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靺鞨、渤海与周边国家、部族关系史研究 豆瓣
作者: 马一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 - 11
本书是唐研究基金会编委会2006年通过的惟一书稿。其研究的对象是6-10世纪活跃于东北亚地区的古代部族靺鞨及渤海政权与周边国家、部族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涉和交流。书中主要考察了靺鞨部族及古代国家渤海的性质,探讨了靺鞨、渤海与周边国家、部族的关系,分析了靺鞨、渤 海在古代东北亚国家、民族的历史、文化中的角色与作用,将其作为揭示古代异文化、异民族在对抗、交流与融合中共生的一个实例,旨在为今天东北亚各国、各地区的相互理解与合作提供历史的参照,本书既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肇造区夏 豆瓣
The Origins of the Chinese Nation: Song China and the Forging of an East Asian World Order
作者: [瑞士] 谭凯 (Nicolas Tackett) 译者: 殷守甫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 - 6
本书系伯克利加州大学历史系教授、知名汉学家谭凯(Nicolas Tackett)继《中古中国门阀大族的消亡》之后出版的最新专著。
谭凯利用各种历史、文学和考古资料,重点关注了外交、跨境旅行、军事战略、边界划界、民族意识和东北亚文化地理等。
谭凯提出,北宋时期,东亚国家间体制日益成熟,与此同时,在受教育的精英阶层中出现了一种新的世界观和中国人的身份认同感。这些发展对于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同时,这些发展还表明,在世界历史中已经存在一种可替代现代民族国家体制的制度。
【内容简介】
与开放多元的唐帝国相比,两宋的政治文化给后世留下了封闭内省的印象。但谭凯认为,拜唐末五代特殊的地缘政治遗产所赐,宋代的政治精英拥有空前的国际化视野。通过分析宋、辽、西夏的文献与考古证据,谭凯阐述了一种常态化的国家间外交如何在有宋一代形成,而宋辽分治华北的现状又如何催生了一种全新的边疆意识与族群观念——这些发生在国际关系领域的“唐宋变革”将在之后的一千年里左右人们对“中国”的认知。
【本书获誉】
通过阐述一种国族意识如何在11世纪中原王朝与诸邻国的共存状况下萌芽,谭凯证明了“民族主义”不是一种专属于现代或西方社会的现象。本书文笔雅致而平易,对所有关注文化、族群与民族主义间之复杂关联的读者来说都堪称必读。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 柏文莉(Beverly Bossler)
谭凯的研究揭示了一种新生的士大夫国族意识在宋代的崛起,质疑了对现代国族观念的中心化理解,也从根本上挑战了认为国族主义只能是西方现代性产物的既有观点。
——哈佛大学 包弼德(Peter K. Bol)
宋辽金史论集 豆瓣
作者: 刘浦江 中华书局 2017 - 8
本书精选刘浦江教授在宋辽金史领域的学术论文,按照主题排列,以见其学术格局。刘浦江教授以文献考据见长,并能娴熟运用辽金石刻材料及契丹、女真语文资料,将历史学与考古学、语言学、文化人类学紧密结合,解决了诸多悬而未决的重大疑难问题,将宋辽金史研究推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正统与华夷 豆瓣
9.6 (5 个评分) 作者: 刘浦江 中华书局 2017 - 9
本书收集了刘浦江教授以正统论、华夷观透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系列论文,本书突破断代史的藩篱,敏锐地抓住历代正统论、德运说、华夷观念等涉及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及思想观念变迁的核心问题,进行长时段的系统研究。论证精审,眼光独到,表现出恢弘的学术器局和广阔的学术视野。另外收入刘浦江讲授去世前集中发表的四库学论文,皆选取典型案例做深度挖掘,与寻常的文献学研究相比气象迥然不同。
安南史研究 Ⅰ 豆瓣
作者: [日] 山本达郎 译者: 毕世鸿 商务印书馆 2020
第一编介绍了元世祖忽必烈经营南海的整体情况,指明其对陈朝政策乃是以占城为据点支配南海整体大战略中的一环,进而阐明了元朝与陈朝的外交、以及1284-1285年及1287-1288年元朝出兵的详细经过。通过使用地图对战斗经过的研究,相对于“不知晓实地仅使用中国文献来研究”的中国史、元史研究者,山本达郎对陈朝方面动向的详细解明,并加以正确的地理考证,实现了前者无法达到的精度,使读者叹为观止。研究明朝永乐帝的对越政策、对越出兵,明朝统治越南的实际情况及黎利等人反抗而致使统治崩溃的第二编,也同样细致且高瞻远瞩。即便在当时引领越南史研究的法国学界,也尚未存在如此研究。其对明朝设置府州县的位置的考证,直到现在也仍然是各种研究的基础。
征戰與棄守 豆瓣
作者: 鄭永常 成功大學出版組 1998 - 5
本書是有關明代中越關係的專題研究;從明太祖的不征政策,到明成祖的郡縣其地,然後是明宣宗的棄守安南,到明世宗時又改安南國王為安南都統使等歷史事件,都顯示了中國與越南在歷史上的特殊關係。
本書主要是利用中越兩國的古籍史料進行研究,深入分析事件的背景及其來龍去脈。這些研究有助於更清楚了解安南(越南)自五代脫離中國獨立後如何應付來自中國的壓力與干涉,並就王朝中國那股揮不去的安南情結和怎樣面對及接受安南獨立的事實進行條分縷析,是書的出版將提高中國學者在這領域的研究水平。
从大都到上都 豆瓣 谷歌图书
8.4 (65 个评分) 作者: 罗新 新星出版社 2017 - 11
生动还原八百年前元朝两都间辇路的真实面貌,一本多角度的历史大散文。
一座历史名城大都(今北京)和一颗草原明珠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由这条路相连。
这条路尘封了八百年,当年皇帝仪仗浩浩荡荡、溪流清澈、青草茂美、骏马奔腾。如今已是沧海桑田。八百年前的辉煌,隐没在 平凡的村庄和深山荒草间。
这条路是元代的辇路,是皇帝往返两都之间的专属性道路,设有十八处纳钵。
这里是山川的终点,草原的起点,贯穿长城内外,是自古以来从蒙古高原进入华北平原的交通要道。
享受历史的丰富,探寻生命的意义,重新发现中国。
北大教授罗新,一位中国中古史和中国古代边疆民族史的专家,在华发之年,自北京健德门启程,沿着古代辇路北行,经龙虎台,过居庸关,行黑谷,越沙岭,背着行囊,徒步穿越北京、河北的重叠山谷,进入内蒙古草原,不畏烈日、暴雨、尘土飞扬、山路艰辛,穿行于田垄与山谷间,一步一步走完了从健德门到明德门的四百五十公里山川河流,抵达上都,完成了他十五年前的夙愿。
“我,作为一个以研究中国历史为职业的人,真了解我所研究的中国吗?我一再地问自己。”
作者的叙述平静从容,充满古典气息,给人以思想的启迪,美的享受,读来欲罢不能。在作者的讲述中,历史与现实交错,呈现出迷人的色彩。
大历史与个人小历史在书中错落交汇。
在这条路上,一边是历史,一边是现实。一边是遥远的史书上的沧桑印迹,一边是近处几十年的悲喜人生。年少时不为人所知的暗恋,三十年前的半途而废的远足,二十年前暴风雪中被倒提双脚走出黑松林,风华正茂的女学生突然离世,浅淡之交故人的神奇失踪,记忆里一朵牵牛花的摇曳,都因某一地点某一场景,在路上被恍然忆起。作者五十年的人生,也零星散落在这条徒步之旅上。
后工业时代,当时间和空间被压缩得几乎不值得测量时,徒步是对主流的抵抗。
本书汇集了许多的旅行家对于徒步的思考和意义。所引用的国外旅行家的段落,几乎都出自作者的优美译笔,且金句叠出:
“挣扎多年以后,我们明白了,不是我们成就了旅行,而是旅行成就了我们。”
“旅行就好比婚姻,如果你以为你能加以控制,那必定大错特错。”
本书配以精美手绘插图,以及手绘地图,生动表现沿途历史遗迹和人文风貌。
大明旗号与小中华意识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孙卫国 商务印书馆 2007 - 11
本书主旨为探讨朝鲜王朝尊周思明的原因,分析这种思想的表现及其对清韩关系的影响,阐明自号“小中华”的朝鲜王朝对中华文化的倾慕、利用之以建立其政权的正统性,并对这一时期的中朝关系作出全面的榫和重新解释。为此作者研读了中、韩和日本的几乎所有相关文献,穷十余年之功,撰写了这部被相关专家誉为具有震撼性的著作,持论公正,述事理性客观而有深度。应当说,这是近年出现的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在「盜區」與「政區」之間 豆瓣
作者: 唐立宗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02 - 8
明代中期以後,官方在閩粵贛湘交界設置南贛巡撫,正式設立新「政區」,並責付軍事討賊為主的任務,不預民事,以解決當地「盜區」層出不窮的「三不管」政治社會問題。但是若以明朝南贛仳鄰地區社會與政治互動關係的發展來看,我們可以發現即使明政府有心加強對地方的統治,其結果卻證明這個目的是失敗的。
關於明代閩粵贛湘交界的移民社會發展,可將其分為三個時期來觀察。其一,明初時期,南贛仳鄰地區的移民開發,主要由民間與官方兩股力量所相互促成。其二,至明代中期,受商品經濟發展化的影響,民間的移民行動更為擴大,完全高出官方的預期估計,甚至民間屢屢突破禁令入山墾殖。其三,明中後期,移民陸續地從流移到定住的完成,尤以家族性的移往開發擴展最為顯著。
隨著南贛仳鄰地區移民社會的形成,出現群體之間認同價值觀的轉變,其間有族群身分轉變的追求,亦有對於盜賊行動的認同。而對盜賊的認同感,主要在於地理環境提供適合入盜的溫床、官方的消極的治理態度,以及時人對「盜區」的深刻印象所促成。隨著明代中期以後社會經濟的發展,南贛地區作為山海交會的市場地位重要性增加,帶動走私貿易的需求,地方上的盜賊活動也就更為活躍,特別是從流賊、流寇的打家劫舍方式,邁向了組織化的集體形式與家族化的經營方式加以擴張。關於組織化的集體形式,群盜是採取有計畫的倡亂行動,從準備訓練、製作武器、組織聯絡、訂立儀式到開始攻掠,以形成訓練有素、組織嚴密的群體力量。家族化的經營方面,在於從流移到定住的過程中,以家族力量作為結合紐帶,同樣能成為穩定的群體勢力。為了能在鞭長莫及之處平盜,明代的南贛巡撫開始積極尋求地方勢力幫助,特別是倚重地方盜賊家族的勢力,而「以盜治盜」正是歷任督撫平亂所奉行的至高原則。然而南贛巡撫借重這些地方盜賊家族力量的結果,雖然能穩定移民社會的民間秩序,但也產生一批「糾眾叛掠」的菁英階層。
況且南贛巡撫雖為統合「三不管」地域與事務而設,但在維持著明初遏制地方分權過大的政策下,始自設置起就未曾被充分授與絕對的職權。實際上,巡撫行事仍然遇到無數阻礙,在職責未專的情況下,即使是力盡筋疲,轄下各級官員也未必皆俯然從命;若處理不慎,事關相鄰督撫,動輒還會被視作侵權之舉。政治社會的難題不斷湧現,這在各省拖欠協濟銀兩的財政收入,以及軍事征剿的責任歸屬問題上至為明顯。亦即「三不管」問題依舊存在,特別是在事權的矛盾上,一直無法有效解決,南贛巡撫終究落至裁撤的命運。
近代朝鲜与日本 豆瓣
近代朝鮮と日本
7.6 (7 个评分) 作者: [韩] 赵景达 译者: 李濯凡 新星出版社 2019 - 9
本书从朝鲜的视角出发,复盘19世纪错综复杂的东亚国际关系,一部填补空白的历史佳作。
——————————
■这是一部关于小国朝鲜如何在大国博弈、派系斗争中巧妙权衡、险中求生的历史。
保卫儒家文明,还是实现近代化?继续做清国的藩属国,还是实现独立?走日本路线,还是学习西方?
在矛盾和利益交织的过程中,“苦闷”“屈辱”“愤怒”“抗争”共同组成了近代朝鲜的历史主题。
■在日韩国人 / 朝鲜近代史研究第一人 / 千叶大学教授
作者赵景达的多重身份为其研究朝鲜近代史、日朝关系史提供了更为深刻和理性的视角。
■以往国内读者接触朝鲜历史,大多以中国为中心视角,将朝鲜视为中日近代史上的配角。
此次引进《近代朝鲜与日本》,可以厘清近代三国的复杂关系,纠正以往的错误认知,补足单一视角下的缺漏,以全新的视角重塑东亚三国近代史。
■新经典·岩波新书精选
轻盈——小而紧凑,大多十万字左右,通俗易懂,节奏轻快
优美——题材广泛,可读性强,文笔优美,内容翔实
深度——对历史、时事做深度解读,引发思考
——————
内容简介:
19世纪末,为打开“隐士之国”朝鲜的大门,欧美列强轮番侵扰,主政的大院君坚决攘夷,拒绝通商传教,树立斥和碑,告诫子民“洋夷侵犯,非战则和,主和卖国”。
然而1875年,日本制造江华岛事件,率先与朝鲜缔结不平等条约。此后,朝鲜陆续与欧美列强及清国签订条约,朝鲜半岛沦为各国势力的角逐场:日本计划吞并朝鲜,以朝鲜为跳板侵略大陆;清国希望维持与朝鲜的宗藩关系,将朝鲜作为抵御侵略的防波堤;美国希望完全打开朝鲜国门,获取贸易利益;俄国希望在朝鲜扶植势力,牵制日、美、英三国……
在各国势力面前,小国朝鲜的命运如风前灯火。为了延续国祚,保全儒家文明,朝鲜只能在夹缝中求生。
從漢城到燕京 豆瓣
作者: 吳政緯 秀威資訊 2017 - 7
【一部東亞交流史的縮影,一個探索世界的故事】
一個生於十六到十八世紀之間的朝鮮人,他腦海中的「世界」是甚麼樣子?要徒步多遠,才能離開朝鮮?越過邊境,直至盡頭,是北極或南極嗎?
明清時期,「朝鮮使節團」按例連年組織三百人左右的盛大隊伍,浩浩蕩蕩地出使中國。這趟行程長達一千兩百公里,使節團沿著鴨綠江,要走四十天至六十天不等,才能穿過山海關,來到北京。
越過高山與深河,他們親歷中國,看見了什麼?
以朝鮮的「他者」視角,跳脫「中國」思維,從世界史的格局呈現16-18世紀對於東亞的另類觀察──「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人氣作家吳政緯,藉由珍貴的古地圖以及使臣日記,帶你看見不一樣的東亞!

1592年,一場波及中日韓三國的世界大戰「壬辰之戰」,就在朝鮮半島開打!豐臣秀吉揮兵朝鮮,朝鮮國王連夜逃走,使者急向中國求救,當時的大明王朝,救,還是不救?!
這是十六世界的東亞,當時的朝鮮身為明朝的藩屬,每年派遣朝天使(後稱「燕行使」)出使中國。本書以這場驚動天下的「壬辰之戰」揭開序幕,帶出這群罕為人知的「朝鮮使者」的故事。
這群使者中,有人成功說動明朝官員出兵援救自己的國家,如鄭崑壽;有人在戰爭中被俘虜,流亡日本,淪為人質,最後終於逃出生天,如魯認與姜沆;也有因語言不通,只能與中國人透過筆談交流,卻從中培養出至死不渝的跨國友誼的,如洪大容與金在行。在他們眼中,明朝並非積弱不振,反而是援救朝鮮免於日本攻佔的強盛國家,中華文化以及「中國製造」的布疋、貨物與商品更是備受推崇,每逢朝鮮使節團出訪中國,都是一趟滿載而歸的商貿交流。
然而隨著清人入關,明清鼎革,孺慕大明的朝鮮人在心態上該如何自處?他們怎麼面對大時代的崩裂?又該如何看待大清帝國的存在?朝鮮的世界觀,至此產生了劇烈的改變!他們先是熱衷於撰寫明朝歷史,甚至放棄仕途,為明朝守節;然而終究遺忘了明朝,並逐漸走向今日的韓國主體認同,這段艱難的轉折,背後藏著什麼樣的故事?
明清時期的朝鮮使者每次出使都留下許多觀察紀錄,作者由兩幅韓國人繪製的古地圖說起,從這些史料中,再現一個又一個真實生動的故事;並且更進一步,探索朝鮮人心底的中國與天下究竟有多遠有多大,為讀者描繪出一幅朝鮮的思想地圖。
從「尊明」到「奉清」 豆瓣
作者: 孫衛國 臺大出版中心 2018 - 9
本書是作者十餘年來致力於清代中朝關係史研究的薈萃之作。全書分上、下兩編。上編八章,將政治史、思想史與外交史結合起來,選取關鍵性專題,如「小中華」思想、箕子崇拜、關王廟、「復讎雪恥」理念、丁未漂流人事件等,共時性地揭示了朝鮮對清觀由「尊明貶清」到「尊明奉清」的演變。下編六章,以朝鮮燕行使洪大容、「北學派」人士、洪良浩、李尚迪、朴珪壽、金允植等與清人交往的情況,歷時性地考察朝鮮對清觀的嬗變。在思想觀念上,儘管朝鮮長期堅守「尊明」理念;隨著現實的變化,朝鮮漸漸由「貶清」變成了「奉清」,近代仰仗清朝去對抗西方與日本的侵擾,正是典型的體現。
海东五百年 豆瓣
8.0 (7 个评分) 作者: 丁晨楠 漓江出版社 2021 - 5
明清两朝的海东邻国——朝鲜王朝(1392-1910)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王朝?它是怎样逐步摆脱了前朝国教佛教的影响,转变成一个以程朱理学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儒教国家?这个王朝在漫长的五百年中,经历了哪些挑战与波折,又与明清两朝有过怎样的故事?本书将以14世纪晚期以来东亚与朝鲜内部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为线索,讲述朝鲜王朝自身以及它与明清两朝的往事。
魏晋南北朝史论集 豆瓣
作者: 周一良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 6
本书是作者多年来在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中一些心得、成果的汇集,从三十年邓文如先生领进门开始,六十多年来对魏晋南弱朝史的研究,一直用力较勤的方向。
本书所收论文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12篇大多写于1949年之前,极少几篇发表于其后,但构思属稿仍在以前。下编的22篇文章大都写于七十年末以后,只有《论诸葛亮》一篇写于1954年。
上编的论文属早年之作,行文格式与今天通行者多有不同。为便利读者及全书体例的统一,做了一些技术上的处理。部分论文补充了一新发现的资料,同时订正了原文中排印及行文中的一些讹误,但文章的整体框架则一仍其旧。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豆瓣
9.4 (34 个评分) 作者: 王力 主编 / 马汉麟 等执笔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4 - 11
◎编辑推荐
你知道武王克商的繁复真相么?你知道我们所能见到的有关猫的最早实物么?你知道知名的司母戊鼎有一个假耳朵么?你知道孟姜女姓姜不姓孟么?你知道汉代穿深衣的人所穿的裤子是露屁股的开裆袴么?你知道最古老的同心结是什么样子么?你知道黄帝战蚩尤的真相么?你知道最古老的酒瓶出现在6000年前么?你知道猪肉的“腥”字本来是什么意思么?你知道中国近3500年来经历过何等让人匪夷所思的三次大规模变冷么?
精彩内文:全彩版在黑白版的基础之上,精勘精校,完善并增补了与中国古代文化相关的考古新知,而且进一步提高了图片解析力。
精良印刷:内文选用优质日本进口纸张,用顶尖级德国海德堡四色印刷机印刷,并根据文物实物对印刷颜色做了校正,以期对文物影像做到高度还原。
◎内容简介
本书是王力教授主持并召集众多专家共同编写的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简明读本,出版50余年来前后历经4次重要修订,到今天仍然是大众认识中国古代文化面貌最重要、最全面的基础参考书。全书分礼俗、宗法、饮食、衣饰等十四个方面。本书曾在港台地区出版并被译成日、韩等语言流行于海内外。
本次修订突破了以往的模式,特聘请在美国任教的汉学专家刘乐园(Lewis Eden),以中国考古学黄金时代的成果为出发点,通过近世考古发现与传统文献相结合的“古史新证”,从考古学和人类学的角度增补最新文化研究成果。修订的文稿和图片注释无一句空话,深入浅出,新意连连,水平之高为数十年来同类出版物中之翘楚。修订的内容中增加了一部分与文稿相配合的图片,某些关键文物的照片解析力之高也是惊人的。完成后的修订版文稿,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修订委员会还专门为有兴趣的中学生阅读本书扫清了字词和基本概念上的障碍。
神祇、陵墓与学者 豆瓣
Götter, Gräber und Gelehrte. Roman der Archäologie.
8.3 (14 个评分) 作者: [德]C.W.策拉姆 译者: 張芸 / 孟薇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6
这是一本有关考古学的经典畅销书,被译成几十种文字,受到了全世界读者的喜爱。C. W. 策拉姆追寻着伟大学者和冒险家的足迹,从欧洲来到中东,又转至中美洲,带领人们进入一个个考古学传奇:施里曼发现特洛伊、卡特开启图坦卡蒙传奇般的墓室、科尔德维挖出巴比伦城、汤普森潜水寻找玛雅宝藏,商博良破译埃及象形文字……读者们宛如身临其境,亲历这些湮没已久的世界被揭开神秘面纱的过程。
本书首次出版于1949年。迈入21世纪以后,为了满足读者的需求,德国罗沃尔特出版社对该书进行了彻底修订,补录考古学的最新成果,插入大量精美图片,补充了附录,进行了多方完善。
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 豆瓣
作者: 费正清 主编 译者: 杨品泉 / 孙开远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 7
《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上卷)是《剑桥中国史》系列中的一本,《剑桥中国史》共16卷,各卷由知名学者上编,卷内各章由研究有素的专家撰写,反映了国外中国史研究的水平和动向。第12和13卷论述中华民国的历史。在历史研究的角度、领域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两卷都有所有书目介始,评述各章有关的资料和论著。
北方骑士团的兴衰 豆瓣 谷歌图书
The Northern Crusades
作者: [英] 埃里克·克里斯琴森 译者: 李达 / 周超宇 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21 - 6
波罗的海早期发展史的拓荒之作
见证条顿骑士团的兴衰历程
◎ 编辑推荐
☆在波罗的海地区,条顿骑士团的开拓以及北欧各国的十字军运动,虽不如在圣地的十字军那么盛大壮烈,但造成的影响更加深远。
☆本书不仅梳理了波罗的海和北欧地区的地理环境、诸民族的社会状况,也论述了条顿骑士团和十字军在这片新地域的军事活动和殖民管理,展现了西欧天主教文化在新地域的传布、维持、适应和发展,兼具人类学和历史学价值。
☆可贵的是,作者对历史有清醒公正的认识,不避骑士团的罪恶,也不忘文明传衍的成果。
◎ 内容简介
盛大的十字军东征渐渐衰微之时,在偏远的波罗的海地区,另一场更加深远的开拓运动逐步展开。埃里克·克里斯琴森专注研究中世纪波罗的海沿岸的十字军运动与不同政权和民族的互动,展现了条顿骑士团在东北欧的兴衰史。他从波罗的海周边的地理环境着手,呈现瑞典人、芬兰人、普鲁士人、立陶宛人、文德人等民族的社会状况;再讲述条顿骑士团(和宝剑骑士团)对普鲁士和利沃尼亚的开拓,瑞典、丹麦、德意志等国的殖民与十字军战争,分析他们与波兰、立陶宛、罗斯的复杂关系。
这场运动交织着物质利益和宗教号召,交织着征服和苦难。最终,西欧天主教文明带来的教堂、庄园、城堡、自治市镇、法庭、行会和议会,在波罗的海地区开花结果。
◎ 名人推荐
埃里克·克里斯琴森的著作有活力有气势,阐明了东欧早期历史中的重要发展,再现了一段史诗般的历程。
——莫里斯·基恩
这本有趣的佳作,填补了关于中世纪晚期欧洲北部的历史文献空白……在这个复杂的历史领域,本书是一部有价值的导论。
——詹姆斯·布伦戴奇,《教会史杂志》
作者有许多洞见……让本书的重要性远超其预设的范围……因为对克里斯琴森先生而言,历史既是艺术,又是科学。
——彼得·金,《斯拉夫评论》
他的学识宽广、公正而准确……本书立足于严密的历史观察,而非思想观念的狂热,将军事基督教阐释得光辉宏伟,令读者眼花缭乱……是有价值、有学问、吸引人的著作。
——F. R. H. 迪布莱
冲击与回应 豆瓣
CHINA’S RESPONSE TO THE WEST
作者: 费正清 / 邓嗣禹 编著 译者: 陈少卿 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9 - 6
费正清主编并撰写导论
中国近代思想领域的文献汇编与评论的完美结合
◎ 编辑推荐
费正清提出的“冲击-回应”理论,影响了20世纪后半叶的海内外关于近代中国的研究。本书将中国近代重要的历史文献组织在“冲击-回应”的理论框架下,将原本零散的史料整合起来,探讨了在西方挑战的刺激 下,中国长久稳定的意识形态和知识阶层做出了怎样的回应。
现代读史更多的是接受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如果可以直接接触第一手的原始史料,每个人又会看到怎样不同的历史面向呢?这本史料与评论的汇编是我们的尝试。
◎ 内容简介
本书在“冲击-回应”模式的框架下,试图分析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条重要的线索:面对西方的强势扩张,中国精英阶层如何理解这个陌生的文明,以及如何存续本国的文化、政治和社会体制。本书通过选取近代历史文献中的部分核心史料和经典篇章,全景式地展现了近代中国几代先锋人物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 名人推荐
如何认识西方是近代中国的思想主题。一部中国近代思想史从最根本的意义上来说就是中国对西方的认识由表及里、从浅到深的历史发展过程。本书为我们理解这一历史过程提供了基本文献和入门初阶。
——欧阳哲生,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 媒体推荐
这是一本引人入胜、非常重要的作品。我们甚至无法以三言两语概括本书所呈现史料的珍贵性。作者在介绍本书的写作背景时对这部作品做了精彩勾勒,他们对近代中国思想家的评论极具启发性。
——《美国历史评论》
对于那些喜爱思想史的人来说、本书是对将近一个世纪的中国思想领域的文献的汇编及评论的完美结合。作者将学界的研究成果精炼成为一种有意义的模式。
——《美国政治与社会科学院年鉴》
三十年战争史 豆瓣
Europe’s Tragedy A New History of the Thirty Years War
作者: [英] 彼得·威尔逊 译者: 宁凡 / 史文轩 后浪丨九州出版社 2020
2011年军事史学会杰出图书奖获奖作品
当下最全面、最前沿的三十年战争史研究专著
◎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是英语世界神圣罗马帝国史、中欧史、军事史权威专家,本书荣获2011年军事史学会杰出图书奖
☆全书分开端、冲突、后果三部分,细致全面地将三十年战争的前因后果以及战斗过程全景展现
☆批评了以往三十年战争研究的粗疏错漏之处
◎ 内容简介
三十年战争(1618—1648)是欧洲历史上最具破坏力的战争之一,它蹂躏了整个中欧地区,令数百万人死亡,将城镇和村庄夷为平地,带来了巨大的创伤。以比例而言,三十年战争造成的人员损失甚至超过了后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同时三十年战争给后来的德国史造成了深刻的影响。彼得·威尔逊的这部著作全面介绍了这场战争,内容广泛,不仅囊括了军事、政治方面,还涉及了文化、社会层面。威尔逊分析了当时的神圣罗马帝国的结构,对战争的前因后果做出了详细的分析,细致描绘了战争的进程,还分析了战争对后世的巨大影响。
◎ 媒体推荐
一部杰出、全面且详细的著作。
——蒂姆·布兰宁,剑桥大学欧洲现代史教授
一部权威、明智、视野广阔的著作,研究得极为细致。
——劳罗·马丁内斯,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
极为成功,作者的学识令人钦佩,文笔轻快优雅,持论公正。
——保罗·肯尼迪,耶鲁大学教授,《大国的兴衰》作者
一直以来,人们都需要这样一部博学多识……一锤定音的历史著作。现在彼得·威尔逊提供了这样一部作品。
——杰弗里·科林斯,《华尔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