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丝绸之路上的西州回鹘王朝 豆瓣
作者: 付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 7
公元840年,称雄蒙古高原近百年的回鹘汗国破灭。回鹘部众西迁至天山南北两麓,以吐鲁番盆地为中心建立西州回鹘王朝。原属游牧文明的回鹘人吸收汉人及当地族群的文化,发展出独特的西州回鹘文明,深刻改变了中亚东部的族群和文化面貌。他们在9至13世纪控制着丝绸之路天山南北两道,是唐元之间中原与西方交流的纽带。
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 豆瓣
作者: 王明珂 中华书局 2009 - 7
作者围绕“历史心性”这一关键词,从与“核心典范”相对的“边缘异例”入手,深入探索发生在边缘的的不寻常现象,对断裂、失忆等异例作情景化的诠释。通过分析羌族、藏族等“异类”历史中的血缘、空间与时间等叙事符号,重新考察流传于中原及其周边的 “弟兄祖先故事”,对炎黄子孙及相关英雄历史进行了反思性的研究。本书是作者长期从事的华夏边缘研究的一部分,也是《羌在汉藏之间》等书讨论的延续与拓展。
祥瑞 豆瓣
8.2 (67 个评分) 作者: 张向荣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 - 8
★上追尧舜,禅让称帝,王莽究竟是民选的圣主,还是篡汉的罪人?
★新锐文史作家、网红书评人张向荣首部历史非虚构作品
★罗新、刘勃、陆大鹏力荐
★搁置定论,厘清王莽真容,揭示两汉皇权真相
丰厚细节,再现政途跌宕,叩问儒家使命得失
~~~~~~~~~~~~~~~~~~~~~~~~~~~~~~~~~~~~~~~~~~~~~~~~~~~~~~~~~~~~~~
★传统史学把新莽贬入闰位,把古典末期的这个重要瞬间涂抹得怪诞荒唐。张向荣以深描细察的写作,让读者看到一个充满活力和可能性的转折时代。
——罗新
★写得真好,第一章汉史简述,综合各种前沿成果,信息量超大。具体讲王莽的部分,已有研究本身较薄弱,可依傍的成果较少,行文从基本史料出发,舒缓而缜密,常识与识见,自在其中。
——刘勃
★张向荣博士的《祥瑞》,不仅仅是王莽的传记,而且把西汉的“建国”“建政”大业以及儒家如何成为帝国意识形态的过程梳理得很清晰,令人豁然开朗。这本书有深厚的学术功底作为支撑,行文深浅适中,结构设计巧妙,幽默风趣,常有发人深思的犀利评论。对王莽、西汉历史和儒家这三个话题感兴趣的读者,都不妨读读这本书。我期待能够读到更多这样面向“受过良好教育、非专家”读者的中国题材历史书。
——陆大鹏
~~~~~~~~~~~~~~~~~~~~~~~~~~~~~~~~~~~~~~~~~~~~~~~~~~~~~~~~~~~~~~
★元始元年(公元前1年)春正月,汉室迎来一件千年未有之祥瑞。来自极远之地的蛮夷“越裳氏”到长安朝贡,献上一只白雉、两只黑雉。白雉出现,意味着天下出现了道德流布四夷的王者。刚即位的汉平帝年仅9岁,越裳氏上一次到中土献雉,还是周成王时期,见的是辅佐幼主的周公。——难道所谓“王者”,是刚刚稳定了西汉政局的大司马王莽?这极有可能是王莽自导自演的一出闹剧,可臣民们怎样看待这位功德超群的外戚权臣与周公相媲美?是诧异、震惊,还是觉得锦上添花?
★中国历史上,西汉与后世定型的“一家一姓”的朝代不一样。它不仅是一个朝代,更是中国儒家文化首次实现立法的新阶段。同时,西汉也是一个迷信天人感应的时代,在不到两百年的历史中,充斥着谶纬之学。从汉武帝时期开始,灾异变化、祥瑞谴告就与现实政治运动紧密相连。
★生于西汉末年的王莽,幼年丧父,并没有得到作为外戚家族成员的优待。他从一介儒生,以其周全的为人处世之道,一跃成为家族寄予厚望的后起之秀。他借助“祥瑞”之说,重返朝堂;又在众人的欢呼声中步步高升,最终合法建立了新朝。那他又是如何在短短的十五年里,就从“天下归心”的“哲人王”成为了一个“天人共弃”的篡汉者?
★面对日益严峻的政治合法性危机,儒家理论的实践者王莽勤劳王事,建辟雍、制礼乐,恢复井田,赢得了同时代其他儒士的认可。那么王莽称帝的真正动力又是什么?王莽到底是邪恶无道的簒夺者,还是复古派的改革家?是儒教立国的决定者,还是演技精湛的政治表演家?
★本书截取汉宣帝到新莽这一历史片段,从“祥瑞”这个视角切入,剖析王莽的个人、家族和政权相关的人物事件,再现了太后王政君、外戚王氏家族、刘姓皇室家族、儒家经师、官僚士大夫等在西汉末年政治舞台的角力,进而重新审视旋涡中心的王莽,以窥他和时代的真貌。
俄国历史地图 豆瓣
作者: 马丁·吉尔伯特 译者: 王玉菡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9 - 3
《俄国历史地图(最新版)》通过165幅地图将长达2000余年错综复杂且常常居于动荡不安中的俄国历史生动地描绘出来。《俄国历史地图(最新版)》除了描写俄罗斯的战争和扩张之外,还大量表现那些并不那么引人注目的细节:从饥荒和无政府主义,到海军扩张和发达的内河航运系统。时间跨度从公元前800年至苏联解体,是了解俄罗斯历史的必备手册。内容包括:
战争和冲突——从公元200—400年哥特人的胜利征战,到二战结束时德国人战败和冷战的结束;
政治——从中世纪莫斯科公国的兴起,到革命、君主政体的瓦解和苏联的解体;
工业、经济和交通——从1891—1917年的西伯利亚大铁路,到开垦处女地运动和重工业的发展;
社会、贸易和文化——从修道院的繁荣,到农民的不满、劳改营和俄罗斯族人的地理分布情况。
跨境人员、情报网络、封贡危机 豆瓣
作者: 郑洁西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7 - 10
《跨境人员情报网络封贡危机--万历朝鲜战争与16世纪末的东亚》以郑洁西博士文化交涉学博士学位论文《明代万历时期的中日关系史研究》为篮本,屡经修改、增删而成,最终以专著形式面世。全书共三编11章,第一编“跨境人员”共两章,通过考察明军里的外国兵和当时的在日明人这两类群体的跨境活动,为读者展示了当时东亚错综复杂的跨境活动和文化交流情况;第二编“情报网络”共三章,以东亚的情报传播为对象,通过考察明朝间谍的对日谍报活动、两种丰臣秀吉情报在东亚的流播情况,以及琉球国在明朝情报网络体系中的角色扮演,进一步探讨了东亚的整体性问题;第三编“战与和:封贡危机”共六章,考察了朝鲜战争引发封贡危机背景下的明朝应对战略,前三章着重关注明朝的“战”战略,后三篇着重关注明朝的“和”战略,无论“战”还是“和”,明朝的目的都是解决日本(倭寇)问题,维护东亚封贡体系,确保自身及其藩属国的安全。明朝的这两个战略,体现了其较强的应急能力,其作为东亚封贡体系核心国的权威不容动摇。
胡汉之间 豆瓣
作者: 罗丰 文物出版社 2004 - 9
本书收集了作者数年来的专题研究论文共计十九篇,内容涉及历史、考古等。作者结合自己长期在宁夏固原工作的实际情况,以公元3~10世纪中国中古史作为研究重点,对宁夏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民族融合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研究,并引用了大量国外的资料,对于现阶段相关问题研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摩加迪沙 (2021)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모가디슈
7.5 (344 个评分) 导演: 柳昇完 演员: 金允石 / 赵寅成
其它标题: 모가디슈 / 绝路狂逃(港)
1991年,在韩国为加入联合国而疲于奔走之时,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爆发了内战。当地成为一片废墟,几乎断绝了与外界的联系,韩国驻当地大使馆的职员及其家属也均陷入枪林弹雨,生死攸关。在这千钧一发之时,朝鲜大使馆相关人员敲响了韩国使馆的门,以寻求帮助。此时,南北的共同目标仅有一个——逃出摩加迪沙…
从西郊到南郊 豆瓣
9.0 (6 个评分) 作者: 康乐 低音·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7
汉化带来衰弱?
改革引向灭亡?
重大政治决策如何改变历史的走向?
------------------------------------------------
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以非常手段
将国都从平城迁往洛阳,并致力推行汉化
完成了祭天大典从“西郊”到“南郊”的转变
使游牧之俗渐慕华风
...
然而,短短三十年后,公元523年
北疆即爆发“六镇之乱”
北魏的衰亡由此开始
...
孝文帝热烈推动的迁都与改革
反而为帝国敲响丧钟
何以如此?
本书将揭开这一历史迷雾
------------------------------------------------
依个人之见,本书对拓跋魏政权结构的分析是相当成功的。最主要的优点在于有整体的观照,能铸造概念、运用概念来说明关键的问题,并有坚实的实证基础。……本书作者讨论北魏的礼制与孝道问题,不唯是北朝史领域上的一个突破,也应能对研究其他时代的学者有所启发。
——陈弱水,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
------------------------------------------------
◎ 内容简介
“西郊”与“南郊”指的是两种不同的国家祭典——“西郊”是拓跋人的祭天大典,代表北亚草原游牧文化的一支;“南郊”则是汉族王朝国家祭典的核心,同样也是祭天仪式。从西郊到南郊,意味着游牧之俗向华夏之风的转变。
在北魏史的研究中,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历来为史家所重视。本书追根溯源,从嘎仙洞鲜卑石室的发现讲起,对北魏内部势力进行细分,极具创见地提出“代人集团”这一重要概念,指出其居于北魏政权的核心地位,再以统计学的方法,揭示改革前后各方势力的消长。在讲述孝文改革之前,作者首先回顾了文明太后的崛起之路与统治手段,她推动的俸禄制、三长制、均田制,实为孝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对于孝文改革,作者则详人所略,另辟蹊径,敏锐地抓住以祭典为代表的礼制改革,并着力探讨孝道与北魏政治间的关系。
孝文帝热烈推动的迁都与改革,对后世影响甚巨,改变了中古史的走向。何以如此?本书洞幽察微,对这一复杂问题进行了解答。
属国与自主之间 豆瓣
属国と自主のあいだ――近代清韓関係と東アジアの命運
作者: 冈本隆司 (Takashi Okamoto) 译者: 黄荣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3
本书是关注近代东亚历史状态的一本专著。作者立足于对立的东西世界秩序状态,将叙述时期限定为19世纪中叶至甲午战争,以清韩宗属关系为主轴,凸现当时东亚的焦点问题——朝鲜“属国自主”,并将其放入多国间之交涉的背景当中,去捕捉近代东亚构造的变迁过程。作者运用了多种语言史料,从多角度观察了近代清韩宗属关系,试图从客观上恢复近代清韩宗属关系的真实历史面貌,继而揭示出近代东亚的真实历史状态。
“自主”一词对朝鲜半岛的人们来说可谓意味深长。朝鲜半岛统一的重要原则即为“自主”的再继续。作者以“属国自主”为话题,再现近代的东亚秩序状态,无疑对目前东亚局势的发展起到参考作用。
本书荣获第二十七回三得利学艺奖。作者冈本隆司,男,1965年生,京都府立大学文学部副教授,被日本史学界称为鬼才,已先后出版三部专著,一直力图再现近代东亚的真实历史面貌。
西周的灭亡 豆瓣
Landscape and Power in Early China: The Crisis and Fall of the Western Zhou 1045-771 BC
9.1 (11 个评分) 作者: 李峰 译者: 徐峰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6 - 11
本书并非一部西周的通史,甚至也不是西周晚期的通史,而是对西周灭亡这一历史事件的实证性研究。作者通过探讨西周国家的衰弱和灭亡这一特定的持续历史和地理过程中,地理条件及其政治性建构之间的复杂关系,综合运用考古发现、铭文和文献记录,同时联系地表形态的特征,分析和说明了西周的政治体系是如何并且为何不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从而最终导致了西周国家的解体和王畿的崩溃。
《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研究 豆瓣
作者: 李大龙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013 - 5
《三国史记》是邻国朝鲜较早出现的汉文史书,作者是王氏高丽的大臣金富轼。《三国史记》中的《高句丽本纪》专门记载了汉唐时期我国东北地区高句丽政权的历史,由于《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有些内容不见于中国史书记载,因而是研究高句丽历史的重要资料。本书从高句丽政权与中原王朝包括割据政权关系这一侧面对《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与中国史书记载存在的异同进行系统考述,进而对该书的学术价值及作者金富轼的治史态度等做了探讨,提出了新的看法。本书对于高句丽历史的研究,尤其是《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的使用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金人"中国"观研究 豆瓣
作者: 熊鸣琴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4
《南宋及南宋都城临安研究系列丛书·博士文库:金人“中国”观研究》是从政治与观念互动的视角出发,去揭示促使金人“中国”观产生、演变的动力及其特质,提出了一些新见解。这是一部视角独特,观点鲜明,论述精到,有理论探索的创新之作。
《南宋及南宋都城临安研究系列丛书·博士文库:金人“中国”观研究》作者熊鸣琴认为金朝“中国”意识的产生需要两个条件的结合:即“以我为中心”争当东亚霸主的意识和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与吸收。女真帝王、贵族的“中国”观,首先源于统治中原汉地的现实需要与争当东亚霸主的政治意识,它是在与现实政治的互动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金朝建国后,在亡辽灭宋的军事扩张进程中,女真统治集团逐渐萌生了降服四方、以自身为东亚天下霸主的政治意识,而“中国”作为一个政治概念在某种意义上便是东亚霸主的代称。熙宗朝金宋签订的“皇统和议”,确立了金朝的东亚霸主地位。女真集团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吸收并非出自对汉法的倾慕与向往,而是出于统治汉地的需要。为了论证这个认识,书中以金史研究中颇有争议的人物完颜宗翰为个案,探讨了金初汉制改革与女真现实统治需要的关系。并指出金熙宗以后,在人口民族结构、农牧经济结构、政治体制及文化组成上都显示出强烈的“中国化”特征,金人的“中国”意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和发展。
南西伯利亚古代史 豆瓣
作者: C.B.吉谢列夫 译者: 王博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14
《南西伯利亚古代史》讲述的是以努辛斯克盆地以及南邻阿尔泰山地为中心的地理单元古代居民的历史。
《南西伯利亚古代史》是C.B.吉谢列夫经过了长时间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的基础上完成的。书中列出了三篇:篇的古代属于史前史,在时间上包括了考古上的石器时代、铜石并用时代、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初期;第二篇的匈奴——萨尔马特时代属于早期草原民族史,在考古上相当于早期铁器时代一直到历史时期的公元一世纪初即相当于中原的汉代;第三篇国家的形成,是从公元五世纪突厥汗国的建立开始一直到公元十一世纪的黠戛斯民族历史。
被犧牲的「局部」 豆瓣
作者: 馬俊亞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0 - 4
明代中後期,中央政府為了維持漕運這一「大局」,把黃河之水全部逼入淮河河道,並在極不適宜修築水庫的平原地區建立了洪澤湖,以沖刷黃河泥沙。在此後的近300年?,洪澤湖的面積不斷地被人為地擴大。整個淮北被視為「局部利益」被有意地犧牲掉。使得淮北從唐代以前生態良好的魚米之鄉,演變成明、清至民國時期的窮山惡水之地;從發達的手織業中心退化?紡織絕跡的經濟邊緣地帶;從「家詩書、戶禮樂」的文化沃土,變成了殺人越貨的寇盜樂園;從精英倍出的人文薈萃之地,淪為苦力的來源地。本書通過分析這一演變過程,用以探索淮北社會生態衰落的根本原因。
最后的帝国 豆瓣
The Last Empire: Nationality and the Soviet Future
作者: 罗伯特.康奎斯特 主編 译者: 刘靖兆 / 刘振前 等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 - 7
羌在汉藏之间 豆瓣
9.1 (15 个评分) 作者: 王明珂 中华书局 2008 - 5
本书是一本羌族民族史,也是一本羌族民族志。羌族主要聚居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东南隅与北川地区,即汶川﹑北川﹑茂县﹑松潘﹑理县等地。
本书希望通过 “羌” 之历史,说明华夏(自觉的)西部族群边界变迁,以及其如何贡献于近代中华民族之形成。这项研究是基于一个简单的思考架构,即“羌” 曾是古华夏心目中的西方牧羊人或西方异族概念,它代表古华夏自觉的我群西方边缘(the sense of otherness)。因此探索华夏历史记忆中 “羌人” 概念的转变,便是探索华夏自觉的(或主观认定的)我群西方边缘之变迁。不只如此,在公元7世纪以后,青康藏高原东缘华夏心目中的诸羌部落又成为吐蕃(与后来的藏族)之政治﹑宗教﹑文化与族群之边缘(朵康)。这样的历史发展终使得青康藏高原东缘之广大地区及其人群,在近代时成为汉藏间一个模糊的边缘。这也是本书书名《羌在汉藏之间》用意所在。
五色四藩 豆瓣
作者: 乌云毕力格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7 - 7
《五色四藩——多语文本中的内亚民族史研究》分上下两编。
上编“多语文本与内亚关系研究”主要是内亚民族史相关的内容,涉及蒙古高原、青藏高原和天山北路卫拉特草原等区域的满蒙、蒙藏和满臧之间的政治关系,从时间上来讲,主要集中在清前期。本编共十一章,由十一篇独立的论文组成,分别为《明朝兵部档所见林丹汗与察哈尔蒙古》、《绰克图台吉的历史与历史记忆》、《康熙皇帝亲征噶尔丹的满文档案及其流传》、《车臣汗汗位承袭的变化》、《清太宗与扎萨克图汗素班第的文书往来》、《康熙初年清朝对归降喀尔喀人的设旗编佐》、《外藩蒙古内扎萨克盟的雏形》、《1705年西藏事变的真相》、《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圆寂的真相》、《噶尔丹与藏传佛教上层》、《图尔扈特汗廷与西藏关系(1643—1732)》。
下编“蒙古历史地理研究”涉及的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是明末漠南蒙古喀喇沁、东土默特部的游牧地考证,第二是清初神秘的“察哈尔国”游牧地的考证,第三是17世纪上半叶中亚卫拉特人各部的游牧地考,第四是关于清代蒙古地图文献的点滴。共有六章,分别为《清初“察哈尔国”游牧所在》、《东土默特游牧地之变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地之地望》、《17世纪卫拉特各部游牧地之分布》、《日本天理图书馆所藏手绘蒙古游牧图及其价值》、《清代克什克腾旗的两幅游牧图》。
游牧者的抉择 豆瓣
9.4 (20 个评分) 作者: 王明珂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6
☆许倬云、王铭铭、罗丰、荣新江等倾情推荐 一部跨越历史学和人类学的经典之作
☆蒙古高原的匈奴| 高原河谷的西羌| 森林草原的鲜卑与乌桓
☆探察三大游牧社会及其与汉帝国的互动 重新理解族群及民族国家的发展轨迹
---------------
以人类学的游牧社会研究成果及思 考取径,结合历史学、文献学、地理学等所学科研究方法,王明珂教授对中国北方早期游牧社会——汉代的匈奴、西羌,以及鲜卑与乌桓——进行了考察。主要探究了三大游牧部落的环境生态、动物生态与饲养、经济活动、社会组织、游牧与定居人群关系等方面,以及在此基础上他们与汉帝国的交往互动。
游牧者们看似“自由”的抉择,乃是在一种生存境况下“不得已”的生存选择。族群的发展并不能以高低为论,而是一种基于环境、内部社会结构所呈现出来的状态。王明珂教授通过精细的史料梳理与辩证论述,希望以此形成对族群历史关系的新认知,重新理解族群及民族国家的发展轨迹。
---------------
名家评论
王明珂洞察族群认同与共同体意识之间微妙的关系,在中国民族学田野报告的传统方式之外,开阔了报道与阐释双管齐下的方法学。这是一本跨越历史学、人类学和地理学的作品,很有价值。
——许倬云
我们这个时代学术中最重要之事,莫过于指出,以定居的乡土格局来形容中国社会是有问题的。“中国乡土定居性理论”抹杀了我们历史经验中的许多“另类元素”。本书为我们呈现了汉代中国北方游牧社会的诸种形态,使长期被我们视作“他者”的匈奴、西羌、东胡及其后裔,成为我们的自我认识的一个步骤。
——王铭铭
没有哪个古代帝国的周边,拥有像中国那样多的游牧民族;也没有哪种文字中留下像汉文一样对于游牧民族的丰富记载;然而当下游牧民族研究却是西方、俄国或日本学者的领地。当读完这部非凡拔俗的著作后,我们可以略感自豪地宣称,游牧世界的研究中终于增添了一份中国经验——从理论到微观。
——罗丰
作者既解构了旧史家的片面记载,又谨慎地对待前人的研究成果,以使自己不要走过头。作者基于多年来对游牧社会的亲身观察和体验,加之对中国历史文献、考古材料的熟悉,本书可以说是王明珂一部更加宏观的著作,是一部跨越历史学和人类学的经典之作。
——荣新江
尽管历史事件,或者所谓“史实”并非不重要,但这本书中的“反思性研究”,却无意针对“历史事件的重建与其因果关系的安排”本身,而是要将一系列相关历史事件之由以展开的根源,追溯到中原王朝的资源边界与游牧各人群的不同人类经济生态,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诸方面。正由于这样高远的立意,本书才会写得新见迭出,引人入胜。
——姚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