,人为了让自己活下来就会对其他一切更残忍。这种流水帐日记的方式不耐读,不太喜欢作者以一种外来人的感觉切入的开始,从他描写自己喝醉酒后才好点儿。不推荐购买。
a运动旅游走在路上 上海文艺出版社
星辰时刻 豆瓣
A hora da Estrela
8.5 (65 个评分) 作者: [巴西] 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 译者: 闵雪飞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3 - 10
不要去证明至为真实之事的存在,要去相信。哭泣着相信。
——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
----------------------------------------------------------------------------------------------- -
这是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探问“身份”的一部重要小说。作者刻画了一位从贫穷地区移居到里约热内卢的女孩玛卡贝娅的艰辛生活。她在镜中看到了叙述者的形象,而这个神奇的叙述者以第一人称出现,成为小说中的人物,言说他们的孤独。她与男友分手后揽镜自照,用口红涂满了嘴唇,仿佛找到了她所希望的身份:成为璀璨的超级巨星。在格洛丽亚的劝告下,她寄望于塔罗牌的神力。当她满怀希望地走出塔罗牌师的家门,讽刺而又悲戚的一幕出现了:她被一个金发男子驾驶的豪华奔驰撞倒。濒死的那一刻,幻觉中的“星辰时刻”终于出现,所有的卑微升华成了璀璨。
---------------------------------------------------------------------------------------------------
如果卡夫卡是个女人。如果里尔克是出生在乌克兰的犹太巴西女人。如果兰波当了母亲,如果他活过了五十岁。如果海德格尔不再是德国人,如果他曾书写过尘世的小说。为什么我会提及这诸多的名字?为了定位她。这是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的写作之域。在那里,在最受苛求的作品呼吸之地,她前行。再向前,在哲学家无法呼吸之所,她继续前行,走向更远,比所有知识更远。她越过了理解,一步一步颤抖着隙进这个世界浓重的不理解之中,她的耳力极尽锐利,甚至可以接听到星辰的声息,甚至原子最细微的摩擦,甚至心跳之间的静寂。她是世界的明灯。她什么都不知道。她从不阅读哲学家。然而她却留给人一种印象:她在听着他们在自我的森林中低语。她发现了一切。
——埃莱娜•西克苏(Hélène Cixous)
2018年8月1日 已读
亚马逊上买不到,下了电子版。是我高中时会喜欢的小说,如今开头看着和杜拉斯一样十分烦躁,但却在不知不觉中读完了。觉得是作者在夜晚不眠之时开始写下的直至感到困倦前的一气呵成,可以非常肯定的是里面的“我”就是作者本人,否则是有多高超移情才能写出这样的文字啊。而里面的玛卡也一定是克拉丽斯身体当中的一部分,是她想要疼爱、想要正视但又有一丝希望远离的部分,是一个由文字组成的淡白而变动着的缩影或是被抽出的部分(想到福葛的紫烟)。才读了一本,还不清楚作者实力。会读是因一个月内被安利两次+克拉丽斯本人照片挺美。因为花的时间不多,所以值得一读吧。
a小说诗歌虚构 上海文艺出版社
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 豆瓣 Goodreads
The Lost Salt Gift of Blood
9.0 (241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 译者: 陈以侃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5 - 6
《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所收入的七个故事,有少年渴望摆脱家族在海岛世代挖煤的命运而在成年之际离家远行,有人到中年的大学教师回忆少年时他那心怀壮志但困居海岛打鱼为生的父亲,有散居各地的大家族在老祖母96岁生日之际齐聚老祖母寡居的海角……这些故事勾画了男女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 紧密的纽带和难以逾越的鸿沟,既温柔又残酷。
这些故事都发生在新斯科舍省布雷顿角那些严酷的风景中,写的都是复杂、神秘的人心。它们被记忆和传说浸润,被海水和鲜血冲刷,而这些海水和鲜血,都曾流淌于同土地和海洋漫长的搏斗中;麦克劳德颂扬的是一种和自然世界的深情交融,以及面对变迁、面对爱与失去,多少世代之间某些一脉相承的东西。
很难想出还有谁能写出具有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般魅力的小说。
——爱丽丝•门罗
和福克纳或契诃夫的作品一样,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的短篇小说既是地域的,又是普世的,而且,我也认为它们是不朽的。
——迈克尔•翁达杰
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的《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自1976年出版以来,已经成了加拿大的经典。这些怀着深厚情感考究雕琢出来的短篇,背景都设在布雷顿角……但读者不会感觉他在描绘异域奇事,或在创造狭隘的地域文学,反而,他们会想到一些与之亲近的世界。……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的布雷顿角无处不在。任何人只消跨一步便能进入。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
因为这些故事的音调、节奏控制得极好,也因为麦克劳德擅于处理纯正、真实的情感,它们渐渐越来越出名……当代潮流和现代反讽,他都不感兴趣。他的故事天才之处就在于,他使笔下的虚构世界没有时代局限。
——科尔姆•托宾
2017年11月8日 已读
2017年11月8日 评论 11.08 - 11.07 讓人趴到桌上閱讀的精妙短篇,彷彿透過紙面見到世界。可以知道作者的心血體現在哪些情節上,得意之句也躍然紙上…………完美。 11.08 我读完了。每个故事彼此相似,读者也能从每个故事里找到现实的影子,代际之间的隔阂和横亘在他们之间的现实,矛盾的力量要将人留下又的同时又将人推出去......充满了力量的故事,在心里点起了膨胀的火球,我正在很努力地控制它,不让它浸染我自己,以至于更加难过。 作者像是——或我认为他——确实把自己困在了这些文字描绘出的海岛的生活中。希望他写完这本后可以释然离开,不再让记忆像是盘旋的白鹰般将过去桎梏着,无法逃离。
a小说诗歌虚构 上海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