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社会考古人类学
疯癫与文明 豆瓣
Madness and Civilization
9.3 (9 个评分) 作者: [法] 米歇尔·福柯 译者: 刘北成 / 杨远婴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 - 2
2019年8月18日 已读
先前读了三章完全没读进去,心想这真的是无用的研究,前几天看了另一本,知道疯癫是因理性的出现才成为完全对立化的存在,就有一个切入点了,现在读完真的有点儿感动。除了详实的考证以外,读起来还有较强的沉浸感,大概是“疯”一词也触及到了留在心中的一些印象,与生活联系在了一起吧。中世纪的愚人船和被说成是上帝赐予的恩典的麻风病,文艺复兴时期变得浪漫化/狂妄自大正义惩罚/绝望情欲的疯癫,17世纪被关押并被强迫劳动的疯人与乞丐,启蒙运动后被定义为一种精神疾病,精神病院的建立......死亡让生命摆脱疯癫但疯癫将超越死亡,欲望是自然赋予人类的/人类主题怎么会把自身当作知识的对象?通过什么样的理性方式和历史条件?以及付出了什么代价?主体以什么代价才能讲述有关自身(作为疯人)的真理?
a宗教哲学脑袋里的思索 a社会考古人类学 三联书店
对空言说 豆瓣
SPEAKING INTO THE AIR:A History of the Idea of Communication
9.6 (27 个评分) 作者: [美] 约翰·杜翰姆·彼得斯 译者: 邓建国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 - 1
在当今社会,传播扮演着至关重要而又独一无二的角色。
《对空言说:传播的观念史》一书,以广泛的跨学科的人文视角,向读者展现了传播的观念史,它不仅阐述了传播观念的历史沿革,而且旁征博引,论及历史、哲学、宗教、文化乃至法学与技术史领域,将传播的视域追溯至西方思想中那些最根本的问题。即体现了传播学研究的人文取向,也以一种通俗大众的表达方式激发了公众对传播学的兴趣。
《对空言说》为突破美国实证主义传播学研究传统提供了可行的路径,也因此成为传播思想史的奠基之作。该书在2000年荣膺美国传播学会奖,这是美国传播学界的最高奖项,并在传播学界乃至公众之间激发起广泛的对话。
2019年8月22日 已读
目前只读了一遍,从交流定义说起,详述了许多位思想家对交流的定义,读来很是新鲜。读第二遍写笔记。824又刷了一遍,的确是历史的连线,在对思想史方便叙述得很好,觉得技术方面稍微有些欠缺。读完后好像并不执着于人之间无法交流的观点了,珍惜哪怕一丁点儿理解就好。
a各种史与神话 a社会考古人类学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 豆瓣
7.6 (7 个评分) 作者: 哈罗德·D·拉斯韦尔 (Harold D.Lasswell) 译者: 田青 / 张洁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 10
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过去几年,《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的作者便以价值中立的态度、对人类首次“总体战”中英、法、德、美等主要交战国的宣传策略及其效果进行了全面和高度理性的分析。《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对充满着谎言和欺骗的战时宣传的揭示最初引起了学界和公众的恐慌,有评论家称之为“一本马基雅维利式的教科书”,呼吁“马上予以销毁”。如今,历史已经赋予它美国传播学开山之作的不朽地位。
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过去几年,《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的作者便以价值中立的态度,对人类首次“总体战”中英、法、德、美等主要交战国的宣传策略及其效果进行了全面和高度理性的分析。
《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对充满着谎言和欺骗的战时宣传的揭示最初引起了学界和公众的恐慌,有评论家称之为“一本马基雅维利式的教科书”,呼吁“马上予以销毁”。如今,历史已经赋予它美国传播学开山之作的不朽地位。
2019年8月29日 已读
近几个月也被卷入舆论战中,这才逐渐看清了一点儿。战争要靠军事和经济实力,但宣传的确也是必不可少的。从自身的立场出发,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通过故事、图片、报道、谣言等鼓动情感,操控意见,对象则分为内外和中立……只是这样做真的好吗?
a社会考古人类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被仰望与被遗忘的 豆瓣 谷歌图书
Fame and Obscurity
7.8 (64 个评分) 作者: [美] 盖伊·特立斯 译者: 范晓彬 / 姜伊敏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 3
新新闻主义之父 盖伊·特立斯 初试啼声,即成经典
20世纪最伟大的非虚构书写 全世界特稿写作者的典范
每个匆匆行走在城市中的人,都有一身故事:歌星辛纳屈 玛丽莲·梦露的丈夫、棒球手迪马乔 《纽约时报》讣告记者 地铁站售票员 修路架桥工人
特立斯之前,没有人如此打量城市:
每天,纽约人要喝下46万加仑啤酒,吃掉350万磅肉,消耗21英里长的牙线。在这座城里,每天有250人死去,460人出生,15万人戴着玻璃或塑料假眼行走;这里还有500个巫师、600尊雕塑或纪念碑、3万只鸽子……
哥谭的秘密生活——《纽约—— 一位猎奇者的足迹》
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数字和芸芸众生构成了这座城市的魅力。“新新闻之父”融会短篇小说文学语言的早期实例,其技巧和水准至今为后来者追摹。
20世纪最伟大的非虚构书写——《弗兰克•辛纳屈感冒了》
两月贴身酒吧、赌场、拳击赛、高尔夫,追询辛纳屈之友、随从、女儿、母亲、歌迷、酒保……就算巨星感冒了,特立斯仍尽得风流。
20世纪最优秀的体育写作、最好的杂志文章——《一位英雄的暮年》
棒球传奇、玛丽莲•梦露的前夫之一乔•迪马乔,退出公众视野十数载,喧嚣浮华早已散尽,特立斯技惊文坛的看家本领、绕不过去的体育书写,且看英雄迟暮、过河入林。
这是一部纽约交响曲。作者特立斯以他犀利的眼光,精准的笔法向我们展示了纽约风貌:面目模糊的人潮中不为人知的奇闻轶事,镁光灯下的明星转身之后的尴尬境遇。俱乐部门口的擦鞋匠、高级公寓的门卫、公交车司机、大厦清洁工、建筑工人,与弗兰克·辛纳屈、乔·迪马乔、彼得·奥图尔等明星一样受特立斯尊重,他以同样的好奇心对待他们。
全书由《纽约:一位猎奇者的足迹》《大桥》和《走向深处》三部分组成。《纽约:一位猎奇者的足迹》描绘了纽约城中不太为人所知的人物和事件,特立斯捕捉细节的功力凸显无疑。《大桥》讲述的是建设纽约韦拉扎诺大桥给当地居民生活带来的影响及流动修桥工的生活。修桥工都是些默默无闻的普通人,可正是这些工人冒着生命危险,建成了美国无数的大桥和纽约城里一座座大桥和摩天大楼。“他们把一个个的地方用大桥连接起来了,可他们自己的生活却支离破碎。”《走向深处》由11篇美国社会知名人物的小传构成,这些人物基本上涵盖了当时美国社会生活的各个主要方面。
2019年10月6日 已读
非常喜欢第一部分,仿佛从上空俯视整座城市,而行走在其中的每个人的生活都是奇遇:图书馆侦探,联合国首席理发师,晨起的按摩师,擦鞋匠……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在第二部分中,即使作者解释了一些也依旧没能明白桥的建造过程,单纯感受到流动修桥工同浮萍与蒲公英般飘摇中充满生命力的生活,或许大部分人还是想有一个能够长时间停留的地方。第三部分是个人画像,没太多感想。
a社会考古人类学 a非虚构内容 上海人民出版社
论犯罪与刑罚 豆瓣
9.3 (15 个评分) 作者: (意)贝卡里亚 译者: 黄风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3 - 2
意大利刑事古黄学派创始人贝卡里亚的这部著作,篇幅不大但影响却极为深远,该书初版于1764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对刑罪原则进行系统阐述的著作。全书洋谥着伟大的人道主义气息,对刑讯逼供和死刑进行了愤怒的谴责,鼓吹刑法改革,力介罪刑相适应的近代量刑原则。本书问世后立即给作者带来了巨大的声誉,被译为多种文字,它对地俄国、普鲁士以及奥地利等国的刑法改革具有重大的影响。该书被誉为刑法领域里的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
2019年10月20日 已读
作者的很多看法即使在现在也不过时,让人不禁感慨人类在这两百多年几乎没有什么进步。注意到的点。对犯罪与刑罚的了解对降低犯罪率有一定作用,当下社会也应更好地普及法律知识。而刑讯会给无罪之人带去不同的效果,作者是反对的。再来是轻重罪应当不同时限。最后贝卡里亚的生平也挺有趣的。
a各种史与神话 a社会考古人类学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扫地出门 豆瓣 Goodreads
Evicted: Poverty and Profit in the American City
8.9 (92 个评分) 作者: [美]马修·德斯蒙德 译者: 胡䜣谆 / 郑焕升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7
【本书看点】
★理想国外文纪实002,普利策奖最佳非虚构图书,牛津大学项飙教授专文导读,理解贫穷、住房问题的必读之作。
★《扫地出门》聚焦愈演愈烈的住房危机。来自美国底层的真实故事,也是我们亲历的现实——社会学人沉寂数年卧底贫困社区,用掷地有声的访谈资料和田野笔记,掀开 那个千疮百 孔的世界——有一方屋檐能遮风避雨已不再是天经地义;一旦被扫地出门,许多家庭的下一站就是收容所、废弃的空屋,甚至有人流落街头。
★直击被驱逐者的生存状态,为一瓦栖身,在苦与乐中斗争——不找有钱的亲友帮忙(保留这些人脉以备不时之需),却常常与陌生人互通有无;拿一个月的食品券换吃一顿龙虾大餐,剩余时日要饿肚子也在所不惜——精打细算的理性于他们毫无意义,被驱逐者自有统筹安排的策略,为下一个随时会出现的危机留一口气。
★对驱逐现象的系统性反思,向贫穷、住房问题发起终极拷问——因为驱逐,房客的生存底线不断被突破,为房东的“烂房”带去了数额不菲的租金收入;因为驱逐,一些人的困顿贫穷,转眼成了另一些人暴利的源泉——在房东、房客、国家政策、私人住房市场的关系蛛网中,究竟谁在获利?谁又该为贫穷负责?
★打破学术著作的金科玉律,以非虚构的面貌走向更广大的读者群——这里没有理论假设、没有结构框架,甚至鲜有概念;学术作品中常见的内容,比如文献回顾和数据陈列,也都隐身于脚注间——相反,这是一部深度的纪录片,从一个场景推移至另一个场景,将人物的表情语气、所感所思直接呈现在读者眼前。
【内容简介】
《扫地出门:美国城市的贫穷与暴利》聚焦美国愈演愈烈的住房问题——房价持续上涨、生活成本不断上升,收入却停滞不前、甚至不增反减——马修·德斯蒙德决意深入贫困社区,一探问题的核心。
2008年5月,德斯蒙德住进了密尔沃基南部的一个拖车营。同年9月,他搬至北部旧城区的一处出租房。当时还是社会学专业研究生的德斯蒙德笔耕不辍,记录濒临被驱逐群体的日常生活:他们与蛇虫鼠蚁比邻,家中的水槽长年堵塞,暖气电力说停就停。房客们使尽浑身解数、把绝大部分收入用于交租,却依旧阻止不了跌至绝境的命运。
在这本精彩却令人心碎的作品中,德斯蒙德带领读者走访了密尔沃基的贫困社区,娓娓道来八个在绝境边缘的美国家庭的故事:阿琳是一位单身妈妈,在为一间破败公寓缴纳房租后,每个月只剩二十美元养活自己和两个儿子。拉马尔是个失去双腿的残疾人,肩负照顾整个社区的男孩的任务同时,还要替房东打工偿还债务。司科特则是一名心地善良的男护士,药物成瘾让他丢了工作,也失去了栖身之所……
读者将直面贫穷带来的流离失所,见证匮乏者拒绝屈从的优雅身影。这是一本关于贫穷和驱逐的启蒙之书,也是一部呼吁行动与改变的作品。
【名人推荐】
若想了解导致贫穷的问题是如何盘根错节的,不妨读一读这本关于密尔沃基驱逐危机的作品。德斯蒙德形象描绘了美国贫困人口的生活群像。相较我读过的其他书籍,《扫地出门》使我更清楚地理解在美国做穷人是什么滋味。
——比尔·盖茨(微软创始人)
这部敏感细腻、壮美到令人心痛的民族志作品让我们重新审视美国的贫困问题——连有个栖身之所都成了一件难事。
——罗伯特·帕特南(哈佛大学马尔金公共政策讲席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扫地出门》论述了一场迅速卷席美国的严重经济困境。马修·德斯蒙德对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市居民的生存境况和被驱逐经历的描写不仅会让普通读者目瞪口呆,还为城市贫困问题方面的专家拓宽了研究视角。
——威廉·朱利叶斯·威尔逊(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美国社会学协会前主席)
《扫地出门》凭借其深度的研究,揭示了2008年美国经济危机以来大规模的驱逐现象与贫穷之间的关联:贫穷,不意味着会被驱逐;而一旦被驱逐,人就会越变越穷。
——2017年普利策奖最佳非虚构图书颁奖辞
2020年7月28日 已读
很多鲜活的故事,读的时候看着人们不断堕落,同时就在想他们当初如果做出另一个选择,是否现在会处于不同的境况。资源果然是很重要的。重点其实不是如何做,而是谁会去做。要怎么样才能让生活变好,将初心留在心中实在是太重要了。
a社会考古人类学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英国下层阶级的愤怒 豆瓣 Goodreads
Poverty Safari: Understanding the Anger of Britain's Underclass
7.0 (12 个评分) 作者: [英]戴伦•麦加维 译者: 曹聿非 新星出版社 2019 - 9
•2018年奥威尔奖得主,《星期日泰晤士报》十大畅销书,获选“21世纪最叛逆读物”,被誉为当代版《巴黎伦敦落魄记》。奥威尔奖评委会主席盛赞称:“我毫不怀疑 ,奥威尔会把奖项颁给此书。”
•“哈利•波特”作者J.K.罗琳、知名导演肯•洛奇、《猜火车》作者欧文•威尔士、苏格 兰首席部长尼古拉•斯特金、《金融时报》《每日邮报》《卫报》……英国各界人士与媒体重磅推荐。
…………………………………………………………………………………………………
戴伦•麦加维成长于英国苏格兰格拉斯哥的“贫民区”,酗酒、成瘾、暴力、精神创伤……切身经历令他深知“贫困”意味着什么,全英国的底层人民又为何会感到愤怒。面对英国当下的社会矛盾,以及伦敦大火、脱欧公投等一系列争议事件背后的隐情,他想要做出解释。
在《英国下层阶级的愤怒》一书中,戴伦从个人经历出发,邀请读者一同走入英国下层阶级民众的生活,直击他们的困境与心声。他不仅跨越了政治上的左、右翼之争,呈现出“贫困”的真相,更用理智、自省、真诚的态度指出,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人都可以为改变现状做出努力。本书是对当代英国的一次全面探究,荣获2018年奥威尔奖。
它使我以一种全新的视角看待这个国家及其社会现状。——安德鲁•阿多尼斯,奥威尔奖评委会主席
一本重要而有力的书。——尼古拉•斯特金,苏格兰首席部长
部分是回忆录,部分是辩论,猛烈、机智、诙谐的精彩杰作。对系统性贫困的现实状况进行了毫不畏惧的论述,向左派和右派都提出了挑战。很难想象哪部书比它更及时、更必要、更有力度。——J.K.罗琳,“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作者
工人阶级的又一次愤怒呐喊,来自为腐朽、没落体制所苦的人们……它将为变革运动注入力量。——肯•洛奇,著名导演、制片人
这本书是我读过的描写工人阶级生活的最好著作之一,一窥贫困问题对英国造成的伤害,同时又是人道的、愤怒的、机智的。麦加维是少有的那类人:一个工人阶级作家,为使中产阶级世界听到他说的话而奋斗。——尼克•科恩,英国记者、政论家
2019年12月5日 已读
看标题联想到言行潜规则那本,结果是作者自己的成长经历,怎么由一个愤世嫉俗的问题青年变成脚踏实地的奶爸社会人。起初写他生活的社区的问题现象,写自己学会站在其他立场看问题时觉得还可以,但后半部分透出了一股教你做人的气息,说的其实没太大问题,但就是很中年爹。不推荐为内容购买。
a社会考古人类学 新星出版社
屠猫狂欢 豆瓣
The Great Cat Massacre and Other Episodes in French Cultural History
8.4 (5 个评分) 作者: [美] 罗伯特·达恩顿 译者: 吕健忠 商务印书馆 2018 - 9
1730年代的巴黎,一群印刷业学徒发起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屠猫仪式,他们折磨然后杀死所有他们能够找到的猫,包括他们师母的宠物猫。18世纪法国人的文化有珍奇的一面,也有寻常的一面,作者藉以邀请读者思索这一类的问题:为什么巴黎的一群工匠觉得对猫的大屠杀那么有趣?玩笑如何在旧制度的工人间发酵?同时,作者还选取了其他五个法国历史场景,分别基于几个单独的史料,从而揭露一个文化的万花筒视野,既熟悉又奇妙。
本书希望能够在历史学中引入人类学视角,但又警惕地不愿让人类学取而代之。在人类学的意义逐渐彰显的今天再来回望,达恩顿对方法论的尝试足以使他成为新文化史的开拓者之一。
2020年6月23日 已读
刚读完第一章,格林童话充满了新鲜的血腥气息,不加修饰,还好小时候看的是儿童版。佩德罗的法国故事、意大利和英国的民间故事则各有其特色,作者着重对比了德法,一个朴实搞怪,一个超自然暴力。当时缺衣少食的生存状况也体现在故事中,愿望总和食物相关,次子和继女作为主人公,前者需离开家乡获取所得,后者则要通过嫁人逃离。并且比起纯粹的善,小小的犯罪与小聪明才更能让人活到最后……读完感到历史也曾是生机勃勃的年代,当时的人们已无法克制对“新”的渴望,个人也能从这些文字中获取生命力一般。屠猫是其中一章,可怜的动物几乎可以成为一个大故事中的一环,秘密侦探的报告像小说。
a各种史与神话 a社会考古人类学 商务印书馆
权力精英 豆瓣 Goodreads
The Power Elite
作者: [美]C.赖特·米尔斯 译者: 李子雯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9 - 10
《权力精英》于1956年首次出版,是一部权力批判的经典著作。
在1950年代,当时的社会学家普遍认为,美国已经各方权力平衡,并不存在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时,米尔斯却指出,在政治、经济和军事这三个不断壮大和集权的领域内部,形成了由经济、政治和军事精英组成的上流阶层。他们是活跃在经济领域金字塔塔尖的富商,是位于政治领域权力金字塔顶端的政治委员,是参与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军事精英。三大领域的佼佼者——军队将领、企业领袖和政府高官往往团结在一起,形成了美国的权力精英,掌握着制定重大决策的权力。米尔斯犀利地揭示出围绕政治、经济、军事三大领域形成的“权力三角形”,批判了社会权力的集中,深刻地质疑了美国实际上是否具有其理论上的民主。
《权力精英》对环环相扣的权力结构鞭辟入里的分析,对于今时今地的人们理解当代社会仍具有很高的借鉴意义。它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去思考他们所处的社会,他们理想中的社会,这本书值得每一代人去阅读。
2020年3月18日 已读
看序言写他突然销声匿迹心里咯噔一下,读完后怀疑他的心脏病莫不是自然突发……比较喜欢后面几章的分析。军事政治经济三方势力盘根错节,相似的背景同渠道造就了大范围的合作,竞争肯定也是有的。固然,历史有阴谋,历史非阴谋,这种力量还是有限的。人们对大众媒体应当提高警惕,永远以孩子的目光去看待这个世界世界。
a社会考古人类学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忧郁的热带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9.2 (72 个评分) 作者: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evi-Strauss) 译者: 王志明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 9
《忧郁的热带》是结构人类学宗师列维-斯特劳斯的著名的思想自传,更是人类学历史上的经典著作之一。青年时代,列维-斯特劳斯亲访亚马逊河流域和巴西高地森林,在丛林深处寻找保持最原始形态的人类社会。本书记述了他在卡都卫欧、波洛洛、南比克瓦拉等几个最原始部落里情趣盎然、寓意深远的思考历程与生活体验。
列维-斯特劳斯以全新的路径、开放的眼光,根据敏锐的洞察力,辅以生动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笔触,将这些部落放在了整个人类发展的脉络之中,提出了引人入胜的相互印证和比较研究。
《忧郁的热带》是一部对促进人类自我了解具有罕见贡献的人类学、文学及人类思想的杰作。
2020年3月29日 已读
文笔实在风趣幽默,讽刺的同时并不令人讨厌,反倒叫人生出喜爱之情。生动的情景通过真挚的描述跃然纸上,对追寻着过去而会忽略当下存在的感想几乎让我落泪。我想是哲学背景对令他看到当下,还有过去同未来间的那条线的存在有所助益吧,他的焦虑人人都有体会,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同他一般透彻地看着这世界。读完既能生出宏大之感又能体会渺小存在,总而言之,十!分!喜!欢!
P.S. 说医学的进步就是将消灭人口的任务分配给战争等,结合当下有些感慨。
a社会考古人类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人类砍头小史 Eggplant.place 豆瓣
Severd HISTORY of HEADS LOST&HEADS FOUND
7.6 (43 个评分) 作者: [英]弗朗西斯·拉尔森 译者: 秦传安 海南出版社 2016 - 7
人类的头是一件了不起的作品。在五种官能中,单单是头部就掌控了其中的四种,它严密地包裹住大脑,并且拥有整个身体最富有表现力的肌肉群。
头是人类极具区别性的特征,将我们的内心与外部世界联系起来。尽管头拥有如此超群的能力,但也经历过黑暗时期,在人类历史上,主要表现为斩首或割取敌人首级。无论是一些西方的收藏家对干缩头颅的需求激发了大屠杀,还是二战中美军士兵把日本人的残肢送回亲人身边,无论是杜莎夫人将被斩首的罗伯斯庇尔的头做成塑像,还是达米恩•赫斯特在停尸房拍那些被砍下来的头颅,无论是盗墓骨相学家还是痴迷于头骨的科学家,人类学家弗朗西斯•拉尔森探究了我们这种对被砍掉的头颅的一种可怕的迷恋,并对此进行了严肃深入且有趣生动的探究。
本书研究充分,文辞极为精妙,其发现影响深远。当然,不可避免地具有黑色幽默性质,每章中关于人类学和历史学的披露描绘技巧娴熟,又异常扣人心弦。此外,本书还会经常挑战读者关于文明与野蛮、西方世界与“其他世界”、暴力与医学、宗教与礼教之间的二分式理解。
2020年3月27日 已读
对头颅的追逐中也刻印了文化的痕迹。骷髅的符号在如今也被运用,上个世纪的战争中当作纪念品的头颅,海顿被盗走的头让人想起剑桥里边沁的那颗。这种在当代被大多数人认为残忍的收藏最初是胜利的象征,尔后作为研究,头颅比人们以为的距离我们更近。它是生命吗,人的生命由什么构成,核心是古埃及认为的心脏,还是拥有着大量神经的头颅呢?生命的奥秘一时无法解开,或许只能说“它就是如此”。
a各种史与神话 a社会考古人类学 海南出版社
宫廷社会 豆瓣
Die höfische Gesellschaft
作者: (德) 诺贝特·埃利亚斯 (Norbert Elias) 译者: 林荣远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 3
本书以法国旧制度时期宫廷社会的人及其日常生活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宫廷生活在礼节、典仪、品味、服饰、习俗乃至谈吐方面的每个精心设计的细节,展现出宫廷社会中人的言谈举止与其他社会群体的明显差别,其居所内部结构与外表装饰都遵从严格的等级区别,不仅是消遣娱乐,还有他们的职业生活本身,都必须体现自己的等级,履行自己的社会义务和需求,因为这事关名誉,将决定自己是发达还是没落。作者以大量例子证明了这种宫廷生活形态是维持并控制贵族的一种手段,它不仅塑造贵族的人格,连国王都不能幸免;而且产生了文化、政治和历史的后果。
2020年11月5日 已读
比较枯燥,所以读得不是很认真。国王也有不同的类型,魅力型的适合动荡时期,哪怕长远的目标不断改变也会追随,法国王子侍候英国国王用餐体现出的距离感正是他人与国王之间的距离。国王和贵族之间在相互制衡,有时会故意提拔私生子,和当下一样,社交的场所既充满娱乐也有结识的机会。人们在这场合或许带着亲厚的戴着面具,但出门就会将它丢掉。
a社会考古人类学 上海译文出版社
The Twenty Years' Crisis 1919-1939 豆瓣
作者: E. H. Carr Palgrave Macmillan 2001
E.H. Carr's "Twenty Years' Crisis" is a classic work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ublished in 1939, on the eve of World War II, it was immediately recognized by friend and foe alike as a defining work in the fledgling discipline. The author wa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and controversial intellectuals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issues and themes he develops in this book continue to have relevance to modern day concerns with power and its distribu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Michael Cox's critical introduction provides the reader with background information about the author, the context for the book, its main themes and contemporary relevance. Written with the student in mind, it offers a guide to understanding a complex, but crucial text.
2020年4月26日 已读
感觉右派时常想将他们的想法硬塞进别人脑中,所以对右一直没太多好感,全然不知上个世纪人们曾追求过Utopia,世界并非一直走在Realism的道路上。左缺乏对现实的认识,右则理论不足,理论与实际之间差距过多,为能追求到所谓并未能做到,难道不是因为人类的计划与行动不够么。从这本里品到了许多新鲜想法。在想要到达“好”,是无法依靠制度的,只能几近全部的人改变才行。后半部分讲了外交和一些社会分析,读得就不是很认真了。
a社会考古人类学 a经济政治科技现代世俗 palgrave
城市的胜利 豆瓣
Triumph of the City
7.6 (14 个评分) 作者: [美] 爱德华·格莱泽 译者: 刘润泉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2
城市是诞生奇迹之所
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与最美好的希望
是最健康、最绿色、最富裕、最宜居的地方
如果你热爱自然,请搬到摩天大楼里;如果你热爱地球,请搬到城市里。
芝加哥大学博士、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当代顶尖经济学家爱德华•格莱泽自小生长在曼哈顿,长期沉醉于城市研究与写作的他带领着自己的团队进行了强大的全球城市调研,最终得出了令人毋庸置疑的结论: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与最美好的希望,城市的未来将决定人类的未来!
在《城市的胜利》一书中,格莱泽教授带领读者穿越人类历史、游历世界各地,并将经济与历史完美对接,展现了城市存在的优势及其为人类提供的福祉。城市让人类变得亲密,让观察与学习、沟通与合作变得轻而易举,极大地促进了思想撞击、文化交流与科技创新;城市鼓励创业,带给人们前所未有的工作机会,使得社会的机动性和经济的灵活性得以发挥;城市中密集的高层建筑、发达的公共交通、缩短的空间距离大幅度降低了人均碳排量,实现了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伟大目标;城市清洁的水源、良好的排污与完善的医疗系统等维护了人们的健康与安全,提高了人类整体的生活质量……
同时,格莱泽以具体的城市为例,细致深入地分析了城市存在的问题、衰落的原因、复兴的道路,并就“贫民窟的优势”“摩天大楼的好处”“消费城市的崛起”“邻避主义的诅咒”“教育决定民主”等众多城市议题进行了睿智而精彩的阐述。
最后,格莱泽采用报告文学的独特形式,依次巡礼了“帝国之城”东京、“秩序之城”新加坡与哈博罗内、“智慧之城”波士顿与米兰、“消费之城”温哥华、“崛起之城”亚特兰大与班加罗尔……在令读者领略城市辉煌成就的同时,也提示了若干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
尽管书中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统计数据,但读来绝不会让人感觉晦涩无趣,格莱泽简洁有力、机智大胆的论述与一定会让读者大开眼界、直呼过瘾!
2020年4月9日 已读
如何创造良好的城市环境,如何发展城市,教育与科技,更多娱乐,良好的交通,往上空延展的建筑,人才引进和高素质移民,开放的政策。梭罗原来有过这么一段“玩火”经历。
a社会考古人类学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城市社会学 豆瓣
作者: R.E.帕克 / E.N.伯吉斯 译者: 宋俊岭 / 吴建华 华夏出版社 1987
2020年4月15日 已读
故事总是发生在别处,是否是我们对自己生活着的地方观察太少?在这本书中,城市这个词变得格外陌生,仿佛在雾里看花。
a社会考古人类学 华夏出版社
父权制与资本主义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家父长制と资本制 ― マルクス主义フェミニズムの地平
9.1 (212 个评分) 作者: [日] 上野千鹤子 译者: 邹韵 / 薛梅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20 - 3
什么是父权制?当代女性又是如何遭到父权制压迫和剥削的?女性解放道路在何方?
本书是作者历经十年完成的重要作品,是其在第二波女性主义接近尾声,后现代女性主义思潮、酷儿理论兴起之初,对女权主义各个派别,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的再次思考。近代社会在“资本主义”支配的“市场”和“父权制”支配的“家庭形态双重控制下,以无偿的女性劳务等为中心,形成了女性地位低下的历史根源。 作者对此进行了深刻批判,并就如何改善女性的社会地位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本书尽管论述的是日本女性的地位问题,但其观点在相当大程度上适用于当下中国的国情。因而对于任何思考女性地位与男女平等问题的人都有着莫大的启发。
2020年7月28日 已读
女权分为三种:社会主义女权(阶级压迫是根本原因);激进女权(弗洛伊德,提出了家庭和性统治,区分了“公”和“私”,他的矛盾之处在于将歇斯底里类的病患推回到产生病因的情况中去,要其适应,也就是让女性自我异化)和马克思主义女权。
书里主要是论述第三种,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支撑,承认马克思提出的“性别是自然的分工,家庭是自然的过程”的局限性,并以此为出发点的女权。
作者的中心思想是要将让被资本主义排斥在公共市场之外的家庭被当成市场的组成部分,家务劳动和再生产被当作有偿劳动来看待。大体介绍后,她分别分析了父权制、再生产和意识形态。作者的分析条理明晰,将经济学与社会学结合在一起,内容丰富,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读一遍只能感叹“这竟然还是上个世纪的文章”!
a社会考古人类学 浙江大学出版社
Erotic Capital 豆瓣
作者: Catherine Hakim Basic Books 2011 - 9
2020年5月13日 已读
Erotic capital is the fouth personal asset,alongside economic capital,human capital,and social capital.It includes beauty,sex appeal,skills of self-presensation,social skills.All forms of capital are types of power.
2020年5月13日 评论 05.06-05.13 - Erotic capital is the fouth personal asset,alongside economic capital,human capotal,and social capital.It includes beauty,sex appeal,skills of self-presensation,social skills.All forms of capital are types of power.Women has greater ec than men,while men are more well rewarded. 读开头,作者提出女性的EC多于男性,当时觉得有些不愉快、感到作者在试图说服,也就说明我与他的想法并不相同,读完后则认为他确实获得了部分成功,让我正视EC的存在并承认它的价值。 当然我并非认同全部观点。 比如作者提到代孕和情色产业且将它们作为使用ec的例子,个人认为二者有些区别,相提并论并不合适。 作者还反驳了部分feminists认为随着社会发展、男女性欲间的区别会逐渐消失的观点。最近也看到不少,说女性因父权社会烙上了性方面的羞耻感,导致无法表达。作者则举出女性生育后性欲下降的例子及各国调查报告中男性性欲高于女性两倍的例子反驳。这点也暂时保留,毕竟如果已经压抑,可能也不会如实地去填写调查。 毕竟是设计社会方面的问题,感觉这本书还是缺乏可靠的数据和例子吧,但的确打破了我对利用美貌的看法……觉得很多时候没必要硬追求完全的平等,像工作中忽视性别,但这也不能作为女性就适合职业,男性不适合部分职业的理由。 作者还有说身高和EC类似,但前者无法通过个人努力改变,身高超出平均的女性更难找到合适的伴侣并且平均拥有0.7个孩子(平均身高的女性拥有1.7个)。而且女性更容易忽视自身的ec是个父权社会有关,而男性往往高估自身的魅力,他们的sex dificit让女性得以更好利用ec。最后还鼓励女性要学会在公众与私人场合表达,大声说出来。
a社会考古人类学 basic books
Modern Misogyny 豆瓣
作者: Kristin J. Anders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 9
2020年5月19日 已读
之前读的提到女性要利用EC,这本认为这是后女性主义观点,男性并不需要这些就能得到同样的东西。作者觉得后女性主义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将女性局限于拥有购买力(purchasing power)的中产,强调个人生活,也将困境更多归咎于个人而忽略了社会(A woman can be whatever she wants to be)。几个部分让人有些印象的有:媒体上的男女形象,911后社会有回归传统性别角色的趋势,女性被倾向认为是温顺的且反抗将被惩罚,或许是男性在女性主义者和蕾丝里处于较不重要的地位让男性觉感到威胁,性别和凶杀案的关系,男孩在学校得到更多关注但学习不如女孩是因男性倾向于将成绩好看作缺乏男性气概的表现。有很多偏见是无意识或包含着积极印象的,比如一些chivalrous behavior。
a社会考古人类学 oxford
妈妈值多少钱? 豆瓣
作者: 安·克里滕登 译者: 祝东力 中信出版社 2012 - 4
《妈妈值多少钱:世界上最重要的工作为何不计薪酬》内容简介:她们担任着管家、厨师、司机、教师、心理咨询师,一人独当多面,辛劳一年却分文没有。而且,只要一说起也应该给妈妈们发工资,人们就会辩驳:辞职当全职妈妈,是母亲们自己的选择!履行妈妈的职责天经地义,发工资是亵渎了这个神圣的使命!男人们在独自养孩子养老婆!
……
在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女性已享有大部分权利的时代,妈妈们一方面被无限制的地位拔高,一方面却完全无视其创造的价值。她们被当做是“被养着”的,不再被列为劳动力,在官方经济学指标中得不到任何衡量,甚至没有保姆所享有的权利,既没有离婚后的失业保险,也没有工伤后的社会保障福利。
但是,妈妈们真的不创造经济价值吗?当然不是!
如果将母亲担任的各个角色的经济价值均衡计算,会超过大多数城市女性白领。
在这部令人振奋的母亲宣言中,安•克里滕登对各国父母们作了数百次采访,并通过对经济学、社会学、公共政策等的5年多研究,揭示了母亲劳动所创造的价值与获得的回报之间那种惊人的差距。同时,她也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明确的解决方法,号召全社会共同关注和解决母亲的价值问题。
2020年5月21日 已读
不应将投身家庭称之为奉献,而应给予相应的酬劳以认同打理家庭的劳动价值。读完甚至有些绝望,要实现两性间的选择和报酬同等实在还要很久,尤其是在这里。
a社会考古人类学 中信出版社
我们都是食人族 豆瓣
Nous sommes tous des cannibales
8.1 (66 个评分) 作者: [法] 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 译者: 廖惠瑛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 8
现代最伟大的人类学家 列维-斯特劳斯 写给普通读者的小书
以异域经验观照本地现实,以人类学家之眼理解当代文化
•输血、注射脑垂体提取激素、器官移植,是不是食人行为?
•男性割礼被社会容许,可为何女性割礼侵害人权?
•身为异教、迷信代言人的圣诞老人,当今转而成为了圣诞节的 象征,化身被成人鼓励的儿童梦想。这种转变是如何实现的?
本书为结构主义大师列维-斯特劳斯于1989年至2000年间,在意大利《共和报》所发表的16篇专栏集结,以及发表于1952年的《被处决的圣诞老人》一文。
在这些文章里,列维-斯特劳斯立足当时社会热点,探讨了如圣诞为何“习俗”风靡全球、疯牛病蔓延广泛、女性割礼是否侵害人权、亲子关系应基于血缘还是亲缘等议题,用结构主义和人类学的眼光审视自己身处的时代和社会,反思科学与自然的关系,告诉我们“所谓复杂或先进的社会,与被误称为原始或古代的社会,两者之间的距离远较人们认知的小上许多。”
就像出版于1955年的《忧郁的热带》一样,列维-斯特劳斯文章的写作时间并不标示它过期的时间。相反,他在这些文章中对当代社会的文化反思放到现在依然成立,且无比犀利,几近预言。
2020年6月8日 已读
有点儿难读,或许是我看得不够认真,更可能是跟不上斯特劳斯广博的知识和极其有特点的论证,但几篇的内容都挺有意思的。圣诞老人会涉及到生与死,发情期的变化与影响,母舅的现象……必须二刷一篇篇读的一本,记忆面包在哪里!
a宗教哲学脑袋里的思索 a社会考古人类学 上海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