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China Marches West 豆瓣
9.4 (7 个评分)
作者:
Peter C. Perdue
Belknap Press
2010
- 9
From about 1600 to 1800, the Qing empire of China expanded to unprecedented size. Through astute diplomacy, economic investment, and a series of ambitious military campaigns into the heart of Central Eurasia, the Manchu rulers defeated the Zunghar Mongols, and brought all of modern Xinjiang and Mongolia under their control, while gaining dominant influence in Tibet. The China we know is a product of these vast conquests.
Peter C. Perdue chronicles this little-known story of China's expansion into the northwestern frontier. Unlike previous Chinese dynasties, the Qing achieved lasting domination over the eastern half of the Eurasian continent. Rulers used forcible repression when faced with resistance, but also aimed to win over subject peoples by peaceful means. They invested heavily in the economic and administr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frontier, promoted trade networks, and adapted ceremonies to the distinct regional cultures.
Perdue thus illuminates how China came to rule Central Eurasia and how it justifies that control, what holds the Chinese nation together, and how its relations with the Islamic world and Mongolia developed. He offers valuable comparisons to other colonial empires and discusses the legacy left by China's frontier expansion. The Beijing government today faces unrest on its frontiers from peoples who reject its autocratic rule. At the same time, China has launched an ambitious development program in its interior that in many ways echoes the old Qing policies.
China Marches West is a tour de force that will fundamentally alter the way we understand Central Eurasia.
Peter C. Perdue chronicles this little-known story of China's expansion into the northwestern frontier. Unlike previous Chinese dynasties, the Qing achieved lasting domination over the eastern half of the Eurasian continent. Rulers used forcible repression when faced with resistance, but also aimed to win over subject peoples by peaceful means. They invested heavily in the economic and administr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frontier, promoted trade networks, and adapted ceremonies to the distinct regional cultures.
Perdue thus illuminates how China came to rule Central Eurasia and how it justifies that control, what holds the Chinese nation together, and how its relations with the Islamic world and Mongolia developed. He offers valuable comparisons to other colonial empires and discusses the legacy left by China's frontier expansion. The Beijing government today faces unrest on its frontiers from peoples who reject its autocratic rule. At the same time, China has launched an ambitious development program in its interior that in many ways echoes the old Qing policies.
China Marches West is a tour de force that will fundamentally alter the way we understand Central Eurasia.
阿甘正传 (1994) TMDB 豆瓣 Eggplant.place IMDb Min reol 维基数据
Forrest Gump
9.1 (2429 个评分)
导演:
罗伯特·泽米吉斯
演员:
汤姆·汉克斯
/
罗宾·怀特
…
其它标题:
Forrest Gump
/
福雷斯特·冈普
…
阿甘(汤姆·汉克斯 饰)于二战结束后不久出生在美国南方阿拉巴马州一个闭塞的小镇,他先天弱智,智商只有75,然而他的妈妈是一个性格坚强的女性,她常常鼓励阿甘“傻人有傻福”,要他自强不息。
阿甘像普通孩子一样上学,并且认识了一生的朋友和至爱珍妮(罗宾·莱特·潘 饰),在珍妮 和妈妈的爱护下,阿甘凭着上帝赐予的“飞毛腿”开始了一生不停的奔跑。
阿甘成为橄榄球巨星、越战英雄、乒乓球外交使者、亿万富翁,但是,他始终忘不了珍妮,几次匆匆的相聚和离别,更是加深了阿甘的思念。
有一天,阿甘收到珍妮的信,他们终于又要见面……
阿甘像普通孩子一样上学,并且认识了一生的朋友和至爱珍妮(罗宾·莱特·潘 饰),在珍妮 和妈妈的爱护下,阿甘凭着上帝赐予的“飞毛腿”开始了一生不停的奔跑。
阿甘成为橄榄球巨星、越战英雄、乒乓球外交使者、亿万富翁,但是,他始终忘不了珍妮,几次匆匆的相聚和离别,更是加深了阿甘的思念。
有一天,阿甘收到珍妮的信,他们终于又要见面……
剑桥中国宋代史(上) 豆瓣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Vol .05:The Sung Dynasty and Its Precursors,Part 1
作者:
[英]崔瑞德
/
[美]史乐民 编
译者:
宋燕鹏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20
这是两卷关于宋朝(960-1279)及其五代和南方诸国先驱者的第一卷,介绍了中国从907年唐朝灭亡到1279年蒙古征服南宋的政治历史。概述了在社会、经济和知识分子上升时期,标志着宋朝政治的兴起、巩固和灭亡的人物和事件。作者特别强调了在宋朝时期出现的具有政治意识的文人阶层,其特点是在朝代早期考试制度的重要性日益增加,以及在接近尾声的“道学”运动的兴起。此外,他们还强调了宗派主义和宰相专制对宋朝政治文化的不稳定影响,以及契丹辽、西夏、女真金和蒙元等强大的草原帝国对宋朝事件的形成和发展速度的影响。
内闱 豆瓣
The Inner Quarters : Marriage and the Lives of Chinese Women in the Sung Period
7.1 (11 个评分)
作者:
[美] 伊沛霞
译者:
胡志宏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4
- 5
《内闺:宋代妇女的婚姻和生活》考察的宋朝是一个纷繁复杂、充满变化的时代。一方面,缠足开始流行,士人开始倡导“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另一方面,我们接触到的是截然不同的印象女性的婚姻和财产权得到进一步保障。在这本海外中国妇女史研究的开山之作里,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内容异常丰富的画卷,宋代女性的生活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内外之别,祭祀庆典,安排婚嫁,侍奉公婆,养育后代,内闺争宠,守节再嫁……从而显示妇女史是动态的历史,是富有多种可能性的历史。由此读者不仅能够从多角度、多层面了解宋代女性群像,还能在社会变迁中把握她们的选择和才智。
中国转向内在 豆瓣
China Turning Inward : Intellectual-Political Changes in the Early Twelfth Century
8.1 (11 个评分)
作者:
[美] 刘子健
译者:
赵冬梅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2
- 1
《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内向》(美)刘子健著,赵冬梅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在北宋与南宋之间,中国文化发生了一次重大的转型,即从外向的汉唐文化转向内向的宋明文化。对这个转型,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予了不同的诠释,美国宋史研究学者刘子健教授在他的《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内向》一书中,对转型的诸多问题作了新的诠释。首先,关于两宋之际文化转型的性质。美国早期汉学家曾普遍把宋代中国成为“近代初期”,其根据是这一时期出现了欧洲近代前夜的一些特征,如大城市兴起、市民阶层形成、市民文化繁荣、手工业发展、贸易发达、纸币出现、文官制度成熟等。但作者不同意这样的看法,认为形同而实异,那些被描述为近代化的东西不仅没有导出近代化,而且新的意识形态——新儒家文化凝结为一种顽固的文化类型,成为后期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因此,宋代以后的中国文化只是在旧的基础上发生新变化,这本身又成为传统的一部分。
其次,关于两宋文化转型的根据。作者对两宋文化的转型不满足于仅作思想史、文化史的分析,而是从历史变化的层面寻找其根本原因。他认为,两宋文化转型的基本原因是专制权力的扩张与强化,而这种扩张和强化是通过君相关系的一系列变化来实现的。在北宋及以前,君主专制往往通过被称为股肱大臣的宰相团队来实现,但是,这种情形在南宋高宗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女真人的入侵面前,主降派首领秦桧把另一位宰相赵鼎搞下台,而使自己成为唯一的宰相,由他一人向高宗负责。这样,君主的权力空前膨胀,体制上不再有任何形式的约束。从此,知识分子意识到,政治必须从影响君主开始,其余皆为其次。所以,新儒家的泰斗朱熹对皇帝强调“格物”以“致知”,进而达到“正心”、“诚意”。既然君主绝对专制的局面已经形成,君主的道德观念、思想意识就决定一切,在这种情形下,为了实现治国、平天下,就只有让君主皈依儒家学说“内圣”的一面。这样,中国的文化逐步转向内向。
再次,关于两宋文化转型的影响。新儒学原本是少数知识分子挣扎和奋斗的产物,它经历了争论、被宣布为异端、最终上升为国家正统思想意识的过程。但是,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新儒家的胜利是一场得不偿失的胜利。由于新儒家从“外王”转向了“内圣”,造成了他们对现实的隔膜与生疏,“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成了他们的生存状态与真实写照。伴随着这种变化,在宋以后,宗法、贞节、孝道等观念大行其是,科举时文占据了士人的精神生活,这些导致中国政治文化长期处于稳定与停滞状态。也正因如此,起于明末清初的实学思潮成了一股文化解放思潮,在主流文化的压抑之下艰难地发展着,以致早期睁眼看世界的知识分子都要上溯顾(炎武)、黄(宗羲)。
由于刘子健主要从历史的角度诠释两宋文化的转型,对发生这种转型的内在文化理路较少顾及,宋代民族矛盾导致文化的巨大顿挫也是构成文化转型的重要因素。北宋以儒治国,号称“半部《论语》治天下”,但北宋被异族逐出中原、皇帝被异族所掳、割地输银的惨酷现实不能不在儒士心理上发生巨大震撼,对所信奉的儒家文化作出深刻的反省,其结果走向内向。
这点与该书结合起来看,对两宋文化的转型就会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刘子健认为不是专制政体而是新儒家提供的改变社会的方式——个人的道德修养构成两宋文化转型的根本原因的观点,改变了惯常的有关中国文化的叙事方式,其学术意义是不可低估的。
本书为“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之一。 (王保顶)
在北宋与南宋之间,中国文化发生了一次重大的转型,即从外向的汉唐文化转向内向的宋明文化。对这个转型,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予了不同的诠释,美国宋史研究学者刘子健教授在他的《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内向》一书中,对转型的诸多问题作了新的诠释。首先,关于两宋之际文化转型的性质。美国早期汉学家曾普遍把宋代中国成为“近代初期”,其根据是这一时期出现了欧洲近代前夜的一些特征,如大城市兴起、市民阶层形成、市民文化繁荣、手工业发展、贸易发达、纸币出现、文官制度成熟等。但作者不同意这样的看法,认为形同而实异,那些被描述为近代化的东西不仅没有导出近代化,而且新的意识形态——新儒家文化凝结为一种顽固的文化类型,成为后期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因此,宋代以后的中国文化只是在旧的基础上发生新变化,这本身又成为传统的一部分。
其次,关于两宋文化转型的根据。作者对两宋文化的转型不满足于仅作思想史、文化史的分析,而是从历史变化的层面寻找其根本原因。他认为,两宋文化转型的基本原因是专制权力的扩张与强化,而这种扩张和强化是通过君相关系的一系列变化来实现的。在北宋及以前,君主专制往往通过被称为股肱大臣的宰相团队来实现,但是,这种情形在南宋高宗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女真人的入侵面前,主降派首领秦桧把另一位宰相赵鼎搞下台,而使自己成为唯一的宰相,由他一人向高宗负责。这样,君主的权力空前膨胀,体制上不再有任何形式的约束。从此,知识分子意识到,政治必须从影响君主开始,其余皆为其次。所以,新儒家的泰斗朱熹对皇帝强调“格物”以“致知”,进而达到“正心”、“诚意”。既然君主绝对专制的局面已经形成,君主的道德观念、思想意识就决定一切,在这种情形下,为了实现治国、平天下,就只有让君主皈依儒家学说“内圣”的一面。这样,中国的文化逐步转向内向。
再次,关于两宋文化转型的影响。新儒学原本是少数知识分子挣扎和奋斗的产物,它经历了争论、被宣布为异端、最终上升为国家正统思想意识的过程。但是,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新儒家的胜利是一场得不偿失的胜利。由于新儒家从“外王”转向了“内圣”,造成了他们对现实的隔膜与生疏,“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成了他们的生存状态与真实写照。伴随着这种变化,在宋以后,宗法、贞节、孝道等观念大行其是,科举时文占据了士人的精神生活,这些导致中国政治文化长期处于稳定与停滞状态。也正因如此,起于明末清初的实学思潮成了一股文化解放思潮,在主流文化的压抑之下艰难地发展着,以致早期睁眼看世界的知识分子都要上溯顾(炎武)、黄(宗羲)。
由于刘子健主要从历史的角度诠释两宋文化的转型,对发生这种转型的内在文化理路较少顾及,宋代民族矛盾导致文化的巨大顿挫也是构成文化转型的重要因素。北宋以儒治国,号称“半部《论语》治天下”,但北宋被异族逐出中原、皇帝被异族所掳、割地输银的惨酷现实不能不在儒士心理上发生巨大震撼,对所信奉的儒家文化作出深刻的反省,其结果走向内向。
这点与该书结合起来看,对两宋文化的转型就会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刘子健认为不是专制政体而是新儒家提供的改变社会的方式——个人的道德修养构成两宋文化转型的根本原因的观点,改变了惯常的有关中国文化的叙事方式,其学术意义是不可低估的。
本书为“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之一。 (王保顶)
蒙古獨立與蒙中俄關係(1911-1945年) 豆瓣
作者:
其木格(Enkhchimeg Baatarkhuyag)
幸福綠光
2016
- 7
以蒙古人的觀點,解析蒙古與台灣、俄國的歷史關係,
想了解蒙古國取得獨立的真正過程,
絕不能錯過本書!
●蒙古獨立是蒙古人本身自願的,不是俄帝煽動的結果。蒙古獨立運動曾經不被任何國家支持,其獨立的過程完全依靠本身鍥而不捨的努力,向當時北方強大的鄰國(俄國)請求援助。俄國如何回答?俄國實際上對蒙古抱持何種態度?
●為了收復內蒙古,蒙古國政府曾於1913年向中國發起戰爭。蒙古國的政策以收復原先完整的領土,並恢復13世紀成吉思汗成立的「大蒙古國」為目標。依據蒙文文獻,內蒙古四十五旗當中幾乎全部希望加入蒙古國。當時蒙古國與內蒙古的關係如何?
●蒙古人於1911年發起第一次獨立運動,欲脫離滿清,卻被新建立的中華民國視為地方分離運動,加以反對。曾經建立橫跨歐亞帝國的蒙古,在歷史的悲劇中分裂為內、外蒙古。1911、1921年,內蒙古人與位於俄國境內的布利雅特蒙古人,都曾參與過獨立運動,足見蒙古國為蒙古族團結的重要中心。
●蒙古1911年的獨立運動成功後曾因俄國、中國的影響而受限,最終仍於1945年得到承認。1911~1945年如此長的時間裡,蒙古如何制定政策,順利周旋於兩國間?
●除了與中、俄國兩大強國間的關係外,蒙古也曾試圖取得美國、日本等第三方鄰國的承認,企圖影響中俄兩國對獨立一事的態度。雖然最終都未成功,此一歷史過程仍舊值得世人關注。
作者序
讓蒙古國的風吹進台灣
十多年前,當我初次踏進師大國語中心時,每間教室的牆壁上都掛著一張張世界地圖。但是,沒有一張地圖上出現「Mongolia」的字樣,相反地,卻把蒙古擺在中華民國的範圍內。
對於在獨立國家出生、長大的我而言,這簡直是一件不可思議的現象。
在我認識的諸多台灣朋友中,每一位都以為我會說中文,都稱呼我來自「外蒙古」,沒有人認為蒙古是個獨立國家。當年,我一進入台大碩士班就讀一年級時,一位教授不知為何對我抱持著十分強烈的敵意。他批評我既然是中國人,為什麼中文還說不好?或是,你就是中國人,蒙古獨立算什麼?那年我不過是個二十初頭的小女生,因自己出生長大的國家而遭受謾罵,既不解也不懂得辯護。就這樣,默默在心中留下無法忘懷的傷痕。
雖然那時我幾乎要放棄回國了,但是身邊的台灣朋友卻不斷地鼓勵著我。加上,好面子的我不願意回國時被誤解,讓人說我怎麼隨隨便便就從學校退學?終究,我選擇了留下來,甚至還拿了個博士學位。這大概是當初完全料想不到的。
這幾年裡,我發現台灣人對蒙古的瞭解真的太淺、錯誤太多了。在盡力解釋的過程中,我興起研究蒙古獨立史的興趣。因為,用中文發表的相關著作確實相當稀少,我開始希望有一本書能夠讓台灣的朋友瞭解真正的蒙古史。而當我開始認真研究蒙古獨立史時,也發現獨立過程遠比我想像的更加漫長與艱辛。我衷心希望蒙古的年輕人能多加珍惜這個國家。雖然世代更迭,現今已是個提倡人權的時代,人人都懷抱獨立自主的願望與快樂。難道這不是在前人的奮鬥中一點一滴改變而來的嗎?這份精神,相信應該長存心中。
最後,這本著作使用相當多蒙古重要的第一手材料,相信會對部分讀者有所幫助,也是本書的價值所在。由於是第一本書,不完善之處還有許多,期待更多人能夠批評指教。雖然不管在閱讀史料或是翻譯上都相當困難,最終沒有放棄而以中文發表,我真的感到相當慶幸。在台灣十幾年鼓勵我的老師以及所有朋友們,還有我的家人,我要致上最誠懇的謝意。謝謝你們,也謝謝讀者。
想了解蒙古國取得獨立的真正過程,
絕不能錯過本書!
●蒙古獨立是蒙古人本身自願的,不是俄帝煽動的結果。蒙古獨立運動曾經不被任何國家支持,其獨立的過程完全依靠本身鍥而不捨的努力,向當時北方強大的鄰國(俄國)請求援助。俄國如何回答?俄國實際上對蒙古抱持何種態度?
●為了收復內蒙古,蒙古國政府曾於1913年向中國發起戰爭。蒙古國的政策以收復原先完整的領土,並恢復13世紀成吉思汗成立的「大蒙古國」為目標。依據蒙文文獻,內蒙古四十五旗當中幾乎全部希望加入蒙古國。當時蒙古國與內蒙古的關係如何?
●蒙古人於1911年發起第一次獨立運動,欲脫離滿清,卻被新建立的中華民國視為地方分離運動,加以反對。曾經建立橫跨歐亞帝國的蒙古,在歷史的悲劇中分裂為內、外蒙古。1911、1921年,內蒙古人與位於俄國境內的布利雅特蒙古人,都曾參與過獨立運動,足見蒙古國為蒙古族團結的重要中心。
●蒙古1911年的獨立運動成功後曾因俄國、中國的影響而受限,最終仍於1945年得到承認。1911~1945年如此長的時間裡,蒙古如何制定政策,順利周旋於兩國間?
●除了與中、俄國兩大強國間的關係外,蒙古也曾試圖取得美國、日本等第三方鄰國的承認,企圖影響中俄兩國對獨立一事的態度。雖然最終都未成功,此一歷史過程仍舊值得世人關注。
作者序
讓蒙古國的風吹進台灣
十多年前,當我初次踏進師大國語中心時,每間教室的牆壁上都掛著一張張世界地圖。但是,沒有一張地圖上出現「Mongolia」的字樣,相反地,卻把蒙古擺在中華民國的範圍內。
對於在獨立國家出生、長大的我而言,這簡直是一件不可思議的現象。
在我認識的諸多台灣朋友中,每一位都以為我會說中文,都稱呼我來自「外蒙古」,沒有人認為蒙古是個獨立國家。當年,我一進入台大碩士班就讀一年級時,一位教授不知為何對我抱持著十分強烈的敵意。他批評我既然是中國人,為什麼中文還說不好?或是,你就是中國人,蒙古獨立算什麼?那年我不過是個二十初頭的小女生,因自己出生長大的國家而遭受謾罵,既不解也不懂得辯護。就這樣,默默在心中留下無法忘懷的傷痕。
雖然那時我幾乎要放棄回國了,但是身邊的台灣朋友卻不斷地鼓勵著我。加上,好面子的我不願意回國時被誤解,讓人說我怎麼隨隨便便就從學校退學?終究,我選擇了留下來,甚至還拿了個博士學位。這大概是當初完全料想不到的。
這幾年裡,我發現台灣人對蒙古的瞭解真的太淺、錯誤太多了。在盡力解釋的過程中,我興起研究蒙古獨立史的興趣。因為,用中文發表的相關著作確實相當稀少,我開始希望有一本書能夠讓台灣的朋友瞭解真正的蒙古史。而當我開始認真研究蒙古獨立史時,也發現獨立過程遠比我想像的更加漫長與艱辛。我衷心希望蒙古的年輕人能多加珍惜這個國家。雖然世代更迭,現今已是個提倡人權的時代,人人都懷抱獨立自主的願望與快樂。難道這不是在前人的奮鬥中一點一滴改變而來的嗎?這份精神,相信應該長存心中。
最後,這本著作使用相當多蒙古重要的第一手材料,相信會對部分讀者有所幫助,也是本書的價值所在。由於是第一本書,不完善之處還有許多,期待更多人能夠批評指教。雖然不管在閱讀史料或是翻譯上都相當困難,最終沒有放棄而以中文發表,我真的感到相當慶幸。在台灣十幾年鼓勵我的老師以及所有朋友們,還有我的家人,我要致上最誠懇的謝意。謝謝你們,也謝謝讀者。
Central Asia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Adeeb Khali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21
- 5
Central Asia is often seen as a remote and inaccessible land on the peripheries of modern history. Encompassing Uzbekistan, Tajikistan, Turkmenistan, Kyrgyzstan, Kazakhstan, and the Xinjiang province of China, it in fact stands at the crossroads of world events. Adeeb Khalid provides the first comprehensive history of Central Asia from the mid-eighteenth century to today, shedding light on the historical forces that have shaped the region under imperial and Communist rule.
Predominantly Muslim with both nomadic and settled populations, the peoples of Central Asia came under Russian and Chinese rule after the 1700s. Khalid shows how foreign conquest knit Central Asians into global exchanges of goods and ideas and forged greater connections to the wider world. He explores how the Qing and Tsarist empires dealt with ethnic heterogeneity, and compares Soviet and Chinese Communist attempts at managing national and cultural difference. He highlights the deep interconnections between the Russian and Chinese parts of Central Asia that endure to this day, and demonstrates how Xinjiang remains an integral part of Central Asia despite its fraught and traumatic relationship with contemporary China.
The essential history of one of the most diverse and culturally vibrant regions on the planet, this panoramic book reveals how Central Asia has been profoundly shaped by the forces of modernity, from colonialism and social revolution to nationalism, state-led modernization, and social engineering.
Predominantly Muslim with both nomadic and settled populations, the peoples of Central Asia came under Russian and Chinese rule after the 1700s. Khalid shows how foreign conquest knit Central Asians into global exchanges of goods and ideas and forged greater connections to the wider world. He explores how the Qing and Tsarist empires dealt with ethnic heterogeneity, and compares Soviet and Chinese Communist attempts at managing national and cultural difference. He highlights the deep interconnections between the Russian and Chinese parts of Central Asia that endure to this day, and demonstrates how Xinjiang remains an integral part of Central Asia despite its fraught and traumatic relationship with contemporary China.
The essential history of one of the most diverse and culturally vibrant regions on the planet, this panoramic book reveals how Central Asia has been profoundly shaped by the forces of modernity, from colonialism and social revolution to nationalism, state-led modernization, and social engineering.
准噶尔汗国史(修订版) 豆瓣
作者:
伊·亚·兹拉特金
译者:
马曼丽
兰州大学出版社
2013
- 4
本书写的是蒙古族西支——卫拉特蒙古的历史,这是蒙古族仅次于成吉思汗时代的又一次崛起,尤其是15—18世纪期间它作为西蒙古的新兴势力,活动的领域曾从杭爱山西,扩张到中亚两河流域一带,包括中亚和中国西北边疆广大地域,因此它的历史不仅曾影响过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的政治史、边疆史,而且也是研究蒙古、哈萨克、乌兹别克、吉尔吉斯和土库曼等历史的必不可少的参考书,特别是由于作者伊•亚•兹拉特金精通蒙藏汉俄等各种文字,书中利用了许多原始资料,包括档案,所以该书1964年初版后,立即被世界各发达国家传播开来。由于该书引有不少古俄文和蒙文等多种资料,翻译难度较大,所以我国到1980年才由马曼丽先生艰难地翻译出版。此后随即在我国被中俄关系学界、边疆学者和民族学家们,甚至研究军事战略的研究家们广泛利用。上世纪90年代起,学界即开始呼吁再版。
本次出版修订了初版中的一些错误,统一了一些人名地名,并根据译者多年的研究和教学经验,加写了《导读》部分。
本次出版修订了初版中的一些错误,统一了一些人名地名,并根据译者多年的研究和教学经验,加写了《导读》部分。
草原帝国 豆瓣
8.3 (19 个评分)
作者:
勒内·格鲁塞
译者:
蓝琪
商务印书馆
1998
- 5
《草原帝国》一书,其范围除大中亚外,还包罗了波兰以东的东欧诸国,即东欧草原、俄罗斯草原、西亚草原、中亚草原和北亚草原。还有草原近邻的许多高原山地。西起多瑙河,东达贝加尔湖,北起西伯利亚,南到巴基斯坦的广大地区。现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主编的《中亚文明史》(六卷本)包罗的地区,正是格鲁塞《草原帝国》的范围,可以窥见格鲁塞这部著作影响的一个侧面。
本书史事,上起新石器时代,草原文化的黎明期,下迄公元18世纪晚期蒙古诸汗国。作者对草原各地各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民族复杂、政治纷乱、朝代更迭和关系错综的历史,加工钻研,清理精到,牵出一条中亚史的线索和脉络,披荆斩棘,独辟蹊径,开创格局,格鲁塞是启蒙者,是开路人。
本书史事,上起新石器时代,草原文化的黎明期,下迄公元18世纪晚期蒙古诸汗国。作者对草原各地各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民族复杂、政治纷乱、朝代更迭和关系错综的历史,加工钻研,清理精到,牵出一条中亚史的线索和脉络,披荆斩棘,独辟蹊径,开创格局,格鲁塞是启蒙者,是开路人。
在中国大地上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Riding the Iron Rooster: By Train Through China
8.1 (53 个评分)
作者:
[美] 保罗·索鲁
译者:
陈媛媛
后浪丨九州出版社
2020
“现代旅行文学教父”保罗·索鲁经典之作
托马斯·库克旅行文学奖获奖作品
激荡传奇的80年代,老外视角的全新记录
内容简介
1986年,保罗·索鲁在时隔六年后,再一次来到中国。
他既到了北京、上海等繁华都市,也抵达了黑龙江朗乡、新疆吐鲁番等疆界边陲。他走到中国大地上,与各种各样的人聊天,在上海人民公园英语角里练习口语的年轻人、想去做进出口生意的学生、刚刚经历过浩劫的知识分子……他用 犀利幽默的口吻,一路吐槽不断,但也用冷静、理智的眼光,剖析中国人的性格,发现时代变迁下中国人的生活日常与思想变化。
从80年代走来,一路沧桑巨变,但我们当下的摇摆与困境也都似曾相识。
编辑推荐
★ “现代旅行文学教父”保罗·索鲁经典之作,托马斯·库克旅行文学奖获奖作品
★ 影响何伟等一代旅行作家的先行者,比《江城》更早的外国人笔下的当代中国
★ 22条跨越东西南北的火车路线,长达一年的深度之旅,观察中国大地上的千百风貌
★ 激荡传奇的80年代,在一个 个平凡中国人的生活里,捕捉时代的发展轨迹
★ 冷静剖析,也刻薄吐槽,跟随犀利幽默的毒舌作家,发现中国人的集体性格与时代变化
获奖记录
1989年 托马斯·库克旅行文学奖
推荐语
他是一位了不起的记者,总能问出你心中的问题……他有艺术家的天分,可以化平凡为神奇。
——《独立报》
《在中国大地上》记录了保罗·索鲁在中国一年的旅行见闻,他在途中极尽毒舌之能……出于强烈的好奇心,他不停地同陌生人搭讪,比如气质忧郁的方先生和登山家克里斯·波宁顿。但最重要的是,这本书让也我们更加了解作者本人——如果你想足不出户就游遍天下,他就是你最理想的旅伴。
——《星期日泰晤士报》
这不是游记,而是深入、细致地观察和记录下1980年代中期剧变的中国。作者堪称何伟的先驱和师傅。跨越东西南北行程、独特的视角和冷静的分析,超越迄今绝大多数国人。
——豆瓣网友
托马斯·库克旅行文学奖获奖作品
激荡传奇的80年代,老外视角的全新记录
内容简介
1986年,保罗·索鲁在时隔六年后,再一次来到中国。
他既到了北京、上海等繁华都市,也抵达了黑龙江朗乡、新疆吐鲁番等疆界边陲。他走到中国大地上,与各种各样的人聊天,在上海人民公园英语角里练习口语的年轻人、想去做进出口生意的学生、刚刚经历过浩劫的知识分子……他用 犀利幽默的口吻,一路吐槽不断,但也用冷静、理智的眼光,剖析中国人的性格,发现时代变迁下中国人的生活日常与思想变化。
从80年代走来,一路沧桑巨变,但我们当下的摇摆与困境也都似曾相识。
编辑推荐
★ “现代旅行文学教父”保罗·索鲁经典之作,托马斯·库克旅行文学奖获奖作品
★ 影响何伟等一代旅行作家的先行者,比《江城》更早的外国人笔下的当代中国
★ 22条跨越东西南北的火车路线,长达一年的深度之旅,观察中国大地上的千百风貌
★ 激荡传奇的80年代,在一个 个平凡中国人的生活里,捕捉时代的发展轨迹
★ 冷静剖析,也刻薄吐槽,跟随犀利幽默的毒舌作家,发现中国人的集体性格与时代变化
获奖记录
1989年 托马斯·库克旅行文学奖
推荐语
他是一位了不起的记者,总能问出你心中的问题……他有艺术家的天分,可以化平凡为神奇。
——《独立报》
《在中国大地上》记录了保罗·索鲁在中国一年的旅行见闻,他在途中极尽毒舌之能……出于强烈的好奇心,他不停地同陌生人搭讪,比如气质忧郁的方先生和登山家克里斯·波宁顿。但最重要的是,这本书让也我们更加了解作者本人——如果你想足不出户就游遍天下,他就是你最理想的旅伴。
——《星期日泰晤士报》
这不是游记,而是深入、细致地观察和记录下1980年代中期剧变的中国。作者堪称何伟的先驱和师傅。跨越东西南北行程、独特的视角和冷静的分析,超越迄今绝大多数国人。
——豆瓣网友
功夫皇帝方世玉 (1993) IMDb 豆瓣 TMDB 维基数据
方世玉
7.6 (339 个评分)
导演:
元奎
演员:
李连杰
/
萧芳芳
…
其它标题:
The Legend
/
方世玉
…
方世玉(李连杰 饰)平日不爱读书,整日调皮捣蛋,却有颗侠义心肠,专爱好打抱不平。一日,他闻说外省富豪雷老虎(陈松勇 饰)设下擂台比武招亲,又听说雷小姐(李嘉欣 饰)貌美如花,遂前往比武招亲。就在方世玉马上要打赢未来岳母李小环(胡慧中 饰)时,一阵风吹过,将台上假小姐的盖头吹了起来,他误以为小姐是个丑女,马上故意认输,溜之大吉。方世玉的母亲苗翠花(萧芳芳 饰)听说儿子擂台上败下阵,自觉颜面无光,于是化身方世玉的哥哥方大玉前往打擂,一举击败李小环。岂料雷老虎当晚即派人来接方大玉成亲。世玉为救母亲,只有代替母亲前往雷家成亲。母子两计划新婚之后趁回门的时候一起出逃,不料方世玉的父亲方德正好从外地赶回来了……
剑桥中国隋唐史 豆瓣
8.7 (16 个评分)
作者:
(英) 崔瑞德 (Twitchett Denis)
/
(美) 费正清
…
译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西方汉学研究课题组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
《剑桥中国史》是剑桥历史丛书的一种。本书为第3卷,论述隋唐时期的王朝历史,作为《剑桥中国隋唐史》的上卷。原书于1979年出版,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外隋唐史研究的水平。
本书是一部结构来谨、资料丰富、内容充实的断代史,在不少问题上有独特的见解,自成一家可言。相信对这一段历史感兴趣的读者能够从中看到西方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而且隋唐史的研究者也可作为参考。
本书的特点之一是,对隋唐史上有争议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不乏新意,富有创见。特点之二是它填补了隋唐史研究中的不少薄弱环节,乃至空白。特别之三是它在论述隋唐史时,没有局限于隋唐史本身,而是将隋唐史放在中国古代历史,特别是从汉至宋的历史长河中去考察。特点之四是它极其重视史料真伪和专题研究,并且广泛吸取了各国的学术研究成果。
本书是一部结构来谨、资料丰富、内容充实的断代史,在不少问题上有独特的见解,自成一家可言。相信对这一段历史感兴趣的读者能够从中看到西方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而且隋唐史的研究者也可作为参考。
本书的特点之一是,对隋唐史上有争议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不乏新意,富有创见。特点之二是它填补了隋唐史研究中的不少薄弱环节,乃至空白。特别之三是它在论述隋唐史时,没有局限于隋唐史本身,而是将隋唐史放在中国古代历史,特别是从汉至宋的历史长河中去考察。特点之四是它极其重视史料真伪和专题研究,并且广泛吸取了各国的学术研究成果。
中国历史地图集(全八册) 豆瓣
9.9 (12 个评分)
作者:
谭其骧
中国地图出版社
1982
- 10
《中国历史地图集(共8册)》(以下简称《图集》)按历史时期分为8册:第一册:原始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第二册:秦•西汉•东汉时期;第三册:三国•西晋时期;第四册: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第五册: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第六册:宋•辽•金时期;第七册:元•明时期;第八册:清时期。按年代分为20个图组,共有304幅地图(不另占篇幅的插图不计在内),549页。地图上的内容包括:已知原始社会遗址和其他时期重要遗址的分布,中国历史上各民族建立的政权的疆域政区或活动范围、民族分布,秦以前见于记载的全部可考地名,自秦代开始全部县以上地名、一二级政区的界线,可考的长城、关津、堡寨、谷道、陵墓、庭帐等,主要的河流、湖泊、山岭、海岸线、岛屿等,共收地名7万多个。各册均有中、英文的编例和地名索引。
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 豆瓣
The Times Atlas of World History
作者:
(英)杰弗里·巴拉克勒夫 主编
三联书店
1982
- 4
附专名汇编、索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1幅。本图集约有600幅地图,127篇文字论述。涉及有关中国边界及西藏、台湾等图示有明显错误。
波峰与波谷 豆瓣 谷歌图书
9.6 (25 个评分)
作者:
阎步克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 4
其它标题:
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
本书采用“制度史观”,着重从“政治制度”与“政治势力”两方面叙述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历程。阐述了战国至秦中央集权的官僚帝国体制的创立,入汉之后的各项制度发展,魏晋以下的政治“变态”,北朝官僚行政的再度振兴等等;阐述了此期文吏、儒生、宗王、外戚、宦官、门阀、军人、寒人、部落贵族等各种势力的此起彼伏。对“制度”与“势力”的相互关系亦予提示,如文法吏与律令体制的关系,儒生与复古改制的关系,士族门阀造成的制度变态,鲜卑军功势力对官僚体制的振兴等。对“政治文化”也给予了充分关注,阐述了法家、儒家、黄老、玄学及北朝的“功绩制的政治文化”的政治影响。
中华的崩溃与扩大: 魏晋南北朝 豆瓣 谷歌图书
中華の崩壊と拡大︰ 魏晋南北朝
8.2 (36 个评分)
作者:
川本芳昭
译者:
余晓潮
广西师大出版社
2014
- 2
其它标题:
中华的崩溃与扩大
本书是日本讲谈社“中国历史”系列“魏晋南北朝”一卷。
《中国的历史》为日本讲谈社百周年献礼之作,是日本历史学家写给大众的中国通史读本。丛书自上古到近代,内容含概量大,撰述者均为日本该领域的代表性学者,作品大多构思巧妙,写法轻松,观点新颖,富于洞见,但同时又吸取了近些年来的诸多学术成果,利用了最新出土的史料,是一套可读性与严肃性兼备的重磅历史佳作。
本卷作者侧重探讨了夹在汉、唐两个统一帝国之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民族的形成过程、中华文明的本质;当时周边地区如日本、高句丽、百济与“中华文明”的互动关系及其影响。与许多国内学者不同,川本芳昭打破了国别的限制,而试图以“东亚世界”的眼光解读这段历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文明的传播与接受、以及这种文明的传播所带来的民族间复杂的互动关系。
《中国的历史》为日本讲谈社百周年献礼之作,是日本历史学家写给大众的中国通史读本。丛书自上古到近代,内容含概量大,撰述者均为日本该领域的代表性学者,作品大多构思巧妙,写法轻松,观点新颖,富于洞见,但同时又吸取了近些年来的诸多学术成果,利用了最新出土的史料,是一套可读性与严肃性兼备的重磅历史佳作。
本卷作者侧重探讨了夹在汉、唐两个统一帝国之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民族的形成过程、中华文明的本质;当时周边地区如日本、高句丽、百济与“中华文明”的互动关系及其影响。与许多国内学者不同,川本芳昭打破了国别的限制,而试图以“东亚世界”的眼光解读这段历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文明的传播与接受、以及这种文明的传播所带来的民族间复杂的互动关系。
敦煌莫高窟 美の全貌·上篇·重现大唐帝国的辉煌 (2008) 豆瓣
9.6 (37 个评分)
演员:
佐藤浩市
/
古野晶子
前编《重现大唐帝国之辉煌》
中国美术至宝——敦煌莫高窟,人称“沙漠中的大画廊”。大唐时期,佛教文化兴盛,石窟,大佛营造不断,但规模最大的,唯有莫高窟。在现存的492洞石窟中,约有半数建于唐代。营造千年,又历经千年,逝者如斯,但当年富丽多彩的壁画和栩栩如生的塑像,如今在石窟中尚存。
莫高窟中烨然生辉的中华文化,乃是世界工艺美术之极致,同时莫高窟中还存有大量的古文书,可谓艺术性,学术性兼备。
今次,包括为公开的石窟在内,将为观众呈现30洞石窟的美之全貌。
首次使用高清摄像机拍摄并公开30个洞窟的敦煌壁画
【制作】个人
旁白:
演员-佐藤浩市 NHK播音员-古野晶子
翻译 日语听写 后期:源唯斯
海报+协力:烨明 源明信 黑泽雄二
中国美术至宝——敦煌莫高窟,人称“沙漠中的大画廊”。大唐时期,佛教文化兴盛,石窟,大佛营造不断,但规模最大的,唯有莫高窟。在现存的492洞石窟中,约有半数建于唐代。营造千年,又历经千年,逝者如斯,但当年富丽多彩的壁画和栩栩如生的塑像,如今在石窟中尚存。
莫高窟中烨然生辉的中华文化,乃是世界工艺美术之极致,同时莫高窟中还存有大量的古文书,可谓艺术性,学术性兼备。
今次,包括为公开的石窟在内,将为观众呈现30洞石窟的美之全貌。
首次使用高清摄像机拍摄并公开30个洞窟的敦煌壁画
【制作】个人
旁白:
演员-佐藤浩市 NHK播音员-古野晶子
翻译 日语听写 后期:源唯斯
海报+协力:烨明 源明信 黑泽雄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