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孝庄秘史 (2002) 豆瓣
8.1 (126 个评分) 导演: 尤小刚 演员: 宁静 / 马景涛
来自蒙古科尔沁旗的大玉儿(宁静 饰)从小被誉为“满蒙第一美女”,她和皇太极(刘德凯 饰)之弟、睿亲王多尔衮(马景涛 饰)从小青梅竹马、按许终身,却被皇太极纳为侧福晋,被封永福宫庄妃,与多尔衮成了叔嫂关系,但始终余情未了。皇太极突然驾崩,帝位之争风起云涌,掌握兵权的多尔衮成为皇太极长子豪格的最大敌手,却出乎意料拥护大玉儿之子福临(严昆 饰)即位,大玉儿至此成为孝庄太后。为了儿子的帝位、大清基业,孝庄始终和多尔衮保持若即若离关系,而为了太后的清誉,两人多年的炙热感情也只剩下发乎情止乎礼的遗憾。多尔衮英年早逝,孝庄也只能把痛苦埋在心底,用尽手段辅佐顺治帝的统治,而顺治遭遇爱妃董鄂氏(舒畅 饰)病故,萌发出世念头,孝庄不得已立顺治之子玄烨为帝,年号康熙,开创一代大清盛世。
橫渡孟加拉灣 豆瓣
Crossing the Bay of Bengal: The Furies of Nature and the Fortunes of Migrants
作者: 蘇尼爾.阿姆瑞斯(Sunil S. Amrith) 译者: 堯嘉寧 臉譜 2017
★★孟加拉灣為何重要?了解我們遺忘的亞洲,重現南亞•東南亞的時代故事★★
如果要以新的角度看世界,我們需要新的地圖――――
第一本全觀剖析孟加拉灣周邊區域歷史、地理、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的專書
深入探索印度、孟加拉、斯里蘭卡、緬甸、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印尼的今昔興衰
★《紐約時報書評》編輯選書
★美國歷史學會南亞史「約翰理察茲獎」(John F. Richards Prize)得獎作品
★收錄逾20張圖片和精繪地圖,大量口述歷史和文件檔案,自15世紀末至現代,區域發展軌跡追溯詳錄
★完整爬梳全球觀點下的南亞•東南亞近現代史,深入了解亞洲跨國移民的成因和遷徙,解析孟加拉灣周邊諸國如何從殖民地轉型成為現代國家
【專業審訂】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助理教授 劉堉珊
【讚譽推薦】
宋鎮照 成大政治系暨政經所特聘教授、東亞發展暨治理中心主任、東南亞研究中心主任、台泰交流協會理事長
張正 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創辦人
陳國棟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蔡宏政 中山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主任
蕭新煌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總統府資政
█ 今天全世界每四個人當中,就有一個人居住的國家緊鄰孟加拉灣
有數世紀時間,軍隊、經商者、奴隸和工人行經孟加拉灣,這條印度與中國之間的海上公路成為歐洲各國與亞洲對手競逐的重要場域。橫渡孟加拉灣,代表著同時跨越自然和政治的邊界,也意味著人群和語言之間的第一次相遇。
但二十世紀後半葉,「南亞」與「東南亞」被嚴格區隔開來,分隔兩者的那條線,剛好劃過孟加拉灣的中間。孟加拉灣整體區域的興衰,見證了人類現代歷史中最大規模的遷徙之一,也是了解亞洲、乃至全球未來的關鍵。
█ 曾位居全球化歷史核心,一度被遺忘,今日重新崛起的區域
本書依時序書寫孟加拉灣這個區域波瀾壯闊的故事:
˙從十五世紀末歐洲列強前來尋找香料談起,敘述各國的勢力消長和影響,以及當時留下的歷史和人文遺跡
˙十九世紀下半葉,斯里蘭卡的茶葉、緬甸的米、馬來西亞的橡膠投入全球市場,數百萬人在這個區域內流動,寫下許多移民和移工苦難的歷史
˙二次大戰後,民族國家紛紛獨立,地域出現國界,「南亞」與「東南亞」截然二分,從此翻轉這個區域的發展
孟加拉灣由無數的旅程、記憶和權力來源結合在一起,這個關於經濟整合和大量遷徙的大型故事,正是一部文化接觸和混合的歷史。
█ 為什麼要了解這個區域的故事?
孟加拉灣這個區域一直被分成好幾個個別的領土各自管理,由於政治上不統一,沒有成為一個有意義的整體。許多亞洲國家對這片大海視而不見,不想一探究竟:看看它的資源如何發展、勞動力如何移動、如何讓自己免於受到貿易和財富波動的影響。今日我們依然可以漠視這個區域嗎?
孟加拉灣今天的道德和政治問題,和進入二十世紀時碰到的問題沒什麼兩樣。孟加拉灣到底屬於誰?是熱衷於追求能源、資源和影響力的新興勢力嗎?想要從土地榨取出額外價值的資本力量?或是居住在這個海岸的各種不同的人?
對於台灣南方的這個區域、我們南方的各個鄰國,我們的理解太少。本書引領我們進入這個無法漠視的地區,面對中國、印度的進擊,洞察世界未來。
█ 對本書的讚譽
「馬來西亞、緬甸、孟加拉、印度與錫蘭環抱著的那片海洋就是孟加拉灣。作者花了多年心血,從環境、移民、性別、宗教、文化等多方面的角度深入剖析,結合亞洲史與歐洲史的深厚背景鋪陳,把孟加拉灣當成一個完整的區域,並且是可以整合到全世界的區域,探索區域內的人民如何追求生計、追求幸福,不因時代的變化多端、不因世局的波起雲湧而卻步躑躅的歷史與現實。讀了四五百頁的書,彷彿也經歷了四五百年的歷史,發人深省。」
――陳國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值得讚賞的宏大雄心,且讀來趣味盎然,本書是長久以來最吸引我的歷史著作之一。」
――艾米塔•葛旭(Amitav Ghosh),《朱鷺號三部曲》(Ibis Trilogy)作者
「引人入勝……這一切研究的成果成為一部錯綜交織的區域歷史……非凡的著作。」
――阿卡什•卡普爾(Akash Kapur),《紐約時報書評》(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閱讀本書是純然的享受。文筆優美……描繪孟加拉灣各重要時期變遷的歷史,從中世至今,含括所有環境、經濟、社會和政治的複雜面向。」
――大衛•路登(David Ludden),《印度與南亞:一部簡史》(India and South Asia: A Short History)作者
「閱讀本書可獲得豐富的資訊、令人信服的分析細節,徹底改變一個人的世界觀,並且讀到一連串驚心動魄的故事。」
――卡洛琳•奥塞拉(Caroline Osella),《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
「作者遍述歷史背景、移民的政治和社會生活,以及人類的苦難。」
――拉維•謝諾伊(Ravi Shenoy),《圖書館期刊》(Library Journal )
大博弈 豆瓣
THE GREAT GAME: ON SECRET SERVICE IN HIGH ASIA
作者: [英]彼得·霍普柯克 译者: 张望 / 岸青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6 - 1
大英帝国和沙俄帝国的秘密战争,浪漫主义和英雄主义的不朽史诗
大博弈开始,两大帝国相隔3000公里;大博弈结束,两国仅距30公里。
但在中亚的土地上,在丝绸之路的东西交汇点,博弈永不落幕。
19世纪初,英属印度和沙皇俄国中间横陈着广袤的沙漠和群山。这些地带不为人知,也未被测绘,只有布哈拉、撒马尔罕和塔什干这些蒙古汗国时代的古老地名还残存在人们遥远的记忆中。随着俄国不断向南扩张进入中亚腹地,英属印度不断向北扩张逼进克什米尔,两大帝国逐渐显示出碰撞的态势。在一个世纪的时间内,围绕潜在的威胁,英俄两大帝国在中亚展开了一场波澜壮阔而又如履薄冰的勘探、间谍、军事与外交博弈,史称“大博弈”。
本书讲述的就是这些参与者的故事。其中英国和俄国的年轻军官,他们不断探索,舍命涉险。他们扮作朝圣者、马贩子,绘制秘密山口的地图,搜集珍贵的情报,求得与当地最有权势的汗王结盟。有人一去不返。在今天的中亚,大博弈年代的野蛮和暴力仍然回响不绝。
阿富汗前总统穆罕默德·纳吉布拉计划将本书翻译为普什图语,他说:“(阿富汗人)能从中看到历史的重复……只有我们了解了自己的历史,才能打破这个循环。”翻译还未完成,1996年9月,塔利班武装攻入喀布尔,纳吉布拉被残酷处死。
The Great Game 豆瓣
作者: Peter Hopkirk John Murray 2006 - 3
For nearly a century the two most powerful nations on earth - Victorian Britain and Tsarist Russia - fought a secret war in the lonely passes and deserts of Central Asia. Those engaged in this shadowy struggle called it 'The Great Game', a phrase immortalized in Kipling's Kim.
When play first began the two rival empires lay nearly 2,000 miles apart. By the end, some Russian outposts were within 20 miles of India.
This classic book tells the story of the Great Game through the exploits of the young officers, both British and Russian, who risked their lives playing it. Disguised as holy men or native horse-traders, they mapped secret passes, gathered intelligence and sought the allegiance of powerful khans. Some never returned. The violent repercussions of the Great Game are still convulsing Central Asia today.
臺灣的想像地理 豆瓣
Taiwan's Imagined Geography: Chinese Colonial Travel Writing and Pictures, 1683-1895
作者: 鄧津華 (Emma Jinhua Teng) 译者: 楊雅婷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8 - 1
拋開「宗親關係」的模糊論述, 回歸帝國擴張的歷史脈絡,一解清代如何建構起臺灣的想像地理!
一直到清代初期,中華帝國一直視臺灣為遠隔於海外的丸泥小島;但時間來到十九世紀末葉,臺灣卻已成為帝國眼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這兩百年間,大清帝國的人們對臺灣的印象到底歷經了怎樣的轉變?
本書從清代所留下的殖民旅遊書寫、地誌圖像為中心,透過文人筆下對臺灣風土民情、自然景象,及原住民描寫的再現──如性別倒錯、種族論述、文化優劣等──探討這些文本在中華帝國的版圖擴張過程,以及族群差異的意識形態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並經由檢視此時代非西方式帝國勢力拓展及其殖民他者的政策,挑戰史學界過去對「殖民者」與「被殖民者」的既定觀念,勾勒出西方殖民論述與中國殖民論述之間的交會點,是英語世界近年來少見的重要臺灣文史論著。
西域考古图记 豆瓣
Serindia: detailed report of explorations in Central Asia and westernmost China carried out and described under the orders of H. M. Indian government
作者: [英]奥雷尔·斯坦因 译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西域考古记 豆瓣
On Ancient Central-Asian Tracks
作者: [英] 斯坦因 译者: 向达 商务印书馆 2013 - 2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西域考古记》是英国考古学家、探险家斯坦因对中国新疆及中亚地区进行四次探险的纪实之作。书中通过记录大量的考古挖掘,首次揭开了诸如楼兰、尼雅等古国的神秘,具有珍贵的史料意义,对于我们了解该地区的历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蒙古与教廷 豆瓣
作者: 伯希和 译者: 冯承钧 中华书局 2001 - 7
蒙古人西征打开了中国与欧洲交往的道路,导致罗马教延向蒙古大汗的一系列遣使。《蒙古与教延》卷一“大汗贵由致因诺曾四世书”,引用了大量的拉丁文和波斯文史料、教会史书以及一些西方学者写作的有关著作和论文,有不少是我们不易见到的。卷二是对聂思脱里派的列边阿答、阿思凌、安德-龙如美三人事迹的说明和考证以及十四世纪上半叶蒙古与教皇交涉的研究。该书对中外关系史、蒙古史的研究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 豆瓣 谷歌图书
Rebellion and Its Enemie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8.3 (1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孔飞力 译者: 谢亮生 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 - 11
19世纪中国发生了巨大变革。这本书从分析中国社会的内部结构及其制度入手,强调了中国地方名流的作用,论述了在其影响下的地方组建武装活动的形成和发展,并就此对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
内亚史 豆瓣 豆瓣
A History of Inner Asia
作者: [美] 斯瓦特·苏塞克 译者: 袁剑 / 程秀金 商务印书馆 2018 - 10
★图书亮点:
原著重印9版,一本畅销国外的内亚史著作
了解、学习和研究内亚史的“必备”参考书
★编辑推荐:
本书有助于填补历史文献领域的一个巨大空白,在对作为整体的内亚研究方面而言是一座里程碑。……本书对于大多数潜在读者可能一无所知的这一世界上重要区域的历史作了简明扼要的介绍,学术性与可读性俱佳。
——D. O. 摩根(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教授):《英国历史评论》第115卷,第464期(2000年)
★摘录试读
公元622年,对于那个时代的人们来说,只不过是一个很寻常的年份,没有大战和巨变产生。这一时期的主要强国,中国唐朝、波斯萨珊王朝和拜占庭希拉克略王朝(Heraclian)各自从最近的对抗中恢复过来,正忙于加强国力,或是为了迎接新的挑战。河中地区的小王公们正陶醉于他们自己繁华的弹丸之地乐不思蜀,而如有必要的话,他们也乐于承认突厥游牧民的宗主权。此时的突厥人建立了一个东起唐王朝北部边界,西至里海草原,绵延于内亚的强大汗国。与此同时,丝绸之路之上的粟特人和其他商人继续辗转于中亚,他们自古以来就从事着贸易,并将继续经商,直至中世纪末期。
伴随其璀璨文明和悠悠史载,在中国、波斯和拜占庭都出现过比当时统治王朝历史更古老的帝国。相对而言,突厥人直到最近,也就是公元6 世纪中叶才建立起他们自己的汗国。这个汗国并非是在那些脆弱并昙花一现的诸多游牧帝国基础之上而猛然崛起的。被现代史学称为突厥帝国的这个汗国从公元552 年延续到744 年,其疆域是一片相对狭长的横向草原地带,只是被阿尔泰山和天山山脉所支配的山链所阻断或环绕。这一疆域构成的地理特殊性也许在这个突厥汗国分裂成两部—长支和幼支的趋势中起着辅助作用。长支即阿史那王朝(Ashina Dynasty),统治着阿尔泰山脉以东地区,并以今天蒙古国西北部鄂尔浑河谷为中心,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一部分被称为“东突厥汗国”(或“北突厥汗国”,一个令人困惑的名称,但对于中原来说,却容易理解,因为位于其北部)的缘故;幼支统治西部,以天山西部和七河地区为中心,因此也被称为“西突厥汗国”。
★内容简介:
内亚地区地处欧亚大陆的中央,在古代是众多游牧民族的定居地,向欧亚周边地区扩张征服的大本营,同时也是古希腊、波斯、中国、印度等东、西方文明相互沟通交流的媒介和纽带,多种宗教文化争奇斗艳之地,因此倍受众多学者的青睐,他们以不同的专业背景和视野从事内亚研究。由此,这一片区域亟需人们解读。美国著名内亚学和伊斯兰学者斯瓦特·苏塞克先生(Svat Soucek)的这本著作,侧重于宗教文化角度,主要对于帕米尔高原以西地区的历史提供了简明扼要的介绍。该书描述了自在突厥汗国、唐朝争霸内亚的背景下,阿拉伯异军突起从西入侵内亚,并传入伊斯兰教以来,由此开启了内亚西部逐渐伊斯兰化和突厥化进程为开端,分别叙述第一个本土穆斯林王朝萨曼王朝,喀喇汗王朝、哥疾宁王朝和塞尔柱王朝三足鼎立,蒙古帝国统一内亚地区,帖木儿汗国、昔班尼王朝先后崛起,随后再度出现三足鼎立的布哈拉汗国、希瓦汗国和浩罕汗国分庭抗礼局面直至被东扩的沙皇俄国所征服,历经俄(苏)统治,直至苏联解体五国独立。朝代年表与地图补充并佐证了文字。当代的焦点停留在这七个国家和地区,组成了欧亚大陆的中心: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蒙古国,中国新疆。自1991年起,对于这一区域的兴趣持续高涨,因为它引发了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一定程度的争论。尽管关于这一区域的卷帙浩繁的作品先后涌现,但是对这一区域的简史尚未问世。斯瓦特·苏塞克这本历史书将填补这一空白,这对于任何想研究或访问这一地区的人们将绝对是必备的入门资料
大食东部历史地理研究 豆瓣
The Lands of Eastern Caliphate: Mesopotamia, Persia, and Central Asia From the Moslem conquest to the time of Timur
作者: [英] G.勒·斯特兰奇 译者: 韩中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 1
本书以报达城为中心,由近及远,按地区展开,分别从自然环境、城乡聚落、农田水利、商业贸易、道路交通、风俗物产、名胜古迹等诸方面记述了各地区的历史地理情况。本书具有较高的文献资料价值,其翔实的资料对我们了解今中东、中亚甚至南亚、高加索地区的历史地理情况很有帮助。另外,本书中的很多记载可与中国的史籍,如正史、方志、游记等相比勘、验证,从而修正古籍记载的讹误,并补充新的材料。
作者直接和间接引用了记述该地区的多种阿拉伯、波斯、突厥历史地理文献资料,而这些历史地理文献多是现在尚未译介过来,且国内学者关注不多的。作者对所引用资料进行了合理的编排,这既包括本书的记述是以报达城为中心,由近及远,按地区展开的,又包括作者分别从自然环境、城乡聚落、农田水利、商业贸易、道路交通、风俗物产、名胜古迹等多个方面记述各地区的历史地理情况。作者本人作为一名学者,其在引用相关文献资料时,已对文献资料进行了考订、比对,同时参考了当时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本书译者对西域史地、中西交通史和伊斯兰教史多有研究,其在翻译过程中对本书所引原始文献进行了核对,对书中的一些内容进行了注释,其中的很多注释是对原文记载的补充或是作者所进行的学术考证。这一方面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本书内容,另一方面对原书内容进行了补正。
中亚史纲要 豆瓣
Central Asia
作者: [英]加文·汉布里(Hambly,Gavin)主编 译者: 吴玉贵 商务印书馆 1994 - 6
本书对中亚地区的历史进行了综合的叙述,包括:游牧帝国与佛教的传播、伊斯兰帝国的崛起、俄国的征服及其对突厥斯坦的管理等15章。
满洲人在东北 豆瓣
Маньчжуры на Северо-Востоке (XVII в.)
作者: [苏] 格·瓦·麦利霍夫 译者: 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第三室 商务印书馆 1976 - 5
本书用中国文献揭示了满洲国于十六世纪末一一十七世纪在远东的侵略政策,满洲诸部的聚集史以及满洲人与阿穆尔沿岸地区和滨海地区各部族相互关系的性质,阐明了东北的管理制度以及清朝当局对该地区的经济开发,同时记述了清帝国在十七世纪八十年代对阿穆尔沿岸地区的俄国领地的侵略。(原书内容筒介)
近年来,苏修叛徒集团为了推行霸权主义和领土扩张政策,指使其御用学者,炮制了许多歪曲、篡改中国历史的文章和专题著作。苏联科学出版社东方文献总编辑部在1974年出版的《满洲人在东北》就是其中的一种。
这部书摆出一副大架式,旁征博引,大量堆砌史料,书后罗列的书目竟达三百四十多种。从表面上看,作者好象是在搞什么“学术研究”。其实,这完全是装腔作势,借以骗人。该书作者根本不是出于学术兴趣要研究满洲人在东北的历史,而是为看一种明显的政治目的在搞反华宣传。他打着学术研究的幌子,明目张胆地歪曲、篡改十七世纪中俄关系的历史,赤裸裸地为老沙皇侵华罪行辩护, 并为新沙皇进一步侵占中国领土制造舆论。
这部书尽管篇幅很大,文字冗长,内容繁杂,但它妄图说明的主要问题不外是:第一,黑龙江流域不是满族的故乡,它“始终处于满洲人实际控制之外气”,因而不是中国的领土;第二,黑龙江沿岸地区是俄国新土地发现者“直接发现”的“不为人所知的新土地”,“已经在法律上纳入了俄罗斯国版图”;第三,1683—1686年中国清朝政府在黑龙江地区所进行的雅克萨战争是对俄国的“侵略”和“掠夺”,等等。如果把这些问题和苏联政府声明散布的谬论加以对照,我们就会发现,作者虽然用了很多篇幅,绕了很大圈子,但是它的基本内容却是重弹苏联政府声明的老调。或者更确切些说,是为苏联政府声明散布的谬论制造“根据”和作脚注。(中译本出版说明)
俄国·蒙古·中国 豆瓣
Russia, Mongolia, China
作者: (英)约翰·弗雷德里克·巴德利(Jhon F.Baddeley) 译者: 吴持哲 / 吴有刚 商务印书馆 1981
上卷为历史和地理部分,概述了至17世纪初期的蒙古民族史,介绍了17世纪和18世纪早期西伯利亚及其附近的地图和噶尔丹策凌时的准噶尔地图等。下卷为全书的主要部分,收录了17世纪初期至沙皇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去世(1676年)期间俄国遣使明、清朝廷和中国喀尔喀蒙古、厄鲁特蒙古的出使报告等有关档案文献,共三十一件,并附作者的述评,对早期沙俄侵华史、清廷、蒙古与俄国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有较大的参考价值,也是研究17世纪蒙古的重要资料。有英、俄文本。
罗马帝国衰亡史(上册) 豆瓣
7.3 (9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爱德华·吉本 译者: 黄宜思 / 黄雨石 商务印书馆 2002 - 4
本书详细的讲述了几次大规模的入侵、帝国在西部的终结、意大利概况、查士丁尼的时代五、神学的影响、伊斯兰教的来临、东部帝国的衰亡、十字军东征、罗马帝国的终结、中世纪的罗马和文艺复兴的曙光等内容。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豆瓣
Ιστορία του Πελοποννησιακού Πολέμου
9.1 (26 个评分) 作者: [古希腊]修昔底德 译者: 谢德风 商务印书馆 1960
公元前424-423年的冬季,当伯拉西达袭击安菲玻里城的时候,他正指挥七条雅典战舰驻扎在塔索斯。驻守安菲玻里城的雅典将军攸克利求援于他,他驶往援救;他虽然打败了伯拉西达的军队,救了爱昂,但是他终于没有来得及挽救安菲玻里。安菲玻里的失陷,主要是由于攸克利的疏忽,但是他后来并没有受到处罚,而修昔底德却因此遭到放逐。修昔底德本人对于此事没有作任何辩护。马赛林那斯说,修昔底德是由克里昂的建议,以叛逆的罪名而被放逐的。当时是克里昂最有势力的时候,而且克里昂对安菲玻里的陷落十分愤恨,他提议放逐修昔底德是很有可能的。
从他被放逐到他回国这一段时期内他的生活,我们也完全不知道。唯一可靠的事实是公元前404年以后不久,他回到雅典了;这一点不但他自己的话可以证明,并且他的著作中有许多回国后修订的痕迹,例如他记载了公元前404年雅典及庇里犹斯的城墙的被拆毁,这只有他回到雅典后才可以做得到的。此外其他的事情都是由著作中推测得来的。他自己说到,在这段时期中,他有更多的闲暇来编写他的历史著作,他更有机会得到伯罗奔尼撒方面的消息。事实上也是这样的,自从他被放逐以后,他和雅典断绝了联系,他编写历史的材料主要来自伯罗奔尼撒。
高句丽的政治与社会 豆瓣
作者: 东北亚历史财团 译者: 陈文寿 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2010 - 3
2021年10月31日 已读
自西汉隋唐以来的七百年历史,欲了解清楚东北亚大兴安岭—辽河以东直至日本海这片土地纷繁复杂和民族交错的历史,这本还算公正的高句丽通史的书是一把解密的钥匙。
东北亚 东胡 历史 高句丽
为奴十二年 (2013) 豆瓣 IMDb TMDB Min reol 维基数据
12 Years a Slave
7.7 (571 个评分) 导演: 史蒂夫·麦奎因 演员: 切瓦特·埃加福 / 迈克尔·法斯宾德
其它标题: 12 Years a Slave / 被夺走的12年(港)
Solomon Northup(切瓦特·埃加福特 Chiwetel Ejiofor 饰)本来是一个自由人,以演奏小提琴为生,有一个妻子和两个孩子,生活其乐融融。不料他却被两个白人以为马戏团表演伴奏所骗,去了华盛顿,一觉醒来发现自己成了黑奴。起初他被卖给了Ford先生(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Benedict Cumberbatch 饰),在庄园里当奴隶。不久又被卖给了素有“黑奴终结者”之称的Epps先生(迈克尔·法斯宾德 Michael Fassbender 饰),他在种植园里日复一日地采摘棉花,也目睹了许多黑奴的悲剧。12年过去了,他始终没有放弃重回自由人的希望,直到遇到了一个思想进步的人士——木匠Bass先生(布拉德·皮特 Brad Pitt 饰)。Solomon是否能结束他身为奴隶的命运?
本片根据Solomon Northup的真人真事改编。
野蛮大陆 豆瓣 Goodreads
Savage Continent: Europe in the Aftermath of World War II
9.0 (37 个评分) 作者: [英] 基思·罗威 译者: 黎英亮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 - 7
《星期日泰晤士报》十佳畅销书
荣获英国笔会/赫塞尔-提尔曼历史图书奖
立足于八种语言的原始档案、访谈记录、学术著作,《野蛮大陆》如同一扇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见二战结束后、冷战开始前那个稍纵即逝的混乱年代。这是关于那个年代的第一部重要历史著作。
刻骨痛心。动人心弦、落笔审慎、荡气回肠。一幅引人注目的图画,描绘了一片在物质上、道德上因为残忍屠戮而变得残酷无情的欧洲大陆。
——多米尼克•桑德布鲁克,《星期日泰晤士报》
形象生动而笔调冷峻。这部杰出著作,为这片陷入无序和混乱的大陆,描绘了一幅鲜为人知、令人胆寒的画面。
——伊恩•克肖
精彩绝伦。才华横溢的构思,一丝不苟的研究……呈现出天才般的历史叙事。
——BBC历史频道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欧洲留下一片混乱。地形地貌被彻底改变,许多城市被夷为平地,数千万人惨遭屠戮。在欧洲大陆绝大多数地方,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机构——比如警察、传媒、交通、地方政府和全国政府——要么付之阙如,要么破败不堪。罪恶横行,经济崩溃,欧洲人挣扎在饥饿边缘。
在这部研究战后初年历史的开创性著作中,基思•罗威描绘了一片仍然被暴力缠绕的大陆,在那里,有相当部分民众仍未相信战争已然结束。他勾勒了道德败坏的沦亡景象,以及永不餍足的复仇渴望,这是长期冲突的后遗症。他描绘了种族清洗和国内战争,这些事件撕裂了从波罗的海到地中海的普通民众的生活,他还描绘了重新建立的世界秩序,最终为这片支离破碎的大陆带来稳定。他告诉我们,上述情形存在于整个欧洲——东欧如此,西欧亦然。