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出版社
生命的未来 豆瓣
The Future of Life
8.3 (6 个评分) 作者: [美] 爱德华 · 威尔逊 译者: 杨玉龄 中信出版社·新思文化 2021 - 5
【内容简介】
我深信我们会做出明智的抉择。一个能拟想到上帝且向往太空殖民的地球文明,一定也想得出办法来保护这个星球的完整性,以及其中所蕴含的缤纷生命。
——爱德华·威尔逊
“伊甸园由人进驻后,就变成了一座屠宰场。”本书中,文采斐然的博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将用真挚动人的文笔,讲述消无声息在世界各角落上演的物种灭绝故事,生命的多样性的富丽与骤然陨落构成鲜明对比。
美国南部海岸平原,象牙喙啄木鸟日渐凋零,归于静寂无声;哥斯达黎加的金蟾蜍,原是两栖类动物界的传奇,如今已消失了生存的踪迹;天性害羞、ZUI难繁育的苏门答腊犀牛,不知不觉在骤然衰减……甚至,许多珍稀动植物距离灭绝仅需100个心跳。种种令人难过的细节,各式各样的物种消灭模式,无不说明正是人类的贪欲、无知与不经意,迫使着全球生物踏上ZUI后的毁灭之路。
被灭绝的本是可被拯救的,威尔逊对生命的未来并未绝望。他坚信人类对自然的生命之爱,列举大量政府、民间组织与科技通力合作的成功案例,勾勒出一个可持续的未来。他以对生命的真挚热爱与JI大敬意,完成这部面向大众的科普名作,出版后赢得公众与学术界的一片赞誉,NATURE杂志更是辟专栏倾情推荐,国际影响深远。
/////////////////////////
【编辑推荐】
1. “最后的博物学家”、生物多样性之父、两度普利策奖得主爱德华·威尔逊,深情讲述全球各角落的物种灭绝的故事,用丰富的细节和鲜活的案例展示人类活动与物种灭绝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
2.一封给梭罗的信,写出我们时代的《瓦尔登登湖》。威尔逊跨时空与梭罗对话,将深厚的生命之爱娓娓道出,充满了浪漫与哲思。
3融合爱德华·威尔逊30多年环保实践经验,结合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现实,提供大量环保与经济并重的成功案例与具体设想,呼吁人类保护地球、保护生境。对当前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公民环保意识的增进具有很大启发。
4.上佳译本,值得反复阅读和思考的经典作品,获得国内外果多个奖项,赞誉不断。获第二届吴大猷科学普及著作奖翻译类金签奖,DISCOVER杂志年度好书;amazon网站编辑评鉴年度好书;英国年度具影响力的科普著作,NATURE杂志辟专栏倾情推荐,获自然世界年度图书奖。潘文石、刘华杰、郑也夫赞誉推荐。
2019年8月15日 已读
信息量很多,倾向于科普,但又有些散看完记不住,最终留下的只有人文情怀。
a科普 中信出版社
美国陷阱 豆瓣 Goodreads
LE PIÈGE AMÉRICAIN
7.6 (36 个评分) 作者: [法] 弗雷德里克·皮耶鲁齐 / [法] 马修·阿伦 译者: 法意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5
2013年4月14日,美国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法国阿尔斯通集团锅炉部全球负责人弗雷德里克•皮耶鲁齐,刚下飞机就被美国联邦调查局探员逮捕。 这场抓捕不仅仅是针对他个人的行为,而是美国政府针对法国阿尔斯通的系列行动之一。之后,美国司法部指控皮耶鲁齐涉嫌商业贿赂,并对阿尔斯通处以7.72亿美元罚款。阿尔斯通的电力业务,最终被行业内的主要竞争对手——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收购。阿尔斯通这家曾经横跨全球电力能源与轨道交通行业的商业巨头,因此被美国人“肢解”。而皮耶鲁齐直到2018年9月才走出监狱,恢复自由。 在《美国陷阱》一书中,皮耶鲁齐以身陷囹圄的亲身经历披露了阿尔斯通被美国企业“强制”收购,以及美国利用《反海外腐败法》打击美国企业竞争对手的内幕。 这是一场隐秘的经济战争。
2019年6月4日 已读
若不合作就要被摧毁,在这种单方面的牵制下,作者不过是一枚最先被移动的弃子。除了妥协放手和退出还有其他方法吗?有成功度过调查的例子吗?即使概率很低,也肯定会有,但想必不可能一蹴而就。真要较真牵动的部分会极其庞大,夺取和守护永远是不变的主题,只是发生在更高层面上就像是个笑话了。吃过太多甜头,知道最终结果后,当然会继续下去。
a经济政治科技现代世俗 中信出版社
基因传:众生之源 豆瓣 Goodreads
The Gene: An Intimate History
8.6 (2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悉达多·穆克吉 译者: 马向涛 中信出版社 2018 - 1 其它标题: 基因传
在整个20世纪,有三项颠覆性的科学概念和技术应用把人类社会引领到新的历史阶段:“原子”的发现带来物理学的革命,“字节”的发现带来互联网的革命,“基因”的发现带来生物学的革命。

基因既是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也是一切生物信息的基础,破解了基因的运行机制,也就破 解了生命的奥 秘,人类的病理、行为、性格、疾病、种族、身份、命运也就有了更新的答案。如今,基因测序、基因克隆等基因技术迅速发展,人类基因组计划也完成了全部人类基因的比对与测序工作,人类征服基因的时代已经到来。

《基因传》罕见地完整讲述了基因理论的起源、发展和未来,按照时间顺序和故事情节展开,是一部反映基因发展史的传记。《基因传》也是一部科学家们在探究基因奥秘的过程中攻坚克难的故事,像侦探小说一样,以科学家们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为线索步步深入,既深入浅出地梳理了基因理论的脉络,又真实记录了科学家们的合作与斗争、成功与失败。《基因传》也讲述了基因理论被政治歪曲利用导致的历史灾难和教训,以及基因技术与制度、文化、伦理、道德的冲撞和博弈。有精彩故事,有人性纠葛,有历史进退,《基因传》是一部有温度的、叙事高超的科普通识读物。

人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无限接近生命的真相,当我们能够掌控和改造人类基因时,“人类”的概念也许将从根本上发生改变,后人类时代正在来临。《基因传》所讲的故事,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2019年5月7日 已读
写得通俗易懂,对不了解这个领域的读者来说信息量还是很大的,要通过相关读物不断巩固补充才行。最后的时间表和名词解释也有用。翻译中大部分名字和名词有英文,少部分又没有,怪怪的。
2019年5月7日 评论 04.29-05.07 - 04.29 毕达哥拉斯派的预成派(preformation)和亚里士多德派(无形的手)竟然争了两千年还毫无进展。前者的无限递归符合原罪论,但没考虑如何形成复杂人体的机制。Paracelsus的微缩人理论实在奇思妙想,谁不想种个种子下去自己就能长出来呢。 05.01 William Paley在Natural Theology中举的“沙漠中捡到手表就知道它是由钟表师制作,那么看到人与各种生物体自然会想到神是创造者”的例子很有意思。 对达尔文有很大影响的Sir John Herschel则提出了世界上的因果联系,虽然回避了生命创造问题(由于教会禁令,自然史都没落了),但指出遗迹中包含着自然的形成(就像拉丁语和梵文来源于古代印欧语系)。 →达尔文是宏观(世界相传),孟德尔则是微观(传给下一代)。 绅士科学家(gentleman scientist)这个词真有意思。 本来准备做研究对象的海龟被吃掉了是真的吗哈哈哈哈。22到27岁都在海上飘,真是辛苦啊。突然蹦出了马尔萨斯这个数字的名字,那个时候的牧师真是拥有大量的资源啊。 华莱士!一个被历史遗忘的人!明明Wallace比Darwin看上去更好吃!(Waffle:exm? 弄清楚遗传和进化(突变)的区别后耳目一新! 泛生论没能解释的泛子的遗传信息被稀释的部分正好被孟德尔补充了!反对者的《暴风雨》例子好绝! 读了被用tenderness形容的孟德尔杂交豌豆这章后,让人对他平日的生活好奇起来。培育豌豆和小鼠(被制止了)需要多少耐心啊,还因为自己憧憬对象种植“心爱的植物”(那个时候都快50了),想想就让人感动……FGO可以有吗(星星眼 “鸡是鸡蛋自我更新中的产物” 为被人(主要是靠贝特森宣传,并创造了genno→genetics)发现的孟德尔理论喝彩,若是在他还活着的时候理论被认同还有多好,世界也会随之改变吧。这个理论为什么会销声匿迹呢,觉得应该是有故事的。 05.02 怀疑田中的高登巴姆是不是来源于高尔顿(脑洞)?表弟的形象明显就是当代的达尔文主义(可是达尔文看重努力与热忱啊)代表,追逐着现实中的优秀才会提出Eugenics和Kakogenics。以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离现在也并不算远,米家Charles Davenport竟然有过直接隔离和绝育的运动……太可怕了。 贝特森主张的就是现在的CRISPR吧。(读完后发现是利用干细胞 1927年,第一例绝育法手术……他人能决定一类人的生育权吗?他们禁止一类人生育那么必然还有可能禁止另一类人生育,权力的使用者是固定的,而行使对象却会不断扩大化。 1905-1925,UBC的果蝇实验(摩尔根主导)指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像细绳上的串珠,还得出了基因连锁和基因互换,血友病的(haimo+philia=hemophilia)只传给男性这点(X连锁遗传病,也证实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物理存在)。 基因有三个问题:变异,进化,发育。 Fisher提出控制基因得到表型连续性 多布然斯基提出基因型+环境+触发器+概率=表型以及生殖隔离 格里菲斯好腼腆啊(被朋友塞进车里付车费去做演讲太好玩儿了),通过对细菌的研究得出基因可以不通过生殖传递是一个超级大发现吧,但也和孟德的理论尔一样沉没了,是否验证了德·弗里斯所写下的“谦虚是一种美德,但骄傲却能让人走得更远”呢。 赫尔曼·穆勒发现了X光对果蝇的影响,总觉得是什么可怕事情的开始…… 二战结束阿米家研究优生学的资金才开始减少啊…… 染色体=蛋白+核酸(DNA'AGCT+RNA'AGCU) 埃弗里研究出DNA携带基因 人类23对染色体都位于细胞核中,但携带独立微型基因组的线粒体却位于细胞质中(后来发现只有女性X染色体线粒体可以遗传哦 05.03 50年代才做出DNA结构啊……糖基-磷酸骨架位于双螺旋外侧+A:T+G:C碱基符合查加夫法则 突变体需要物质X才能生长说明它一开始就缺少物质X(组分缺失) 基因通过编码形成蛋白质,让蛋白质(20种名为氨基酸的简单化合物串联成的链状结构,由核糖体(靠镁离子维持完整合成的)实现生物形态或功能 中间体分子:往来于细胞核(基因的储存地点)和细胞质(蛋白质的合成场所)之间 →DNA中的遗传信息先转录成RNA,RNA通过翻译合成蛋白质,最终由蛋白质构建结构并执行功能!!! 看看P178! 线虫好惨,看完第二部分,毫不怀疑在2100年前人类可以治愈癌症并通过细胞的更新换代延长生命。(作者另一本书说是50年内必然有很大进展 “……你无法召回一种崭新的生命状态” SV40加上外源基因↔大肠杆菌和SV40嵌和体 基因测序,克隆,转录……切割酶,逆转录酶……70年代开始一切都在前进 05.05 七十年代开始研制胰岛素 克隆有很多便利之处→自己找资料看 AIDS和Ⅷ 多基因遗传病和单基因遗传病 05.06 每个碱基对测序要1刀,一共30亿个碱基对,需要30亿刀,每年需要5万人员 阿波罗计划巅峰时期雇佣了近40万人,投入总成本1000亿刀 噗 作为犯人的惩罚手段这点我也想过…… 1989年开始了Human Genome Project,同年卡丽·巴克去世了。 98年完成了1/4,99年10亿结束。 2001年,人类基因组里30亿个碱基对测序完成,进入第四个阶段。大约每25年一个台阶,第一是染色体被确认为遗传学的细胞基础,第二是DNA双螺旋结构,第三是细胞读取基因中遗传信息的机制,并根据重组DNA技术实现了遗传物质的克隆和测序。 在已知的致病基因中,有60%以上可以在果蝇体内找到同源序列 胚胎的遗传物质分别来自精子和卵子,但构成胚胎的蛋白质,核糖体,营养物质,膜结构和线粒体都来自卵细胞,精子不过是DNA的运载工具。 其中线粒体只能从母亲那儿继承,众生之母则被称为Mitochondrial Eve。 女性斯威尔综合症患者拥有XY染色体,因此无法达到女性性成熟,这是Y染色体中SRY小型基因(致密且无内含子序列)的影响。将其在雌性小鼠体内激活后,它的后代都拥有XX染色体(遗传学上的雌性),但在发育中中出现了雄性解剖特征,骑跨雌性和雄性的行为特征。 X染色体上的Xq28曾被怀疑是同性恋基因,但时至今日并未得到确认。 D4DR(开启通往多巴胺的道路)和猎奇心 对猫科来说,控制毛色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X染色体失活会导致细胞产生不同色素(三色猫毛),XIST的RNA分子覆盖了染色体上的部分区域导致了染色体沉默 Honger Winter说明环境因素会激活或让基因失活 当时子宫内的胎儿得不到营养,代谢方式改为通过储存大量脂肪来抵抗热量损失,就导致了迟发性肥胖和代谢紊乱(长大成人后有较高的肥胖症和心脏病发病率)。赫本也是幸存者之一,面临了很多慢性病问题。 同样的,不同的随机事件也对双胞胎体内的基因产生了启动或关闭作用,因此表观基因组会发生变化。 c-myc基因是再生因子(细胞生长和代谢调节,可诱导细胞转化成胚胎模样→要在其他三个基因协同配合下才可),但也是致癌基因。 05.07 基因治疗有两类:①对非生殖细胞(血液:脑或肌细胞)的基因组进行修饰。会影响细胞功能但不会改变人类下一代的基因组。②通过修饰基因组来影响生殖细胞。基因组被导入精子或卵子这种生殖细胞后可自我复制,并被永久地整合进人类基因组中。 →操纵基因和基因组是完全不同的! 【20世纪90年代早期,永久性人类基因工程只剩下三项挑战。】 ①建立可靠的人类胚胎干细胞系。干细胞几乎能形成全部的人体组织,但在转化成精子和卵子等生殖细胞时效率却非常低。→2001被B叫停 ②人类可以通过可靠和高效的手段将定向改变导入现存胚胎干细胞的基因组中。 →2005年,发现了细菌的自我防御。可对病毒基因组进行剪切并使其丧失入侵能力。通过搜索者(由基因组编码的RNA分子(携带病毒基因镜像序列)识别病毒的DNA),杀手(Cas9蛋白)对病毒基因组进行剪切。 →命名基因组编辑(genomme editing)和基因组手术(genomic surgery)。基因被挖开时,通常通过拷贝来恢复基因信息,因此外源DNA可被当作诱饵,基因会去拷贝充斥着的外源DNA并将它的信息永久写入基因组。 →2012年,发表了微生物防御系统CRISPR/Cas9的研究数据。 ③把在人类胚胎干细胞中创建的基因改变整合到人类胚胎中。 →在受孕数天后的胚胎难以进行基因修饰并且有伦理问题,胚胎干细胞移植到子宫后无法自动形成正常人类细胞(进入动物体内后大部分细胞分化成了某些松散的胚层结构),因此第三种方法就是将基因改变导入人体胚胎干细胞,将其转化成生殖细胞(并且带有基因改变,而且不涉及操纵人类真正的人类胚胎,不触碰道德底线)。 →①分离出人类胚胎干细胞(能形成精子和卵子);②运用某种技术在这个细胞系中创建可靠的定向遗传修饰;③将基因修饰的干细胞直接转化成人类精子与卵子;④通过体外受精将这些修饰过后的生殖细胞孕育出人类胚胎→得到转基因人! →2009年O解除干细胞研究禁令,但不得导入人体或动物体内使其发育成活体胚胎;禁止在可能传递的情况下对胚胎干细胞基因组进行修饰
a科普 中信出版社
心流 豆瓣
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7.4 (76 个评分) 作者: [美]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 译者: 张定绮 中信出版集团 2017 - 11
“心流”是指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那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这种状态下,你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在这件事情完成之后我们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在做自己非常喜欢、有挑战并且擅长的事情的时候,就很容易体验到心流,比如爬山、游泳、打球、玩游戏、阅读、演奏乐器还有工作的时候。
心理理论之父、积极心理学奠基人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30年前,在大量案例研究基础上,开创性地提出了“心流”的概念。本书系统阐述了心流理论,进入心流状态的条件,从日常生活、休闲娱乐、工作、人际关系等各方面,阐述如何进入心流状态。对心理学爱好者和研究者来说,《心流》是理解积极心理学等领域不可或缺的理论素材;对大众读者来说,这更是一本提升幸福感和效率的行动指南。
2019年1月21日 已读
人的目标一旦被轻易满足会失去追求的欲望,能找到自己的目标,集中注意力并一步步达到它的人会忘记琐事和自己,这样的人是快乐的,而这个过程就涉及到心流的五个因素。主要内容是:如何控制意识?如何使意识清明,以便从体验中汲取快乐?如何触类旁通?如何创造生命的意义?就算不按照心流规划人生,生活中的每时每刻都需要调整自己的心流以达到控制自身的目的(自我伤害就是最没有技巧的一种)。总体还行。不大确定是为了建造出这个概念寻找了例子(最初提到物理的时候让人产生了这种猜测,宇宙处于热寂是定论?),还是从例子中总结出了这个概念,不管是哪种,里面许多分析确实有一定道理。
a心理学 中信出版社
众病之王 豆瓣
The Emperor of All Maladies: A Biography of Cancer
9.0 (104 个评分) 作者: [美] 悉达多·穆克吉 译者: 李虎 中信出版社 2013 - 2
《众病之王:癌症传》是一部饱含人文主义色彩的社科文化著作。作者悉达多•穆克吉历时六年,凭借翔实的历史资料、专业文献、媒体报道、患者专访等众多信息,向读者阐述了癌症的起源与发展,人类对抗癌症、预防癌症的斗争史。作者借由医学、文化、社会、政治等视角透露出一种社会化关怀;生动、文学性的写作手法展现出鲜活的人物和历史事件,让读者为之动容。
2018年7月3日 已读
完美的科普。跨越整个历史的研究,至今还未战胜,到底是生物过于神秘,还是人类能力不足?书中叙述的研究和发现过程很是激动人心,作者说50年内会有极大的进展,我无法确定,但读完后对未来癌症能够得到完全治愈的信心多了一些(就是不知自己能不能活到那时)。现在往未来的每一步其实都是为了了解旧的事物以及见证新的东西。
a科普 中信出版社
智能浪潮 豆瓣
作者: 布雷特·金 (Brett King) 2017 - 9
人工智能、基因工程、纳米制造、无人驾驶、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当智能巨浪席卷而来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应对?作者另辟蹊径转向人类科技发展的历史中寻找答案,用案例和数据分析了过去250年科技对人类的影响以及发展规律,以此说明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
作者在书中创新性提出,我们已经进入一个被增强了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个人和组织在科技的影响下将会出现颠覆式转变,他在书中举出了大量的案例和丰富的图片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智能的未来。在当下快速变化的世界,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这本书都是一本实用的指南。
我们的未来会变成什么样?哪些方面会发生不可逆、颠覆式的变革?谁会是这个时代的真正赢家?作者在书中为我们生动描述了一个大图景和一张帮你走向更好未来的路线图。
继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出现之后,人工智能、基因工程、纳米制造、无人驾驶、机器人、可穿戴设备等各类技术风起云涌。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我们的交互和行为方式已经发生了彻底的改变:语音可以控制家电;网站会按照用户喜好推送内容;运动手环记录下了身体数据,每日反馈健康报告;机器人替代人工,准确无误分拣包裹;无人机可以配送快递……
作者布雷特·金认为我们已经踏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的大门,走向增强时代。在这本书中,作者基于大量数据和案例探讨了我们来自何方以及我们如何进入到了人类历史上充满颠覆性和创新性的时代。从历史上看,之前的几个“时代”引发了重要的颠覆和变革,这些数量级的转变常常会带来令人难以置信的机遇,激发社会学意义上的调整,甚至在很多时候引发冲突。
机器人会抢走我们的工作吗,大规模的失业是否真的会发生?
人工智能是危险到来的信号还是技术大发展的标志?
我们将迎来的是人类的毁灭还是富足新时代?
增强时代会带来什么改变,人类社会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
书中探讨的话题跨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和未来。更为重要的是,这本书向我们展现了下一个20年的全景图。对于这个充满未知和挑战的未来,作者认为我们别无选择,也无法阻挡科技发展的脚步,只有拥抱变革、转变和创新,才能激发出人类历史上巨大优势以及潜能。
增强时代,你准备好了吗?
未竟的往昔 豆瓣 Goodreads
Past Imperfect: French Intellectuals, 1944-1956
9.0 (6 个评分) 作者: [美] 托尼·朱特 译者: 李岚 三辉图书/中信出版社 2016 - 5 其它标题: 未竟的往昔:法国知识分子1944-1956
“全球百大思想家”、奥威尔终身成就奖得主托尼•朱特,对萨特、加缪、波伏瓦等人战后道德立场的批判性研究,对知识分子独立性命题的深度拷问.
------------------------
【内容简介】
“二战”之后,法国知识分子在欧洲文化及政治生活中扮演着独一无二的重要角 色,托尼·朱特在这部经典著作中就分析了这个知识分子圈最大的冲突:如何回应共产主义的许诺及其背叛;以及在面对斯大林领导下的前苏联、共产主义的新东欧及法国本身的伪善时,如何维系对激进理念的坚持。
朱特向我们展示了,这批处于时代先锋的知识分子如何在战后为某些“作秀式审判”辩护,如何忽视共产主义背后的暴政和恐怖,甚至向民众传播苏联式道路是通往解放的必经之路的理论。此外,本书还对当时知识分子间逢场作戏、争权夺利的情况进行了细致描绘。其关注的对象不仅包括时髦的“存在主义”代表人物——萨特、加缪和波伏娃,还涉及到了重要的天主教哲学家、中立的报界人士、文学批评家和诗人等。
虽然按照大致的时间顺序来安排结构,但它并不是一部叙述史,而是始终以知识分子独立性这一命题为线索,是一本表达朱特对知识分子角色和责任理解的文集,是一份关于战后法国知识界的道德状况的研究报告。
“托尼•朱特作品”系列还包括《战后欧洲史》《沉疴遍地》《论欧洲》《思虑20世纪:托尼·朱特思想自传》《责任的重负:布鲁姆、加缪、阿隆和法国的20世纪》《记忆小屋》(待出)《重估价值》(待出)《事实改变之后》(待出)等。
------------------------
【链接图书】
《战后欧洲史》《沉疴遍地》《论欧洲》《思虑20世纪:托尼•朱特思想自传》《责任的重负:布鲁姆、加缪、阿隆和法国的20世纪》
------------------------
【编辑推荐】
1、“全球百大思想家”、奥威尔终身成就奖得主托尼•朱特,对萨特、加缪、波伏瓦等人战后道德立场的批判性研究,对知识分子独立性命题的深度拷问。
2、20世纪的欧洲知识分子研究,没有人比朱特更有发言权。这位被称为“知识分子中的知识分子”在《责任的重负》《战后欧洲史》《思虑20世纪》中都体现了对这一问题无与伦比的洞察和智慧,他的贡献和勇气也让他获得了“汉娜·阿伦特奖”和“奥威尔终身成就奖”。作为“局外人”和战后欧洲史专家,他也能更大程度上中立、客观,并提供足够的历史背景和资料,在当时的历史状况前提下谈论知识分子问题。
3、针对目前仍掌握话语权的知识分子对自己行为的掩盖和辩护,针对目前法国对此问题研究、讨论的不公正、不全面的弊端,用扎实的证据揭露以下问题:
面对二战期间德国占领,“法奸”知识分子们是由于形势所迫吗?应该合作、抵抗还是置身事外呢?面对战后的审判,学术明星和大文学家如何相互诋毁、倾轧?表现了怎样的虚伪、软弱?
面对苏联东欧共产主义的血腥统治,萨特、波伏娃、穆尼埃等法国左派是怎样看待这些“他者的鲜血”呢?面对共产主义理想和残酷现实的冲突,左派知识分子怎样处理这个矛盾呢,掩盖、漠视,还是直面?米沃什、昆德拉等东欧知识分子又是如何看待他们的?
4、对思考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和立场,特别是“汉奸”和面对残酷统治时知识分子的选择问题有对照、启迪作用。
5、本书甫一出版就获西方众多媒体的赞誉推荐,评价极高,同时也广受到国内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
【评论】
★一部令人惊叹的学术著作,足以让那些愉快徜徉于20世纪法国文学字里行间的人们血液凝固。
——《美国观察家》
★《未竟的往昔》是一次直截了当、不同寻常的惊世研究,它考察了那个智性上反复无常的年代(1944—1956)。朱特先生……不只是描述了作为其研究主体的意识形态善变者;他是一位尖锐的甚至带有惩恶心态的卫道士,他揭发了那些在政治现实中测试自己政治理念的知识分子在失败后所表现出的不人道。
——《纽约时报书评》
★出于深厚的学识和不可思议的批评家的敏锐, 朱特…… 考察了二战后法国知识分子的生活……本书富含思想含量, 它提供了有关知识分子研究极具洞见的理论。
——《华盛顿邮报》
★无论是《未竟的往昔》,还是《责任的重负》,他(朱特)都把批判的重心放在了欧洲――萨特、波伏瓦,在法国享受众星拱月礼遇的这一群左翼知识分子,以及他们的对手们――布鲁姆、加缪、雷蒙·阿隆,都被朱特以一种类似“残忍”的方式剖析得条缕分明。
——《看天下》
★在《未竟的往昔》里,朱特以苛刻的眼光,重新审视了法国左派知识分子,那些对共产主义满怀热情的人们,以对信仰的忠诚,刺穿了现实与道德的责任感,用颇具煽动性的抒情话语,共同参与编制了一个充满悖谬与罪恶的乌托邦谎言,天真地让自己成为共产主义的宣传道具。而苏联的共产主义极权蔓延至东欧,他们的热情才慢慢转化为不知所措的彷徨。
朱特颠覆了包括萨特(1905—1980)在内的很多知名知识分子的形象。以萨特们的智商和修辞学修养,把他们的作品从具体的社会历史中抽离出来看,总是能看到值得尊敬的品质,比如正义、良知、对真理的追求。但若放宽历史的视野,在更长久的历史图景中观察他们,萨特们虽然“抓住了时代的脉搏”(萨特之语),但也妨碍了时代健康的血液循环。
加缪以及布鲁姆、雷蒙·阿隆与萨特们相反,他们有自己的辨识标准与判断尺度,尽管他们都被当时的人们弃置于时代的暗角,放逐在主流思想之外,他们以自己的言行,纠正着时代的谬误。即便这种“纠正”是微弱的,甚至在实际上并无甚作用,但在后人检视历史之时,他们可以成为智慧的汲取之源。
——《经济观察报》
2018年6月3日 已读
翻译不敢恭维,让整本质量大大下降。作为这方面知识的缺乏者通过这本稍微了解了一些,但并不能正确判断作者所说是否完全正确(偏向客观)。
a宗教哲学脑袋里的思索 中信出版社
乌鸦之城 豆瓣
City of Ravens
作者: [美] 博里亚·萨克斯 译者: 翁家若 中信出版社 2016 - 4
【内容简介】:
《乌鸦之城》从伦敦塔内的乌鸦讲起,展现了几个世纪以来,我们对乌鸦乃至整个自然界的态度所发生的巨大转变,展示了乌鸦在盎格鲁-撒克逊文化中的独特魅力,由此勾连出了英国从中世纪到现当代的历史。
作者通过生动有趣的历史文化故事揭示了我们的思维与文化是如何被乌鸦影响并定义的。如今的英国,它不仅仅作为一个象征性的存在,更成为了关乎国运的“神鸟”,同时在英国文化中也是一种对在困境中坚强存活的精神的比喻。人类在保护它的过程中也保护了自己的文化与传统。
【编辑推荐】:
◆乌鸦自古以来不管在何种文化之下都沉浸在神话、历史和传奇之中,让人无限着迷。这个典型意向在中西方不同文化中的差异也体现出了不同的思维模式。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金乌”是太阳的别名。在美洲的原住民中,乌鸦是危机的拯救者。在北欧,乌鸦却成为思想和记忆的化身……
··············································································
◆传说英王查尔斯二世曾经非常惧怕一则预言:如果乌鸦飞离伦敦塔,英国将会灭亡。你一定想不到,1944年的二战时期,相传一只乌鸦侦查到了伦敦上空敌军轰炸机的事件。而事实究竟是怎样呢?作者在《乌鸦之城》中一一阐释了那些有关乌鸦与伦敦传奇故事的来龙去脉。将一个角度独特的伦敦历史呈现了出来。
··············································································
◆全球文化史研究专家结合渊博的学识与迷人的传奇故事为我们追溯了伦敦塔与乌鸦的历史,揭示了这个神秘的动物背后所隐含的符号权利以及其真正的魔力所在。
【媒体推荐】:
博里亚•萨克斯是一位令人喜爱的作家。他的研究不仅涉及英国著名神话故事的起源,也展示了乌鸦这种动物的神奇能力,这种能力不仅能支撑古老的传说,也能激发新的故事。——《泰晤士报》
进入博里亚•萨克斯的世界,会发现他是一位十分值得尊敬的学者,作者成功的厘清了若干年间人类与这种神秘鸟类之间不断变化的关系。——《纽约日报》
《乌鸦之城》为我们理解伦敦这座世界名城的近代史和神话传说做出了了不起的贡献:同时也对神话本身、对人类与动物之间不断变化着的微妙关系提供了精彩的解读。——罗纳德•霍顿教授,“英格兰遗产组织”理事会成员
黑旗 豆瓣
Black Flags
8.0 (65 个评分) 作者: [美] 乔比·沃里克 译者: 钟鹰翔 中信出版社 2017 - 1
全书分为“扎卡维的崛起”“伊拉克往事”和“伊斯兰国”三卷。当1999年约旦政府特赦一批政治犯时,没人意识到其中那个名叫阿布·穆萨卜·扎卡维的男人,后来会成为世界最著名的恐怖组织的幕后策划者。2006年扎卡维在美军空袭中身亡之后,扎卡维的继任者巴格达迪力图实现扎卡维生前关于建立一个极端而保守的伊斯兰国家的梦想。在邻国叙利亚混乱升级之际,巴格达迪把暴力带入这个国家,并且在伊拉克成立了伊斯兰国,开始了更加惨无人道的暴力恐怖行径。作者沃里克还在书中介绍了伊拉克、约旦等阿拉伯国家对伊斯兰国的对策、措施及成效,指出布什与奥巴马两任总统在中东问题上的种种错误之举。最重要的是,本书指出了我们的希望所在——伊斯兰国正在播下自我毁灭的种子。
2017年12月12日 已读
2017年12月12日 评论 12.12 - 在讀這本書前,我對遜尼派和什葉派的鬥爭略有耳聞,但總計來說對ISIS的了解僅限於“極端恐怖分子”‘和“毀壞了很多歷史文物&遺跡”這兩點。 閱讀過程中彷彿看到有人在地圖上擺旗。有時我們以為自己擁有全部,但竟對世界上與我們聯繫在一起的一隅都不甚了解,實感慚愧。平和的同時有些地方的人們和本身都在經歷著同實驗一般的瘋狂,遊戲和其帶來的感官刺激根本比不上分毫。 作為個體,大部分人都將生命看作最重,在此前提下活著、豐富生活。將他人的生命視若鴻毛(甚至不把對方當人看)是多麼殘忍的想法,因此生出的是這樣的極端分子。更難過的是我對此無能為力,我有時甚至連自己都沒辦法好好照顧,但當我有影響一切的能力時,又怎樣保證自己的決定是完全正確的呢?這個世界上本沒有全然的東西吧,所以像數學這樣無需思辨的學科是鍛煉理性的最佳方式,可理性也會束縛一個人,將其圈至狹隘的境地。從前感受不到感性和情商重要的我在今年終於瞥見了它的些許面貌。 人類在自己身上做實驗,希望到未來某一個日子(如果人類可以存活到那個時候)可以得到完美的答案。我大概看不到那天,非常非常遺憾。 書寫到15年初。記得前段時間看到消息,說已經解放了ISIS控制下的中心城市,目前不知道情況如何。 世界和平的願望太過高高在上,人人得償所願又非可能。怎樣才能做到至臻?我不知道,無念前行或許最好。←並不想貼上佛系標籤,還要很多事情有待思量。
a各种史与神话 中信出版社
引爆点 豆瓣 Goodreads
The Tipping Point: How Little Things Can Make a Big Difference
7.1 (16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 译者: 钱清 / 覃爱冬 中信出版社 2009 - 8
我们的世界看上去很坚固,但在《纽约客》怪才格拉德威尔的眼里,只要你找到那个点,轻轻一触,这个世界就会动起来:一位满意而归的顾客能让新开张的餐馆座无虚席,一位涂鸦爱好者能在地铁掀起犯罪浪潮,一位精明小伙传递的信息拉开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序幕——这个看起来不起眼的点,却是任何人都不能忽视的引爆点。
《引爆点》是一本谈论怎样让产品发起流行潮的专门性著作。书中将产品爆发流行的现象归因为三种模式: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因素及环境威力法则。个别人物法则是圈层营销或者说窄众营销的理论基础。作者在书中详细地指导了我们如何去寻找目标客户中的传播员、内行与推销员——那些有着非凡人际能力的人们。附着力因素解决的是项目应该怎样传递信息的问题。附着力因素首先告诉我们要在诸多卖点中提炼出高质量的信息,并寻找一种简单的信息包装方法,使信息变得不可抗拒。环境威力法则针对的是客户感知与项目期望表达的信息是否高度一致的问题。
一个广告人的自白(纪念版) 豆瓣
6.3 (6 个评分) 作者: [美] 大卫·奥格威 译者: 林桦 中信出版社 2015 - 7
广告界经典作品,可能是广告史上对广告人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如果一个广告人只知道一个人,那个人应该是奥格威,只知道一本书,那这本书应该是《一个广告人的自白》。
大卫的著作受到长久的欢迎,证明了他的观点不仅指导了奥美公司,同时是对整个广告业的令人信服的建议。《一个广告人的自白》无论在风格上还是内容上,都是一个突破——从来没有人以如此的坦率和热情书写这个行业。
——夏兰泽 Shelly Lazarus 奥美全球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大卫•奥格威是现代广告最具创造力的推动者。
——《纽约时报》
引人入胜,学识渊博的著作,是对每一位商界人士和投资者都极具价值的广告必读书。
——《福布斯》
一种独特的风格,在每一页熊熊燃烧,抓住你的目光,撞击你的思想。
——《华尔街日报》
2017年10月31日 已读
作者口气有些自大,但的确有这个资格,毕竟书中许多话在今日依旧实之有效。而这么多年过去了广告界的创新在哪里呢?
a心理学 中信出版社
社会动物 豆瓣
The Social Animal
8.5 (12 个评分) 作者: [美] 戴维·布鲁克斯 译者: 佘引 / 严冬冬 中信出版社 2012 - 6
戴维·布鲁克斯编著的《社会动物(爱性格和成就的潜在根源)(精)》是一个关于爱、性格和成就的故事,而且很快会成为你读过的最幸福的成功故事。 作者在《社会动物(爱性格和成就的潜在根源)(精)》中精心刻画了两个栩栩如生的角色,他们是一对美国的夫妻:丈夫哈罗德出身中产阶级家庭,妻子埃丽卡则是来自贫民区破碎家庭的中墨混血儿。哈罗德和埃丽卡经历着人生的磨炼,逐渐变得成熟、睿智,这是本书中的故事之所以如此让人愉悦的原因之一。这是一个关于人类成功和交流的故事,是两位主人公继承双亲与祖辈的优良传统,经历考验与磨炼,最终决定相守一生的故事。 它不同于一般励志书所定义的表象化的成功——高智商高学历、一技之长、令人羡慕的工作、显赫的身份地位。本书所探讨的是更深层面的东西。关于成功,本书的观点是:情感比纯粹的理性更为重要,社会关系比个体选择更为重要,性格比智商更为重要,灵活应变的有机系统比线性呆板的机械系统更为重要,群体智慧比个体思考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