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蓝色吉他 豆瓣
The blue guitar
作者: [爱尔兰] 约翰·班维尔 译者: 戴从容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 - 3
一切爱的本质都是自恋。
爱尔兰国宝级作家、布克奖得主约翰·班维尔新作。
奥利弗是一位小有名气的画家,而私下里,他还是一个从来没被抓过现行的小偷。他偷窃不为钱财,只求刺激。他尤其恶劣的偷窃行径,是从好朋友那里偷了他的妻子。如今,他的绘画生涯遇到瓶颈,已多日未曾拾起画笔;不巧的是,他的秘密恋情也被人发现,他只得仓皇出逃,逃离他的情人、妻子和他的家 。可最终,他不得不重新认识自己,踏上救赎之路……
失落的卫星 豆瓣
8.2 (187 个评分) 作者: 刘子超 文汇出版社 2020 - 7
刘子超出发之作《午夜降临前抵达》重版出来👇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522033/
·
☆ 豆瓣年度榜单·中国文学非小说类 第一名
☆ 方所文化 年度选书
☆ 新浪读书 年度推荐图书
☆ 搜狐文化 年度十大好书
☆ 《南方都市报》南都十大好书
☆ 《新周刊》·硬核读书会 十大非虚构好书
☆ 《中华读书报》不容错过的25种文学好书
·
我们生而自由,却往往身 不由己。
在隔绝和封闭的时代,聆听游荡世界的回声。
·
☆ 深入中亚大陆,探访神秘的邻人之国,作家刘子超寻觅九年之作
☆ 探索未知之地,见证时间之旅,记 录个体之声,寻找被遗忘的失落之心
☆ 历史学家罗新、作家许知远高度赞许,“为今后的旅行写作树立起标杆”
☆ 因深入书写世界一隅,获“全球真实故事奖”(True Story Award)特别关注作品
☆ 《纽约客》记者Jon Lee Anderson推荐:饱含幽默感、好奇心和冒险精神之作
☆ 入选单向街水手计划,开启“新游牧”生活方式,在封闭与隔绝的时代逆向而行
☆ 随书附手绘地图及40张摄影彩插,作者首次分享中亚文艺清单,纸上遨游中亚
·
有了刘子超这本书,我们可以骄傲地说,在近代以来琳琅满目的中亚旅行文学中,终于有了第一部高质量的原创中文作品。——罗新,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
九年间,作家刘子超数次深入亚洲腹地,前往神秘的邻人之国——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及土库曼斯坦——在这片处于全球化边缘和大国夹缝间的土地,展开一场过去和未来之间的寻觅之旅。
沿着国境线飞驰,绕过散落的飞地,驰骋于帕米尔无人区,在苏联的核爆试验场抛锚,他以探险者的精神见证隔绝之地;踏上撒马尔罕的金色之路,徜徉于血腥战场和帝国宫殿,凝视最古老的圣书,抚摸玄奘笔下的佛塔,他试图寻回古人的目光;结识将未来寄托于汉语的塔吉克青年,遇见困守咸海七年的中国人,在乌兹别克的酒吧里,听见把酒言欢的商人指着撒向空中的钞票大喊:“你之前看到的全是假象,这才是现实!”一路上,他遇见形形色色的人,徘徊在希冀与失意、自由与迷失之间。
一切如同离轨的卫星,暧昧而失落,充满活力、孤独和挣扎,我们就在隔壁,却浑然不觉——直到旅行开始,直到翻开这本书。
·
有了刘子超这本书,我们可以骄傲地说,在近代以来琳琅满目的中亚旅行文学中,终于有了第一部高质量的原创中文作品。宽广的接触面,鲜活的时代感,颇有时间深度的历史思考,加上淡定得有点舞台感的冷静叙述,几乎各个方面都为今后的旅行写作树立起标杆。
——罗新,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子超是这一代人中最杰出的游记作家,他的叙述与感受常让我想起保罗·索鲁。偶尔,我希望他更狂野与热情一些。
——许知远,作家、单向空间创始人
刘子超的作品有简洁的散文风格,以及独特的幽默感、好奇心和冒险精神,读起来令人愉悦。在这本书中,他带着我们来到中亚的心脏地带,那里既神秘,又出乎意料地和我们紧密相连。刘子超是一位敏锐的人性观察者,也是一位极具天赋的作家。
——乔·李·安德森(Jon Lee Anderson),《纽约客》资深记者
《失落的卫星》可远远不只是一个关于旅行的故事。它是一部少见、非凡的文学作品,以一种非常缓慢的步伐在中亚漫游,如同一名佛教僧侣——顺带一提,这种缓慢的步伐亦体现在本书从容不迫的语言中。与大多数旅行作家不同,刘子超没有尝试去和那些“重要人物”对话,也没有假装了解这片土地的一切。相反,他与路上遇到的男男女女交谈,询问一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能得到不同寻常的答案。以上种种,都给他的作品一种难以超越的真诚。读完这本书后,你就像真的和子超去了一趟中亚,你对这片土地的了解比读一百篇政治类文章还要多。
——玛格丽特·斯普雷彻(Margrit Sprecher),“全球真实故事奖”2019年评委会主席
波多贝罗的女巫 豆瓣
A bruxa de Portobello
6.8 (8 个评分) 作者: 保罗·柯艾略 译者: 闵雪飞 南海出版公司 2009 - 7
雅典娜,一个和智慧女神同名的普通吉卜赛女子,因为从小表现出的异常禀赋而披上神秘的光辉,也因此招致普遍的怀疑与猜忌。她自由不羁,离经叛道,无惧传统成见,远赴东方学习书法,去伦敦波多贝罗街头迷狂舞蹈……
岁月回溯,碎片重新拼接,通过前夫、神甫、生母、房东、记者、邻居的眼睛,串成一个寻访心灵故园的望乡故事,打开一个鲜为人知的惆怅世界……
约定 豆瓣
Keeping a Rendevouz
作者: [英国] 约翰·伯格 译者: 黄华侨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5
我去过很多地方。我活过一些年头。现在,我把那些关于信守约定的故事,编述一集。每段叙述都从一幅图像开始,这些图像唤起了对相会之地的回忆。有些地方可能难以在地图上找到,另外一些或许可以。当然,所有这些地方,都曾为其他旅行者探访过。我希望,读者也会情不自禁地说:我以前来过这里……
——约翰·伯格
本书的每篇文章以一张图片引导,在这些文章中,约翰•伯格不仅分析图像本身,更重要的是,他深入观看背后的思考与读者在时空全域的探究相遇,从而文字的如晤变成如约而至的照面。通过这些视角独到的文章,我们得以全面领略约翰•伯格为我们所呈现的世界,进而有可能去探索波洛克和透纳作品中的主题,去穷尽巴黎的神奇,去思考人性的多种可能。这样的相会是多方面的:介于艺术与批评、艺术家与主题、煊赫与无名。而本书最重要的,是建立了作者与读者之间通过回忆与经验相会的契机。
玩笑 豆瓣
La plaisanterie
9.2 (20 个评分) 作者: [捷克] 米兰·昆德拉 译者: 蔡若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1
《玩笑》的背景是捷克六十年代政治风云到来的前夕,但《玩笑》中的故事情节本身却追溯到五十年代;小说主要是围绕主人公卢德维克的复仇而展开:青年知识分子路德维克,因为与女友开了个玩笑,被朋友泽马内克陷害,送入苦役营。归来后他为了报复泽马内克,设计勾引其妻海伦娜。计划成功后,他才发现:泽马内克早就想抛弃妻子,他的报复成了一个毫无作用的“玩笑”……
豆瓣 Goodreads
7.7 (57 个评分) 作者: [捷克] 米兰·昆德拉 译者: 马振骋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 - 3
速度是出神的形式,这是技术革命送给人的礼物。跑步的人跟摩托车手相反,身上总有自己存在,总是不得不想到脚上水泡和喘气;当他跑步时,他感到自己的体重、年纪,就比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身与岁月。当人把速度性能托付给一台机器时,一切都变了:从这时候起,身体已置之度外,交给了一种无形的、非物质化的速度,纯粹的速度,实实在在的速度,令人出神的速度。
慢的乐趣怎么失传了呢?啊,古时候闲荡的人到哪儿去啦?民歌小调中的游手好闲的英雄,这些漫游各地磨坊,在露天过夜的流浪汉,都到哪儿去啦?他们随着乡间小道、草原、林间空地和大自然一起消失了吗?捷克有一句谚语用来比喻他们甜蜜的悠闲生活:他们凝望仁慈上帝的窗户。凝望仁慈上帝窗户的人是不会厌倦的;他幸福。在我们的世界里,悠闲蜕化成无所事事,这则是另一码事了。无所事事的人是失落的人,他厌倦,永远在寻找他所缺少的行动。
这是米兰·昆德拉移民法国后,用法文所写的第一部小说。相较于《生命之中不能承受之轻》和《不朽》所探讨的沉重话题,《慢》的主题看上去令人惊奇:显然是昆德拉所有作品当中,主题最为轻松的小说。作者自己曾说:“作品没有任何一个严肃的词。”作者通过旅途中的驾驶事件,论及了速度、时间以及记忆、历史、遗忘等主題;以城堡为场景,穿插了美丽的爱情故事,并交织着当代与18世纪两个时空……
庆祝无意义 豆瓣
La fête de l'insignifiance
7.4 (98 个评分) 作者: [法] 米兰·昆德拉 译者: 马振骋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 7
六月的一个早晨,阿兰走在巴黎一条街道上,看到很多穿着低腰裤、露脐装的女人。看着她们裸露的肚脐,阿兰既觉得迷人,又感到困惑,情色不再以女人的大腿或乳房而是以女人的肚脐作为诱惑的中心,这意味着什么呢?
小说这样开篇,一场嬉笑怒骂的喜剧由此上演,围绕卢森堡公园这个舞台中心,阿兰、拉蒙、夏尔、凯列班四个好朋友轮番登场,顺着他们的脚步、他们的生活故事、他们三三两两的谈话,引出了巴黎街头的花季少女,市民热捧的夏加尔画展,斯大林二十四只鹧鸪的玩笑,尿急的苏维埃傀儡主席,自杀未遂却杀人的母亲,以及天堂纷纷堕落的天使……舞台上演着一部热闹非凡的人间喜剧,幕后却隐藏着作者冷静洞察的智慧:生与死、严肃与荒诞、历史与忘却、现实与梦境,昆德拉让我们在笑中漂浮,为世间的无意义狂欢。
好笑的爱 豆瓣
9.0 (25 个评分) 作者: 米兰·昆德拉 (Kundera M.) 译者: 余中先 / 郭昌京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1
《好笑的爱》内容简介:在三十岁前,我写过好几类东西:主要是音乐,但也有诗歌,甚至有一部剧本。我在多个不同的领域工作·——寻找我的声音,我的风格,寻找我自己。随着我的《好笑的爱》的第一个故事(写于一九五九年),我确信“找到了自我”。我成为写散文的人,写小说的人,而不是其他的任何什么人。
那时候,我深深渴望的惟一东西就是清醒的、觉悟的丑光。终于,我在小说艺术中寻找到了它。所以,对我来说,成为小说家不仅仅是在实践某一种“文学体裁”:这也是一种态度,一种睿智,一种立场。
故事的终结 豆瓣
The End of the Story
8.0 (2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莉迪亚·戴维斯 译者: 小二 中信出版集团 2017 - 8
【编辑推荐】
★一生中总有些人转身只要一瞬,忘记却要一辈子;打开人心最柔软的部分,一封写给错位前任,最真挚、坦率的情书;
★作家们的偶像,2013年布克国际奖得主,美国当代最著名女作家之一莉迪亚·戴维斯唯一长篇力作,孤独者的共鸣之歌,敏感还原我们在爱情中的嗔痴怨怼;
★失恋者的自愈手册,夜深人静,用故事为潮涌往复的回忆画上完整的句点;
★作为戴维斯最优秀的作品,这部小说,使用的每一个词语都如此精确,每一个句子也如此完美,音韵、句法和谐统一,为未来探讨记忆的虚构写作提供了一种非常有创见的尝试;——美国书评人 哈尔•哈拉维卡;
★戴维斯和保罗·奥斯特是少年夫妻,青春时,他们曾一起为艺术忍饥挨饿,苦心求索,如今彼此功成名就,却互不往来,对过去讳莫如深。痴念与真实,孰是孰非,都只能喑哑地散落在记忆的虚构中。
【名人推荐】
“在世的作家中,很少有人写下的东西比她的更有意义。”——乔纳森·弗兰岑
“她全凭一己之力发明了一个写作流派。”——戴夫·艾格斯
“她像卡夫卡那样有力,像福楼拜那样敏感,像普鲁斯特那样划世纪。”——英国《卫报》
“她是作家们的作家,乔纳森·弗兰岑和扎迪·史密斯等都是她的粉丝。”——btr
【内容简介】
没有预兆
就像旋风
袭击一棵栎树那样
爱撼动着我的心
——萨福
她是老师,他是学生。二人相差12 岁。
故事从记忆中的怦然心动开始,到相互折磨结束。仅仅维持了一年。
为了终结思念,她试图写下他们的故事。她不得不一次次回忆——他的皮肤、头发和衣服,他的魅力和缺陷,他的沉默与谎言。
她在旋涡中找不到出口,挣扎在回忆和忘却之中。旧日时光潮涌往复,她能做到真正的终结吗?或者,她想要忘却的,只是自己重新编织的虚构和想象?
快乐的死 豆瓣
7.4 (29 个评分) 作者: [法]加缪 译者: 梁若瑜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9 - 2
《快乐的死》为加缪的小说处女作,完成于他二十四岁那年,但直至他去世后才出版。
在一桩精心设计的谋杀案之后,梅尔索获得了人人羡慕的财富,过着财富与时间都有充分余裕的生活。然而,梅尔索仍然不幸福。
一个人如何才能快乐?为什么有了金钱,孤独却并不离开?
梅尔索的抉择和省思,也预告了加缪日后的其他小说和论述。
2020年11月10日 已读
加缪24岁的处女作,很存在主义。讨论死亡、快乐、脆弱、人生意义。里面对景物的描写都太美了。我在想爱和生命终究都会灰飞烟灭,意义也是我自己去赋予,死亡与生的界限就是意义,脆弱的泪滴。
加缪 小说 文学 法国
伤心咖啡馆之歌 豆瓣
Ballad of sad cafe : the novels and stories of Carson McCullers
8.0 (91 个评分) 作者: [美] 卡森·麦卡勒斯 译者: 李文俊 上海三联书店 2007 - 7
《伤心咖啡馆之歌》收入了麦卡勒斯的七篇中短篇小说,其中包括最著名的《伤心咖啡馆之歌》,以及麦卡勒斯十七岁时发表的处女作《神童》。
诸篇小说的背景多样,有都市生活的,有大学生活的,也有家庭生活的,但其反映的主旨似仍在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那种没来由的孤独感。书中除《伤心咖啡馆之歌》和《家庭困境》曾被引介入国内,其余均为首次面世。
白夜 豆瓣
Белые ночи
8.5 (136 个评分) 作者: [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 译者: 荣如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4
《白夜》是作家四十年代文学创作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具有浓厚抒情气息的中篇。小说描写天真无邪的姑娘娜斯简卡爱上一个年轻的房客,两人约定一年后在彼得堡的一座桥上相会,但届时房客没露面,姑娘虽然有点失望,但信心依旧。主人公“幻想家”——彼得堡的一名穷知识分子被姑娘的深情深深打动,便安慰她并接连四个晚上陪伴她在河边等候。最后房客终于出现,“幻想家”就压下刚刚升起的对娜斯坚卡的爱慕之情,为他们祝福。
文学理论入门 Eggplant.place 豆瓣
Literary Theory: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8.7 (6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乔纳森·卡勒 译者: 李平 译林出版社 2013 - 1
《牛津通识读本:文学理论入门》内容简介:乔纳森•卡勒向我们解释了什么是“理论”。他没有描述各个“学派”之间的争斗,而是勾勒了理论所倡导的各个关键的“流变”,直接阐述了文学理论的内涵。《牛津通识读本:文学理论入门》会让每个想要了解当代文学的读者受益匪浅。
新的一天 豆瓣
8.0 (68 个评分) 作者: 许立志 著 / 秦晓宇 编选 作家出版社 2015 - 3
2014年9月30日下午近两点,九零后许立志从深圳龙华一座大厦的十七层一跃而下,10月1日0点0分,他预设了定时发送的一条微博“新的一天”,准时发布于他已辞别的这个世界的新的一天。诗集之名即来自于他写给人间的这最后一句话。
本书汇集了许立志2010年以来所写的近200首诗,其中大部分诗作是在富士康打工期间内完成的。在艰辛的打工生活中,在劳碌的流水线生产操作之余,他一直坚持颇具水准的诗歌创作。他的诗朴素、斩截而又强烈,兼具抒情性与批判性,常以荒诞的或令人震惊的笔触书写悲辛的底层生活与幽深的死亡诗意,以此来为两亿多命运的同路人立言,为底层的生存作证。
2020年10月23日 已读
“当他们都看着我活到二十四岁时/这虚构也许就将成为现实”
很多写实的、也许我这一辈子无法想象的苦痛
文学 许立志 诗歌
莎乐美 豆瓣
Salomé
8.9 (66 个评分) 作者: (英)王尔德 译者: 中译 吴刚 / 英译 道格拉斯 勋爵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11
英伦才子奥斯卡•王尔德一生中创作的最著名悲剧
一段唯美凄恻、超越时代的《圣经》故事
英国唯美主义作家奥斯卡•王尔德的独幕剧《莎乐美》只是唯美主义作品中的经典。故事取材于《圣经》里莎乐美为希律王跳舞换得施洗者约翰头颅的情节,这一圣经典故被王尔德的妙手挖掘出了最黑暗也最深 刻的内涵。欲望的纠缠,畸恋的爆发,诡异的氛围,都被他在这短短的篇幅里发展到极致。而同时代的早夭天才画家比亚兹莱,亦称得上王尔德恶魔般作品最佳的诠释者。
本书收入了英国著名插画大师比亚兹莱为《莎乐美》创作的多幅插图——被誉为“有史以来诗人和画家最成功的合作之一”。
独居日记 豆瓣
Journal of a Solitude
7.5 (31 个评分) 作者: [美] 梅·萨藤 译者: 杨国华 译林出版社 2018 - 8
著名诗人、作家,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梅·萨藤五本日记中公认的经典
以独居疗愈,于孤独中寻求生命的乐趣与真相
孤独是自我的贫乏 独处是自我的丰富
《独居日记》是梅·萨藤五本日记中公认的经典之作。梅·萨藤于声誉正隆之时,隐居避世,与内心搏斗,以独居疗愈。日记中,她时常谈论自己的思考和创作、恋情与友情,不断记下日常生活的琐事,和对变幻无常却又惊喜不断的四季的细致观察,这一切不断抚慰着她敏感、脆弱的内心。
梅·萨藤的文字诚恳、真实、尖锐,透过这本日记,我们会看到自己的内心深处。
佛兰德镜子 豆瓣 Goodreads
7.9 (52 个评分) 作者: dome 后浪丨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9 - 9
◎ 编辑推荐
★ 一本极具名著气质的原创小说,独特的语言质感、异国的文化背景,造就了这本超越国界的小说,充分显示“新海外汉语写作”的多种可能性。
★ 在这个层层镶套的故事盒子里,时间交错,形象重叠,情节穿插,人事物互 为镜像,为历史打开了一个个裂隙。
★ 宗教与历史、自由与权威、梦境与现实、友情与牺牲交叠出现在同一片土地上,作者用叙事的力量完美地诠释了超越时空的信念、友爱和命运的种种。
◎ 内容简介
1940年5月10日,纳粹德国入侵比利时,8月31日,列日-奥斯坦德的夜车发车。在火车上,一位携带中世纪油画的乘客遇到了一位历史学家,两人的交谈逐渐脱离现实时间,打开一个个遥远的故事:远征新大陆的堂·迪亚戈,命名为“红”的修道院,一颗无处安放的心,《信经》形成时期的爱情,分不清梦境与现实的佛兰德画家……
故事在对话中展开,在对话中层层镶套,犹如无穷镜像,映现历史的深渊与爱的核心。
“友谊不仅诞生在熟悉的人之间,人们完全可以凭借对遥远之人的仰慕,建立坚实的激情;不必区分友情与爱情,因为友谊是从爱这个词派生而来……”
斯通纳 豆瓣 Goodreads
Stoner
8.8 (477 个评分) 作者: [美] 约翰·威廉斯 译者: 杨向荣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 1
《斯通纳》讲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爱,认同,怜悯,志业,傲骨,信任与死亡。
一个勇者有过的失败不失意的人生:即使不能拥有完美的生活,所幸追求过完整的自我。
美国,密苏里州。来自偏远农场的农家子弟、19岁的威廉·斯通纳进入州立密苏里大学学习农学。自一堂选修文学课为起点, 他的一生就此悄然改变。未来的斯通纳成为了一名大学老师,结婚、生子、教学、退休、衰老、死亡。在他生命的尽头,或许他可以坦然面对这个问题:你的一生,还要期望别的什么吗?
一部蕴含着真诚、激情与紧凑力量的小说,探究了历史洪流所忽视的人性之间的冲突、溃败与幸存,重新唤起思考每个个体独特存在的意义。作者约翰·威廉斯向世人展示了凡人中的勇者在如何生活。
----------------------------------------
◆威廉斯的写作就像被打磨光滑的橡木上反射出本色、持久的光泽。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以不带一丝一毫悲喜的冷静洞察了生活本质的全部。《斯通纳》迟到五十年后畅销,是献给被亏欠的艺术一次迟来的正名。 ——《纽约客》
◆斯通纳活过,然后死去,如你我一样。他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就发生在你我面前,看似平淡。然而,写出这种“简单”却需要天才才能完成。读这本书是一本令人难过却又美妙的阅读体验。 ——《星期日泰晤士报》
◆约翰·威廉斯的《斯通纳》刻画了一个将追求智识当作对抗无意义的战争、拒绝与外部世界作廉价妥协的人的一生。它的意义或许不只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它简直是一部几近完美的小说,机构精巧,语言优美,故事动人,展示着一种夺人心魄的完美。 ——《纽约时报》
◆一件文学的珍宝。 ——《明镜周刊》
◆拥有超乎寻常的力量……直击生活的真相,语言清澈优美。它是一部献给所有热爱文学之人的传奇。 ——伊恩·麦克尤恩
◆一本精彩绝伦的小说,既丰富又忧郁,记录着伤痛与失去的同时也留存了美好温柔的时刻。这本小说完美展现了小说艺术的要素,它的叙事节奏与情节构架均堪称完美无缺。这本小说像一条河流,冷静而又流畅的平静笔调裹挟着磅礴延绵的力量。 ——亚当·福尔兹
2020年10月19日 已读
深夜痛哭一场…一场很虚无的人生,在爱与爱的交界处做出选择,在无所适从的沉默里找到出口…最后他临近死亡的时候一直在问自己,“还期望什么呢”,被动观望自己的人生,好像那是别人的一样,我总觉得这样不对,但也不是所有人都想反抗以此证明一点什么的。斯通纳和凯瑟琳的爱情很多地方我都感到深深的共鸣,并希望以后再不要那样痴迷于根本不会握住自己的手的凯瑟琳了…

「他冷静、理智地沉思起自己这辈子看上去似乎难以回避的失败来……他曾经想要爱。他拥有了爱,然后又放弃了,把它释放进混乱的生命潜能中。凯瑟琳,他想。“凯瑟琳。”」
人生 文学 美国 美国文学
大师和玛格丽特 豆瓣 Goodreads
Мастер и Маргарита
9.4 (38 个评分) 作者: (苏) 布尔加科夫 译者: 高惠群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9 - 9
魔术师沃兰德(魔王撒旦)带着一只会说话的黑猫空降20世纪30年代的莫斯科,凭借魔力“为非作歹”——爱慕虚荣的市民出尽了洋相,贪婪成性的官员莫名其妙葬送了性命,一座信奉无神论的城市,被超自然的力量搅得天翻地覆……
与此同时,另一个时空中,两千年前的耶路撒冷,一场影响深远的判决正在紧张地进行。究竟该不该处死圣洁而又无罪的年轻人——耶稣?罗马总督陷入千年的纠结,也陷入了千年的悔恨。
一段如月光般凄美的爱情,命定般在莫斯科上演。上帝、魔鬼、焚毁书稿的大师、为爱疯狂的姑娘,一一登场;刽子手、告密者、通奸犯,自私自利者们,接踵而至。光怪陆离的幻景之中,一场跨越时空的狂欢就此展开……
《大师和玛格丽特》被认为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作者虚构了魔鬼对莫斯科的访问,把不可思议的魔法幻想、真实的历史事件和平庸粗俗的日常生活衔接在一起,营造出一个真实与虚幻交织、合理与荒诞并存、梦幻与现实融为一体的瑰丽世界。它用轻松诙谐、举重若轻的笔法,连锁喜剧、书中之书的结构,明快坚定、流光溢彩的语言,一扫俄罗斯文学给读者留下的沉重、深刻、难以进入的印象,被评为20世纪最好的俄语小说,法国《理想藏书》俄国文学49部理想藏书之首。
东方奇观 豆瓣 Goodreads
9.0 (32 个评分) 作者: [法] 尤瑟纳尔 / [法]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 译者: 刘君强 / 老高放 漓江出版社 1986 - 10
注:上传封面为该书英文版的封面,没找着中文的
10篇取材于古代东方世界的传奇故事,写的很美。
目录
王佛脱险记................. 1
马尔戈的微笑.............. 18
死者的奶汁................ 29
暮年之恋.................. 43
海仙女的恋人.............. 55
燕子圣母院................ 66
寡妇阿芙罗狄西亚........... 79
被砍头的女神迦利........... 93
马尔戈之死............... 100
科尔内柳斯.贝格的悲哀... 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