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
斩首之邀 豆瓣
Invitation to a Beheading
8.3 (3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译者: 陈安全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4
我喜爱作家(1768-1849)有一次谈及一现在已被彻底遗忘的小说时说:“他全民写作,他拥有一切表现手段。他给子们带来欢笑,让女人颤抖,他使世的男人如同得拯救一般觉得眩晕,叫从不做梦的人做梦。”斩首之邀》不是这种说。它是自拉自娱的小提琴。世俗之人会认为是在玩弄技巧。老人们会忙避之,转而阅读地域性传奇故和公众人物传记。爱好俱乐部活动的女人不会觉得兴奋刺激。存淫秽者会在小埃米身上看到小洛丽塔的影子。维也纳巫医的门徒们沉溺于共罪和渐进教育的畸形世界中会对它发出暗笑。但是(正如《关于影子的演讲》的者论及另一种灯光时所说):我知道有些读者会跳起来,怒发冲冠。
2020年12月26日 已读
连死亡都轻视他。

“一切都已尘埃落定,”他写道,“也就是说,一切都欺骗了我——所有的表演,所有的哀怜——一位轻浮少女的各种承诺,一位母亲的泪眼,墙上的敲击声,一位邻囚的友情,最后还有那些像致命皮疹一样爆发出来的群山。一切在尘埃落定的过程中全都欺骗了我,一切。这就是今生的终结,我真不该在它的界限之内寻求救助。我会去寻求救助的确是件怪事。这就像一个人最近在睡梦中失去了自己在现实中从未拥有过的东西而感到伤心,或者希望明天又能梦见把它找回来了。”
Nabokov 反乌托邦 外国文学 小说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背叛 豆瓣
The Sellout
8.7 (6 个评分) 作者: [美] 保罗·比第 译者: 邓晓菁 译林出版社 2020 - 9
-
击败库切,勇夺2016年布克奖
“21世纪第一部堪称伟大的讽刺文学”
-
当代马克·吐温,不世出的喜剧天才
用一万个笑话,嘲讽美国的一万种现实
“你读《背叛》越久,就越聪明。”——《卫报》
-
时间,当代美国;地点,洛杉矶狄更斯城,脏乱差贫民区、底层人民聚居地、暴力频发的危险之都;人物,一个土生土长的普通男孩、大学生农民,本名为Me,他的女友叫他棒棒,他的奴隶叫他主人,他的同胞叫他叛徒,他的国家叫他罪犯。
他在心理学家父亲一系列疯狂的精神实验中长大,迎来双重丧失的成人礼:父亲横死于警察手中,狄更斯城因有碍洛杉矶声名,在地图上悄然“被消失”。左手西瓜,右手喇叭,他构想出一个找回狄更斯城的奇异计划,却同时受到家乡人民的热烈欢迎和以死抗议……
-
▼获奖记录▼
2016年布克奖、全美书评家协会奖、都柏林文学奖长名单、《纽约时报》《卫报》《华尔街日报》《纽约客》等数十家媒体年度之书
被奉为“我们时代的小说”“喜剧文学里程碑”“21世纪美国最为重要、最为复杂的文学作品之一”“近年美国最滑稽有趣的小说之一”“多年来最为尖锐的讽刺小说”……
▼编辑推荐▼
☆一部既考验笑肌又考验脑回路的当代奇书。惊人的笑料密度,“已达到一位喜剧作家的最高水平”;包罗万象的知识广度,孔子、奥巴马,二战、说唱,数学、摇滚,一切皆可妙用,汇入《背叛》至为广博的讽喻汪洋。
☆一部发笑之前切记三思的挑衅之作。令人害怕的大胆,令人慌张的直白,极尽戏谑、口舌毒辣、百无禁忌,“内心虚弱之人不适合读《背叛》”(《每日邮报》)。
☆一部喜剧外壳的深邃思考之作。用最洪亮的笑声,复仇最残酷的生活,在一个小人物抵抗现实的荒诞闹剧之下,是千疮百孔的当代美国,贫富差距、阶层固化、种族藩篱、性别不公、教育分化,《背叛》用无权者的放声大笑告诉我们,平等是一句谎言。
▼媒体评价▼
☆《背叛》这部小说深深地扎进当代社会的心脏。自乔纳森•斯威夫特和马克·吐温以来,我第一次领略这样一种野蛮的机智。——布克奖评委会主席阿曼达·福尔曼
☆《背叛》是美国多年来最为尖锐的讽刺文学作品,粉碎了神圣之物,打破了群体幻觉。它的笑料密度是一个喜剧作家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但这种幽默绝不点到为止,而是刺入了复杂而令人不安的美国社会真相的深处。——《卫报》
☆21世纪美国最为重要、最为复杂的文学作品之一……以幽默的方式探讨了我们国家最为暴力、可怕和荒谬的部分。——《洛杉矶时报》
☆《背叛》不仅是近年来美国最滑稽有趣的小说之一,也是21世纪第一部堪称伟大的讽刺文学作品。——NPR
☆《背叛》的开头一百页是美国文学中的登峰造极之笔。那些一针见血的句子让我划重点划到胳膊发酸……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喜剧文学。——《纽约时报》
☆马克·吐温早已巧妙揭示,在美国,遍地都是值得嘲讽一番的人与事。但谁是当代的马克·吐温?答案是保罗·比第。比第写出了一部全然一新的书,十足风趣,挑战世俗,充满凶猛的智慧。——《旧金山纪事报》
☆保罗·比第,特立独行的天才。——《泰晤士报》
☆极具实验性,同时触动人心……超乎寻常的喜剧写作。——《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喬凡尼的房間 豆瓣
Giovanni’s Room
作者: 詹姆斯·鲍德温 译者: 李佳純 麥田 2003
「我就是這樣遇見喬凡尼的。我們見面的那一刻彼此就有感應。一直到現在還是,雖然到最後落得separation de corps,雖然喬凡尼不久就會在巴黎附近的一個深坑開始腐爛。一直到我死去為止,那些時刻都會存在,彷彿馬克白的女巫頃刻將由地底竄出,他的臉會出現在我面前,臉上記錄著一切的變化,他的聲音和說話的語氣幾乎要漲破我的耳朵,他的氣味將充斥在我的鼻孔。在未來的某些時刻——如果上帝允許我活著經驗那些時刻:在灰暗的早晨,嘴裡滿是酸味,眼瞼乾澀而泛紅,髮絲因暴風雨般的睡眠潮濕打結,我面對著咖啡與香菸,昨夜那個無法穿透的、沒有意義的男孩將如煙一般短暫浮現又消失,我將會再見到喬凡尼,如同那一夜,如此鮮明,如此令我臣服,那條昏暗的隧道裡所有的光都會環繞在他的頭上。」一個年輕金髮的美國作家1950年代後期由家鄉紐約旅居巴黎,好尋找自己,卻在男孩與女孩之間盤旋,在死心塌地的義大利酒保喬凡尼和未婚妻赫拉之間,他註定將永遠失去,那悲劇,永遠將如影隨行喬凡尼房間的幽靈。《喬凡尼的房間》,美國黑人作家詹姆斯?鮑德溫一九五六年出版的經典小說,打破當時禁忌,直抵內心最深底處,書名隨後成了不少餐館和某家書店的店名。「然後那扇門就在他的面前。他的四周都是黑暗,他的體內是沉默。然後那扇門打開,他獨自站著,全世界都離他而去。天空的角落好像發出尖叫聲,雖然他什麼都聽不到。然後地表震動,他在黑暗中被向前拋出,他的旅程開始。�我終於離開鏡子前面,開始遮覆我的赤裸,這份赤裸我必須神聖的對待,雖然它從未像現在一樣污穢,我必須以我的一輩子當作鹽來拭洗。我一定要相信,我一定要相信,上帝厚重的恩慈,讓我來到這個地方,也會帶我離開這裡。」「要是梵谷是我們十九世紀的藝術家聖人,詹姆斯?鮑德溫就是我們二十世紀的。」——《英倫情人》小說家麥可?翁達傑 (Michael Ondaatje, 1943- )「鮑德溫掌握文字宛如海駕馭著浪,漲潮與拍擊交錯,前進之後撤退,竄升之後躬身而去。思潮轉化成詩,詩點亮思潮。」 ——哈林文藝運動頂尖詩人蘭斯頓.休斯(Langston Hughes, 1902-1967)
渺小一生 豆瓣
A Little Life
7.7 (50 个评分) 作者: [美] 柳原汉雅 译者: 尤传莉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6
四个相识于大学的好友毕业闯荡纽约,共同努力从黑暗中赢回一生。
一段大写的友情,四个人的三十年。
我们无法选择出生的环境,却可以在外面的世界找到真正的家人——因为有我,你不会独自向下跌落。
★豆瓣2019年度读书榜单外国文学小说类第4。
★方所书店三年来史无前例一路全票通过,采购端与门市端选书双冠王。
★ 荣获科克斯评论文学奖,布克奖、美国国家图书奖、国际都柏林文学奖决选作品。
★ 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卫报、经济学人、出版人周报等数十家媒体年度好书, Apple年度最佳文学类图书第1名,最终成为年度“Best of the Best Book”(每年年末,综合考量入选最多媒体年度好书榜以及蝉联各大排行榜的最受欢迎图书,评出本年度最佳图书)
★ 持久不衰、长年霸榜的热点话题书,“有关创伤与友谊的史诗之作”(《华尔街日报》),“我们这个焦虑时代的完美编年史”(《卫报》),“在这个不信神的世界里,友谊是我们唯一的慰藉”(《纽约客》)——出版四年来影响力从文学圈扩散,发展出了强大的粉丝社群,创造了丰富的粉丝亚文化,小说中位于利斯本纳街的公寓成为书迷朝圣地、纽约的文艺地标。
.
内容简介:
英俊、善良的威廉在餐厅打工,梦想成为演员;自信、幽默的杰比试图在艺术圈闯出名声;家底殷实的马尔科姆在一家著名的建筑事务所工作,却丢失了对建筑最初的热爱;还有内向、谜一样的裘德,一个才华横溢的助理检察官。
结识于马萨诸塞州一所著名学府,他们初来纽约闯荡,意气风发却不名一文,漂泊不定。直到年岁渐长,事业有成,横跨三十余年的友谊却迎来了最大的挑战——难以捉摸的裘德本人。他不愿与人提及过往的阴影,选择在孤独中一次又一次地自我伤害。在朋友们的帮助下,裘德内心的防线逐渐消解……
“我知道我的人生有意义,因为我是个好朋友。”《渺小一生》是一首兄弟情谊的赞美诗,也是一场探寻生命意义的奥德赛。在友谊中,被毁损的我们将重新完整。
.
评论推荐:
《生活大爆炸》“谢耳朵”,英国著名创作型男歌手萨姆•史密斯,《X》档案女主角、《性爱自修室》吉莲•安德森,蔡康永推荐。
“马丁•艾米斯曾经问道:‘除了托尔斯泰,还有哪个作家真的让幸福在书页上荡漾吗?’令人惊讶的答案是柳原汉雅:与直觉相反,《渺小一生》中最感人的不是那些残酷的部分,而是温柔的部分,当裘德从朋友那里得到善意和支持的时候。在这个不信神的世界里,友谊是我们唯一的慰藉。”——《纽约客》
“柳原打破了我们对于美好结局的预期;这本书审视了人类的残忍所能达到的极限,以及能与之相抗衡的,友谊的治愈性力量。”——《纽约客》
“《渺小一生》是我们这个焦虑时代的完美编年史,它提供了所有随之而来的戏剧要素(自虐、狂欢和暴力),以及它的慰藉:友谊、旅行和爱情。如果焦虑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负担,那么友谊就是它的镇痛剂。”——《卫报》
“柳原擅长捕捉美丽、温暖、善良的光芒。在《渺小一生》中,这些在生活中转瞬即逝的光芒或许,但只是或许,能够拯救你。”——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
“一部有关创伤与友谊的史诗之作,它将成为未来用来衡量诸多讨论这类主题的作品的基准。”——《华尔街日报》
“二十一世纪一部关于爱情和友谊的史诗,触及了小说所能到达的最黑暗的地方,却又以某种不可思议的方式突破黑暗,走进光明。”——Amazon
蓝色吉他 豆瓣
The blue guitar
作者: [爱尔兰] 约翰·班维尔 译者: 戴从容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 - 3
一切爱的本质都是自恋。
爱尔兰国宝级作家、布克奖得主约翰·班维尔新作。
奥利弗是一位小有名气的画家,而私下里,他还是一个从来没被抓过现行的小偷。他偷窃不为钱财,只求刺激。他尤其恶劣的偷窃行径,是从好朋友那里偷了他的妻子。如今,他的绘画生涯遇到瓶颈,已多日未曾拾起画笔;不巧的是,他的秘密恋情也被人发现,他只得仓皇出逃,逃离他的情人、妻子和他的家 。可最终,他不得不重新认识自己,踏上救赎之路……
小镇生活指南 豆瓣
5.6 (5 个评分) 作者: 林培源 中信出版集团 2020 - 7
【《亚洲周刊》2020年度十大小说】
【编辑推荐】
◆ 怎样走才能从生活的缝隙,走进自己的艳阳天?
◆ 养蜂人、裁缝匠、制棺人、庙祝、神婆、盗贼、越南新娘、卖菜老妇、单亲妈妈、失孤父母……看尽人的孤独、世事的难料,身体里仍有一股和生活纠缠厮打的劲儿
他们像极了我们生命中 的过客,童年的叔叔阿姨;毕业后的同 事朋友……
◆ 缺席的南方文学来了——潮汕故事集,漂泊多年的潮汕游子,在看、在听、在咀嚼的生命况味
◆ 虽受困于肉身和现实,仍虔诚渴望自由与安居
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我摇摆不定,总是找不到合适的落脚点。在熟悉的故土面前,我是陌生的“异乡人”。我无法融进城市的生活,也无法重新适应我成长的故乡。我总是在焦虑,也只有投身写作才能缓解这种焦虑。——林培源
◆ 收录第四届“紫金·人民文学之星”短篇小说佳作《濒死之夜》
林培源是年轻一代中少有的“说书人”,尤其擅长工笔与白描
◆ 格非、薛忆沩、阿乙、张楚、王威廉 好评力荐
--------------------------------
【内容提要】
南方,潮汕平原,小镇,清平街,是故事诞生的地方。
《奥黛》阿雄33岁时花5000块娶了越南新娘,他唯一的“病”也在娶到她之后痊愈了
《青梅》蓝姨是我母亲的好友,在深圳女儿家做饭时切断了手指,她对那天的事绝口不提
《姚美丽》归乡后姚美丽是镇上的风景,前些年她在福州和厦门闯荡,连父亲去世都不知道
《他杀死了鲤鱼》顺伯独居在庙里,牙龈出血导致腮帮肿胀,那天看牙却差点丢了性命
《最后一次“普度”》外乡人高裁缝携家带口来到清平街,刚刚安顿下来,儿子被拐走了
《濒死之夜》在外地打工受挫后回老家,亲人过世、恋爱不顺,他被朋友怂恿着找神婆算命
……
在生活的静流之下,涌动着无数的内心风暴
在破碎的、无法缝补的命运里,每个人都想要好好活下去
--------------------------------
林培源的《小镇生活指南》,把目光投向故土那些被时间之水经过的小人物:养蜂人、裁缝匠、制棺人、庙祝、神婆、盗贼、越南新娘、卖菜老妇、单亲妈妈、失孤父母……这些人被动而孤独,很少进入文学。他们像黑夜一样存在,又被轻忽。林培源是潮汕这片土地的儿子,他在成为作家和文学博士后,并没有去割裂和斩断,而是用自己高升的智识、能力来回望故土的生民,来对他们进行还原和塑形。我阅读这本小说集的感觉是奇怪的,我总觉得作者描写的不是“当下”的潮汕人,而是自古至今所有的南方人。人们的所作所为毋宁说体现的是时代,还不如说是一种浸润在乡土中的传统。我仿佛蹑立在时间的湖水面前。我另外想说,林培源的小说延续了汉语写作自身的传统,他对民国作家、对本土语感有一种自觉的继承。林培源写起小说来就像银匠,打好了一小截,再打另一小截,十分认真。
——作家 阿乙
帝国游戏 豆瓣
El Tercer Reich
7.6 (39 个评分) 作者: [智利] 罗贝托·波拉尼奥 译者: 汪天艾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 5
☆波拉尼奥备受瞩目的早期杰作,《2666》创作主题的先声
☆真实与虚构的边界正在这场游戏里变得迷糊,而欲望与恐惧却愈见清晰可触
---------------
乌多·贝尔格,雄心勃勃的兵棋游戏爱好者。这年夏天,他和女友一同前往儿时常去的西班牙海滨小镇度假。他们在这里结识了汉娜和查理——一对同样来自德国的情侣,以及三个当地人狼沃、羔尔德罗、住在沙滩上的看船人克疤多。然而没过多久,查理在一次出海冲浪后失踪。明媚的假期渐渐被一种阴郁的气息所笼罩。
查理生死未卜,汉娜决定返回德国,英格褒也认为他们应该尽早启程回国,但乌多却似乎被什么看不见的东西绊住了脚,他决心要等到查理的尸体出现才回国。与此同时,乌多发现克疤多似乎对兵棋有着浓厚的兴趣,便邀请他一起来玩”二战“题材的兵棋游戏《第三帝国》。假期将尽,游客们渐渐离去,小镇越来越冷清,而查理仍旧毫无音讯。乌多与克疤多之间的游戏还在继续,此前对兵棋一无所知的克疤多竟渐渐扭转战局。怪异的梦境、不安的臆想纠缠着乌多,《第三帝国》中真的有什么未知的力量吗?
----------------
有一种彻底又怪异的吸引力。……《第三帝国》仅仅是一盘兵棋游戏,就像主人公乌多和其他角色反复强调的那样,但随着情节推进,它不再仅仅是游戏而已。我们不由自主地被乌多的句子吸引,这场虚构的纸上战争在无意间确证了真实存在的创伤。——《纽约时报》
那些被《2666》的门槛吓到的新读者会在这本书里找到波拉尼奥的迷人之处。——《经济学人》
从第一句开始,《帝国游戏》就呈现出波拉尼奥的特色。讽刺意味、性焦虑的氛围、噩梦的阴影、怯懦、不可靠的叙述者,这些都出现在了他日后的作品中。年轻的小说家发现自己有如此成熟的写作才能一定很兴奋,或许也会有点吃惊。——《巴黎评论》
《帝国游戏》应该被放在贴着“仅限完美主义者”标签的书架上。……小说带着一种眩晕的、轻微恐惧的情绪基调,是类似宿醉的感觉。
——《纽约客》
夜晚的潜水艇 豆瓣 谷歌图书
7.9 (480 个评分) 作者: 陈春成 上海三联书店 2020 - 9
★ 《亚洲周刊》2020年度十大小说
★ 豆瓣读书2020年度中国文学(小说类)Top1
★ 第六届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年度作品
★ 首届pageone文学赏 首赏
仿佛鸟栖树,鱼潜渊,一切稳妥又安宁,夜晚这才真正地降临。
《夜晚的潜水艇》是作家陈春成的首部短篇小说集。九个故事,笔锋游走于旧山河与未知宇宙间,以瑰奇飘扬的想象、温厚清幽的笔法,在现实与幻境间辟开若干条秘密的通道:海底漫游的少年、深山遗落的古碑、弥散入万物的字句、云彩修剪站、铸剑与酿酒、铁幕下的萨克斯、蓝鲸内的演奏厅……
潜入故事深处,感知体内的星云旋动、草木蔓发;以词语的微光,探照记忆的海沟。关于藏匿与寻找、追捕与逃遁,种种无常中的一点确凿,烈日与深渊间的一小片清凉。陈春成的小说世界,是可供藏身的洞窟,悬浮于纸上的宫殿,航向往昔的潜艇,呈现汉语小说的一种风度与新的可能性。
【推荐语】
我非常喜欢《夜晚的潜水艇》,陈春成给了我一个惊喜。我想起NBA,他们对那些充满潜力的年轻球员有一个形容,天空才是他的极限,这话也可以用在陈春成的身上。他比较厉害的一点是,既飘逸又扎实,想象力非常丰富,写现实的部分又很扎实,转换和衔接都做得非常好,很老练的作品。我觉得他是一个前程无量的作家。
——余华(作家)
读陈春成的小说,能感受到作者在背后把问题全部想得清清楚楚,所以小说才会看起来流畅而有趣。他的语言锤炼已经炉火纯青,不是池中之物。这注定是一位了不起的小说家。
——阿乙(作家)
陈春成是一座傍晚的园林,每句话都值得细看,每句话都即将错过。我相信这个传说:“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有一种古老的文字秩序在暗中流传,到他出现时,我才能指给你:快看,就是这个样子。
——贾行家(作家)
初读《裁云记》《竹峰寺》时,只觉得文章虽短但气象非凡,作者笔下处处是奇光异彩。读罢全书,才知道那也只是修竹茂林中隐隐露出的一角飞檐。九篇小说,如九座幽深的宫殿,殿门虚掩,静谧无人,但你侧身进去,缓缓移步,很快就能看到那些足以使人目不暇给的别致格局、精巧构件、璀璨细节。感谢作者以一己之力构筑这些美妙而深邃的宫殿,让我们得以窥见其中那无数动人心魄的奇丽景象。
——东东枪(作家)
陈春成的每一篇文字,甚至每一页每一段,都有一种奇异的空灵感,把人拉拽进一种亦真亦幻的状态里。细致入微的文字后隐藏着很久远的情感,调动出我的记忆与触觉。每一篇看完,总是唏嘘半日。
——陆庆屹(导演)
推着石头上山的西西弗斯一直是个悲壮的象征——可如果他是乐在其中,他眼中一直隐隐含着笑意呢?我读陈春成的小说,就一直觉得他是快活的西西弗斯:欣逢命运的高山,时代的陡坡,语言的巨石,他乐此不疲。我作为读者,也能拾其乐而追随。当人游戏的时候,他完整;当人完整的时候,他游戏。席勒这句话,我借来说春成。
——史航(编剧)
陈春成的小说很惊艳,语言极好,且有一种整体性、批判性而又狂欢性的想象力。最厉害的是,他能使最荒诞不经的叙述毫不费力地变得可信,这个本事很难。他对自己的生活有尖锐的看法,表达十分华美飞翔。
——李静(评论家)
陈春成的《音乐家》发表在年轻人阅读社区“豆瓣”上。小说叙述的沉稳、惊悚、细致、绵密,回环往复而又一唱三叹,在不动声色中有雷霆万钧的力量。其叙述的老道、节制,想象的绚烂、丰富,意蕴的复杂与隐喻色彩,很难令人相信这是出自一位90后作家之手。无怪乎有读者留言:“在这篇小说里感受到了希区柯克的后窗,王维的山林,和博尔赫斯的迷宫。”
——王德领(评论家)
陈春成是90后作家中非常有个人特色的一位。汪曾祺式的古典故园与博尔赫斯式的现代迷宫拆散重组,变成了他笔下的废园。但只要读完他的作品,又会发现他远比此丰富。他直接越过了写自我的阶段,一出场就以万物为题,在常识之上,就势思接万里。每一篇小说都不尽相同,又在主题上持续变奏。在一个以糙笔写浮心的时代,他反其道而行之,躲在“深山电报站”,以万物为学问,没有功利心地研究又把玩。他笔触老练,用字沉静,想象又纵肆酣快,间杂萌态。浑然一个专心研学又玩心隆盛的老顽童。
——古肩(《中华文学选刊》编辑)
2020年11月27日 已读
《传彩笔》这个故事写另一种版本的江郎才尽,真让人喜欢。寺庙的故事,喜欢那种暗暗的、墨绿的深林的感觉,就像之前去过的光严禅院…

《音乐家》真是太让人惊喜了…充满通感的美妙的音乐,浪漫主义的生命消逝方式。

作者功底很深厚(至少是我看来)而且知识面挺广的。
2020 中国 小说 理想国 陈春成
玩笑 豆瓣
La plaisanterie
9.2 (20 个评分) 作者: [捷克] 米兰·昆德拉 译者: 蔡若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1
《玩笑》的背景是捷克六十年代政治风云到来的前夕,但《玩笑》中的故事情节本身却追溯到五十年代;小说主要是围绕主人公卢德维克的复仇而展开:青年知识分子路德维克,因为与女友开了个玩笑,被朋友泽马内克陷害,送入苦役营。归来后他为了报复泽马内克,设计勾引其妻海伦娜。计划成功后,他才发现:泽马内克早就想抛弃妻子,他的报复成了一个毫无作用的“玩笑”……
庆祝无意义 豆瓣
La fête de l'insignifiance
7.4 (98 个评分) 作者: [法] 米兰·昆德拉 译者: 马振骋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 7
六月的一个早晨,阿兰走在巴黎一条街道上,看到很多穿着低腰裤、露脐装的女人。看着她们裸露的肚脐,阿兰既觉得迷人,又感到困惑,情色不再以女人的大腿或乳房而是以女人的肚脐作为诱惑的中心,这意味着什么呢?
小说这样开篇,一场嬉笑怒骂的喜剧由此上演,围绕卢森堡公园这个舞台中心,阿兰、拉蒙、夏尔、凯列班四个好朋友轮番登场,顺着他们的脚步、他们的生活故事、他们三三两两的谈话,引出了巴黎街头的花季少女,市民热捧的夏加尔画展,斯大林二十四只鹧鸪的玩笑,尿急的苏维埃傀儡主席,自杀未遂却杀人的母亲,以及天堂纷纷堕落的天使……舞台上演着一部热闹非凡的人间喜剧,幕后却隐藏着作者冷静洞察的智慧:生与死、严肃与荒诞、历史与忘却、现实与梦境,昆德拉让我们在笑中漂浮,为世间的无意义狂欢。
好笑的爱 豆瓣
9.0 (25 个评分) 作者: 米兰·昆德拉 (Kundera M.) 译者: 余中先 / 郭昌京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1
《好笑的爱》内容简介:在三十岁前,我写过好几类东西:主要是音乐,但也有诗歌,甚至有一部剧本。我在多个不同的领域工作·——寻找我的声音,我的风格,寻找我自己。随着我的《好笑的爱》的第一个故事(写于一九五九年),我确信“找到了自我”。我成为写散文的人,写小说的人,而不是其他的任何什么人。
那时候,我深深渴望的惟一东西就是清醒的、觉悟的丑光。终于,我在小说艺术中寻找到了它。所以,对我来说,成为小说家不仅仅是在实践某一种“文学体裁”:这也是一种态度,一种睿智,一种立场。
荒人手记 豆瓣
7.7 (78 个评分) 作者: 朱天文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9 - 5
《荒人手记》为台湾著名女作家朱天文的长篇小说代表作。1994年,朱天文创作了长篇小说《荒人手记》,并一举夺得台湾首届时报文学百万小说大奖首奖。朱天文对这部作品也最为自负,称有了这部作品,“终于可以和张爱玲平了”。
这本书采用同性恋的视角,以一个中年同志的手记形式来写作。实际上作家与第一人称是分离的,身份特征被作家借用。全书遣词造语极端风格化,精炼而浓稠度甚高,句句箴言,故事性方面则涵盖许多面向,形式独特,近似意识流手法,将生活事件拆散成充满生命力的碎片加以知觉化的重组,传达对生命与生活的思考,一度曾被质疑其是否可归类为小说样式,引发讨论。
豆瓣
作者: 赵松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 2
★赵松继豆瓣年度中国文学高分榜 Top 5 作品《抚顺故事集》、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年度作品《积木书》之后又一小说力作
★以奇诡的想象构筑权谋纷争之外的春秋世界
★用诗意的语言激活中国文学传统的基因
★替哥哥去赴死的公子寿、甘居柔弱之位的公子兰、无欲无求的鲁隐公……他们与世无争却身不由己,正如千百年来无数被宿命困住的人们,那么孤独,那么渴望自由。
————
《隐》是一部以《左传》的部分内容作为素材,以当代小说的手法进行创作的短篇小说集。作者并不企图呈现全景式的春秋时代,而是更关注个人命运与时代的微妙关系。在那个纷争不断的时代,既有坚守周朝道德伦理传统的理性主义者,也有毫无道德底限的破坏一切规矩的人。出现在作者笔下的,是不同于历史视角的孔子、夏姬、子路、鲁隐公……在不断变换叙述视角的小说世界里,读者甚至会忽略人物的姓名,而沉浸于视觉的不断地变化,时间的不断重叠,各种声音气息的不断融合。这一切就像发生在读者的想象里,或梦境里。
——————
你很难以地域来定义写作者赵松,在这本“故事新编”里,最好以历史地理来观察他,就像最好以跨文化的文学地理来观察他的想象。赵松是一位值得等待的作家,如同作家和读者一同等待白话文漫长细微的演化。——孙甘露
《隐》以个人化视角重述历史事件、重构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呈现出《左传》中背阴面的风光。它是作者关于当代小说文体的一次探险,其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却是源自中国文学传统的古意。——止庵
赵松的小说集《隐》化用了卜辞的叙述功能、应验指向,把预言、历史与现实巧妙结合起来,展现历史场景中的惨烈与虚无。小说貌似以历史为布景,但又在时空上不断模糊着界限,尤其是在文体上有着极强的实验性。——胡传吉(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在传统春秋记事的缝隙,在既往复杂心灵的角落,在权力、欲望、征伐、隐匿、生聚的后台,赵松舒展开自己的想象,用细密、繁复甚至妖冶的笔调,让过往人物在现代叙述里再次盛装登台,从而勾勒出幽暗中的深痛隐衷,以崭新的小说形式完成了一次郑重的历史回溯。 ——黄德海(文学评论家)
人的疆域 豆瓣
Die Provinz des Menschen: Aufzeichnungen
8.0 (9 个评分) 作者: [英] 埃利亚斯·卡内蒂 译者: 李佳川 / 季冲 理想国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5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群众与权力》作者卡内蒂人道主义思想地图
一个对不死的承诺,足以撑起一个宗教。一句简单的命令,足以消灭四分之三的人口。人究竟想要什么,生还是死?
本书为198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埃利亚斯•卡内蒂的四部笔记合集,包括《人的疆域》《钟表的秘密心脏》《苍蝇的痛苦》《汉普斯特德补遗》,创作时间跨度从1942年直至1985年,是卡内蒂小说、政论、回忆录和戏剧作品的重要补充。
卡内蒂一生经历流亡与漂泊,是20世纪欧洲苦难的缩影,他自青年时代起就将“笔记”作为一种严肃的文学创作体裁加以实践,在笔记中对自己的观察、记忆、灵感与哲思进行即时的记录。本书是持续半个世纪的独立省思过程的结晶,堪称这位文学大师的思想地图,展示了他思想发轫、成型与转化的脉络,和对20世纪历史的见证。本书也包含大量关于文学作品与作家的评论,以及作者对衰老和死亡的沉思。卡内蒂善于将个人体验及其所在世界的一切融入格言警语之中,“这些笔记记录了最崇高的斗争之一,那就是避免失去生活在一个越来越盲目的世界中的人的视野。”
——————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群众与权力》作者埃利亚斯•卡内蒂人道主义思想地图——“这些笔记记录了最崇高的斗争之一,那就是避免失去生活在一个越来越盲目的世界中的人的视野。”
1981年,卡内蒂因其作品具有“广阔的视野、丰富的思想和艺术力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自青年时代起,卡内蒂就将“笔记”作为严肃的文学创作体裁加以实践,持续数十年在笔记中对自己的观察、记忆、灵感与哲思进行即时的记录。本书是卡内蒂对他所生活的动荡世界的见证,是理解其小说、戏剧与政论的重要补充,全面阐述了他一生思索的重要主题:死亡与生存。
★格言之为文体,沉思之为行动,文学之为政治,在人的疆域中交相辉映——全书大量格言警语,当下阅读仍能感受到震撼力量。
 -旧时的残忍刑罚。如今的大屠杀。那极富魅力的大众的‘大’就是大屠杀的‘大’。
 -战争已经扩大至全宇宙了,地球终于松了一口气。
 -旧的废墟被我们保留下,为了能将它们与刚被炸毁的新废墟做比较。
 -为什么世界上连假装的好人都没了?
★ 卡内蒂1942—1985年间写作的四本笔记合集,德语直译,中文首次翻译出版。
卡内蒂以《群众与权力》《迷惘》与自传三部曲《获救之舌》《耳中火炬》《眼睛游戏》闻名,然而在其创作生涯中具有同等重要位置的笔记一直没有完整出版。《人的疆域》全书含四部笔记:《人的疆域》《钟表的秘密心脏》《苍蝇的痛苦》《汉普斯特德补遗》,由Carl Hanser Verlag授权,三位青年德语译者从原文全文翻译,中文世界首次出版。
如果必须要我说一个历史里最恐怖的东西,我会说,榜样:恺撒临死前的波斯计划源于亚历山大。希特勒进军俄国,源于拿破仑。这种在大事上的模仿看上去像儿戏,可这种模仿永远不会停止,因为历史记载是不会消失的。能一直重复的,总是最荒谬的事。那么谁会效仿希特勒呢,谁是我们的新元首?谁的子孙会被这些效仿者杀害?——《人的疆域》
旧时的残忍刑罚。如今的大屠杀。
那极富魅力的“大众”的“大”就是“大屠杀”的“大”。——《钟表的秘密心脏》
我所知道的最卑劣的感受,是对被压迫者的厌恶,仿佛是在用被压迫者们的特性来为他们受到的蹂躏正名。即使是极为高尚且公正的哲学家也不能免于这种感受。——《苍蝇的痛苦》
在这样一个国度,所有人都倒退着走,为了永远能够看到自己。
在这样一个国度,所有人都互相背过身去:因为惧怕目光。——《汉普斯特德补遗》
完整收录四部笔记
《人的疆域》Die Provinz des Menschen
《钟表的秘密心脏》Das Geheimherz der Uhr
《苍蝇的痛苦》Die Fliegenpein
《汉普斯特德补遗》Nachträge aus Hampstead
故事的终结 豆瓣
The End of the Story
8.0 (2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莉迪亚·戴维斯 译者: 小二 中信出版集团 2017 - 8
【编辑推荐】
★一生中总有些人转身只要一瞬,忘记却要一辈子;打开人心最柔软的部分,一封写给错位前任,最真挚、坦率的情书;
★作家们的偶像,2013年布克国际奖得主,美国当代最著名女作家之一莉迪亚·戴维斯唯一长篇力作,孤独者的共鸣之歌,敏感还原我们在爱情中的嗔痴怨怼;
★失恋者的自愈手册,夜深人静,用故事为潮涌往复的回忆画上完整的句点;
★作为戴维斯最优秀的作品,这部小说,使用的每一个词语都如此精确,每一个句子也如此完美,音韵、句法和谐统一,为未来探讨记忆的虚构写作提供了一种非常有创见的尝试;——美国书评人 哈尔•哈拉维卡;
★戴维斯和保罗·奥斯特是少年夫妻,青春时,他们曾一起为艺术忍饥挨饿,苦心求索,如今彼此功成名就,却互不往来,对过去讳莫如深。痴念与真实,孰是孰非,都只能喑哑地散落在记忆的虚构中。
【名人推荐】
“在世的作家中,很少有人写下的东西比她的更有意义。”——乔纳森·弗兰岑
“她全凭一己之力发明了一个写作流派。”——戴夫·艾格斯
“她像卡夫卡那样有力,像福楼拜那样敏感,像普鲁斯特那样划世纪。”——英国《卫报》
“她是作家们的作家,乔纳森·弗兰岑和扎迪·史密斯等都是她的粉丝。”——btr
【内容简介】
没有预兆
就像旋风
袭击一棵栎树那样
爱撼动着我的心
——萨福
她是老师,他是学生。二人相差12 岁。
故事从记忆中的怦然心动开始,到相互折磨结束。仅仅维持了一年。
为了终结思念,她试图写下他们的故事。她不得不一次次回忆——他的皮肤、头发和衣服,他的魅力和缺陷,他的沉默与谎言。
她在旋涡中找不到出口,挣扎在回忆和忘却之中。旧日时光潮涌往复,她能做到真正的终结吗?或者,她想要忘却的,只是自己重新编织的虚构和想象?
快乐的死 豆瓣
7.4 (29 个评分) 作者: [法]加缪 译者: 梁若瑜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9 - 2
《快乐的死》为加缪的小说处女作,完成于他二十四岁那年,但直至他去世后才出版。
在一桩精心设计的谋杀案之后,梅尔索获得了人人羡慕的财富,过着财富与时间都有充分余裕的生活。然而,梅尔索仍然不幸福。
一个人如何才能快乐?为什么有了金钱,孤独却并不离开?
梅尔索的抉择和省思,也预告了加缪日后的其他小说和论述。
2020年11月10日 已读
加缪24岁的处女作,很存在主义。讨论死亡、快乐、脆弱、人生意义。里面对景物的描写都太美了。我在想爱和生命终究都会灰飞烟灭,意义也是我自己去赋予,死亡与生的界限就是意义,脆弱的泪滴。
加缪 小说 文学 法国
伤心咖啡馆之歌 豆瓣
Ballad of sad cafe : the novels and stories of Carson McCullers
8.0 (91 个评分) 作者: [美] 卡森·麦卡勒斯 译者: 李文俊 上海三联书店 2007 - 7
《伤心咖啡馆之歌》收入了麦卡勒斯的七篇中短篇小说,其中包括最著名的《伤心咖啡馆之歌》,以及麦卡勒斯十七岁时发表的处女作《神童》。
诸篇小说的背景多样,有都市生活的,有大学生活的,也有家庭生活的,但其反映的主旨似仍在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那种没来由的孤独感。书中除《伤心咖啡馆之歌》和《家庭困境》曾被引介入国内,其余均为首次面世。
莎乐美 豆瓣
Salomé
8.9 (66 个评分) 作者: (英)王尔德 译者: 中译 吴刚 / 英译 道格拉斯 勋爵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11
英伦才子奥斯卡•王尔德一生中创作的最著名悲剧
一段唯美凄恻、超越时代的《圣经》故事
英国唯美主义作家奥斯卡•王尔德的独幕剧《莎乐美》只是唯美主义作品中的经典。故事取材于《圣经》里莎乐美为希律王跳舞换得施洗者约翰头颅的情节,这一圣经典故被王尔德的妙手挖掘出了最黑暗也最深 刻的内涵。欲望的纠缠,畸恋的爆发,诡异的氛围,都被他在这短短的篇幅里发展到极致。而同时代的早夭天才画家比亚兹莱,亦称得上王尔德恶魔般作品最佳的诠释者。
本书收入了英国著名插画大师比亚兹莱为《莎乐美》创作的多幅插图——被誉为“有史以来诗人和画家最成功的合作之一”。
流溪 豆瓣 Goodreads
7.8 (108 个评分) 作者: 林棹 理想国 | 上海三联书店 2020 - 4
林棹的这部小说是我这些年读到的中文小说里尤为特殊的一部。她有点恍惚的叙述方式和她描写的茂密的内容甚至具有一种互文关系,气候、植物、气温这些都因为人物的行为和感受而具有一种官能性。这种相异于传统的常规的文学叙事的表现,这种异质性的力量,这种放任自己失常的勇气是值得珍视的。 ——孙甘露
林棹的小说值得推荐给阅读文学作品的年轻人。读者不必被她的语言狂欢的迷雾所困扰,《流溪》的写作就像是作者的一场又一场的内观,作者邀请我们进入她内在的丛林,她的写作呈现了诸多层面的现实——用的是迷人的当代汉语,尽管语言一次又一次害了我们。——棉棉
这是一份疑点重重的独白:很难说清叙述者是天真少女、狂人、骗子,抑或三者皆是。她周旋在浪荡的情人、破碎的母亲、暴戾的父亲之间,用泡沫和幻梦高筑起可疑的前半生,最终坠向不可挽回的结局。
这部处女作呈现细密画质地,携带着亚热带岭南独有的滋味、风景与记忆,讲述成长的歧途和可能的代价,纪念那些被随意折断与腐败在地的微弱者,和他们有过的爱与生活。
2020年10月21日 想读
看林棹老公写的东西甚至会觉得她在炫耀和卖弄自己技法多么高超娴熟(褒义)。人性昏暗,畸形的母女关系,性。多么迷人和诡谲的故事啊。读至最后一章意识到想象这种埋葬与纪念的方式非常有助于心理健康。“我在假货间穿行。我找到一座湖,浓得发绿。我想象少女就是在此处落水。我掏出叠成方块的她的遗书,展开,搁入湖面。那两页写得密密麻麻、被抚摩得毛茸茸的A4纸先是愣了一下,继而发出轻叹,顺从地拥抱了从四面八方聚拢来的甘浓命运。”
中国 中国文学 剧情 小说 短篇小说
第歐根尼變奏曲 豆瓣
作者: 陳浩基 格子盒作室 2019 - 1
華文、港產推理作家第一人
陳浩基
首度推出中短篇小說合集
在那個帷幕後的異世界,揭開假象與真相之交錯變奏;
「第歐根尼式」十七組曲,密室醞釀至醇之登場演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