Ż - 标记
低温症 豆瓣
作者: [冰岛] 阿诺德·英德里达松 译者: 杨春燕 新华出版社
一个寒秋夜晚,一名女性被发现在其自家的度假小别墅里上吊。鉴于这名叫玛丽亚的女性一直未能从两年前其母亲离世一事中恢复过来并患有抑郁症,警方初步断定这是一起简单的自杀事件。但随后,玛丽亚的好友交给了探长埃伦迪尔一个关于降神会的磁带。探长的好奇心被激起!
许多年前,几个冰岛医学生模仿法国医学生进行了一项大胆的实验:通过降低人体体温,使心脏停搏,体验临床死亡,几分钟后再用心脏除颤器使心脏复苏。实验对象希望以此来解答自己心中关于死后是否有来生的疑惑。
玛丽亚之死一直萦绕在埃伦迪尔的脑海中。为了找出真相,他开始了一场私密调查。最终,他能否在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调查过程中运用自己超强的推理能力让真相水落石出?
2019年1月15日 想读
景观社会 豆瓣
La Société du spectacle
8.0 (9 个评分) 作者: [法] 居伊·德波 译者: 王昭风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 3
居伊·德波四十年前的这本书现在读起来仍然觉得它直指现实,尽管不止他一个人这么做了。
“景观”(Spectacle)这个概念是居伊·德波炮制的一个大筐子,里面装着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东西。有人说它过于空泛不无道理。日常生活中,我们在把杂什装进筐子前免不了整理一番,以便装得更多,这种情况也出现在德波那里。他并非囫囵吞枣地把一切都往里面塞,而是先做了一定的梳理工作。换言之,他找到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审视角度。
当今社会的景观化倾向在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不仅没有减弱的趋势,反而愈演愈烈。并且随着商业化的深入,中国社会的景观化也变得越来越直观,也就是越来越肉眼可见。比如铺天盖地的商业宣传,以影像形式广泛传播,而它们正是割裂表象与本质的手段。表面上看大众似乎获得了更多的有用信息,事实上却是反映事物本质的信息无法传达给受众。景观完全是个幌子,它处心积虑地揣摩着人们的心思,获得人们的认同,诱骗并奴役着大众。之所以说奴役,是因为甘于停留于表象而无意探究本质的人在今天显然要比以往要多。不相信,看看电视里黄金时段放的都是啥节目就清楚了。
无论是集中的景观(Concentrated Spectacle)、弥散的景观(Diffuse Spectacle),还是综合的景观(Integrated Spectacle),都是社会中的统治手段。景观的不同并不等于景观和人的关系不同,其实所有景观的目的都是异化社会,统治人类。景观为谎言提供了更具迷惑性的传播手段,满足了特定人群在特定局部的需要。而事实上,所有人都会在某些局部有这样的需要,如此一来靠自律去阻止景观的入侵就变得难以实现。
比较乐观的看法出现在其他理论家的著作中,德波则是强调批评,而且用的是格言警句式的文风。1968年,德波的某些话语成为街头标语,同样不可避免地被景观化或说被异化。
《景观社会》篇幅不长,总共二百多自然段,但基本没有让人能轻松阅读的段落。看不懂也用不着羞愧,能通读一遍就不错了。书中还有相当篇幅是他人对居伊·德波的评介,明显比德波本人的理论好懂,还可让读者了解他和情境主义国际的全貌。
但不知道德波如何看待这些评价,因为他早就自杀了。
目 录
《当代学术棱镜译丛》总序
代译序:德波和他的《景观社会》
《景观社会》第三版序言
第一章 完美的分离
第二章 作为景观的商品
第三章 表象内部的统一和分裂
第四章 作为主体和表象的无产阶级
第五章 时间和历史
第六章 景观时间
第七章 领土治理
第八章 文化内部的否定和消费
第九章 物化的意识形态
附录
一、关于《景观社会》的评论
二、漂移的理论
三、异轨使用手册
四、情境主义者关于交通问题的提纲
五、城市地理学批判导言
六、关于文化革命的提纲
七、定义一种整体革命计划的预备措施
八、日常生活意识变更的一种视角
九、《景观社会》二十年(讨论)
译后记
Guy Debord官方网站:
http://www.notbored.org/debord.html
Guy Debord电影作品官方网站:
http://www.guydebordcineaste.com/
2019年1月15日 想读
卡尔·马克思 豆瓣
Karl Marx: His Life and Environment
8.8 (19 个评分) 作者: [英] 以赛亚·伯林 译者: 李寅 译林出版社 2018 - 10
本书以卡尔·马克思的生平经历与思想发展为主线,从他在德国的成长与求学,在巴黎的工作与斗争,一直写到流放伦敦的最后岁月,涉及青年黑格尔派运动、1848年欧洲革命浪潮、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资本论》出版等众多历史事件,完整勾勒出了马克思传奇而动荡的一生。伯林在书中尤其关注马克思在各个阶段的思想发展轨迹,客观评述了他在哲学、历史学、政治经济学等领域的学术成就,力图还原马克思作为知识分子的历史地位。伯林对马克思的研究摆脱了后续众多马克思主义者的二次阐释的影响,从历史文献与马克思本人著述出发,生动呈现了马克思富于人性色彩的真实面貌。
2019年1月10日 想读
哈利波特与理性之道 豆瓣
Harry Potter and the Method of Rationality
8.8 (13 个评分) 作者: Eliezer Shlomo Yudkowsky / LessWrong 2015
在某个时间,某个地点,某件事,一定是有了什么不同……
佩妮·伊万斯嫁给了迈克·维瑞斯,一位牛津大学生物化学系的教授。
哈利·詹姆·波特-伊万斯-维瑞斯在一个堆满了书的房子里长大。他曾经咬了一个数学老师一口,因为她不懂什么是对数。他读过《哥德尔,埃舍尔,巴赫》,《不确定情况下的判断:启发式研究和偏差》,以及《费曼物理学讲义》的第一部。认识他的人似乎都很担心他会变成下一个黑魔王,但是其实他并没有这样的意愿。他受的是更好的教育。他想发现魔法的规则,从而成为无所不能的存在。
赫敏·格兰杰在所有课程上都比他强,除了飞行课。
德拉科·马尔福就是达斯·维达那样的父亲会教育出来的十一岁男孩的样子。
奎里纳斯·奇洛教授实现了多年的愿望,成了黑暗魔法防御术的教授。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战斗魔法课。他的学生都在猜测这次的黑暗魔法防御术的教授又会出什么岔子。
邓布利多要么是疯了,要么在下一盘很大的棋,其中包括需要把一只鸡活活烧死。
副校长米勒娃·麦格教授需要找个没人的地方尖叫一会儿。
隆重推出:
哈利·波特与理性之道
你猜不到这个故事的方向。
2019年1月9日 想读
嘲笑的淑女 豆瓣
嗤う淑女
作者: [日] 中山七里 译者: 林美琪 瑞昇文化 2016 - 4
有個女人……
用她的天生麗質與機巧話術,把別人的人生搞得天翻地覆。
她以顧問之姿,為陷入生活窘境的人們指點迷津。
她的建議很有力量,總讓人升起信心,
彷彿照她的意思去做便能克服一切困難。
她的眼神安定溫柔,讓人不知不覺想依靠她……
外貌不討喜而飽受同學霸凌的恭子、四處花錢紓壓而債台高築的紗代、
求職失敗被譏為尼特族的弘樹、為了生計而夫妻反目成仇的佳惠……
聰慧的她,總是用心聆聽當事人的傾訴,給出最有幫助的分析與建議。
然而,他們的人生卻因為這些建議,逐漸地改變,一步步失控……
她是天使、還是惡魔?是光明希望、還是無間地獄?
為什麼被害者們至死依舊為她辯護?
俯首認罪之前,令人拍案的逆轉結局!
2019年1月9日 想读
煌夜祭 豆瓣
煌夜祭
作者: 多崎礼 / 山本大和 译者: krpt 青文出版社 2011 - 7
踏遍十八諸島,網羅世上故事並帶至其他土地,
乃我等行說人的生計。
每逢冬至之夜,我們齊聚島主宅邸徹夜長談,
此即煌夜祭──行說人一年一度的慶典!
且讓我為您說個潛藏於壇火也照不透的深邃幽暗裡,
那恐怖魔物的故事吧……
今年,在化作廢墟的島主宅邸裡,
僅屬於兩人的煌夜祭又再次展開了──!
第2屆C★NOVELS大賞得獎作品!
2019年1月9日 想读
人類文明的黎明與黃昏 豆瓣 谷歌图书
人類文明の黎明と暮れ方
8.3 (6 个评分) 作者: 青柳正規 译者: 張家瑋 八旗文化 2018 - 6
何謂文明?它是直線發展的嗎?又為何衰亡?
挑戰舊文明史觀,第一本考古及人類文明的世界史概觀書!
古文明並不神秘,沒有優劣,非直線發展,也不是越古越好!
從「文明不過是一種人類適應環境的技術」出發,檢視人類文明的黎明與黃昏。
向古人學習智慧,文明不是「進步的恩賜」!
反思發展觀,為何「舒暢的停滯」才能使環境與文明永續發展?
考古學和人類學已經證明,古文明並不神秘,而只是人類適應環境的技術。作為二十萬年前非洲一名女性的後代,人類一直在不斷適應環境、並因為對抗風險而造就「文化」這種生存策略,並像尼安德塔人一樣因文化的早熟而滅絕。
本書是「講談社世界史」21卷第一本,探討人類的出現及古代文明的黎明和黃昏。人類文明的經典模型是兩河流域的「農耕文明」,為何最早出現在西亞?又如何向歐洲全境擴散?為何北歐和東歐一直堅守住自己的漁獵傳統文化,延遲千年不被「農耕」這種所謂的「高科技」染指?這種情況應該被解釋為「落後野蠻」嗎?作者透過考古學和人類學分析,反思了文明的概念,文明如何傳播、演化及衰亡,檢討了我們舊有的文明史觀的侷限!
作者引領讀者到遍布全球的古文明遺跡現場,一起考察、檢討了不同類型的多元文明之昌盛。並提出了很多值得思考的問題:東亞的初期農耕是獨立發展出來的,還是西亞傳播而來的?美洲安地斯文明,何以未遵循所謂的「農耕-都市-階級」這種主流發展模型?中國人最自豪的「四大文明」說竟然是日本人一九五二年提出,是藉以鼓勵因戰敗而沮喪的日本人,這是怎麼回事?同樣是大河文明,埃及文明和蘇美文明為何截然相反?——關於古文明的認知,有太多需要釐清,有太多需要重新思考。
考古學是未來學。本書作者透過身處歷史遺跡,「親手」理解文明,探討和反思現代文明的各種問題。從古代文明到現代工業文明真的直線「進步」嗎,還是適應環境而「演化」?現代文明中對時間的認知大幅萎縮,是否有解決之道?進步、成長、擴大和革新這種現代的「肉食性文明」原理,會把人類帶往毀滅嗎?借鑒古文明,我們可否接受「舒暢的停滯」呢?
學習文明史的意義,是在「文明滅亡時刻」知道「我們能力所及之事」。
■從考古學、人類學出發,用「觸摸」來理解文明,反思何謂文明,文明為何最終毀滅?——從「人」的誕生至古代地中海文明,長時間跨距的文明史「素描圖」。
從「人」的誕生、人類多次走出非洲、尼安德塔人的絕種,歷經「文明」的誕生與傳播,到各種文明的多元繁榮——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印度河文明、埃及文明、跨埃蘭文明、中國古代文明、安地斯文明、地中海文明,第一本用長時間跨距解釋和呈現人類古文明的大作,通觀佔據人類歷史大部分時間的「古代」!
作者有三十五年時間參與意大利遺跡發掘,親手「觸摸」文明,也借鑒了高度國際化的日本考古學界在全球各文明遺跡發掘研究的最新結果,跳出舊文明史觀及歐美中心的傳統視角。本書不僅僅從考古學出發,也從人類學角度思考,並結合美術史研究,試圖釐清文明的定義,揭示出古文明並不神秘,不過是人類適應不同環境而發展出來的技術。文明的衰亡,也往往是自取滅亡,是人類因掌握環境技術而濫用的結果。
■人類文明真的是「衣食足而知禮節」,按直線發展前進嗎?——檢討傳統的文明史觀,對「農耕文明」的主流範式加以反思。
過去對文明的定義,出自人類極古老的文明之一─美索不達米亞文明之誕生與發展,即地球上最初開始農耕及畜牧的兩河流域之「肥沃月彎」。它提供了一種傳統的文明模型:先有農耕定居,農產品產生盈餘,大型聚落內逐漸出現財富不均的現象,社會階層化。然後祭祀建築物問世,最後形成都市。這其實是非常制式化的文明史觀。
這個定義不但難以適用法老時代的埃及,更遑論前哥倫布時期的美洲大陸。以安地斯文明為例,該文明在農耕定居剛開始、甚至連陶器還沒出現,就已經建造大型神殿,無論規模或豪華程度,相較於其他古代文明完全不遜色。這正是安地斯文明最大的特徵。這種文明發展,向舊有的唯物論式演化概念提出挑戰。有道是「衣食足而知禮節」,但安地斯的文明史觀相反,簡直可用「禮節足而知衣食」比喻。安地斯是自然環境非常嚴峻的地區,人口本就難以稠密化,農業收穫量也有極限,可能是這項主因,使當地文明的拓展有別於歐亞大陸的古代文明。
而隨著跨埃蘭文明——以交易為中心的非農耕文明——的發現,學界漸漸證實,文明不見得只侷限於農耕或都市等關鍵詞。若從這種觀點出發,無論歐亞大陸的蘇美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中國的史前文明等等,其人類生產活動與精神支柱的有形化,或許都有必要再次通盤檢討。
■解構文明的神秘性,最初、最大、最古,並不重要。——文明,只是人類適應環境的技術,人類也因這種技術的濫用而自取滅亡。
目前各種關於古文明的書籍多強調文明的偉大、神秘,總是冠以人類最古老的文明、最初的都市文明,或者最大的古代都市等等,然而這些「最古」、「最初」、「最大」等成就,在文明史之中幾乎沒有任何價值。
因為文化或文明,不過是人類為適應環境而發展出來的技術。從石器、陶器到青銅器,從農耕技術到水利灌溉,都是如此。人類及文明也曾經因為依賴這種技術而自取滅亡。一種觀點認為,尼安德塔人的絕種,就是因為他們過早擁有文化而無法適應環境劇變的結果;而蘇美文明是人類最早發明農耕技術的地方,因農業使古代文明開花結果,然而其滅亡的主因,是因為過度農耕導致大地白化(鹽害),從而降低農業生產力。這些古代文明的故事給今天人類的警告是:擁有環境適應的策略,依舊會滅亡;今天還在為環境問題討價還價,真是太傲慢和樂觀!
作者認為,以往的文明史傾向於探討人類如何促進農耕發達,如何因農耕的恩惠而實現社會發展,評斷標準與價值觀較單一。這種偏頗的文明史觀因此主導近現代社會,彷彿變化、發展、改革才是人類的進步。人們可能一直受到全球規模的錯覺或偏見禁錮,彷彿狩獵採集社會、農耕社會、工業社會、先進工業社會等類型與公式化的直線演變才是人類唯一的選項。就這點而言,能否在人類文明史中,為歐洲東北部的狩獵採集文化、日本繩紋文化、北美因紐特文化、澳洲原住民文化賦予新定位,是二十一世紀人類的重要課題。
■現代文明迷信「進步的恩典」,卻陷入發展和環境的危機。它可以從古代文明學到什麼智慧?人類最終會選擇「舒適的停滯」嗎?
考古學是一門是把「過去」送給「未來」的學問,對古代文明的考察,最終落在對現代文明的反思。我們往往認為,社會或文明是隨著時間的經過而不斷進步的,「社會達爾文主義」一度成為眾人吹捧的詞彙。然而達爾文主張的是,生物會適應各種環境而發生變化,其間並無進步、退步之分。文明也是如此。因此現代文明並非進步的恩典。人類若無止盡的追求豐饒,將形同自掘墳墓。
如果古代文明不是直線「進步」而是多線「演化」,那麼現代的我們該如何維持文明或文化的多樣性,不陷入某種單一的發展路徑呢?本書在序章「學習文明史的意義」中提倡,可以用「植物型文明」或稱「草食性動物文明」做為今後文明的典範。這種型式的訴求是盡量平穩,減少對地球造成負擔。而如果從動物型轉變為植物型,端看人們能否接受「舒暢的停滯」這一理念。
■關於人類的誕生和文明,你或許不知道的……
◎尼安德塔人為何因有文化而絕種
二十萬年前出現於歐洲的尼安德塔人,人口最多約五十萬。他們很早就建構出「文化」這種獨特的生存策略。擁有以往的人類不曾擁有的抽象思考,並開始基於抽象思考而行動。然而尼安德塔人卻在距今四萬或三萬年前絕跡。考古學界推測最大的原因可能是:尼安德塔人被克羅馬儂人排擠至生活條件嚴峻的地區,在充分適應新環境以前,就遭遇氣候變遷或流行病,就像復活節島的人類一樣滅亡。換言之,尼安德塔人是因為有「文化」(環境適應策略)而滅亡。
◎「四大文明」的概念太狹隘短淺
「四大文明」一詞並非全球通用,而是日本特有的用詞。「四大文明」一詞係由江上波夫(以「騎馬民族征服王朝說」等聞名的學者)提出,首見於一九五二發行的教科書《再訂世界史》。推測該書意圖係強調昔日亞洲有高度文明,藉以鼓舞因戰敗而一蹶不振的日本人。從文明多樣性的觀點出發,「四大文明」這種固有的詮釋實在太狹隘、太淺短。近年來開始有世界「七大文明」或「九大文明」等說法,甚至學者湯恩比將文明區分為二十六種。
◎古埃及的歷史可說是一種思考持續停頓三千年的歷史
尼羅河是一條有規律、一板一眼的河川,彷彿一部機關。河水每年固定和緩氾濫,帶來肥沃土壤,只消播種於其間必定豐收。埃及文明最大的特色,是期間漫長而穩定的歲月,人們的生活及社會樣貌也幾乎沒有變化。即使放眼全球,也沒有其他文明能在近三千年間幾乎維持不變。這種全球僅見的安定繁榮,都是源自尼羅河的恩典。
◎不同的大河孕育出不同的文明:西亞文明和埃及文明
美索不達米亞也是因為底格里斯・幼發拉底河的恩典而繁榮,然而每逢洪水,耕地會遭受毀滅性的損害,一旦洪水退去,需將土地重新整治為耕地,付出大量勞力。和尼羅河相比,這兩條大河相對的性質,決定美索不達米亞與埃及間的文化差異。反應在宗教上,在美索不達米亞,國王的定位是神之屬臣;神主宰大自然的怒火。在埃及,國王的定位是管理尼羅河水位的神祇,王本身就是神。
◎金字塔並不偉大,只是將簡單的結構以一股傻勁擴大
金字塔的建造技術,就好比1+1=2,2+2=4,是非常單純的堆積,只是以其龐大體積令見者感嘆。而古羅馬萬神廟的內部設計,則是基於高超的結構計算與強度計算。因此,埃及最具代表性的建築物,係將單純的結構以一股傻勁擴大,因此應該關注的是創造這股人力的兩大要素──源自尼羅河恩典的農產品盈餘,以及將人力組織化的官僚制度。而換個角度看,埃及人雖然擁有尼羅河的恩典,並沒有來自外界的刺激,將財富用於更有意義之舉。
◎永續發展的文明不存在,中國四千年文明是假說
地球上誕生的種種文明如今已經全面消失。想當然耳,文明必然會滅亡,永續發展的文明根本不存在。「中國四千年」之說象徵中國文明的漫長,然而也不存在著連綿不絕的性質,不過是許多文明以交替的形式支撐著各個時代。
◎文明最終總是自取滅亡
文明的興亡過程彷彿生物的一生,也好似人類的生涯。先有出生,然後成長,達到個體的顛峰,最後衰老,結束一生。其中也有些戲劇性發展的例子,在盛極一時之後迅速走向衰亡,例如蘇美文明。但世界上的古代文明大部分是溫和漸進的衰退,幾乎沒有例外。就所謂的大文明而言,大多數的模式仍是促使文明繁榮的主因導致衰退。換言之,大多數的大文明都曾走上自取滅亡之路。
2019年1月7日 想读
Python编程 豆瓣
Python Crash Course
9.1 (36 个评分) 作者: [美] 埃里克·马瑟斯 译者: 袁国忠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6 - 7
本书是一本针对所有层次的Python 读者而作的Python 入门书。全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用Python 编程所必须了解的基本概念,包括matplotlib、NumPy 和Pygal 等强大的Python 库和工具介绍,以及列表、字典、if 语句、类、文件与异常、代码测试等内容;第二部分将理论付诸实践,讲解如何开发三个项目,包括简单的Python 2D 游戏开发如何利用数据生成交互式的信息图,以及创建和定制简单的Web 应用,并帮读者解决常见编程问题和困惑。
2018年12月30日 想读
深度学习入门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Deep Learning from Scratch
9.3 (20 个评分) 作者: [ 日] 斋藤康毅 译者: 陆宇杰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8 - 7
本书是深度学习真正意义上的入门书,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深度学习的原理和相关技术。书中使用Python3,尽量不依赖外部库或工具,从基本的数学知识出发,带领读者从零创建一个经典的深度学习网络,使读者在此过程中逐步理解深度学习。书中不仅介绍了深度学习和神经网络的概念、特征等基础知识,对误差反向传播法、卷积神经网络等也有深入讲解,此外还介绍了深度学习相关的实用技巧,自动驾驶、图像生成、强化学习等方面的应用,以及为什么加深层可以提高识别精度等“为什么”的问题。
2018年12月30日 想读
非平面 豆瓣
UNFLATTENING
8.2 (116 个评分) 作者: [美] 尼克·索萨尼斯 译者: 严安若 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 - 11
哥伦比亚大学首部漫画形式的博士论文
包揽多项国际大奖的天才奇书
一部人人都能读懂的学术著作
一次视觉思维的实验,探究人类构建知识体系的方式
一场对固化观点的起义,启发我们打破局限,跳出平面国
◎ 编辑推荐
☆ 一部人人都能看懂的学术著作
本书为哥伦比亚大学首部以漫画形式 呈现的学术论文,一部关于漫 画的漫画,一部探讨图像与文字关系的图像小说,一部研究视觉思维的视觉作品。作品的形式、内容与研究方法之间高度协调统一,作品本身就是对自身理论的践行,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读者观赏、理解、接受知识。
☆ 涵盖范围广泛,实际意义深远;能读懂本书,就意味着你已经掌握获取更多知识的方法
本书主要研究视觉思维、多维视角、获取知识的方法论,同时涵盖哲学、天文、数学、光学、哲学、生态学、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的研究成果。以阅读本书的方法阅读世界,有助于读者逃离“平面国”的禁锢,颠覆固化、僵化、常规的思维,开启动态、高效、多维的视角。
☆ 非虚构漫画,却能带来的惊心动魄的阅读体验
从一维到多维,从平面国到浩瀚的宇宙,阅读本书如同体验一次头脑的奥德赛之旅,一路上布满丰富的知识和惊喜的启示,图像与文字配合无间,共同创造出史诗般波澜壮阔的场景。
◎ 内容简介
社会给每个人固定的角色,我们被分门别类,放置在轨道上接受指令,按部就班地过完平面化的一生。单一的视角、狭隘而僵化的思维,使我们无法突破自己的局限,无限的潜能也被遏制。我们如同小说《平面国》中的居民,从不理解更高维度的存在。
《非平面》提供了一种认清自身局限,并进一步突破局限的方法。它融合了科学、哲学、艺术、文学和神话的多种观点,利用漫画的拼贴能力,教人以一种新的感知模式。这种新型的感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能整合不同的视点,从中开辟出一条重新发现世界的创新之路。
◎ 媒体推荐
尼克·索萨尼斯的《非平面》是一本关于太阳底下所有事物的复杂、美丽、迷幻的冥想之书,是一部别具一格且启人心智的杰作。
——斯考特·麦克劳德,《理解漫画》《雕塑家》的作者
索萨尼斯对漫画研究、符号学、认识论以及新兴的视觉思维研究都做出了深刻贡献。对于任何试图创造、批判或思考视觉叙事形式的人来说,都值得一读。
——《出版周刊》
《非平面》内容丰富、构思巧妙、影响深远而又难以概括。它将自己从漫画的常规格式中解放出来,教导人们用超越常规和创新的方式来阅读这一部黑白艺术漫画。《非平面》应该成为学校的必修课。
——《新政治家周刊》
索萨尼斯的《非平面》是一部天才奇书,是以漫画形式书写的哲学杰作。对于索萨尼斯来说,“平面”并非克莱门特·格林伯格所激赏的现代艺术的抽象品质,而是爱德温·艾勃特的“平面国”居民的可悲处境:在可以察觉的维度之外,无法理解其他维度的存在。索萨尼斯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将视觉元素,尤其是绘画,纳入语言主导的智识。
——《纽约时报》
◎ 获奖记录
2015年:
《印刷》年度最佳设计书奖
Panels年度最受欢迎漫画
《纽约观察报》“十大创新书籍”
《独立报》年度最佳图像小说奖
《福布斯》年度最佳图像小说奖
《精选》年度杰出学术著作
2016年:
2015年林德·沃德“年度图像小说奖”
美国专业与学术杰出出版奖-媒体&文化研究类
美国专业与学术杰出出版奖-人文类
2017年 巴西Troféu HQMIX奖
2018年12月30日 想读
金魅殺人魔術 豆瓣
6.4 (5 个评分) 作者: 新日嵯峨子 奇異果文創 2018 - 6
史上最美麗而瘋狂的犯案動機!
──你,能破解這場金魅殺人魔術嗎?
一個洋商的自殺之謎、一群各懷目的的弔唁者、一幢氣氛詭異的大宅、三起無解的密室失蹤案件。
這一切究竟是妖怪作祟?還是兇手另有其人?
一起回到十九、二十世紀之交的日治臺北,在妖怪橫生、神魔亂舞中摸索唯一真相!
在此,為你呈上最超乎想像的殺人魔術!
金魅是一種魔物。據說領臺前,到底都有祭祀金魅的人家。現在年青人漸漸沒聽過金魅之名了。六十歲以上的爺爺奶奶大概還記得,說到金魅就會想起「啊!是代人工作的金魅,吃人的金魅。」
──民俗臺灣 第二卷第二號
由謠傳「養金魅」的洋商之死做為開幕,在英國領事宅邸的複製大宅裡,
大宅裡三起「金魅吃人」事件,使得臺北城一時之間鬼影幢幢──
本該莊嚴肅穆的喪禮,成為「偉大魔術」完成的最終舞臺。
各方神妖齊聚,各懷鬼胎的多方算計,
──你,真的看透真相了嗎?
用日本大妖怪言語道斷之妖力而架設的臺北結界底下,受神明委託的青春戀人、身分複雜的日本子爵、與子爵交好的臺灣少年、目的不單純的日本會社、接獲密信的日本巡查、神祕的面具人……
以命為祭的魔術,以愛之名的陰謀,正悄然拉起序幕。
本書特色:
★新日嵯峨子──結合推理與妖怪的最新力作!
★以推理為湯底,添加在地妖怪傳說、臺灣歷史文化、政治商業、國族私情等材料,最全面的享受!
★妖怪是嫌疑犯?媽祖和大道公彼此積怨已久?你不知道的臺灣妖怪傳說與在地信仰傳奇!
★重現當時商業大城──滬尾的生活樣貌,見證歷史軌跡!
【名人推薦】
奇幻不僅是繽紛眩目的魔法鬥爭,推理也不僅是解開謎團和指出真凶;它們可以反應某個時空的社會現實、挖掘深埋底層的人性肌理。
巧妙結合奇幻與推理元素的《金魅殺人魔術》,便是一例。
~臥斧(文字工作者)
娛樂性是魔術,使小說創作得以成為建構臺灣民俗學的一種方法。
所以,如果我們以小說進行臺灣民俗學的建構,那會是什麼模樣的小說?
我想那就是《金魅殺人魔術》。
~楊双子(歷史百合小說家、大眾文學觀察者)
即使是配合推理框架,奇幻仍不失自己的主張。
在《金魅殺人魔術》中,奇幻與推理可說是保持著這種奇妙的張力,如雙人舞一般進退,這是我覺得最有意思之處。
~瀟湘神(小說家、臺灣民俗研究者)
2018年12月28日 想读
狩人の悪夢 豆瓣
作者: 有栖川 有栖 KADOKAWA 2017 - 1
火村英生シリーズ、最新長編登場! 果たして火村先生の見る悪夢とは……。 今をときめくホラー作家、白布施正都と対談することになった、推理作家の有栖川有栖。そこで眠ると必ず悪夢を見てしまうという部屋のある、白布施の家に行くことになった有栖だが、殺人事件に巻き込まれてしまい…。
2018年12月27日 想读
二重身恋人 豆瓣 Bangumi
ドッペルゲンガーの恋人
作者: 唐辺 葉介 / シライシ ユウコ 講談社 2011 - 8 其它标题: ドッペルゲンガーの恋人
唐辺葉介、待望の復・活・作!      クローン技術が一般化された世界。恋人を失った研究者の僕は、その技術の“先”にある禁断の領域に飛び込んでいくが・・・!? 唐辺葉介が描く、新しい愛。
2018年12月26日 想读
尼山薩滿全傳 豆瓣
作者: 德克登額 译者: 張華克 / 廣定遠 審定 映玉文化出版社 2007
尼山薩滿全傳是滿文故事的漢文譯本,在翻譯時,破解了原稿中兩百多項疑點,讓讀者深入全面的了解薩滿到地獄(go to the dead world)的追魂(pursue a soul)過程。
2018年12月24日 想读
皇帝新脑 豆瓣
The Emperor's New Mind: concerning computers, minds, and the laws of physics
7.5 (13 个评分) 作者: 罗杰·彭罗斯 译者: 许明贤 / 吴忠超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 6
本书对电脑科学、数学、物理学、宇宙学、神经和精神科学以及哲学进行了广泛、深入浅出的讨论,体现了作者向哲学上最大问题——“精神-身体关系”挑战的大无畏精神。书中充满了天才般的猜测,贯穿着探索真理的灵感和激情。这是一本这者的精心杰作,它阐释科学论题的新方式令人眼前为之一亮。这本巨著重新衡量相对论和量子理论。作者提出他对现代物理及人工智能的新看法,建议人们必须彻底改变时间与空间的观念。本书曾在《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排行榜上连续许多星期。
2018年12月24日 想读
物理学的困惑 豆瓣
The Trouble with Physics: The Rise of String Theory, the Fall of a Science and What Comes Next
7.9 (7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李·斯莫林 译者: 李泳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这是一本破天荒的书,著名物理学家斯莫林在书中指出作为所有其他科学的基础的物理学迷失了方向。为什么物理学突然陷入了困境?我们能为它做些什么?
在斯莫林看来,一个主要问题出在弦理论:一个野心勃勃的“万物之理”的蓝图。想要解释自然的所有粒子和力,解释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弦理论凭它新奇的新粒子和平行宇宙抓住了公众的想象力,也赢得了很多物理学家的心。但这是理论的陷阱:弦理论没有一点曾被证实,也没人知道如何去证实它。实际上,理论出现了无限多个形式,意味着没有实验能否定它。作为一个科学理论,它失败了。但是因为它吸引了大量的资源,招揽了最优秀的头脑,严重伤害了在其他路线上追求的年轻物理学家,所以它也拖累了其他物理学的前进步伐。
2018年12月24日 想读
生命是什么 豆瓣
8.4 (25 个评分) 作者: 埃尔温•薛定谔 译者: 罗来欧 / 罗辽复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 4
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追寻科学本身的原动力,或曰追寻其第一推动。同时,科学的这种追求精神本身,又成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一种最基本的推动。
科学总是寻求发现和了解客观世界的新现象,研究和掌握新规律,总是在不懈地追求真理。科学是认真的、严谨的、实事求是的,同时,科学又是创造的。科学的最基本态度之一就是疑问,科学的最基本精神之一就是批判。
诺贝尔奖获得者埃尔温·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是20世纪的伟大科学经典之一它是为门外汉写的通俗作品,然而事实证明它已成为分子生物诞生和随后DNA发现的激励者和推动者,本书把《生命是什么?》和《意识和物质》合为一卷出版,后者也是他写的散文,文中研究了那些自古以来就使哲学家困惑迷离的问题,和这两篇经典著作放在一块的是薛定谔的自传。通过对他一生的回顾和引人入胜的描述,提供了他从事科学著作的背景材料。
2018年12月24日 想读
终极理论之梦 豆瓣
Dreams of a Final Theory: The Scientist's Search for the Ultimate Laws of Nature
作者: S·温伯格 译者: 李泳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 3
《第一推动物理系列:终极理论之梦》讲的,是一场伟大的理性的历险,去找寻大自然的终极理论。中级理论的梦想激发了今天许多高能物理学的研究,虽然还不知道那终极理论会是什么样子,也不知道还要过多少年才能找到它,但我们相信已经开始模模糊糊地看到了它的身影。在《第一推动物理系列:终极理论之梦》中,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最初三分钟》的作者温伯格讲述了对自己然的统一理论的伟大追求――一个能解释从原子内部的联结到太阳与地球的吸引等不同的力的理论。全书令人眼花缭乱去清澈透明,引导着我们从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走到今天的超弦以及可能与我们同在的别的宇宙。
2018年12月24日 想读
西方哲学史(下卷) 豆瓣
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8.3 (21 个评分) 作者: [英]罗素 / 马元德 译者: 马元德 商务印书馆 1997 - 3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的特点在于,它是在哲学与社会生活的相互作用和密切联系中讲述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而不是单纯地讲西方哲学自身的发展,不是讲纯哲学概念或哲学问题的发展。罗素认为,哲学是社会政治生活的一部分,哲学家的学说不是个人孤立思考的结果。社会环境和已往各种哲学学说对一种哲学学说的产生都有很大的影响。一方面,哲学家们是时代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制度的结果。另一方面,他们又是后来的社会政治制度形成的原因之。因而,他在本书中,总是试图把每一个哲学家看作是时代的产物。又考察他们对时代的影响。例如,为了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斯多葛派和伊壁鸠鲁派的哲学,本书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希腊化时代的社会历史情况;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经院哲学的产生和发展,本书介绍了从5—15世纪基督教发展的知识。
本书的特点之二是,从时代的社会生活与哲学的关系出发,对本书中所要论述的哲学家的选择与一般的哲学史有所区别。他不是完全以哲学本身的优越性为选择标准,而是更加看重哲学家的学说对时代社会生活影响的大小。有些政治家和诗人,由于他们对哲学发展有比较大的影响,在本书中也占有一席地位。
本书的第三个特点是,罗素是个著名的哲学家,他对哲学和社会生活有独特的认识,对哲学发展史有独到的理解,本书由他一个独自写出,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他对西方哲学史发展的线索,及哲学史发展过程中的统一性的认识。
2018年12月24日 想读
西方哲学史(上卷) 豆瓣
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9.0 (63 个评分) 作者: 伯特兰·罗素 译者: 何兆武 / 李约瑟 商务印书馆 1963 - 9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是一部很有特色的讨论西方哲学史的著作。其叙述年代从希腊文明的兴起一直到现代的逻辑分析哲学。罗素这部西方哲学史的全名是《西方哲学史及其与从古代到现代的政治、社会情况的联系》。该书的写作目的是要揭示“哲学乃是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并不是卓越的个人所作出的孤立的思考,而是曾经有各种体系盛行过的各种社会性格的产物与成因”。故在这部哲学史中,罗素特别对他认为对西方哲学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辟专章作了较详细的论述。比如在此书中他专门分章讨论了雅典和罗马帝国与文化的关系、犹太人的宗教发展、黑暗时期的罗马教皇制、意大利文艺复兴,以及一些通常被认为与哲学并无太大关联的人物如拜伦等。在该书中,罗素特别强调了哲学家们是由其特定的时代所造成的这一基本观点,并特别注意各种思想之间的历史的关联。
阅读此书不仅可以对西方主要的哲学家及其思想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还可以了解西方历史上的一些重要的事件、人物、发展阶段及其与特定的哲学之间的关联。
2018年12月24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