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四千周 豆瓣 谷歌图书
Four Thousand Weeks:Time Management for Mortals
7.8 (15 个评分) 作者: 【英】奥利弗·伯克曼(Oliver Burkeman) 译者: 戴胜蓝 Guizhou ren min chu ban she 2022 - 9
你是否感到时间不够用,越来越焦虑?
你是否常常关注各种高效工作法?
你是否经常对事物只有“三分钟热度”?
你是否一直与拖延、分心做斗争?
如果能活到80岁,你在地球上的时间也只是勉强超过4000个星期。人生不应只是快进,知名的《卫报》心理学专栏作家奥利弗·伯克曼借鉴了古代和当代哲学家、心理学家及精神导师的见解,摒弃了现代人对“完成所有事情”的徒劳迷恋,将肤浅的高效解决方案放在一边,向读者介绍了通过接纳时间和自我的有限性构建有意义生活的方法,将我们从无休止的时间传送带上解救出来,摆脱焦虑、分心、缺乏耐心等消极状态,重新认识真正的自我,选择你想要的活法。
★NO.1越忙越要看的一本书:高质量人生=有效努力+正确的活法-自我消耗
《纽约时报》《星期日泰晤士报》2021年年度畅销书
《金融时报》《观察者报》2021年年度图书
美国著名商业图书大奖AXIOM年度铜奖
英国亚马逊双榜第一
售出30多国语言版权
跨界出圈坐拥无数好评,“美队”克里斯·埃文斯、世界著名魔术大师达伦·布朗等大咖一致推荐。
★NO.2时间的用法即生命的活法,用有限的生命做有限的事
√打破效率陷阱,让努力更有效
1.注重完成,关注已完成的事
2.抵抗次优先级工作的诱惑
3.让自己喜欢上问题
√平衡人生与效率的关系,我们无法真正管理时间,我们只能管理自己
1.划定边界,采用“定量”的生产力策略
2.不追逐极致的效率,而是认清自己的能力边界
3.一次只做一件事
★N0.3这本书让无数人发生改变,摆脱止步不前的生活
√做好时间断舍离,为自己做增量
1.不要用无法达到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2.不把成就感推迟到未来
3.在没有十成把握的情况下,去尝试放手一搏
√正确认识自我,真正活在当下
1.审视每一项重要决定:这个选择会削弱我,还是会让我变强大
2.选择有选择的生活
3.不要为了迎合而去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
内在动机 豆瓣
Why We Do What We Do
8.0 (8 个评分) 作者: [美]爱德华·L. 德西(Edward L. Deci) / [美]理查德·弗拉斯特(Richard Flaste) 译者: 王正林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20 - 8
你是否常常在父母的期望、社会的压力和自己真正喜欢的生活之间犹豫挣扎?
你是否常常被巨大的焦虑感和压力包围,开始怀疑工作的意义?
为什么孩子天生对世界感到好奇,却逐渐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
对于以上问题,自我决定论创始人、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L. 德西基于40余年的科学研究,一步步阐明了人类动机这一深刻而本质的问题,并告诉我们,相对于追求外在的金钱、名声和社会强加的评价标准,只有满足内心对自主、胜任和联结的基本心理需要,人们才能产生内在动机,保持对学习和工作的兴趣,过上真正自主和幸福的生活。
如果你希望拥有真正自主的生活,本书将引导你反思如下问题:
如何辨别真实自我与建立在外界强加的价值标准上的虚假自我?
如何接纳自己,跳出自我控制和苛责的陷阱?
如何通过探索内在动机改变行为,形成健康的习惯?
如果你希望用支持自主的方式激励员工、孩子和学生,本书也将提供有益而实用的建议:
如何通过提供选择支持他人的自主。
如何设定自主的界限。
如何以不破坏内在动机的方式给予奖励。
如何激励他人完成重要但无趣的任务。
创伤之前我是谁 豆瓣
作者: [德] 路易丝·雷德曼 / [德] 柯尔内利娅·阿佩尔-拉姆布 译者: 崔灿 2022 - 4
德国心理学经典畅销作品第6版,整合想象力疗法与资源取向,激活应对创伤的自愈力,建立内在的安全岛。含29幅彩色绘画作品展示陷入悲伤的人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心境。要一直大胆往前走,就像不曾受伤。从心理学上来说,多数人在幼年时期都是自恋的——有随时满足自己需求的看护者,有一帮大人围着 自己转。
只有当遭遇了挫折和创伤时,我们内在的“全能感”才会逐渐被打破,承认自己的局限性和无力感。
有的人在遭遇了重大的创伤后,会陷入深深的自我否定中,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觉得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真心爱自己,孤独感、自卑感、无力感如洪水般涌来。
许多心理和身心疾病往往是创伤性事件的副产品。许多受影响的人不知道的是,他们拥有惊人的自愈能力。
根据国际创伤压力研究学会发布的创伤三阶段治疗指南,作者将想象力疗法植入创伤的心理抗衡前期、中期和后期。首先,我们可以重新想象过去的自己,利用被遗忘的力量源泉。然后,我们可以在大脑中创造一个个人的积极的形象,以避开闪回和消极的想法。最后,我们可以为自己的创伤建立了一个“内在安全岛”——活出内在安稳、自信、强大的自己。
你经历了什么? 豆瓣
What Happened to You?
7.0 (5 个评分) 作者: 【美】布鲁斯·D.佩里 / 【美】奥普拉·温弗瑞 译者: 李镭 2022 - 1
痛苦不会凭空消失,时间也不会冲淡一切
我们的所有创伤,大脑和身体都会深深记住
这本书将改变你看待人生的方式。
生而为人,不代表我们都能顺利地长大成人。在生命早期,我们可能被忽视,被贬低,被冷漠对待,缺乏支持和关爱;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可能遭遇暴力、背叛、控制、伤害、分手、离婚、失去亲人……这些糟糕的事件或经历,叫作创伤。
这些创伤强行改变了我们的大脑,让我们困在过去无法走出来。我们所经历的一切,塑造了我们今天的样子,会定义我们的每一段关系、每一次互动和每一个决定。
三十多年来,奥普拉· 温弗瑞和儿童精神科医师、神经科学家布鲁斯· D.佩里医生一直在探讨创伤、大脑、复原力以及疗愈的问题,他们在这本书中以十次私人对话加真实案例的方式,向我们阐明了这一切背后的神经科学逻辑。
我们今天的消极情绪、负面心态、异常行为,都是有来源的,如果你想获得疗愈,你就要追根溯源,不要再质疑自己“出了什么问题”,而是要回顾“你经历了什么”。
这是我们的希望所在——我们神奇的大脑具有独特的适应性和可塑性,理解大脑对于压力和早期创伤会做出怎样的反应,我们就能把过去从现在的生活中剥离开来,重建命运,夺回人生的掌控权。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 豆瓣
作者: 美国精神医学学会 译者: (美)张道龙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5
DSM被誉为精神障碍领域的"圣经",是一本美国及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最常用的诊断精神障碍的指导手册。第一版于1952年面世。
DSM-5的准备工作从1999年开始,历时14年,吸收了近60年的相关研究,汇聚了1500余名专家的智慧与心血。DSM-5的最终英文版在2013年5月出版。
为了能进一步改进精神疾病的诊断,治疗,科研和在所有临床工作者中产生一种共同语言,DSM-5对所有精神疾病进行了重新定义和分类,并制订了精确和具体的诊断标准,因而极具实用价值。
创伤与复原 豆瓣
Trauma and Recovery
9.4 (21 个评分) 作者: 朱迪思·赫尔曼 译者: 施宏达 / 陈文琪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5 - 8
在西方,关于心理创伤疗愈的著作非常丰富,其中最通俗易懂的当属美国顶级心理创伤专家朱迪思•赫尔曼所写的《创伤与复原》。
书中对于心理创伤的来源与内涵有很清楚的定义:受害者在压倒性的力量下陷于无助,从而形成一种强烈恐惧、失控和面临毁灭威胁的感觉。这种压倒性的力量,可以是地震、台风这类的天灾,也可能是战争、性侵害等暴行。创伤受害者所承受的,除了直接伤害,社会往往也是另一种压力的来源。原因是,研究和治疗心理创伤“就不得不面对人类在自然界中的脆弱,以及人性的邪恶”。而这些丑陋的东西却正是整个社会所不想面对,一般人希望眼不见为净的。因此,也便产生了“受害的一方或许想遗忘,但是却无法遗忘;旁观的一方有着不自觉的强烈动机要遗忘,而就真的遗忘了”的矛盾情境。
本书的临床素材取自作者在一家女性精神医疗中心的20年执业经验和研究成果, 以及她在一所大学的附属医院10年教学和担任督导的经验,主题覆盖了乱伦恶行受害者、家庭暴力受害者,以及那些曾参与过战役的退伍军人和恐怖活动的受害者。
自1992年出版,本书就被誉为一部开创性的作品。它将个人经验放在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中,主张心理创伤只能在社会背景中加以理解。出版20多年来,它改变了人们思考和治疗创伤事件与创伤受害者的方式。
对于心理咨询师和创伤治疗专家来说,本书将帮助你深入理解来访者心理创伤的本质,并提供有效的方法来辅助你,帮助来访者从创伤中复原。
对于创伤受害者来说,你可以在本书中获得理解和共鸣,更加深入地洞察自己的心理状态,并获得真正有效的帮助。
像我们一样疯狂 豆瓣
Crazy Like Us: The Globalization of the American Psyche
8.6 (40 个评分) 作者: [美] 亿森·沃特斯 译者: 黄晓楠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8
本书是美国著名作家伊森·沃特斯享誉心理学界的非虚构著作。他以一个心理学记者的独特视角, 通过采访四个国家和地区的心理疾病案例,生动展现了关于厌食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精神分裂和抑郁症在不同文化中的“地貌”,强有力地说明了美国的心理学范式是如何在其医药商业利益驱动下输出全世界,潜移默化地改变本土心理疾病的现象。
作者认为,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美国已经在源源不断地以全球工业化的方式输出他们自己的心理疾病定义和治疗方法。由此, 美国的心理学在不知不觉中将全世界如何"疯狂"的方式变得越来越相似, 越来越同质化。
我们内心的冲突 豆瓣
Our Inner Conflict
作者: [美]卡伦·霍妮 译者: 潘华琴 浦睿文化·湖南人民出版社 2022 - 1
·我们如何获得内心自由?获得真正的内心自由的必备条件是,勇于承担责任和对自己负责。
·与荣格、阿德勒、弗洛姆齐名的心理学大师,层层剖析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心理难题。
·在焦虑充斥的时代,学会化解内心的冲突,活出全新的自己。
·知名译者、苏州大学教授潘华琴长篇导读推荐。
----------
《我们内心的冲突》是美国心理学家卡伦•霍妮写给普通人的心理自助书。
本书指出,由于深受生活环境的影响,我们总是与我们想成为的人背道而驰,于是产生了一些足以主宰我们人生的内心冲突。为了解决这些冲突,我们不但自欺欺人地虚构了各种“理想化形象”,通过“外化”把责任推给他人,还基于不同的性格倾向发展出一系列各不相同的防御策略:服从型选择了迎合他人,攻击型选择了对抗他人,超脱型选择了远离他人。但这些策略更像是迂回的补偿和逃避,非但没有从根源上解决冲突,反而使我们深感恐惧、焦虑和绝望,无法真诚地投入任何关系或者工作中,在糟糕的道路上越陷越深。
霍妮相信,人都有成长的愿望,会一直愿意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因此,她认为,只要改变了产生冲突的条件,就能真正解决它们。本书指出了我们在被内心冲突困扰时遇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冲突的切实方法,让我们学会处理内心的孤独、疯狂和迷失,收获内心的完整、成熟和安宁,重建人生自信,更加勇敢而健康地活下去。
原生家庭 豆瓣
Toxic Parents
8.3 (107 个评分) 作者: (美)苏珊·福沃德博士 / (美)克雷格·巴克 译者: 黄姝 / 王婷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阳光博客 2018 - 5
不健康的家庭体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连环追尾,其恶劣影响会代代相传!
这是一部振聋发聩的家庭心理疗伤经典之作。苏珊·福沃德博士通过工作中接触到的大量真实素材,分析了不健康的原生家庭是如何伤害子女,并特续影响子女成年后的生活的。
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的主旨并不在于控诉这样的父母,而在于传授具体的对策,使那些受过或仍在承受父母伤害的人们获得勇气和力量,从与父母的负面关系模式中解脱,恢复自信和力量,得到自由和幸福。
这本书的作者苏珊·福沃德对我有特殊的影响。在北京大学学习时,一次在图书馆借到了一本书《情感敲诈》(Emotional Blackmail),这本书让我读得很过瘾,尤其是长期困扰自己的一些东西一瞬间就明白了,这种理解来得相当简单容易。那时我就想,为什么不这样写书呢?为什么非得将书写得晦涩难懂呢?
也许这是一个重要的起因,为什么我自己的书会写成我现在的风格。
——武志红
读到流泪,所有被自我怀疑,焦虑,不安全感的所困扰的孩子都应该看一看。
——读者评论
终于明白我那莫名的烦躁、焦虑、愤怒真正的来源,为什么十年前没遇到这本书呢?可惜,早点遇见就能早点解脱。
——读者评论
阅读这本书的根本意义在于,我们要完成一个“阻断”。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但当我们检视和察觉了自己的“毒素”之后,当我们逐步完成了“疗毒”过程之后,我们能做的、也必须要做的是,拿出信心和勇气“阻断毒源”。做一个更好的自己。为了我们,为了我们的孩子。
——豆瓣网友
才看到前言就激动掉泪了,就好像自己想了很久的话被人写了下来。
——豆瓣网友
停止讨好 豆瓣
THE PEOPLE PLEASER’S GUIDE TO LOVING OTHERS WITHOUT LOSING YOURSELF
作者: 【美】迈克·贝克特尔 著 译者: 一言 译 贵州教育出版社/阳光博客 2021
也许你是一名讨好者,假如不是,你也可能认识这样的人。
所谓讨好型人格,是指一味地讨好他人而忽视自己的感受,而一旦停止这样做,又会陷入自私自利的自责中。
本书作者迈克·贝克特尔博士虽是人际关系方面的专家,但也曾长期身陷讨好模式不能自拨。在自我疗愈的过程中,他发现讨好行为的背后是内心的恐惧在作怪——
◎因为担心被拒绝或被误解而选择撒谎(害怕被拒绝)
◎就算不是自己的错,也会选择道歉(害怕起冲突)
◎工作中早来晚走以博得上司的关注(害怕被忽视)
◎经常拿自己和别人比较(害怕自己不够好)
◎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小心翼翼害怕得罪人(害怕自己不重要)
因为过于在意他人的评价、接纳和认可,所以他们的内心被恐惧笼罩,从而忽视了自己的真正需求。
本书不仅探讨了导致人们陷入恐惧的5种因素,还研究了实现自我价值的10个基本要素。当你身心足够健康,可以关注他人、帮助他人时,你会感到发自内心的满足与平和,过上满意且平静的生活。
这也是自己与他人关系的真相:越让自己幸福,就会越使别人高兴。
你可以成为真正的你,而且你仍然可以当一个好人(甚至更好)。
习得性无助 豆瓣 谷歌图书
Helplessness:On Development,Depression and death
作者: 【美】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 译者: 李倩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0 - 7
熟悉塞利格曼的读者能从这本经典中汲取新的养分,不熟悉他的读者更能大快朵颐。
——《今日心理学》
Psychology Today
“抑郁是一种常见的精神感冒,影响着我们所有人的生活。” 塞利格曼如是写道。但导致抑郁、焦虑和失败的痛苦情绪不会“凭空出现”。相反,正如塞利格曼论证的那样,这些普遍的精神障碍往往源于个体习得、强化与合理化的一种无助感。
这本经典之作结合实验与案例,揭示了悲观、屈服、童年挫折、决策恐惧、动机丧失乃至猝死背后的习得性无助。塞利格曼在书中有理有据地证明了抑郁的成人和儿童均可以“忘却”自身的无助,在一定程度上重获人生的控制权。
本书为塞利格曼的成名作,集中体现了作者作为一名心理学家的生命关怀使命。
停不下来的人 豆瓣 Goodreads
The Man Who Couldn’t Stop
作者: [英] 大卫·亚当 译者: 朱晓宇 / 路本福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6 - 12
内容简介
你是否有过某种奇怪的冲动,想要从一座高楼上跳下,或驾车撞向迎面而来的车流?要知道,你不是一个人。本书作者融合了科学、历史和个人回忆录,探讨了这个存在于每个人心中、并驱使着数以百万计的人走向痴迷、强迫以及怪异的思维陷阱。
大卫•亚当,已经忍受强迫症二十余年,这是一本真诚直面自己病情和经历的书。是什么导致埃塞俄比亚姑娘一块一块地吃她自家的墙壁?一对兄弟又为什么会被自己所搜集的堆积如山的垃圾压死?在何种情况下,某个无害的想法,会从夏日晴空中的雪花,变成致盲的暴风雪?借鉴最新脑部研究成果、各类病例及他们的治疗研究,对于什么是正常、什么是精神疾病,这本书将挑战你思考的方式。
这本非同寻常的书有着惊人的清晰、幽默和恰到好处的评论,它既讲述了一个真实的噩梦,又开启了一条迷人的小径,直通我们大脑中最黑暗的角落。
编辑推荐
一个患者的真实人生
一切关于强迫症的真相
一本让你走出泥潭的书
•《星期日泰晤士报》畅销书
媒体评论
面对强迫症这种现实噩梦,令人着迷的分析。——马特•黑格《观察家报》
令人震撼;令人惊叹。——伊恩•桑普尔《卫报》
如何正确求助 豆瓣
Reinforcements:How to Get People to Help You
作者: [英] 海蒂·格兰特 / Heidi Grant 译者: 罗敏 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21 - 10
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家数十年研究成果精华
在工作和生活中,让开口求助不再难!
◎ 编辑推荐
☆ Strategy+Business年度最佳商业书、《金融时报》夏日选书。
☆ 与其为难自己,不如及时求助,求助是现代社会必备的底层能力。
☆ 心理学研究证明,人们比我们想象的更乐于助人。
☆ 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家数十年研究精华总结,作者连续名列全球50大管理思想家名单,曾在TED作过与本书相关演讲,浏览量高达300万次。
☆ 《驱动力》作者丹泽尔·平克、斯坦福大学教授罗伯特·萨顿推荐阅读。
◎ 内容简介
帮助他人是人的本能!
心理学实验发现,哪怕是在地铁上请别人让座、向陌生人借用一下手机,类似这样的小事都会让人感到难堪,甚至感到难以忍受的不舒服;吊诡的是,尽管我们讨厌求助,但大多数人却天生乐于助人。
高度复杂的现代职场,分工越来越细,有效的协作互助已然成为现代人必备的底层能力。我们每一天都需要知道何时以及如何求助。然而,因为上述心理障碍,大多数人不懂求助,其笨拙的求助方法甚至冒犯到求助对象。
本书以幽默和富有洞察力的故事,告诉你如何通过实用的四个步骤让你的朋友、家人和同事轻松伸出援手。
如果你是一位领导者,你要明白帮助他人是人的本能,你只需要将这种本能转化为职场上的行动,就能在团队内创造互助的文化。这就是管理的要义。
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 豆瓣
Changer avec la psychothérapie
8.8 (8 个评分) 作者: [加] 莫妮卡·布里永 译者: 鲍轶伦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20
每个人都曾经历生命中的艰难时刻,当我们感到难以独自面对和承受时,我们会想求助于心理咨询师,但很少有人知道心理治疗是如何运作并促成来访者的改变的。
通过与心理咨询师的定期见面,我们如何改变对自己的看法、修正自己的行为模式、改善与其他人之间的关系,以及走出抑郁减少焦虑?简单来说,我们如何通过心理咨询,变成一个活得更自在的人?而在这个过程中,心理咨询师又以何种方式发挥着作用?
心理学博士莫妮卡·布里永根据她40年的临床经验,以及在神经科学和心理治疗领域最新的调查研究成果,回答了关于“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这个深刻而有意义的问题。她不仅以中立的角度介绍了不同的流派和技术,更分析了来访者的感受及改变,同时也展示了心理咨询师的工作性质及对来访者心理干预措施的目的和效果。
《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从各个角度回答了关于心理咨询的问题,对于新手咨询师和想要通过心理咨询改变自己的人来说,是一本非常全面、实用的入门书。
莫妮卡·布里永Monique Brillon 博士,有40年临床工作经验,近20年出版过多本心理自助类书籍。
心理咨询在国内逐渐普及,很多人会有想要尝试通过心理咨询解决人生问题的念头,那么这本书正好可以作为一本入门书,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心理咨询可以如何帮助自己,咨询师有什么专业的技术和干预方法。
因为心理学流派太多,主题点太散,细分太严重,多数时候都忽略了一个人作为一个人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而《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突破了这层障碍,从多个角度去探讨一个人作为一个整体是如何实现心灵的成长的。
为什么你看不懂抽象画? 豆瓣
Reductionism in Art and Brain Science:Bridging the Two Cultures
8.2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埃里克·坎德尔 译者: 喻柏雅 后浪丨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1 - 4
如果你看不懂抽象画?至少应该知道为什么!
诺奖得主、著名神经科学家埃里克·坎德尔运用脑科学原理来阐释人的审美背后的神经和心理机制
👀 编辑推荐
你是否觉得抽象画——
与涂鸦无异,不知所谓,甚至连标题也让人看不懂。
你是否进一步思考过——
抽象艺术为什么会成功?
为什么你看不懂抽象画?
看懂抽象画的人究竟看到了什么?
著名神经科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坎德尔从大脑的角度告诉你答案:
美不仅存在于观看者的眼中,也存在于观看者大脑的前意识创造过程中。
◎为什么你看不懂抽象画
●对抽象艺术缺乏了解,乃至存在误解或偏见。
●抽象画激活大脑的方式与具象画非常不同,而我们缺乏相关学习与训练。
●抽象艺术家所主张的:对视网膜的感官刺激,不过是点燃联结性记忆的火花。
◎为什么你要了解抽象画
●根据《艺术新闻》历年发布的全球博物馆及展览观众人数调查报告:现当代艺术展的观众流量最大。而国内观众似乎更偏好经典绘画展。抽象艺术在海外取得了成功,我们却不知其为何及如何取得成功的。
●抽象艺术家分离出复杂图像的基本成分,不仅让观看者获得不同以往的知觉和情绪感受,也是创造条件鼓励自上而下的联想,让观看者根据自己的经验来补全绘画。这是欣赏抽象艺术之所以艰难的原因,也是乐趣所在。学会欣赏抽象画,我们不仅是学习一种看待艺术的新方式,也是以一种新方式看待我们自己以及这个世界。
◎为什么建议你通过本书了解抽象画
●如果你是艺术爱好者可以了解审美背后大脑的运作机制,如果你是科学研究者可以知晓抽象艺术的探索过程,倾听这场艺术与科学的对话,或许可以启发新的艺术创意或科学想法。当然,如果你是普通读者,更可以同时习得脑科学和抽象艺术的相关知识。
●不同于以往艺术家或艺术评论家的著作,本书作者坎德尔是一位热爱艺术的神经科学家,这给我们提供了认识艺术的新视角——科学视角。作者清晰的逻辑、简明易懂的写作更是带给我们舒畅的阅读体验。
●英文原书出版于2016年,得以引入脑科学研究的前沿成果,配以百余张彩色高清示意图和艺术名作,我们在直观感受每幅抽象画的同时,也知道我们观看时的所有反应是为何以及如何发生的。
🔍 内容简介
艺术与科学应该对话,但如何对话?诺贝尔奖得主、著名神经科学家埃里克·坎德尔以两个领域共享的方法论——还原主义——为切入点,在艺术与科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从科学的视角解释了大脑如何对艺术品作出反应,又从历史的视角展现了艺术如何受到科学的影响而不断演进。还原主义方法是贯穿本书的关键词,指通过研究复杂现象的基本成分及组织方式,来解释这个现象。艺术家用以分离出形式、线条、色彩、光线等要素,则是为了让人获得与观看复杂图像完全不一样的感受。
本书引入了脑科学研究的前沿成果,配以百余张彩色高清示意图和艺术名作。通过阅读本书,读者不仅可以了解大脑的运作机制,而且可以打破对抽象艺术的误解和偏见,学会更好地欣赏现当代艺术。
🎈名人推荐
像“天才”或“文艺复兴人”这样的词在这个主张平等的时代很少被使用,但这样的描述并非完全不适用于坎德尔。坎德尔以其在记忆方面的工作闻名,他现在写了一本不同凡响的书,书中充满了诗意的见解,同时又不失科学的严谨性。
——V.S.拉马钱德兰,著名神经科学家,《脑中魅影》作者
为了缩小艺术与科学这两种文化之间的差距,坎德尔通过还原主义模式提出了审视抽象艺术的新方法:当涉及激发大脑的创造力和引发我们的审美反应时,少即是多。
——艾米丽·布劳恩,著名策展人,纽约州立大学艺术史特聘教授
对神经科学家以及任何一个对视觉艺术和人文科学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是一本必读的书。
——杰伊·舒尔金,美国乔治敦大学神经科学系研究教授
🌿媒体推荐
这是关于心智科学和现当代艺术的一次引人入胜的研究……坎德尔的想法值得深思,这也许会为神经科学的探索和艺术创作开辟出新的路径。
——《出版商周刊》
🎉获奖记录
美国专业与学术杰出出版奖2017年度生物医学和神经科学类图书荣誉奖
亲密关系 豆瓣
Intimate Relationships
9.0 (26 个评分) 作者: [美] 莎伦·布雷姆 / 丹尼尔·珀尔曼 译者: 郭辉 / 肖斌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5 - 10
本书探究了长期以来诗人、剧作家、哲学家,乃至医学家对亲密关系的理解和论断。由于数千年来科学家对亲密关系研究的忽视,当通俗心理学占据了关系学的主导地位时,人们对人际关系的了解和领会往往是肤浅的,甚至是错误的。然而,最近20年中,如本书所记载,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它将使我们对爱情、婚姻、承诺、友谊、激情、理解、沟通、亲密、依恋、伴侣选择、嫉妒等各个方面有一个崭新的认识。
偏见的本质 豆瓣
The Nature of Prejudice
8.5 (17 个评分) 作者: [美]戈登·奥尔波特 译者: 凌晨 后浪丨九州出版社 2020 - 10
舒适圈、鄙视链、地图炮、替罪羊……打破偏见从了解偏见开始;《社会性动物》阿伦森推荐的“偏见百科全书”;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戈登•奥尔波特写就;偏见是“大脑偷懒”的常态,也是社会习俗对个人价值的侵害,消除偏见不仅要改变个人的行为态度,也要改变导致不平等的社会机构和制度;偏见研究领域的奠基性著作;社会心理学入门必读
▋编辑推荐
▶畅销六十余年的社会心理学名作,截至1979年,全球销量就已突破50万册
▶有层次地从个人心理、社会、传媒、教育、政策等各个方面对偏见的成因和形态做了分析,让读者充分理解这个现象的顽固和复杂。
▶为偏见研究这个学术领域规划了路线图,激发了此后一代代学者的研究灵感。美国心理学会(APA)的网站显示,这本书总共被引用了37676次
▶中文全本首次引进,现任哈佛大学心理学系理查•克拉克•卡波特社会伦理学讲席教授马扎林•贝纳基作序推荐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洞察了人类经验复杂性的核心话题“偏见与歧视”,是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当代社会心理学奠基人之一、人格心理学之父戈登•奥尔波特里程碑式的著作。
在本书出版之前,心理学界普遍认为“偏见”只是个别的,品德有缺陷的个体所持有的恶劣信念,只要大多数善良的好公民与这些“害群之马”划清界限,就可以把偏见的影响降到最低。而奥尔波特以雄辩的论述和大量来自实证研究的数据证明了,偏见要比人们想象得普遍很多;它是人类认知结构和社会组织形态的必然产物,而想要解决偏见造成的问题,就需要探究和改变其深层根源。
奥尔波特全面而深刻的研究揭示了“偏见”这一由来已久的问题的方方面面:它在个人身上的根源是什么,社会心理学层面的根源又在哪里;它的表现形式都有哪些;它对个体和群体又有着哪些影响,等等。奥尔波特探究了偏见与不同社会环境和社会变量之间关系的类型,并进一步提出了关于如何减少歧视和偏见所带来的不良影响的建议。
自1954年在美国首次出版以来,《偏见的本质》就一直是这个领域奠基性的权威著作,即使是数十年后的今天,虽然关于偏见的细化研究比起当时已经有了极大的进步,但奥尔波特这本经典著作仍然不减其魅力,始终是所有社会心理学研究者的案头必读之书。
▋媒体赞誉
很可能是所有出版过的关于这个问题各个方面的研究著作中最出色的一部。
——《人格研究期刊》
一本深刻的著作……作为研究资料来源,这本书本身就堪称一个图书馆。
——《基督教先驱报》
▋名人推荐
《偏见的本质》是严谨的学术讨论和人文价值的惊人结合体……这本书影响了整整一代社会心理学家。
——埃利奥特•阿伦森,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社会性动物》作者
众所周知,《偏见的本质》是一部经典之作。它的目录为人们讨论和理解偏见这个复杂的人类问题建立了社会科学的学术取径。
——肯尼思•克拉克,纽约城市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社会改革家
这部书的目录在实质上组织了对偏见这一重要概念的学术研究。《偏见的本质》勾画出了研究的领域,确立了其中的基本类别和问题,并将其置于一个广泛的、折衷的框架中,这一框架一直到今天还在使用。
——托马斯•佩蒂格鲁,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心理学教授
当下, 新冠病毒疫情引起不少群际间关系紧张,这本书及时地给读者提供了对偏见的科学分析,是关心社会共融及世界和平的必读天书。
——康萤仪,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卓敏市场学教授
拉康传 豆瓣 Goodreads
Jacques Lacan: Esquisse d'une vie, histoire d'un système de pensée
作者: (法) 伊丽莎白·卢迪内斯库 译者: 王晨阳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9
将拉康的思想重新放入它所萌发的场域,追溯他如何让弗洛伊德的精华摆脱奥斯维辛之后被压抑、模糊和稀释的命运……并最终构建出一个晦涩又透彻的思想体系。
本书详述了法国20世纪的精神分析大师、哲学家、思想家的雅克·拉康混乱、固执而传奇的一生,作者以史为线呈现拉康非正统的、错综复杂的学术理念和思想的形成、发展与影响历程,描绘出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有群知识分子互动和私人生活。
他渴望进入国际精神分析协会,却被“逐出教门”;
创办了自己的精神分析学派,又亲手终结了它;
渴望得到祖父和父亲的赏识,却选择出走;
渴望可控的爱情,又去追求得不到的女人;
渴望获得弗洛伊德的认同,但却多次与之擦肩而过;
与梅洛-庞蒂、列维-斯特劳斯的友谊和纷争,与巴塔耶妻子西尔维娅之间的爱恋,对科耶夫的推崇,对波伏娃的决绝,对萨特态度大转变……
拉康一生的经历、他的学术思想和他所处时代的历史语境形成了奇妙的纽结。
单腿站立 豆瓣
作者: [英国] 奥利弗·萨克斯 译者: 邵红霞 2006 - 9
《单腿站立》(1984年)中所描绘的病患便是萨克斯自己。他在挪威的一个偏远山区遭遇公牛,这次事故给他的一条腿造成了严重的残疾……医生与患者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身份奇妙地不期而遇,一次发人深省的生理与心理危机……当他意识到他的腿不再感觉到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时,他发现通常被看作是常规恢复训练的治疗实际上对病人来说是一系列漫长而奇怪的医学治疗的开端。他在书中详细描述了自己遭受的心理危机和最终的康复,不仅省查了他的首次病患体验、疾病和健康的内在性质,还出色地探究了自我认知的肉体基础……
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 豆瓣
作者: 菲利普·津巴多 (Philip G. Zimbardo) / 迈克尔·利佩 (Michael R. Leippe) 译者: 邓羽,肖莉等译,刘力审校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8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