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
少年抑郁症 豆瓣
8.4 (5 个评分) 作者: 真实故事计划 / 于宏华 2022 - 2
孩子失眠、厌学、易怒易哭、甚至自残自伤······
他很可能患上了抑郁症。
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2021年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 几乎每5个青少年中,就有1个有抑郁表现。
但冰冷的数据不一定能真正呈现事情的严重性,本书首度以亲历者口述形式,记录了17 个家庭在孩子抑郁之后的挣扎与蜕变:“鸡娃”母亲,将学霸女儿逼成抑郁症;父母天天吵架,让孩子自认为是累赘……其中好几个故事在真实故事计划上发布时,戳中了上百万 父母的心。
本书医学顾问,原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心理科主治医师于宏华,提出了具体的家庭治疗方案:心理养育。青少年正处在心理发展的迅猛期,情绪波动剧烈,如果得不到父母正确的心理抚养,极易诱发抑郁。
本书为您补上中国家庭始终欠缺的一堂心理养育课。
【编辑推荐】
1,每5个孩子中,就有1个可能抑郁。本书首度以亲历者口述的形式,真实呈现少年抑郁的症状与诱因:“鸡娃教育”、父母关系破裂、校园霸凌、创伤事件、遗传……
2,北京回龙观医院原主治医师于宏华担任医学顾问,提出具体的家庭疗法“心理养育”:
与其改变孩子,不如改变教养方式
以整个家庭为“治疗单位”,不只是孤立地治疗患病的孩子
通过改善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模式来治疗抑郁
家庭成员一起努力解决问题,而非相互指责
矫正“功利性教育”,更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
3,少年抑郁症案例中,90%的父母不懂孩子的真实心声,比如:
父母每次吵架,我都会觉得是自己的错
我觉得自己活不过26岁
因为父母难过得要死,又害怕父母难过不敢去死
4,随书附赠全国主要城市心理援助热线,如有需求,可就近拨打。
2022年3月11日 已读
真故重在真,从我个人的经历与工作的角度出发,希望这本书能够引起一定程度的社会关注,因为我们对它的了解真的太少了,以致于常常让问题恶化酿成大祸。
2022年3月12日 评论 抑郁症来了 - 恰逢在豆瓣标记读过的第1000本书,这篇评却格外难以下手,几次想写又放下反复挣扎,毕竟人对自己总有本能的保护,袒露一些隐秘的经历是困难的,复杂的人生经历以及大半年以来面向小学初中生的社会工作让我改变了不少。 疫情带给世界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大学生面临前所未有的学业工作压力,内卷成为日常聊天中的热词,与抑郁症有关的新闻不绝于耳,“2020年的报告现实青少年中抑郁检出率24.6”远超出我的想象,另一个词语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disorder)是躁狂加抑郁两种相反的情绪。我们应该知道的是抑郁情绪每个人都有可能有,区别于抑郁症的一个特点是可自我调节。用一位妈妈的话说:“虽然病因千差万别,但症状基本相同,难以治愈。” 这本书总体上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孩子的主视角,第二部分多为家长视角,这个构成了应对抑郁症的两个最重要的部分。不是学习好的孩子就没有烦恼,初一的孟秀稳居班级第一,面对他表达出来的信号家长只会觉得他是装的,小小年纪哪来那么多问题,其实这可以代表很多的家长也确实是他们的经验之谈,或者说这可能是一种时代病?一个聪明孩子不断想要改变却还是生理上的无法承受更令人心疼。李梦阳说“医不自医”,瑞莎因病成为了焦点,感觉自己被人推着走,走上了心理专业成功进入大学且能回馈社会。有的孩子甚至可以十分成熟,直言不觉得别人能帮到自己,或是预判对方将会说什么话。 吵架的原生家庭中,孩子从忍受压力到产生了讨好行为的变化。家庭关系中父亲容易产生偏执的性格,童年时的亲子关系对一个孩子成长的各方面都会有所影响。不能把希望寄托于逃离原生家庭,有人遇到意外的友善,有人却再坠入深渊。性侵、家庭暴力、校园霸凌等等,无论哪个话题拿出来都是极为沉重,也有电影《少年的你》《无声》等等面对有高达八成反复概率的病症,我们发现靠锻炼身体来转移注意力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像摇滚乐这样的形式也会带来性格的转变,或是在公益活动中尝试寻找自身价值。 简单聊聊我自己吧,自认为是一个理性的人?对所谓的心理咨询师有很大的偏见,认为这个职业难度极高很看天分,所以大多数人都是江湖骗子罢了,甚至能让他们产生我想要的判断结果。有很多很多抑郁症的表现但能自我疗愈,因为看过一些书认为自杀十分荒谬是不会思考与无知。有间歇性的神经性头痛去医院拍片也什么都查不出来,因此发现了请假的甜头有时会逃避学校。曾有关系很好的同学自杀未遂,让我越来越不敢说话越来越小心翼翼。我曾在2018年整理了蒋方舟的一篇演讲稿《我再也不想讨好别人了》,对我的影响不小,由于工作原因接触了不少个案,深感自己能力的不足。我承认这本书很好,医生说的内容都很正确,但要面对复杂的人还是远远不够,多希望有个能够对症下药的医生来教我如何帮助孩子。
家庭教育 心理学
父母的情绪决定孩子未来 豆瓣
作者: 罗佩 2022 - 1
内容推荐:
当你觉得育儿痛苦时,是因为你用错了方法,育儿要信科学,不能靠着本能乱打拳。
本书作者罗佩,从事家庭教育工作10余年。书中收集了近80个育儿过程中家长普遍遇到的问题,并将育儿难题用以案例的形式呈现,生动、有趣、不枯燥。手绘可爱漫画、舒适的字体大小和字间距,让阅读更轻松。
理论指导+拿来就能用的方法,帮孩子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好的生活习惯。看过这本书才明白,为什么有的家庭里的孩子自信、自律,而有的家庭的孩子全靠父母施加外力催。
育儿的过程,也是滋养自己的过程,你的状态决定孩子的状态。父母首先要照顾好自己的情绪,才能更好的照顾孩子。好父母的标准并不是零吼叫、不生气,而是即使生气,也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办。
庆幸及时读到这本书的家长,从现在开始改变还不算迟。
2021年12月31日 已读
小学初中教师看这个很合理吧,以个人经验去认同或否认书中观点也没什么问题吧。
还行。
2021年12月31日 评论 简记 - 其实我认为大多数写给父母的书都适合想要变得更好的小学初中教师来阅读。老师往往在学生青春期这个阶段扮演着父母的角色,而父母只需要面对自己家的孩子,老师却要面对几十个。 与孩子相处,或者说与任何人相处的终极秘诀永远是换位思考,理解孩子哭闹背后的原因,学会倾听孩子的想法才能更有效的解决问题。学会控制情绪的更高级的学会选择性的表达情绪,跟孩子说不,在责备和妥协之间选择规则和爱同行。制定目标并细化,找到孩子的兴趣和能力所在都是极其有效的正向激励。要求不被满足从而产生过渡补偿的心理这一观点令我受益匪浅,补偿做法的另一面是希望孩子学会感恩。比书本中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小贴士Tips,考虑到孩子的复杂性后你就会意识到最难对付的孩子往往是超出常规之外的。 我之前从没有如此意识到绘本的重要性,半年前我们为老师进行培训,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绘本讲读。可能和我没看过什么绘本有关,毕竟最早就是知音漫客时期,而现在虽然看很多漫画但都是极致想像力火深刻内核的艺术作品,因此对很多绘本的评价颇为严苛,无论好不好孩子都会沉浸其中。紧接着就是读书的作用,一直是很难回答的问题,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带来学习力的提升甚至于专注力。 书中提倡言传身教,讲孩子会从父母的行为中学习,我在给孩子上课之前也这么认为,现在我才知道什么叫“学坏一蹴遛”,什么正向引导好言相劝都是没什么经验的人说的,对大多数孩子来是行不通的只会浪费时间,更别提自主从错误中学习了。 “那些学习特别好的孩子,学习起来就像打游戏一样,体会到的不是辛苦而是无穷无尽的乐趣。”我应该算学习特别好的人,起码在我们学校是这样,我只能说据我了解这话就是真正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胡言乱语,也许真的有人能这样,万中无一罢了不必拿个例来说事。 书中讲孩子的不诚实是恐惧的结果,对此我不认同,以我的经验来看趋利避害可以说是人的本能,有学生会为了要奖励谎报自己的成绩、有学生会为了要吃的谎称学校吃不饱,其实多数情况下都是趋利,避害自然是会不诚实,但如果孩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且有一定的准则,才可以保持诚实,说白了敬与畏是必要的。 总之,有好的方式可以推荐,但孩子也没想象中那么脆弱。
家庭教育 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