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8.3 (288 个评分) 作者: [马来西亚] 黄锦树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8 - 3
大雨无边无际,召唤南洋胶林深处的情感与记忆
台湾时报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得主黄锦树获奖作品
...................
※编辑推荐※
☆《雨》是2017年台北国际书展大奖及金鼎奖文学图书奖得奖作品,同时也是 2018年首届北京大学王默人-周安仪世界华文文学奖获奖作品,收录了第四届郁达夫小说奖短篇小说得奖作品《归来》。作者黄锦树是马来西亚华文重量级作家,曾获台湾重要文学奖 — —时报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雨》是黄锦树作品首次以原貌引进大陆。
☆ 不管在创作领域还是研究领域,黄锦树在当代马华文学(马来西亚华文文学)的代表性都毋庸置疑。梁文道曾说:“马来西亚的作家的一种特质,这个特质就在语言文字的经营上格外用心。坦白讲甚至在今天的中国大陆,我们所谓的中州正韵的原生地,同代的许多的小说家都不一定有他们那么地圆熟,那么地精巧。”
☆ 黄锦树以创作、立论对抗历史的遗忘,寻觅马华文学的出路。他的创作参照在故乡的生活经验,承接以往几近于失传的“异史”,经营一个幻魅的历史叙事学,以文学的方式使人重新省视过去,扣问未来该何去何从。
☆ 本书笔调魔幻,刻划细致,读着让人迷失在潮湿溽热的南洋雨林深处中,同那个小家庭一起畏怖惊惧,一起轮回转生。
...................
※内容简介※
离开故土下南洋的一个小家庭,栖身并扎根于马来半岛胶林间,四周环伺着凶猛的野兽、怀有异心的外人及徘徊不散的亡灵。伴随着家庭成员突如其来的失踪、离奇的死亡,缓慢而抑郁的步调积累到了某一天,迸发出爆裂性的奇诡突变,暴雨带来的洪水有时通向彼岸,从死神的指掌间他们脱离了现世,旋即变为异物投向下个轮回,不断循环往复。
...................
※名人推荐※
胶林小镇总是他构思的始原场景。潮湿凝腻的氛围,简陋质朴的市井人物,阴鸷凄迷,而且时泛凶机。黄锦树是忧郁的,但他“非写不可”。就像沈从文诉说他的湘西故事……但黄锦树不是沈从文。沈从文面对天地不仁,却能经营一种抒情视野……黄锦树的作品有杀气。不论讽刺白描或乡愁小品,你都感觉字里行间溅着血光。……这倒令我们想起了鲁迅的风格。“我以我血荐轩辕”,写作是拼命的事业,闲人最好莫近。我们的文坛假情假意惯了,突然来了个拼命三郎,当然求之不得。
——文学评论者 王德威
自卡夫卡以来的现代小说,从精神到样貌,总是跋涉。现在读了锦树的小说,竟是迅速之诗。可说来辛酸,能够迅速,正是因为马华文学的文化资产欠缺,甚或没有。……他本属学界,那几本核量级的文论(我读了不止一次《文与魂与体/论现代中国性》),即使没读过,方圆内也感受得到辐射能。才华有余,他写着小说,故而比他的任何一位马华同行都洞察着这个没有,并戮力善用之,那成为他的“变形记”体。
——台湾作家 朱天文
非常厉害,非常美的一组短篇小说。……这本小说集里对读者熟悉的雨林,文字上更精致,画面的显影解析更历历如绘,故事里的人物因为不是为一个之后要发动的魔术或叙事的妖怪吞噬而存在,故而更在故事里五官清晰,置身的场景愈栩栩如生。
——台湾作家 骆以军
2020年7月20日 已读
终于读完了,花了好几个熬夜的晚上。

第一次读马来西亚作家写的中文小说,整个字里行间都是热带雨林的潮湿感,凶猛的野兽、橡胶、木房子、原始性爱。

最后一章挺耐人寻味的,包括台湾、香港、以及南亚一些地方都在使用中文,但是习惯用语和语境又各有差别。当面对种种地理分界线的时候,不同土地上的人对于自己的身份认知总会有种撕裂感,那种文化和历史政治交杂在一起,密不可分的身份——我是谁。

整本书讲了不少平行世界的故事,读到一半我都有一些懵,那些和丛林野兽有关的部分让人读起来背后冒冷气,让我想起以前看盗墓笔记的晚上。
华语文学 小说 文学 马来西亚文学
天桥上的魔术师 豆瓣 Goodreads
8.2 (54 个评分) 作者: 吴明益 新星出版社 2013 - 12
聚散之际,献予伤感成人礼。
★“中国时报”2012开卷好书奖!
★以《城南旧事》的童稚抒写《台北人》的感怀。
★黄春明、张大春、柯裕棻,感动推荐!
台湾小说家吴明益获奖短篇小说集,内含十个形式独立且相互交涉的短篇作品,以台北中华商场为背景、以商场孩子的成长故事为素材,“天桥上的魔术师”贯穿其中。作者借由魔幻写实的笔法,重现了中华商场的昔日风貌,以童稚的视点怀念一个时代,以伤感的笔触审视童年生活中的温情与痛楚。
那些天桥是我童年最重要的一根神经。当它们刷地跨架在时间上,就温热我脑中某些已然胶硬的半透明记忆,重新流动。
——吴明益
吴明益的《天桥上的魔术师》令人惊艳。难得看到小说呈现得这么立体,这么有现场感。如果作者单是在制式下的教育成长,而欠缺广泛的生活教育的话,人性在各种场域的面貌是呈现不出来的。从扁平的小说界钻出头来的好小说。 ——黄春明
谢谢吴明益,他不只让我读到了结构精严的故事,也让我重温一回创作的执著与希望。对于一个多年没有因小说而落泪的读者来说,这是莫大的鼓励与幸福。 ——张大春
他有如此天赋能够让那时光再现,并且重新赋予质量和温度,让我们得以从他善良宽容的眼睛,回顾那时代,那生活,这座城,然后学着饶恕他人和我们自己。 ——柯裕棻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 Eggplant.place Eggplant.place Goodreads
Se una notte d’inverno un viaggiatore
9.1 (157 个评分) 作者: [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译者: 萧天佑 译林出版社 2012 - 4
在大陆,王小波、苏童、阿城、止庵是他的忠实粉丝
在台湾,朱天文,唐诺是卡尔维诺不余遗力的传播者
在香港,梁文道说他一直在准备谈卡尔维诺,可是一直没准备好
权威版本,全面修订2006年单行本译本,并增补卡尔维诺各作品自序、后记、注释等重要资料
知名设计师全新装帧,精装双封设计,书脊烫金,封面采用原创线条图,赋予每部作品文学个性
卡尔维诺用小说搭起迷宫,与读者你一起做文字和思想的游戏,正如情欲开放了男人和女人的时空,阅读,也让读者、作者和作品碎成万花筒里的玻璃,自由变幻着世界。繁华镜像之间,你是否看见了卡尔维诺的狡黠?
2020年7月1日 已读
恍恍惚惚地看到了结尾,里面是不断的书籍套娃,正当沉浸在一个故事里的时候,它却戛然而止了,很明显这是作者故意的手法,在一个个故事中,完成无限种遐想和无数个结局的构思,这天马行空的结构设置下场景切换却毫无生硬的感觉。因为是断断续续看完的,所以每次看到一个小说中的小说的时候,总是觉得自己根本没看过这本书,估计还是要一口气读完比较爽。最后再对卡尔维诺说一下:老东西成会了。
卡尔维诺 意大利 文学
地下室手记 Goodreads 豆瓣
Записки из подполья
9.2 (180 个评分) 作者: (俄罗斯) 陀思妥耶夫斯基 译者: 曾思艺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20 - 5
《地下室手记》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长篇小说。该书由主角地下室人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地下室人是名年约四十岁左右的退休公务员,他的内心充满了病态的自卑,但又常剖析自己。全书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地下室人的长篇独白,内容探讨了自由意志、人的非理性、历史的非理性等哲学议题。第二部分是地下室人追溯自己的一段往事,以及他与一名妓女丽莎相识的经过。
《地下室手记》不仅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也预视了他后来5本重要的长篇小说:《罪与罚》、《白痴》、《群魔》、《少年》、《卡拉马佐夫兄弟》。该书也被认为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过程中的一个转折点。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纪德认为:"这部小说是他写作生涯的顶峰,是他的扛鼎之作,或者,如果你们愿意,可以说是打开他思想的钥匙。"
窄门 豆瓣 Eggplant.place Goodreads
La porte étroite
7.7 (98 个评分) 作者: [法] 安德烈·纪德 / 顾琪静 译者 译者: 顾琪静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8 - 10
“因为抱着与你重逢的期待,在我眼里最险峻的小道也总是最好的。”
阿莉莎与杰罗姆是一对表兄弟,自小青梅竹马。阿莉莎喜爱读书,常常和杰罗姆在花园后面的长椅上诵读诗歌和文学,两人在诺曼底的乡村度过漫漫却无忧的童年。爱情在同龄的几个少男少女身上渐渐发芽,起初他们偷偷爱恋彼此,各自藏着秘密和烦恼。爱恋至深时,他们精神交融,一心想为对方变成更好的人,完全无法忍受任何不完美的产生。然而,表姐阿莉莎在他人平淡的婚姻生活里,看到爱情最终落入平凡的模样,对爱情的终点产生了怀疑,她想追求的是永恒之爱,深信世间存在不朽的爱恋,只是通往永恒的道路是一条狭路,进入的门是一扇“窄门”,“只有少数人”能找到……
编辑推荐: 读完《窄门》,你便读懂了纪德的一生。
◆ 法文直译全新版,更通俗易读,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
◆ 诺贝尔文学奖经典,法国文坛不可绕过的作家。
◆ 安德烈·纪德笔下最刻骨铭心的爱恋。
◆ 封面设计更贴合小说主旨。
“爱情最美好的时刻,不是在说“我爱你”。”
“在我的生命里,除了爱情找不到别的意义,于是紧紧抓着它。除了期待我的爱人到来之外,我什么也不等待,也不愿等待。”
波拉尼奥:最后的访谈 豆瓣 Goodreads
Roberto Bolano:The Last Interview and Other Conversations
8.3 (63 个评分) 作者: [智]罗贝托·波拉尼奥 译者: 普照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7
1998年,罗贝托·波拉尼奥的小说《荒野侦探》发表,记者玛丽斯坦发现了这位"可以和自己的读者做朋友"的作家。几封书信往来之后,两人不仅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还就"真理"与"结果"进行了一场长久的讨论,也成为波拉尼奥生前的最后一次访谈。这次访谈首次译成中文,和另外几篇同时收录,其中包括波拉尼奥与南美的几位记者所做的访谈,为读者理解这位"拉丁美洲的T.S.艾略特或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作品提供了丰厚的图景。围绕波拉尼奥的创作、奇书《2666》的诞生、作家与同时代作家好友的交往等,这些轻松而精彩的对话,都在他的巨著《2666》的写作期间完成,它们展现了作家的处世态度,对爱的追求,以及对致命疾病的现实最为深邃的个人忧虑。
从很多方面来看,这甚至比阅读他的小说更有趣。
--《洛杉矶时报》
波拉尼奥 x 《首都》
我反对一切事物。我觉得自己像个幸存者,就是从字面意义上来说,我没死掉。我有很多朋友都死掉了,因为革命的武装冲突,吸毒过量,或者艾滋。活下来的一些人,现在都是杰出的西班牙语文学名流。
波拉尼奥 x 《炸弹》
每部作品,在某种程度上都是自传性的。《伊利亚特》中,我们端详两个同盟、一座城市、两支军队的命运,但我们也关注阿喀琉斯和普利亚姆和赫克托的命运,而所有这些角色,这些独立的声音,都反映了创作者的声音和孤寂。
波拉尼奥 x 《图里亚》
如果由我来决定,我愿意活到一百岁,这样就能永远保护我的孩子。我认为理性和亲子关系没有任何关系。也许从孩子的角度,理性确实会强加于自我,但从父母的角度,很难将理性强加于人。
波拉尼奥 x 《花花公子》
我为那些阅读科塔萨尔和帕拉的钢铁般的年轻人所感动,就像我阅读它们并打算继续阅读一样。我为那些头下夹着一本书睡觉的年轻人所感动。书是世上最好的枕头。
2020年5月10日 已读
“我是幸存者。对于这一事业,我感受到莫大的喜爱,尽管如此,它也有点过头了,有点缺乏节制且背离初衷。这事业令人失望地变得浪漫而不切实际,本质上还是革命性的,然而许多艺术家团体和世代都已遭遇失败。”
文学 访谈 访谈录
光年 豆瓣 Goodreads
Light Years
8.4 (2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詹姆斯·索特 译者: 孔亚雷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5
维瑞和芮徳娜夫妇的生活,似乎只是一场无尽的饗宴。丈夫事业有成,妻子优雅聪慧,他们有两个可爱的小孩,一群迷人的朋友,还有一只狗和一匹小马。模范家庭,理想人生,却在几无觉察间如一艘大船慢慢腐朽,无可挽回…
从未有人这样写过被时间磨损的爱和婚姻,也没有谁如此心碎地写出家庭与自我、占有与放弃之间逐步扩散的裂痕。詹姆斯·索特精美绝伦的小说,将人生中那些不可磨灭的时刻酿成烈酒,一饮而尽。在他笔下,碎片具有了永恒的意义,而几个句子便足够最丰富重大的事件隐秘地发生。“一部20世纪的杰作”,《光年》是属于所有世代的理想的哀歌。
未知大学 豆瓣 Goodreads 豆瓣
Amberes
8.8 (38 个评分) 作者: [智利] 罗贝托·波拉尼奥 译者: 范晔 / 杨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 8 其它标题: 安特卫普
波拉尼奥一直以诗人自居,非常珍视自己的诗作,得知病情的几个月后,他亲自整理自己几乎所有的诗歌手稿,是未来将出版的《未知大学》的雏形。
中文版诗集以《未知大学》为主体,同时收录作者此前已出版的另外三部诗集:《安特卫普》(2002年)、《浪漫主义狗》(2000年)和《三》(2000年),涵盖波拉尼奥1978—1994年间创作的几乎全部诗歌,中文版基本保留了各部诗集的完整形态。
深陷波拉尼奥毕生之作的读者会轻易发现,《未知大学》有他之前作品的影子。对于了解波拉尼奥小说的读者而言,相似的主题充盈他的诗中:性、死亡、政治、侦探、年龄、时间、勇气、犯罪、堕落、加泰罗尼亚、毁灭与漠视、遗忘、晦涩的作家、老朋友、灯塔、折刀和驼背小人……
“未知大学”的概念来自科幻小说家阿尔弗雷德·贝斯特的《被谋杀的穆罕默德》。这本小说的主人公在“未知大学”里任教,这里有着狄更斯笔下的匹克威克式人物,这是一个荒诞风格的学习中心。“未知大学”里的人有着典型的共性:他们是天才,为了他们的天才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他们的思想是超脱世俗的。天才就是一个另辟蹊径来抵达真实的人。
波拉尼奥如饥似渴地阅读,涉猎广泛,他的阅读既有深度,也有广度,这解释了为何看似不可能的诗歌英雄花名册里的名字会如胡椒粉的气味一样散发在他的书里。波拉尼奥充满幻想的前辈博尔赫斯一句有名的想象:天堂是一座图书馆,而波拉尼奥反转了这种想象:“亲爱的,那不是天堂。”
一个要求极度精确的猎人,小心翼翼地雕刻着他的结构
《安特卫普》,在《未知大学》中此部分名为《远走的人》,由56个短小章节组成,是波拉尼奥在25岁以后写的,直到2002年才出版。这是文学上的一次实验。波拉尼奥写道:我为自己及那些我不能确定的人,写下这本书。这完全是个人的自我记录,写一个念头,或一幅图景。
灵魂是一只狗,心是蓬头垢面的流浪汉
《浪漫主义狗》大部分诗散见于《未知大学》的几个部分,其中一首名为《索尼》的诗,在《未知大学》里以无题诗《我在酒吧里有个人叫索尼》出现。《浪漫主义狗》是波拉尼奥最强烈的个性表达之书,收录44首诗。形式多变,长短不一,是一种读者曾经未见的新的诗歌文学表达,充分表明波拉尼奥是一个好诗人。“浪漫主义狗”取自一个简单的比喻:灵魂是一只狗,心是蓬头垢面的流浪汉。大部分是回顾年轻时的自由, 在那个“不会被无限吓到”的二十二或二十三岁。
一部分行(但不一定押韵)的黑白公路电影
《三》共包含三个部分,由三个完全不同的诗歌组成:《赫罗纳秋天散文》《新智利人》与《文学散步》。《文学散步》未收录在《未知大学》中。第一部分《赫罗纳秋天散文》(1981),是一系列电影片段组成的散文诗;《新智利人》(1993),是《在路上》的诗行体,讲述一个年轻智利乐队从家乡去遥远的地方旅行巡演的故事;《文学散步》(1994),有数字标号的57小段,以散文的形式,大部分以“我梦见”开始,经常提及文学界的人物。
--------------------------------------
◆《百年孤独》译者范晔推荐:
1 这不是一部诗集。
2 这是一份文学病人的病历。
3 这是一部分行(但不一定押韵)的黑白公路电影。
4 这是《荒野侦探》的官方同人 (Copyright ©2666)。
5 这是拉美青年艺术家的画像x护身符x袖珍黑洞拼图。
6 这是一本诗体“小说”——如果《2666》也是一首一千页的叙事诗的话。
7 这是一种反抒情(这甜腻之霾!)的大颗粒反诗歌。
8 这是尼卡诺尔 •帕拉(波拉尼奥挚爱的智利诗人)开着“海之星”飞碟在墨西哥城上空用气体写成的恒定青春版《解放神学》。
9 这是写给一代(被)革命(诱惑又抛弃的)孤儿的情歌。
忘掉上面所有的废话:这是一部诗集而已。
◆几近涵盖波拉尼奥1978—1994年间创作的全部诗歌。中文版波拉尼奥诗集包含主诗集《未知大学》,及另三部诗集《安特卫普》《浪漫主义狗》《三》。波拉尼奥本人整理完留待出版的《未知大学》,包含后三部诗集的大多数内容。中文版基本保留了各部诗集的完整形态。
◆苏珊·桑塔格、约翰·班维尔、科尔姆·托宾、斯蒂芬·金等众多作家赞赏有加,轰动文坛的《2666》《荒野侦探》《地球上最后的夜晚》作者,感到最不脸红的作品。
◆写诗是任何一个人在这个被上帝遗弃的世界上能做到的最美好的事情。最终诗人像孩子和诗人的孩子。
◆如果波拉尼奥没得重病,他也许仍是一位流浪诗人,对他所写的情色场景爱不释手。他的小说提升了他在文学上的地位,他的诗歌和诗性的敏感让他登上了文学高峰。
◆主诗集卓纺精装布面,用于珍藏及长久翻阅。三本诗集,采用浅草色、驼色、泥灰色的杰尼雅纸张,车线装订,内文使用字典纸,以方便携带,随时阅读。随书另附米色杰尼雅精美单页。立体呈现波拉尼奥的诗集特点。
爱与黑暗的故事 豆瓣
A Tale of Love and Darkness
8.3 (28 个评分) 作者: [以色列] 阿摩司·奥兹 译者: 钟志清 译林出版社 2014 - 3
当今以色列最富影响力的作家阿摩司·奥兹发表于2002年的自传体长篇小说《爱与黑暗的故事》一向被学界视为奥兹最优秀的作品,短短五年就被翻译成二十多种文字的译本。尤其是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尼古拉斯·德朗士的英文译本在2004年面世后,这部作品更广泛地引起了东西方读者的兴趣,不仅促使奥兹一举夺得2005年“歌德文化奖”,又于2007年入围“ 国际布克奖”,最近还荣获了“阿斯图里亚斯王子奖”。这部近六百页的长篇小说把主要背景置于耶路撒冷,以娓娓动人的笔调向读者展示出百余年间一个犹太家族的历史与民族叙事,抑或说家族故事与民族历史。家庭与民族两条线索在《爱与黑暗的故事》中相互交织,既带你走进一个犹太家庭,了解其喜怒哀乐,又使你走近一个民族,窥见其得失荣辱。
心是孤独的猎手 豆瓣
The Heart Is a Lonely Hunter
8.7 (131 个评分) 作者: [美] 卡森·麦卡勒斯 译者: 陈笑黎 上海三联书店 2005 - 8
《心是孤独的猎手》作者麦卡勒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她一举成名的作品和最具震撼力的代表作,居“现代文库20世纪百佳英文小说”第17位,曾被评为百部最佳同性恋小说之一。
故事的背景类似于《伤心咖啡馆之歌》中炎热的南方小镇。小说中两个聋哑男子的同性之爱令人感动,而同性之恋又是若有若无的,时而激烈,时而沉默。主旨凸显的是麦卡勒斯式的主题:孤独是绝对的,最深切的爱也无法改变人类最终极的孤独。绝望的孤独与其说是原罪,不如说是原罪的原罪。
十一种孤独 豆瓣 Goodreads Eggplant.place
Eleven Kinds of Loneliness
8.3 (177 个评分) 作者: [美] 理查德·耶茨 译者: 陈新宇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1
“我根本不敢肯定这间房子有没有窗户……上帝知道,伯尼,上帝知道这儿当然在哪儿会有窗户的,一扇我们大家的窗户。”
《十一种孤独》以冷峻的笔触描写了美国二战后五六十年代普通纽约人的生活,写了十一种孤独的人生,主人公都是缺乏安全感、生活不太如意的人:曼哈顿办公楼里被炒的白领、有着杰出想象力的出租车司机、屡屡遭挫却一心想成为作家的年轻人、即将结婚十分迷茫的男女、古怪的老教师、新转学的小学生、肺结核病人、老病号的妻子、爵士钢琴手、郁郁不得志的军官、退役军人等。耶茨笔下都是普通人的普通生活,描写的是普通人的孤独、失落与绝望,他自己曾说:“如果我的作品有什么主题的话,我想只有简单一个:人都是孤独的,没有人逃脱得了,这就是他们的悲剧所在。”
* * *
被遗忘的最优秀的美国作家。
——《泰晤士报》
耶茨是位大师。
——赛巴斯蒂安·福克斯
仅仅提到这本书的标题就能在整整一代读者中很快地获得赞同与共鸣,耶茨创作出了《都柏林人》的纽约版本。
——《纽约时报》
有史以来十部最好的美国短篇小说集之一。
——库尔特·冯内古特
耶茨是一位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他自然地继承了海明威朴实无华的风格以及卡佛的极简约主义。然而,耶茨给我们的不只是这些,他的作品有一种透明感。这种透明源于菲茨杰拉德,这位他心目中伟大的文学英雄。
——《卫报》
美国最好的战后小说家和短篇故事作家之一。他为他身处的时代贡献了一些最出色的小说,也给今天有幸一读的读者带来了乐趣。
——《独立报》
2019年11月14日 已读
“他们回忆以前自己就要成功的时候,也许就那么一次,还失之交臂;而对爱、对家庭、对社会的拯救,不知怎么总是无法实现。”

理查德耶茨是真的牛逼,最后一年都用氧气面罩维持呼吸了还他妈抽烟。
孤独 小说 文学
别的声音,别的房间 豆瓣
Other Voices, Other Rooms
7.9 (29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杜鲁门·卡波特 译者: 李践 / 陈星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2
本书是美国作家杜鲁门•卡波特23岁时的代表作,带有自传性质,围绕着一名少年寻找自我的历程展开各方面的议论,对孤独、恐惧、爱情、寻根、成长等主题进行了探索。这是一部美国南方哥特式小说,诗意、奇特而复杂,其中充满了比喻和象征,是有声有色的文字游戏:华丽、璀璨,大胆地炫耀写作技巧,具有鲜明的实验性。作者将其思想用半隐秘的语言流动式地环环相扣地表达出来,显示了其对语言惊人的驾驭能力,被誉为“20世纪中期文学的试金石”。
葬礼竞技会 豆瓣
Funeral Games
9.0 (8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玛丽·瑞瑙特 译者: 郑远涛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 3
《葬礼竞技会》以亚历山大的垂死开篇。公元前323年的巴比伦皇宫,笼罩在沉重压抑的气氛之下,昔日的帝国统治者已日薄西山,而他身后遗留的子嗣此时尚未出生。弥留之际,亚历山大只留下“给最强者”的遗言就去世了。
自此,亚历山大周围各怀野心的将佐、亲属,为了夺得帝国继承权开始了一段混乱的斗争:有人毫不留情地剪除异己;有人被迫推上台前扮演傀儡角色;有人结成脆弱的同盟,很快又挥戈相向……
在权力斗争的旋涡中,人人都是棋子,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亚历山大曾经苦心经营的庞大帝国正走向不可预知的结局。
美国总统肯尼迪、传奇作家张爱玲、英国布克奖得主《狼厅》作者希拉里·曼特尔的挚爱作家—玛丽·瑞瑙特
公认巅峰巨作“亚历山大三部曲”第三部
阴谋与陷阱,复仇与角力,在这里同台竞技
亚历山大大帝去世之后的帝国,正面临分崩离析的命运
玛丽·瑞瑙特对于历史小说家及其读者们都是一道光照。她不会假装昔日和今天一样,古希腊人和我们一样。她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的奇异,纤毫毕现、准确无误,挑战我们的价值观,勾引我们的好奇心,领着我们穿越一块动人而愉悦的域外地景。
——布克奖得主希拉里·曼特尔
以很多人来说,对古代世界感兴趣,就是对玛丽·瑞瑙特感兴趣。她的作品对古代现实把握得真切,感受得真切,如今无人能及。玛丽有一种天赋:知道怎样在某些时候用寥寥几笔说出千言万语。
——罗宾·雷恩·福克斯,《亚历山大大帝传》作者,历史学家
瑞瑙特的写作技巧让我们沉浸到作品的世界里,把我们带入它的奇异、狂暴与美好之境。一种文学魔法,如此令人信服又充满创造性。
——《泰晤士报》
天堂之火 豆瓣
Fire from Heaven
8.3 (34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玛丽·瑞瑙特 译者: 郑远涛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 - 10
《天堂之火》讲述的是亚历山大20岁即位之前的经历。一出生,亚历山大的健美、力量和勇气便光彩夺目;而所有这一切,都将在亚历山大漫长而艰苦的少年时代被打磨得锋利,足以支撑起他宏伟的未来。
还未离开襁褓,亚历山大同床异梦的父亲腓力王和母亲奥林匹娅斯就开始了对他人生控制权的争夺,这让他自幼便谙熟权术和阴谋;而与他情投意合的挚友赫菲斯提昂及导师亚里士多德,则让他感受到了信任之力和理性之光。
尽管他12岁时已经在沙场上手刃仇敌、18岁时就当上了马其顿的骑兵指挥官,他也还是要蛰伏在困苦、羞辱中屏息静待,等待命运光华熠熠的道路为他完全敞开的那个时刻。
编辑推荐
美国总统肯尼迪、传奇作家张爱玲、英国布克奖得主 《狼厅》作者希拉里·曼特尔的挚爱作家 玛丽·瑞瑙特
公认辉煌巨作 “亚历山大三部曲” 第一部
少年亚历山大 史无前例的传奇演绎 横扫欧亚的霸业缔造者 初露锋芒的少年时代
名人推荐
玛丽·瑞瑙特对于历史小说家及其读者们都是一道光照。她不会假装昔日和今天一样,古希腊人和我们一样。她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的奇异,纤毫毕现、准确无误,挑战我们的价值观,勾引我们的好奇心,领着我们穿越一块动人而愉悦的域外地景。
——布克奖得主 希拉里·曼特尔
媒体推荐
以她通常的元气与想象力写就,玛丽•瑞瑙特具有伟大的才华。
——《纽约时报》
瑞瑙特的写作技巧让我们沉浸到作品的世界里,把我们带入它的奇异、狂暴与美好之境。一种文学魔法,如此令人信服又充满创造性。
——《泰晤士报》
波斯少年 豆瓣
The Persian Boy
8.6 (52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玛丽·瑞瑙特 译者: 郑远涛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 8
玛丽·瑞瑙特在《天堂之火》中讲述了亚历山大20岁继位以前的人生,而《波斯少年》则以第一人称回忆录的动人之笔,续写大帝最后的七年。故事叙述者是一位真实的波斯人——亚历山大青春俊美的伴侣巴勾鄂斯。
这少年幼时被卖为奴隶,辗转成了波斯国王大流士的男宠,他起初只从宫闱传闻里听说亚历山大震动朝野的胜利。后来在高伽米拉战场上,亚历山大再次击败大流士,将他赶上逃亡之路。大流士故后,巴勾鄂斯被作为求和礼物献入亚历山大的内廷。
亚历山大对声色享受体验尚浅,但对感情向来需求很深;巴勾鄂斯善于悦人,却一直无处实现少年的恋梦。他们的相遇恰似命中注定。征途漫漫,爱情给了亚历山大无限安慰,历经刺杀阴谋、异族联姻与军心浮动,他对巴勾鄂斯始终未减眷恋。
瑞瑙特不但以大师手笔再现了一代军事天才的光荣与梦想,而且一反亚历山大故事从希腊人出发的传统视角,借波斯人眼光写出胜利者与臣服民族难以弥合的鸿沟。作为历史小说,《波斯少年》不仅大气磅礴,细节精确,考据严谨,而且全书洋溢着一种罕见的深情与人性之光,与现代读者无有阻隔。
【书评一览】
有一阵子,(肯尼迪)总统偶尔会大看特看写实风格的历史小说,他尤其喜欢玛丽·瑞瑙特关于古希腊的作品。——<总统的阅读>,美国《生活》杂志1961-3-17
她[张爱玲]看过Mary Renault的《The King Must Die》,看得津津有味。——水晶《蝉:夜访张爱玲》,1971年
玛丽•瑞瑙特代表了历史小说的最高理想——使读者获得对过去的新洞见。……她在作品中真实自然地展示希腊世界的生活与道德,而且把双性爱、同性爱和异性爱都视为常态,予以从容的表现。——《纽约时报》
玛丽•瑞瑙特属于极少数长年创作而精品迭出的作家,她写到的每一个题材都予人新鲜的惊奇感。——《华尔街日报》
玛丽•瑞瑙特的亚历山大三部曲是20世纪原创性最令人意外的艺术品之一。——戈尔•维达尔,著名美国作家
刻画深爱着战士(亚历山大)的半是男子的这位宫廷宠臣,需要娴熟的技法,瑞瑙特女士成就斐然。——《大西洋月刊》
斯普特尼克恋人 豆瓣 Goodreads
スプートニクの恋人 [Supūtoniku no Koibito]
7.8 (110 个评分) 作者: [日] 村上春树 译者: 林少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1 - 8
斯普特尼克,苏联人造卫星的名字,意思是“旅伴”。沉迷于写作的少女堇,突然宣称“爱上”了她的音乐同道、年长17岁的中年美女敏,成了她欧洲之行的旅伴。然而在希腊的小岛上,堇却神秘地失踪了,因为她发现她的“恋人”只是一个躯壳,而灵魂已在一个惊险之夜失去了。绝望于异性之爱的堇,甚至连同性之爱也不能得到。“为什么都必须孤独到如此地步呢?”钟情于堇的一位小学教师喃喃自语,“这颗行星莫非是以人们的寂寞为养料来维持其运转的不成?”
2019年9月26日 已读
”我仰卧在平坦的岩石上遥望天空,想象现在也理应绕着地球运转不休的众多的人造卫星。地平线仍镶有淡淡的光边,但染成葡萄酒一般深色的天宇上已有几颗星闪出。我从中寻找人造卫星的光闪。但天空毕竟还太亮了,肉眼很难捕捉它们的姿影。肉眼看到的星星无不像被钉子钉住一样在同一位置上一动不动。我闭上眼睛,竖起耳朵,推想将地球引力作为唯一纽带持续划过天空的斯普特尼克后裔们。它们作为孤独的金属块在畅通无阻的宇宙黑暗中偶然相遇、失之交臂、永离永别,无交流的话语,无相期的承诺。”

我觉得结局的电话是主角臆想出来的,不过是产生的幻觉。接着或许他会做出自杀的举动。不过死亡也不是真正的解脱,只是一场无边无际的梦境。
孤独 文学 日本 村上春树 爱情
快乐的死 豆瓣 Goodreads
La Mort Heureuse
8.5 (17 个评分) 作者: [法] 阿尔贝·加缪 译者: 梁若瑜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6 - 3
加缪小说处女作中文简体版首次出版。
大师之作,出手不凡。
加缪终其一生都在思考的问题,可以在这里找到发端与答案。
《快乐的死》为加缪的小说处女作,完成于他二十四岁那年,但直至他去世后才出版。
在一桩精心设计的谋杀案之后,梅尔索获得了人人羡慕的财富,过着财富与时间都有充分余裕的生活。然而,梅尔索仍然不幸福。
一个人如何才能快乐?为什么有了金钱,孤独却并不离开?
梅尔索的抉择和省思,也预告了加缪日后的其他小说和论述。
到灯塔去 豆瓣 谷歌图书
To the Lighthouse
9.0 (190 个评分) 作者: [英]弗吉尼亚·伍尔夫 译者: 瞿世镜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1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英国意识流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之一。《到灯塔去》描写一次大战后拉姆齐教授一家和几个亲密朋友在苏格兰某岛屿上度假的一段生活。作者企图在这部情节非常简单的小说中探讨人生的意义和自我的本质,指出自我有可能逃脱流逝不息的时间的魔掌并不顾死亡的威胁而长存不朽。灯塔塔尖的闪光即象征拉姆齐夫人的灵魂之光。本书的意识流写作手法十分值得注意,如视角转换,两种时间,象征手法,音乐结构,借鉴绘画等。
野草 豆瓣
9.6 (10 个评分) 作者: 鲁迅 译林出版社 2013 - 11
《野草》收入鲁迅1924年9月至1926年4月在北京创作的散文诗23篇及1927年编成集子时所作《题辞》1篇。《野草》贯穿着严肃的自剖和不懈的思想探索。它的艺术特色鲜明——象征和隐喻手法,想象丰富,构思奇特。
2019年7月6日 已读
“于是只剩下广漠的旷野,而他们俩在其间裸着全身,捏着利刃,干枯地立着;以死人似的眼光,赏鉴这路人们的干枯,无血的大戮,而永远沉浸于生命的飞扬的极致的大欢喜中。”
中国 文学 现当代文学 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