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出版社
密码朋克 豆瓣
Cypherpunks: Freedom and the Future of the Internet
8.4 (15 个评分)
作者:
[澳] 朱利安·阿桑奇
译者:
Gavroche
中信出版社
2017
- 10
互联网已经在世界各地掀起了革命,然而全面的打击也正在展开。随着整个社会向互联网迁移,大规模监控计划也正在向全球部署。我们的文明已经来到一个十字路口。道路的一边通往一个承诺“弱者要隐私,强 者要透明”的未来,而另一边则通往一个极权的互联网,在那里,全人类的权力被转移给不受问责的间谍机构综合体及其跨国公司盟友。
密码朋克是一群倡导大规模使用强密码术以保护我们的基本自由免遭攻击的活动家。维基解密的主编和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自1990年代以来一直是秘密朋克运动的主要领袖之一。现在,在这本新书中,阿桑奇将与一群来自赛博空间战场前线的思想家和活动家一起探讨,互联网终将解放我们,还是奴役所有人。
密码朋克是一群倡导大规模使用强密码术以保护我们的基本自由免遭攻击的活动家。维基解密的主编和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自1990年代以来一直是秘密朋克运动的主要领袖之一。现在,在这本新书中,阿桑奇将与一群来自赛博空间战场前线的思想家和活动家一起探讨,互联网终将解放我们,还是奴役所有人。
债 豆瓣 Goodreads
Debt: The First 5,000 Years
8.8 (13 个评分)
作者:
[美]大卫·格雷伯
译者:
董子云
/
孙碳
中信出版社
2012
- 11
《债》内容简介:尽管负债是现代经济体的基础,但是在经济思想史中“债”一直是一个未被充分研究的概念。所有的经济学著作都认为,货币的出现取代了复杂的物物交换,使人类的生活变得更加方便。这种观念存在的问题在于——没有半点证据支持这种说法。
通过对作者对传统的经济理论提出了挑战,认为货币并不是以物物交换的替代者的形式出现,它原本是以一种度量尺度、一种抽象物的形式,同时也作为人类之间的关系(债务与义务)出现的。在5000年前,人类已经在使用复杂的信用体系而不仅是物物交换来进行商品交易。信用体系的存在远远早于硬币和货币的出现。他在书中指出,在没有货币的年代,人们并不“易货”,他们互相馈赠,有时以进贡的形式,有时会在晚些时候得到回赠,有时则是纯粹的礼物。货币的出现不是为了方便交易,而是埃及等古国或苏美尔的神职人员为更有效地收税或计算财富而创造出来的。价格概念和冷漠的市场应运而生,它们吞噬了人类社会原本拥有的一切温情脉脉。是金钱让责任和 义务变成债务,欠债还钱的常识腐蚀了人类彼此关爱的本性。格雷伯认为,一旦我们理解了债务的社会起源,就会乐于在条件发生改变时重新协商债务问题,无论他是抵押贷款、信用卡债务、学生贷款、还是整个国家的债务。
在书的最后,格雷伯开出一剂“药方”:免除所有国际和消费者债务。“这会奏效,因为它不仅能打打消除人们切实的苦难,而且提醒人们,金钱并非妙不可言,还债不是道德的核心,这一切都是人为的安排。”
通过对作者对传统的经济理论提出了挑战,认为货币并不是以物物交换的替代者的形式出现,它原本是以一种度量尺度、一种抽象物的形式,同时也作为人类之间的关系(债务与义务)出现的。在5000年前,人类已经在使用复杂的信用体系而不仅是物物交换来进行商品交易。信用体系的存在远远早于硬币和货币的出现。他在书中指出,在没有货币的年代,人们并不“易货”,他们互相馈赠,有时以进贡的形式,有时会在晚些时候得到回赠,有时则是纯粹的礼物。货币的出现不是为了方便交易,而是埃及等古国或苏美尔的神职人员为更有效地收税或计算财富而创造出来的。价格概念和冷漠的市场应运而生,它们吞噬了人类社会原本拥有的一切温情脉脉。是金钱让责任和 义务变成债务,欠债还钱的常识腐蚀了人类彼此关爱的本性。格雷伯认为,一旦我们理解了债务的社会起源,就会乐于在条件发生改变时重新协商债务问题,无论他是抵押贷款、信用卡债务、学生贷款、还是整个国家的债务。
在书的最后,格雷伯开出一剂“药方”:免除所有国际和消费者债务。“这会奏效,因为它不仅能打打消除人们切实的苦难,而且提醒人们,金钱并非妙不可言,还债不是道德的核心,这一切都是人为的安排。”
万物发明指南 豆瓣
How to Invent Everything
8.3 (23 个评分)
作者:
[加] 瑞安·诺思
译者:
王乔琦
中信出版社
2019
- 9
如果你忽然发现自己穿越到了只在历史书中读到过的古代,你该怎么办?
-
面对陌生的原始社会,没有电、没有手机、没有网络……没有任何现代化的工具,你该如何生存下去?
-
别担心,这本书可以帮到你!
-
从钻木取火到发明蒸汽机、计算机,以你的名字命名元素周期表和物理定律,
从时空穿越到再造人类文明,你只需要这一本书。
这是一本时光机维修手册,更是你成为人类文明主宰的秘籍。
快开始新奇的文明创造游戏吧!
这是一部穿越人类发展时空、图文并茂的科普作品,
追溯了人类发展历程中的重大发明发现,带领读者重新感受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
本书编排精妙,切入点新颖有趣,是为一位不小心“被穿越”的旅行者而打造的生存指南,读者可以跟随作者的脑洞,搭乘时间机器返回那些曾经在传说中听过的时间、地点,根据具体的情境思考自己该如何生存。
-
书中有详细的操作步骤,交互式设计令读者获得全新的阅读体验,展开一场别具一格的时空旅行和文明创造游戏。
-
面对陌生的原始社会,没有电、没有手机、没有网络……没有任何现代化的工具,你该如何生存下去?
-
别担心,这本书可以帮到你!
-
从钻木取火到发明蒸汽机、计算机,以你的名字命名元素周期表和物理定律,
从时空穿越到再造人类文明,你只需要这一本书。
这是一本时光机维修手册,更是你成为人类文明主宰的秘籍。
快开始新奇的文明创造游戏吧!
这是一部穿越人类发展时空、图文并茂的科普作品,
追溯了人类发展历程中的重大发明发现,带领读者重新感受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
本书编排精妙,切入点新颖有趣,是为一位不小心“被穿越”的旅行者而打造的生存指南,读者可以跟随作者的脑洞,搭乘时间机器返回那些曾经在传说中听过的时间、地点,根据具体的情境思考自己该如何生存。
-
书中有详细的操作步骤,交互式设计令读者获得全新的阅读体验,展开一场别具一格的时空旅行和文明创造游戏。
一个天文学家的夜空漫游指南 豆瓣
7.7 (15 个评分)
作者:
[美]郑春顺
译者:
单志斌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6
这是一本以诗与画为路标的太空漫游手册。以在世界最高天文台的一次观星之夜为主题,按时间顺序展开导览。科学、艺术与哲学通灵共舞,探索人类与宇宙的终极意义;里尔克、莫泊桑、艾吕雅的诗句与梵高、高更、毕加索的绘画交相辉映。三部分内容所搭配的诗画旁白,就像手册中的分类彩插,吟诵夜 之诗行,描绘暗夜幽景。
· 一本以诗和画为路标的太空漫游手册,提供多维度的夜空遐想体验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卡林加科普奖得主、越裔美籍天体物理学家郑春顺跨界之作
·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苟利军、科幻作家郝景芳击掌推荐
· 百余幅全彩高清图片,畅饮太空之美
· 科学、文学、艺术互相渗透的综合审美读本,星空迷恋和文艺之魅永不过时
· 一本以诗和画为路标的太空漫游手册,提供多维度的夜空遐想体验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卡林加科普奖得主、越裔美籍天体物理学家郑春顺跨界之作
·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苟利军、科幻作家郝景芳击掌推荐
· 百余幅全彩高清图片,畅饮太空之美
· 科学、文学、艺术互相渗透的综合审美读本,星空迷恋和文艺之魅永不过时
喧哗的大多数 豆瓣
How to Think:A Survival Guide for a World at Odds
6.6 (8 个评分)
作者:
[美]艾伦•雅各布斯
译者:
刘彩梅
中信出版集团
2020
- 5
只读标题、造谣辟谣、情绪发泄、顺手点赞、洗白拉黑、推文时代、社群轰炸……在互联网呈现的种种议题之下,我们越来越多地发现:
●有些人一旦听到与自己相悖的观点,就会立即进入反驳模式;
●大家太容易站队自嗨,热衷于赞扬或贬损一件并不完全了解的事;
●沉迷现成的“标签/人设/关键词”,它们占据大脑,并取代思考;
●令人犹豫再三的,不是慎重思考,而是“我这么说会不会被认同”;
……
互联网是否真的有记忆?
网络热搜将你引向了哪里,又让你忽略了什么?
为什么在表达越来越便捷的今天,我们离独立思考越来越远?
思考的最关键之处在于——
对自己的动机更为警醒,对他人的动机更为宽容。
.
————————————内容介绍————————————
当今网络发达,人人身处信息洪流之中,持有不同观点者常常无法相互理解,从而爆发矛盾,甚至在网上激烈骂战,网络暴力愈演愈烈。
点赞、跟风、人设、控评、拉黑、站队、洗脑、网暴、带节奏……人们的思考往往被一系列认知偏差、舆论和情绪所影响,很难公正客观地看待问题。甚至,当人们称赞某人“独立思考”时,他们通常指的是:这个人不再像我讨厌的人那样说话,他听上去更像我赞同的人了。
美国人文学杰出教授雅各布斯对此提出了解决之道,讨论了何为“独立思考”、怎么避免“集体性狂热”、如何“理解异见者”、站在对立者视角看待问题,以及语言暴力的出现可以部分归因于网络技术引发的失控状态,它让从来没有见过面、可能也永远不会见面的人,彼此隔空对话。
雅各布斯旁征博引,结合现实案例,帮助人们化解互联网时代中人际交流的困境,并开始反思我们在互联网中的言论与表达。
●有些人一旦听到与自己相悖的观点,就会立即进入反驳模式;
●大家太容易站队自嗨,热衷于赞扬或贬损一件并不完全了解的事;
●沉迷现成的“标签/人设/关键词”,它们占据大脑,并取代思考;
●令人犹豫再三的,不是慎重思考,而是“我这么说会不会被认同”;
……
互联网是否真的有记忆?
网络热搜将你引向了哪里,又让你忽略了什么?
为什么在表达越来越便捷的今天,我们离独立思考越来越远?
思考的最关键之处在于——
对自己的动机更为警醒,对他人的动机更为宽容。
.
————————————内容介绍————————————
当今网络发达,人人身处信息洪流之中,持有不同观点者常常无法相互理解,从而爆发矛盾,甚至在网上激烈骂战,网络暴力愈演愈烈。
点赞、跟风、人设、控评、拉黑、站队、洗脑、网暴、带节奏……人们的思考往往被一系列认知偏差、舆论和情绪所影响,很难公正客观地看待问题。甚至,当人们称赞某人“独立思考”时,他们通常指的是:这个人不再像我讨厌的人那样说话,他听上去更像我赞同的人了。
美国人文学杰出教授雅各布斯对此提出了解决之道,讨论了何为“独立思考”、怎么避免“集体性狂热”、如何“理解异见者”、站在对立者视角看待问题,以及语言暴力的出现可以部分归因于网络技术引发的失控状态,它让从来没有见过面、可能也永远不会见面的人,彼此隔空对话。
雅各布斯旁征博引,结合现实案例,帮助人们化解互联网时代中人际交流的困境,并开始反思我们在互联网中的言论与表达。
文字的力量 豆瓣
The Written World : The Power of Stories to Shape People, History, Civilization
8.0 (14 个评分)
作者:
[美]马丁·普克纳
译者:
陈芳代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7
哈佛大学16堂世界文学通识课
用16部改变世界的经典作品
揭开历史中的关键16幕
聚焦那些由诗文引发的帝国崛起、印刷机开启的权力角逐
-
【内容简介】
文学不仅仅是世界的镜子,它塑造世界的力量胜过千军万马。
《文字的力量》从4000多年的世界文学中挑选出16部尤为重要的经典作品,有《伊利亚特》《圣经》《源氏物语》《一千零一夜》《共产党宣言》,还有《哈利•波特》,让我们看到文字如何塑造哲学、宗教、政治与文明——
一部英雄传奇,催促亚历山大帝不断征服,直至他治下的土地都浸染上那部传奇的色彩;几个不听话的学生的记录,让他们老师的教诲将在数千年后影响数十亿人;一册薄薄的宣言,彻底改变了世界的格局……
随着这些伟大的作品,帝国兴衰、文明起落,历史在文字的锤击下被铸成我们今日所见的样子。
这些故事关于青年英雄、优雅的东方女官、浪漫骑士,关于阿拉伯芬芳的集市、加勒比海绿色的海岛,关于莎草纸、羊皮纸与印刷机,关于传承智慧与创造未来。文学有时是雍容平静的,曾在东方宫廷中的少数贵族间被小心传递,有时又化身为人们抨击彼此时投掷的飞刀,以激情与怒火豁开革命的口子。而正是多彩的文学,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商业与历史,把地球变成了一个文字的世界。
哈佛大学教授马丁•普克纳带我们踏上一场文学朝圣之旅,游历希腊、中国、土耳其与印度的文学狂欢节,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交流,与当地居民对话,书中世界与现实世界一再重合,让我们看到——文学,它至今依然生机勃勃地与文明相互作用着。
-
【名人推荐】
《文字的力量》不仅是一项关于文学在人类文明中重要性的广博、热情洋溢的研究,它还是一场伟大的冒险——关于字母、纸和宇宙飞船,关于无情的征服者、优雅的女官和实业家,关于追逐权力与梦想自由。——斯蒂芬•格林布拉特(Stephen Greenblatt,《大转向》作者)
了解文学的来龙去脉,非常值得一读。——玛格丽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使女的故事》作者)
从《吉尔伽美什史诗》到《堂吉诃德》,再到《哈利•波特》系列,普克纳不仅向我们讲述了4000多年来塑造文明的重要文学作品,还带我们去认识那些创作了这些作品的人。他让我们看到,文学不仅仅是一面镜子,更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图书馆杂志》(Library Journal)
普克纳用类似于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一书的方式,将“讲故事”提升到了人类显著特征的高度。或许,在那些重要的历史时刻,写作起到的作用比我们想象的还要重要得多。——《金融时代》(Financial Times)
普克纳的好奇心似乎无穷无尽,他不仅旅行于虚构世界,还周游真实世界……他的理想是“世界文学”,这个词来自歌德。这本书有着惊人的广博与动人的激情,堪称对这一理想的致敬。——《星期日泰晤士报》(The Sunday Times)
用16部改变世界的经典作品
揭开历史中的关键16幕
聚焦那些由诗文引发的帝国崛起、印刷机开启的权力角逐
-
【内容简介】
文学不仅仅是世界的镜子,它塑造世界的力量胜过千军万马。
《文字的力量》从4000多年的世界文学中挑选出16部尤为重要的经典作品,有《伊利亚特》《圣经》《源氏物语》《一千零一夜》《共产党宣言》,还有《哈利•波特》,让我们看到文字如何塑造哲学、宗教、政治与文明——
一部英雄传奇,催促亚历山大帝不断征服,直至他治下的土地都浸染上那部传奇的色彩;几个不听话的学生的记录,让他们老师的教诲将在数千年后影响数十亿人;一册薄薄的宣言,彻底改变了世界的格局……
随着这些伟大的作品,帝国兴衰、文明起落,历史在文字的锤击下被铸成我们今日所见的样子。
这些故事关于青年英雄、优雅的东方女官、浪漫骑士,关于阿拉伯芬芳的集市、加勒比海绿色的海岛,关于莎草纸、羊皮纸与印刷机,关于传承智慧与创造未来。文学有时是雍容平静的,曾在东方宫廷中的少数贵族间被小心传递,有时又化身为人们抨击彼此时投掷的飞刀,以激情与怒火豁开革命的口子。而正是多彩的文学,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商业与历史,把地球变成了一个文字的世界。
哈佛大学教授马丁•普克纳带我们踏上一场文学朝圣之旅,游历希腊、中国、土耳其与印度的文学狂欢节,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交流,与当地居民对话,书中世界与现实世界一再重合,让我们看到——文学,它至今依然生机勃勃地与文明相互作用着。
-
【名人推荐】
《文字的力量》不仅是一项关于文学在人类文明中重要性的广博、热情洋溢的研究,它还是一场伟大的冒险——关于字母、纸和宇宙飞船,关于无情的征服者、优雅的女官和实业家,关于追逐权力与梦想自由。——斯蒂芬•格林布拉特(Stephen Greenblatt,《大转向》作者)
了解文学的来龙去脉,非常值得一读。——玛格丽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使女的故事》作者)
从《吉尔伽美什史诗》到《堂吉诃德》,再到《哈利•波特》系列,普克纳不仅向我们讲述了4000多年来塑造文明的重要文学作品,还带我们去认识那些创作了这些作品的人。他让我们看到,文学不仅仅是一面镜子,更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图书馆杂志》(Library Journal)
普克纳用类似于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一书的方式,将“讲故事”提升到了人类显著特征的高度。或许,在那些重要的历史时刻,写作起到的作用比我们想象的还要重要得多。——《金融时代》(Financial Times)
普克纳的好奇心似乎无穷无尽,他不仅旅行于虚构世界,还周游真实世界……他的理想是“世界文学”,这个词来自歌德。这本书有着惊人的广博与动人的激情,堪称对这一理想的致敬。——《星期日泰晤士报》(The Sunday Times)
妈妈值多少钱? 豆瓣
作者:
安·克里滕登
译者:
祝东力
中信出版社
2012
- 4
《妈妈值多少钱:世界上最重要的工作为何不计薪酬》内容简介:她们担任着管家、厨师、司机、教师、心理咨询师,一人独当多面,辛劳一年却分文没有。而且,只要一说起也应该给妈妈们发工资,人们就会辩驳:辞职当全职妈妈,是母亲们自己的选择!履行妈妈的职责天经地义,发工资是亵渎了这个神圣的使命!男人们在独自养孩子养老婆!
……
在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女性已享有大部分权利的时代,妈妈们一方面被无限制的地位拔高,一方面却完全无视其创造的价值。她们被当做是“被养着”的,不再被列为劳动力,在官方经济学指标中得不到任何衡量,甚至没有保姆所享有的权利,既没有离婚后的失业保险,也没有工伤后的社会保障福利。
但是,妈妈们真的不创造经济价值吗?当然不是!
如果将母亲担任的各个角色的经济价值均衡计算,会超过大多数城市女性白领。
在这部令人振奋的母亲宣言中,安•克里滕登对各国父母们作了数百次采访,并通过对经济学、社会学、公共政策等的5年多研究,揭示了母亲劳动所创造的价值与获得的回报之间那种惊人的差距。同时,她也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明确的解决方法,号召全社会共同关注和解决母亲的价值问题。
……
在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女性已享有大部分权利的时代,妈妈们一方面被无限制的地位拔高,一方面却完全无视其创造的价值。她们被当做是“被养着”的,不再被列为劳动力,在官方经济学指标中得不到任何衡量,甚至没有保姆所享有的权利,既没有离婚后的失业保险,也没有工伤后的社会保障福利。
但是,妈妈们真的不创造经济价值吗?当然不是!
如果将母亲担任的各个角色的经济价值均衡计算,会超过大多数城市女性白领。
在这部令人振奋的母亲宣言中,安•克里滕登对各国父母们作了数百次采访,并通过对经济学、社会学、公共政策等的5年多研究,揭示了母亲劳动所创造的价值与获得的回报之间那种惊人的差距。同时,她也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明确的解决方法,号召全社会共同关注和解决母亲的价值问题。
敌人与邻居 豆瓣 Goodreads
Enemies and Neighbors: Arabs and Jews in Palestine and Israel,1917-2017
7.8 (5 个评分)
作者:
[英]伊恩·布莱克
译者:
王利莘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9
巴勒斯坦的这片土地,是犹太人经卷上所指的应许之地,也是许多阿拉伯人世世代代的居所。1917年,奥斯曼帝国落败,结束在这里4个世纪的统治;英国外交大臣发表《贝尔福宣言》,支持犹太人在这片土地上建立民族家园。一个世纪的撕扯与动荡就此开启。
分歧从一开始就难以调和。从19世纪末首批犹太定居点的建立、20世纪30年代的阿拉伯起义,到以色列在1948年的建国、1967年的六日战争,再到1993年的《奥斯陆协议》,以及2002年以来修建的隔离墙……对于同样的事件,双方说法截然不同。犹太复国主义者眼中的公正和胜利,对巴勒斯坦人来说则是不公、失败、流亡和羞辱。
对于这片土地上两个民族百年难解的纷争,记者兼历史学家伊恩·布莱克意识到,只能通过关注他们如何看待自己、历史以及彼此来理解。于是,他借助文献资料、解密档案、口述历史,还有他自己的现场报道,寻求真相和对话。他留意历史的变迁、国家间的斡旋和博弈,因为那是冲突的肇因和驱动力;他更在意被卷入这百年动荡的普通人的生活,因为冲突的撕裂,他们在日常感受得至为真切。
一百年来,缓和的机会一再错失,促使这两个民族和平、自由、公平地作为邻居而不是敌人相处的协议从未达成。如今,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这场冲突即将落幕,而理解,是面向未来的开始。
---------------------
1. 一片土地上两个民族的百年纷争,讲清最棘手地区冲突的来龙去脉
巴以冲突可以说是最棘手的地区纷争,牵动全球,却似乎始终无解。1917年英国政府《贝尔福宣言》发表已过去一个世纪,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这场冲突即将落幕,所以理解它比以往更加重要。
《敌人与邻居》从奥斯曼帝国末期,首批犹太复国主义者来到巴勒斯坦地区说起,一直讲到奥巴马卸任美国总统的2017年,从头梳理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在这片土地的百年纠缠,透视地缘、国家格局的变化。
2. 以资深记者的切身观察、学者的挖掘反思,公正呈现历史全貌
作者伊恩·布莱克是《卫报》资深记者,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政治学博士、资深研究员。他精通阿拉伯语、希伯来语,置身中东冲突现场36年,长期往来于中东北非地区。在新作《敌人与邻居》里,他依托解密档案、文献资料、口述历史、现场报道,既用政治和历史学者的视野,勾勒大国博弈下的上层决策过程,又以现场报道的视角,还描绘普通阿拉伯人、犹太人在冲突撕扯下的想法和生活。
3. 平衡呈现冲突双方观点,获得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学者的共同认可
《贝尔福宣言》、《皮尔报告》、以色列建国、六天战争、联合国决议……百年历史上的所有大事,在冲突双方那里都有完全不同的解释。一方口中的英雄是另一方眼里的罪人;一方眼中的公正和胜利,对另一方来说则意味着不公、失败、流亡和羞辱。
巴以双方各说各话,对话难以展开。《敌人与邻居》平衡呈现双方的观点,讲述客观事实,在截然不同的说法之间找到了中间立场,获得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学者的认可,让人看到,双方或许有希望基于共同认可历史展开对话。
4. 研究巴以冲突的里程碑式作品,赞誉奖项众多
因为分歧难以弥合,所以书写巴勒斯坦问题历史的作品往往侧重于其中一方的视角。《敌人与邻居》以其公正平衡获得巴以双方学者的认可,可以说是里程碑式的著作,也因此获得众多奖项赞誉。在《贝尔福宣言》发表一百周年的2017年,《金融时报》《经济学人》《星期日泰晤士报》《卫报》等众多主流媒体都将《敌人与邻居》列为年度好书。它的细腻、平衡、客观获得前英国驻联合国大使格林斯托克、著有《奥斯曼帝国的衰亡》的学者尤金·罗根、作家塞巴斯蒂安·福克斯等等的一致认可。
分歧从一开始就难以调和。从19世纪末首批犹太定居点的建立、20世纪30年代的阿拉伯起义,到以色列在1948年的建国、1967年的六日战争,再到1993年的《奥斯陆协议》,以及2002年以来修建的隔离墙……对于同样的事件,双方说法截然不同。犹太复国主义者眼中的公正和胜利,对巴勒斯坦人来说则是不公、失败、流亡和羞辱。
对于这片土地上两个民族百年难解的纷争,记者兼历史学家伊恩·布莱克意识到,只能通过关注他们如何看待自己、历史以及彼此来理解。于是,他借助文献资料、解密档案、口述历史,还有他自己的现场报道,寻求真相和对话。他留意历史的变迁、国家间的斡旋和博弈,因为那是冲突的肇因和驱动力;他更在意被卷入这百年动荡的普通人的生活,因为冲突的撕裂,他们在日常感受得至为真切。
一百年来,缓和的机会一再错失,促使这两个民族和平、自由、公平地作为邻居而不是敌人相处的协议从未达成。如今,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这场冲突即将落幕,而理解,是面向未来的开始。
---------------------
1. 一片土地上两个民族的百年纷争,讲清最棘手地区冲突的来龙去脉
巴以冲突可以说是最棘手的地区纷争,牵动全球,却似乎始终无解。1917年英国政府《贝尔福宣言》发表已过去一个世纪,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这场冲突即将落幕,所以理解它比以往更加重要。
《敌人与邻居》从奥斯曼帝国末期,首批犹太复国主义者来到巴勒斯坦地区说起,一直讲到奥巴马卸任美国总统的2017年,从头梳理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在这片土地的百年纠缠,透视地缘、国家格局的变化。
2. 以资深记者的切身观察、学者的挖掘反思,公正呈现历史全貌
作者伊恩·布莱克是《卫报》资深记者,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政治学博士、资深研究员。他精通阿拉伯语、希伯来语,置身中东冲突现场36年,长期往来于中东北非地区。在新作《敌人与邻居》里,他依托解密档案、文献资料、口述历史、现场报道,既用政治和历史学者的视野,勾勒大国博弈下的上层决策过程,又以现场报道的视角,还描绘普通阿拉伯人、犹太人在冲突撕扯下的想法和生活。
3. 平衡呈现冲突双方观点,获得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学者的共同认可
《贝尔福宣言》、《皮尔报告》、以色列建国、六天战争、联合国决议……百年历史上的所有大事,在冲突双方那里都有完全不同的解释。一方口中的英雄是另一方眼里的罪人;一方眼中的公正和胜利,对另一方来说则意味着不公、失败、流亡和羞辱。
巴以双方各说各话,对话难以展开。《敌人与邻居》平衡呈现双方的观点,讲述客观事实,在截然不同的说法之间找到了中间立场,获得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学者的认可,让人看到,双方或许有希望基于共同认可历史展开对话。
4. 研究巴以冲突的里程碑式作品,赞誉奖项众多
因为分歧难以弥合,所以书写巴勒斯坦问题历史的作品往往侧重于其中一方的视角。《敌人与邻居》以其公正平衡获得巴以双方学者的认可,可以说是里程碑式的著作,也因此获得众多奖项赞誉。在《贝尔福宣言》发表一百周年的2017年,《金融时报》《经济学人》《星期日泰晤士报》《卫报》等众多主流媒体都将《敌人与邻居》列为年度好书。它的细腻、平衡、客观获得前英国驻联合国大使格林斯托克、著有《奥斯曼帝国的衰亡》的学者尤金·罗根、作家塞巴斯蒂安·福克斯等等的一致认可。
蚂蚁的社会 豆瓣
The Leafcutter Ants:Civilization by Instinct
7.7 (6 个评分)
作者:
[德] 伯特·霍尔多布勒
/
[美] 爱德华·O.威尔逊
译者:
刘国伟
中信出版社
2019
- 5
完美的群体组织运作是怎样的?自然通过切叶蚁组成的超个体社会让我们看到了完美的组织运作。 当个体进化达到其物种极限时,顽强的生命会转而在社会组织方式上继续进化出生存优势。 社会性蚂蚁正是此类进化中的佼佼者。当它们作为一个群落时,蚁群不仅是个体的集合,而是共同组成了一种被称为超个体的集群有机体。 本书讲述了社会性蚂蚁中的南美切叶蚁进化出的一种建立在利他主义合作、复杂的交流和劳动分工基础上的超个体集群。在超个体中,个体如同复杂有机体的细胞一样各司其职,实现了单个个体累加不能实现的生存竞争力。
杂食者的两难 豆瓣
The Omnivore’s Dilemma: A Natural History of Four Meals
8.4 (39 个评分)
作者:
[美] 迈克尔·波伦
译者:
邓子衿
中信出版集团
2017
- 7
自从人类开始围坐在一起共同进餐,饮食之道就与文化而不仅仅是生理需求,结下了不解之缘,人类透过饮食,将自然转化为文化。数百万年来,人类已经整合汇编了明智的饮食之道,包括饮食的禁忌、仪式和烹调方式。让我们避开有害的食物,摄取有益的食物,身为杂食者的人类便无须餐餐面对吃与不吃的两难。
然而,20世纪后半期,在工业化食品和不成熟营养学的推波助澜下,人类创造了新的食物链。餐桌上的食物与它的源头越来越远,而人类则萎缩在工业化食物链的末端,丧失了与自然之间的原始记忆,更无从判断哪些食物该吃,哪些不该吃。于是我们发现自己在的卖场与餐桌前面临杂食者的两难:要吃有机苹果还是普通苹果?如果要吃有机苹果,那要吃本地的还是进口的?要吃野生鱼还是养殖鱼?应该吃肉还是吃素?
如果吃素,要吃纯素还是乳素食?
作为美国饮食界的引领者,迈克尔·波伦长期关注饮食议题,企图在工业社会与田园自然中寻求调和。在本书中,他以田园调查的方式走访农场、研发室、牧场、食品加工厂和超市,从产地一路追踪到餐桌,如侦探般地揭开现代食品的面貌,追寻现代饮食如何成为人类疾病的来源,给出了杂食者“到底要吃什么”的答案。
然而,20世纪后半期,在工业化食品和不成熟营养学的推波助澜下,人类创造了新的食物链。餐桌上的食物与它的源头越来越远,而人类则萎缩在工业化食物链的末端,丧失了与自然之间的原始记忆,更无从判断哪些食物该吃,哪些不该吃。于是我们发现自己在的卖场与餐桌前面临杂食者的两难:要吃有机苹果还是普通苹果?如果要吃有机苹果,那要吃本地的还是进口的?要吃野生鱼还是养殖鱼?应该吃肉还是吃素?
如果吃素,要吃纯素还是乳素食?
作为美国饮食界的引领者,迈克尔·波伦长期关注饮食议题,企图在工业社会与田园自然中寻求调和。在本书中,他以田园调查的方式走访农场、研发室、牧场、食品加工厂和超市,从产地一路追踪到餐桌,如侦探般地揭开现代食品的面貌,追寻现代饮食如何成为人类疾病的来源,给出了杂食者“到底要吃什么”的答案。
尸检报告 豆瓣
Past Mortems: Life and Death Behind Mortuary Doors
7.4 (25 个评分)
作者:
(英) 卡拉·瓦伦丁
译者:
马楠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8
卡拉·瓦伦丁为死者工作。
在成为世界上“超恐怖”的巴斯病理学博物馆(就是BBC剧集《神探夏洛克》里福尔摩斯做实验和跳楼的那座博物馆)的馆长之前,她做了多年的尸检工作,完成了大约5000次尸检。在这本书中,她以尸检过程为叙事主线,分享了她的专业知识。
从尸体的第一个切口开始,我们将跟随作者,着手进行尸体的外部检查,随后依次进入尸体内部,解剖单独的器官,直至最后的尸体缝合。在每一个阶段,我们都会随着作者的笔触,了解尸检的过程和知识,了解人类生与死之间的历史和不断变化的文化关系,了解生命究竟是什么。
她对我们的身体最终会发生什么,有生动的洞察。书中的每一章除详细描绘尸检的其中一个环节,也描述了作者生活和工作的细节,纠正了我们从综艺节目、剧集上看到的关于尸检的错误认知。她的文字触及了我们对死亡的感受中一些更具争议的方面,比如性和死亡的关系,比如我们对人体组织收集、器官捐赠等的态度。
在成为世界上“超恐怖”的巴斯病理学博物馆(就是BBC剧集《神探夏洛克》里福尔摩斯做实验和跳楼的那座博物馆)的馆长之前,她做了多年的尸检工作,完成了大约5000次尸检。在这本书中,她以尸检过程为叙事主线,分享了她的专业知识。
从尸体的第一个切口开始,我们将跟随作者,着手进行尸体的外部检查,随后依次进入尸体内部,解剖单独的器官,直至最后的尸体缝合。在每一个阶段,我们都会随着作者的笔触,了解尸检的过程和知识,了解人类生与死之间的历史和不断变化的文化关系,了解生命究竟是什么。
她对我们的身体最终会发生什么,有生动的洞察。书中的每一章除详细描绘尸检的其中一个环节,也描述了作者生活和工作的细节,纠正了我们从综艺节目、剧集上看到的关于尸检的错误认知。她的文字触及了我们对死亡的感受中一些更具争议的方面,比如性和死亡的关系,比如我们对人体组织收集、器官捐赠等的态度。
艰难时代 豆瓣
HARD TIMES:an oral history of the great depression
作者:
[美]斯特兹·特克
译者:
王小娥
中信出版社
2016
美国最权威的口述史作家、最受欢迎的电台主持之一、
美国人的集体记忆、普利策奖得主斯特兹·特克尔代表作
《卫报》评选史上100本最佳非虚构书籍
全面再现经济危机下普通人的真实生活
大萧条亲历者的第一手记录,时间跨度超过半个世纪
《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新闻周刊》等联合推荐
这本书是特科尔的经典之作。它讲的不只是大萧条,更是一个时代、一种情绪,一个悲喜交加的故事。任何一个想了解美国为什么成为现在的样子,我们如何一路走来的人,都该读读这本书。——阿瑟·米勒
随便翻开一页,丰富而生动的记忆就倾泻而出。每一页都是如此,根本无法停下。——《国家观察》
一部价值难以估量的记录。——《纽约时报》
美国最权威的口述史作家、最受欢迎的电台主持之一、美国人的集体记忆、普利策奖得主斯特兹·特克尔代表作
《卫报》评选史上100本最佳非虚构书籍
全面再现经济危机下普通人的真实生活 大萧条亲历者的第一手记录
1929年10月24日,美国迎来了“黑色星期四”,股票一夜之间从顶巅跌入深渊,美国和全球从此进入了长达10年的经济大萧条时期。本书通过对数百人的访谈,以第一手资料反映了经济大萧条是怎样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当年的苦日子又是如何的在如今的咀嚼下回味无穷的。特克尔采访了从新政官员、商业巨子和艺术家到农夫、工人等各个行业层次的人。
普遍的不安全感笼罩之下,从工人到巨富,无人幸免。无论政客、囚犯还是普通人,都肯在特克尔的小录音机面前侃侃而谈。本书甫一出版,即在美国造成轰动。 特克尔的口述史不仅为美国建立起一部持续、宽广、自下而上的平民史,他本人成为芝加哥城的显著标志和美国几代人的集体记忆。
美国人的集体记忆、普利策奖得主斯特兹·特克尔代表作
《卫报》评选史上100本最佳非虚构书籍
全面再现经济危机下普通人的真实生活
大萧条亲历者的第一手记录,时间跨度超过半个世纪
《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新闻周刊》等联合推荐
这本书是特科尔的经典之作。它讲的不只是大萧条,更是一个时代、一种情绪,一个悲喜交加的故事。任何一个想了解美国为什么成为现在的样子,我们如何一路走来的人,都该读读这本书。——阿瑟·米勒
随便翻开一页,丰富而生动的记忆就倾泻而出。每一页都是如此,根本无法停下。——《国家观察》
一部价值难以估量的记录。——《纽约时报》
美国最权威的口述史作家、最受欢迎的电台主持之一、美国人的集体记忆、普利策奖得主斯特兹·特克尔代表作
《卫报》评选史上100本最佳非虚构书籍
全面再现经济危机下普通人的真实生活 大萧条亲历者的第一手记录
1929年10月24日,美国迎来了“黑色星期四”,股票一夜之间从顶巅跌入深渊,美国和全球从此进入了长达10年的经济大萧条时期。本书通过对数百人的访谈,以第一手资料反映了经济大萧条是怎样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当年的苦日子又是如何的在如今的咀嚼下回味无穷的。特克尔采访了从新政官员、商业巨子和艺术家到农夫、工人等各个行业层次的人。
普遍的不安全感笼罩之下,从工人到巨富,无人幸免。无论政客、囚犯还是普通人,都肯在特克尔的小录音机面前侃侃而谈。本书甫一出版,即在美国造成轰动。 特克尔的口述史不仅为美国建立起一部持续、宽广、自下而上的平民史,他本人成为芝加哥城的显著标志和美国几代人的集体记忆。
久坐不伤身 豆瓣
Sit Strong
6.3 (7 个评分)
作者:
[英]哈丽特·格里菲
译者:
王敏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11
每天在办公桌前坐八小时以上,却只有两三个小时的工作效率,其余时间都难以专心。坐下不久就开始肩颈酸、腰背痛,椅子一换再换,酸痛仍如影随形。久坐不动不仅会提升头痛、慢性肌肉骨骼疾病、后背僵硬疼痛和消化不良的发病率,还有可能导致超重或肥胖、2型糖尿病、某些癌症,甚至早逝。英国心脏基金会指出,缺乏锻炼已经成为现代人的十大死因之一。幸运的是,预防永远胜于治疗,只要我们稍加重视并积极锻炼就能有效改善健康状况。
本书针对“头部和颈部”“上背部和肩部”“手臂”“手指、手掌和手腕”“腰背部和臀部”“腿部”这六大容易受到严重影响的身体区域,列出了一系列简明易懂、轻缓柔和的拉伸练习和力量练习。这些练习大多可以在办公桌前完成,每隔一小时站起来练习几分钟,就能有效拉伸身体、释放压力,并助你保持正确姿势。
动起来,你能看到改变!
本书针对“头部和颈部”“上背部和肩部”“手臂”“手指、手掌和手腕”“腰背部和臀部”“腿部”这六大容易受到严重影响的身体区域,列出了一系列简明易懂、轻缓柔和的拉伸练习和力量练习。这些练习大多可以在办公桌前完成,每隔一小时站起来练习几分钟,就能有效拉伸身体、释放压力,并助你保持正确姿势。
动起来,你能看到改变!
命运之画:是意外,还是宿命 豆瓣
作者:
(日) 中野京子
译者:
王健波
2018
- 4
本书是日本艺术史畅销书作家中野京子的又一部精彩作品。《命运之画:是意外,还是宿命》精选了23幅美术作品,每一幅画,都是改变画家人生、定格命运转折的那一瞬间——热恋情侣难以自已的爱情,英雄人物的纠葛和永无休止的战争,享尽荣华的人物走上的截然不同的道路……无论是画中人,还是 画家自己,都共同上演了一出命运的大戏!
了解了画中人物的故事和画家的境遇,才会对绘画有更深的理解,提升鉴赏的乐趣。天方夜谭的跌宕命运,一瞬间的转折……疯狂之后会怎样!?中野京子对人类敏锐的洞察力和幽默的文笔,让直击人心的剧情更为震撼。
--------
中野京子作品:
“胆小别看画”系列
《胆小别看画1:方块A的作弊者》
《胆小别看画2:哭泣的女人》
《胆小别看画3:死神与少女》
《胆小别看画4:人性的暗影》
《胆小别看画5:意外归来》
---
“名画之谜”系列
《名画之谜:希腊神话篇》
《名画之谜:历史故事篇》
《名画之谜:穿越时空的对决》
---
《疯狂年代:法国大革命前后的欧洲(上)》
《疯狂年代:法国大革命前后的欧洲(下)》
《桥的故事》
《初见卢浮宫》
《画框里的男人装》
《艺术品中的绝代艳后》
《命运之画:是意外,还是宿命》
《王朝物语》
----
【编辑推荐】
畅销书作家中野京子精选23幅美术作品,每一幅,竟都是改变画家人生、定格画中人命运转折的那一瞬间!热恋情侣难以自已的爱情,英雄们的纠葛和永无休止的战争,一个个轮回的开始……疯狂之后会怎样!?
----
▶中野京子是谁?
——日本艺术史畅销书作家!学院派背景的她,却用一颗八卦的心,一支吐槽的笔,将看似高高在上的西方经典绘画进行了精彩绝伦的解读。同时,中野京子还活跃日本多档艺术类电视节目中,向大众传递着历史和艺术的魅力。
----
▶《命运之画,是意外,还是宿命》在讲什么?
——《倒竖拇指》里蕴含的罗马帝国的荣光与邪恶、让人一见难忘的《呐喊》、标志着风景画诞生的《米德尔哈尼斯的林荫道》、布罗纳血淋淋的《自画像》……23幅作品,记录了画家与画中人命运转折的瞬间!
----
▶《命运之画,是意外,还是宿命》有多好看?
——你可曾想到王室时髦婚姻背后的没落?你可曾知道《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现实翻版,被画家安格尔和谢弗定格在了悲剧的那一刻?一切都不知是意外,还是宿命……学院派作家中野京子将为你揭开名画背后那一段段不为人知的往事。
----
▶《命运之画,是意外,还是宿命》为什么值得拥有?
▶精致的装帧工艺,高清名画图片,具收藏价值。了解了画中人物的故事和画家的境遇,再逛美术馆时,你将有不一样的感受!
了解了画中人物的故事和画家的境遇,才会对绘画有更深的理解,提升鉴赏的乐趣。天方夜谭的跌宕命运,一瞬间的转折……疯狂之后会怎样!?中野京子对人类敏锐的洞察力和幽默的文笔,让直击人心的剧情更为震撼。
--------
中野京子作品:
“胆小别看画”系列
《胆小别看画1:方块A的作弊者》
《胆小别看画2:哭泣的女人》
《胆小别看画3:死神与少女》
《胆小别看画4:人性的暗影》
《胆小别看画5:意外归来》
---
“名画之谜”系列
《名画之谜:希腊神话篇》
《名画之谜:历史故事篇》
《名画之谜:穿越时空的对决》
---
《疯狂年代:法国大革命前后的欧洲(上)》
《疯狂年代:法国大革命前后的欧洲(下)》
《桥的故事》
《初见卢浮宫》
《画框里的男人装》
《艺术品中的绝代艳后》
《命运之画:是意外,还是宿命》
《王朝物语》
----
【编辑推荐】
畅销书作家中野京子精选23幅美术作品,每一幅,竟都是改变画家人生、定格画中人命运转折的那一瞬间!热恋情侣难以自已的爱情,英雄们的纠葛和永无休止的战争,一个个轮回的开始……疯狂之后会怎样!?
----
▶中野京子是谁?
——日本艺术史畅销书作家!学院派背景的她,却用一颗八卦的心,一支吐槽的笔,将看似高高在上的西方经典绘画进行了精彩绝伦的解读。同时,中野京子还活跃日本多档艺术类电视节目中,向大众传递着历史和艺术的魅力。
----
▶《命运之画,是意外,还是宿命》在讲什么?
——《倒竖拇指》里蕴含的罗马帝国的荣光与邪恶、让人一见难忘的《呐喊》、标志着风景画诞生的《米德尔哈尼斯的林荫道》、布罗纳血淋淋的《自画像》……23幅作品,记录了画家与画中人命运转折的瞬间!
----
▶《命运之画,是意外,还是宿命》有多好看?
——你可曾想到王室时髦婚姻背后的没落?你可曾知道《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现实翻版,被画家安格尔和谢弗定格在了悲剧的那一刻?一切都不知是意外,还是宿命……学院派作家中野京子将为你揭开名画背后那一段段不为人知的往事。
----
▶《命运之画,是意外,还是宿命》为什么值得拥有?
▶精致的装帧工艺,高清名画图片,具收藏价值。了解了画中人物的故事和画家的境遇,再逛美术馆时,你将有不一样的感受!
二手时间 豆瓣 Goodreads
Время секонд хэнд
8.9 (249 个评分)
作者:
[白俄] S. A. 阿列克谢耶维奇
译者:
吕宁思
中信出版集团
2016
- 1
201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最具分量的作品
发表后荣获德国书业和平奖(2013)、法国美第契散文奖(2013)、俄罗斯「大书奖」读者票选最佳文学作品(2014)、波兰卡普钦斯基报告文学奖(2015)
本书是白俄罗斯著名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最新作品,通过口述采访的形式,展现身处关键历史时刻的普通人的生活。本书讲述了苏联解体后,1991年到2012年二十年间的痛苦的社会转型中,俄罗斯普通人的生活,为梦想破碎付出的代价。在书中,从学者到清洁工,每个人都在重新寻找生活的意义。他们的真实讲述同时从宏观和微观上呈现出一个重大的时代,一个社会的变动,为这一段影响深远的历史赋予了人性的面孔。苏联解体已逾二十年,俄罗斯人重新发现了世界,世界也重新认识了俄罗斯。新一代已经成长起来,他们的梦想已不再关乎梦想,不再像90年代他们的父辈,关心信仰。二十年来,人们看了崭新的俄罗斯,但她却早已不是任何人曾经梦想过的俄罗斯了。作者追溯了苏联和苏联解体之后的历史过程,让普通的小人物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从而展现出身处历史的转折,以及人们如何追寻信仰、梦想,如何诉说秘密和恐惧,让人们重新思考什么是“俄罗斯”和“俄罗斯人”,为什么他们无法适应急剧的现代化,为什么再近两百年之后,依然与欧洲相隔。本书分为上下两部分,采访了生长于理想之下的俄罗斯人和今天的俄罗斯人,以及阿塞拜疆等前苏联国家的普通人,呈现他们的生活细节,所感所想。德国媒体盛赞该书撷取的是最为细小的马赛克,却拼出了一幅完整的后苏联时代图景。“一部20世纪后半叶的微观俄国史,笔力直抵普京时代。”
发表后荣获德国书业和平奖(2013)、法国美第契散文奖(2013)、俄罗斯「大书奖」读者票选最佳文学作品(2014)、波兰卡普钦斯基报告文学奖(2015)
本书是白俄罗斯著名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最新作品,通过口述采访的形式,展现身处关键历史时刻的普通人的生活。本书讲述了苏联解体后,1991年到2012年二十年间的痛苦的社会转型中,俄罗斯普通人的生活,为梦想破碎付出的代价。在书中,从学者到清洁工,每个人都在重新寻找生活的意义。他们的真实讲述同时从宏观和微观上呈现出一个重大的时代,一个社会的变动,为这一段影响深远的历史赋予了人性的面孔。苏联解体已逾二十年,俄罗斯人重新发现了世界,世界也重新认识了俄罗斯。新一代已经成长起来,他们的梦想已不再关乎梦想,不再像90年代他们的父辈,关心信仰。二十年来,人们看了崭新的俄罗斯,但她却早已不是任何人曾经梦想过的俄罗斯了。作者追溯了苏联和苏联解体之后的历史过程,让普通的小人物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从而展现出身处历史的转折,以及人们如何追寻信仰、梦想,如何诉说秘密和恐惧,让人们重新思考什么是“俄罗斯”和“俄罗斯人”,为什么他们无法适应急剧的现代化,为什么再近两百年之后,依然与欧洲相隔。本书分为上下两部分,采访了生长于理想之下的俄罗斯人和今天的俄罗斯人,以及阿塞拜疆等前苏联国家的普通人,呈现他们的生活细节,所感所想。德国媒体盛赞该书撷取的是最为细小的马赛克,却拼出了一幅完整的后苏联时代图景。“一部20世纪后半叶的微观俄国史,笔力直抵普京时代。”
这里是中国 豆瓣
7.5 (31 个评分)
作者:
星球研究所
/
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9
《这里是中国》由星球研究所近3年积累而成
国内第一部全视野中国地理科普著作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提升国民视野,传承核心价值观
书架上的中国纪录片,文化传承
1 本书 =3 年日夜对内容的精心打磨
1 本书 =365 处极美风光的瞬间捕捉
1 本书 =519 页充满温情的中国故事
1 本书 =1000 小时绘制 53 幅专业地图
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到处是景致,处处有故事。这本书以广阔的地理视角和宏大的时间尺度,解读中国故事;以唯美的照片、专业的地图、深情的文字,描绘祖国山河,让我们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以及充满希望的未来。
国内第一部全视野中国地理科普著作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提升国民视野,传承核心价值观
书架上的中国纪录片,文化传承
1 本书 =3 年日夜对内容的精心打磨
1 本书 =365 处极美风光的瞬间捕捉
1 本书 =519 页充满温情的中国故事
1 本书 =1000 小时绘制 53 幅专业地图
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到处是景致,处处有故事。这本书以广阔的地理视角和宏大的时间尺度,解读中国故事;以唯美的照片、专业的地图、深情的文字,描绘祖国山河,让我们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以及充满希望的未来。
认识古典音乐的40堂课 豆瓣
作者:
彭广林
2017
- 11
古典音乐入门指南,30年教学经验凝结而成的经典著作。
《认识古典音乐的40堂课》是台湾小提琴家、音乐教育家彭广林撰写的关于古典音乐的知识普及读物。书中通过对音乐知识、乐器和音乐家的全景介绍,让读者爱上古典音乐。当然,书中更是讲述了音乐家的趣闻轶事:据载,莫扎特当红时,演出一场音乐会的酬劳,大概可购买五至六台奔驰汽车,而他一天要演出三场!法拉利引擎装配完成以后,质检员们竟然是以小锤子轻敲引擎汽缸,再根据敲出来的音高,决定是否达到制造标准……看完这40堂彭广林富有个人特色的音乐课,你会发现,你以为很有“气质”、很难亲近的古典音乐,其实很有趣!让孩子爱上古典音乐一点都不难,你也会跟孩子一起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认识古典音乐的40堂课》是台湾小提琴家、音乐教育家彭广林撰写的关于古典音乐的知识普及读物。书中通过对音乐知识、乐器和音乐家的全景介绍,让读者爱上古典音乐。当然,书中更是讲述了音乐家的趣闻轶事:据载,莫扎特当红时,演出一场音乐会的酬劳,大概可购买五至六台奔驰汽车,而他一天要演出三场!法拉利引擎装配完成以后,质检员们竟然是以小锤子轻敲引擎汽缸,再根据敲出来的音高,决定是否达到制造标准……看完这40堂彭广林富有个人特色的音乐课,你会发现,你以为很有“气质”、很难亲近的古典音乐,其实很有趣!让孩子爱上古典音乐一点都不难,你也会跟孩子一起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道德动物 豆瓣 谷歌图书
The Moral Animal: Why We Are, the Way We Are: The New Science of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6.4 (10 个评分)
作者:
罗伯特·赖特Robert Wright
译者:
周晓林
中信出版社
2013
- 5
《道德动物》是《纽约时报》年度最佳图书之一,也是最振奋人心的、真正重要的科学读物之一,迄今为止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
本书以达尔文的生平及其作品为脉络,从一些非常有趣的社会问题出发,比如,人类的一夫一妻制不只是法律的规定,这种制度还有着深刻的进化渊源。再如,手足之间为了得到父母关爱而进行的竞争其根源在哪里?为什么父母对自己的子女也会有所偏爱?自欺欺人的生物学根源是什么?逐步深入到人类进化的生物学基础,从进化的角度审视了人类的情感、友谊和竞争、攻击等心理或行为,对人类基于基本道德假定的日常行为及其动机进行了再思索。同时,罗伯特·赖特揭开了那些塑造我们的爱情选择、家庭体验、友谊和政治责任的无意识策略之谜。这本书还在更深层面促使我们重新思考那些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对我们的公共政策和日常行为极富启示意义。
本书以达尔文的生平及其作品为脉络,从一些非常有趣的社会问题出发,比如,人类的一夫一妻制不只是法律的规定,这种制度还有着深刻的进化渊源。再如,手足之间为了得到父母关爱而进行的竞争其根源在哪里?为什么父母对自己的子女也会有所偏爱?自欺欺人的生物学根源是什么?逐步深入到人类进化的生物学基础,从进化的角度审视了人类的情感、友谊和竞争、攻击等心理或行为,对人类基于基本道德假定的日常行为及其动机进行了再思索。同时,罗伯特·赖特揭开了那些塑造我们的爱情选择、家庭体验、友谊和政治责任的无意识策略之谜。这本书还在更深层面促使我们重新思考那些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对我们的公共政策和日常行为极富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