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社会考古人类学
极权主义的起源 豆瓣
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
9.2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汉娜·阿伦特 译者: 林骧华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 10
《极权主义的起源》的主要分析对象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人类政治大灾难——极权主义。包括德国的纳粹主义和苏联斯大林的大肃反。极权主义(totalitaf-ianism)这个词最早出现于1925年,一般认为是意大利法西斯党人的创造,强调国家权力对社会生活的全面渗透与控制。
2019年9月10日 已读
快一个月,终于读完了,大概写了几句书评,但远不能概括这本书的内容。通透地描述了犹太仇恨、帝国主义与极权,虽然其中也不乏个人观点,总体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书,是我如果需要吃得更深需要靠外力帮助的那类。
2019年9月1日 评论 8.13-9.01-9.10 - 第一部分主要了解到了犹太人的地位。政党针对种族可以是策略的一种(实现扩张,摧毁旧的);无权但有钱/高高在上而提不出政策的人会让人感觉无用,非剥削的财富和被剥削者间缺乏联系;他们是拥有特权的人,同时又是非国的欧洲民族,因此更脆弱、更容易被作为对象。“人们总认为权力等同于经济能力,之后又发现经济与工业能力只是现代权力的先决条件”,著名的德雷富斯案。 第二部分描述并剖析了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期欧洲大陆平静下的纷乱景象。 扩张是当时的趋势由于个人资本需要保护,容易从中推出个人利益和公众利益相联,权力与资本相辅相成/种族主义思想的影响(其中由于英德都打败过法国[是当时唯一一个黑人也拥有权利的国家]因此相似,都反对自由平等博爱)。民族思想与国家思想在帝国主义中有所背离(当时运动相对于政党具有优势)。无国籍人士的存在同国家之间的关系很耐人寻味,人权的存在是社会法律规定的(这也是犹太人要建立属于自己的国家的原因),作者个人是认为参与政治生活及其重要,并认为无国籍人士若散落在社会中会带来危害、动摇整个儿社会秩序。 电子版看得有点儿晕,考虑入手纸质书方便做笔记。
a各种史与神话 a社会考古人类学 三联书店
自杀论 豆瓣 Goodreads
Le suicide
8.4 (50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埃米尔·涂尔干 译者: 冯韵文 商务印书馆 1996
本书是作者的一部重要社会学著作,他通过系统的研究,探索自杀的原因和它的规律性。
《自杀论》是迪氏的一部重要社会学著作,它和《社会分工论》内容十分密切,也可以说,它是《社会分工论》的续篇。因为在《社会分工论》的最后一部分已对社会分工而引起的社会病态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所谓自杀,就是“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
2018年6月20日 已读
在看简介前就下了,一看数据时间有些惊讶。据说是社会学入门作,部分细节翻译不是太通顺,总体通俗易懂,解构明析。先确定定义,之后反驳原因,最后得出结论。
a心理学 a社会考古人类学 商务印书馆
跨国灰姑娘:当东南亚帮佣遇上台湾新富家庭 豆瓣 Goodreads
Global Cinderellas: Migrant Domestics and Newly Rich Employers in Taiwan
9.4 (45 个评分) 作者: 蓝佩嘉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1 - 8 其它标题: 跨国灰姑娘
来自印尼、菲律宾和越南的女性,来到陌生的国度从事家务劳动。雇用她们的台湾雇主,多数是青壮年的中产阶级,他们的父母辈少有在家雇用佣人的历史,这些“新富家庭”的经验,映现了台湾社会在阶级、族群、性别与代间关系的转变。

为了解台湾雇主和东南亚帮佣之间的互动关系,台湾大学社会系教授蓝佩嘉花了数年时间,访谈了超过百位的印菲帮佣和台湾雇主,了解劳雇双方在家庭屋檐下所面临的结构困境、生存策略与认同政治。

蓝佩嘉以“跨国灰姑娘”的比喻来彰显家务移工的处境:她们或为了逃离家乡的贫穷与压迫,或为了扩展人生视野及探索现代世界。跨越国界工作后,却发现自己坐困雇主家中,被视为“用完就丢”的劳动力,灰姑娘的美满结局仍如童话般梦幻。

相对于2006年的英文版,作者以返璞归真的母语和大量的生命故事,描绘了“跨国灰姑娘”的身影,并且透过社会学透视,展现了台湾雇主和东南亚移工,在全球化社会中相遇而生的种种面貌。

————————————————————————————————

这本具有开创性的研究,呈现了种族、阶级、性别和公民身份等等界限,如何在家务移工的生命中形成。蓝佩嘉经由划界工作的理论透镜,为萌芽发展中的女性迁移研究贡献了极为重要的成果。这是一本杰出的作品。

——Rhacel Parreñas, 布朗大学美国文明学系教授

我们或许会以为,只要和世界上的其他人接触越多,我们和他们的社会关系就越亲密。但是蓝佩嘉指出我们错得有多严重。在某些状况下,台湾的女雇主和他们的菲佣很“亲密”,但在其他时候两方则非常疏远。的确,有时最接近的反面最为遥远。这本脉络清晰、掷地有声的重要著作,便是在讨论这些现象如何发生。

——Arlie Hochschild,柏克莱大学社会学系荣誉教授

这是一本独一无二的学术作品,论述圆融、研究透彻、理论扎实,不但具有高度可读性,而且蕴含深度人文关怀。

——Delias Davin,英国里兹大学中国学研究所荣誉教授
2019年2月16日 已读
很好读的博士论文。空间(国界与家庭之间的冲突)带来隔阂,性别重担的转移,很详细地描述了外籍劳工的一面。读完后觉得整个研究无异于空中楼阁,现实依旧很难改变,但希望这本书可以被更多人读到。
a社会考古人类学 a非虚构内容 吉林出版集团
想象的共同体 豆瓣 谷歌图书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8.6 (7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译者: 吴叡人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 4
民族和民族主义是什么?其本质是什么?它们在历史上是怎样出现的,又经历了怎样的变迁?为何它们能够在今天拥有如此深刻的情感上的正当性?这些都是研究民族和民族主义问题的学者们试图要解答的问题。本书的作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以“哥白尼精神“独辟蹊径,从民族情感与文化根源出发探讨了不同民族属性的、全球各地的“想象的共同体“,力图提出一个解释上述关于民族与民族主义问题的新的理论典范。安德森将民族、民族属性与民族主义视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的人造物“,将民族定义为“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 他认为这些“想象的共同体“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宗教信仰的领土化、古典王朝家族的衰微、时间观念的改变、资本主义与印刷术之间的交互作用、国家方言的发展等。通过比较史和历史社会学的方法,安德森对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进行了论证:他否定了多数学者所认同的民族主义起源于欧洲的观点,认为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南北美洲殖民地独立运动才是“第一波“的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是经由美洲而散播至欧洲,再到亚洲和非洲。安德森百科全书式的欧洲史素养与当代东南亚研究权威的背景,以及他对东西方多种语言的掌握能力,使得他的论证更具说服力。《想象的共同体》独辟蹊径的研究视角令它已经成为当代研究民族与民族主义的经典著作,其影响所及几乎横跨所有人文与社会学科,是当代文史社会科学学生必读之书,同时也是理解人类社会诸多现象时,不可或缺的指引。
2018年7月10日 已读
前面特别棒,最后一个部分没怎么读懂,感觉有些跳(?)。第一遍读还没把例子和论证完全对上。想着如果有一天我能写出这样的书人生大概能算圆满,也不知这个梦想如何。但读这本书时的幸福是发自内心。从民族主义的定义开始,说到它的形成和发展,虽说因为篇幅原因没能面面俱到,但每一个点滴都很好。
a社会考古人类学 上海人民出版社
街角社会 豆瓣
Street Corner Society: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an Italian Slum
8.4 (25 个评分) 作者: [美] 威廉·富特·怀特 译者: 黄育馥 商务印书馆 1994 - 9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之一,主要是对闲荡于街头巷尾的意裔青年的生活状况、非正式组织的内部结构及活动方式,以及他们与周围社会(主要是非法团伙成员和政治组织)的关系加以观察是,并对这一观察过程、所获资料及结论的翔实而生动的记述。
本书作者于1936至1940年,对波士顿市的一个意大利人贫民区(即作者称之为“科纳维尔”的波士顿北区)进行了实地研究。他以被研究群体——“街角帮” 一员的身分,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活动中,对闲荡于街头巷尾的意裔青年的生活状况、非正式组织的内部结构及活动方式,以及他们与周围社会(主要是非法团伙成员和政治组织)的关系加以观察,并及时作出记录和分析,最后从中引出关于该社区社会结构及相互作用方式的重要结论。
2018年7月16日 已读
挺一般的,相当于是在说故事,然而又没有相应的文笔,所以才是研究而不是小说。作者也在(相较之下更好看的)附录里提到逐渐感到自己不适合写小说,才转向研究。get到了书单大概是最大的收获。
a社会考古人类学 商务印书馆
美丽的标价 豆瓣
Pricing Beauty
7.5 (22 个评分) 作者: [美]阿什利·米尔斯 译者: 张皓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7
“当我踏进模特经纪公司办公室的那一刻,就走进了一个充满伦理、政治、女性主义的研究困境。”曾在纽约和伦敦做过模特的社会学家阿什利·米尔斯,以内行人的视角展现了模特世界的规则,检视了人们习以为常的“美丽”是如何定义的。书中涉及对男模、女模、经纪人、客户、摄影师、造型师等角色的广泛访谈,展现了魅力产业背后的政治与经济,甚至随意性。在这条深藏不露的文化生产流水线上,好看不是唯一的标准,合适的外形才是时尚的起源,人们接受训练、推销、打造成珍贵的商品。该书对新文化经济中的社会分析,经济社会学中性别与阶层研究带来了新的启发。
幻影公众 豆瓣
The phantom public
8.8 (21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沃尔特·李普曼 译者: 林牧茵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3 - 1
本书是李普曼最富盛名的著作之一,是《公众舆沦》一书的姊妹篇。作者阐述了如下观点:建立在民众广泛参政基础上的传统民主只是一个神话,传统民主理论所塑造的神圣的公众形象无异于幻影。公众无法真正拥有至高无上的政治统治权,他们必须走下圣坛,去做他们该做的事。自1925年出版后,本书已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影响持续不衰。评论认为: “《幻影公众》与《公众舆论》一样,将成为美国政治思想史中的一部现代经典著作。单凭从其与众不同的文字角度看,它也值得被一遍遍阅读。”
合作的进化 豆瓣
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
9.2 (15 个评分) 作者: 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 译者: 吴坚忠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 8
《合作的进化》(修订版)是行为领域的经典之作,主题是合作的产生和进化。作者以组织的两轮“重复囚徒困境”竞赛为研究对象,结果发现在两轮竞赛中胜出的都是最简单的策略“一报还一报”。这一策略简洁明晰,具有善良性、宽容性、可激怒性和策略性,其出色的竞赛表现为我们了解个人、组织和国家间合作产生和进化提供了积极的前景。
2018年10月31日 已读
跳去了全部字母,是本好书。不要嫉妒,不要先背叛,背叛和合作都要有回报(一报还一报比较有用,也可以考虑两报。口头确认识一个体现),不要占便宜。中间两章举了一战前线战壕和几个生物标记(鲈鱼竟然是雌雄同体)说明选择的社会性和自然性。提到信誉,管理和领地都是合作与背叛之中的重要因素。
a社会考古人类学 上海人民出版社
厌女 豆瓣 Goodreads
女ぎらい
9.1 (772 个评分) 作者: (日) 上野千鹤子 译者: 王兰 上海三联书店 2015 - 1
《厌女》不是一部纯理论性著作,而是运用女性主义理论针对日本当代的各种社会现象的实践性分析。《厌女》处理了广泛的日本题材,其中既有文学性的,比如谈到小说家吉行淳之介、永井荷风、林真理子等,更多的则是社会性的。上野千鹤子谈到的许多现象,尤其是家庭的、婚姻的,在中国也有很类似的情况。知性的读者会从这些论述中获得强烈共鸣并得到理论上的指引。
2020年8月1日 已读
或许就连我们自己都没意识到,自己的潜意识中存在着厌女倾向。
a社会考古人类学
甜与权力 豆瓣
Sweetness and Power: The Place of Sugar in Modern History
8.2 (35 个评分) 作者: [美] 西敏司 译者: 朱健刚 / 王超 商务印书馆 2010 - 5
《甜与权力》一书便是一个绝佳范例。作为一部人类学经典作品,西敏司娓娓道来的是糖这件平常事物身后奇妙而非同寻常的历史。聚焦于工业化早期的英格兰以及美洲加勒比殖民地的甘蔗种植园,西敏司把糖的命运讲述得格外深刻而不乏趣味。书中我们看到了糖从一件奢侈品化身为工业化生产之商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它密切地与早期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奴隶化生产,乃至国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联系在了一起。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糖是如何经过一个自上而下的复杂文化过程,一步步地嵌入到了日常生活的肌理之中。人类学家如何从纷繁的历史材料中发潜阐幽?如何在平凡处着眼进而揭示出背后的不平凡?
2019年1月5日 已读
读了这本后对食物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产生了一些兴趣。十六世纪的人们不会想到如今,如果我没读这本,也永远不会知道糖能成为每个家庭都拥有的调味品是多么不容易,世代变迁下的经济变化促成了如今的不吃甜食会死星人(从其作为外来物进入各地并没被抗拒可见糖的确令人上瘾)。先是介绍了糖的生产过程和原料的分部,之后提到对糖的地位的变化,它的消费与大小环境(世界的贸易与不列颠国内的变化)的联系(糖从上往下转移进入人们口中大体是通过模仿以及广延——更多是作为热量的来源而不是地位的象征)。最后一章个人没怎么理清,有空要再看。一直在吐槽不列颠的布丁,错的不是不列颠,而是布丁这个词在不断变化,人家本来就是有肉的!还提到了美国放弃茶和糖蜜也是因为独立的原因,惊讶于自己从来没这样思考过。
2019年1月3日 评论 01.01-01.05 - 01.02 在想黄金(和亮晶晶的东西)是否也是糖一样是人类的天然癖好,并正在被文化性的实践和社会经验加强呢?禾木科的甘蔗有六种,热带的最甜,种植它需要大量人力,因此是劳动密集型,也就和奴隶贩卖牵扯上了关系。一件并不那么神奇的事情是原本廉价的蜂蜜在制糖业已经发展完备的如今价格却逐步攀升已经超过了糖吧。 首先是阿拉伯征服南欧带去了蔗糖和一系列作物,制糖业的中心也在地中海,十六世纪随着殖民转移到北非与美洲大陆,先是神父再是国家(或者说官员)发现了殖民地(和茨威格的巴西联系在了一起),之后继续随着殖民转移到了大西洋岛屿上。十九世纪末期奴隶制的废除让制糖业继续发展并未之后资本主义的形成铺路。 01.03 糖的用途有五种:药品,香料,装饰,调味和防腐剂。从香料到调味伴随着其从稀少昂贵至普遍的过程。早期水果与肉的搭配也在糖上体现(比如肉末布丁和捣碎后拌在一起的菜,那时人们多用香料完全覆盖食物的味道……),这与中东的饮食习惯有一定联系。 从当时糖大多是与番红花、胡椒、丁香等香料共同出现以及购买数量可以推断其更多是作为香料使用(祭祀时用香料让人想到亚历山大用掉的那些,此书中也说这种做法来源于腓尼基人)。同时,糖与阿拉伯树胶/杏仁糊的混合液极为流行,塑性并凝固可当摆设,是权贵的象征。 01.04 蔗糖在十七世纪的英国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无法大量享用它的阶层也渴望着糖。咖啡、酒、茶:巧克力、糖、面包,这些东西既是替代又能互补。东印度公司的垄断结束,需求与消费是过程和结果。下午茶出现,最初是女性的天地,尔后男性则抛下酒进入,劳动阶级并不能完全效仿。工业的发展让女性得以工作,果酱和面包一类即食物的消费增加。糖和肉分别被赋予给女性孩子和男性。 完读,如下是摘录。 我将考察大不列颠糖的消费历史,尤其是考察从糖开始变得相当普及的17世纪50年代,到它毫无疑问地成为每一个工人家庭的日常食物的20世纪初这段时间。 在美国,研究婴儿的学者们认为人类对甜味有一种内在的喜好,这种喜好出现在“人类发育的初期,而且相对地独立于外在经验”。虽然还没有足够的跨文化材料来支持这一论点,但是甜味似乎确实异常广泛地为人们所喜爱,以至于很难避免去推想这是人的天性。营养学家诺治·杰尔姆(Norge Jerome)所搜集到的材料显示,在世界不同地区,富含蔗糖的食物是如何参与塑造了非西方民族早期文化的传播适应经历;而在这些食物的传播适应过程中,则很少或几乎没有出现什么抗拒。大概值得一提的是, 糖以及含糖食物的传播通常是伴随着刺激品,尤其是刺激性饮品。 在新食用者习得新食物方面,背后可能真有某种说不清的东西在起作用: 迄今为止,没有资料显示任何没有食糖传统的人类群体抗拒糖、甜炼乳、甜味饮料、蜜饯、糕点、糖果,或是其他甜味食物被引入其文化之中。 自1492年以来这个地区便处于帝国控制的纵横交错的网络之中,这一帝国由阿姆斯特丹、伦敦、巴黎、马德里以及其他欧洲和北美的世界权力的中心交织而成。一直到16世纪晚期,当新大陆殖民地的蔗糖生产居于支配地位之后,该地区的蔗糖生产才趋于终结。 大西洋诸岛是制糖业从旧世界迈向新世界的垫脚石,新世界的制糖业的原型便是在这些岛上得以完善的。 蔗糖在欧洲的价格已经飙升到足够支付长途运输的开销,这激发了更多在蔗糖生产上的冒险投入,特别是在西班牙所建立的加勒比殖民地,因为那里除蔗糖之外的商机(如采矿之类)正在严重地萎缩。 英格兰制糖业的开始 在自己的殖民地能够生产蔗糖以前,劫掠是英格兰获取蔗糖的不二法门。1591年一个西班牙间谍的报告中提到:“英格兰在西印度(指美洲)掠夺的战利品数量巨大,以至于蔗糖在伦敦的价格比在里斯本或者西印度群岛当地还要便宜。” 自从英国建立起第一个能够成功地向宗主国中心城市输出一些半成品商品(尤其是糖)的殖民地开始,皇室便通过法律来控制这些商品的物流及交易。 英国加勒比地区的种植园主毫无疑问是当时的大业主:一种大概多达百人的“农夫与制造工的混合”才可以在80英亩的土地上种植甘蔗,进而有望在收获季之后生产出80吨的蔗糖。要生产蔗糖至少需要一到两个榨汁磨坊,一个提纯和凝缩蔗汁的蒸煮间,一个用来使粗糖脱水并使糖条干燥的烘烤间,一个制作甜酒的蒸馏间,同时还有一个装船前存放粗糖的贮藏间——所有这些意味着成千英磅的投资。 加勒比地区的“契约”佣工制结束于19世纪70年代 ,这种形式的佣工制开始时曾力图通过进口劳工这样的新措施来缓解废奴运动所带来的压力,并平抑劳动力的价格。在1876年时的波多黎各和1884年的古巴,奴隶制被废止。从此之后加勒比地区的劳工们(除了少数例外)获得了完全的“自由”—— 加勒比奴隶和欧洲自由工人 间的联系既是生产上的,同时也是消费上的,促成这一联系的是一个单一的体系,而他们都是其中的一部分。两个群体除了自己的劳动以外没有其他更多对生产的投入;两者都从事生产,但却很少消费自己所生产的产品;两者也都被剥夺了生产资料。在一些权威看来,他们实际是代表了同一个群体,唯一的区别只在于,他们是以不同的方式委身于别人为他们创造出的世界性劳动分工之中。 在英格兰和欧洲大量新的需求被激发出来——该需求是由骤然产生的低价所引发的,当时这些英国种植园生产的商货促成了同类商品价格的滑落,进而把英国中产阶级和穷人们引向了各种新奇的消费习惯。 这样的需求一经成为现实,便很难再因为之后价格的涨落而受到动摇,该需求也迅速地蔓延至全国。 同样重要的还有英国人所经营商品的廉价化。“在这一层面”,他说,这一扩张过程“与一个世纪后所开启的技术革命有着惊人的相似,它们都在英国以及其他国家发展了人们消费由机器制造的便宜货的新习惯”。 茶面包黄油果酱 有趣的是三种几乎同时在不列颠广为人知的糙苦饮品——茶、咖啡和巧克力,在之前它们所处的文化环境里却没有一个会与特定的甜剂被一起饮用, 直到今天中国人及海外华人喝茶时也都不加糖。——不过在印度的情况有所不同,这是因为它深深受到英国输入的习惯的影响,同时也只是在英国的刺激之下饮茶才在印度普及。咖啡经常混着糖一起饮用,但并不是到处都如此,也并非向来如此,即便是在古代饮用咖啡的地区如北非和中东,也都没有加糖的习惯。巧克力在它热带美洲的老家,通常(并非一成不变)是作为一种不加甜剂的食物调料或酱汁。 换句话说,茶、咖啡和巧克力有着诸多竞争对手,而糖却几乎是所有这些饮料的生产和消费所必需的。 而茶叶能够胜过其他苦味的咖啡因饮料,一则因为它食用起来更经济,而且不会完全散失其味道;二则因为它的价格在18世纪和19世纪时以相当稳定的速度下降,在东印度公司的垄断于19世纪30年代被打破以后尤其如此;三则与第二条相关,茶叶开始在英国殖民地本土生产了。此外,通过税收,茶叶成为政府一项巨大的收入来源——到19世纪40年代,即使最便宜的中国波比茶(bobea),也被课以400%的重税。 然而自从与东印度的贸易开始以后……茶的价格……变得很低,以致最贫贱的劳动者也能够消费得起——就在同一时期,苏格兰的很多商人凭借在戈腾堡(Gottenburg)的瑞典公司效力的同胞的关系,引入了这一刺激物,成为底层人民的日常消费品;也在同一时期,曾几何时还是稀有品的糖,作为茶不可或缺的伴侣...... 一旦把一种不含酒精、苦味的、缺乏热量而有刺激性、燥热的液体饮品与一种富含热量、有强烈甜味的物质混合到一起,这便意味着产生了一种全新的饮料组合。 无论在欧洲哪个国家,普通百姓居然不得不把从地球上遥远的两端所进口的两种物品当作他们的日常饮食,这都是非常奇怪的事。 然而,庞大的战争开销以及国际局势的瞬息万变所导致的高税收,妨碍了王国内的穷苦人民去食用这片土地上出产的天然产品,并迫使他们去依赖于那些舶来品。可以肯定这并非他们自身的过错。 在19世纪的苏格兰,永佃农(称作hinds)的收入有2/3是以实物(包括食物)方式支付的。这些没有土地的劳动者吃得比那些打临工的农业劳动者要好 黄麻纤维工业为女性劳动者提供了机遇,于是邓迪的许多家庭主妇都开始出外工作。“当母亲有工作时,到‘吃饭时间’她就没空来准备麦片粥或肉汤……通常早餐和正餐就变成了 面包和黄油 。而学校下课让学生去用餐的时间与工厂的‘吃饭时间’并不一致,于是小孩只好自己回家找点吃的……” 家庭主妇在时间上的压力本身就足以解释选择次等饮食的原因。 白面包虽然和肉、黄油和乳酪一起吃起来更香,但也可以不要这些,只要一杯茶就可以把冷饭变成热食,并给人以舒适和惬意的感觉。19世纪中期时6先令或者8先令一磅的茶仍然是奢侈品,但以一个工人家庭的平均消费量——一周2盎司,通常还要点缀几片烤面包——来看还算不上奢侈。这类饮食在早期的工业背景下还有另一个好处,那就是它们随手可得而且无需花费时间来烹制。 他们在1905年最大并且利润最高的市场是在劳动阶层中;对于这个阶层,曾几何时作为奢侈品的果酱现在成为了一种生活必需品,同时也是更为昂贵的黄油的替代物。 如下的观察解释了19世纪工人阶级日常饮食中糖和肉类消费的表面增长:“面包是穷人的主要食物,如果人们能够买得起肉食,吃得起那些配着糖吃的菜肴,他们便很少吃面包。” 从19世纪50年代起,茶和蔗糖的消费量就开始稳步攀升, 蔗糖的功效和消费 自然界里被称为碳水化合物的一族,是由碳、氢和氧所构成,其中包括了糖,而蔗糖则是糖中最重要的一种。它可以在所有植物的草叶里,在植物根茎中,以及一些树木的树液中被找到。 在光合作用下,二氧化碳和水的混合制造出了蔗糖、淀粉和其他种类的糖。人体不能产生糖而只能消耗糖。 通过对碳水化合物的摄取,在吸收氧气的同时,葡萄糖(血糖)被转化为能量,同时二氧化碳被排出体外,“糖的食用因此成了与糖的形成相反的过程”。 “没有一个处方里会少了糖,给穷人的药方里它也被列了进去,作为昂贵的干糖药剂、宝石和珍珠的替代品——后者只属于富人的药方。” 在1700年以前的英格兰,蔗糖的非药用消费除了装饰和防腐外,主要有三种形式:香料和糖果;甜的酒精饮料;经烘焙加工而成的甜味食品。 在英国,蔗糖消费的性质和规模到 1850年 时发生了完全的改变:蔗糖的流行最早不过是始于 1650年, 1650年以后蔗糖的价格开始下跌而数量激增,越来越多的人伴着茶一起(或者是与一种其他的新饮料混合)品尝到糖。蔗糖向社会下层的传播缓慢而曲折,但一直持续着;而仅在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蔗糖就辗转到了最贫困者的手中。 在1700年早些时候,传播的速度开始加快。对于那些新的食用者来说,正如我们所见,蔗糖开始在日常饮食中扮演起全然不同的角色来。从许多方面来说都有充分的证据显示,占取更多殖民地,建立更多种植园,输入更多奴隶,修建更多船只,进口更多糖和其他种植园产品,所有这些也都着实被推动了起来。 到之后的 1750—1850 年之间,蔗糖已不再作为奢侈品而成为一种必需品。1750年之后,酥皮糕点、布丁、果酱面包、糖蜜布丁、饼干、果馅饼、小圆面包和糖果越来越多地现身于英国人的日常饮食中,而到1850年以后更是泛滥成灾。在这以后,更胜一筹的制糖甜菜的生产与热带甘蔗生产地之间的竞争,毫无疑问使得歧视性关税逐步走向消亡。 19世纪晚期,甜品成为一道固定的菜。加糖的浓缩牛奶最终成了茶和水果羹的伴随物“乳酪”,商店里卖的甜饼干成了喝茶时的一大特色,而茶则成了所有阶层表示好客之道的标志。 同在19世纪末,面包开始受到其他食物的排挤,以后这一过程在许多其他国家也一再上演。 * 英国的蔗糖使用史揭示了两个基本的变化,第一项变化的标志是1750年以降,加糖的茶以及糖饴流行起来;第二项则是从大约1850年以来,大众消费登上了历史舞台。在1750—1850年的岁月里,无论多么孤独穷困,也无论什么性别年龄的英国人都领教到了糖,而且绝大多数人对糖的喜好发展到愿意超出负担能力去消费它的地步。1850年以后,当蔗糖价格骤降时,这一嗜好终于可以实现;糖也从1650年的稀有品、1750年的奢侈物,转变为1850年的生活必需品。 此外似乎可以肯定,尤其在1850年以后,蔗糖的最大消费群体是穷人,相反在1750年前则是富人。这一转变标志着糖从稀有品最终转化成了日常用品,转化成了第一个充斥着资本主义劳动生产力和消费之间相互关系的消费品。糖在英国国内资本主义经济扩张中的地位,1850年和1750年相比有着质的区别。造成区别的原因,是工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该经济与海外殖民地之间不断变化的关系。 尤其在1850年以后,蔗糖的最大消费群体是穷人,相反在1750年前则是富人。这一转变标志着糖从稀有品最终转化成了日常用品,转化成了第一个充斥着资本主义劳动生产力和消费之间相互关系的消费品。糖在英国国内资本主义经济扩张中的地位,1850年和1750年相比有着质的区别。造成区别的原因,是工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该经济与海外殖民地之间不断变化的关系。 食物技术主义者告诉我们,这些都是因为浓稠的液体要比白水更能满足人们的口感。“口感”一词用来描述的是对软饮料这样的液体“质感”的感受,糖可以使得这样的质感更饱满或是更加恰到好处。我们可以看到的是,这样的一批术语与味道没有什么关系:真正有关的是“质感”或“口感”,而不是味道。就如同蔗糖使得软饮料喝起来“更浓郁”一般...... 豆知识 在阿拉伯人征服之前就已经存在于埃及的制糖技术,随着征服的结束而在地中海地区传播开来。许多重要的作物,如稻、黍、硬质小麦、棉花、茄子、柑橘类水果、香蕉、芒果和甘蔗都是随着伊斯兰教的扩张而得以传播的。 “塔瓦阿撒卡”的意思是榨糖磨,它位于距离杰里柯城不到一公里的地方,其遗址留存至今。 奴隶的解放(丹麦在1848年,英格兰在1834—1838年,法国在1848年,荷兰在1863年,波多黎各在1873—1876年,古巴在1884年) 伦敦第一家咖啡店是1652年由一个土耳其商人最先经营起来的,之后它以令人讶异的速度风靡欧洲大陆和英格兰。 17世纪晚期,在上流社会,一餐饭的末尾为客人们分配甜点才作为惯例而固定下来。 一个“布丁”差不多总是意味着以面粉、动物油脂、干果、糖以及添加的鸡蛋作为主要成分, 14世纪王室厨师们的“糖梨”最终变成了19世纪的蒂普崔(Tiptree)、凯勒(Keiller)、克洛斯和布莱克威尔(Crosse and Blackwell)、奇弗斯(Chivers)等罐头生产商所生产的果酱和橙子酱。 1425年左右,啤酒花开始添加到淡啤中,主要是用于对饮料的保质——这时基本上可以称为啤酒了——但同时味道也变苦了 第一个贸易三角:工业制品被运往非洲,非洲奴隶则被贩到美洲,而美洲的热带商品(特别是蔗糖)则销往宗主国及其重要邻国。第二个贸易三角(发挥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和重商主义者的理想有些矛盾):从新英格兰把朗姆甜酒运到非洲,同时把奴隶贩到美洲,以及把糖蜜运回新英格兰(以此来制作甜酒)——第二个贸易三角的成熟使得新英格兰殖民地与英国之间产生了政治上的摩擦,这背后实际是经济问题,之所以上升到政治层面更确切来说是由于两者之间的利益分歧。 奴隶劳动同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关联的劳动力模式之间是如此矛盾,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往往被视为以自由劳动为基础。 随着蔗糖日益深入到某些消费形式所构成的整套“礼仪体系”(the ceremonial nexus)。 米徳倾向于认为,甜食在英国人饮食实践中的出现是出于对法国的效仿。鉴于英国王室的许多习惯都来自法国宫廷,所以这确有可能。 糖雕的制作技术和各种仪式的使用方法,大概是经由意大利、法国,从北非向北欧传播的。 就在英国人的兴趣从啤酒和淡啤转向杜松子酒和朗姆酒,之后一部分人又返回到啤酒和淡啤之上的同时,他们学会了喝甜味很重的茶(这一爱好意义深远);法国人自始至终主要嗜好的却还是葡萄酒。在17世纪时法国人学会了喝咖啡,虽然这一点很重要——米什莱(Michelet)甚至相信法国大革命的兴起部分是受到了喝咖啡的影响,然而咖啡却没有让法国人少喝葡萄酒。 般情况下,加工1吨的甘蔗需要500公斤的蒸汽,每吨潮甘蔗渣则可以产生2.3吨的蒸汽。 伴随发展的过程,蔗糖在预加工食物中使用的比例越来高。 统计数据清楚地显示,越是发达的国家,蔗糖的非家庭的工业式消费所占比例越高越高。 只是在独立革命之后,美国人才逐渐放弃了糖蜜、朗姆酒和茶,取而代之以枫糖、玉米糖、威士忌和咖啡。 评价 然而,不问意义是如何注入行为的,只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则是对历史的一再漠视。文化必须被理解为“不仅仅是一种产物,还是一种产生过程;不光是被社会所建构的结果,也是社会建构的过程”。正如解码针对的是整个编码过程,而不单是密码本身。 自从人类开始将摄食和禁食视为达至健康和纯洁的手段以来,食物和药物就在人类的思想和行动中联系在了一起,而糖成为“食物”和“药物”的联结桥梁,已有上千年之久。 为什么北方比南方的人们对甜味有着更为热切的渴望: 即使在现代社会,经过加工后的蔗糖,依然主要是北方的人口拥有最高的消费比 。而在从中国南方到印度、波斯和北非的广大亚热带地区,人们食糖的历史早在欧洲人对糖有所了解之前就已经开始;而威尼斯人第一次接触糖就被它迷住,时间则不迟于10世纪。 预制食物是与人们越来越多地不在家里、不与家人一起吃饭的情况同步出现的。这样的变化趋势确实给了人们选择食物的自由,从而使消费者免于一道道的上菜过程,也告别了家庭餐桌旁的社会交流,摆脱了模式化的餐饮方式和 都没有好处的事物之上。各种观点各执一端,一些人倾向于支持扩张诸如糖之类商品的消费,其主张的依据是认为消费扩张对于消费者和国家都是一件好事;另一些人则倾向于反对这种扩张,反对的依据是消费扩张在生理和伦理上会对消费者造成的损害 那些有助于增长消费者基于其自身(他或她)购买力的“权利”的消费行为,为了这些消费行为而进行的抗争,与更多“进步”资本家们扩大市场和利润的欲望步调一致。虽 是不同的利益集团已准备改变立场(他们也经常那么做了)。然而他们表面上变幻莫测的立场,并未减弱他们在关键时刻发挥影响的权力。统治阶级的政治经济影响力能够创造出必要的条件,借助这样的条件英国举国上下都能够享用到数量不断增长的蔗糖及类似的商品。这样的影响力具体表现为,主动针对一般税种和关税设立特定的法律;通过政府代理来分配蔗糖、糖蜜和甜酒的供应,例如在海军和公立救济院中的供应;或者通过规范来控制糖的纯度和质量标准等。不过,这些影响力也涉及一些非正式的权力运作:借助党派、家族关系,大学和公共学校裙带关系,暗箱操作,联谊会、俱乐部,用钱来疏通关系、用职位来贿赂,花言巧语的诱骗以及其他种种高压手段和官方特权的混合,这些花样中的大多数对于任何一个当今报纸的严肃读者来说,都再熟悉不过了。 些用途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向下和向外“顺延”的社会上层的用途(包括其中的一些意义);另一类是与“顺延”相对,更多属于独立创新的用途。在这两条不同发展路线的结合点上,暴露出了权力与“内在意义”的关系。 把过程与特定时代相分离的做法,就像把糖的消费从生产中分离出来一样,只会把讨论局限在一点上;要解释事物为什么会成为它自身的那个样子,这得取决于一个社会系统中各组成部分里既存的各种关系。而回顾历史能使我们看清上述这些关系是如何逐渐成形的。 即便如上面所述,我们的思考又该何去何从?为什么英国人变成了狂热的蔗糖消费者?不是因为人类天生对甜味的嗜好;不是因为我们人类是以符号来交流,从而把包括吃在内的所有事物都赋予意义;不是因为等级较低的人社会性地效颦等级较高者;甚至不是因为居住在寒冷、潮湿气候里的人们就比其他地方的人更喜欢糖。越平常的事实似乎越有说服力。不列颠工人们的日常饮食既缺乏热量又营养单调。劳动者们时常吃不上热食,特别是在他们的早餐和午餐时。新的工作与休憩时间安排,雇佣条件的变化,农业劳动者与乡绅之间依附关系的终结,生产体系以及在这之后工厂系统的发展——这些都位列于饮食习惯变革的背景性条件之中。基于它们,才有所谓人们力图效仿地位优越者的攀比之心,进而拓宽了解释的基础。当我们再读到那些对糖的溢美之词,并回想起当时的社会是一个迅速向城市化迈进、更有时间意识、具有工业化特点的社会时,我们便不会惊讶:斯莱尔所说的听起来倒是比汉韦更接近真相 先前我已经提出了习得和实现“内在意义”的两种过程。在“顺延”中,一群人复制、模仿甚至是竞争性地仿效着另一群人的消费实践,而这另一群人通常有着更高的社会地位。以雕花装饰,配上“糖丸”、贺词和硬糖塑像的婚礼蛋糕,这样的蛋糕已经不再仅仅是一种新的“食物”;消费牢牢地嵌入到了特定的场合之中,它被仪式化为这些场合的一部分。当食用婚礼蛋糕这一习俗向下传遍整个社会之后,由于条件和环境方面的极大差异,可以预料的是蛋糕的用途会发生改变。即便如此,“仿效”依然是这一习俗流传的关键所在,所以这整个过程是一种“顺延” 但是,即便承认人类赋予了客观世界以意义,而且不同的人类群体有不同的意义体系;我们还是不禁要问,在特定的历史场合中,意义的赋予究竟是由谁,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达成的?意义究竟栖居在何处?多数时候,对于大多数的人类而言,意义不是天赋的而是后天习得的,而意义被相信是内在于事物之中,内在于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以及人们的行动中。我们中大多数人,究其一生的大部分时间而言,行动的剧本在很久以前已被写就,剧本中的形象需要的是认同而不是创作。这样说并非要否定个体性或人类所具有的添加、转换和拒绝意义的能力。不过仍然要强调的是,我们作为个体所编织的意义之网,都过于袖珍而精致(且非常琐碎);在很大程度上,人们同时也栖息在其他规模庞大的意义之网中,这些意义之网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凌驾于个体生活之上。 一些人倾向于支持扩张诸如糖之类商品的消费,其主张的依据是认为消费扩张对于消费者和国家都是一件好事;另一些人则倾向于反对这种扩张,反对的依据是消费扩张在生理和伦理上会对消费者造成的损害,并且不利于国家的经济和政治。长时间以来,那些有助于增长消费者基于其自身(他或她)购买力的“权利”的消费行为,为了这些消费行为而进行的抗争,与更多“进步”资本家们扩大市场和利润的欲望步调一致。虽然在一些个例中情况并非如此——例如酒精饮料,因为它会妨害到劳动生产率。但是在茶、蔗糖和类似刺激品的例子中,上述情形的确存在。 一这些变化都与“外在意义”相关——蔗糖在殖民地历史、商业活动、政治阴谋以及法律和政策的制定中的地位——这些又都与“内在意义”相互关联。说这些变化都与“外在意义”相关,这是因为人们所赋予的蔗糖的意义,它们得以兴起的环境更多是由提供蔗糖的人所决定的,而不是消费者。在英格兰,富豪权贵们最早吃上糖并赋予其新意义之前,他们首先必须得到它。之后当蔗糖变得更加普通和为人所熟知时,它的食用方式也发生了改变。不难设想的是,透过食用形式所传递的意义其中一些是新发明,而另一些则是综合了各处学来的东西。 在日常生活的过程中,社会群体将行动、事物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转化成了不同的意义单元。仪式联系着进食,例如仪式总是与一些特别的食物有关(要么是属于禁忌,要么是符合传统或规制);或者在仪式情境中,普通食物的意义变得不同寻常起来。上面说的两种情况,具体例子很多,例如逾越节家宴、圣餐、感恩节的火鸡等。而通过吃特定的食物来表示一个时间单元(“星期”)的结束,或表示一个休息的日子,这样的习俗广为流传。 饮食本身恰恰是社会性的,其中牵扯到交流、给予和索取、寻求一致性、个人的基本需求、通过照顾到别人的需求来妥协。社会互动为人们意见的表达以及群体内部影响力的发挥提供了空间,然而有人却视这些为加诸个人自由之上的束缚。 这样的一些变迁使得人们的饮食变得愈加个人化并缺少互动性——成了“去社会性”的饮食。饮食方面的选择(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吃什么、花多少钱、花多少时间),不再关乎一起吃饭的伙伴,而是一方面受制于食品生产加工技术所决定的食品范围,另一方面则受制于人们当下实际感受到的时间束缚。 那些劝说人们追逐“现代”、“高效”、“时髦”以及“个性化”,工于心计的鼓噪变得愈加老练。我们吃什么我们便是什么;在现代社会中,我们的“所是”越来越被弄成了我们的“所吃”,无论何时那些我们无力支配的力量总是在劝说我们,我们的消费联系着我们的身位。
a社会考古人类学 商务印书馆
巴黎地铁上的人类学家 豆瓣
7.0 (14 个评分) 作者: [法]马克·奥热 译者: 周伶芝 / 郭亮廷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8
巴黎地铁规模庞大、路线复杂,网络从市区核心延伸到近郊,而路线与地铁站的增长恰恰标志着这个大都会的扩张历程。马克·奥热是个地道的巴黎人,他从儿时回忆说起,以自身的观察穿针引线,串起各方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相关论述,阐明概念、提点思考。地铁因他的记忆有着不同的意义,但路线和站名并不只是地理的指涉,更承载着集体的身世和整个城市的历史脉络。他以人类学家的眼光,在日常生活的地铁空间中进行着民族志的田野调查。
2020年11月18日 已读
唔嗯,以为自己在读法语,收获是一张巴黎地铁线路图。这才意识到阅读特定地点的描绘时已经很熟悉并带有感情,或是事前了解其环境生态才能更好地体会到其内容。
a社会考古人类学 浙江大学出版社
Two Concepts of Liberty 豆瓣
作者: Isaiah Berlin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8
Two Concepts of Liberty was the inaugural lecture delivered by Isaiah Berlin before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 on October 31, 1958. It was subsequently published as a 57-page pamphlet by Oxford at the Clarendon Press. It also appears in the collection of Berlin's papers entitled Four Essays on Liberty (1969) and was more recently reissued in a collection entitled simply Liberty (2002).
Berlin distinguished between two forms or concepts of liberty – negative liberty and positive liberty – and argued that the latter concept has often been used to cover up abuse, leading to the curtailment of people's negative liberties "for their own good".
Berlin believed that positive liberty nearly always gave rise to the abuse of power. For when a political leadership believes that they hold the philosophical key to a better future, this sublime end can be used to justify drastic and brutal means. Berlin saw the vanguard elite of the Soviet Union as a prime example of the dangers of 'positive liberty' and the concept can be seen as especially salient during the Cold War, where revolutionary sentiment was rife.
Berlin believed that a more precautious principle was needed, and that was 'negative liberty', where individuals are protected against radical or revolutionary messages, and thus have little grand or existential freedom but are granted the more 'internal' liberty to pursue recreational and consumer interests.
2019年4月11日 已读
读的是中译本,却发现没有这个条目。第二遍原文预订,第一遍读来感受是大致知道了是对积极和消极自由的探讨。
制度只有和思想观念结合在一起才有持续稳固的力量,因此了解背后的思想和态度很重要。
在个人和社会间应当划有界限,保障最低的自由和隐私。
对斯多葛的内在移民抱持的是偏负面态度(因为会直接导向叔本华所说死亡←因此明白了自己脑内现存的一切到底是怎么来的)。要认识到人类创造出的客观规律,知道变化的存在,用理性掌握和认识自己的生活。
a社会考古人类学 oxford press
小城市空间的社会生活 豆瓣 Goodreads
THE SOCIAL LIFE OF SMALL URBAN SPACES
7.7 (7 个评分) 作者: [美] 威廉·H·怀特 译者: 叶齐茂 / 倪晓晖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 - 3
In 1980, William H. Whyte published the findings from his revolutionary Street Life Project in The Social Life of Small Urban Spaces. Both the book and the accompanying film were instantly labeled classics, and launched a mini-revolution in the planning and study of public spaces. They have since become standard texts, and appear on syllabi and reading lists in urban planning, sociology, environmental design, and architecture departments around the world.




Project for Public Spaces, which grew out of Holly's Street Life Project and continues his work around the world, has acquired the reprint rights to Social Life, with the intent of making it available to the widest possible audience and ensuring that the Whyte family receive their fair share of Holly's legacy.




From the forward:




For more than 30 years, Project for Public Spaces has been using observations, surveys, interviews and workshops to study and transform public spaces around the world into community places. Every week we give presentations about why some public spaces work and why others don't, using the techniques, ideas, and memorable phrases from William H. "Holly" Whyte's The Social Life of Small Urban Spaces.




Holly Whyte was both our mentor and our friend. Perhaps his most important gift was the ability to show us how to discover for ourselves why some public spaces work and others don't. With the publication of The Social Life of Small Urban Spaces and its companion film in 1980, the world could see that through the basic tools of observation and interviews, we can learn an immense amount about how to make our cities more livable. In doing so, Holly Whyte laid the groundwork for a major movement to change the way public spaces are built and planned. It is our pleasure to offer this important book back to the world it is helping to transform.
2019年4月12日 已读
每章内容密集度最高的其实是注释吧(笑)。开始提到密度,之后是凳子阳光风食物水树。让没怎么考虑过设计的人了解到了一些因素,尤其是为了赶走不受欢迎的人要让这里成为更多人集聚场所这点,夜晚和白天公共场所也自主为不同人提供着服务,让人觉得一片空间也有了生命。下沉空间在当代已成为普遍设计,公共空间的自由感倒是逐渐减少了,铁栅栏越来越多,街头艺术在这儿也是几乎见不着。附录看得不仔细,但感觉挺有意思的,说怎么设置不让人发现,要怎么拍(好多摄影术语啊)和采取,遇到危险要跑,还记住了1961年代1公共空间可换10商业用地,70年代又做了改进。从带给我的新鲜感来看,可以给五星。以及设计师是不是都是追求完美的人(精英主义者)呢?
a社会考古人类学 a艺术摄影食物建筑设计 上海译文出版社
铁道之旅 豆瓣 Goodreads
Geschichte der Eisenbahnreise : Zur Industrialisierung von Raum und Zeit im 19. Jahrhundert
9.2 (37 个评分) 作者: [德]沃尔夫冈•希弗尔布施 译者: 金毅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7
☆铁道、火车、城市、时间、空间……一次19世纪人类精神与工业文明交织的探索旅程。
☆城市规划、心理学、建筑学、经济学等诸多视角,探索人类工业意识之起源。
---------------------------
工业文明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哪些变化,人们又是如何在这其中 适应了工业革命带来的新规则、新秩序?
《铁道之旅》通过工业革命的代表之一—铁路——其创制、发展对于人类生活、生产方式的影响,试图重新思考工业文明如何发生于个体,而不仅仅只是简单的生产力、社会结构变化。
铁路出行给人们对于时间、速度、距离、危险、精神伤痛等方面的变化,以及对于城市—历史关系、事故、防御性措施等等方面的重新思考,试图去阐述,工业文明不仅在技术、建筑、生产生活方式带来改变,更重要的是,人们在这些变化其中,也发展出更多的设备、条例、思维去适应由工业革命带来的新规则、新秩序。
由此,工业化不仅是一场技术、生产方式的变革,也是人们精神与身体、行动与思维对新秩序、新制度的一次适应过程。
-----------------------------
希弗尔布施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文化历史学家。
——Los Angeles Times Book Review
这是一本令人惊叹的书,惊喜、独具探索性、奇特充斥着这本铁道革命精神病理学分析的著作。
——The Village Voice
沃尔夫冈从城市规划、心理学、建筑学、经济学以及技术史等角度深入阐述了铁路在19世纪对人们心灵形塑的重要作用。
——Gregory McNamee
《铁道之旅》充满了令人信服的见解,其论述、观点与我们当下的生活状态密切相连。这本书涉略范围极广,已成为交通研究的经典作品,同时被社会学、现代性文化研究、感知研究广泛征引,成为这些领域进一步研究的奠基之作。二次修订相信会使得本书更令人信服。
——Javier Caletrío
2019年4月19日 已读
梳理清晰,看得开心。
从当代铁路旅途中也捕捉到相似的模样,列车打破了时间、空间以及感官,旅途中飞快掠过窗外的景色被从日常中抽离,体会到了新鲜感。
从英国制造业说起,蒸汽机机械的使用在逐渐取代自然力的同时减少了人和自然的联系,道路也不被要求是光滑水平坚硬笔直的(人造灯光的发明使建筑对自然光的要求降低,减少玻璃的使用)。
瞥了一眼美国现代道路的形成:人力成本高于土地成本使铁路多绕开自然资源,河湖很重要,船只的内舱最早被应用在列车设立上。
提到过量的功能性活动会造成物质和器质的损害,这点上来说人和机器相同。精神上的创伤则是在十九世纪后期才被提出。车站的修建成本让它出现在中心和郊区间。
知道了几个豆知识:钢铁的承受强度是石头的40倍,木头的10倍;饲养一匹马的成本等于八个劳工;休克最早是军事用语。
a各种史与神话 a社会考古人类学 上海人民出版社
历史学与社会理论 豆瓣
History and social theory
9.8 (9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彼得·伯克 译者: 姚朋[等]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 1
《历史学与社会理论(第2版)》是英国著名史学家彼得。伯克的经典之作。《历史学与社会理论(第2版)》从各种角度追溯了历史学和社会科学许多领域的兴起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在近十年中的相互交融,重新梳理了历史学与社会理论之间的关系,对一些重大问题的分析具有深远的启迪作用,扩大了社会理论的概念。作者论述了当代史学领域与社会学理论的研究新成果、新方法、新术语与新概念(包括社会学家研究使用的术语与概念),评述了史学界及其他社会科学领域大师们的富有开创性的观点与理论,对中外史学界与社会学界均有重要影响。
2019年5月9日 已读
原来历史学和社会学互相看不顺眼,不,人文领域随便抽两个出来打不起来也能吵起来。这本特别好看,标题和小标题很重要,思路和分析都非常清晰。名词的解释和应用,宏观和微观案例,当代的去中心和去稳定……个人读了一遍没有把握住太多信息,所以肯定会反复阅读。觉得作为字典查询也非常不错。记住作者的名字了。
a各种史与神话 a社会考古人类学 上海人民出版社
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 豆瓣
Argonauts of the Western Pacific
9.6 (5 个评分) 作者: [英]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 译者: 张云江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ISBN:9787500481744,作者:(英)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 著,张云江 译
2020年10月10日 已读
想到在这背后要做出的努力,就觉得文字写出来其实轻飘飘的。开拓世界的一本书。想要了解更多有关巫术的部分,个人认为这些仪式和话语拥有的力量都是人心的产物。
a社会考古人类学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别想那只大象 豆瓣
The ALL NEW Don’t Think of the Elephant!
8.0 (7 个评分) 作者: 乔治•莱考夫 (George Lakoff) 译者: 闾佳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20 - 5
乔治·莱考夫用“别想那只大象”的例子说明,在语言大战中战胜对手的方法很简单:千万不要用对方已经不断重复强调的关键词。他告诉我们,“隐喻”和“框架”是控制话语权的两大利器,你可以运用这两种武器在30秒之内了解对方言语的核心含义,并迅速做出反应。《别想那只大象》不仅教我们在话语角力中抢占高地、达成自己的目的,还可以让我们变得不那么容易被引导、操弄和煽动。
2019年5月2日 已读
2019年5月2日 评论 05.02 - 内容基础,还是有所获,甚至可以读第二遍,只是目前可能没机会实践。 教授人们如何看穿对方设下的陷阱,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从解释含义开始,首先要主动建立自己的语言和框架,因为人们通常会将属于自身框架的事当作真相。 strict father family假设世界是残酷的,需要严厉和教条(捍卫和维护教条本身),nurturant parent family假设世界可以变成更美好的地方,指出共情和责任的重要性(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世界观、社会和政治条件以及手段是格林恐怖的原因,消除这些很有必要。 第七章内容很丰富,需要消化和理解。 “我相信权利平等……婚姻是爱情和承诺,都认恋人结婚的权利,侵犯了人的尊严。” “你认为和自己想要的人结婚属于法律之下权利平等的问题吗?” “两个相爱的人想要对彼此做出公开承诺是否有益于社会呢?” “你可以让他人告诉你是否该和谁结婚吗?一旦有权规定某个群体的人不能结婚很快就有权规定其他群体能不能结婚了。” “要是……岂不是……?”
a社会考古人类学 浙江人民出版社
我在现场 豆瓣
7.2 (49 个评分) 作者: 潘绥铭 / 黄盈盈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7 - 9
《我在现场:性社会学田野调查笔记》
(中国“红灯区”实地调查笔记,深刻展现“性工作者”群体真实的生存状况)
时间跨度十余载的性社会学田野调查笔记,记录其中的曲折经历,也记录刻骨铭心的感悟与反思。他们从田野归来,跨过社会鸿沟而来,带我们与边缘群体近距离相见,进而相知。
内容提要:
本书是兼顾故事性与方法论的社会学著作。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黄盈盈、荣誉所长潘绥铭,及该所部分毕业生。他们采用“主体建构”的研究视角和“参与观察”的研究方法,深入“小姐”“同志”“截瘫者”等社会边缘群体,讲述与之互动的种种经历,呈现出边缘群体的生存状况和真实情感。
同时对社会学调查方法做出深刻反思,通过实践指出,田野调查的真正价值不仅在于调查到了什么,还在于社会学家自己获得了怎样的人生感悟,以及为打破社会隔阂有过哪些作为。无论从哪方面来看,这都是一本升华生命的书。
2019年6月6日 已读
经验集锦,没想到九十年代就已经有人致力于rld的研究,让人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学者说梳理从来就是写着如何顺利地进入田野并调查后得出结论,从来没人写过到底进入的过程,这让人想看相关的谈话集。深刻体会到了在调查中,调查者才倾向于弱势的一方,尊重不是指利用对方满足自己的道德优越感而是将心比心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今以权益为导向、不依赖于官方的独立自主的组织大多都被视作不安分的因素吧,如果能继续存在下去就好。
“我的女儿和她们(这些小姐)没有区别,只是她比较幸运,出生在一个教授家里而已。”
“我亦感到悲凉,为这些以死明志的女性,也为了女性的宿命:因为相信了社会的某一个规则、某一个框架、某一种说法,甚至仅仅是某一个人的一句话,就改变了自己的生活,去迎合社会、他人、男人。”
a社会考古人类学 山西人民出版社
存在与荒谬 豆瓣
8.1 (24 个评分) 作者: 潘绥铭 群言出版社 1999 - 1
“死灰复燃”的卖淫嫖娼现象在中国已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其由南到北的滋蔓泛滥已逐渐形成具有相当经济规模的地下“性产业”,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严重关注。“扫黄”力度不断加大,但至今屡禁不绝。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潘绥铭教授在对中国地下“性产业”的考察中,从社会学研究的角度,运用社区考察的方法,通过重点对“后发外向型”的珠江三角洲B镇、“路边伴生型”的华南腹地某开发区、“本地偶发型”的湘黔交界某金矿区的地下“性产业”的综合考察解释和分析了卖淫嫖娼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
2019年6月19日 已读
记述事实部分不怎么感兴趣,介绍了概念,作者也有一些看法。①性产业是西方60年代后的概念,主要包括:公开或隐蔽的、集中或分散的卖淫业;色情服务业;色情品和性用品的产销行业。②利用发廊全世界少见,据传自Nippon,东亚地区特色。研究地按摩>发廊>餐馆>歌舞厅>旅馆>酒吧咖啡屋。③性行为分为独自和人际,性服务有经典和特殊。(让人觉得有些意思的是有的认为手活独自可做因此不需要按摩,有的则认为按摩不涉及器官不如要手活,小姐对于经典和特殊也有类似的看法,经典正常特殊恶心或经典涉及性交合特殊没有、认为后者可保留一定纯洁,因此会选择从事不同的服务。)④很多情况下形式先于内容出现,要有旧瓶;表态文化态一定要表,行为和切身利益是另一回事。⑤涉及重大选择时,现有社会网络里最近、势能最大的人的意见会发挥主要作用。
a社会考古人类学 群言出版社
长乐路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STREET OF ETERNAL HAPPINESS
8.4 (128 个评分) 作者: [美] 史明智 译者: 王笑月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 - 3
一家花店、一块三明治、一份投资合同,
一座城市中的梦想。
一盒信、一个户口、一封动迁通知,
一条街道里的中国。
长乐路长约3.2公里。
在地图上,长乐路是一段很短的波浪线,位于上海市中心地标人民广场的西南方。我的家在波浪线的最西端。从窗口向下望,树叶堆成的华盖常年都在两层楼高处徘徊。
中国极少有这般绿树成荫的街道。19世纪中叶,当欧美国家瓜分这座城市、划界而治时,法国人在租界里种下了这些梧桐。将近一个世纪后,法国人走了,树留了下来。日本人曾轰炸并占领过上海一段时间,但最终他们也从这座城市撤离,梧桐完好无损。随后,共产党来了,经历了“文化大革命”、阶级斗争,很多人英年早逝。这些树依旧傲然挺立。
如今,长乐路上的餐厅、小店琳琅满目,极具小资情调。当我漫步于人行道上,不禁想起这条路见证的那些风起云涌。此处,一个帝国崛起、衰落、又再次崛起。唯有树木恒立。
在长乐路上闲逛之所以让人如此心旷神怡,还要多亏像CK这样的人,正是他们心中怀揣的理想和情怀,支撑起这条狭窄马路两边的各色小店和咖啡馆。这些目光炯炯的外来者将各种梦想层层叠叠垒在一起,希望有机会在大城市里将它们实现。
我想到在大理遇见的那些人心中的梦想,想到亨利在街对面的高楼里分享的有关中国的梦想。我想到了现下充满意味的“中国梦”。
我想到麦琪里的老康、“陈市长”和他的妻子。他们的梦想很简单,只想在自己家里好好过平静安生的日子。
我想到50年代王明一家的通信,想到60年代冯叔和傅姨建设新疆的故事。当时谁又能想到,在50年后的今天,中国人还能肆意梦想、甚至拥有追梦的手段和自由?
2019年7月3日 已读
通过一个个故事还原生活,读来还是挺感动的。记叙平实,体验到了不同的经历,但对个人而言并无太多惊喜,3.5吧。
#悬铃木/每年三百万征地
a社会考古人类学 上海译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