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eepZ - 标记
Law's Ideal Dimension 豆瓣
作者: Robert Alex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1
Law's Ideal Dimension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account in English of renowned legal theorist Robert Alexy's understanding of jurisprudence, as expanded upon from his publications A Theory of Legal Argumentation (OUP 1989), A Theory of Constitutional Rights (OUP 1985), and The Argument from Injustice (OUP 1992).
The collection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Part One concerns the nature of law: it explores its real and ideal dimensions and how the ideal dimension of law is sometimes employed but does not play a systematically important role. Part Two discusses constitutional rights, human rights, and proportionality. It defends the construction of constitutional rights as principles against objections raised by the rule construction and elaborates on the nature of constitutional rights as well as the mathematical balancing of those rights. Part Three concerns the relation between argumentation, correctness, and law. The author concludes this volume with a biographical reflection.
2022年2月24日 已读
法治的细节 豆瓣
8.2 (48 个评分) 作者: 罗翔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21 - 11
◎编辑推荐:
◇2020年度法治人物、中国政法大学罗翔教授全新法律随笔,解读热点案件,思辨法治要义。
◇集结罗翔近两年对法治与社会的观察,论法理、聊读书、谈爱情,人间清醒与你坦诚相见。
◇盘点近年热点案件,理性而不失温度,从N号房事件到张玉环案,如何在现实中追求正义?
◇从法律视角破解电车难题,思辨刑罚边界、胎儿权利等法理冲突,在时事中保持理性思考
◇收录罗翔走红后的心路历程,不仅普法,更分享人生经历与感悟,附罗翔青年照。
◎内容简介:
《法治的细节》是中国政法大学法学教授罗翔全新的法学随笔,面向大众读者,从热点案件解读、法学理念科普、经典名著讲解等6大板块,普及法律常识与法治观念。内容包括辛普森案、电车难题、性同意制度等法律基本常识,或N号房、张玉环案等时事热点的案件,多维度培育法律思维,助力法治社会的构建,点亮每个人心中的法治之光。
此外,本书还收录了罗翔在爆红后的心路历程,分享其求学成长经历,袒露其心境的变化与成熟,与读者一起通过阅读与思辨,走出生活中的迷茫时刻,在现实中共同完善法治的细节。
◎媒体评价:
理性而不失温度,感性而不失高度。这不仅是罗翔老师这样法律传播者的愿望,也是在法治社会中我们应有的态度。
——《人民日报》
法律可能让人觉得很生涩,离生活比较远。但是罗老师能让你知道法律跟生活是非常贴近的。他自己本身很懂,所以可以用最简单直白的语言讲出来。
——《南方周末》
罗翔老师不仅给你提供法律专业视角下的独特解读,还时不时来一场哲学教育,让你感受到一种被降维打击的快感,获得感和成就感满满。
——《第一财经》
外皮是喜感的口音,搞笑的例证;内核则是在多年的实践和思辨中寻求真理,催人上进,成为内容产业中的一股“清流”。这恐怕是罗翔之所以能持续受欢迎的原因所在。
——《中国新闻周刊》
罗翔老师满足了人们对有力量的通识教育的想像。用荒诞、极端案件逗笑人的同时,夹带出对尊重生命、尊重常识和对理想主义的呼唤。
——《三联生活周刊》
“津津有味”是罗翔弹幕里的高频词。除此之外,人们喜欢他,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他的真性情。
——《网易》
2022年1月15日 已读
翻了一下,罗老师的东西还是太粗糙了…
女性主义 豆瓣 谷歌图书
9.2 (80 个评分) 作者: 李银河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18 - 9
《女性主义》是李银河40年女性主义研究精华。基于对中西方社会学理论的研究,基于对中国进行了多年的的田野调查和社会观察。
李银河在这本《女性主义》中,对女性主义理论、女性主义运动、女性主义流派、女性主义论争和女性主义之后的思潮进行了条分缕析的梳理。综观这些理论,有些激烈如火,有些平静如水,有些主张做决死抗争,有些认可退让妥协。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
如果你想要了解女性主义却不知道从何着手,李银河老师这本书可以为你建构一个坚实的理论框架。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斗罗大陆(全14卷) Goodreads 豆瓣
6.0 (42 个评分) 作者: 唐家三少 太白文艺出版社 2009 - 7
第1部:斗罗世界
第2部:斗魂大战
第3部:凶神战队
第4部:大地之王
第5部:运筹帷幄
第6部:杀戮之王
第7部:啸天斗罗
第8部:唐门五堂
第9部:魔鲸海域
唐门外门弟子唐三,因偷学内门绝学为唐门所不容,跳崖明志时却来到了另一个世界。一个属于武魂的世界——斗罗大陆。
这里没有魔法,没有斗气,没有武术,却有神奇的武魂。这里的每个人,在自己六岁的时候,都会在武魂殿中令武魂觉醒。武魂有动物,有植物,有器物,它们可以辅助人们的日常生活。而其中一些特别出色的武魂却可以用来修炼,这个职业,是斗罗大陆上最为强大也是最重要的职业——魂师。
当唐门暗器来到斗罗大陆,当唐三武魂觉醒。他能否在这片武魂的世界重塑唐门辉煌?
2022年1月5日 已读 人生第一部爽文,真的就是爽得一塌糊涂啊
哈利·波特 豆瓣
Harry Potter
9.6 (232 个评分) 作者: J.K.罗琳 (J.K.Rowling) 译者: 苏农 / 马爱农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哈利·波特(共7册)(精)》编著者J.K.罗琳。
《哈利·波特(共7册)(精)》内容提要:2000年的一个深夜,在美国书店的烛光中,穿着黑斗篷,戴着小眼镜的店员开始销售“哈利o波特4”英文版,从此哈利·波特系列图书席卷全球,也是在这一年,简体中文版“哈利o波特”系列图书通过人民文学出版社引进版权登陆中国,作者J.K.罗琳用一种简单的魔法游戏将魔幻的故事传递给了中国乃至全球的青少年读者,与此同时商业电影的改编更是将这部魔幻题材的小说推向了巅峰。
截止到2013年,哈利·波特系列图书累计销量达到200多万套。
此次,人民文学出版社隆重推出《哈利o波特(精装本)》(全七册),此套精装珍藏版《哈利·波特》听取广大资深哈迷的心声,恢复选用陪伴广大哈迷十年之久深入人心的原有封面,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工艺、完善装帧,配有独具匠心的精美函套,使哈利波特系列7本浑然一体,必将成为每一个喜欢哈利·波特读者爱不释手的珍藏!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一岁的哈利·波特失去父母后,神秘地出现在姨父姨妈家的门前。哈利在姨父家饱受欺凌,度过十年极其痛苦的日子。姨父和姨妈好似凶神恶煞,他们那混世魔王儿子达力--一个肥胖、娇惯、欺负人的大块头,更是经济对哈利拳脚相加。哈利的“房间”是位于楼梯口的一个又暗又小的碗橱。十年来,从来没有人为他过过生日。
但是在他十一岁生日那天,一切都发生了变化,信使猫头鹰带来了一封神秘的信:邀请哈利去一个他--以及所有读到哈利故事的人--会觉得望远难忘的、不可思议的地方--霍格沃茨魔法学校。
在魔法学校,哈利不仅找着了朋友,学会了空中飞行,骑着一把型号为光轮2000的飞天扫帚打魁地奇球,还得到了一件隐形衣。他发现那里的一切--从上课到吃饭到睡觉都充满了魔力,但是一块魔石出现,它与哈利的命运息息相关……
《哈利·波特与密室》
哈利·波特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学习一年之后,暑假开始了。他在姨父姨妈家熬过痛苦的假期。正当他准备打点行装去学校时,小精灵多比前来发出警告:如果哈利返回霍格沃茨,灾难将会临头。
但哈利义无返顾地回到了霍格沃茨,新来的吉罗德·洛哈特教授装腔作势,让他作呕;游荡在女生舆洗室里的幽灵“哭泣的桃金娘”搅得他不得安宁;低年级的小女生金妮对他投来关切目光常令他尴尬不已;小男生科林·克里维“追星”式的跟踪又经常使他落荒而逃。
但是,这一切仅仅是灾难的序曲。正如多比所预言的,哈利遭受了重重磨难,经历了种种危险,难解之谜又使他煞费苦心:霍格沃茨的学生接二连三地变成了石头。这一切是品德败坏的学生德拉科·马尔福精心策划的杰作?还是忠厚善良的海格无心铸成的大错?或者另有人将在霍格沃茨制造更大的阴谋?这一切又是否与传说中的密室有关?哈利决心揭开谜底……
《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
哈利·波特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已经度过了不平凡的两年,而且早已听说魔法世界中有一座守备森严的阿兹卡班监狱,里面关押着一个臭名昭著的囚徒,名字叫小天狼星布莱克。传言布莱克是“黑魔法”高手伏地魔--杀害哈利父母的凶手--的忠实信徒,曾经用一句魔咒接连结束了十三条性命。不幸的是,布莱克逃出了阿兹卡班,一心追寻哈利。布莱克在睡梦中仍然呓语不休:“他在霍格沃茨……他在霍格沃茨。”
哈利·波特虽然身在魔法学校的城堡内,既有朋友的赤诚帮助,也有老师的悉心呵护,但校园内危机四伏,哈利的生命时时受到威胁。一天,布莱克终于站到了哈利的面前……
《哈利·波特与火焰杯》
哈利·波特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经过三年的学习和磨炼,逐渐成长为一个出色的巫师。新学年开始前,哈利和好朋友罗恩,赫敏一起去观看精彩的魁地奇世界杯赛,无意间发现了消失十三年的黑魔标记。哈利的心头笼上了一团浓重的阴云,但三个少年依然拥有他们自己的伊甸园。然而,少男少女的心思是那样难以捉摸,三人之间的美好友情竟是那样一波三折,忽晴忽雨……哈利渴望与美丽的秋·张共同走进一个美丽的故事,但这个朦朦胧胧的憧憬却遭受了小小的失意。他要做一个普普通通的四年级魔法学生,可不幸的是,哈利注定永远都不可能平平常常--即使拿魔法界的标准来衡量。黑魔的阴影始终挥之不去,种种暗藏杀机的神秘事件将哈利一步步推向了伏地魔的魔爪。哈利渴望在百年不遇的三强争霸赛中战胜自我,完成三个惊险艰巨的魔法项目,谁知整个竞赛竟是一个天大的黑魔法阴谋……
《哈利·波特与凤凰社》
漫长的暑假,哈利·波特被困在女贞路4号,意外地遭到摄魂怪的袭击……逃过一劫的哈利被护送到伦敦一个秘密的地方,在那里他见了自己的教父小天狼星布莱克、前任黑魔法防御术课教师卢平、疯眼汉穆迪以及他的朋友赫敏和罗恩。他只是知道邓布利多与凤凰社成员正在加紧秘密活动,以对抗日益强大的伏地魔。但是,所有的人都不愿向他透露更多的情况……
哈利在茫然与愤怒中来到霍格沃茨,然而令他不解的是,邓布利多不愿见他,海格不知去向。更糟糕的是,哈利越来越频繁地在梦中看见一道长长的走廊,每当他快要走进长廊尽头的一扇门时,他都会头痛欲裂地从梦中惊醒,觉得自己身体里蠕动着一条大蛇……
魔法部派来了一位专横跋扈的高级调查官,对学校各项事务横加干涉,并最终赶走了邓布利多校长,打伤了麦格教授,整个学校笼罩在一片混乱和压抑之中……
大蛇的影子在哈利的脑海里越来越清晰,伏地魔走近了哈利……这时,邓布利多告诉他一个天大的秘密……
《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
仲夏的一个夜晚,反常的浓雾笼罩在窗户玻璃上,哈利·波特在女贞路4号德思礼家自己的卧室里紧张地等待着邓布利多教授的来访。
哈利不太确定邓布利多是否真的会来德思礼家。邓布利多为什么现在要来看他呢?几个星期之后,他就要返校,邓布利多为什么不能等一等呢?哈利六年级的学习似乎就这样出人意料地提前开始了……
而更加出人意料的事情还在接踵而至:邓布利多终于让斯内普教授如愿以偿,任命其担任黑魔法防御术课教师……哈利从教室的储藏柜里翻到一本魔药课本,它的前任主人是“混血王子”,从此哈利在神秘“王子”的帮助下成为“魔药奇才”……邓布利多开始了给哈利的单独授课,但奇怪的是,邓布利多却经常离开学校外出……在邓布利多的课上,哈利经历了几段关于少年伏地魔的惊心动魄的记忆,揭示了伏地魔不同寻常的身世之谜……
哈利隐隐觉得这一学期期内普教授和马尔福的关系发生了微妙变化,其中似乎别有一番隐情,而马尔福更是行踪诡秘……哈利试图揭穿马尔福的阴谋,但始终没有成功,直到马尔福把食死徒引进学校,斯内普对邓布利多校长举起了魔杖……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
还有四天,哈利就要迎来自己十七岁的生日,成为一名真正的魔法师。然而,他不得不提前离开女贞路4号,永远离开这个他曾经生活过十六年的地方。
凤凰社的成员精心谋划了秘密转移哈利的计划,以防哈利遭到伏地魔及其追随者食死徒的袭击。然而,可怕的意外还是发生了……
与此同时,卷土重来的伏地魔已经染指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占领了魔法部,控制了半个魔法界,形势急转直下……
哈利在罗恩、赫敏的陪伴下,不得不逃亡在外,隐形遁迹。为了完成校长邓布利多的遗命,一直在暗中寻机销毁伏地魔魂器的哈利,意外地获悉如果他们能够拥有传说中的三件死亡圣器,伏地魔将必死无疑。但是,伏地魔也早已开始了寻找死亡圣器的行动,并派出众多食死徒,布下天罗地网追捕哈利……
哈利与伏地魔在魔法学校的禁林中遭遇了,哈利倒在伏地魔抢先到手的一件致命的圣器之下……
然而,伏地魔未能如愿以偿,死亡圣器不可能战胜纯正的灵魂。哈利赢得了这场殊死较量的最终胜利……
2022年1月5日 已读
三年级在姥姥家过暑假读的。记得那个时候都不认识魁地奇的魁,一直读作鬼。看了很多遍,常看常新。
跨越边界的社区(修订版)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9.6 (97 个评分) 作者: 项飙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 - 3 其它标题: 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
持续至今的真实“北漂”史。转型中的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经济与社会。北京“浙江村”与“浙江村人”三十年生活记录研究。
“浙江村”,20世纪80年代起渐次于北京天安门以南5公里的 南苑地 区汇聚成形。30年来,其经济生产与社会再生产的特殊面貌、内部空间与外部环境的互动演变,已成为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流动人口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体制、权力与政策的鲜活样本。
作者借同乡之便,于90年代中期6年时间里对“浙江村”进行实地调查,深入“浙江村人”的日常生活,以近乎白描的写作手法,细致呈现了“浙江村”这一流动群体的落地、发展和变化中的诸多细节。对于“浙江村”的形成、结构、运作、变迁,“浙江村人”作为“外来人口”在北京的生活、生产经营、乡情民愿、与流入地及户籍所在地管理部门的互动等等,均加以极近距离的分析记录。
本书时隔20年后修订再版,除对前版内容进行补充订定外,于新增序言部分特别回顾了“浙江村”和中国社会自2000年以来的变化,对“正规化”及“分割—攫取模式”进行了分析阐述。同时为便于历史比照,增绘了2017年“浙江村”疏解前分布示意图。
2022年1月4日 已读
法律的概念 豆瓣
10.0 (5 个评分) 作者: [英]哈特 译者: 许家馨 / 李冠宜 法律出版社 2018 - 7
《天下·法律的概念(第三版)》是根据牛津大学出版社《法律的概念》2012年第三版而译。第三版在1994年第二版的基础上增加了莱斯利·格林教授的绪论和注释。在本书中,哈特重新检视他的法哲学基础,并针对著名学者德沃金等人的评论予以回应,《天下·法律的概念(第三版)》分为恼人不休的问题;法律作为初级规则与次级规则的结合等内容。
毫无疑问地,哈特教授的《法律的概念》是20世纪法律哲学领域重要的一本书,哈特教授对法律哲学和法理学的理论贡献是无与伦比的。从1961年问世以来,《天下·法律的概念(第三版)》以它优美的文笔和清晰的论证,激发了无数学生去思考与法律相关的种种问题,诸如“什么是法律”以及法律、道德与正义的区别。
《天下·法律的概念(第三版)》是学习法理学与法律哲学不可或缺的经典,且已经被翻译成许多不同语言的版本。《天下·法律的概念(第三版)》根据牛津大学出版社《法律的概念》2012年第三版而译。在本书中,哈特重新检视他的法哲学基础,并针对著名学者德沃金等人的评论予以回应。这本发人深省的新版——《天下·法律的概念(第三版)》,将成为理论界争议与评论的焦点,并且深受对法理学及法哲学有兴趣的人之喜爱。
2022年1月4日 已读
很有可能成为一本被我翻烂的书🤯
2022年1月12日 评论 《法律的概念》第一章:恼人不休的问题 - 哈特的《法律的概念》是当代法哲学的一本极为重要的经典。为了试图把握作者的论证脉络,本系列读书笔记不会以介绍者的视角,而是会以作者的口吻试图将本书的主要脉络“讲授”完成。 1. 法理论的困惑 在法学发展过程中,“什么是法律”这个问题被不断讨论,并且各种学者和法律人对这个问题提出了多种不同的回答。但在其他的一些自然科学或医学学科,如“什么是化学?什么是医学?”这些问题并不会成为讨论的焦点。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大部分人可以很容易举出关于法律是什么的例子,比如禁止谋杀的法律、要求缴税的法律以及规定达成有效遗嘱所需要件的例子。受过起码教育的公民都能知道一些法律的特征。但是,既然如此,为什么“什么是法律”这个问题在历史上会被持续讨论,并且诸多学者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2. 边缘事例? 是因为除了现代国家法体系所构成的明白的标准事例之外,还存在一些可疑的边缘事例,比如说 原始法律 和 国际法 吗?但是,基于两个理由,这并不是疑惑的来源。第一,这些边缘事例和法律的标准事例不同之处是每个人都非常清楚的,比如国际法和一些原始法不存在立法机关和执法机构。第二,标准事例和边缘事例的区分并非只针对于“法律”这种复杂的语词。我们在使用语词时必然会出现这种区分。 这种使用语词而造成的区分可能是程度问题,比如说一个一根头发都没有的人必然是一个秃头,一个头发茂密的人必然不是秃头,但是一个人的头顶若这边一点那边一点地有些稀疏的头发,就很难确定他是不是秃头。这个区分还可能是因为缺乏某些要素,比如说飞艇是船吗,没有皇后的国际象棋是国际象棋吗。这种情形让我们去思考标准事例的构成要件。但是法律的边缘情形过于常见,并且那些著名的法律理论中只有少数且不重要的部分来讨论边缘事例。 既然困惑不来自于边缘事例,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提出一个解决方案:我们可以举出一系列法律的标准事例,并且重复那些公民眼中关于法律的显著特征的概括性理论。同时补充说,除了这些标准事例外还有一些具备显著特征但缺乏某些其他特征的事例,这些事例是否是法律是有争论的,并没有定论。 这个方案可能是简洁的,但并不可行。首先,对“什么是法律”感到困惑的人并不需要这个方案来提醒一些他们早已经熟悉的事实。其次,法体系的典型要素——法院和立法机构,本身都只是法律的产物,而非法律本身。他们的设立需要授予法院管辖权和授予立法权威的法律。 3. 三个反复出现的议题 在我们尝试回答“什么是法律”这个问题时,我们不要急着试图定义法律,最好搞清楚究竟什么在困惑人们。在历史上,存在一些一直在争论的议题,关于法律是什么的讨论集中在以下这三个议题上。 前两个议题(法律&强制、法律&道德)基于法律的最为显著的一般性特征——其存在意味着人类举止不再是随意的,而是义务性的。 非随意性且具义务性的领域包括强制,比如说劫匪枪下的被害人是接受了劫匪以威胁为后盾的命令,而交出钱财。强制就是奥斯丁分析的出发点。这种以简单要素化约复杂法律现象的做法可能是问题所在。 非随意性而具义务性的领域还包括道德规则,道德和法律的密切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他们共享着一套词汇,同时存在义务、责任和权利,第二是正义似乎统合法律和道德领域,人们既讨论基于法律的正义,也谈论法律是否正义。上述这样将法律理解成道德的分支是自然法理论的出发点。但是,这种理论将不同种类的义务混淆,并且无法区分道德规则和法律规则。 反复出现的第三个问题是更具一般性的,法体系是由规则构成的似乎是一个共识。但规则意味着什么存在分歧。以强制性规则为例,对于强制性规则为何就存在争议。强制性规则下的人们虽然是一致性地行动,但一致性的行动并不表明社会规则的存在。我们会用must, should ,ought to来表明规则的存在。我们会用这些语词指向规则的原因可能是违背规则会受到官方的有组织的惩罚,而违背一致性行动的惯习并不会导致这样的惩罚。但是,对惩罚的预测并不是对规则的本质性说明,因为,规则作为判决的证立(justification)才是本质性的,因为法官并非因为要对个人实施惩罚而说这个人违背了规则,而是因为他违背了规则而惩罚这个人,并且用规则证立自己施加的惩罚。 即使是对于法律是由规则构成的这个可能的共识也存在两个反对意见: 第一,规则本身是混乱的或虚构的,并不存在理性的基础,而只包含我们自己对于强迫去遵守规则和反对那些不遵守之人的强烈“情绪”。这个观点是否正确暂时不论,但至少要求我们对社会规则和习惯的一致性进行区分。 第二,因为对于法律条文的解释并不唯一,法官裁判时实际上是在选择可能的解释中的一种,法律并非是规则的演绎,而是法官的发明。 4. 定义 在回答“什么是法律”这个问题时,很多学者都曾经用定义的方式回答。但定义方式本身就会带来困惑。定义的典型方法(属加种差的定义)是描述事物和与它同类的事物的共性和区别。但是,我们对于法律所属的家族的性质并不明确,并不存在一个明确的法律所属的一般范畴,可能的选择是规则,但如上所述,规则本身的性质也令人困惑。此外,和法律相似的概念间也可能不是具有共性,而是以类比(脚可以指人的脚也可以指山脚,二者并没有相同属性)、中心要素的不同关系(健康一词形容人是中心特征,形容人的气色是表征,形容这个人的晨练是原因)、某一复杂活动中的不同要素(铁路这个词包括火车、路线、车站、搬运工和有限公司)等统一原则的形式联结起来。 简洁的定义并不能回答法律是什么,但分离并掌握一组核心要素的特征,并且将这组要素构成对反复出现的三个问题回答的共同部分是可能的。奥斯丁用强制来解释这组核心要素,我将在后文检视奥斯丁的理论。 本书的目的并不在于提供一个关于“法律”的定义,以提供一个对“法律”一词是否被正确使用的标准。本书旨在对国内法律体系的独特结构提供一个较为优越的分析,并阐明法律、强制和道德这三种社会现象的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
民法典请求权基础检索手册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吴香香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21 - 4
本书依请求权基础的规范类别(主要规范、辅助规范、防御规范、参引规范、宣导规范)对《民法典》共1260条条文进行分类,以方便法律适用。内容涵盖使用说明、目录、正文、附录。使用说明通俗易懂、凝练简洁地介绍了请求权基础的基本理论、适用模式及本书的使用方法。目录逐条标注各条文的条旨及各条所含规范类别。正文中将法律条文序号统一由汉字改为阿拉伯数字,便于阅读检索。每条标注条旨与规范类别,其中,规范划分至最小单元并分别标注规范类别。同时拣选若干重点请求权基础,对该请求权基础内在结构检视做详细梳理。附录收录《民法典》典型请求权基础简表、《民法典》相关司法解释索引以及文献扩展,文献扩展依方法阐释、规范分析、案例分析三类,推荐请求权基础拓展阅读文献。
2022年1月4日 已读
德国判例刑法(总则) 豆瓣
作者: 江溯 2021 - 6
本书是一部研究之作,对德国判例进行了刑法教义学上的评析。刑法教义学虽然具有某种抽象性,然而案件是具体的并且是个别的,只有从个案出发才能提出真正的问题,这才是刑法教义学所应当面对的。本书的出版,对于我国刑法教义学的深入研究具有显而易见的参考作用,具有较高的学术含量,因而值得向读者推荐。
——陈兴良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本书选取德国刑法总论中最为重要的十个主题,即罪刑法定原则、因果关系和客观归责、故意、违法性、罪责、过失犯、不作为犯、共犯论、错误论以及刑罚论,根据这些主题选取德国最重要的刑法判例,然后对各判例的判决理由以及学说上对该判例的讨论进行详尽解析,在此基础上根据我国司法实践和学说相关问题的处理和讨论状况,探讨德国刑法判例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本书不仅试图全面梳理德国相关判例和学说,为学术界提供最新的德国刑法研究资料,而且旨在为我国正在建立的案例指导制度提供参考,同时也可以作为刑法学教学的教辅参考资料。
2022年1月4日 已读
一般
国际刑法学原理 豆瓣
作者: 格哈德·韦勒 译者: 王世洲 商务印书馆 2009 - 5
《国际刑法学原理》(Principles of Intemational criminal Law)是目前唯一一部由德国学者用英文撰写的国际刑法学著作,作者是德国柏林洪堡大学法律系教授格哈德·韦勒先生(Author Prof.Dr.Gerhard werle),译者是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王世洲先生(Translator Prof.shizhou wang)。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根据作者用德文写成的VolkerStrafreeht一书的第一版对有关的专业词汇做了校订,又在出版前根据该书的第二版对内容做了补充,并且,在《国际刑法学原理》中对有关的变化做了标记和说明。因此,《国际刑法学原理》实际上就完整地反映了作者在英文和德文各个版本中的观点和思想发展历程。《国际刑法学原理》以中国法学界比较习惯的体系性叙述方法,说明了现代德国法学界在国际刑法学方面的基本立场与观点,是一部完整、精准、易懂的国际刑法学理论名著。
2022年1月4日 已读
翻译水平堪比机翻…
我的灵魂永不下跪 豆瓣
作者: [美] 恩尼斯特•盖恩斯 译者: 何守源 2012 - 9
尊严对于将死之人意味着什么?个体的信念如何影响他人?
传媒女王奥普拉振奋推荐 三代美国人集体动容
“站直了,别跪下”
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最敲击人心的经典之作
改编电影《死亡记事》,赢得两座艾美大奖
简体中文版首度面世
再绝望的地方,也有一线希望
听从内心的呼唤,寻找生命中的光亮
盖恩斯最触动人心隽永之作
感动犹如《相助》,挚情媲美《杀死一只知更鸟》
美国国家书评小说奖桂冠
全美中学文学课指定读物
全美大学英语系学生必读书
销售总量突破250万册
各大畅销书榜常青树冠军
普利策奖提名
奥普拉读书俱乐部选书
美国青少年图书馆协会年度好书
强者自救,圣者渡人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的自由!
这是一个关于生与死、罪与罚、黑与白、恩与爱、尊严与歧视的故事。20世纪40年代的路易斯安那州,21岁的黑人杰弗逊不幸卷入一桩小酒店枪击事件,三名当事人当场死亡。作为案发现场唯一的幸存者,他被白人指控蓄意谋杀并被判处死刑。
大学毕业后回归故里、执教当地于农场小学的格兰特•魏金斯不甘偏处一隅、碌碌无为的现状,去留无定,过着极度苦闷彷徨的日子。他的姨姥和杰弗逊的教母希望他探视身陷囹圄的杰弗逊,用他的智慧和人格重塑杰弗逊懵懂无知、自轻自贱的灵魂,为杰弗逊上临刑前的最后一堂课:要带着尊严与骄傲而死。
自甘堕落的杰弗逊能否找回生而为人的价值?矛盾而挣扎的格兰特如何寻得救赎的意义?这是一堂教导,更是一次领悟。美国南方社会的种族歧视,无知少年的受挫人生,黑人教师的人生抱负,交织出珍贵的生命情谊与人性光辉。盖恩斯以浓厚的乡土情怀,对生命奋斗的深挚同情,写出了一部历久弥新的传世经典。
这是一部大气磅礴而又绵密动人的杰作,问世之初即成为公众阅读的盛宴、辩者讨论的话题,是一部不朽的经典之作。
——《芝加哥论坛报》
《我的灵魂永不下跪》进一步确立了恩尼斯特•盖恩斯美国文坛重要作家的地位。
——《波士顿环球日报》
震撼心灵、发自肺腑的感言,不同凡响的经典作品。
——《每日新闻》
沉静率真的小说,将我们带回到一个喧嚣的年代,并接受一场洗礼。
——《旧金山纪事报》
非常感人,《我的灵魂永不下跪》字字珠玑,描绘出来的是一幅时代特点鲜明、地域色彩浓艳的艺术壮锦。
——《洛杉矶时报》
一部关于种族歧视与守望相助的获奖经典,弥足珍贵的一课。
——《华盛顿邮报•图书世界》
盖恩斯用浓墨重彩的笔触,描绘出美国南方蔗园小镇的风情,一部感人肺腑、升华心灵的杰作。
——《卫报》
一掬美国南方黑人的辛酸泪,经盖恩斯娓娓道来,读之犹闻痛者的呻吟,如历灵魂的洗礼。
——《泰晤士报》
这部小说以优雅的笔调、哀伤的情怀,打动了世人的心,作者没有置身事外,故作抚昔伤逝之思;而是直面书中人物,字字泣血,句句垂泪,如一曲凄婉的民谣,韵味绵长、悲切难掩。
——《独立报》
2021年12月27日 已读
最早的死亡教育,让我看淡生命。
文化苦旅 豆瓣 Media of OOIS Goodreads
7.6 (89 个评分) 作者: 余秋雨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4 - 2
《文化苦旅》一书于1992年首次出版,是余秋雨先生1980年代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全书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为历史、文化散文,另一部分为回忆散文。甫一面世,该书就以文采飞扬、知识丰厚、见解独到而备受万千读者喜爱。由此开创“历史大散文”一代文风,令世人重拾中华文化价值。他的散文别具一格,见常人所未见,思常人所未思,善于在美妙的文字中一步步将读者带入历史文化长河,启迪哲思,引发情致,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史学、文化价值。书中多篇文章后入选中学教材。但由于此书的重大影响,在为余秋雨先生带来无数光环和拥趸的同时,也带来了数之不尽的麻烦和盗版。誉满天下,“谤”亦随身。余秋雨先生在身心俱疲之下,决定亲自修订、重编此书。
新版《文化苦旅》作为余秋雨先生30年历史文化散文修订自选集,删掉旧版37篇文章中的13篇,新增文章17篇,其中入选教材的《道士塔》《莫高窟》《都江堰》等经典篇目全部经过改写、修订。新版内容与旧版相比,全新和改写的篇目达到三分之二以上,对新老读者都是一场全新的阅读体验和人文享受。堪称余秋雨30年来不懈的文化考察和人生思索的完美结晶。
2021年12月27日 已读
高中写作文的素材,皮都翻烂了。叛逆期的我是如何接受这么主流的风格的?真有趣。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豆瓣
9.0 (236 个评分) 作者: 王小波 北方文艺出版社 2006 - 4
这本书里除了文化杂文,还有给其他书写的序言与跋语。这些序言与跋语也表明了我的一些态度。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轻松的随笔。不管什么书,我都不希望它太严肃,这一本也不例外。
——王小波
2021年12月27日 已读
我怀疑我的青春叛逆期一直延续到了现在hh
邓小平时代 谷歌图书 豆瓣 Goodreads
Deng Xiaopi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8.9 (196 个评分) 作者: [美] 傅高义 译者: 冯克利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 1
邓小平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走向,也改变了每一当代中国人的命运。解读邓小平的政治生涯及其行为逻辑,就是解读当代中国,解读个人命运背后的历史变局。
哈佛大学傅高义教授倾十年心力完成的权威巨著《邓小平时代》,是对邓小平跌宕起伏的一生以及中国惊险崎岖的改革开放之路的全景式描述。作者对邓小平个人性格及执政风格进行了深层分析,并对中国改革开放史进行了完整而独到的阐释。书中涵盖丰富的中外档案资料和研究成果,以及为数众多的作者独家访谈。对中美建交、华国锋历史评估、改革开放的幕后曲折、邓小平和诸多当时关键人物之关系、香港问题、邓小平南巡等重大议题均有详述及剖析。本书既具学院研究的严谨专精,又对中国现实政治与事理人情有透彻把握,被誉为邓小平研究“纪念碑式”的著作。
2021年12月27日 已读
初中的时候去阅览室每次都借这本书。重点是关注“那次事件”。初一的时候在网上知道了那次事件后,我的粉红心碎了。
张爱玲小说集(共5卷) 豆瓣
作者: 张爱玲 2012 - 6
《张爱玲经典小说集(套装共5册)》包括三部中短篇小说集《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怨女》,两部长篇小说《半生缘》、《小团圆》。《倾城之恋》收录张爱玲于一九四三年至一九四四年创作的中短篇小说,包括《第一炉香》、《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心经》、《封锁》、《倾城之恋》、《琉璃瓦》、《金锁记》、《连环套》。《红玫瑰与白玫瑰》收录张爱玲于一九四四年至一九四七年创作的中短篇小说,包括《年轻的时候》、《花凋》、《鸿鸾禧》、《红玫瑰与白玫瑰》、《散戏》、《殷宝滟送花楼会》、《桂花蒸阿小悲秋》、《等》、《留情》、《创世纪》、《郁金香》、《多少恨》。《怨女》收录张爱玲于一九五一年至一九七八年创作的中短篇小说,包括《小艾》、《五四遗事》、《怨女》、《色,戒》、《相见欢》、《浮花浪蕊》、《同学少年都不贱》。《半生缘》收录张爱玲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初载一九五○年四月二十五日至一九五一年二月十一日《亦报》,题《十八春》,一九五一年十一月上海亦报社出版单行本;经张爱玲改写后,以《惘然记》为题连载于一九六七年二月至七月《皇冠》月刊,一九六九年七月皇冠出版社出版单行本,改名《半生缘》。《小团圆》据张爱玲手稿整理出版。原稿共六二八页,一九七六年完成后,张爱玲寄给香港的好友宋淇邝文美夫妇,后因各方原因未能发表;二○○九年二月,经张爱玲遗产执行人宋以朗授权,皇冠出版社首次出版单行本。
温馨提示:目前有两种包装,随机发放,包装详情见封面多角度图。
2021年12月27日 已读
上了高中之后读完了她的全集(除了红楼梦那本还有一本粤语的),读完之后觉得她的气质不适合我。我喜欢简单。
围城 豆瓣 谷歌图书
9.2 (60 个评分) 作者: 钱钟书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3 - 6
《围城》三十年来横贯常销畅销小说之首。《围城》是钱钟书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堪称中国现当代长篇小说的经典。小说塑造了抗战开初一类知识分子的群像,生动反映了在国家特定时期,特殊人群的行为操守、以及困惑。从另一个角度记述了当时的情景、氛围。虽然有具体的历史背景,但这部小说揭示的只是人群的弱点,在今天依然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第一版于1947年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杨绛
2021年12月27日 已读
年少不知愁滋味。
恶意 豆瓣 Goodreads
悪意
8.4 (129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东野圭吾 译者: 娄美莲 南海出版公司 2016 - 11
《恶意》是东野圭吾挑战写作极限的长篇杰作,与《白夜行》《嫌疑人X的献身》《解忧杂货店》并称东野圭吾四大杰作。《恶意》深刻揭示人性,故事中无边的恶意深不见底,有如万丈深渊,让人不寒而栗。从未遇到这样的案子:杀人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死亡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读完《恶意》,才算真正认识东野圭吾。
============================ ================================
畅销作家在出国前一晚被杀,警方很快锁定了凶手。此人供认自己是一时冲动犯下了罪行。案子到此已经可以了结。可办案的加贺警官并不这么认为,因为他找不到凶手作案的动机,凶手也一直对动机避而不谈。加贺不愿草草结案,大量走访。渐渐显露的真相让他感到冰冷的寒意——
“你心里藏着对他的恶意,这仇恨深不见底,深得连你自己都无法解释。正是它导致了这起案件。这股恶意到底从何而起呢?我非常仔细地调查过,却实在找不出任何合乎逻辑的理由。这是怎样的一种心态啊!就算被捕也不怕,即使赌上自己的人生,也要达成目的。这真是惊人的想法,简直前所未闻。”
============================ ================================
东野圭吾在《恶意》中巧妙地设置了一个又一个反转,从阴谋实施到真相大白间的精巧设计,令读者赞叹不已。——《出版家周刊》(美国)
在《恶意》中,东野圭吾将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心理现实主义和阿加莎·克里斯蒂式的经典侦探解谜故事结合得炉火纯青。——《华尔街日报》(美国)
当你以为东野圭吾已经穷尽了诡计的所有可能性时,他就祭出一个新的来让你大吃一惊。——《科克斯书评》(美国)
《恶意》作为一部推理小说,极尽曲折复杂周密;同时又深刻揭示了人性,达到很多纯文学作品未能达到的深度。《恶意》可与同一作者的《红手指》对照着读。在《恶意》中,恶是没有底线的;在《红手指》中,善残存于恶的底线之下。——止庵
潜伏在《恶意》故事底下的,是一条黑色的河流,名为人的“恶意”。虽然可以听到流淌的微弱水声,却无法轻易看到它的流动。——桐野夏生
2021年12月27日 已读
高中传着看,很爽。
荆棘鸟 豆瓣
8.7 (28 个评分) 作者: 考琳•麦卡洛 (Colleen McCullough) 译者: 曾胡 译林出版社 2008 - 6
《荆棘鸟》是一部世界著名的家世小说。家庭秘密、禁爱、新大陆的繁重劳作交织在考琳·麦卡洛这部畅销传奇之中。小说以女主人公梅吉和神父拉尔夫的爱情纠葛为主线,描写了克利里一家三代的故事。克利里家族在20世纪早期来到了澳大利亚,在广袤的德罗海达牧场谋生。小说的时间跨越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大萧条,麦卡洛在这广阔的历史大背景下,让主人公轮流登场,上演从1915年至1969年间发生的故事。然而全书的核心还是菲和帕迪·克利里的独生女梅吉和英俊的教区神父拉尔夫之间不可能实现的爱情:拉尔夫一心向往教会的权力,却爱上了克利里家的美丽少女梅吉。为了他追求的“上帝”,他抛弃了世俗的爱情,然而内心又极度矛盾和痛苦。本书问世时引起轰动,在世界各国畅销不衰,并被多次搬上银幕和荧屏。如今,它对新老读者的影响力依然如缕不绝。
2021年12月27日 已读
记得高中的时候回家的校车上读,还晕了好几次车。小时候读这些书除了语言的华美感受不到什么,还是要生活啊。
摆渡人 豆瓣
Ferryman
5.3 (135 个评分) 作者: [英]克莱儿·麦克福尔 译者: 付强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15 - 6
单亲女孩迪伦,15岁的世界一片狼藉:与母亲总是无话可说,在学校里经常受到同学的捉弄,唯一谈得来的好友也因为转学离开了。这一切都让迪兰感到无比痛苦。 她决定去看望久未谋面的父亲,然而,路上突发交通事故。等她拼命爬出火车残骸之后,却惊恐地发现,自己是唯一的幸存者,而 眼前,竟是一片荒原。
此时,迪兰看到不远处的山坡上一个男孩的身影。
男孩将她带离了事故现场。但是,迪兰很快意识到,男孩并不是偶然出现的路人,他似乎是特意在此等候。
命运,从他们相遇的那刻开始,发生了无法预料的转变……
2021年12月27日 已读
初中看的,那个时候觉得很感人。
法的门前 豆瓣
8.8 (5 个评分) 作者: 彼得•德恩里科 / 邓子滨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7
《法的门前》是美国经典法理学教材《法律之门》的作者之一彼得•德恩里科与原书中文译者邓子滨,专为中国读者合作改编而成。原书在美国畅销30多年,历经8版,被誉为英美法的微型百科全书。《法的门前》既汲取了原书的精华,又特别为中国读者考虑,删繁就简,精心筛选和编撰了适合中国读者的素材和内容,尤其适合法学院的学生以及希望了解和思考美国司法模式的读者作为基础读物。
海报:
2021年12月27日 已读
高中的时候想学法之后读的。记得去礼堂开大会的时候别人刷题我看这本书hh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