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
2666 豆瓣
9.0 (77 个评分) 作者: [智利] 罗贝托·波拉尼奥 译者: 赵德明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 - 1
美国全国书评人协会最佳小说奖
《纽约时报》年度十佳图书之首
《时代》周刊年度最佳小说
《洛杉矶时报》年度最佳小说
《旧金山纪事报》年度50部最佳小说
《西雅图时报》年度最佳图书
《纽约杂志》年度十佳小说
美国Amazon 年度编辑选书 读者最爱十大书籍
25年来百部最佳西语小说
新千年最佳小说
2666的五部分讲述了五个独立又彼此呼应的故事。第一部分《文学评论家》讲述四个来自欧洲不同地区(英法西意)的文学评论家,因为共同喜欢及研究一位德国作家阿琴波尔迪而成为朋友进而成为情人的故事。几人得知阿琴波尔迪曾在墨西哥现身时,便共同前往。这个部分的基调很平静,甚至有轻喜 剧般的轻松可人。但进入尾声时,气氛开始诡异起来,有很强的梦幻色彩。
第二部分《阿玛尔菲塔诺》是举家迁居到墨西哥的智利教授的故事。在第一部分里他曾是几位评论家的向导,因为他宣称曾与阿琴波尔迪有一面之缘。这一部分里,几位评论家已不见踪影,只留下这位日渐迷幻的教授,他不只能听到死人对自己说话,更是在某天效法杜尚,把一本偶然发现的几何学著作挂在自家的晾衣绳上,看风吹动书页。这部分也交待了教授的妻子迷恋上一位疯诗人抛家弃女的情节。这部分的情绪相对来说超现实,很迷幻。气氛压抑诡谲。甚至配有一些另人费解的图示。
第三部分《法特》,一位纽约《黑色黎明》杂志的黑人记者,因同刊的拳击口记者遇害身亡,接替那人来到墨西哥报道一场拳击赛。在这里,他结识了一批各地媒体同僚,还遇到阿玛尔菲塔诺的女儿。他逐渐地了解到在这个墨西哥北方城市圣特莱莎发生了多起杀害妇女的案件,手段残忍,抛尸荒野,他想进行报道,但困难重重。这部分写法上非常写实,叙述简洁有力。特别之处在于(也贯穿于2666全书),线性叙事之间,穿插有非常多的“离题”之言,比如法特乘飞机时听乘客讲的一段海上求生故事,寻访某人时在教堂听到的大段个人独白,某个美国导演的八卦等等。再如前文那晒书的杜尚,也特书了一段。这部分的结尾交待法特在某人帮助下到监狱找一个这些连环杀人案的嫌犯采访,可在见到那人时,却不知道该问些什么了。
第四部分《罪行》可说是全书的高潮部分。这部分看似警方档案,因为按时间顺序记录了自1993年1月到1997年12月,每月甚至每周发生的一起或多起杀害妇女案件,简明扼要,某时某地某人被谁谁发现,死状如何,衣物怎样,周遭环境,死者有否确认身份,法医学检测死因是何,有否嫌犯,警方又是怎样处理的。当然其间穿插了警方故事,贩毒集团背景,政治人物干预,来自FBI的侦探,亵渎教堂的“忏悔者”,能预言未来的女巫师,监狱中呼风唤雨的嫌犯(此嫌犯与第三部分结尾那位巨人嫌犯联系起来),等等。这部分“警方报告”的罗列,让人震惊愤怒,继而失望无奈,直到只能接受这现实的残酷。对读者而言,阅读这部分将会是一次极为震撼的心理过程。
第五部分《阿琴波尔迪》回归开篇引入的悬念人物,他出场了。这个部分甚至可作为独立的历史小说阅读,讲述了阿琴波尔迪的一生,他的出生,成长,贵族家的用人生活,参军,二战,与家人失散,目睹酷刑,成为战俘,耳闻屠犹亲历,开始写作,一家汉堡出版社社长的高度认可关注甚至是资助,传闻其极有可能得到诺贝尔文学奖,隐姓埋名混迹于欧洲各地,再到遇见家人,直到决定去圣特莱莎那个充满死亡的墨西哥北方小城。这部分的情绪悠然回荡着一首哀伤的歌曲,尽管一些细节的震撼力并不比第四部分弱,然而这更是一种尽在不言中让人既恐惧又哀伤无奈的调子。
2021年3月5日 想读 张悦然:“但无论他是在刷盘子还是当皮条客,都仍旧承担着人类的命运,所以小说最后他前往圣特莱莎,绝不仅仅是血缘的牵系,而是一种更大的使命感。在警察无用的时候,我们唯有期盼巨人的降临。”
外国文学 小说 拉美文学 文学 智利
其后 それから 豆瓣
8.4 (28 个评分) 作者: 赖香吟 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0 - 9
破碎之后的重整,劫后余生的跋涉
台湾文学金典奖作品,赖香吟长篇小说
一部思辨情感与伦理的文学典范
● 编辑推荐
☆ 逝者远去,被留下的人如何继续前行?赖香吟以幸存者的角度展开细腻的思考,谈论创伤与治愈、生命与死亡。面对沉重的人生叩问,或许《其后 それから》是一声真挚的应答。
☆ 《其后 それから》是个人之作,也是时代之作。赖香吟从一名自我对话的叙事者,向外扩及同代人的生命处境,诉说台湾“五年级世代”(六零后)对种种信念的追寻与断裂。通过小说,我们见证深邃的时代风景。
☆ 创作本书,赖香吟秉持克制的书写伦理,谨慎选择内容的呈现,以“小说”这门文类避免消费现实的可能,保持必要的距离。阅读《其后 それから》,我们满怀敬意,并充分反省与思辨。
● 内容简介
“所以,这并不是一本关于五月的书,而是关于我自己,其后与幸存之书。”
“如今,我航过那个郁闷的赤道无风带了吗?我即将出发去哪里?抑或,我从何处归来?写作的船帆下垂搁置了非常久,水天一色,雾气茫茫,记忆的魔山,五月,想来不只是我陪她走过一段性别认同之路,她也伴我熬过一段非常漫长的写作认同之旅,即便是她已经不存在的岁月里,她的形象及其书写,对我是一种抚慰,也是一种刺痛,我们曾经彼此反对,却又同时扮演倾听者的角色,无论是不断攀高追寻,或是不断挖深内化,我们争执,终致谅解,了悟彼此并没有太大的冲突。”
● 名人推荐
☆ 《其后 それから》的主要成就之一,就是以细致耐烦的态度,开启了反省伦理与情感的平台(platform)——这个平台是读者也可以参与思辨的空间。这种平台在现有的台湾文学中罕见,尤其珍贵。
——纪大伟(台湾小说家)
☆ 在功能上,《其后 それから》显然有它不得不被视为小说的理由。它单纯地需要读者对小说之为虚构的期待。它需要被视为虚构、在阅读里被虚构化,以制造主体与事件之间的想象距离。
——黄锦树(马华文学作家)
☆ 太浪漫的我们,在年轻的时候,都一定得死过一次。那样的死过之后,再回头,看见的都会不一样了……为你终须拿回属于你书写权利的毅然感到骄傲,因为这是一个时代的故事,是关于你如何活下来,而不是关于某人为何而死的故事。
——郭强生(台湾作家)
☆ 这是用时间慢慢堆积起来的一本书,有些地方写得惊人地好,她文笔的成熟以及这个作品能去解答很多问题,包括五年级世代的早逝与断裂;它能去回答一个女性作家怎么样走过情感、创伤和死亡,或是如何去经历一个同志朋友的死亡,然后从否定书写回到书写的过程。
——周芬伶(台湾散文家)
☆ 小说《其后 それから》,不是秘辛,不是自传,不是内幕,也不是告解或忏悔,更不只是告白,而是在小说的文字共和国里才能有嘉年华与众声喧哗成立的意义。我们卸下偏执、成见、既定印象的武装,循小说家的思路前行,恍兮惚兮,召唤不语的死者,一起完成内在的逆旅。我要说,赖香吟写完《其后 それから》,走出来,是生者仗义承担的勇气,是“季札挂剑”的用心如日月。
——林俊颖(台湾小说家)
● 获奖记录
☆《其后 それから》荣获 2012 年“台湾文学奖”图书类长篇小说金典奖。
2021年2月21日 已读
啊,读到第二章就明显感觉到这是台湾人写的。有关五月的情感,就像书封颜色一样,淡到不能再淡的蓝,参杂着一点墨。两个人之间青涩的试探,让人很难不共情啊。一边做着自我认同,一边用不成熟的方式宣泄着心中的情绪。整本更像是她在讲自己与死亡的关系,五月不过是一个引子,把她从边界拉过来,狠狠地让她直视那些痛苦以及死亡,然后让她独自与这些东西和解。赖香吟太温柔了,故事里淡漠和痛苦的情感都被柔化了。“人之真诚与变貌,社会之吞噬与新生,都不是什么新鲜事,不过一回合一回合地在发生,我何不把自己丢进时间的洪流,把自己变成小写?”
台湾 后浪 小说 文化 文学
豆瓣
8.2 (21 个评分) 作者: 吴煦斌 后浪丨九州出版社 2020 - 11
与张爱玲一样让刘以鬯惊服的香港女作家吴煦斌
书写现代汉语新高峰,以正统典雅的文字召唤对生命的热爱与信仰
现代中文经典,初版四十周年首次引进
“她的小说原始而朴拙,她相信的质素亦古老而庄严。”
·
·
✨编辑推荐
⿻吴煦斌的文字别具一格,“简朴深邃,对一字一句都予以精微雕 刻”,呈 现出香港文学在语言造诣上所达到的高度和纯度。以其谦逊静默、丰润动人的独特方式,书写想象中的自然风貌和对终极事物的追寻,存续天真朴拙的意趣和哲思。
⿻作为生态学领域的学者,“不同以往香港文学所展现出的强烈城市性格”,作者开拓出关注大自然的向度,对文明、自然、生命的冲突与和解有着更为深入的思索。她以孩童的目光带我们进入荒原、丛林、山野,体会古老而庄严的生命的盈亏和死亡杀戮的循环。
⿻吴煦斌是香港女性作家中的代表人物,她的作品既有超越性别的形而上高度,而落笔又有女性的细腻与温暖,处处召唤着对生命的热爱与信仰。
⿻她的小说不以故事情节取胜,而是以诗质的语言、古典的迹象,表现意识的流动,将自然气色与内心风景交融一处,使读者沉溺其中,获得审美享受。
·
·
✨内容简介
《牛》1980年由素叶出版社首次出版,收入短篇小说9篇;2016年 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再版,增加《信》《一个晕倒在水池旁边的印第安人》;本书为初版四十周年纪念版,经作者重新校订,加入《蝙蝠》、作者后记。全书共计11篇小说,并有刘以鬯作序、梁秉钧作跋。
小说多以自然与人的关系为主题,充满灵性,文字优美。
·
·
✨名人推荐
吴煦斌在她的小说中不仅描写了现实世界的表面,还揭示了现实里边的本质。她写“不常常是蓝绿色的”海。她写“一夜之间消失”的山。她写“美丽奇怪的石子”。她看来是个相信自然律的人,探究“生与死”,或者“人类远古的童年”,或者“广大的家居”,即使“远离宇宙”,仍是以大自然的精气作为基础的。
中国现代短篇小说浩如烟海,像《猎人》与《牛》那样具有独特风格的,并不多见。读《金锁记》,我惊服于张爱玲在小说中显现的智能。 读《猎人》与《牛》,吴煦斌在小说中显现的智能同样令我惊服。张爱玲是绿丛中的红,写小说,有特殊的表现手法。吴煦斌的小说,为数不多,也常能令人感到新鲜。两人之间只有一点相似:与众不同。
——香港著名小说家、编辑 刘以鬯
吴煦斌作品不多,但文字优美、意境深远,放在现代中文小说的传统中自有她的特色。她小说的魅力一向来自文字本身,读来令人觉得作者对每个字都重视,都带着个人感觉,是她独特的世界观令文字不随流俗。
……的确是少数能给予我们温暖和希望的东西。
——香港作家 梁秉钧(也斯)
最耐人寻味的是吴煦斌的《一个晕倒在水池旁边的印第安人》,侧写一个留美学生在校园里与一个印第安人的短暂邂逅,乍看与香港毫无瓜葛,但在作者不动声色的叙述中,种族、殖民、语言、文化、离散的问题缓缓托出,终于产生了物伤其类的感伤:在后现代的(香港)社会里,谁的心头没有一个孤单的印第安人?
——哈佛大学教授 王德威
吴煦斌,现代中国文学史上将必会记录她的名字,以她那些出色的小说,那些纯粹的艺术,那些中国文学日渐罕见的精神领域的开拓,定会使她和她的作品永存。
——著名画家,香港早期现代诗人、小说家 李维陵
吴煦斌的叙事话语是现代主义式的,然而其属灵之旅与磨难却是古典主义的,乐园的失去正是文学存在的理由,一如她所展示,这将是一个无尽的追寻。
——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副教授、比较文学学者 陈丽芬
她了解到自然拥有毁灭之力,因而觉得需要脱离旧有的对自然怀乡式的情绪,转而描绘人与自然的新关系。
——香港浸会大学电影学院讲师 谭以诺博士
基于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的热爱,她以谦卑而静默的观察,体会周围的世界,她用了一种近乎动物行为学的态度,结合作家的敏感和想象,观察和描写她见过的人和事。
——前香港教育大学中文系副系主任 李孝聪
她常在熟悉中翻揭出陌生的感受,或者干脆指引我们看一看迢迢远方的东西。值得细味的不仅是内容,也包括翻揭、指引的手势。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副教授,香港文学研究中心主任 樊善标
吴煦斌小说里的角色所追寻的,亦非对立于文明的自然,他们把自身投掷于过去与未来之间,与生命的循环成为一体。为了展现这个跨越时空与物种的广义自然,吴煦斌以色彩、光影、形象赋予文字生命,以非常特殊的语感和文字风格构筑出自成一格的小说世界。
——台湾东华大学华文文学系教授 黄宗洁
上个世纪末,我通过旧书店里发现的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87年版《吴煦斌小说集:一个晕倒在水池旁边的印第安人》,重新认识吴煦斌最前卫的一面。
——香港作家、摄影师、自由撰稿人 廖伟棠
最后之人 豆瓣 Goodreads
Le dernier homme
8.8 (17 个评分) 作者: (法) 莫里斯·布朗肖 译者: 林长杰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10
《最后之人》是布朗肖在文学版图上设置的又一座令人望而生畏的迷宫,是他思想的转折点。向“零度写作”的转变是通过对“最后之人”的叙述实现的。“最后之人”是尼采意义上的末人,他以一张毫无表情的脸面对着黑格尔百科全书的知识体系与大循环封闭之后的历史境况。在上帝死去之后,对死亡和终结本身的描述是对残剩之物的肯定,不再有否定,在那里,一个人在场却已没有任何人了;在那里,甚至死都是不可能的,知识已是对不可能性的经验,是非知识了!
自从这个词得以受我运用,我即表达出一直以来我心中对于他的想法:他是那最后之人。事实上,他与其他人几无任何差异。他是比较隐淡,但并不谦逊,不说话便显得专横。或许应该默默地将某些想法套用到他身上,再由他自己将之轻轻地甩弃……
2021年2月20日 已读
诡魅的词句,自我与自我的对话,期间参杂的他者,一切是我自己所想,那些羁绊。“我们已经是何等虚无、轻微、无谓、被剥除了真理,而且永不稳定,永远说着那永远一说再说的这些。日与夜,日与夜,那儿即是我们所在处,而秘密的缺席便是我们的处境。”
哲学 外国文学 小说 布朗肖 文学
远处的拉莫 豆瓣
8.5 (47 个评分) 作者: 胡迁 译林出版社 2018 - 11
“远处的拉莫在看着你,那是你的神。
你存在的每一秒,被痛苦占据的每一秒,他都在看着你。
有时候你可以感觉到他,但一生只有那么几个瞬间。”
《远处的拉莫》是胡迁离世前留下的一组文学作品结集,收录了其自2017年6月开始尝试的一系列“危险的创作”,如中篇小说《远处的拉莫》, 如改编自真实事件的短篇小说《海鸥》,以及他在生命最后一个月里完成却还未及排演的戏剧剧本《抵达》等。对于这段创作过程,胡迁这样写道:“这半年我每休息一段时间后,就会重新尝试不同的越渡,摧毁某种关系进入崩溃边界。酒精是好东西,但直接灌入大脑就不好了。男女情爱的小故事是排遣无聊的,它们无论任何维度都在安全的区域。另一种创作则充斥着危险。”
胡迁赤身赤诚地灼烧自我,将天分和生命力一气呵成转化为语言。这组小说和剧本笔触冷峻干净,读来灰暗,凝重,决绝,荒暴,包容了胡迁在生命最后阶段的隐秘心迹和极致思索,包容了他对文学这件事最认真最虔敬最赤裸的剖白,更包容了对我们所处时代强烈的反思和质疑。他仿佛并没有离开,他只是率先抵达,所有痛苦都化为静默在永恒里的一线光亮,如笔下的拉莫一样,召唤着茫茫人生荒野里我们每一次的跋涉和远行。
本书还特别收录了胡迁生前访谈和完整大事年表。
————————————————————
【名家推荐】
胡迁是一个满怀尊严的人,从他的眼睛就能知道他不寻常的强烈个性。我想告诉你们,我遇到的胡迁对世界怀有辽远广阔的目光……他是最勇敢的电影人。
——贝拉•塔尔,匈牙利导演
胡迁的小说从我初次读到,就如雷电爆闪着天才的光。他是烈性要用那光焰亮瞎观者之眼,要烫伤人,要让人有真实痛感的。他作品中那超荷的忧郁、愤怒,或正是这个国度里的青年切肤、呼吸、每一毛孔感受到的忧郁。我想一百年后,人们观测这个年代的中国年轻人,他们活在怎样的时光?那时是怎样的一种文明?可能并不总是一个解离的、纷乱光影的、楼盘如蕈菇暴长的、选秀节目和无聊大制作电影充斥的时代,我觉得未来的人们,会拿起胡迁的小说,若有所感地读着。
——骆以军,作家
胡迁的小说,你会感受到那赤诚中所迸射出的破坏力,你会获得完整和有效的灼伤,纯正的艺术性灼伤,如同佐罗的签名或V字仇杀队的面具,那是胡迁对艺术这片日渐荒芜贫瘠的领土的贡献。他加重了阴影,他校减了速度。他后视镜,他恶作剧,他思无邪。
——鲁敏,作家
胡迁刚写完的新剧本,叫《抵达》。本来我们要一起弄舞台剧,可他孑然前往,率先抵达。他再不会被消解掉,他再不给你们、我们和这个世界,任何一丝消解他的机会。
——章宇,《大象席地而坐》主演
2021年2月18日 已读
“事件和事件中间那漫长的空隙”,这句话基本概括了这本书的所有内容。访谈的部分值得再看很多次。

很喜欢《海鸥》的毫无顾忌的血腥描写,人性作恶的冲动是一种十分淡漠,甚至毫无缘由的东西。《剧本》的故事,话剧的形式比电影更好(或许)。

“你们每天醒来,是否能听到警报声?现在,你们听到警报声了吗?就是每一天醒来,都可以听到的,像死亡一样浑厚的声音,一声绵长的、巨大的、几乎可以摧毁你的警报声。当我站在江边,那些轮船会发出这种垂死的声音。可是它们多么遥远啊。这令我痛苦。”
中国 中国文学 小说 当代文学 文学
鱷魚手記 豆瓣 Goodreads
9.3 (26 个评分) 作者: 邱妙津 印刻出版有限公司INK 2006 - 9
時隔十二年,太早棄世的青年作家邱妙津最重要的長篇小說,全新改版推出!
邱妙津人生中最熾熱的一部長篇小說;也是台灣20世紀末不應忽視的同志文學收穫。宛如從來都遭刻意視而不見的暗綠色地心燐火,一隻披著人皮的鱷魚,在校園生活與情慾關係的冰必底層,悄然地、孤絕地滑動著感覺逐漸消失的四肢.....

不要再相互靠近,毀滅不會終止的。

在你的未來,我想告訴你:
打破任何我讓你產生的想像,努力去愛一個人,
但不要過份愛一個人,適度地愛,也不能完全不愛,
那種愛足夠讓你知道現實裡怎樣作對他才是好的,
那種愛足夠讓你有動力竭盡所能善待對方。
即使你因而不愛我了,
但沒有關係,我希望你現在和未來活得好,
那就是努力去愛別人,
雖然我可能無法完全免於悲傷

從前,我相信每個男人一生中在深處都會有一個關於女人的「原型」,他最愛的就是那個像他「原型」的女人。雖然我是個女人,但是我深處的「原型」也是關於女人。一個「原型」的女人,如高峰冰寒地凍瀕死之際升起最美的幻覺般,潛進我的現實又逸出。我相信這就是人生絕美的「原型」,如此相信四年。花去全部對生命最勇敢也最誠實的大學時代,只相信這件事……。

邊緣的生命地帶;糾結的同性情慾,在冷、冷、冷的灰域之間,傾聽邱妙津--一隻寂寞鱷魚的真摯告白……。本書也台灣在二十世紀末以來,極為重要的同性戀小說。「鱷魚」可以說是作者自己的化身,是披著人皮的「偽裝的人類」──這件人皮是鱷魚的束縛,是邱妙津的束縛,也是所有同性戀者的束縛,書中單數章節以七個男女主角的同性戀、雙性戀的情欲、精神世界為主軸,通過解放的性及性別觀點,企圖為八○年代新生代青年作全新的精神分析。雙數章節則以一擬人化鱷魚的獨白,另組合成獨立於單數章節之外的寓言,諷刺、影射「鱷魚╱性異常者」在人類社會孤獨、受壓迫的命運。單數、雙數章節以不同材料、敘述手法的雙結構牽動出同一主題的心理及政治層面。
树上的男爵 Eggplant.place Goodreads 豆瓣
The Baron in the Trees
9.2 (389 个评分) 作者: [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译者: 吴正仪 译林出版社 2012 - 4
在大陆,王小波、苏童、阿城、止庵是他的忠实粉丝
在台湾,朱天文,唐诺是卡尔维诺不余遗力的传播者
在香港,梁文道说他一直在准备谈卡尔维诺,可是一直没准备好
权威版本,全面修订2006年单行本译本,并增补卡尔维诺各作品自序、后记、注释等重要资料
知名设计师全新装帧,精装双封设计,书脊烫金,封面采用原创线条图,赋予每部作品文学个性
卡尔维诺 “我们的祖先”三部曲之一。“我们的祖先”三部曲包括:《不存在的骑士》《分成两半的子爵》《树上的男爵》,这三个故事代表通向自由的三个阶段,关于人如何实现自我的经验:在《不存在的骑士》中争取生存,在《分成两半的子爵》中追求不受社会摧残的完整人生,在《树上的男爵》中有一条通向完整的道路——这是通过对个人的自我抉择矢志不移的努力而达到的非个人主义的完整。
一次倔强的反抗,让科希莫从十二岁起就决定永不下树。从此,他一生都生活在树上,却将生命更紧密地与大地相连。是不是真的只有先与人疏离,才能最终与他们在一起?
荒野侦探 豆瓣
Los Detectives Salvajes
9.2 (49 个评分) 作者: [智利] 罗贝托·波拉尼奥 译者: 杨向荣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 4
★《2666》作者天才智利作家罗贝托•波拉尼奥成名作。
★波拉尼奥作品版图里的重要作品,处于波拉尼奥作品文学三角的顶端。
★进入《2666》的一把钥匙,波拉尼奥作品必读。
★与《2666》有可查证的关联:
虚构了同一个城市 圣特莱莎。
在第二部分中提及阿琴波尔迪。
在一场对话中,2600年被指为不祥之年。
在2666的笔记里,波拉尼奥说过,“2666的叙述者是阿图罗•贝拉诺[《荒野侦探》主人公]。2666就要煞尾了。朋友们,就说到这里吧。这是我所做的一切,我全部的生活经历。如果我还有力气,肯定会哭上一场。阿图罗•贝拉诺跟各位说:永别了!”
-
《2666》作者罗贝托•波拉尼奥写给失败一代的情书
永远年轻,永远荒唐地悲伤
-
十七岁的墨西哥法学院学生马德罗热爱诗歌,时常逃课参与诗歌班的讨论。在那里认识了自命为“本能现实主义诗人”的贝拉诺和利马。他们与其他诗人和艺术家为伍,在酒吧争论诗歌,大麻、酒精、性爱样样不缺。该诗派的精神领袖——女诗人蒂纳赫罗——据传多年前在墨西哥城北面的索诺拉沙漠失踪了。一半为了理想,一半为了躲避仇家,他们决定深入沙漠寻找她的踪迹,同行的还有妓女鲁佩。
离开墨西哥城后,他们被目击到在巴黎、特拉维夫、维也纳和巴塞罗那出没,干各种零工为生,却从未有人看过他们写的任何一行诗!年轻的诗人们经历了二十年不可逆的生命体验与幻灭……
《荒野侦探》是波拉尼奥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甫出版即一鸣惊人。1999年获罗慕洛•加列戈斯国际小说奖、智利国家图书协会大奖等,也因此让波拉尼奥扬名国际文坛,从此跻身拉丁美洲一流作家之列,称他为最具原创性、自马尔克斯以来最重要的作家。
被淹没与被拯救的 豆瓣
I sommersi e i salvati
9.6 (36 个评分) 作者: [意] 普里莫·莱维 译者: 杨晨光 中信出版集团 2017 - 10
◆奥斯维辛最重要的记录者和见证人,意大利国宝级作家,“欧洲最高尚、最不可或缺的作家之一”,卡尔维诺称其为“我们时代最重要、最富有天赋的作家之一”
◆莱维的最后一部作品,如手术刀般切开了那些渐被遗忘却极其致命的人类道德病痛
◆最具思辨性、对大屠杀提出的道德问题讨论最深入的著作
···
【内容简介】
1984年《被淹没与被拯救的》第一次出版时,距离大屠杀已有四十余年,物证被销毁,记忆已模糊,有人刻意回避,也有人拒绝承认,而莱维写作本书的目的即是记忆和见证这段历史,让人类避免重蹈覆辙。
在本书中,莱维极其冷静地分析了集中营和集中营之后的一些关键问题:人类记忆所具有的欺骗性、纳粹摧毁囚犯意志的诸种手段、集中营中的特殊语言,以及暴力的本质。同时,他怀着幸存者的羞耻感和罪恶感,对善与恶、正与邪、加害与受害的绝然区分始终抱持怀疑,对道德的灰色地带与人性的缺陷进行反思,努力呈现了那个极端环境下错综复杂的真相与事实。
···
【名人及媒体推荐】
以二十世纪文学巨擘的精神毅力和镇静头脑,这个瘦弱的、恭顺的、谦卑的化学家系统地回忆了德国的人间炼狱,他稳步细致地推进,之后用明晰、朴素的散文语言让那段经历为世人所了解。
——菲利普•罗斯
·
我们时代最重要、最富有天赋的作家之一。
——伊塔罗•卡尔维诺
·
在普里莫•莱维的作品中,没有一句话是多余的,每个字都不可或缺。
——索尔•贝娄
·
莱维的证词超出一般体验。他的叙事是复杂、敏感、沉静的。它通常比其他人的回忆录“更冷静”——这就是为什么当它突然带着抑制愤怒的能量而迸发热情与闪光时,比所有的回忆录都有力的原因。
——托尼·朱特
·
欧洲最高尚、最不可或缺的作家之一。
——《洛杉矶时报》
·
普里莫•莱维不仅仅是一个大屠杀幸存者或者一个“了不起的大屠杀作家”。他是一个坚持公义的人。一些人杀戮无辜,却仍要说这罪恶存在于所有地方和所有文化,莱维在用他锋利的言语与之对抗。
——《纪事报》
·
普利莫•莱维将语言交还于我们,正如他在暴虐的角落与缝隙之间努力寻找真正的自由一样。他的幸存让我们得以在屋顶上高喊:“永不重来!”
——《社会主义评论》
鳄鱼手记 豆瓣 Goodreads
8.0 (134 个评分) 作者: 邱妙津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 8
邱妙津长篇小说处女作
震动整个台湾的同性爱情物语
开启一个时代的文学经典
蒋勋 骆以军 陈雪 推荐
生命地带的边缘,同性情欲的纠结,在冷冷而又无助的人生旷野,倾听邱妙津——一只寂寞鳄鱼的真挚告白,一曲狂暴热烈的绝望恋歌……
对于这仿佛与生俱来、无法选择更无以更改的同性恋身份,是勇敢面对,还是纠结抗争?直面内心深处的爱和无处放置、无人理解的悲哀到底有多艰难,而再绝望创痛的故事,在人生最灿烂的时刻,都会绽放出令人讶异的温情与美……
“尽管我要再受多大的痛苦与折磨,我还是要述说爱是不灭的。”
《鳄鱼手记》是邱妙津完成的最重要的长篇小说,也是台湾20世纪末大学生迷惘与困顿的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
全书分为八个章节,其中大部分章节以大学生活为背景,叙述了七个男女主人公的同性、双性恋的情感生活和心路历程,通过解放的性及性别观点,描绘了当时大学生全新的精神世界和得不到认同的感情经历给彼此的成长过程带来的痛苦和收获。其他章节则以一只拟人化鳄鱼的独白,另组合成独立于主要情节之外的寓言,讽刺、影射“鳄鱼╱性异常者”在人类社会孤独、受压迫的命运。这些彼此穿插的叙事线索以复调双声的结构牵动出同一主题的心理及政治层面。
如今我已四十五岁,距我和邱妙津相识,或我们那么年轻(而两眼发光、头顶长角),几次争辩但又同侪友好,脚朝上踮想象可以、“应该”写出怎样怎样的小说,已经二十年了。我仍在不同时期,遇见那些小我五岁、十岁、十五岁、二十岁的拉子,仍和我虔诚地谈论邱妙津……我感觉她已成为台湾女同志“拉子共和国”、某张隐秘时光货币上的一幅肖像。 ——骆以军
她的作品被大家传颂、引用、讨论、研究,她的生平、事迹甚至她阅读欣赏的小说、作家、电影导演,所有一切都成为女同志世界里一座无论在何处都可以眺望的高山,成为那一代文艺青年效仿参照的对象,甚至有人直接就说,“邱妙津是我的神。”
——陈雪
恋情的终结 豆瓣
The End of the Affair
8.4 (133 个评分) 作者: 格雷厄姆·格林 译者: 柯平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7 - 4
二战期间的英国伦敦,作家莫里斯爱上公务员亨利的妻子萨拉。一次意外事件导致萨拉不辞而别, 莫里斯在恨和嫉妒中度过了两年。两年后 ,他们再次相遇,当初那段感情中炙热的 爱、恨、猜疑、嫉妒、信仰,再度折磨着莫里斯。这段恋情最终如莫里斯所言:变成了一桩有开始也有结束的风流韵事。莫里斯记述了爱情开始的时刻,以及最后的时刻。这本书里有狂热的爱、狂热的恨、狂热的猜疑、狂热的嫉妒、狂热的信仰,有爱情中所有狂热的情感。
2021年2月10日 已读
如果女主人公没死,那这就成了一个俗套的爱情故事。但她死了,还留下一本日记,供人偷窥。两种视角的叙述让人可以对这爱情故事多一层理解,但这故事本身不太喜欢,不太行。尤其,里面信仰与爱夹杂着的那些话,我已分不清爱人与爱神之间的区别。
世界名著 外国文学 小说 文学 爱情
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 豆瓣
8.6 (7 个评分) 作者: 郁达夫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 9
作为二十世纪中国浪漫抒情小说的先驱,郁达夫开创了现代白话小说的一个新的流派,受其影响的作家可以开出一份很长的名单。因此,郁达夫在“五四运动”乃至以后一个不短的时期内成为中国现代文坛的翘楚,也就毫不奇怪了。实际上他的上说确实一度与鲁迅的相颉颃。研读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郁达夫的创作特别是他的小说是决不能视而不见的,他至今仍“屹然地存在”。
从《沉沦》开始,直到《迟桂花》,郁达夫的小说经常写到女人、烟酒和眼泪,经常“幽幽的说”,风格是凄清的,愁苦的,感伤的。他以独创的“自叙传”形式表现自我,肯定自我,惊人的坦率,也惊人的真诚。
水门的洞口 豆瓣
8.3 (26 个评分) 作者: 黄国峻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8
人对爱情的渴求是天性,在灵性、欲望、现实的拉扯之中,我们照见自己干枯而空虚的灵魂。
过早陨灭的小说家 黄国峻未完成遗作
◎编辑推荐
★黄国峻在台湾新锐作家中可谓备受期待,张大春说要靠他“撑起21世纪小说江山”,杨牧则表示“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黄锦树曾提出台湾文学“内向世代”的概念:“从那些样品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种关于写作自身的危机形态,脆弱的、濒临分裂的“自我”成为写作的真正主体,世界和语言都是问题。内向,向内崩塌,甚至对死亡有一种异乎寻常的迷恋。”黄国峻即此“内向世代”代表人物之一。
★《水门的洞口》是黄国峻的未完成遗作,也是他唯一一篇长篇小说。这部作品以爱情为主题,塑造分别代表着灵性、欲望、现实三个向度的女性,描绘男主人公与他人心灵之间的隔绝、无法相通,以及充盈于他心中的各种想象、思辨与失落感。
★《水门的洞口》是黄国峻以熟练的“度外者”叙事技巧,清晰构筑的一则关于爱情本质的深沉寓言,也是作者在经过了《度外》《盲目地注视》《是或一点也不》等作品的“文体”实验、探索之后,风格成型的一篇集大成杰作。
◎内容简介
林建铭性情木讷,年届四十才开始认真追寻爱情,家具店店员陈怡君这时走入了他的视野。他们结合得非常自然,但彼此之间不管是灵性还是欲望,都得不到完全的满足。在主人公追寻爱情的过程中,作者不断回顾其平凡人生的一些似乎无足轻重的片段,对生命的矛盾:灵与肉、改变与因循、建立关系或安于孤独等问题进行了真诚而深刻的描绘。
◎名人推荐
●我内心大喊:“国峻是未来的小说家!”
但随即想起,国峻已不在这世界上。
——作家 骆以军
●二十一世纪撑起小说江山,起码会有这两位(黄国峻、袁哲生)在。
——作家 张大春
●我读他的小说和别的东西,觉得他是那一代作者当中最使我感到亲近,同意,或者疼惜的人,许多地方都让我想说:当避此人出一头地!此不但针对他文字处理的题材,更直接对他的文字所构成的风格,已经出现的“文体”而言。
——作家 杨牧
●我心中的国峻是一个文学的苦行僧,勇猛精进令人汗颜。
——作家 袁哲生
●黄国峻的作品确实让我看到一个特别的、年轻的、易感的,可是非常有创造力跟幻想、想象力的一个心灵。
——作家 郭强生
获奖记录
☆作者曾获第十一届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短篇小说推荐奖。
是或一点也不 豆瓣
7.5 (15 个评分) 作者: 黄国峻 后浪丨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20 - 11
张大春说靠他“撑起21世纪小说江山”,骆以军称他为“未来的小说家!”
黄国峻融合小说、故事及短文的集大成之作
书写男女间纷至沓来的复杂欲念
.
.
编辑推荐
★黄锦树曾提出台湾文学“内向世代”的概念:“从那些样品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种关于写作自身的危机形态,脆弱的、濒临分裂的‘自我’成为写作的真正主体,世界和语言都是问题。内向,向内崩塌,甚至对死亡有一种异乎寻常的迷恋。”黄国峻即此“内向世代”代表人物之一。
★《是或一点也不》于2003年在台湾首次出版。其中《详梦》一篇是《水门的洞口》的灵感原型。
★从《度外》到《是或一点也不》,黄国峻更加追求小说雅俗共赏的“说故事”本质。作者用他敏感纤细的灵魂、冷静理性与警言珠玑的个性,构筑自己特有的疏离美学,展现男女情感与情欲问题的多种样貌。
★本书特别收录黄国峻极具个人风格的手绘线稿。
.
名人推荐
·我内心大喊:“国峻是未来的小说家!”但随即想起,国峻已不在这世界上。
——作家 骆以军
·(黄国峻的小说)自有一股不与时人弹同调的庄严气派。
——作家 张大春
·我读他的小说和别的东西,觉得他是那一代作者当中最使我感到亲近、同意,或者疼惜的人,许多地方都让我想说: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作家 杨牧
·我心中的国峻是一个文学的苦行僧,勇猛精进令人汗颜。
——作家 袁哲生
·黄国峻的作品确实让我看到一个特别的、年轻的、易感的,可是非常有创造力跟幻想、想象力的心灵。
——作家 郭强生
·作者的想象力与实验性,以及对艺术的独特看法使它有别于其他作品。
——作家 施叔青
◎获奖记录
☆《留白》获第十一届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推荐奖。
.
内容简介
《是或一点也不》是台湾作家黄国峻的遗作,是他继《度外》《盲目地注视》之后,融合小说、故事及短文等各类风格的集大成之作。全书共收录25篇作品(小说12篇,故事8篇,短文5篇),并有台湾原版编辑前言和作者长兄黄国珍代序。
其作品主题多为爱情,呈现男女情感与情欲问题的多种样貌。在自我与他人,在生与死,在神秘与现实之中,拉扯出一种魅惑的扞格张力。作者清透的文字和神圣的结构,实为小说世界里值得珍藏的文学景观。
2021年2月9日 已读
这种小说集是不是只有第一篇才最好看(
啊读完很后悔跟()形容他的文风像昏黄灯光,因为这里面还有那种成人童话的寓言故事,which我完全欣赏不来。他有些黑色幽默很好玩哦,但也仅仅是好玩了。
2020 台湾小说 台湾文学 后浪 小说
金阁寺 豆瓣 谷歌图书
金閣寺
8.8 (257 个评分) 作者: [日] 三岛由纪夫 译者: 唐月梅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1
三岛由纪夫重要代表作,发表于1956年,长篇小说。
《金阁寺》取材于1950年金阁寺僧徒林养贤放火烧掉金阁寺的真实事件。据林养贤说他的犯罪动机是对金阁寺的美的嫉妒。《金阁寺》发表后大受好评,获第八届读卖文学奖。
三岛要在《金阁寺》中描述这种对传统既爱又憎的奇妙心态,这在他看来似乎用一般的真善美方程式是不可能完成的,加上他一向追求倒错美学,于是将金阁寺僧徒的思想和行为作艺术上的提升。他要在美与丑、爱与憎的紧张对立中创造“死与颓废”的美,构筑自己独特的美学世界。总之,三岛由纪夫驱笔写《金阁寺》,就是以金阁与人生相比喻,写美与人生、艺术与人生的悲剧性的关系。
《金阁寺》取材于1950年金阁寺僧徒林养贤放火烧掉金阁寺的真实事件。据林养贤说他的犯罪动机是对金阁寺的美的嫉妒。
遥望 豆瓣
Divisadero
8.8 (8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迈克尔·翁达杰 译者: 张芸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9 - 7
加利福尼亚北部的农场里生活着一位父亲和女儿安娜、养女克莱尔和养子库珀。安娜和库珀在山上木屋里的情事被父亲发现,库珀离开了农场,成了西部的赌场牌手,多年后,他遇到了克莱尔。
安娜也离开了农场,后来到了法国乡村,研究已故作家塞古拉的生平,而库珀、克莱尔和安娜的故事成了一个谜。
当塞古拉的故事一层层展开,情节越来越细微,这是否映射着叙述者安娜那个无法真正离开的过往?过去与现在交错,空间与时间碰撞,关于激情,关于失去,关于爱和记忆……
2021年2月8日 已读
故事与故事的延伸,感觉每一个角色以及背后的故事都被详细地阐述了,这也是对角色的尊重。翁达杰的性爱描写一点都不露骨,但就是很戳人。翻译很好,电影镜头感,which是翁达杰的特色,很强烈。

“梵语诗学里有个词,Gotraskhalana,形容叫错爱人的名字。它字面的意思是‘不期而遇一个名字’。”这一段初开时完全不懂,到库珀失忆,把克莱尔当成安娜那一刻,完全感受到了空气里的两极氛围,他的天真无意识和她不知所措的沉默。

另外的一个故事里,人物轻飘飘地以文本形式死亡,却很难不想象另一个把ta看得很重要的人心中有何种沉重的痛苦。做个类比,屏幕里一个人在大哭,而字幕是[no audio],荒谬与悲伤的并存感立马就溢出来了。
加拿大 加拿大文学 外国文学 小说 当代文学
白鲸 豆瓣
Moby Dick
7.4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梅尔维尔 译者: 成时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 - 4
捕鲸船披谷德号船长埃哈伯一心要捕杀咬掉自己一条腿的凶残聪明的白鲸莫比·迪克。在几乎航行了全世界之后,终于与莫比·迪克遭遇。经过三天追踪,他用鱼叉击中白鲸,但船被白鲸撞破,埃哈伯被捕鲸索缠住带入海中。最终,他和全船人员同归于尽,只有水手以实玛利一人得救。《白鲸》以其充实的思想内容、史诗般的规模、成熟深思的笔调,成为世界海洋文学的经典之作。
天使望故乡 豆瓣
8.0 (7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托马斯·沃尔夫 译者: 王建开 / 陈庆勋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8
“天使,望故乡!”这是英国诗人弥尔顿的一句诗,美国作家托马斯·沃尔夫借用它作为书名,写了一本关于故乡、关于成长的书:《天使望故乡》。小说中,尤金对家庭的冷漠、无情和家乡的偏狭、闭塞深恶痛绝,心中不时泛起“逃出”这种环境的冲动。而小说最后他选择了离开家庭,继续去哈佛深造,渴望去体验一种新的人生。就这样,很多时候,故乡真的只能遥望。而每一位对它充满眷恋的人,都拥有一颗天使一样念旧而纯真的心。
护身符 豆瓣
Amuleto
8.3 (50 个评分) 作者: [智利] 罗贝托·波拉尼奥 译者: 赵德明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 8
★知名西班牙语译者赵德明倾力翻译,鼎力推荐
★当代最佳西语作家,《2666》作者波拉尼奥以女性视角书写的青春诗篇
★《护身符》是波拉尼奥整个作品谱系中惟一出现“2666”字样的作品
我,奥克西里奥,诗人,被誉为墨西哥诗坛之母。1967,或是1965,或是1962年从乌拉圭只身来到墨西哥,栖身于两位深孚众望的西班牙作家门下,甘心当他们的清洁女工,其中一位正是当年军队占领大学逮捕学生,我受困在哲学文学系女厕所时手边阅读的诗集的作者。可我也有自己的生活。我在那不勒斯区住过,在罗马区住过,在阿特诺尔•撒拉斯区住过。我的书籍丢了,衣服丢了。但不久后又有了别的图书,又有了别的衣裳。大学给我一些无关紧要的临时工作,后来又收了回去。
我很高,很瘦,金发,缺了几颗关键的牙齿,说话与笑时不得不捂住嘴巴,连接吻都感到难为情。我认识十七岁的阿图罗•贝拉诺,是他家人的朋友,与他经历过一次难忘的冒险……
整部作品洋溢着悲情感伤的氛围,展现出一幅拉美忧郁与暴力的历史图景,也是文艺个体在这种情境下所能做出的最好回应。作家弗朗西斯科•高德曼认为这部作品可以视作波拉尼奥最特殊的自传,是他最具有创造力和震撼力的作品之一。
本书尽管是波拉尼奥长篇小说中较短的作品,但气势上丝毫不逊于他的两大巨作《荒野侦探》及《2666》。有超现实色彩,交织于过去与未来,时空与记忆。在《2666》及《荒野侦探》之间具有无可取代的衔接作用,是波拉尼奥全系列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片拼图。然而,《护身符》就其本身而言就像一则精巧的寓言。
这部作品1999年西语初版,也即在《荒野侦探》(1998)之后出版。2006年出版了英文版。本书与《荒野侦探》有直接联系,本书的女主人公是《荒野》中一单独章节的自述主人公奥克西里奥,在那个章节中,她描绘了自己躲藏在大学的女厕所,被困12天,幸免于特警冲击大学的镇压事件。在这部作品中,波拉尼奥少见的通篇采用女性视角,描述了奥克西里奥在60、70年代墨西哥的生活经历,她的动荡生活,她缺少的牙齿,她的酒吧交游;也是诗人视角下一代青年诗人对诗歌对文学的共同记忆,更有她与《荒野》一书中出现过的几个人物,如阿图罗•贝拉诺。艾蕾娜、雷梅迪奥斯、瑟尔帕斯等人的故事,其中切•格瓦拉也有登场。
“护身符”字样,直至作品结尾才出现。寓意深远。这是女主人公一直在寻找的归宿,又是一种更大意义上针对一代青年人的告白。这护身符就是你的勇气、心态,你所认定的一切。
日瓦戈医生 豆瓣 谷歌图书
Доктор Живаго
8.0 (14 个评分) 作者: [俄] 鲍·列·帕斯捷尔纳克 译者: 白春仁 / 顾亚铃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2
195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斯捷尔纳克长篇代表巨作
继《战争与和平》后,没有一部作品能够像《日瓦戈医生》一样,
概括那个如此广阔和如此具有历史意义的时期。
-
厚厚两卷本《日瓦戈医生》为读者展开的是一幅俄罗斯土地般深厚广袤的时代画卷:出身知识分子家庭的年轻的外科医生日瓦戈,一次大战期间在沙皇军队供职,眼见沙皇的虚弱无能和旧军队的腐败,聪颖的心灵预感到革命力量的日趋成熟,期待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新生,并以积极的行动拥护新的政权。然而国内战争的严酷现实,以及新政权随后的一系列政策实施,使这位诚实、正直的旧知识分子,对于暴力和集权产生了深切的怀疑和忧惧,在被迫而有系统的双重生活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小说的另一条重要脉络是日瓦戈与拉拉之间曲折的爱情,尤为世人称道的是他们在避难的瓦雷基诺短暂而闪光的共同生活和诗歌创作,日瓦戈称赞质朴宁静的俄罗斯品质,并向往安静地过自己的生活、做有意义的工作;而这样的人生理想,以及他与拉拉艰难优美的爱情,最终不为严酷的现实所容。
译者在译序中写道:“这不是一部等闲的小说,它的浓重的传奇色彩,说起来实属罕见,且不带一丝一毫的虚夸和做作,层层都是沉甸甸的历史真实。”意大利《现代》杂志称:“继《战争与和平》后,还没有一部作品能够像《日瓦戈医生》一样概括一个如此广阔和如此具有历史意义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